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历程(一)
第1讲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讲义--高三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1)
必修部分第一单元先秦至秦汉: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时空坐标阶段特征1.中国原始社会(约170万年前至约公元前2070年):中华文明多元起源,奠定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
原始社会经历了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三个阶段。
新石器时代晚期阶级分化政治上明显,出现了权贵阶层,开始向早期国家过渡。
原始社会晚期盛行禅让制经历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
原始农业出现,旧石器时代晚期生产力十分低下,以刀耕火种经济上为耕作方式,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新石器时代晚期,贫富分化出现,私有制产生文化上原始宗教和图腾崇拜出现,原始艺术产生。
新石器时代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2.夏、商、西周(约前2070~前771年):中华文明和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时期,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与繁荣时期,奠定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历史基础。
先秦政治制度经历了从禅让制到世袭制、从内外服制到分封制的转变。
王权政治不断强化,国家政治上疆域不断扩大,国家机构不断完善。
原始民主还有一定程度的遗存土地制度为奴隶主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奠定了农耕经济的雏形。
耕作方式是石器锄耕。
出现商经济上人。
政府严格管理工商业,实行“工商食官”政策。
青铜文明达到顶峰文化上甲骨文反映出商朝神权色彩浓厚,礼乐制成为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朴素的民本思想3.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前221年):我国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大争鸣时期,是大一统国家建立的酝酿阶段。
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各国变法,国家由分裂逐步走向局部统一。
宗法分封制逐步瓦解,县制逐政治上步形成,构建了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推广,社会生产力发展。
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新兴经济上地主阶级兴起,自耕农阶层出现。
小农经济产生,奠定了古代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形态。
精耕细作、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是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
工商食官的格局被打破,重农抑商政策逐步确立文化上士阶层出现,私学兴起,中国古代教育和学术逐渐下移,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历程
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历程,大致可划分为三个时期。
即1928—1976年的资料积累期,1977—1985年的初步探索期,1986—2000年的全面开展期。
2001年以后,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预研究的开展为标志,中国文明起源研究又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一)1928-1976年的资料积累期在1928—1976年期间,中国文明起源研究大体上处于资料积累的初始阶段。
1928年由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对安阳殷墟的发掘,可作为这一阶段开始的标志。
其中又可以1959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徐旭生为探索夏文化而开展的豫西考古调查为标志,将这时期区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在这时期的前一阶段中,探索中国文明起源的主要成果,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为探索商代文明,对安阳殷墟进行了10年15次的发掘。
发现了商代后期王都的宫殿宗庙建筑基址群、甲骨档案库、王陵和千余座为祭祀王陵而牺牲的小墓或祭祀坑,出土了一批反映商文明特点的甲骨文、青铜礼器、兵器、车饰等。
这些发掘研究成果,使当时的一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家,如郭沫若、范文澜、吕振羽、翦伯赞等,开始认识到商殷时期已经出现国家。
1954年,曾多次主持安阳殷墟发掘的李济,依据安阳殷墟15次发掘的收获,首次探讨了中国文明的开始和特征,并于1957年在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出版了《中国文明的开始》(thebeginningofchinesecivilization)。
另一方面是追寻殷墟商文化的源头,在山东、河南等地探索龙山期文化遗存。
至1939年,梁思永研究龙山期文化遗存,在提交第6届太平洋学术会议的《龙山文化——中国文明的史前期之一》一文中,总结了龙山文化的特征,并将龙山文化分为山东沿海区、豫北区和杭州湾区;他认为龙山文化与殷文化在10个方面有着共同点,后岗二层是豫北殷文化的直接前驱。
该文实际上点明了龙山文化时期是探索中国文明起源的重要阶段。
在这时期的后一阶段中,探索中国文明起源的主要成果,主要是围绕对二里头遗址的发掘与二里头文化的研究来探讨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以及探索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经济形态和私有制起源问题。
高中历史资料分析教案: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
高中历史资料分析教案: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一、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其形成过程自古以来,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始终是历史学家关注的焦点。
而在中国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被誉为世界上最悠久、最有独特性的文明之一。
那么,中华文明究竟是如何起源并逐渐形成的呢?1. 早期追踪:原始社会跨越至农耕社会根据考古学家们的研究成果推断,大约在公元前7000年至公元前5000年之间,现今黄河流域一带出现了人类活动的痕迹。
这一时期被称作原始社会时代。
原始社会主要依靠采集和打猎为生,并初步形成了部落制度。
随着气候变暖和粮食资源缺乏,人们开始尝试种植作物和养殖牲畜。
到了公元前3000年左右,农耕社会正式取代了原始部落,并形成了他们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
2. 党项与商鞅、钟山政治思想记述在周朝时期(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中原地区出现了不少小国。
这其中最富有活力和影响力的就是党项国。
党项国创始人商鞅,他以钟山政治思想为指导,强调重视法律制度的建设。
商鞅的改革措施有助于较好地管理国家资源与人民生活,提高了社会秩序和经济水平。
而钟山政治思想实质上强调权威、儒学等概念在文化传承方面占据主导地位。
3. 秦汉时期:中央集权与农业发展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全国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的朝代。
由始皇帝(即秦始皇)领导下进行大规模的土地整理和修筑长城等工程,壮大了中央政府,并推动了国家经济、军事和文化事业的发展。
后来,汉朝取得了战争胜利并接管了中国。
同时,汉朝还实行“恢复旧物流程”的政策来保护农田耕作稳定。
二、对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意义及现实指导1. 深入认识中华文明的起源研究中华文明起源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发展历程,还能够探究中华民族在经济、社会和思想领域所作出的贡献。
这对于加深我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具有重要意义。
2. 探索现实问题与挑战通过对中华文明起源的深入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到中国古代智慧积累与创新精神对现实问题与挑战具有的指导意义。
人文历史:中华文明的历史起源与发展
人文历史:中华文明的历史起源与发展1. 起源中华文明有着悠久的历史,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数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在这个时期,中国大地上的先民们逐渐从狩猎采集社会进化为农业社会,开始进行定居耕作,开启了华夏族群的发展。
中国文明的起点是黄河流域,这里是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适宜的天然条件。
古人类通过团结合作,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开展农耕生产,并创造出了稻、麦等重要农作物,使他们能够获得丰富食物并安居乐业。
2. 发展从黄河流域向外拓展,中华文明在数千年间逐渐形成和发展。
下面将从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等方面进行介绍:2.1 政治中国古代政治体系主要是封建君主制,早期为部落联盟制度。
后来,在周朝建立后通过封地和宗法制度建立了统一政权,并实行了分封制度。
这一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瓦解,到秦朝统一前达到巅峰。
2.2 经济古代中国的经济主要以农业为基础。
在中国文明发展的过程中,农民的出现不仅促进了粮食产量的增长,还推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兴起。
商业交易逐渐发展起来,并且丝绸之路也形成了重要的贸易通道。
2.3 科技中国古代有许多重要科技创新。
例如,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等重大发明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些发明使得中国人民在农业、医学、冶金、建筑和航海等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2.4 文化中华文明以其独特的文化艺术而闻名于世。
中国古代文化注重礼仪、家庭观念和儒家思想等价值观念,形成了独特的国学传统。
在音乐、舞蹈、绘画和书法等艺术领域,中国文明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3. 影响中华文明对于中国及世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它的政治、经济和科技成就不仅为中国历史上其他王朝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还促进了东亚地区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在全球化时代,中国文化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和尊重。
总而言之,中华文明凭借其悠久而丰富的历史、独特的政治体制、杰出的科技创新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对于中国及世界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和传承这一宝贵遗产,使之继续发光发热。
中华文明的起源——先秦时期
一、政治上——传统政治文明的萌生
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战国时期,经历了夏、商、西周,以 及春秋、 战国等历史阶段, 这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过程中国家产生和制度初创时 期,同时也是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的社会转型时期。
一、王权的发展与制度的完善——分封制和宗法制
西周时期, “学在官府”,奴隶主贵族垄断文化教育,民 间无任何学术可言。后来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动,官学逐 渐走向衰落,文化教育也出现了“学术下移”的现象。
二、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的时期,学术思想空前活跃。其中 最引人注目的是“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空前的战乱动荡 和社会变革为各个阶层的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阐释自己 的学说提供了空前的历史舞台。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著书立说, 相互论辩又相互影响,有力地促进了学术文化的繁荣。
认知纵横联通
命题权威解读
课时跟踪检测
2
从远古时代到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是中华民族 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 会过程中国家产生和制度初创时期,是传统政治文明的 萌生阶段,是传统农耕经济的定型时期,也是中华文明 的奠基时期。这段历史对于我们当代重塑文化自信有重 要的历史价值。
(2)不同点 ①儒家学说以现实伦理为主要关怀对象,以“仁”为其思想 核心,礼为行为规范,义为价值标准,智为认知手段,其学术导 向则是以恢复西周的宗法社会模式为目的,因而表现出复古守旧 的特性。 ②法家本着历史进化的观念,以现实的社会结构为主要关怀 对象,提出了“法”、“术”、“势”等一系列规范社会生活及 行为准则为观念。 ③墨家身体力行,提出了节用、节葬、非乐、兼爱、非攻、 尚贤等一系列的观点,具有平等色彩。
二、“轴心时代”的分裂、动荡和变革——春秋战国时期
中国古代文明的主要特点与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文明的主要特点与发展历程中国是世界上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之一,其古代文明的特点与发展历程对于理解中国的现代社会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中,有几个主要特点和历史阶段值得我们关注。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当时的中国出现了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
这些古代文化形成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基石,并在后来的发展中交织形成了中华文明的多样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古代文明逐渐发展出了各种不同的特征。
尤其是在商朝和西周时期,中国古代文明出现了社会等级制度、文字的出现和发展等重要特点。
商周时期的商代和西周朝代,对于中国古代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影响深远。
二、中华文明的主要特点1. 社会等级制度: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其社会等级制度。
封建等级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对于中国古代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作用。
在封建等级制度下,君主、贵族和庶民之间的关系严格规定,并且有明确的社会地位和责任。
2. 文字的出现与发展: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拥有文字的国家之一。
甲骨文是最早出现的一种象形文字,用于商代的卜辞。
在商周时期,甲骨文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更规范的文字,成为后来汉字的起点。
3. 思想和哲学的繁荣:中国古代文明对于思想与哲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儒家、道家、墨家等各种思想学派的兴盛,为中国古代文明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些思想对于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科技与艺术的进步:中国古代文明在科技和艺术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例如,中国古代文明在农业、制瓷、纺织和建筑等领域都有独特的贡献。
同时,中国古代文明在绘画、音乐、舞蹈和戏剧等艺术形式上也有丰富的创作。
三、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1. 先秦时期: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重要时期。
这一时期出现了众多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如孔子、老子等。
同时,在农业、冶金和商业等方面也取得了重大进展。
2.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鼎盛时期。
历史二轮专题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1讲中华文明的起源时期_先秦时期学案含解析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1讲中华文明的起源时期-—先秦时期时空坐标阶段特征从远古到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
(1)政治:中华文明的起源以早期国家的出现为重要标志,逐步形成了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主要内容,以“家国一体”为主要特征的政治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各国纷纷改革变法,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开始出现。
(2)经济:西周时期实行以井田制为代表的土地制度,集体耕作,工商食官.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小农经济产生。
(3)思想文化:商代出现我国成熟的汉字——甲骨文。
“百家争鸣"是社会变革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文学方面,诗歌成为当时代表性的文学形式。
具有浓厚农耕文明特色的实用科技得到发展一、夏、商、西周时期(约公元前2070—前771年)1.政治:(1)夏商实行王位世袭制,西周实行以王族为主体的分封制,周王成为“天下共主”。
分封制有利于周文化在地域范围上的扩展。
(2)西周实行以血缘为纽带、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形成“家国一体"“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
(3)宗法制是分封制实行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的具体体现.两者互为表里,相互依存。
2.经济:(1)农业: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农业工具以石器为主,出现少量青铜农具;井田制(土地国有制)是主要的土地制度。
(2)手工业:官营手工业实行工商食官制度,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技艺高超。
(3)商业:商朝时职业商人产生;周朝商人由官府统一管理,称为“工商食官”。
3.思想文化:商代汉字形成完整体系,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成熟汉字,文字传承华夏文明。
二、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1。
政治:宗法制、分封制走向崩溃,诸侯混战、社会变革,秦国进行商鞅变法,郡县制、集权思想开始出现。
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2。
经济:(1)农业:铁犁牛耕的出现,生产力较大发展,井田制遭到破坏,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历史探索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
历史探索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代文明是世界上最悠久、最辉煌的文明之一,其发展历程复杂而丰富。
从原始社会的出现到王朝的更迭,从科技的进步到文化的繁荣,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经历了许多阶段和重要事件。
本文将探索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深入了解其独特之处。
一、原始社会的文明起源中国古代文明的历程可以追溯到约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当时中国地区的人类开始进入农耕社会。
他们学会了种植作物、畜牧养殖,并逐渐形成了村落和定居点。
这个时期的文明起源于黄河和长江流域,这两个河流成为中国文明发展的重要支撑。
人们逐渐发明了陶器、磨石、织布等工具,开始了制造业的兴起,并形成了初步的社会组织和道德规范。
二、夏朝的开辟和封建社会的形成夏朝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公元前约2000年到公元前约1600年左右。
夏朝的开辟者是夏禹,他击败了洪水,被人们视作治水英雄。
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封建社会阶段。
在这一时期,社会经济逐渐发展,生产力得到提升,手工业和农田水利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条件得到改善。
同时,夏朝也开始有文字的记载,出现了象形文字和文字记载的礼乐制度,文化的发展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三、商朝的兴衰与青铜文明的繁荣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王朝,公元前约1600年至公元前约1046年。
商朝的主要特点是青铜文明的繁荣。
商朝的统治者利用青铜器来展示自己的权力和财富,青铜器的铸造工艺达到了高度的成熟,并与宗教、礼制、战争等方面相互联系。
这一时期还产生了许多文化艺术作品,如甲骨文、商代书法等,对后世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商朝在公元前1046年被西周推翻,标志着封建社会进一步发展。
四、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与思想的多元化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
这一时期,各诸侯国争夺霸权,形成了七雄争霸的局面。
与此同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不同的思想流派兴起,被大量学者提出并发扬光大。
古代中国: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3.分封制: 时间:西周实行分封制。 对象:同姓亲族、王族、功臣和先代(商代)贵族, 关系:诸侯的义务是服从周王命令、向周王贡献财物、 随从周王作战,重要诸侯国有鲁齐燕卫宋晋等, 作用:是初期使周朝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春秋 时期,王权衰微,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不再朝觐 和纳贡诸侯国之间战争不断,分封制逐渐崩溃。 战国时秦国:废分封。
怎样评价西周的分封制?
【提示】评价:就整个中国古代来说,分封制是 落后的,但西周的分封制却有很大的进步意义:(1) 它把建立地方政权与巩固周王室统治有机结合起来, 使王室能有效地对整个领土进行控制。(2)使统一的 社会制度在诸侯国中得以普遍实行,促进了诸侯国 社会经济的发展。(3)加速了各族融合的进程,受分 封的偏远诸侯国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不过,分封 制埋下了春秋战国时期纷争战乱的祸根。
A.道家、儒家、法家 B.法家、道家、儒家 C.墨家、法家、道家 D.儒家、法家、墨家
【解析】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帝道”、“王 道”、“霸道”的意思。据所学知识,可以确定 “王道”是儒家思想,强调的是以仁、德治国; “霸道”是法家思想,强调的是以法、以罚治国; 只有“帝道”较难确定。结合题干规定的顺序, 可以推出“帝道”为道家思想,正确选项为A。
古代中国: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考向一 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
通过文字、图片材料或新情景,考查对中国 早期(夏、商、西周)政治制度的认识和理解。
宗法制和分封制是西周最重要的两项政治制度, 是西周统一、强盛的政治保证;且都对后世有很大 的影响。宗法制的影响至今,在现实生活中处处可 见,如人们聚族而居、清明春节期间祭祖扫墓的现 象等。
【解析】①体现了“兼爱”思想,属墨家;②体 现了“无为”思想,属道家;③体现了以法律为 准绳的思想,属于法家;④中的“仁爱”体现的 是儒家思想。答案C。
中国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的起源与发展中国,作为一个古老而庞大的东方文明古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本文将从中国的起源和发展两个方面,进行详细的探讨和阐述。
一、中国的起源中国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约距今7500年前。
在那个时期,华北平原及中华沿海地区的部落开始发展,并逐渐形成一系列定居与农耕的社会。
考古发现的遗址和出土文物,为我们提供了许多证据,揭示出了那个时代古老而独特的中国文明。
根据史书记载和学者研究,中国最早的部落联盟是由黄帝、颛顼和帝喾等三位传说中的古代帝王所率领。
他们在黄河流域建立起一个相对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秩序,并开创了华夏文明的起源。
随着时代的演进,中国的统一和分裂交替出现,不同朝代的兴衰交织成为历史的长河。
二、中国的发展中国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
在政治方面,中国的封建王朝制度相对稳定地延续了几千年。
从夏、商、周三代到秦、汉、唐、宋等朝代,不同王朝在政治制度、行政管理和军事防御上有所创新和发展。
其中,秦朝的统一和隋唐的繁荣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经济方面,中国自古以来就以农业为主导,农耕文明为基础支撑了国家的发展。
中国的农业生产和农民技术的进步,使得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力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随着商业的兴盛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国逐渐形成了繁荣的市场经济。
在文化方面,中国拥有丰富多元的文化遗产。
从古代的先秦文化、儒家思想,到唐宋时期的文学艺术繁盛,再到近代的百花齐放与民族文化复兴,中国的文化历经风雨却始终坚韧生长。
中国的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都展现出独特的审美观和艺术价值。
科技方面,中国在古代就有许多重要的科技发明与创造,包括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和活字印刷术等。
这些发明对世界文明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总之,中国的起源与发展是一个博大精深的话题。
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独具特色的文明古国。
正是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的发展与进步,为世界带来了许多宝贵的财富,也为我们提供了学习与借鉴的宝贵经验。
中国历史的起源
中国历史的起源文明的发展和历史的进程是一部宏大而精彩的史书。
而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其历史源远流长,充满着无数令人惊叹的传奇和故事。
本文将从早期人类的迁徙与聚居开始,一直追溯到中华文明的萌芽与崛起,探索中国历史的起源。
1. 早期人类的迁徙与聚居在几百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末期,中国的领土上陆续出现了智人的踪迹。
最早的人类发展史可以追溯到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远古时代。
这些古人类通过渔猎和采集生存,并逐渐开始定居。
他们不断适应环境变化,掌握使用火、制造简单的石器工具,这些都是早期文明的萌芽。
2. 中华文明的萌芽随着气候的变迁,中国的古代文明逐渐出现。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农业的出现对中国的历史产生了根本性影响。
人们开始选择性种植作物,并饲养家畜。
农业的兴起使得人口增加、聚居形成并最终演化为城市。
而中国大地上最早的城市腹地出现在中原地区。
3. 夏、商、周三代的兴衰夏、商、周三代几乎是中国文明的起点,也是其发展历程中最为重要的时期。
根据史书记载,《尚书》中谓夏朝开国皇帝为大禹,被称为“禹、汤、文武之继体”。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文字记载的朝代,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教信仰和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发展奠定了后来政治和文化的基石。
商朝作为夏朝的继承者,持续了近六百年。
商朝的首都位于今天的河南安阳一带,商朝的统治者是商汤、商武丁等许多有名的君主。
商朝的最后统治者商纣王昏庸无道,导致民怨沸腾,周武王推翻商朝,建立了周朝。
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它们统治中国约800多年,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中华文明的特点中国历史的起源和中国文明的特点是紧密相连的。
中国文明以其独特的特点区别于其他古代文明,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价值观念。
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强调家庭和谐、孝道、忠诚和礼仪等。
这些观念在历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并一直延续至今。
中国历史的起源为这些价值观埋下了深厚的根基。
5. 总结中国历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早期人类的迁徙与聚居,通过几千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中华文明的萌芽。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演变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演变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古老文明古国,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珍贵瑰宝。
中华文明从原始社会形成开始,经历了许多发展繁荣、颠沛流离的历程,形成了浩繁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光辉的文化景观,成为中国民族和世界文化的一份瑰宝。
中华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4400年前,旧石器时代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在当时,人类发明了农业,改变了过去的狩猎、采集生活方式,开始了农耕生产,从而造就了中国文明的起源。
人类的社会得以稳定,逐渐形成长期育种、血统显著、资源统一配置、锤炼严密的现代种族,即汉族。
商代是中国文明的重要时期之一,从约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历时约550年。
商代文明产生的主要区域是黄河流域,以殷墟为中心。
商代的成就包括:制度、人物、宗教、冶铸、文字、建筑、艺术、经济、军事和外交等多个方面。
在这个时期,典型的王公是奋力开创时代的智慧之士,他们谋划着国家和个人的命运,掌握着神秘的宗教造化权,是国家的精神领袖。
商代的图腾神是人类繁荣昌盛的源头,民间之所以信奉妈祖、土地神等神祇,就是照此传承下来的。
周代是中国文明史上一个影响深远的时期。
周代是从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256年,历时790多年的大型封建王朝。
周代的兴起和衰落经历了西周、东周和春秋时期等三个重要阶段。
周代是中国古代社会阶级划分的产物,社会被划分为三等九级的等级制度,年所费的劳动力的百分之八十五被贵族阶级占用。
随着封建生产方式和等级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占有生产资料的贵族和官僚成为统治阶级,周天子则成为世袭制度的象征。
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辉煌时期之一。
隋唐时期是从公元581年到907年,历时326年间的文化黄金时期。
这一时期,是中华文化史上享有盛誉的“两汉魏晋南北朝唐五代宋元明清”,中最为繁荣昌盛、最为灿烂辉煌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华文化汇聚成巨大的文化、艺术和科技成就,形成了深远的文明瑰宝。
自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中国社会和文化也已经跨越了历史的巨大漩涡,成为世界文化瑰宝的一部分。
论中华文明起源及其早期发展的基本特点(一)
论中华文明起源及其早期发展的基本特点(一)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又因其文明自起源发展至今,传统从未被割断而备受世人推崇与关注。
关于中华文明的起源,历来有种种猜想与说法。
最近几十年,其中尤其是最近30余年,中国古人类学和中国旧、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的发现与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为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起源的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因而关于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起源的研究,可谓近20年中国人文科学独领风骚的一个领域。
在师辈启迪和社会需要推动下,我自20世纪80年代初,从东北史地之学和中国民族关系史研究过渡到对中华民族进行整体研究,关于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起源,成为我用力较多的一个方面。
1984年,阴法鲁教授约我为其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化史》撰写第一章:《中华文化起源和中华民族形成》。
1987年我开始就《中华民族的含义与中华民族起源初探》和《中华新石器文化的多元区域性发展及其汇聚与辐射》发表文章。
这些文章是受苏秉琦教授关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区系类型理论的启发,用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方法对中国旧、新石器时代文化进行梳理的初步成果,对中华民族的结构也提出了“多元集合体”的观点。
不久,费孝通教授召我,说已读过我关于中华民族含义及中华民族起源的文章,指出“中华民族是多元集合体”的提法有些模糊,应是“多元一体”。
1989年费老发表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这一著名论文。
自此,我便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为核心理论,先后协助费老出版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及其修订本、《中华民族研究新探索》,并出版了个人专集《中华民族研究初探》。
在我关于中华民族研究一系列论文陆续发表以来,学术界师友给了我多方面支持,尤其是费老、苏老,都是我在大学时期的老师,他们一再勉励我坚持研究,并指出综合历史学、民族学、考古学和古人类学等多学科的材料与研究成果一炉共冶,从而得出自己的体会,这种研究方法也很对头。
这些支持和勉励,使我在自己学业根底不深且研究条件有种种缺陷的情况下,坚持了20年,取得了一些成果,并以中华民族形成史为专业方向招收博士研究生。
古代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1.奠基先秦时期2.发展秦汉时期3
先秦(远古——公元前221年) 政治 分封制和宗法制(以王权为核心) (1)农业:耕作方式:刀耕火种到石器锄 耕;土地制度:井田制。 (2)手工业:①纺织业 ②冶炼业:青铜时代 (3)商业:工商食官。 文字 商代甲骨文成为成熟文字
商周 经济 时期
(1)礼崩乐坏(分封制和宗法制遭破坏) 春秋 战国 时期 (公元 前 770 年— 公元 前 221 年) 政治
(2)各国变法(李悝变法、吴起变法和商鞅变法)
(1)生产力: 铁犁牛耕、小农经济。 经济 (2)生产关系: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3)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 (1)出现“百家争鸣”局面。(老子、孔子、 思想 孟子、荀子、韩非子、墨子) (2)儒家学说遭冷落,法家学说受推崇。 科技 文学 发明“司南” 《诗经》、楚辞
古代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
1.奠基:先秦时期
2.发展:秦汉时期 3.繁荣:隋唐时期 4.进一步发展:宋元时期 5.衰落:明清时期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古代中华文明的奠基 ——先秦
开端:夏 发展:商 原始社会 远古-公元前 2070年 奴隶 社会 公元前1046鼎盛:周 公元前256 瓦解:春秋 公元前770-公 元前476 封建 社会 开端 战国 公元前 475-公 元前221
古代中西人文主义关注的“人”有何异同?原 因何在?
古代中西人文主义关注的“人”有何异同?原 因何在?
同—— “人”具有伦理道德 异—— 西方更多关注“人”的自然性,强调自我; 中国更多关注“人”的社会性 ,注重和谐 原因—— •经济上:农耕为主与奴隶制商品经济为主的差异; •政治上:诸侯割据战乱与城邦民主政治发展的差异; •文化上:农耕文明保守性与海洋文明开放性的差别。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学课件(共26张PPT)
1、能说出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分布,从 “时空观念”角度认识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2 、结合考古发掘成果,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私有制、 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3、搜集甲骨文、青铜铭文及文献记载等相关史料,从“史 料实证”角度认识考古材料与文献在研究早期国家起源 中的作用。
(1)代表遗存: 170万年 元谋人
70-20万年 北京人
(2)生活状况:
打砸石器、渔猎采集 群居生活、会使用火
(3)分布特点:❶分布广泛,遍布全国
❷集中江河,聚河而居
(4)社会组 织:
原始人群
考古史料
元谋人牙齿化石
北京人头盖骨
采集渔猎
群居生活
火烧过的朴树籽
肿骨大角鹿头骨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②实行内外服制
内服: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 外服: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
殷复兴,诸侯归之。” 商①②王部巩对落固外联统—服盟治—的的传《控统需史制的要记力延》有续限。。
“内服”、“外服”和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不完全相同的, (商王对外控制力有限)。
臣服于商族的部落,大多是迫于武力征服才承认了商王的中 心地位。
2.新石器时代(1万年-前2070年)
(1)生活 状况:
早期约7000-5000年
(2)代表 黄河:仰韶文化化
遗存:
大汶口文化 长江:河姆渡文化
晚期:约5000年 黄河:龙山文化 辽河:红山文化 长江:良渚文化
(3)分布 满天
多元
中原
特点: 星斗
一体
核心
(4)社会 组织:
大量使用陶器
人面鱼纹彩陶盆 (仰韶文化)
★【☆相☆关学典术故小】拓:展周厉王统治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知识梳理(四) 商和西周 1.商朝 (1)建立: 汤 灭夏后建立商朝。
(2)统治:
迁都
商朝的都城多次迁移,后来定于_殷__,所以商朝 也称殷朝
甲骨文
殷墟遗址出土大批龟甲、兽骨上刻有文字,是 商人刻写的__占__卜__记录,这些文字被称为“甲骨 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
国家机构
商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国家管理实行 内__外__服__制
广东韶关
珠江
丁村人
约10万~ 5万年
山西襄汾
黄河
左镇人
约3万~ 2万年
台湾台南
-
山顶洞人 约3.4万~1.6万年 北京周口店
海河
[探究] 材料一中人类文化遗存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别体现
了我国古代文明起源的哪些特点? [提示] 本土化:我国是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古代文明源
远流长。
多元化:不仅黄河、长江流域,而且海河、珠江等大河流域
——摘编自《新中国考古五十年》 [探究] 据材料四,从商代墓出土文物中可以归纳出当时的 哪些历史信息?
[提示] 青铜器品种多,数量大;青铜工艺高超;已有文字等。
[明历史解释] 古代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 1.政治: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将国 家权力和家庭关系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最 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地方管理比较松散。维持 着世卿世禄制度,国家官职仍由氏族贵族世代承袭。尚未有成熟 的常备兵制度,王朝的军队由各部落军队组成。尚未出现真正固 定的成文法,国家法律制度尚未健全。
A、B、D 三项。
答案:C
2.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问题,近年来学术界形成了不同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中华文明起源于夏代立国前一千年的龙山
文化和仰韶文化时期;第二种观点认为,中国正式进入文明
论中华文明起源及其早期发展的基本特点(一)
论中华文明起源及其早期发展的基本特点(一)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又因其文明自起源发展至今,传统从未被割断而备受世人推崇与关注。
关于中华文明的起源,历来有种种猜想与说法。
最近几十年,其中尤其是最近30余年,中国古人类学和中国旧、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的发现与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为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起源的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因而关于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起源的研究,可谓近20年中国人文科学独领风骚的一个领域。
在师辈启迪和社会需要推动下,我自20世纪80年代初,从东北史地之学和中国民族关系史研究过渡到对中华民族进行整体研究,关于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起源,成为我用力较多的一个方面。
1984年,阴法鲁教授约我为其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化史》撰写第一章:《中华文化起源和中华民族形成》。
1987年我开始就《中华民族的含义与中华民族起源初探》和《中华新石器文化的多元区域性发展及其汇聚与辐射》发表文章。
这些文章是受苏秉琦教授关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区系类型理论的启发,用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方法对中国旧、新石器时代文化进行梳理的初步成果,对中华民族的结构也提出了“多元集合体”的观点。
不久,费孝通教授召我,说已读过我关于中华民族含义及中华民族起源的文章,指出“中华民族是多元集合体”的提法有些模糊,应是“多元一体”。
1989年费老发表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这一著名论文。
自此,我便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为核心理论,先后协助费老出版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及其修订本、《中华民族研究新探索》,并出版了个人专集《中华民族研究初探》。
在我关于中华民族研究一系列论文陆续发表以来,学术界师友给了我多方面支持,尤其是费老、苏老,都是我在大学时期的老师,他们一再勉励我坚持研究,并指出综合历史学、民族学、考古学和古人类学等多学科的材料与研究成果一炉共冶,从而得出自己的体会,这种研究方法也很对头。
这些支持和勉励,使我在自己学业根底不深且研究条件有种种缺陷的情况下,坚持了20年,取得了一些成果,并以中华民族形成史为专业方向招收博士研究生。
中国古代文明的灿烂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文明的灿烂发展历程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
在这漫长的历史中,中国文化经历了许多光辉时刻和重要的变革。
本文将为您介绍中国古代文明的灿烂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先民已经开始使用石器和陶器,并开始种植农作物和养殖动物。
这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农耕文明的阶段。
农耕的出现使得人类可以定居下来,形成了最早的村落和城市,这为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商朝时期(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中国进入了青铜时代。
青铜器的制作技术不断进步,成为当时社会中地位较高的象征物品。
商朝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商代的甲骨文为后世研究古代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同时,商朝还建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这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随后,周朝(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256年)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文明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周朝时期,中国实行了分封制度,国家地位的划分更加细致。
周朝还制定了《周礼》,对后世的政治制度和社会规范产生了深远影响。
同时,周朝的儒家思想开始兴起,儒家经典《论语》等著作逐渐形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这个时期,中国分裂成多个小国,各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
然而,正是在这个时期,许多重要的思想家和学派涌现出来。
孔子、老子、孟子等诸子百家的思想为后世的哲学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秦朝(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6年)的统一中国,标志着中国古代文明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峰。
秦始皇统一了中国的文字、度量衡和货币,修建了著名的万里长城,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此外,秦朝还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和制度,为后来的封建社会奠定了基础。
随后的汉朝(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黄金时期。
汉朝统一了中国,开创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并推行了科举制度,为后世的官僚制度奠定了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历程(一)
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历程,大致可划分为三个时期。
即1928—1976年的资料积累期,1977—1985年的初步探索期,1986—2000年的全面开展期。
2001年以后,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预研究的开展为标志,中国文明起源研究又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一)1928-1976年的资料积累期在1928—1976年期间,中国文明起源研究大体上处于资料积累的初始阶段。
1928年由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对安阳殷墟的发掘,可作为这一阶段开始的标志。
其中又可以1959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徐旭生为探索夏文化而开展的豫西考古调查为标志,将这时期区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在这时期的前一阶段中,探索中国文明起源的主要成果,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为探索商代文明,对安阳殷墟进行了10年15次的发掘。
发现了商代后期王都的宫殿宗庙建筑基址群、甲骨档案库、王陵和千余座为祭祀王陵而牺牲的小墓或祭祀坑,出土了一批反映商文明特点的甲骨文、青铜礼器、兵器、车饰等。
这些发掘研究成果,使当时的一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家,如郭沫若、范文澜、吕振羽、翦伯赞等,开始认识到商殷时期已经出现国家。
1954年,曾多次主持安阳殷墟发掘的李济,依据安阳殷墟15次发掘的收获,首次探讨了中国文明的开始和特征,并于1957年在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出版了《中国文明的开始》(TheBeginningofChineseCivilization)。
另
一方面是追寻殷墟商文化的源头,在山东、河南等地探索龙山期文化遗存。
至1939年,梁思永研究龙山期文化遗存,在提交第6届太平洋学术会议的《龙山文化——中国文明的史前期之一》一文中,总结了龙山文化的特征,并将龙山文化分为山东沿海区、豫北区和杭州湾区;他认为龙山文化与殷文化在10个方面有着共同点,后岗二层是豫北殷文化的直接前驱。
该文实际上点明了龙山文化时期是探索中国文明起源的重要阶段。
在这时期的后一阶段中,探索中国文明起源的主要成果,主要是围绕对二里头遗址的发掘与二里头文化的研究来探讨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以及探索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经济形态和私有制起源问题。
对二里头遗址的发掘,至1973年全面揭露出一座面积约1万平方米的宫殿建筑基址,以及一批铜器、玉器和大型石磬等,并将二里头遗址的文化堆积分为四期,宫殿基址、铜器、玉器属第三、四期。
这些发掘资料公布后,围绕夏文化探索或早商文化研究,对中国国家起源问题展开了初步探索。
对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经济形态和私有制起源问题的探讨,主要是伴随着对各地龙山文化和齐家文化以及大汶口文化研究的深入而展开的。
其中,对大汶口文化研究的深入及有关问题的讨论,是引发对中国文明起源研究蓬勃开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1977—1985年的初步探索期标志这一阶段开始的研究工作有两项。
一项是唐兰对大汶口文化陶器刻划符号的研究,提出中国有6000多年的文明史。
另一项是由安金槐率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展的夏文化探索过程中,在
登封告成镇西发现“王城岗”城址。
1977—1985年期间,中国文明起源研究尚属初步探索阶段,其特点仍然是考古探索为主导,在局部领域展开。
形成的对中国文明起源研究有显著推动作用的成果,主要有以下几项:1、山西襄汾陶寺遗址的发掘与研究;2、对环太湖地区良渚文化在中国文明起源中作用的初步认识;3、史前城址的发现与研究;4、辽西红山文化的新发现及其研究的新进展;5、夏文化探索中有关研究热点的形成;6、田昌五对中国古代社会形态的新的认识;7、李学勤提出重新估价中国古代文明;8、夏鼐对中国文明起源的系统研究。
其中,夏鼐的《中国文明的起源》一文,是中国文明起源研究史上一篇划时代的文献。
他在理论上澄清了以往对文明概念的模糊认识,明确了解决中国文明起源的研究方法与途径,以及探索的对象与范围,初步解决了中国文明的形成问题。
他指出:现今史学界一般把“文明”一词用来以指一个社会已由氏族制度解体而进入有了国家组织的阶级社会的阶段;中国文明的起源问题应该由考古学研究来解决;二里头文化,至少是它的晚期,已达到了文明的阶段;探索中国文明起源的主要对象是新石器时代末期或铜石并用时代的各种文明要素的起源和发展;中国文明是在中国土地上土生土长的。
这些论述,为以后的中国文明起源研究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基础。
中国文明起源的研究,在该文发表之后,才开始全面的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