无机化学二版电子教案(第二版)02习题库

合集下载

无机化学第二版教案

无机化学第二版教案

1
教学进程
[板书]1、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观察与思考]组织学生一起观察书5-6页的表1-1和表1-2,回答书上 的填空题:
(1)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个(如 n=1,即 K 层最多容 纳的电子数为2×12 =2个)。 请同学计算 L 层可容纳的电子数是? (2)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 层为最外层时不超过2个)。 (3)次外层的电子数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的电子数不超过32个。 以上规律是相互联系的,不能孤立第理解。 [互动]2、从1-18号元素中随机抽取几个元素,邀请同学上黑板写出 各元素的电子排布情况。
1.在实例中如何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课的类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
教具
教材
教学进程
备注
组织教学 1、授课教师简介、初步认识了解学生 2、提出学习要求:
上课注意听讲,做好笔记。 边听、边观察、边思维、边记忆,争取在课堂学会。
3、告诉学生学习目标及重难点引起学生的注意。
备注
小结与巩固 练习题: 1、区分物理和化学变化:木已成舟(物理) 铁杵磨成针(物理)
蜡炬成灰(化学) 滴水成冰(物理) 2、下列叙述中,哪些属于物理性质的描述(③),哪些属于化学性质 描述(②),哪些是物理变化的描述(④),哪些是属于化学变化的描 述(①)。
①木炭燃烧 ②木炭能燃烧 ③木炭是黑色的 ④块状木炭碾成碳粉
来源与性 质 数值与单 位 联系
原子的质量 测定出来,绝对的
相对原子质量 比较得出、相对的
非常小,有单位,为”kg” 大于或等于 1,有单位, 为1
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该原子的质量 碳12原子质量的1/12

无机化学(第二版)上册

无机化学(第二版)上册
101325Pa× 22.414×10−3 m3 pV R= = nT 1 mol × 273.15K
= 8.314J·mol-1·K-1
2.1.1.2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应用
1)计算p,V,T,n四个物理量之一。 )计算 , , , 四个物理量之一 四个物理量之一。
用于温度不太低,压力不太高的真实气体
单位:p ----Pa 单位 T----K
V ----m3 n----mol
R——摩尔气体常数 R = 8.314 Pa·m3·mol-1·K-1 J·mol-1·K-1 R的值也可以进行如下的推导
STP下,1 mol 理想气体的体积 22.4 L 下
STP: p = 1 atm = 760 mmHg = 1.01325×105 Pa T = 273.1K, n=1.0 mol Vm=22.414L=22.414×10-3m3
2)气体摩尔质量的计算
pV = nR T
m R T pV = M
mR T M= pV
m n= M
M = Mr g⋅mol-1
3)气体密度的计算
mR T M= pV
M=
ρ=m/V
ρR T
p
pM ρ= R T
例2-1:在容积为10.0dm3的真空钢瓶内充入氯气,当温 度为288K时,测得瓶内气体的压强为1.01☓107Pa。试 计算钢瓶内氯气的质量,以千克表示。

uA ρB = 即 uB ρA u 扩散速度 ρ 气体密度 m m Mr p pV = nR = T R T ρ= =
Mr
V
R T
uA 代入 = ( A)
同温同压下,气体的扩散速度与其相对分子质量的平 方根成反比。
例题2-6:50cm3氧气通过多孔性隔膜扩散需要20 秒,20cm3另一种气体通过该膜需要9.2秒,求这种气体 的相对分子质量. 解:单位时间内气体扩散的体积与扩散的速度成正比,故

无机化学第二版上册教学设计

无机化学第二版上册教学设计

无机化学第二版上册教学设计一、课程背景无机化学是化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

本设计是对无机化学课程第二版上册的教学设计,旨在提升学生对于该课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二、教学目标1.掌握无机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2.了解和掌握各种无机化学反应;3.掌握无机化学实验操作技能;4.进一步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科学素养。

三、教学内容第一章:无机化学绪论1.无机化学概述2.化学元素3.化学元素体系4.无机化学命名第二章:元素周期表1.量子化学原理2.元素周期表的历史和发展3.周期表的应用第三章:主族元素1.钾钙族元素2.硼碳氮氧氟族元素3.卤素族元素第四章:过渡金属族1.过渡金属的特性2.铁系、铜系、锌系和镍系元素3.过渡金属离子化合物的配位化学第五章:无机化学实验1.常用实验器材和操作方法2.实验操作技能四、教学方法本课程旨在通过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讨论交流等多种方式,全面提高学生对于无机化学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1.讲授方式:在讲授过程中,对于概念和理论进行解释和阐述,同时结合实例讲解;2.讨论交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和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3.实验操作:在课程中设置相关实验,让学生进行实操,加强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4.课后作业:每节课后安排一些作业,检验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五、评价方式在本课程中,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1.课堂表现:包括学生的听课专注度和参与度等;2.课后作业:测评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3.实验操作: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4.期末考试:对于学生对于整个课程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价。

六、教学效果预期本课程的教学效果预期如下:1.学生能够掌握无机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2.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各种无机化学反应;3.学生能够掌握无机化学实验操作技能;4.学生能够进一步培养科学思维和科学素养。

七、教材推荐•无机化学第二版上册•化学原理与应用•化学化工基础结语本教学设计旨在提高学生对于无机化学课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无机化学》电子教案

《无机化学》电子教案

《无机化学》电子教案第一章:绪论1.1 课程介绍了解无机化学的定义、范围和研究内容理解无机化学在自然科学和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1.2 无机化学的发展简史回顾无机化学的发展历程了解著名无机化学家的主要贡献1.3 无机化学的研究方法熟悉无机化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了解无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技能1.4 化学方程式和化学计量学掌握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方法和书写规则理解化学计量学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第二章: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2.1 元素周期律的发现了解门捷列夫和元素周期律的发现过程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内涵和意义2.2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特点熟悉元素周期表的横行和纵列划分掌握元素周期表中族和周期的分布规律2.3 元素的主要性质与位置的关系分析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性质变化规律理解元素周期律对元素性质预测的依据2.4 稀有气体元素了解稀有气体元素的基本性质和用途掌握稀有气体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第三章: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3.1 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掌握原子的组成和结构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和能级3.2 元素周期律的量子化学解释了解量子化学对元素周期律的解释理解主量子数、角量子数和磁量子数对元素性质的影响3.3 元素的主要性质熟悉元素的电子亲和能、电负性和金属性等概念分析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3.4 元素的分组和族掌握元素周期表中各分组和族的特征理解元素分组和族与元素性质的关系第四章:化学键与晶体结构4.1 化学键的类型熟悉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和氢键等基本概念分析不同类型化学键的形成和特点4.2 离子晶体结构与性质了解离子晶体的构成和特点掌握离子晶体的熔点、溶解性和电导率等性质4.3 原子晶体结构与性质熟悉原子晶体的构成和特点掌握原子晶体的熔点、硬度和热稳定性等性质4.4 分子晶体结构与性质了解分子晶体的构成和特点掌握分子晶体的熔点、沸点和溶解性等性质第五章:溶液与离子平衡5.1 溶液的基本概念理解溶液的定义、分类和组成掌握溶液的制备方法和浓度表示方法5.2 离子平衡理论了解酸碱理论、氧化还原理论和配位化学基本概念分析离子平衡反应的特点和条件5.3 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熟悉酸碱平衡的计算方法和滴定分析技术掌握常见酸碱滴定方法及其应用5.4 沉淀平衡与沉淀溶解了解沉淀平衡的原理和溶度积的概念掌握沉淀溶解平衡的调控方法和应用第六章:氧化还原反应6.1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和特征掌握氧化数的概念和变化规律6.2 电子转移与电极电势熟悉电子转移的机制和过程理解电极电势的定义和应用6.3 电池和电解质掌握原电池和电解质溶液的基本原理分析电池的电动势和电解质的离子化程度6.4 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了解氧化还原反应在工业、环境和生物中的应用掌握氧化还原反应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第七章:配位化学7.1 配位化学的基本概念理解配位键的形成和特点掌握配位化合物的命名规则7.2 配位化合物的结构熟悉配位化合物的立体结构和光谱性质理解配位场理论的基本原理7.3 配位化合物的性质与应用掌握配位化合物的稳定性、反应性和催化性了解配位化合物在材料科学和生物化学中的应用7.4 配合滴定法熟悉配合滴定法的原理和操作步骤掌握配合滴定法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第八章:原子吸收与发射光谱分析8.1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理解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原理和仪器结构掌握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方法和应用8.2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熟悉原子发射光谱分析的原理和仪器结构掌握原子发射光谱分析的方法和应用8.3 光谱干扰与校正了解光谱干扰的原因和类型掌握光谱干扰的校正方法和技巧8.4 光谱分析在无机化学分析中的应用熟悉光谱分析在环境监测、生物分析和材料研究中的应用掌握光谱分析在无机化学分析中的重要性和局限性第九章:有机金属化学9.1 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基本概念理解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定义和特点掌握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命名规则9.2 有机金属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熟悉有机金属化合物的立体结构和光谱性质理解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反应性和催化性9.3 有机金属化学的应用掌握有机金属化合物在有机合成和材料科学中的应用了解有机金属化学在生物化学和药物化学中的应用9.4 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合成方法熟悉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和策略掌握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实验室制备技术第十章:无机化学实验技能10.1 实验基本操作与安全掌握无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巧理解实验室安全的重要性和防护措施10.2 溶液的配制与浓度测定熟悉溶液的配制方法和浓度表示方法掌握溶液的浓度测定技术和误差分析10.3 常见仪器的使用与维护了解常见无机化学实验仪器的结构和功能掌握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和维护技巧熟悉实验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分析方法重点和难点解析:1. 第一章中的1.4节:化学方程式和化学计量学。

大学无机化学第二版河北师范大学课后习题答案.doc讲课讲稿

大学无机化学第二版河北师范大学课后习题答案.doc讲课讲稿

第1章 物质的聚集态习题答案1-1 实验室内某氦气钢瓶,内压为18 MPa ,放出部分氦气后,钢瓶减重500 kg ,瓶内氦气的压强为9.5 MPa 。

假定放出气体前后钢瓶的温度不变,钢瓶原储有氦气为多少(物质的量)?解:V 与T 一定时,n 与p 成正比,即: mol .0026410500MPa )5.918(MPa 183⨯=-总n 解得 mol 10645.25⨯=总n 1-2 273K和101 kPa 的1.00 dm 3干燥空气缓慢通过液态的二甲醚(CH 3OCH 3)。

假定(1)通过二甲醚后的空气被二甲醚饱和且液态二甲醚损失0.0335g ;(2)被二甲醚饱和的空气的总压强仍为101kPa 。

计算二甲醚在273K时的饱和蒸汽压。

解:由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得: 空气的物质的量:m ol 0445.0K273K m ol dm 8.314kPa 1.00dm kPa 1011133=⨯⋅⋅⋅⨯==--空RT pV n 二甲醚的物质的量:mol 10283.7molg 0.46g 02335.041--二甲醚⨯=⋅==M m n 二甲醚的摩尔分数:0161.00445.010283.710283.744=+⨯⨯=+=--二甲醚空二甲醚二甲醚n n n x 二甲醚的饱和蒸汽压: 1.626kPa kPa 1010161.0=⨯=⋅=p x p 二甲醚二甲醚1-3 在273.15 K 和1.01325×105 Pa 压力下,测得某气体的密度为1.340 g ·dm -3,在一实验中测得这种气体的组成是C 79.8%和H 20.2%。

求此化合物的分子式。

解=30.02(g·mol -1)每分子含碳原子:30.02×0.798/12.01=1.9953≈2每分子含氢原子:30.02×0.202/1.008=6.016≈6即分子式为:C 2H 61-4 在293 K 和9.33×104 Pa 条件下,在烧瓶中称量某物质的蒸气得到下列数据,烧瓶容积为2.93×10-4 m3,烧瓶和空气的总质量为48.3690 g,烧瓶与该物质蒸气质量为48.5378 g,且已知空气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29。

《无机化学》电子教案

《无机化学》电子教案

《无机化学》电子教案第一章:绪论1.1 课程介绍了解无机化学的定义、范围和重要性了解无机化学的发展历程和现状了解无机化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1.2 基本概念物质、元素、化合物、离子、分子等基本概念原子结构、电子排布、离子键、共价键等基本概念1.3 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方法和平衡原理化学反应的类型和特点第二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2.1 原子结构原子核的结构和组成电子云和电子轨道原子的大小和质量2.2 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的排列原理和结构主族元素、过渡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的特点元素周期律的应用2.3 化学键离子键的形成和特点共价键的形成和特点金属键的形成和特点第三章:氧化还原反应3.1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和特点氧化剂、还原剂、氧化数等基本概念3.2 电子转移和电荷守恒电子转移的类型和特点电荷守恒定律的应用3.3 氧化还原反应的平衡和动力学氧化还原反应的平衡常数和影响因素氧化还原反应的动力学原理和方法第四章:溶液与离子反应4.1 溶液的基本概念溶液的定义和分类溶剂的选择和溶解能力4.2 离子反应的基本概念离子反应的定义和特点离子反应的类型和规律4.3 离子反应的平衡和动力学离子反应的平衡常数和影响因素离子反应的动力学原理和方法第五章:化学键与晶体结构5.1 化学键的类型和特点离子键的形成和特点共价键的形成和特点金属键的形成和特点5.2 晶体结构的基本概念晶体的定义和分类晶格和晶胞的结构5.3 晶体结构的类型和特点离子晶体的结构特点和性质共价晶体的结构特点和性质金属晶体的结构特点和性质第六章:有机化学基础6.1 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概念有机化合物的定义和特点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6.2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碳原子的四价键特性有机化合物的立体化学6.3 有机化合物的性质有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第七章:有机化学反应7.1 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反应加成反应、消除反应、取代反应等基本反应类型有机合成策略和催化方法7.2 有机化合物的分解反应热分解、光分解、氧化分解等反应类型有机化合物的稳定性7.3 有机化合物的转化反应醇、醚、酮等官能团的转化反应芳香族化合物的反应第八章:分析化学基础8.1 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分析化学的目标和任务分析化学的方法和分类8.2 定量分析方法滴定分析、原子吸收光谱法、质谱法等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8.3 定性分析方法光谱分析、色谱分析、电化学分析等定性分析的步骤和技巧第九章:物理化学基础9.1 热力学基本概念系统、状态、过程等基本概念能量、功、热量等基本物理量9.2 热力学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熵和自由能的概念9.3 动力学基本概念反应速率和平衡常数化学动力学的级数和机理第十章:化学实验技能10.1 实验基本操作实验仪器的使用和维护实验安全常识和事故处理10.2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实验目的和步骤的制定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分析实验报告的结构和内容实验结果的图表展示和讨论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原子结构的理解和电子轨道的概念是理解后续化学反应的基础。

《无机化学》电子教案

《无机化学》电子教案

无机材料可用于环境治理和保 护,如催化剂用于降低汽车尾 气排放;吸附剂用于处理废水 和废气中的有害物质。
无机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 用包括生物陶瓷用于制造人工 关节、牙齿等医疗器械;无机 纳米材料用于药物传递和疾病 诊断等。
07 实验技能培养与 实验操作规范
实验技能培养目标和要求
掌握无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技能,包括实验仪器的使用、实验数据的测量和记 录、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等。
实验过程中要保持安静和专注,禁止大 声喧哗或做与实验无关的事情。
进入实验室前必须穿戴好实验服和护目 镜等个人防护用品,禁止穿拖鞋或短裤 进入实验室。
在进行实验操作时,必须严格遵守实验 操作规程和安全注意事项,禁止私自更 改实验步骤或药品用量。
实验报告撰写和成绩评定标准
实验报告应包括实验目的、原理、步骤、数据记 录、结果分析和讨论等部分,要求内容完整、数 据准确、分析深入。
在溶液中进行的化学反应,包括沉淀法、 水解法、溶胶-凝胶法等,用于合成各种无 机纳米材料、薄膜等。
气相法
电化学法
利用气体间的化学反应合成无机化合物, 如化学气相沉积(CVD)制备薄膜、纳米 线等。
通过电化学反应合成无机化合物,如电沉 积、电泳沉积等制备无机薄膜、涂层等。
无机材料制备技术举例
陶瓷制备技术
金属键
金属原子间通过自由电子形成的化学键。金属键无方向性 和饱和性,金属原子可形成金属晶体,具有导电、导热和 延展性等特性。
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
分子间作用力
存在于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包括范德华力和氢键。范德华力是分子间瞬时偶极矩之间的相互作用 力,普遍存在于所有分子之间;氢键是一种特殊的分子间作用力,存在于含有N、O、F等元素的分子 之间,对物质的熔沸点、溶解度等性质有显著影响。

2024年《无机化学》电子教案

2024年《无机化学》电子教案

《无机化学》电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化学实践打下基础。

2.培养学生运用无机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培养学生对无机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潜能。

二、教学内容1.无机化学基本概念:原子、分子、离子、化学键、化合物等。

2.无机化学基本理论: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化学平衡等。

3.无机化合物:包括元素及其化合物、无机酸碱盐、金属与非金属元素化合物等。

4.无机化学实验:基本实验技能、实验方法、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等。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系统讲解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无机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4.实验法:指导学生进行无机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实验素养。

四、教学安排1.总学时:64学时。

2.理论教学:48学时。

3.实验教学:16学时。

4.课外实践:根据实际情况安排。

五、教学评价1.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报告等,占总成绩的40%。

2.期中考试:笔试,占总成绩的30%。

3.期末考试:笔试,占总成绩的30%。

六、教学资源1.教材:《无机化学》(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参考文献:《无机化学实验教程》、《无机化学学习指导》等。

3.网络资源:无机化学相关网站、在线课程、教学视频等。

七、教学进度安排1.第一周:无机化学基本概念(原子、分子、离子、化学键、化合物等)。

2.第二周: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

3.第三周: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

4.第四周:化学平衡、酸碱平衡。

5.第五周:氧化还原反应、配位化合物。

6.第六周:无机酸碱盐、金属与非金属元素化合物。

7.第七周:无机化学实验(基本实验技能、实验方法等)。

8.第八周:无机化学实验(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等)。

简明无机化学第二版答案

简明无机化学第二版答案

简明无机化学第二版答案【篇一:《无机化学》习题解析和答案】》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第4版。

2、参考书《无机化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5月第3版。

《无机化学》邵学俊等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4月第2版。

《无机化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等校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4月第3版。

《无机化学例题与习题》徐家宁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

《无机化学习题精解》竺际舜主编,科学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无机化学》电子教案绪论(2学时)第一章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系(8学时)第二章分子结构(8学时)第三章晶体结构(4学时)第四章配合物(4学时)第五章化学热力学基础(8学时)第六章化学平衡常数(4学时)第七章化学动力学基础(6学时)第八章水溶液(4学时)第九章酸碱平衡(6学时)第十章沉淀溶解平衡(4学时)第十一章电化学基础(8学时)第十二章配位平衡(4学时)第十三章氢和稀有气体(2学时)第十四章卤素(6学时)第十五章氧族元素(5学时)第十六章氮、磷、砷(5学时)第十七章碳、硅、硼(6学时)第十八章非金属元素小结(4学时)第十九章金属通论(2学时)第二十章 s区元素(4学时)第二十一章 p区金属(4学时)第二十二章 ds区元素(6学时)第二十三章 d区元素(一)第四周期d区元素(6学时)第二十四章 d区元素(二)第五、六周期d区金属(4学时)第二十五章核化学(2学时)1 .化学的研究对象什么是化学?●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与变化的一门自然科学。

(太宽泛)● 化学研究的是化学物质 (chemicals) 。

● 化学研究分子的组成、结构、性质与变化。

● 化学是研究分子层次以及以超分子为代表的分子以上层次的化学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的科学。

● 化学是一门研究分子和超分子层次的化学物种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的自然科学。

《无机化学》电子教案

《无机化学》电子教案

《无机化学》电子教案第一章:绪论1.1 课程介绍了解《无机化学》课程的重要性及其在化学科学中的地位。

理解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1.2 无机化学的发展简史回顾无机化学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了解著名无机化学家及其主要贡献。

1.3 无机化学的研究内容掌握无机化合物的分类和性质。

了解无机化学的研究领域和应用。

1.4 学习方法指导掌握正确的无机化学学习方法和技巧。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第二章: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2.1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理解原子结构的基本原理。

掌握元素周期律的规律。

2.2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与特点熟悉元素周期表的排列方式。

了解周期表中各个区的特点。

2.3 元素的主要性质掌握主族元素的性质及其规律。

了解过渡元素和稀有气体的性质。

2.4 学习方法指导培养学生的元素周期表应用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分析元素性质的规律。

第三章: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3.1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理解原子的电子排布规律。

掌握原子轨道的填充原理。

3.2 元素周期律的实质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微观解释。

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3.3 元素的主要化合价熟悉元素的化合价及其变化规律。

理解化合价的电子转移原理。

3.4 学习方法指导培养学生的元素性质分析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实例理解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

第四章:化学键与分子结构4.1 化学键的类型理解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的特点。

掌握化学键的判定方法。

4.2 分子的几何构型熟悉分子的VSEPR模型。

理解分子的立体构型与键角的关系。

4.3 键的极性与分子的极性掌握键的极性判断方法。

理解分子的极性与分子性质的关系。

4.4 学习方法指导培养学生的分子结构分析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实例理解化学键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第五章:氧化还原反应5.1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及其特征。

掌握氧化数的概念及变化规律。

5.2 电子转移与电荷守恒理解电子转移的原理。

掌握电荷守恒定律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应用。

《无机化学》电子教案

《无机化学》电子教案

《无机化学》电子教案无机化学电子教案一、基本信息课程名称:无机化学授课对象:高中化学授课班级:高一课时数:2小时二、教学目标1.理解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掌握无机化学中常见元素和化合物的性质和性质的相关知识;3.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无机化学问题的能力;4.培养学生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1.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常见无机化合物的性质和性质及相关知识;3.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0分钟)1.利用问题启发学生对无机化学的认识:“空气中有多少种气体?我们身体里有哪些元素?”2.提示学生回顾有机化学的知识:“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物的结构、性质和反应的一门学科,那么你们觉得无机化学是研究什么的呢?”3.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讨论,概括出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第二步:讲解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40分钟)1.介绍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无机化学是研究无机物的结构、性质和反应的一门学科。

”2.介绍无机化学的原理:“无机化学主要研究无机物的元素、化合价、价态及其变化;以及化学键、离子、配位、晶体结构等。

”3.结合实际例子,解释无机化学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第三步:介绍常见无机化合物的性质和性质(40分钟)1.分类讨论:酸、碱、盐和氧化物是无机化合物的四大类别,依次介绍其基本性质和相关知识。

2.酸:定义、性质及与金属反应的特点;3.碱:定义、性质及与酸反应的特点;4.盐:定义、性质及与酸、碱反应的特点;5.氧化物:定义、性质及与水反应的特点。

第四步: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40分钟)1.学生分组,每组至少四人;2.各组负责设计一个关于无机化合物性质和性质的实验;3.阐述实验目的、原理、操作步骤和结果分析;4.学生们分别进行实验操作,进行数据记录和结果分析;5.学生通过展示实验结果和讨论,总结实验中的经验和问题。

五、教学方法1.启发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2.结合实例讲解知识点,使学生更易理解和记忆;3.实验设计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4.学生展示和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无机化学第二版习题答案

无机化学第二版习题答案

无机化学第二版习题答案无机化学是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无机物质的性质、结构和反应。

对于学习无机化学的学生来说,习题是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

而《无机化学第二版》是一本经典的教材,其中的习题对于学生来说是很有挑战性的。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无机化学第二版》习题的答案,希望能对学生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1. 无机化学基础知识1.1 什么是无机化学?无机化学是研究无机物质的性质、结构和反应的化学分支。

与有机化学不同,无机化学主要关注无机物质中金属元素的化学性质和反应。

1.2 无机化学的应用领域有哪些?无机化学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无机化学在材料科学中用于合成新材料;在环境科学中用于污染物的处理和分析;在医学中用于药物的开发和制备等。

2. 《无机化学第二版》习题答案2.1 第一章:无机化学基本概念1. 无机化学的定义是什么?答案:无机化学是研究无机物质的性质、结构和反应的化学分支。

2. 请解释以下术语:离子、分子、元素、化合物。

答案: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共价键连接而成的化学实体;元素是由具有相同原子序数的原子组成的纯物质;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的原子通过化学键连接而成的物质。

2.2 第二章:无机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1. 请解释以下术语:原子序数、原子量、相对原子质量。

答案:原子序数是元素中原子核中质子的数目,也是元素的特征性质之一;原子量是一个元素中质子和中子的总数,它与原子质量单位的比例关系为1:1;相对原子质量是元素相对于碳-12同位素的质量比值。

2. 请解释以下术语:离子半径、离子化能、电子亲和能。

答案:离子半径是离子的半径大小,正离子半径通常比原子半径小,负离子半径通常比原子半径大;离子化能是从一个原子或离子中移除一个电子所需的能量;电子亲和能是一个原子或离子吸收一个电子形成负离子的能量。

3. 《无机化学第二版》习题答案的意义通过提供《无机化学第二版》习题的答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无机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原理。

无机化学第二版教学设计

无机化学第二版教学设计

无机化学第二版教学设计课程介绍无机化学是化学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是连接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之间的桥梁。

本教学设计适用于无机化学第二版教材,主要针对大学化学专业的本科生。

本教学设计使用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和实验操作等多种教学方法,旨在提升学生成为有批判思维和创造力的化学专业人才。

教学目标1.掌握元素周期表及其相关概念。

2.理解无机化学中的各种化学键和反应机理。

3.掌握酸碱及其溶液的化学特性。

4.理解无机化合物的性质和结构,并掌握其合成和分析方法。

5.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研究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章元素和元素周期表1.元素的定义和性质。

2.周期表的构成和元素分类。

3.元素的周期性和规律性。

第二章化学键和晶体结构1.化学键的类型: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氢键等。

2.晶体结构的种类和性质。

3.组成复杂化合物的化学状态。

第三章化学反应1.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类别。

2.化学反应的动力学和热力学。

3.化学反应的化学平衡和勒夏吕-博德图表。

第四章酸碱和中和反应1.酸碱和中和反应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酸碱性质的表征和测定。

3.酸碱反应的中和滴定和计算。

第五章无机化合物的合成和分析1.无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

2.无机化合物的基本合成方法和反应机理。

3.无机化合物的分析方法和应用。

第六章实验操作和科学研究1.实验室安全和实验操作规范。

2.实验操作的设计和执行。

3.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训练。

教学方法1.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思考,共同探讨问题,拓宽视野。

2.案例分析:结合实际问题和实验结果,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概念。

3.实验操作:通过实验操作训练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4.个人研究:鼓励学生进行个人研究和创新,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能力。

教学评价1.考试成绩:学业考试主要用于检测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

2.课堂表现:参与课堂讨论和思考,认真听讲和记录。

3.个人研究:根据个人研究成果进行评分。

4.实验报告:根据实验结果和报告质量进行评分。

大学无机化学第二版-河北师范大学-课后习题答案.doc

大学无机化学第二版-河北师范大学-课后习题答案.doc

第1章 物质的聚集态习题答案1-1 实验室内某氦气钢瓶,内压为18 MPa ,放出部分氦气后,钢瓶减重500 kg ,瓶内氦气的压强为9.5 MPa 。

假定放出气体前后钢瓶的温度不变,钢瓶原储有氦气为多少(物质的量)?解:V 与T 一定时,n 与p 成正比,即: m o l .0026410500MPa )5.918(MPa 183⨯=-总n 解得 m o l 10645.25⨯=总n 1-2 273K和101 kPa 的1.00 dm 3干燥空气缓慢通过液态的二甲醚(CH 3OCH 3)。

假定(1)通过二甲醚后的空气被二甲醚饱和且液态二甲醚损失0.0335g ;(2)被二甲醚饱和的空气的总压强仍为101kPa 。

计算二甲醚在273K时的饱和蒸汽压。

解:由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得: 空气的物质的量:mol 0445.0K273K mol dm 8.314kPa 1.00dm kPa 1011133=⨯⋅⋅⋅⨯==--空RT pV n 二甲醚的物质的量:mol 10283.7molg 0.46g 02335.041--二甲醚⨯=⋅==M m n 二甲醚的摩尔分数:0161.00445.010283.710283.744=+⨯⨯=+=--二甲醚空二甲醚二甲醚n n n x 二甲醚的饱和蒸汽压: 1.626kPakPa 1010161.0=⨯=⋅=p x p 二甲醚二甲醚 1-3 在273.15 K 和1.01325×105 Pa 压力下,测得某气体的密度为1.340 g ·dm -3,在一实验中测得这种气体的组成是C 79.8%和H 20.2%。

求此化合物的分子式。

解=30.02(g·mol -1)每分子含碳原子:30.02×0.798/12.01=1.9953≈2每分子含氢原子:30.02×0.202/1.008=6.016≈6即分子式为:C 2H 61-4 在293 K 和9.33×104 Pa 条件下,在烧瓶中称量某物质的蒸气得到下列数据,烧瓶容积为2.93×10-4 m3,烧瓶和空气的总质量为48.3690 g,烧瓶与该物质蒸气质量为48.5378 g,且已知空气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29。

(2024年)《无机化学》电子教案

(2024年)《无机化学》电子教案
如催化剂、电镀液、颜料等。
2024/3/26
22
06 无机化学实验方 法与技能
2024/3/26
23
实验室安全知识及操作规范
2024/3/26
实验室安全守则
01
包括实验室准入制度、安全防护措施、紧急情况下的应对措施
等。
危险化学品的分类与标识
02
介绍危险化学品的分类方法、标识含义以及相应的安全操作要
金属性和非金属性
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同 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10
03 化学键与分子结 构
2024/3/26
11
离子键及其性质
01
离子键的形成
通过电子转移形成正、负离子, 正负离子间的静电吸引力形成离 子键。
02
离子键的强度
03
有机化学
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 性质、制备方法与应用的科学。
202含量、结构和 形态等化学信息的分析方法及理
论。
04
材料化学
研究材料的制备、组成、组织结 构与性能之间关系的一门新兴交
叉学科。
30
THANKS
感谢观看
2024/3/26
31
阐述实验数据记录、处理和分析方法,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和数据处理能力。
26
07 课程总结与拓展 延伸
2024/3/26
27
课程重点内容回顾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掌握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及周期律,理解元素 性质递变规律。
化学反应基本原理
掌握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化学反应速率和化 学平衡等基本原理。
《无机化学》电子教案

无机元素化学第二版教学设计

无机元素化学第二版教学设计

无机元素化学第二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使学生: - 了解无机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 - 掌握无机物的成分、结构和性质; - 了解半导体、稀土元素和超导材料的基本概念。

二、教学内容1.无机化学基本概念–化学键的类型和强度–范德华力和氢键–配位化合物和络合物–键的极性和共价性2.无机物的组成、性质和分类–金属–非金属–气体和液体元素–碳的无机化合物–无机盐和非盐化合物–硅酸盐和硼化合物3.半导体、稀土元素和超导材料–半导体和其应用–稀土元素和其应用–超导材料和其应用三、教学方法1.课堂授课: 讲解无机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通过图例演示,帮助学生形象理解化学键的类型和强度。

2.实验教学: 通过化学实验的形式,让学生实际操作和感受到无机物的成分、结构和性质。

3.讨论分组: 将学生分组,让学生合作完成相关练习,并针对不同讨论的问题进行交流互动。

4.课外阅读: 提供相关课外阅读材料,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半导体、稀土元素和超导材料的基本概念。

四、教学评价1.作业评价: 以课堂练习、预习作业和实验报告等方式,测试学生对基本概念、实验和练习的理解程度,并针对不同反馈进行指导和反馈。

2.考试评价: 设计考试试卷,测试学生对基本原理、实验和练习的掌握程度,并依照考试成绩评估学生课程表现。

五、教学内容独具特色之处1.实验化学: 科学实验能够激发学生兴趣,深入理解涉及化学键、组成和性质等理论问题。

2.阅读课外材料: 提供大量的关于半导体、稀土元素和超导材料的相关材料,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相关概念。

3.合作学习: 在小组讨论中,学生可以针对不同问题进行交流互动,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效率。

无机化学电子教案

无机化学电子教案

无机化学电子教案课程名称:无机化学课时安排:2学时教学目标:1.了解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

2.熟悉无机化学的常见实验操作和实验方法。

3.掌握无机化学中的基本原理和反应类型。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一、无机化学概述(20分钟)1.无机化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的区别。

3.无机化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

二、无机化合物的命名与性质(40分钟)1.无机化合物命名的基本原则和规则。

2.阴离子和阳离子的命名方法。

3.无机化合物的性质及其与命名的关系。

三、无机化合物的合成与实验操作(40分钟)1.无机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2.常见的无机化合物实验操作及注意事项。

3.实验中常用的实验设备和试剂介绍。

四、无机反应类型与化学方程式(40分钟)1.氧化还原反应的特点和类型。

2.氧化还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氧化态的变化。

3.酸碱中和反应的特点和类型。

4.酸碱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酸碱性的判断。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无机化学的整体认识和理解。

2.实验操作:通过示范和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操作,提高实验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

3.讨论交流: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促进学生的思维激活和知识深入消化。

4.练习测试:通过布置课后习题和测试题,检验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教学资源:1.教材:《无机化学教程》2.实验设备:试剂瓶、烧杯、热力学平衡管等。

3.实验试剂:硫酸、盐酸、氧化铁等。

教学评估:1.学生平时表现评价:包括课堂参与程度、实验操作能力和习题作业完成情况等。

2.学生考试评分:通过期末考试对学生对无机化学知识的掌握进行评估。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认识到对于无机化学这门课程,学生在理论知识的掌握上往往存在困难,因此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理论和实际操作的结合,通过实验操作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此外,布置作业、课后习题和测试等方式也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所促进。

无机及分析化学第二版教学设计 (2)

无机及分析化学第二版教学设计 (2)

无机及分析化学第二版教学设计前言无机及分析化学是化学专业的重点课程之一,它是一门基础性科学课程。

本次教学设计是第二版的教学设计,将针对近年来学生对科学知识的需求变化进行调整和更新,加入新的实验和案例,以满足学生不同学习层次、能力和兴趣爱好的需要。

教学目标本门课程要求学生完成以下学习目标:1.对化学元素、离子、化合物及化学反应的本质特征、规律、类别等基础知识进行系统学习和掌握,为从事化学及其方向相关业务奠定基础。

2.掌握和运用实验方法,认识和提高化学实验操作的技能和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了解实验结果的判断和分析。

3.加深对化学本质及其在社会中的作用认识,懂得安全使用化学,了解环境、能源、材料和生化等方面的化学应用及其影响。

教学内容无机及分析化学的教学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化学元素1.介绍化学元素的概念和周期表的结构。

2.系统阐述元素周期律和化学性质。

3.介绍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过渡金属元素等。

化学化合物1.介绍物质的化学组成和化学反应。

2.分类和命名化合物。

3.化学键的形成过程,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等。

4.化学反应的类型、化学反应原理及其应用。

分析化学1.离子检验及其原理。

2.中和滴定反应及其应用。

3.化学分离技术和光谱分析技术。

4.小分子有机化合物的定性及其定量。

实验操作1.实验安全知识和实验室作业规定。

2.常用实验设备和试剂的使用。

3.实验观测、记录、计算及数据处理等。

4.合理设计和设置实验,进行实验操作和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

教学方法1.理论授课:通过传授理论知识,加强学生对化学知识的了解和理解,巩固概念、原理及规律等。

2.实验教学:安排一定的实验操作时间,加深学生的学习,以实验的方式使他们肯定并应用所学知识。

3.讨论式教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通过课堂小组讨论、研究性学习、设计思考等方式,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4.案例教学:结合实际生活中的化学问题,让学生回顾和总结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指南重点:1、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及其应用2、化学平衡常数3、化学平衡的移动难点:1、活化能理论2、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及其化学平衡移动的应用原理知识:1、速率方程2、有效碰撞理论3、化学平衡4、化学平衡的移动习题: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一步完成的反应是基元反应。

B. 由一个基元反应构成的化学反应称简单反应。

C.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基元反应构成的化学反应称复杂反应。

D. 基元反应都是零级反应。

2.若有一基元反应,X+2Y=Z,其速率常数为k,各物质在某瞬间的浓度:C=2mol·L-1 C=3mol·L-1 C=2mol·L-1 ,则v为( )A. 12kB. 18kC. 20kD. 6k3.103BA01 有基元反应,A+B=C,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此反应为一级反应B. 两种反应物中,无论哪一种的浓度增加一倍,都将使反应速度增加一倍C. 两种反应物的浓度同时减半,则反应速度也将减半D.两种反应物的浓度同时增大一倍,则反应速度增大两倍,4.103BB05 298K时,反应aW+bY=dZ的实验数据如下:5.初始浓度(mol·L-1 ) 初速度(mol·L-1·S-1 )C C1.0 1.02.4×102.0 1.0 2.4×101.02.0 4.8×101.0 4.0 9.6×10此反应对W,Y的反应级数分别为( )A. aB. bC. 0D. 1E. 26.103BA06 已知2A+2B=C,当A的浓度增大一倍,其反应速度为原来的2倍,当B的浓度增大一倍,其反应速度为原来的4倍,总反应为( )级反应.A. 1B. 2C. 3D. 07.氨在金属钨表面分解,当氨的浓度增大一倍,其反应速度没有变化,则该反应属( )级反应,A. 0B. 1C. 2D. 无法判断8.已知:2NO+2H2=N2+2H2O,当反应容器体积增大一倍,其反应速度为原来的1/8,则该反应为( )级反应.A. 1B. 2C. 3D. 09.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反应的活化能越小,单位时间内有效碰撞越多。

B. 反应的活化能越大,单位时间内有效碰撞越多。

C. 反应的活化能越小,单位时间内有效碰撞越少。

D. 反应的活化能太小,单位时间内几乎无有效碰撞。

10.某一反应的活化能为65KJ·mol-1,则其逆反应的活化能为( )A. 65kJ·mol-1B. -65kJ·mol-1C. 0D. 无法确定11.正反应的活化能大于逆反应的活化能,则正反应的热效应为( )A. 0B. 大于0C. 小于0D. E正+E逆212.关于活化能的叙述正确的为( )A. 活化能是活化配合物具有的能量。

B. 一个反应的活化能越高,反应速度越快。

C. 活化能是活化分子平均能量与反应物分子平均能量之差。

D. 正逆反应的活化能数值相等,符号相似。

13.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催化剂不能改变反应的始态和终态。

B. 催化剂不能影响产物和反应物的相对能量。

C. 催化剂不参与反应。

D. 催化剂同等程度地加快正逆反应的速度。

14.催化剂通过改变反应历程来加快反应速度,这是由于( )A. 增大碰撞频率B. 增大平衡常数值C. 减小速度常数值D. 降低反应活化能15.一反应物在某条件下的最大转化率为35%,若在相同条件下,加入正催化剂,则它的转化率将( )A. 大于35%B. 等于35%C. 小于35%D. 无法判知16.反应A+B=AB的活化能是Ea,加入催化剂K后,反应历程发生变化,A+K=AK,活化能为E1, AK+B=AB+K,活化能为E2,(Ea>E2>E1)则加入催化剂后,反应的活化能为( )A. E1B. E2C. E1+E2D. E1-E217.加入正催化剂使反应速度加快,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使反应体系的活化分子百分数增高。

B. 使反应体系的活化分子总数增多。

C. 使反应体系的活化分子百分数降低。

D. 使反应体系的活化能降低。

18.下列关于催化剂具有的特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能改变所有反应的反应速度。

B. 能改变由热力学确定的可行反应的反应速度。

C. 催化剂有选择性,一种催化剂仅对某些反应有催化作用。

D. 某些物质也可以使催化剂中毒。

19.导出K=(A)-Ea2.303RT式的理论是( )A. 有效碰撞理论B. 过渡状态理论C. 以上两种理论均可D. 以上两种理论均不可20.使用质量作用定律的条件是( )A. 基元反应B. 非基元反应C. 基元反应,非基元反应均可D. 恒温下发生的E. 变温下发生的2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反应速度常数的大小,表示反应速度的大小B. 反应级数与反应分子数是同义词C. 反应级数越大,反应速度越大D. 由反应速度常数的单位,可推知反应级数E. 反应速度常数与反应的活化能有关22.已知反应: mA+nB=pC+qD,当体系总压力增大一倍时,该反应的反应速度增大到原来的四倍,则(m+n)等于( )A. 1B. 2C. 4D. 023.反应mA+nB=pC+qD的反应速度间的关系为VA:VB:VC:VD=1:3:2:1,则m:n:p:q=( )A. 1:1/3:1/2:1B. 1:3:2:1C. 3:1:2:3D. 6:2:3:624.对于所有零级反应来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活化能很低的反应B. 反应速度与反应物的浓度无关C. 反应速度常数为零D. 反应速度与时间有关25.对于非基元反应,( )A. 速度方程可由化学方程式导出B. 反应级数只能是正整数C. 反应速度决定于最慢的基元反应D. 一般由三个基元反应构成26.对一个化学反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H越负,反应速度越快B. 活化能越小,反应速度越快C. 活化能越大,反应速度越快D. △S越负,反应速度越快27.在298K,101.325kPa时,反应O3+NO=O2+NO2的活化能为10.7kJ·mol-1△H为-193.8kJ·mol-1 ,则其逆反应的活化能为( )kJ·mol-1A. -204.5B. 204.5C. 183.1D. -183.128.对于反应速度常数k,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速度常数值随反应物浓度增大而增大;B. 每个反应只有一个速度常数;C. 速度常数的大小与浓度有关;D. 速度常数随温度而变化;E. 在完全相同的条件下,快反应的速度常数大于慢反应的速度常数.29.某温度下,一个可逆反应的平衡常数为Kc,同温下,经测定,计算得,Qc<Kc,则此反应( )A. 处于平衡状态B. 正向进行C. 逆向进行D. 没有具体数据,无法判断30.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应2CO(g)+O2(g)=2CO2(g)达平衡,Kp与Kc的关系为( )A. Kp=KcB. Kp=Kc/RTC. Kp=Kc(RT)D. Kp=1/KC1. 下列反应Kc 的单位是( )2. 2X(g)+2Y(g)=3Z(g)A L ·mol -1B mol ·L -1C L 2·mol 2D mol 2·mol -23. 下列哪一个反应的Kc 和Kp 的数值相等( )A. 3H 2(g)+N 2(g)=2NH 3(g)B. H 2(g)+I 2(g)=2HI(g)C. CaCO 3(s)=CaO(s)+CO 2(g)D. 2F 2(g)+2H 2O(l)=2HF(g)+,O 2(g)4. 一定条件下,合成氨反应呈平衡状态,3H 2+N 2=2NH 3-------K 132 H 2+12 N 2=NH 3--------K 2 则K 1与K 2的关系为( ) A. K 1=K 2 B. K 22=K 1C. K 12 = K 2D. 无法确定5. 已知: 2SO 2+O 2=2S 3反应达平衡后,加入V 2O 5催化剂,则SO 2的转化率( )A. 增大B. 不变C. 减小D. 无法确定 6. 正反应能自发进行和反应达平衡的条件分别为( )A. Qp>Kp,△G<0B. Qp>Kp,△G>0C. Qp<Kp,△G<0D. Qp<Kp,△G>0E. Qp=Kp,△G=07. 醋酸铵在水中存在着如下平衡:NH 3+H 2O NH 4+ + OH - -------K 1 HAc+H 2O Ac - + H 3O +-------K 2 NH 4+ + Ac - HAc + NH 3-------K 32H 2OH 3O + OH - --------K 4以上四个反应平衡常数之间的关系是( ) A. K 3=K 1K 2K 4 B. K 4=K 1K 2K 3 C. K 3K 2=K 1K 4 D. K 3K 4=K 1K 2 8. 可逆反应,C(s)+H 2O CO(g)+H 2(g) △H>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达到平衡时,反应物的浓度和生成物的浓度相等B. 达到平衡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C. 由于反应前后分子数相等,所以增加压力对平衡没有影响D . 加入正催化剂可以加快反应达到平衡的速度E. 升高温度使V 正增大,V 逆减小,结果平衡向右移动9. 合成氨反应: N 2(g)+3H 2(g)2NH 3(g)的平衡常数3N NH p 2H23p p p K =:当体系总压力增大一倍时,同温下重新建立平衡,此时: 3H N 2NH p 223'p 'p 'p 'K =3, K p与K p ’ 的关系为( ) A. K p =1/4K p ’B. K p =4K p ’C. K p =K p ’D. K p 与K p ’没有如上关系10. 下列因素对转化率无影响的是( )A. 温度B. 浓度C. 压力(对气相反应)D. 催化剂11. 反应物的浓度相同,反应温度相同,反应:(1) mA + nB pC (2) X+2Y Z对A 和X 而言,转化率大的是( ) A. X>A B. A>X C. X=A D. 无法确定12. 反应: A(g)+B(s) C(g),在400K 时,平衡常数Kp=0.5.当平衡时,体系总压力为100kPa 时,A 的转化率是( ) A. 50% B. 33% C. 66% D. 15% 13. 已知反应N 2O 4(g)→2NO 2(g)在873K 时,K 1=1.78×104,转化率为a%,改变条件,并在1273K 时,K 2=2.8×104,转化率为b%(b>a),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由于1273K 时的转化率大于873K 时的,所以此反应为吸热反应B. 由于K 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所以此反应的△H>0C. 由于K 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所以此反应的△H<0D. 由于温度不同,反应机理不同,因而转化率不同 14. 在276K 时反应: CO(g)+H 2O(g)CO 2(g)+H 2(g)的Kc=2.6,当CO(g)与H 2O(g)的浓度(mol ·L -1)以何种比例(与下列各组数据接近的)混合时,可得到90%的CO 的转化率( )A. 1:1B. 1:2C. 1:4D. 1:5 15. 对于反应: C(S)+H 2O(g) CO(g)+H 2(g), △H>0,为了提高C(S)的转化率,可采取的措施是( ) A. 升高反应温度 B. 降低反应温度C. 增大体系的总压力D. 增大H 2O(g)的分压E. 多加入C(S) 16. 反应: 2SO 2(g)+O 2(g) 2SO 3(g), △H<0,根据勒夏特列原理,和生产的实际要求,在硫酸生产中,下列哪一个条件是不适宜的( )A. 选用V 2O 5作催化剂B. 空气过量些C. 适当的压力和温度D. 低压,低温16.下列反应处于平衡状态, 2SO2(g)+O2(g) 2SO3(g).△H=-200kJ·mol-1,欲提高平衡常数Kc的值,应采取的措施是( )A. 降低温度B. 增大压力C. 加入氧气D. 去掉三氧化硫1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在化学平衡体系中加入惰性气体,平衡不发生移动B. 在化学平衡体系中加入惰性气体,平衡发生移动C. 恒压下,在反应之后气体分子数相同的体系中加入惰性气体,化学平衡不发生移动D. 在封闭体系中加入惰性气体,平衡向气体分子数减小的方向移动E. 在封闭体系中加入惰性气体,平衡向气体分子数增多的方向移动18.下列关于催化剂作用的叙述中错误的为( )A. 可以加速某些反应的进行B. 可以抑制某些反应的进行C. 可以使正逆反应速度以相等的速度加快D. 可以改变反应进行的方向19.勒沙特列原理( )A. 只适用于气体间的反应B. 适用所有化学反应C, 只限于平衡时的化学反应 D. 适用于平衡状态下的所有体系20.一定温度下反应: PCl5(g) PCl3(g)+Cl2(g)达平衡时,此时已有50%的PCl5分解,下列方法可使PCl5分解程度增大的是( )A. 体积增大一倍B. 保持体积不变,加入氮气使总压力增大一倍C. 保持总压不变,加入氮气使总体积增大一倍D. 增大PCl5的分压 E. 降低PCl5的分压21.已知下列反应的平衡常数,H 2(g)+S(s) H2S(g) (1) K1S(s)+O2(g) SO2(g) (2) K2则反应: H2(g)+SO2(g) O2(g)+H2S(g) 和反应: SO2 S(s)+O2(g)的平衡常数分别为( )A. 1/K1B. 1/K2C. K1-K2D. K2/K1E. K1/K222.知下列反应的平衡常数:H2(g) +S(s) = H2S(g) ; K1⊕S(s) +O2(g) = SO2(g) ;K2⊕则反应:的平衡常数为__________A: K1+K2 B:K1-K2 C:K1·K2 D:K1/K223.反应:NO(g)+CO(g)=1/2N2(g)+CO2(g);△rHm⊕=-427kJ·mol-1,下列哪一条件有利于使NO和CO取得较高的转化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