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蛇狂舞》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想:
本堂课没有用到欣赏课常用的“聆听音乐——学生畅谈听后感受——教师分段分析音乐——学生表现音乐”的模式,而是从“螺蛳结顶”这一旋律结构特点为切入点,从课堂开始设计的儿歌到乐曲的模唱再到结构图的表现,让学生从活动中感受乐曲的结构。并通过本堂课的情境主线——闹端午将乐曲结构通过节奏模击、创编以及旋律的模唱等活动表现出来,并让学生在活动中同时体验乐曲所表现的情景。
教学重点:模拟龙舟大赛,共同参与情感体验。
教学难点:节奏创编
教材分析:
《金蛇狂舞》是聂耳于1934年在百代唱片工作时,根据民间乐曲《倒八板》整理改编,并亲自指挥灌成唱片的一首民族器乐合奏曲。乐曲第三段采用“螺蛳结顶”旋法,句幅逐层缩减,情绪逐层高涨,达到高潮。乐曲配以激越的锣鼓,更渲染了激烈的气氛。全曲表现了我国江南一带端午节耍龙舟的热烈场面:划手们飞快地划着桨,急促的锣鼓声增添了热烈的气氛,龙舟像箭一样地飞速前进,就像一条一条的金蛇在舞动,故名《金蛇狂舞》。
《金蛇狂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动、听、唱中体验感受和熟悉《金蛇狂舞》的旋律,培养他们的音乐审美情趣。
2、通过欣赏,初步了解作品的创作特点:“螺蛳结顶”,能用节奏模击、旋律模唱、节奏创编的形式来表现“螺蛳结顶”这一结构特点。
3、通过“音乐知识库”的学习,初步了解人民音乐家聂耳的生平以及他的作品等.。
2、出示儿歌《闹端午》,学生朗读
一二三四五六七粽子飘香传万里
七六五四三二一龙船划得快又急
一二三四五来跳狮子舞
一二三来敲锣
三二一来打鼓
敲锣打鼓
3.指导学生按××∣××∣×.0×0∣×××∣的节奏拍手进行伴奏。
4.学生跟音乐节奏一边击拍一边有表情地朗读。
创设情境:端午节赛龙舟。在促进师生交往的同时,也为顺利进入下一过程以及本堂课的教学重点作教学铺垫。
A.出示图谱,学生找特点。
C.教师现场展示自己画的图形
4.教师用简短的语言引出“螺蛳结顶”(像这种第一句长,一句比一句短的旋律结构,就像一只倒过来的螺蛳,因此,人们给它取名叫做螺蛳结顶)
5.学生以组为单位自编自创用百宝箱中的乐器为乐曲伴奏。教师给学生分组、提出创编要求并指导学生使用乐器。
师:今天,咱们要来举行一场龙舟拉拉队大赛。老师这里有4条龙船,分别代表我们班的4个小组。可是上面都缺少了一名打鼓的队员,因此这些船都没有办法开动。所以,就需要每个组的同学们齐心协力地完成一场拉拉队比赛,才可以将这名队员放到自己的船上去,让自己的龙船划起来。此外,老师还要选出2名最优秀的拉拉队员。首先,请看比赛要求。
A.全组同学共同敲击一种节奏,要和儿歌的节奏不一样
B.比一比哪组同学在老师规定的时间内能够齐心合力创编出好听的节奏,并能共同表演
C.能够一边唱一边敲击节奏
(1)、组长选择乐器、展示乐器
(2)、组长带领全组同学练习
3、分组展示
4、师生互评
5、加入鼓、钹为乐曲伴奏。
A.全班同学一边听音乐一边整齐地做划龙船的动作。
教学准备:
电子琴、堂鼓、钹、铃鼓、筷子、自制沙锤、碟子
引导策略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定向。
创设情境,师生互动。
1、师生问好
师:同学们,大屏幕上画的是什么?咱们国家的哪个节日喜欢划龙船呢?你们的端午节是怎么过的呢?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首儿歌,我们一起来看看儿歌里面描绘的端午节都有一些什么有意思的活动吧。
二、导学。
创设情境,引出音乐。
1、出示端午节赛龙舟的画面。(师:端午节到了,鸭绿江上举Leabharlann Baidu了一场龙舟赛,瞧!船上的人在干什么呢?)指导学生观察画面里面人物的动作:有人整齐地划船、有人敲鼓。(师:你们知道敲鼓的那个人在龙周赛里起到了什么作用吗?)
2、欣赏两首不种奏形式的乐曲片段,学生选择为画面配上合适的音乐。(师:老师想给这个热闹的场面配上一段音乐,可是老师这里有两段音乐,却又不知道应该选择哪一段,请各位聪明的同学来帮老师选一选吧。)
学生分析:
新课标提出,从三年级开始,需要开始培养他们的音乐感知能力,因此,这堂课着重通过节奏模击、旋律模唱、节奏创编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与旋律感。但是三年级的学生刚开始接触音乐知识,而且音乐知识的教学不能成为三年级教学的重点,因此在本堂课的设计上,尽量淡化音乐知识。三年级学生往往喜欢色彩鲜艳的画面,因此在课件的颜色设计上以艳丽的颜色为主,在视觉上给学生愉快的感受。在平时的教学中还发现,学生在唱歌时往往喜欢用笔敲击文具盒、桌面,发出有节奏的声音,一边唱一边不自觉地为歌曲伴奏;就连吃饭也喜欢将碗筷敲出声音,根据学生这一生活中的特点,我在课堂上将生活中的一些生活用品搬上课堂,让学生进行打击乐的节奏创编,为乐曲伴奏。
2.模唱旋律。
朗各里各咚咚呛朗各里各咚咚呛
朗各里各咚咚呛朗各里各咚咚呛
朗各咚咚呛朗各咚咚呛
咚咚呛咚咚呛
咚咚呛咚咚呛
咚咚呛呛
A、跟琴的节奏朗读歌词(师:在刚才的乐曲中你听到最多的乐器是什么?你能模仿锣鼓的声音来将它念一念吗?)
B、跟琴哼唱歌词(先慢后快)
C、用儿歌的伴奏型一边哼唱一边为乐曲伴奏
3、出示儿歌和乐曲曲谱,比较二者图谱形状,请学生找找他们形状上的共同特点。
端午节赛龙舟是本堂课的主要情境脉络,围绕这一主题,为画面选择音乐。教师不让学生用语言来描述端午节热闹的场面应该用什么音乐,而是让让学生体会感官上直接将两种不同风格的乐曲的表达效果进行对比,并“帮助”老师做出选择。
三、听赏乐曲、表现乐曲
1.找出乐曲主题(师:下面我们再一起来认真地听一听这首乐曲,当你听到和我们刚才念的儿歌节奏相同的地方时,就请举起你的小手指来告诉老师,并请大家数一数自己一共举了几次小手。)
初步接触“螺蛳结顶”这一旋律结构。将这一主题节奏以儿歌的形式为依托,进行师生节奏式的对话,在对话中完成师生间的互动。对后面将要讲解的“螺蛳结顶”以及主题音乐的节奏的熟悉进行铺垫。
淡化知识点:将节奏符号用手的图标代替,并用大手的图标以及“念得长一点、强一点”来表现大手来解决伴奏型中出现的附点八分音符这一知识难点。
B.选出两名同学,分别用鼓、钹为乐曲伴奏。(图示略)
(师:刚才老师发现有2位同学在拉拉队比赛时表现特别的出色,因此,老师给他们俩奖励2种乐器,由他们来为全班同学加油。其他的同学,请你们准备好划船的姿势,咱们随着音乐,马上就要开船了!)
本堂课没有用到欣赏课常用的“聆听音乐——学生畅谈听后感受——教师分段分析音乐——学生表现音乐”的模式,而是从“螺蛳结顶”这一旋律结构特点为切入点,从课堂开始设计的儿歌到乐曲的模唱再到结构图的表现,让学生从活动中感受乐曲的结构。并通过本堂课的情境主线——闹端午将乐曲结构通过节奏模击、创编以及旋律的模唱等活动表现出来,并让学生在活动中同时体验乐曲所表现的情景。
教学重点:模拟龙舟大赛,共同参与情感体验。
教学难点:节奏创编
教材分析:
《金蛇狂舞》是聂耳于1934年在百代唱片工作时,根据民间乐曲《倒八板》整理改编,并亲自指挥灌成唱片的一首民族器乐合奏曲。乐曲第三段采用“螺蛳结顶”旋法,句幅逐层缩减,情绪逐层高涨,达到高潮。乐曲配以激越的锣鼓,更渲染了激烈的气氛。全曲表现了我国江南一带端午节耍龙舟的热烈场面:划手们飞快地划着桨,急促的锣鼓声增添了热烈的气氛,龙舟像箭一样地飞速前进,就像一条一条的金蛇在舞动,故名《金蛇狂舞》。
《金蛇狂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动、听、唱中体验感受和熟悉《金蛇狂舞》的旋律,培养他们的音乐审美情趣。
2、通过欣赏,初步了解作品的创作特点:“螺蛳结顶”,能用节奏模击、旋律模唱、节奏创编的形式来表现“螺蛳结顶”这一结构特点。
3、通过“音乐知识库”的学习,初步了解人民音乐家聂耳的生平以及他的作品等.。
2、出示儿歌《闹端午》,学生朗读
一二三四五六七粽子飘香传万里
七六五四三二一龙船划得快又急
一二三四五来跳狮子舞
一二三来敲锣
三二一来打鼓
敲锣打鼓
3.指导学生按××∣××∣×.0×0∣×××∣的节奏拍手进行伴奏。
4.学生跟音乐节奏一边击拍一边有表情地朗读。
创设情境:端午节赛龙舟。在促进师生交往的同时,也为顺利进入下一过程以及本堂课的教学重点作教学铺垫。
A.出示图谱,学生找特点。
C.教师现场展示自己画的图形
4.教师用简短的语言引出“螺蛳结顶”(像这种第一句长,一句比一句短的旋律结构,就像一只倒过来的螺蛳,因此,人们给它取名叫做螺蛳结顶)
5.学生以组为单位自编自创用百宝箱中的乐器为乐曲伴奏。教师给学生分组、提出创编要求并指导学生使用乐器。
师:今天,咱们要来举行一场龙舟拉拉队大赛。老师这里有4条龙船,分别代表我们班的4个小组。可是上面都缺少了一名打鼓的队员,因此这些船都没有办法开动。所以,就需要每个组的同学们齐心协力地完成一场拉拉队比赛,才可以将这名队员放到自己的船上去,让自己的龙船划起来。此外,老师还要选出2名最优秀的拉拉队员。首先,请看比赛要求。
A.全组同学共同敲击一种节奏,要和儿歌的节奏不一样
B.比一比哪组同学在老师规定的时间内能够齐心合力创编出好听的节奏,并能共同表演
C.能够一边唱一边敲击节奏
(1)、组长选择乐器、展示乐器
(2)、组长带领全组同学练习
3、分组展示
4、师生互评
5、加入鼓、钹为乐曲伴奏。
A.全班同学一边听音乐一边整齐地做划龙船的动作。
教学准备:
电子琴、堂鼓、钹、铃鼓、筷子、自制沙锤、碟子
引导策略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定向。
创设情境,师生互动。
1、师生问好
师:同学们,大屏幕上画的是什么?咱们国家的哪个节日喜欢划龙船呢?你们的端午节是怎么过的呢?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首儿歌,我们一起来看看儿歌里面描绘的端午节都有一些什么有意思的活动吧。
二、导学。
创设情境,引出音乐。
1、出示端午节赛龙舟的画面。(师:端午节到了,鸭绿江上举Leabharlann Baidu了一场龙舟赛,瞧!船上的人在干什么呢?)指导学生观察画面里面人物的动作:有人整齐地划船、有人敲鼓。(师:你们知道敲鼓的那个人在龙周赛里起到了什么作用吗?)
2、欣赏两首不种奏形式的乐曲片段,学生选择为画面配上合适的音乐。(师:老师想给这个热闹的场面配上一段音乐,可是老师这里有两段音乐,却又不知道应该选择哪一段,请各位聪明的同学来帮老师选一选吧。)
学生分析:
新课标提出,从三年级开始,需要开始培养他们的音乐感知能力,因此,这堂课着重通过节奏模击、旋律模唱、节奏创编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与旋律感。但是三年级的学生刚开始接触音乐知识,而且音乐知识的教学不能成为三年级教学的重点,因此在本堂课的设计上,尽量淡化音乐知识。三年级学生往往喜欢色彩鲜艳的画面,因此在课件的颜色设计上以艳丽的颜色为主,在视觉上给学生愉快的感受。在平时的教学中还发现,学生在唱歌时往往喜欢用笔敲击文具盒、桌面,发出有节奏的声音,一边唱一边不自觉地为歌曲伴奏;就连吃饭也喜欢将碗筷敲出声音,根据学生这一生活中的特点,我在课堂上将生活中的一些生活用品搬上课堂,让学生进行打击乐的节奏创编,为乐曲伴奏。
2.模唱旋律。
朗各里各咚咚呛朗各里各咚咚呛
朗各里各咚咚呛朗各里各咚咚呛
朗各咚咚呛朗各咚咚呛
咚咚呛咚咚呛
咚咚呛咚咚呛
咚咚呛呛
A、跟琴的节奏朗读歌词(师:在刚才的乐曲中你听到最多的乐器是什么?你能模仿锣鼓的声音来将它念一念吗?)
B、跟琴哼唱歌词(先慢后快)
C、用儿歌的伴奏型一边哼唱一边为乐曲伴奏
3、出示儿歌和乐曲曲谱,比较二者图谱形状,请学生找找他们形状上的共同特点。
端午节赛龙舟是本堂课的主要情境脉络,围绕这一主题,为画面选择音乐。教师不让学生用语言来描述端午节热闹的场面应该用什么音乐,而是让让学生体会感官上直接将两种不同风格的乐曲的表达效果进行对比,并“帮助”老师做出选择。
三、听赏乐曲、表现乐曲
1.找出乐曲主题(师:下面我们再一起来认真地听一听这首乐曲,当你听到和我们刚才念的儿歌节奏相同的地方时,就请举起你的小手指来告诉老师,并请大家数一数自己一共举了几次小手。)
初步接触“螺蛳结顶”这一旋律结构。将这一主题节奏以儿歌的形式为依托,进行师生节奏式的对话,在对话中完成师生间的互动。对后面将要讲解的“螺蛳结顶”以及主题音乐的节奏的熟悉进行铺垫。
淡化知识点:将节奏符号用手的图标代替,并用大手的图标以及“念得长一点、强一点”来表现大手来解决伴奏型中出现的附点八分音符这一知识难点。
B.选出两名同学,分别用鼓、钹为乐曲伴奏。(图示略)
(师:刚才老师发现有2位同学在拉拉队比赛时表现特别的出色,因此,老师给他们俩奖励2种乐器,由他们来为全班同学加油。其他的同学,请你们准备好划船的姿势,咱们随着音乐,马上就要开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