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门与中国教育现代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1996年5月15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 2022年4月20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修订)目录第一章 总则第二章 职业教育体系第三章 职业教育的实施第四章 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第五章 职业教育的教师与受教育者第六章 职业教育的保障第七章 法律责任第八章 附则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了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术技能水平,促进就业创业,建设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强国和技能型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 本法所称职业教育,是指为了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使受教育者具备从事某种职业或者实现职业发展所需要的职业道德、科学文化与专业知识、技术技能等职业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而实施的教育,包括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
机关、事业单位对其工作人员实施的专门培训由法律、行政法规另行规定。
第三条 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途径。
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进职业教育改革,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符合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的职业教育制度体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
第四条 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面向市场、促进就业,坚持面向实践、强化能力,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
实施职业教育应当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培育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传授科学文化与专业知识,培养技术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
第五条 公民有依法接受职业教育的权利。
关于我国第三部门的再认识
关于我国第三部门的再认识李文良一当前在学术界使用的概念中,于第三部门相近或可以替代的概念很多,如非营利部门、非政府组织、志愿部门、第三领域和市民社会、公民社会等。
对于第三部门的定义,学者们众说纷纭,这些定义归纳起来可分以下几种:把第三部门看作是除政府机构和营利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
如根据联合国宪章第71条的定义,第三部门即非政府组织是指在国际范围内从事非营利性活动的政府以外的所有组织,其中包括各种慈善机构、援助组织、青少年团体、宗教团体、工会、合作协会、经营者协会等。
[1](P3)美国学者赫斯顿认为,从更本质的意义上讲,非政府组织(第三部门)通常被认为是与国家和营利性组织活动相对立的。
非政府组织主张的合法性来源于对国家部门和私有部门的批评。
非政府组织的任务和实践活动非常激进,与国家和私有部门极为不同。
[2](P274)把第三部门界定为服务于公众目的的私人组织,即主要从事社会公益性事业的民间组织。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长莱斯特·萨拉蒙把第三部门定义为,数量众多的自我管理的私人组织,它们不致力于分配利润给股东或董事,而是在正式的国家机关之外追求公共目标。
他认为,第三部门的影响已经远远超过了它们所提供的物质服务,几乎美国所有主要的社会运动,无论是民权运动、环境保护运动、消费者运动、妇女运动还是保守派运动,都在非营利部门建立了自己的根基。
根据英国1601慈善使用权法规的序文中对第三部门的界定,从事下列活动的组织为第三部门:……救济老人、虚弱的人和穷人……抚养病人、伤残士兵和船员,资助免费学校和大学的学者……维修桥梁、港口、避难所、道路、教堂、海堤、举办教育和孤儿院……救济、储备、维修教养院……穷女孩子的结婚问题……支持、帮助年轻的商贩、手工业者和穷困潦倒的人……救济或改造囚犯或俘虏……安排服兵役和其他税捐方面帮助任何贫困居民减轻他们的困难。
[1](P6)把第三部门看作是准行政机关或准公共部门,是公共部门的一部分。
教育部等三部门要求进一步加强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
五” 期 间北 京 市 教 育 信 息 化 建 设 工 作 进 展 , 李 奕 委 员 重
点介 绍 了“ 北 京数 字学校 ” 的 建 设 与应 用 情 况 , 以及 “ 北
京数字学校 ” 的 下 一 步 发 展 方 向 。教 育 部 教育 信 息 化 推 进 办 公 室 工 作 组 同 志 与 北 京 市 教 委 信 息 化 办 公 室 成 员 单位 主要 负责人就教 育信息化 建设方 面 的问题进行 了
县级教育局长等共计 1 1 0 0多人 。 ⑩ ( 来源: 教 育 部 门 户 网站 )
中心 , 实现本地区教育管理信息 化基础设施 、 信息系统和 数据 集中、 集成及统一运行维护 。 各类教育管理信息系统
均 同步 统 一 部 署 国家 、 省、 地市、 县、 学 校 五 级 系统 , 实 现 系 统 在 全 国 的全 面 覆 盖 . 确 保 系 统 数据 的准 确 和 完 整 。
深入交流 。教育部教育信息管理 中心 主任 助理刘学 民、
信 息 系统 规 划 处 处 长 马 亮 同志 陪 同调 研 。
会上 , 展 涛主 任介 绍 了教 育部 规划 建设 全 国教育 系统 基 础数 据 库 . 汇集 全 国各 级各 类 教 育系 统 师生 基 础数 据 等 T 作 的总 体思 路 , 付 志峰 副 主任 表示 北 京 市教 委 将全 力 配 合教 育部完成 基础数据 采集工作 , 并 提 出了相 关工作建议 。
通知还对加 强教育管理信息化 工作的配套制度 、 责 任体 系 、 工 作 机 制 经 费 投 入 等 作 出 了部 署 。 ⑧
全 国教 育信 息化管理干部 专题培 训在 京启动
6月 2 5 E l , 全 国教 育 信 息 化 管 理 干部 专 题 培训 班在 国 家 教 育行 政 学 院 正 式 开 班 。 教 育 部 副部 长 杜 占元 为第 1 期培训班作专题报告 。 杜 占元 指 出 , 教 育 信 息 化 是 事 关 教 育 改 革 发 展 全 局
学习《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
学习《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分为五个部分:一、战略背景;二、总体思路;三、战略任务;四、实施路径;五、保障措施。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指导思想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四个自信”,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足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将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优先发展教育,大力推进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现代化,着力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优化教育结构,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奋斗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了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八大基本理念:更加注重以德为先,更加注重全面发展,更加注重面向人人,更加注重终身学习,更加注重因材施教,更加注重知行合一,更加注重融合发展,更加注重共建共享。
明确了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原则: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坚持优先发展、坚持服务人民、坚持改革创新、坚持依法治教、坚持统筹推进。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全面实现“十三五”发展目标,教育总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明显增加,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重要贡献。
第三部门
内容提要:学术界普遍用“政府失灵”及“市场失灵”对“第三部门”的起源进行了经济解释。
本文认为中国“第三部门”起源于社会与经济体制的变革。
因此,本文拟结合中国“第三部门”产生的特殊的制度环境,应用制度变迁理论对其起源进行经济分析。
关键字:第三部门;制度创新;成本效应一、文献回顾(一)“第三部门”的定义“第三部门”这一概念首先由列维特等人于1973年提出,目前学术界关于“第三部门”的定义并没有完全达成共识,大多认同“第三部门”是除政府部门和企业以外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的一切志愿团体、社会组织或民间协会等向社会提供服务的组织。
塞拉蒙认为,“第三部门”有6个基本特征:“正规性”、“民间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志愿性”和“公益性”。
在中国,完全符合西方标准的“第三部门”几乎不存在,但又确实存在一些从形式和运作机制上不同于政府和企业的社会组织,因而中国学者大多倾向于从推动和促进非营利组织发展的角度出发,不将定义限制得过于严格。
例如康晓光就认为只要是依法注册的正式组织,从事非营利性活动,满足志愿性和公益性(或互益性)要求,具有不同程度的独立性和自治性,即可称为中国的“第三部门”。
(二)“第三部门”起源的一般解释“第三部门”起源的经济分析主要包括经济背景分析和经济原因分析。
经济背景分析是对“第三部门”兴起的经济大环境的研究,经济原因分析是借用经济学工具对其兴起的本质原因进行论述。
西方关于“第三部门”起源问题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以下三方面:由美国经济学家韦斯布罗德(1974)提出的政府失灵理论,该理论通过论证政府和市场在提供公共物品上的局限性,从功能上证明“第三部门”存在的必要性。
不过该理论更多的是说明了政府与“第三部门”之间的互补关系,并没有揭示是什么因素使得某些产品或服务只能由“第三部门”提供。
在此基础上,美国法律经济学家汉斯曼(1980)提出了合约失灵理论,通过分析市场的局限性(信息不对称)及“第三部门”的特征(受“不得分配盈利”约束),解释了在市场机制与第三部门之间选择后者的原因。
我国第三部门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第三部门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摘要:第三部门在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政府失灵、市场失灵以及第三部门自身的“志愿失灵”赋予了第三部门存在的合法性。
但是我国第三部门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历史、政治制度以及经济社会与西方的差异性出现了独立性不足、经费不足、公众对其信任的不足以及在监管上的不足的问题。
因此政府和第三部门双方需要在转变政府管理体制、完善监督机制、提高公众公共参与和第三部门的公信力上作出努力。
关键词:第三部门;政府失灵;问题;对策基于第三部门自身的复杂性和相关研究视角的不同,在对第三部门概念的界定上学界尚未形成统一的看法。
对第三部门界定较为严密的和权威的是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非营利组织比较研究中心推荐的,即要认定第三部门,必须具备以下五个特征:组织性、民间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志愿性。
这种界定视角是基于组织的结构和运作方式,“包容性最强,且简单明了,易于操作”[1]。
另外,与第三部门概念相近的还有非营利组织、非政府组织、公民社会、志愿者组织等等。
第三部门作为弥补政府和市场双重失灵所带来的恶果的重要社会自组织,在减轻政府负担、提高公共物品供给的效率和水平以及满足多元化的需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基于我国特殊的历史环境、政治制度以及经济与社会的不同发展程度,我国第三部门相对于西方较为成熟的第三部门表现出一定的本土化差异。
这些差异对于我国第三部门在承接政府公共职能转移时是否会存在某些问题?如果存在,那么,如何加以解决?在处于社会转型中的我国,对这些疑问的解答应当对促进我国第三部门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第三部门的兴起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政府普遍出现了机构臃肿、财政赤字、浪费严重、效率低下等问题,同时期蔓延于西方世界的经济危机也表明市场调节的局限性,如何弥补市场调节和政府公共服务供给的缺陷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随后,一场以新公共管理运动为名的政府改革浪潮席卷全球,这场运动的核心内涵在于重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把过去由政府单独提供的公共物品转移到第三部门身上。
论第三部门对当前中国政治结构的形塑作用
论第三部门对当前中国政治结构的形塑作用【摘要】当前中国政治结构的形塑离不开第三部门的重要作用。
第三部门在政治结构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通过实质影响、制度建设、舆论塑造、社会稳定性和民意参与等方面对政治结构产生着深远影响。
第三部门的存在促进了政治结构的完善和民主化进程,同时也为政治体系的稳定性和社会和谐做出了贡献。
在未来,需要进一步强化第三部门的作用,促进中国政治结构的发展,使其更加符合时代潮流和民众需求。
第三部门在塑造中国政治结构中的不可替代作用已经日益凸显,为了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繁荣稳定,需要不断加强第三部门的建设和发展,使其成为中国政治结构的中坚力量。
【关键词】中国政治结构、第三部门、形塑作用、实质影响、制度建设、舆论塑造、社会稳定性、民意参与、不可替代作用、发展。
1. 引言1.1 当前中国政治结构的重要性当前中国政治结构的重要性体现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稳定上。
政治结构决定了国家的权力结构、权力运行机制和权力关系,直接影响国家政治体系的运转和发展。
一个健康、高效的政治结构能够有效地组织和管理国家事务,促进国家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发展。
政治结构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它能够有效地协调各方利益、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确保国家长期稳定发展。
当前中国政治结构的完善和健康发展对于国家全面建设和长治久安具有重要的意义。
唯有建立起符合国情实际、科学合理的政治结构,才能更好地推动国家现代化进程,增强国家整体竞争力,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目标。
1.2 第三部门在中国政治结构中的地位第三部门还承担着社会调解、公共安全等角色,是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信任纽带。
第三部门在中国政治结构中的地位不断得到强化,逐渐形成了独立、自治的组织体系,具有独立的自主管理权和代表权。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第三部门的地位日益凸显,成为政治结构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2. 正文2.1 第三部门对政治结构的实质影响第三部门通过提供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弥补了政府在某些领域的不足。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高等学校的教师取得前款规定的职务应当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一)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 (二)系统地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 (三)具备相应职务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四)承担相应职务的课程和规定课时的教学任务。
第五章高等学校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
第四十五条 高等学校的教师及其他教育工作者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忠诚于人民的 教育事业。
第四十六条 高等学校实行教师资格制度。中国公民凡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 德,具备研究生或者大学本科毕业学历,有相应的教育教学能力,经认定合格,可以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不 具备研究生或者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公民,学有所长,通过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经认定合格,也可以取得高等学 校教师资格。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了发展高等教育事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宪法和 教育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高等教育活动,适用本法。
本法所称高等教育,是指在完成高级中等教育基础上实施的教育。
第三条国家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为指导,遵循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的高等教 育事业。
第三章高等学校的设立
第二十四条设立高等学校,应当符合国家高等教育发展规划,符合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第二十五条设立高等学校,应当具备教育法规定的基本条件。 大学或者独立设置的学院还应当具有较强的教学、科学研究力量,较高的教学、科学研究水平和相应规模, 能够实施本科及本科以上教育。大学还必须设有三个以上国家规定的学科门类为主要学科。设立高等学校的具体 标准由国务院制定。 设立其他高等教育机构的具体标准,由国务院授权的有关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 规定的原则制定。 第二十六条设立高等学校,应当根据其层次、类型、所设学科类别、规模、教学和科学研究水平,使用相应 的名称。 第二十七条 申请设立高等学校的,应当向审批机关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办报告; (二)可行性论证材料;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出台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出台近日,中国教育部发布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战略规划,这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步。
该规划旨在提高教育质量,推动教育现代化进程,为建设教育强国提供了全面的指导和战略方向。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出台,标志着中国教育将迎来新的发展阶段,将对中国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规划的核心目标是实现全面教育现代化、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治理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是重中之重,要求构建现代教育体系,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推动教育创新,完善教育评价体系,实现全面提升教育水平。
教育信息化则要求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推动教育信息技术和教育资源的共享、利用和管理。
教育治理现代化则要求健全现代化的教育管理体制和治理体系,提高教育管理效能和公正性。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措施和政策,包括完善基础教育课程和教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加强高等教育改革和创新、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融合、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等方面的具体政策。
要完善基础教育课程和教学。
在这一方面,要求各级教育部门加强对基础教育课程的研究和制定,推动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和综合能力。
要求各级教育部门加强对基础教育教学的指导,推动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在于教师,要求各级教育部门增加对教师的培训和培养投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培育高素质教师队伍。
要求各级教育部门改善教师的教育环境和工作条件,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要改善学校办学条件。
学校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载体,要求各级教育部门加大对学校办学条件的投入,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质量。
第四,要加强高等教育改革和创新。
高等教育是培养人才和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渠道和平台,要求各级教育部门加快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推动高等教育集团建设和高校分类管理,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
我国第三部门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我国第三部门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精品文档就在这里-------------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我国第三部门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目录摘要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第三部门的概念阐述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我国第三部门的发展现状和前景……………………………………………………….1 三、我国第三部门发展存在的问题…………………………………………………………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行政倾向化严重………………………………………………………………………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所需资源不足,发展不平衡…………………………………………………………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第三部门自身能力不足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有些部门组织存在营利化倾向...........................................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中国第三部门发展的对策研究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外部环境建设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奋斗目标之一。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是实现现代化的全面小康社会,这标志着中国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北京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战略举措,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提高国家综合实力提供了重要指导。
在当前国际风云变幻之际,中国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正在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这些努力将有利于实现现代化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过程中,国家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提高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相关部门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同时,要不断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成为引领全社会发展的重要准则。
这既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需要,也是实现现代化全面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教育工作,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和发展潜力,必将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更大的成就。
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过程中,要着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
只有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优势,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加大对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加强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加快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才能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中赢得更大的成功。
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过程中,要注重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各级各类教育,适用本法。
第三条国家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遵循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
第四条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国家保障教育事业优先发展。
全社会应当关心和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
全社会应当尊重教师。
第五条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六条国家在受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制、国防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第七条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
第八条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
国家实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
第九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第十条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教育事业。
国家扶持边远贫困地区发展教育事业。
国家扶持和发展残疾人教育事业。
第十一条国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推进教育改革,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国家支持、鼓励和组织教育科学研究,推广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促进教育质量提高。
第十二条汉语言文字为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基本教学语言文字。
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可以使用本民族或者当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进行教学。
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进行教学,应当推广使用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字。
第十三条国家对发展教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给予奖励。
第十四条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分级管理、分工负责的原则,领导和管理教育工作。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制度逻辑
第6期2023年11月现代教育科学ModernEducationScienceNo 6Nov 2023[收稿日期]2023-08-21[基金项目]教育部数字化学习技术集成与应用工程研究中心2022年度创新基金项目“历史主义制度下欧盟数字教育转型的政策支持和效能观照”(项目编号:1221038)。
[作者简介]许三珍(1992-),男,云南德宏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
夏海鹰(1959-),女,四川射洪人,教育学博士,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成人教育、课程与教学论。
吴南中(1984-),男,湖南新化人,教育学博士,西南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博士后、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学分银行、大数据应用。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制度逻辑许三珍,夏海鹰,吴南中(西南大学,重庆北碚 400715) [摘 要]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制度建设,须从制度基础、制度执行、制度效能和制度精神四个层面逐层铺开,在基础逻辑、实践逻辑、评价逻辑和精神逻辑的渐次推展中建构起环环相扣的现代化教育制度逻辑。
中国式现代化教育制度的基础架构及其基本遵循,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根本保障,其制度支配主体须坚持党的领导,制度目标须在历史性与现实性的双重观照中明确现代化教育的基本精神和时代使命,制度结构要构建稳定性、秩序性、开放性和灵活性相统一的组织形态。
教育制度基础架构决定其执行方式,教育现代化制度执行须秉持蓄势赋能、活态执行与双向建构的实践逻辑,提升制度执行的生命力、贯彻力与检验力。
制度执行水平通过制度效能表征出来,现代化教育制度效能监测要实现从静态效能到动态效能、从效率到效益、从常态监测到主动监测的逻辑转变与实践更新,实现对教育制度立体性、有效性与和谐性的全面反馈和把握。
制度效能的提升则以制度精神为根本驱动,要夯筑以社会主义信仰、中国特色信念和伟大复兴信心为结构内涵的制度自信力,凝聚现代化教育制度建设的思想根脉、情志动力和心理支撑。
教育现代化的三个层次
某些描述 , 不用去观察未来 的实践效 果 , 就可推论另一 些表述难 以实现 。 其二 , 重 于对 目标的畅想 、 向的勾画 , 方 而轻于对 改革保障措施 、 问责机制的构建。 如果改 革能明确具体 的行动步骤 、完成 目标的 时间节点 , 那么 , 必须有相应 的落 实机构 以及 对于落实 不力 的问责机制 。十几 年 前 的 教改 已要 求 落 实高 校 的办 学 自主
“ 自强 不 息 , 德 载 物 ” 是 清 华 大 学 的 厚 既 校训 , 又是 学 校 的 核 心 理 念 和 精 神 旗 帜 。
培养不 出合格 的学生来 。教 育主管部门 如果不从根本上理解教育 的本 质 ,端 正 办学方向 ,采取切实可行 的办法保 障教 育经 费 、提高教师的待遇 、提高教师 能 力、 建立教师准入制度 和考核制 度 , 只 而 是 头脑发 热 , 搞一些 短期 的“ 育工 程” 教 恐怕是达不到 目标 的。农村 教育最重要
扶 贫项 目,主要 任务是培训那里的 中小 学教师 。通 过 9 的教育扶贫 ,他们发 年 现 ,计算机及其他 电化 教学设 备并不能 改变那里落后 的教育 面貌 。欠 发达地区 的农村所缺乏 的不是计算机等 电化教学
去成立的五个教育综合改革试 验 区的改 革实效看 ,由于改革试验 区没有 充分 的 改革 权 ,改革 的成效并不理想 。除此之 外, 从改革 的推进看 , 还有必要通 过立法
并能在学校实践 中有效落实。 三是蕴藉原
则 。 内涵 丰 富 、 意 深刻 , 中可 以分 解 即 蕴 从
出众多 内容 。四是兼容原则 。 即理念既可 兼容优秀传统又可彰显时代精神 , 既可表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读后感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读后感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全球范围内的教育正面临着深刻的变革。
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阅读《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这一政策文件,让我对我国教育现代化的蓝图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核心理念是实现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推进教育信息化和培养创新人才。
教育公平意味着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消除城乡、区域之间的教育差距,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的教育机会。
提高教育质量则是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信息化要求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实现教育教学的个性化和智能化。
创新人才培养则是要突破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全球视野的人才。
然而,面对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我国教育现状仍存在诸多挑战。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育质量参差不齐、教育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人才培养模式需创新等问题亟待解决。
为实现教育现代化,我们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路径与策略。
首先,改革教育资源配置机制,确保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
其次,提升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加强对教育教学过程的监管。
再者,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提升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使教育教学更加智能化、个性化。
此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为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的目标,政府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推进措施。
完善政策法规,为教育现代化提供制度保障;加大财政投入,确保教育资源的充足;
优化师资队伍,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深化教育改革,激发教育发展的内生动力。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出台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出台作者:来源:《科教新报》2019年第09期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了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八大基本理念:更加注重以德为先,更加注重全面发展,更加注重面向人人,更加注重终身学习,更加注重因材施教,更加注重知行合一,更加注重融合发展,更加注重共建共享。
明确了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原则: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坚持优先发展、坚持服务人民、坚持改革创新、坚持依法治教、坚持统筹推进。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全面实现“十三五”发展目标,教育总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明显增加,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重要贡献。
在此基础上,再经过15年努力,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推动我国成为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为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2035年主要发展目标是: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普及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实现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服务能力显著提升、高等教育竞争力明显提升、残疾儿童少年享有适合的教育、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治理新格局。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重点部署了面向教育现代化的十大战略任务:一是學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二是发展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三是推动各级教育高水平高质量普及,四是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五是构建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六是提升一流人才培养与创新能力,七是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八是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九是开创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十是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还明确了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实施路径:一是总体规划,分区推进。
中国教育现代化与教育政策
中国教育现代化与教育政策一、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基础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这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中国国情创立的教育体系。
1.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思想,认为人才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他们的素质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未来。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强调教育的阶级性,认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以培养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中心。
此外,毛泽东还提出了“教育要宣传真理,尊重人民群众创造的实践经验。
”3.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主张“发展是硬道理”。
教育必须围绕“发展”这个全局来规划,重视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以不断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和国民素质。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旨在保持党的先进性和革命性。
教育要服务于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民族和现代化的国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
5.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具有时代性和历史性的,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贯穿于教育的各个环节。
教育要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化、职业教育特色化、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目标。
二、教育政策的推动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在于不断完善教育政策。
本文将从教育政策的制定、实施和监管三个角度探讨教育政策的推动。
1.教育政策的制定国家教育政策是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负责,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需求制定的。
具体政策的制定需要从以下方面考虑。
(1)教育系统内部的需求:如教学改革、教师培训、教育经费分配等。
(2)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如产业结构调整、人才储备、养老问题等。
(3)人民群众的需求:如免费义务教育、平衡发展、少年儿童保护等。
2.教育政策的实施教育政策的实施需要从以下方面考虑。
(1)政策的可行性:必须符合教育系统的实际情况,诸如教师师资、校园设施建设、教育经费等方面。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出台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出台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这是我国继1993年、2000年和2010年三个阶段性规划之后,又一份全面覆盖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划。
新规划提出,“到2035年,我国已经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一流教育兴国。
具体来看,教育和人才发展的现代化实现了质量全面提升、制度更加成熟、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需求、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为世界领先。
”新规划共包括八个方面战略任务。
首先,加强中小学教育发展,形成全面而有特色的课程、教学、管理和评价体系。
其次,大力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优质化、国际化。
第三,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
第四,推进教育公平,缩小城乡、区域、家庭、健康和残疾等不同群体受教育机会和得到的教育质量差距。
第五,强化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各类创新人才。
第六,建立完善的教师队伍支持体系,提升教师队伍素质。
第七,发展高水平世界一流的教育科学研究和教育技术创新能力。
第八,建设社会共治、社会协同、社会参与的教育体制。
实现这八个方面的战略任务,需要我们全社会协力推进。
与此同时,新规划也提示了很多重要的工作重心,具体包括:一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让全体人民受益。
教育要始终紧紧围绕全面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取人才培养为最终目的,为市场经济服务,为民族复兴服务。
二是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努力把优质教育纳入普及。
优质教育要普及,普及要优质。
新规划提出比较系统的方案措施,包括:建立全国教育课程资源共享平台,推行教育课程标准优化和“减负增效”政策,加强师生德育建设,积极推进学科交叉和实践教学,加强特殊教育。
三是推进高等教育改革,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新规划提出的方案措施包括:加强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改革高等教育评价体系,加大人才培养的策略性投入,补充专业优化快速融入社会最前沿。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笔记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笔记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划,旨在推进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以下是我对《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一些笔记和思考。
1. 目标与愿景《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的目标是:到2035年,中国教育将全面实现现代化,达到世界发达国家水平,成为世界教育强国。
这个愿景是非常宏伟的,需要全国上下共同努力才能实现。
2. 重点任务《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了八大重点任务,包括: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高等教育分类管理和高等学校综合改革、加强学校体育和美育工作、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加快信息化和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创新、建设终身学习体系、促进教育公平和优化教育结构等。
这些任务都是非常具体和重要的,需要各级政府、学校和社会各方面认真落实。
3. 创新与特色《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强调了创新和特色。
在未来教育中,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学校和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创新,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和教学风格。
同时,要注重发展科技教育,加强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推动教育信息化和智能化发展。
4. 改革与发展《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强调了改革与发展。
在未来教育中,要注重深化教育改革,破除制约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强教育法律法规建设,促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同时,要注重发展教育产业,加强产学研用合作,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和融合发展。
5. 展望未来《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是一个长期的规划,需要持续不断地推进和落实。
我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中国教育一定能够实现现代化,成为世界教育强国。
同时,我也相信,在未来教育中,中国将为世界教育的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
“第三部门”在中国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21 00年 1 月
Jn 2 1 a.0 0
口 政治 学发 展中的作用 在中
张元 伟
( 解放军外 国语学 院 基 础部 , 河南 洛 阳 4 10 ) 7 0 3
[ 摘 要 ] “ 第三部 门” 2 是 0世纪 8 0年代蓬勃发展起来 的, 介于“ 第一部 门” —— 政府 和 国家 以及“ 第二部 门” ——
带 来 什 么 样 的 变 化 , 者 说 将 从 哪 些方 面 影 响 中 国的 政 治 发 展 进 程 呢 ? 或
一
、
“ 三部 门” 利 于我 国政治 发展 过 程 中的 民主政治 建 设 第 有
一
般认为 , 政治发展是包括政 治制度 、 政治理论 、 政治文化 、 政治 参与能力和程 度等诸要 素在 内的政 治上层 建筑体 系能动
在“ 第三部 门” 与政 治发展的关系上 , 西方学 者一般认为“ 三部 门” 第 是推动 民主化 的重要 力量 。譬 如 , 戈登 ・ 怀特 ( o— Gr
dnWht) o i 认为 ,第 三部门” 以在 以下几方 面推动 民主化进程 : 1 公 民社 会 ( 三部 门 ) e “ 可 () 第 的成 长有 助于形 成强有力 的反对 派 ;2 可 以通过实施公共伦理标准 和行 为准则 , () 迫使政治家 和政府官员 履行其政 治责任 ; 3 可以发挥表 达 民主需要 和利 益 () 诉求 的功 能 ;4 可 以发挥创制 的作用 , () 并沿着 民主 的路线重新界定政 治游戏 的规则。2( _ 哪。 _ 在我 国经 济体 制改革的过程 中, 2 纪 8 代开始 , 开始启动政治 体制改革 , 从 O世 0年 也 以此加快政 治民主化 的进程 , 从而实 现全 面现代化 。但 是 , 多年来政治体制改革并没 有取 得显 著的成 效 , 最重要 的一点 就是 , 单单依 靠政 府 自上 而下 的改革来 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部门与中国教育现代化○张扬生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教育现代化事业取得了很大成绩。
然而,对我们这样一个各方面仍然相对落后的大国来说,除了依靠政府努力以及利用市场机制外,充分发挥第三部门的作用,是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的有效途径。
一、第三部门及其发展概况所谓第三部门,又称非政府组织或非营利部门,即NGO(Non-governmetal Organization)。
它是不以营利为目的向社会提供服务的组织,是相对于作为第一部门的国家体系和作为第二部门的市场体系而言的。
第三部门这个概念,20世纪70年代末在西方社会开始形成并流行。
但是,它作为实质性社会组织形式已经在西方社会存在了几百年。
现在第三部门已经影响到非常广泛的社会领域,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特别是西方社会都存在着庞大的第三部门。
根据萨拉蒙教授主持的、在全球42个国家开展的非营利组织国际比较研究项目提供的数据,第三部门的平均规模大约是:占世界各国GDP的4.6%,占非农就业人口的5%,占服务业人口的10%,相当于公共部门就业人口的27%。
在一些发达国家所占比例则更高。
[1]第三部门的概念虽然只是近些年才在中国渐渐流行开来,但中国历史上第三部门性质的组织之源流还是悠长的。
从古代的先秦时代就有“会党”、“社会”之说,到后汉的朋党,宋代的互助性、慈善性的“合会”、“义仓”、“义社”、“善会”等等,直到明清时代的天地会、哥老会等等。
全国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前,第三部门性质的组织经过了几次大起大落,先是在20世纪50年代初被政治化和大量取缔,后是20世纪60年代初有一个较为迅速的发展,到1965年全国性社会团体由解放初的44个增加到近100个,地方性社会团体发展到6000多个。
第三部门在中国真正的发展是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小政府,大社会”的改革目标以后。
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的转变为第三部门的发展提供了较为宽广的空间。
1998年,民政部门正式成立了民间组织管理局,并于1998年10月和2004年3月,由国务院颁布了《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基金会管理条例》3个行政法规。
据统计,到1998年,全国在县级以上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社会团体剧增至16.6万家,而民办非企业单位则从无到有,发展迅速。
到2005年3月,在全国县级以上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民间组织共28万余家,其中社会团体14.9万家,民办非企业单位13.2万家,基金会一千家左右。
除了正式登记注册的28万余家民间组织外,我国更有大量的第三部门存在,它们活跃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各种方式得到党政机关的认可和支持,并获得大量资源,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据估计,这些组织的总体规模有200多万家。
[2]二、第三部门对促进教育现代化的作用从根本上看,教育现代化的全面展开与充分实现有赖于社会主体结构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因而具有依附性。
[3]著名学者英克尔斯和史密斯指出,“在发展过程中一个基本的因素是个人,除非国民是现代的,否则一个国家就不是现代化的。
”[4]教育现代化是超越传统教育,走向现代教育的整体转换过程,其核心是促进人的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教育适应和促进整个社会现代化的过程[5]。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教育现代化就是促进人的现代化,就是社会现代化的一部分。
从上述视角看,第三部门的发展对我国现代化和教育现代化的促进作用是很大的。
首先,我国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也遇到很多问题。
只有进行以政府职能转变为重点的社会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才能更好地推进现代化建设。
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建设和谐社会,一个重要方面是发展和培育“大社会”,即较完善的公民社会。
第三部门对于形成和发展比较完善的公民社会往往起着重要作用。
在第三部门的志愿者团体中,人们相互联系,相互沟通,形成一种个人意志的独立性、自主性充分表达的全新的人际关系;人们在这样的团体中学会维护自己的利益;通过团体来较好地协调人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并建立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和互助关系等等;还能使人们进行不同程度和范围的政治参与,推进民主的发展。
[6]这一切,正是人的现代化的主要内容,是单位体制和市场体制无法替代的。
其次,我国的经济总体实力大大增强了,但也产生了贫富差距拉大的问题。
财富分配的巨大不平等历来是社会不稳定的潜在根源。
从国际经验看,人均GDP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的过渡时期,是温饱型社会向小康社会转变的重要时期,也是社会利益关系及其公共需求深刻变化的关键时期。
我国正处在这个关键期。
社会利益矛盾逐渐加大,公共需求更加迫切,如不能很好解决这些问题,将会严重影响社会和谐,阻碍社会现代化和教育现代化进程。
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之一就是积极稳妥地发展第三部门。
这样有利于通过各种利益的充分表达和正常博弈来化解社会矛盾,形成社会管理和社会均衡发展的合力,更好地建设和谐社会,推进现代化和教育现代化。
[7]第三,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一个相对贫穷的国家,随着社会进步和生活提高,人们对优质教育和多元教育的需求越来越高,而国家提供的资源,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还是不足的。
但仅仅几十年间,我国教育的迅速发展,令全世界为之惊叹。
应该说,民间投资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其中,中国第三部门的贡献功不可没。
我国从古至今就有重视教育、乐善好施、互相帮助的优良传统。
在当代民间社会,人们主动地捐资助学、帮助贫困学生的事情屡见不鲜。
通过“希望工程”、“春蕾工程”、“烛光工程”等第三部门卓有成效的工作,可以看出,很多第三部门在支持弱势群体和推进教育发展上,起到了政府和市场起不到的重要作用。
因此,第三部门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进步的必然,更是我国新时期现代化建设和教育现代化重要的推动力之一。
三、大力发展第三部门,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我国的第三部门总的说来还不发达,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
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思想认识上的因素,也有第三部门本身的问题,更有法律制度环境的原因。
我们应该提高认识,克服困难,大力发展第三部门,加速教育现代化进程。
1.更新观念,重视第三部门的作用第一,政府应该更加重视第三部门在加速教育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
对教育这种纯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的提供,我国目前还主要依靠政府。
但随着改革的深入,作为公共服务型的政府,应当与社会组织和第三部门一道来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作为纯公共产品的义务教育,政府责无旁贷,应负主要责任,但对学生中弱势群体,对贫困落后地区的教育扶助,第三部门的作用还是十分巨大的。
希望工程的成功,就是很好的例证。
至于在非义务教育、成人教育和终身教育等方面,第三部门更有独特的优势。
第二,教育现代化离不开物质条件的现代化,但更重要的是人的现代化。
促进人的现代化和社会现代化,需要各个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其中公民意识的形成和公民社会的建立是极其重要的。
对此,第三部门能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是目前还没有被人们充分认识。
第三,中国的第三部门在教育现代化过程中与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与西方的第三部门是不同的。
西方的第三部门的主要作用在于克服现代社会中的“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
而中国的第三部门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主要任务不是像西方国家那样去抗衡、制约政府和市场,而是与政府和市场合作,争取共赢。
我们应打消顾虑,更积极主动地与第三部门合作。
第四,通过第三部门聚集民间资金支持教育现代化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第三部门在这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全国数以万计的各种基金会和慈善组织,已经在聚集资金支援教育上作出了不小的成绩。
政府应该支持鼓励第三部门的工作,宣传第三部门的价值和济贫扶弱的优秀传统道德,使社会形成正确的财富观。
2.制度创新,加快第三部门发展我国现有正式登记的第三部门性质的组织28万余家,除了极少数外,绝大部分都规模较小,资金短缺,社会公信度和影响力不大,整体能力不强,对教育现代化的促进作用相对有限。
更令人不安的是还约有200万至270万家第三部门性质的组织,没有进行合法登记,虽然他们也做了不少工作,但名不正,言不顺,发展不快,困难重重。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现行的民间组织登记许可制度,以及现行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双重许可的管理体制,导致合法登记注册极其困难,这就迫使绝大部分第三部门寻找其他权力部门的认可和支持,造成多元认可的局面,从而大大增加了管理的困难。
政府应改革双重许可的管理体制。
政府还应在制度上保证对第三部门必要的税收优惠。
同时逐步建立完善的第三部门评估和社会监督体系,使我国的第三部门健康、规范、更快地发展起来。
[8]3.想方设法,大力发展第三部门(1)政府购买第三部门的公共服务。
2005年初,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准备“重点突破”政府的“购买”服务,而北京东城区司法局已确定“整合并充分运用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源”,向民间组织“惠泽人咨询服务中心”购买了社区矫正的专业服务,成为采购服务的成功先例。
据报道,由国务院扶贫办、中国扶贫基金会等参与的政府与第三部门合作实施村级扶贫规划项目也于2005年12月正式启动,使得中国政府扶贫资源首次向第三部门开放。
国内所有第三部门都将因此有机会通过竞标获得政府资金,去贫困地区开展扶贫项目。
[9]我们认为,地方政府应该拿出更多的资金,购买第三部门为教育现代化服务的公共产品。
例如,由政府出钱,通过第三部门组织青年志愿者和身体健康的退休教师到贫困地区支教。
又如中央媒体高度评价的江苏省聘请万名老干部、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组成网吧义务监督员正式持证上岗,有效弥补了文化部门对网吧监管人员不足的缺憾,倾情呵护了未成年人。
[10](2)通过第三部门增加教育资源。
第三部门在增加教育资源方面具有很大优势。
它们的奉献、无偿、志愿精神更能感动捐资者的心。
它们对贫困学生的帮助更有激情,更有效益。
我们应在政策和措施上更加大胆开放,不拘一格。
例如为捐资助学者立碑塑像,以特别贡献者之名命名奖金、学校、街道甚至城镇;为突出贡献者撰写传记,进行宣传报道等等。
应该特别指出的是,从第三部门发展较为成熟的西方国家情况来看,富有人群通过基金会对教育发展的促进还是较大的。
以美国为例,对教育捐助资金最多的基金会中,以富人组织的基金会占了大多数,如著名的凯特林基金会、卡内基改进教学基金会、丹福斯基金会、福特基金会、凯洛之基金会、洛克菲勒基金会、斯洛安基金会、盖茨基金会等等。
[11]据统计,到1997年,中国城镇居民中最高20%收入户所占总收入之比重已达53.7%。
[12]《福布斯》中国富豪榜显示,中国富人阶层中,千万富翁甚至亿万富翁也有相当数量。
这是中国第三部门,特别是教育基金会的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