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潜《审美范畴中的悲剧性和喜剧性》阅读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参考文档]朱光潜“情与辞”阅读试题及答案 推荐word版(3页)

[参考文档]朱光潜“情与辞”阅读试题及答案 推荐word版(3页)

[参考文档]朱光潜“情与辞”阅读试题及答案推荐word版(3页)[参考文档]朱光潜“情与辞”阅读试题及答案-推荐word版(3页)【参考文档】朱光潜“情与辞”阅读试题及答案-推荐word版本文部分内容源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管理,例如存有异议或侵权行为恳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掉!==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朱光潜“情与言”写作试题及答案情与辞朱光潜一切艺术都就是抒情的,都必整体表现一种心灵上的感慨,明显的如无常辕固忧伤等情绪,错综复杂的如激动癫狂忧伤宁静以及种种难于名状的飘荡忽去的心境。

文学当做一种艺术看看,也就是如此。

不整体表现任何情致的文字就算不上就是文学作品。

文字存有言情用笔故事情节状物四大功用,在文学的文字中,无论是用笔故事情节状物,都必须表露一种情致,若不然,那就沦为乏味的没生趣的日常应用领域文字,例如账簿、图表、数理化教科书之类。

不过这种界线也很不难摈弃,因为人就是存有情感的动物,而情感就是难为理、事、物所刺痛的。

许多哲学的,史学的,甚至于科学的著作都具有几分文学性,就是因为这个道理。

我们不运用言辞则已,一运用言辞,就难免必须整体表现几分主观的心理女性主义,至少也必须存有一种“理智的信念”,这仍就是一种心情。

情感无法直接表现于文字,都必借事、理、物烘托出来,这就是说,都必须化成思想。

行文的第一步要心中先有一种情致,其次要找出具体的事物可以烘托出这种情致,最后要找出适当的文辞把这内在的情思化合体表达出来。

创造也并非无中生有,它必有所本,自然就是艺术所本。

艺术根据自然,加以熔铸雕琢,选择安排,结果乃是一种超自然的世界。

艺术之所以为艺术,全在“自然”之上加这一番“人为”。

情是自然,融情于思,达之于辞,才是文学的艺术。

在文学的艺术中,情感须经过意象化和文辞化,才算得到表现。

浑身都是情感不能保障一个人成为文学家,犹如满山都是大理石不能保障那座山有雕刻,是同样的道理。

朱光潜《谈美书简·形象思维与文艺的思想性》阅读及答案

朱光潜《谈美书简·形象思维与文艺的思想性》阅读及答案

朱光潜《谈美书简·形象思维与文艺的思想性》阅读及答案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恩格斯说:“我认为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不应当特别把它指点出来。

”这就是说,倾向不应作为作者的主观见解,而应作为所写出的客观现实的趋势,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

用一个粗浅的比喻来说,如人饮水,但尝到盐味,见不到盐粒,盐完全溶解在水里。

咸是客观事实,不是你要它咸他就咸。

世界观的总倾向表现在一个文艺作家身上也是如此。

它不是几句抽象的口号教条所能表现出的,要看他的具体的一言一行。

一个作家总有一种倾向,这种倾向是他毕生生活经验、文化教养和时代风尚所形成的。

它总是思想和情感交融的统一体,形成他的人格的核心。

也就是在这个意义上,文艺的“风格就是人格”。

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里,最感动人的也不是概念性思想,而是生动具体的情感。

如拿莎士比亚为例,你能从他的哪一部作品里探索出一些概念性的思想么?确实有些批评家进行过这种探索,所得到的结论不过是他代表了文艺复兴进代的人道主义精神,就是这些概念(你自己也许还在将信将疑)使你受到感动和教育吗?就我个人来说,我至今还抓不住莎士比亚的思想体系,假如他有的话。

在读他的作品时,首先是他所写出生动具体的典型环境下典型人物性格,其次是每部剧本里,特别在悲剧里,都表现出强烈的情感,强烈的爱和恨,强烈的悲和喜,强烈的憧憬和怅惘,强烈的讽刺和谑浪的笑傲,就是这些因素使我感到振奋,也使我感动苦闷。

振奋也好,苦闷也好,心总在跳动,生命总在活跃地显出它的力量,这对于我就可心满意足了。

(选自朱光潜《谈美书简·形象思维与文艺的思想性》有删改)25.阅读第一段,说说作品的“倾向”应该怎样表现出来?(4分)26.为什么说文艺的“风格就是人格”?(6分)27.阅读全文,说说就文艺创作而言,作者反对和提倡的观点分别是什么?(5)参考答案:25.答:①作为所写出的客观现实的趋势,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

初一上册美术书读书笔记

初一上册美术书读书笔记

初一上册美术书读书笔记美是什么?我们怎样去认识美?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回答起来却有点让我无从下手。

如果单纯的说美是漂亮,有些肤浅;说美是善良,又有些抽象;说美是看着顺眼的东西,又有些狭隘……那么美到底是什么?我有些疑惑了。

然而,当我读了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书简》以后,我受益匪浅。

也深刻体会到了文学力量的伟大。

现代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是中国现代美学的代表人物,是开拓者和创新者,用他毕生精力,向人们谈论美。

这是他对美的魅力的深刻体验,是对他自己漫长美学生涯和美学思想的一次回顾和整理,更是给青年朋友们的一次回复。

他就青年朋友们普遍关心的美和美感、美的规律、美的范畴等一系列美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同时也对文学的审美特征、文学的创作规律及特点作了详尽的阐释,既是思想上的,又是方法上的,力图在促进年轻一代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等方面提供了必要的参照和指南。

此书采用书信体的形式,娓娓道来,亲切自然,将许多深奥的美学知识通俗化。

《谈美书简》就是一部系统的美学著作,书中的13封信对怎样自学美学、马列主义美学体系,以及美感、典型、形象思维、创作方法等等美学范畴,并作了生动而详尽的阐述。

他主张美就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第一封《代前言:怎样学习美学?》朱光潜先生首先谈论了文学创作《谈美书简》的动意,并且谈论了自学美学的基本方法。

在提问“怎样自学美学”这一问题时,说道他感慨最深的就是治学的学风。

朱光潜先生表示:“研究美学的人如果不学一点文学、艺术、心理学、历史和哲学,那可以就是一个更大的缺乏,而且可以沦为‘空头美学家’”;必须“学通一二种外语”,轻易写作外文书籍;尤其应当下大力气回去修读马克思主义理论,但不盲从译者过来的书籍。

美学就是科学工作的一种,它须要实事求是的精神,冷静的头脑、始终如一的恒心以及排除万难的勇气。

马克思的名言就是:“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如就是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必须明确提出这样的建议:‘至这里人们就必须确定一切顾虑;这个领域里不容许又丝毫惧怕!’”朱光潜先生也写道“正路并不一定就是一条平平坦坦的直路,难免有些坎坷和崎岖不平险阻,手前一些弯角,甚至难免误入歧途。

现代文阅读I:朱光潜《“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考据、批评与欣赏》阅读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I:朱光潜《“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考据、批评与欣赏》阅读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把快感、联想当作美感,是一般人的误解。

有一种误解是学者们所特有的,就是把考据和批评当作欣赏。

拿我在国外大学读的莎士比亚这门功课来说。

英国的教授整年地讲“版本的研究”。

莎士比亚的某部剧本在哪一年印第一次“四折本”,哪一年印第一次“对折本”,各有几次翻印,某一个字在第一次“四折本”怎样写,后来在“对折本”里又改成什么样……自然,他们也很重视“来源”的研究。

研究“来源”的问些什么问题呢?莎士比亚大概读过些什么书?他的《哈姆雷特》一部戏是根据哪些书?此外,他们也很重视“作者的生平”。

莎士比亚生前操什么职业?几岁到伦敦当戏子?他的十四行诗里所说的“黑姑娘”究竞是谁?“哈姆雷特”是否是莎士比亚现身说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者们个个埋头于灰封虫咬的故纸堆中,寻到片纸只字就以为至宝。

这三种功夫都属于中国人说的“考据学”。

这门课的教授只做这种功夫,对我们也只讲他研究的那一套。

至于学生能否欣赏剧本本身,他并不过问。

从美学观点来说,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种考据工作呢?考据所得的是历史的知识,可以帮助欣赏,却不是欣赏本身。

欣赏之前要有了解。

了解是欣赏的预备,欣赏是了解的成熟。

只就欣赏说,版本、来源以及作者生平都是题外事,因为美感经验全在欣赏形象本身。

但就了解说,这些历史的知识却非常重要。

要了解《洛神赋》,就不能不知道曹植和甄后的关系;要欣赏《饮酒》诗,就不能不先考定原本中到底是“悠然望南山”还是“悠然见南山”。

了解和欣赏是互相补充的。

未了解决不足以言欣赏,所以考据学是基本的功夫。

但是只了解而不能欣赏,则只是做到史学的功夫,却没有走进文艺的领域。

一般富于考据癖的学者通常都不免犯两种错误。

第一种错误是穿凿附会。

他们以为作者字字有来历,便拉史实来附会它。

他们不知道艺术是创造的,虽然可以受史实的影响,却不必完全受其支配。

第二种错误是因考据而忘欣赏。

他们好比食品化学专家,把一席菜的来源、成分以及烹调方法研究得有条有理之后,便袖手旁观,不肯染指。

悲剧与喜剧

悲剧与喜剧

• 亚里斯多德:喜剧是对于比较坏的人的模仿。 • 康 德:“笑是一种从紧张的期待,突然转化为虚无 的感情。” • 黑格尔:喜剧是“形象压倒观念”,表现了理念内容 的空虚。 • 车尔尼雪夫斯基:“丑乃是滑稽底根源和本质”, “只有当丑力求自炫为美的时候,丑才变成了滑稽”。
• (1)心理效应说
• 康德认为“在一切引起撼动人的大笑里必须有某 种荒谬背理的东西存在着……笑是一种从紧张的 期待突然转化为虚无的感情。” (《判断力批判》)
俄狄浦斯的悲剧
• 亚里士多德的“过失说”以古 希腊最有名的三大悲剧家之一 索福克勒斯的悲剧《俄狄浦斯 王》为主要依据:主人公俄狄 浦斯由于“无知”杀父娶母, 最后挖目自贬以赎罪。但在整 个悲剧中,俄狄浦斯自己也有 过失,那就是他的莽撞,莽撞 是引发悲剧的原因。我们由此 会产生对主人公的怜悯和因小 过而惹大祸的恐惧。
悲剧的快感:
• 怜悯:无论情节多么可怕的悲剧,其中总隐含一点 柔情,总有一点使我们动心的东西,使我们为结局 的灾难感到惋惜的东西。
• 恐惧:悲剧的恐惧不是别的,正是在压倒一切的命 运的力量之前,我们那种自觉无力和渺小的感觉。 • 振奋: 在悲剧观赏之中,随着感到人的渺小之后, 会突然有一种自我扩张感,在一阵恐惧之后,会有 惊奇和赞叹的感情。
三. 悲剧快感
• 1. 戏剧中的悲剧快感的产生
• 悲剧总是和死亡、痛苦联系在一起的,怎么会有快 感,引起人的什么享受呢? • 西方悲剧快感理论里,有一种观点认为,野蛮人的 劣根性,渴望看到流血和别人痛苦,在别人的不幸 中寻求一种快乐。 • “心理距离说”,悲剧以真人来表现人的行动和感 情,与其他艺术如雕塑、音乐等相比,它有丧失和 生活拉开距离的危险。为了弥补这些缺陷,悲剧采 用了一系列使生活“距离化”的手法。(朱光潜)

《审美范畴中的悲剧性和喜剧性(节选)》阅读答案

《审美范畴中的悲剧性和喜剧性(节选)》阅读答案

《审美范畴中的悲剧性和喜剧性(节选)》阅读答案审美范畴中的悲剧性和喜剧性(节选)朱光潜从西方戏剧发展史来看,我感到把悲剧和喜剧截然分开在今天已不妥当。

希腊罗马时代固然把悲剧和喜剧的界限划得很严,其中原因之一确实是阶级的划分。

上层领导人物才做悲剧主角,而中下层人物大半只能侧身于喜剧。

到了文艺复兴时代资产阶级(所谓“中层阶级”)已日渐登上政治舞台,也就要求登上文艺舞台了,民众的力量日益增强了,于是悲剧和喜剧的严格划分就站不住了。

英国的莎士比亚和意大利的瓜里尼(G·Guarini)不约而同地创造出悲喜混杂剧来。

爪里尼还写过一篇《悲喜混杂剧林诗的纲领》,把悲喜混杂剧比作“寡头政体和民主政体相结合的共和政体”。

这就反映出当时意大利城邦一般人民要和封建贵族分享政权的要求。

莎士比亚的悲喜混杂剧大半在主情节(main plot)之中穿插一个副情节(Sub-plot),上层人物占主情节,中下层人物则侧居副情节。

如果主角是君主,他身旁一般还有一两个喜剧性的小丑,正如塞万提斯的传奇中堂·吉诃德之旁还有个桑柯·邦查。

这部传奇最足以说明悲剧与喜剧不可分。

堂·吉诃德本人既是一个喜剧人物,又是一个十分可悲的人物。

到了启蒙运动时在狄德罗和莱辛的影响之下,市民剧起来了,从此就很少有人写古典型的悲剧了。

狄德罗主张用“严肃剧”来代替悲剧,只要题材重要就行,常用的主角不是达官贵人而是一般市民,有时所谓重题材也不过是家庭纠纷。

愈到近代,科学和理智日渐占上风,戏剧已不再纠缠在人的命运或诗的正义这些方面的矛盾,而要解决现实世界所面临的一些问题,于是易卜生和肖伯纳式的“问题剧”就应运而起。

近代文艺思想日益侧重现实主义,现实世界的矛盾本来很复杂,纵横交错,很难严格区分为悲喜两个类型。

就主观方面来说,有人偏重情感,有人偏重理智,对戏剧的反应也有大差别。

我想起法国人有一句名言:“世界对爱动情感的人是个悲剧,对爱思考的人是个喜剧。

悲剧

悲剧

悲剧摘要:作为美学范畴的悲剧,被称为艺术的“最高阶段和冠冕”历来是美学研究的重要范畴,它包括社会生活和文艺作品中展示的人生悲剧性所构成的一切悲剧审美形态,本文悲剧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悲剧的含义,悲剧的本质特征,审美形态理论为主要内容。

关键词:悲剧理解本质审美“悲剧这个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我们这里讨论的悲剧主要是指作为审美范畴之一的悲剧即广义的悲剧,而不是作为喜剧样式之一的悲剧,作为审美范畴的悲剧,指那些现实生活或艺术中,那些肯定性的社会力量在矛盾斗争中遭受到不可避免的苦难或者毁灭。

朱光潜在《悲剧的心理学》之中认为现实生活中没有悲剧。

他说:“现实生活中并没有悲剧。

正如词典里没有诗,采石场里没有雕塑品一样”,悲剧同样也是广义的美得一种,是一种审美的意向,因此它同样离不开审美主体,同样需要人得意识去发现它,唤醒它,照亮它。

1.关于悲剧定义的三种理解<1>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的解释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为悲剧下了一个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中的各部分使用,模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情绪得到陶冶”在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悲剧作为一种审美形态艺术的性质,主要表现在:1悲剧是人得行为动作表达。

2,悲剧有特定的对象,特定的人物。

3。

悲剧引起人们怜悯和恐惧而使情绪得到陶冶。

在道德上震撼人心的同时给人以审美享受,提高人的思想境界。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在西方美学史上最早奠定了悲剧的基础。

西方美学史上对悲剧很重视,悲剧一向被称为崇高的诗,无论是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惨结局,还是哈雷母特的悲惨命运,其中表现出来的现代西方社会悲剧意绪,悲剧所给予人的惊魂动魄的感受,并不在乎它向人们展示的不可抗拒的矛盾法则以及那些摧残人、拨弄人的来自自然、社会的强大力量;悲剧打动人心的力量来自人自身,来自主人公不甘心于命运的安排,并以有限的力量向强大的环境所做的抗争。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审美中的苦难与甘美——谈审悲快感》《我与文学及其他》含答案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审美中的苦难与甘美——谈审悲快感》《我与文学及其他》含答案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审美中的苦难与甘美——谈审悲快感》《我与文学及其他》含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艺术创作与欣赏中的审悲快感,可以从以下两个层面来说明。

艺术创作和欣赏中的审悲快感是作为艺术活动而存在的。

艺术活动中对苦难的描写与现实生活中的苦难不能等同。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失去亲朋,或陷入困境,或者目睹了别人的不幸,而你又是一个正常的人的话,那么,除哀痛之外,是不会有丝毫愉悦的。

因为当人遭遇不幸时,全部注意力都被苦难本身所吸引,伴随着痛感的是该如何手忙脚乱地处理后事,反反复复地考虑得失,忧心重重地瞻望未来,想超脱这一切是不可能的。

但是,在艺术活动中,对苦难的描写与欣赏,则是拉开距离的超越功利的观照。

这样的“审悲”,也就是把苦难通过艺术这支弓箭,射到某种距离以外去看,这时候,哀伤痛苦的呻吟变成了五彩斑斓的意象,使人在瞬间离开现实的重压而升腾于幻境。

这样,悲哀本身就变成并非全然是痛苦了,我们的回味给它添上一种甜美。

列夫·托尔斯泰在《艺术论》中强调艺术家对感情要“再度体验”。

一个男孩子在遇到狼的那一刻,他只能处在惊恐之中,无暇顾及其他。

但是当事过之后,这个男孩回忆他遇到狼时的情景,将遇狼的经过绘声绘色地叙述出来,那么这种再度体验过的感情,就是审美观照,就是艺术。

在审悲体验中,形式化则是造成“距离化”并促成痛感转化为快感的又一原因。

苦难是悲哀的,但艺术创作中所运用的艺术形式用愉悦之情与之对抗,并进而征服它。

这样,在审悲观照中痛感就转化为快感。

一出悲剧,譬如《红楼梦》,要是除去了它的富于表现力的文字,无懈可击的结构等一切表现形式的魅力,把这悲剧化为单纯的事实,用报道性的语言讲出来,那么《红楼梦》悲剧的全部的美也就失去了,剩下的只是一些勾心斗角、争风吃醋的人类的愚蠢行为而已,它至多只能引起我们某种好奇心,但要我们去欣赏它却是万万做不到了。

乔治·桑塔纳说:“在艺术中,题材的真实使我们悲哀,但传达的媒介却使我们喜悦,一喜一悲的混合,构成哀情之别有风味。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新课标Ⅰ,解析版)(1)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新课标Ⅰ,解析版)(1)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Ⅰ卷语文试题(正式版)第Ⅰ卷阅读题甲必做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悲剧产生于社会的矛盾、两种社会力量的冲突。

冲突双方分别代表着真与假、善与恶、新与旧等对立的两极,却总是以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的失败、死亡、毁灭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

因为他们的力量还比较弱小,还无法与强大的旧势力或邪恶力量抗衡,正义的要求不能实现,于是形成了悲剧。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描写了比现实中更美好同时又是“与我们相似的”人物,通过他们的毁灭“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感情得到陶冶”,即产生净化的作用。

然而,悲剧不仅表现冲突与毁灭,而且表现抗争与拼搏,这是悲剧具有审美价值的最根本的原因。

鲁迅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这种毁灭是抗争、拼搏以后的毁灭,抗争与拼搏体现了人的一种精神。

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从天上盗取火种,触怒了主神宙斯,被锁在高加索山崖上,每日遭神鹰啄食肝脏,但普罗米修斯毫不屈服,最后坠入深渊。

罗丹的大理石雕塑《马身人首》中,人臂绝望地扑向一个它所抓不到的目标,而马足则陷于尘土不能自拔,表现出人性与兽性的冲突,象征着灵与肉的斗争,具有强烈的悲剧性。

可以说,没有抗争就没有悲剧,冲突、抗争与毁灭是构成悲剧的三个主要因素。

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

因为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美好事物的毁灭是令人伤悲的,因此现实中的悲剧不能作为直接的审美对象来欣赏,否则人就是泯灭了人性的人了。

现实中的悲剧只能激起人的同情、义愤,迫使人采取严肃的伦理态度和实践行动。

民主革命时期,在演出歌剧《白毛女》的过程中,曾多次出现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打甚至险遭枪击的事件,这是人们以实际的道德评价代替了审美活动。

现实的悲剧只在客观上具有悲剧的审美性质,它们必须以文学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成为欣赏的对象,美学上所谓的“以悲为美”才能实现。

悲剧

悲剧

苏格拉底的方法


他是揭示他人之弱点的大师.这种行为方式解 释了他为什么被雅典人正式起诉.得罪了很多 人.”他证明,在某种意义上,那些在某一领域内被 看作专家的人对该领域一无所知. 让人谦卑\敬畏,认识自己.”

“我不受欢迎还有一个原因.一些有闲青年和富 人子弟有意将我和他们扯到一起,因为他们喜 欢听到别人被我盘问.这些人常常把我当作模 仿的对象,也去盘问别人.我想,他们发现了许多 自视甚高之人,这些人实际上所知甚少或一无 所知.结果这些人不是对他们而是对我恼怒不 已,并且抱怨一个叫苏格拉底的好事之徒用坏 念头在腐蚀年轻人的头脑.”《申辩篇》
2、悲剧性的本质

这个定义告诉我们,悲剧的本质在于客观现实 中的矛盾冲突,这种冲突不是由于偶然的原因 造成的,而是有其客观的历史必然性。
(三)悲剧性的类型

关于悲剧性的类型,因分类标准的不同而有种 种类型。从表现对象上看,悲剧性可分为英雄 人物的悲剧、普通人物的悲剧(小人物的悲剧) 和旧事物、旧制度代表者的悲剧。从造成悲剧 的主要原因出发进行分类,悲剧性又可分为 “命运悲剧”、“性格悲剧”和“社会悲剧”。

“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鲁迅 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 193页。)
4.马克思


喜剧和悲剧一样,都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喜剧是旧势 力在新事物已经取得了主导地位后,还以伪装的面目 粉墨登场,其结果是在人们嘲笑声中现出自己真实的 本质,并在强大的新事物面前走向死亡。所以马克思 说,一切伟大的世界历史事件都出现两次,第一次是 作为悲剧,第二次是作为喜剧。 喜剧对象的特征是社会生活中的现象与本质的矛盾, 即“用另外一个本质的假象来把自己的本质掩盖起来”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 版,第5页)。

《谈美书简》读书笔记

《谈美书简》读书笔记

《谈美书简》读书笔记朱光潜的《谈美书简》是作者晚年皈依马克思,力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来建构自己的新美学体系的一次尝试,因此从朱光潜个人美学思想发展来看也是最重要的。

小编为大家带来了《谈美书简》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参阅。

《谈美书简》读书笔记篇一一位耄耋之年的老人,在生命的黄昏还用如此细腻且深入浅出的文笔,将深奥的美学知识娓娓道来。

对朱光潜老先生不由地由衷敬佩。

书中,老先生“对自己漫长美学生涯和美学思想”进行了系统的“回顾和整理”,也算是“给来信未复的朋友们”。

在《谈人》里,老先生指出“原始人类对美的追求和所从事的艺术活动,如人体装饰、歌唱、音乐、舞蹈等,都直接源于原始民族休养生息的日常生活和经验,”美学,原来源于生活,贴近生活,真真切切地存在于我们身边。

其实,冥思细想,美无处不在。

中国五千年文化博大精深,就有不少美的传承,比如唯美典雅的国画、笔酣墨饱的书法、国之精髓的京剧、名扬四海的瓷器工艺……现代文化下人们更是发展了更多美学的分支。

我们生活的现代城市格局,在追求现代感的同时融入大量自然元素,让自然在城市最大限度的得以保留加以体现,生态绿化的兴起,不正是体现人们在往更高层次的美的追求,在生活中时刻因外物美得到心理美,得到一种对于美感的满足从而欣喜,这也成为一种美。

文学美,就是人类先进思想的结晶,中间许多个性鲜明饱满的人物更是成为了美的代表。

《巴黎圣母院》中年轻貌美的吉卜赛女郎在危急时刻为卡西莫多挺身而出,给他救命之水。

奇丑无比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之后屡救吉卜赛女郎,为她报仇雪恨。

你能说卡西莫多不美么?《老人与海》中穷困交加的圣地亚哥终日与海为伴,与比船还大的枪鱼奋战两昼夜,并击退啦鲨鱼无数次的攻击,虽然最后只拖回了一截白骨,但是我们能说他不是美的代表吗?还有《弱种子也要发芽》里的老农,得知“我”的孩子听力受损,看到他把弱种子抛弃很难过后,“抹了一把眼角的泪水,以既夸张又慈爱的姿势,抓起了那些瘪种子”,让它们“妥妥帖帖地躺在了新鲜、肥沃的土壤里”,此刻的老农在震撼人心的感动中能说不美吗?什么是美?如何学好美学?我们没有系统地学习过美学,就真的不懂美了么?难道一定要学好美学,才算懂美?朱光潜先生书中举例的杜甫诗句“癫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所反映的“移情作用”就明确告诉我们把自己的生命和情趣外射,达到物我合一,用心感受美的存在,就是最本质的美了。

谈美书简

谈美书简

《谈美书简》读书报告姓名:张辉班级:高秘101学号:0710111211,书名:《谈美书简》作者:朱光潜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日期:2008.05.012,作者简介朱光潜(1897—1986),笔名孟实,安徽桐城人,著名美学家。

1903年(六岁)开始接受传统的封建教育,能背“四书五经”、《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读过《史记》、《通鉴辑览》,1918年入武昌高等师范中文系读书,1919年经考试被选送香港大学文学院深造,1925年入英国爱丁堡大学,获硕士学位,1931年入德国斯特拉斯堡大学,获博士学位,其间写就《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诗论》、《谈美》,1933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1937年任四川大学教授,1938年任武汉大学教授,1946年重返北京大学任教授,1949年北平解放,继续留任北大教授,1956年译出柏拉图《文艺对话集》,1959年译出黑格尔《美学》(第1卷),1963年《西方美学史》出版,1970年续译黑格尔《美学》(第2、3卷),1977年译出莱辛《拉奥孔》,1978年译出爱克曼的《歌德谈话录》,1980年出版《谈美书简》和《美学拾穗集》,1983年译出维科的《新科学》,1986年3月6日逝世,终年89岁。

3,作品目录一、代前言:怎样学美学?二、从现实生活出发还是从抽象概念出发?三、谈人四、关于马克思主义与美学的一些误解五、艺术是一种生产劳动六、冲破文艺创作和美学中的一些禁区七、从生理学观点谈美与美德八、形象思维与文艺的思想性九、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独特地位十、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十一、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十二、审美范畴中的悲剧性和喜剧性十三、结束语:“还须弦外有余音”4,作品主要观点及其内容第一封《代前言:怎样学习美学?》朱光潜先生首先谈了写作《谈美书简》的动意,在回答“怎样学习美学”这一问题时,说他感触最深的是治学的学风。

针对美学是个旁涉很多领域的边缘学科,以及国内“资料太少”这一特殊性,朱光潜先生指出:“研究美学的人如果不学一点文学、艺术、心理学、历史和哲学,那会是一个更在的欠缺,而且会成为‘空头美学家’”;要“学通一二种外语”,直接阅读外文书籍;尤其应下大力气去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但不迷信翻译过来的书籍。

《谈美书简》读后感

《谈美书简》读后感

《谈美书简》读后感《谈美书简》读后感1 谈美,得从人谈起,因为美是一种价值,而价值属于经济范畴,无论是使用还是交换,总离不开人这个主体。

”因此,研究美绝不能离开人,美学是随同对人的研究而逐步展开的,认为研究人是打开美学殿堂的金钥匙。

当然,对人的研究首先是人类学的研究。

人类学是把人当作一种物种来研究的科学,人类学的研究成果对于美学来说,主要回答了一个问题,就是艺术起源的问题。

谷鲁斯和普列汉若夫谈艺术起源就是站在人类学角度,认为艺术起源于日常生活实践如吃饭穿衣、男婚女嫁等。

《谈美书简》读后感2 第一遍读《谈美书简》只用了三天,因为朱先生深入浅出、妙例迭出的叙述完全把我带进了那个奇妙的美学世界,尽管这是看似枯燥的一本理论论着,但我去读得津津有味。

由于初读时过于心急,错过了不少珍宝,于是我第二次再读时便采取了边阅读边做读书笔记的方式,笔记既包括原文的精华摘录,也有自己当时的阅读感悟。

结果因为自己一向向往的“完美主义”,为了使笔记在日后更具参考价值,则第二遍的阅读边扩展为第三遍、第四遍、甚至后来很多内容都读了不下七、八遍。

作者在30年代至40年代期间认为,在美感经验中,心所以呈现于心者只是直觉,物所以接物者只是形象。

因此美感的态度与科学的和实用的态度不同,它不涉及概念、实用等,只是聚精会神地对于一个物孤立绝缘的意象的观赏。

1950年以后提出主客观统一说,认为美必须以客观事物作为物的形象,然后提美。

60年代,他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把主观视为实践的主体“人”,认为客观世界和主观能动性统一于实践。

什么是美?这个问题直到我读完了朱光潜老先生写的《谈美书简》才找到了答案——和谐就是美。

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对美的发现。

只要去细细观察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去仔细品味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都会发现生活中无处没有美。

就拿罗丹的维纳斯塑像来说吧!它虽然缺少了两只手,但装上后反而让人感到有些画蛇添足。

相反,正是因为那两只手的自然掉落,才给人一种和谐、自然的美感。

《谈美书简》章回简介

《谈美书简》章回简介

谈美书简作品简介:《谈美书简》是中国现代美学家朱光潜在八十二岁高龄的情况下写就的“暮年心血”之作,它既是对自己漫长美学生涯和美学思想的一次回顾和整理,也是“给来信未复的朋友们”,尤其是青年朋友们的一次回复。

《谈美书简》不是一般的高头讲章,它采用书信体的形式,娓娓道来,亲切自然,将许多深奥的美学知识通俗化。

全书由十三封书信结集而成,书中,朱光潜先生就青年朋友们普遍关心的美和美感、美的规律、美的范畴等一系列美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同时也对文学的审美特征、文学的创作规律及特点作了详尽的阐释,既是思想上的,又是方法上的,是初涉美学者学习美学知识的重要参考书籍。

作者简介: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

我国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1925年起先后赴英、法等国学习,获博士学位。

1933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教授。

生前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中华全国美学学会名誉会长,毕生从事美学教学与研究工作。

重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西方美学史》、《悲剧心理学》等,并有多种美学译著行世。

朱光潜在30年代至40年代期间认为,在美感经验中,心所以呈现于心者只是直觉,物所以接物者只是形象。

因此美感的态度与科学的和实用的态度不同,它不涉及概念、实用等,只是聚精会神地对于一个物孤立绝缘的意象的观赏。

1950年以后提出主客观统一说,认为美必须以客观事物作为物的形象,然后提美。

60年代,他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把主观视为实践的主体“人”,认为客观世界和主观能动性统一于实践。

目录:一、代前言:怎样学美学?二、从现实生活出发还是从抽象概念出发?三、谈人四、关于马克思主义与美学的一些误解五、艺术是一种生产劳动六、冲破文艺创作和美学中的一些禁区七、从生理学观点谈美与美德八、形象思维与文艺的思想性九、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独特地位十、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十一、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十二、审美范畴中的悲剧性和喜剧性十三、结束语:“还须弦外有余音”附:建构马克思主义新美学的尝试《谈美书简》是一部系统的美学著作,书中的13封信对怎样学习美学、马列主义美学体系,以及美感、典型、形象思维、创作方法等等美学范畴,作了生动而详细的阐释。

美学原理

美学原理

美学原理一、填空重要美学家1.柏拉图――最早对美学的问题做深入哲学思考的人①著作:《大希庇阿斯篇》,提出“美本身”与“美的事物”不一样,是美学史上首次专题探讨审美本质的文献。

②黑格尔称赞他:“柏拉图是第一个对哲学研究提出更深刻要求的人”③朱光潜将其核心思想译为“理式”④从本体论高度重视审美直觉对于人类认识本体的特殊功用2.鲍姆嘉通――美学之父,标志美学的形成(唯理主义哲学家)①他在对“诗”(广义的文学艺术)的研究中,重新认识了人类思维,致力于创立一门研究感性认识的新学科――“感性学”②鲍姆嘉通:丑是人类不完善的感性认识3.亚里士多德①亚里土多德以“如何存走”(“怎样”“怎是”)回答“在在是什么”,“秩序、匀称与明确”这此事物具体風性范畴的宾词从此承担了“美本身”的“存在”,这也就是审美对象的本质。

②亚里士多德:揭示了喜剧区别于悲剧的本质特征4.黑格尔·关于审美问题①放弃自然而独尊艺术美②审美的本质在于“理念的感性显现”·关于悲剧方面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美学讲演录》①悲剧原因:两种实体性伦理力量的冲突②悲剧快感·关于艺术①黑格尔是真正意义上艺术终结论者·关于崇高问题①崇高是理念大于感性形式5.康德·关于审美本质的观点:①将休谟的主观心理经验审美观转变为主体审美心理结构论②批评并超越了鲍姆嘉通的感性认识论美学观,将主体的认知、意志、情感与哲学上的认识论、伦理学和美学三分鼎立――美学成为哲学不可缺少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德国古典美学从此成为美学的传统范型。

(席乐将康德作为通向“善”的桥梁的“美”提升为人类自由解放的目的本身;谢林提出了作为哲学拱心石的艺术哲学命题,黑格尔放弃自然美而独尊艺术美。

)③审美无利害,艺术自律·关于崇高的观点:1.康德《判断力批判》①把优美与崇高上升到哲学高度进行深入研究②崇高的特征是“无形式”即快度庭社象的形式无规律,无限制或无限大(数量的崇高),以及力量的无比强大(力的崇高)③快感原因:理性征服恐惧压抑(超越主体的精神)6.马克思①马克思将审美的本质归结于自由的劳动。

【优质部编】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0月段考试题(含解析)

【优质部编】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0月段考试题(含解析)

2019学年第一学期10月考试高一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精辟地提出喜剧的对象是丑陋与错误的观点,将丑视为喜剧的基础,但他的喜剧观念也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与局限性,如把悲剧与喜剧形而上地对立起来,认为喜剧与悲剧有严格的界限,“喜剧不致引起痛苦”,强调喜剧的纯粹逗笑、欢乐的性质;同时,他重悲剧、轻喜剧,认为悲剧是最崇高的艺术,喜剧则等而下之。

亚氏的观点成为西方后世许多理论家、艺术家信奉的不可逾越的鸿沟。

从喜剧心理学角度看,喜剧的审美心理不是一味地轻松愉快,而是由紧张到松弛。

笑可以有轻松的笑、无可奈何的笑乃至撕心裂肺的笑,喜剧给人的审美感受是复合的。

让·保尔曾指出:“喜剧性接近这样一种有形的痒感,这种痒感作为一种滑稽可笑的双音和复义震颤于痛苦与喜悦之间。

”喜剧性笑所具有的“紧张——松弛”的模式,是由作为社会生物的人的“生理——心理——社会”的需要及其满足过程所决定的。

人有需要就意味着他感到缺乏,当人产生需要时,肌体就会感到一种紧张,无论是人在遇到肉体的紧张或心理的紧张时,都有一种寻找解脱的欲求,希望从引起紧张的体内情境或体外情境中逃脱出来。

“笑就是摆脱紧张,重归松弛状态的一种心理对策”。

从社会文化角度看,喜剧也是人类渴望摆脱制度与规范的束缚、解除紧张状态的方式。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生活于社会中,必然会受到种种社会制度、规范的限制和约束,人类的天性及种种需要不可能完全得到满足,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压抑,但是,人的内在生理、心理发展的需要,却又力求使这些本能表现出来。

因而,被压抑的本能所造成的生理和心理的紧张状态会要求以间接、曲折的方式得到满足,笑正是缓解内心紧张、使人感到松弛的很好的方式。

所以,喜剧的审美效果是笑,笑是使人从紧张状态中解放出来的极佳方式。

但笑的情感状态仍是复合的,伟大的喜剧所引发的笑往往并不纯粹使人感到愉快,而是交织着忧郁甚至悲哀的情绪。

阅读答案:《悲剧的与幽默的人生态度》(上海高考现代文阅读精选)(含答案)

阅读答案:《悲剧的与幽默的人生态度》(上海高考现代文阅读精选)(含答案)

悲剧的与幽默的人生态度?宗白华?生活严肃的人,怀抱着理想,不愿自欺欺人,在人生里面体验到不可解救的矛盾,永难调和的冲突。

然而愈矛盾则体验愈深,生命的境界愈丰满浓郁,在生活悲壮的冲突里显露出人生与世界的“深度”。

(一)?所以悲剧式的人生与人类的悲剧文学使我们从平凡安逸的生活形式中重新识察到生活内部的深层冲突,人生的真实内容是永远的奋斗,是为了超越个人生命的价值而挣扎,毁灭了生命以殉这种超生命的价值,觉得是痛苦,觉得是超脱解放。

(二)?大悲剧作家席勒说:“生命不是人生最高的价值。

”这是“悲剧”给我们最深的启示。

悲剧中的主角是宁愿毁灭生命以求“真”,求“美”,求“神圣”,求“自由”,求人类的上升,求最高的善。

在悲剧中,我们发现了超越生命的价值的真实性,因为人类曾愿牺牲生命、血肉及幸福,以证明它们的真实存在。

果然,在这种牺牲中人类自己的价值升高了,在这种悲剧的毁灭中人生显露出“意义”了。

(三)?肯定矛盾,殉于矛盾,以战胜矛盾,在虚空毁灭中寻求生命的意义,获得生命的价值,这是悲剧的人生态?度!(四)另一种人生态度则是以广博的智慧照瞩宇宙间的复杂关系,以深挚的同情了解人生内部的矛盾冲突。

在伟大处发现它的狭小,在狭小里却也看到它的深厚,在圆满里发现它的缺憾,但在缺憾里也找出它的意义。

于是以一种拈花微笑的态度同情一切;以一种超越的笑、了解的笑、含泪的笑、惘然的笑,包容一切以超脱一切,使灰色黯淡的人生也罩上一层柔和的金光,觉得人生可爱。

可爱处就在它的渺小处,矛盾处,就同我们欣赏小孩儿们的天真烂漫的自私,使人心花怒放,不以为忤。

(五)?这是一种所谓幽默的态度。

真正的幽默恰恰是从平凡渺小里发掘价值。

以高的角度测量那“煊赫伟大”的,则认为它不过如此;以深的角度窥探“平凡渺小”的,则发现它里面未尝没有宝藏。

一种愉悦、满意、含笑、超脱,支配了幽默的心襟。

“幽默”不是谩骂也不是讥刺。

幽默是冷隽,然而在冷隽的背后与里面有“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审美范畴中的悲剧性和喜剧性
朱光潜
至于悲剧和喜剧这一对范畴在西方美学思想发展中一向就占据特别重要的地位。

悲剧和喜剧都属于戏剧,在分谈悲剧与喜剧之前,应先谈一下戏剧总类的性质。

戏剧是对人物动作情节的直接摹仿,不是只当作故事来叙述,而是用活人为媒介,当着观众直接扮演出来,所以它是一种最生动鲜明的艺术,也是一种和观众打成一片的艺术。

人人都爱看戏,不少的人都爱演戏。

戏剧愈来愈蓬勃发展。

黑格尔曾把戏剧放在艺术发展的顶峰。

西方几个文艺鼎盛时代,例如古代的希腊,文艺复兴时代的英国、西班牙和法国,浪漫主义运动时代的德国都由戏剧来领导整个时代的文艺风尚。

我们不禁要问:戏剧这个崇高地位是怎样得来的?
多研究一下“儿戏”,就可以了解关于戏剧的许多道理。

首先是儿童从这种游戏中得到很大的快乐。

这种快乐之中就带有美感。

马克思论劳动,也说过美感就是人使各种本质力量能发挥作用的乐趣。

人为什么爱追求刺激和消遣呢?都是要让生命力畅通无阻,要从不断活动中得到乐趣。

因此,不能否定文艺(包括戏剧)的消遣作用,消遣的不是时光而是过剩的精力。

要惩罚囚犯,把他放在监狱里还戴上手铐脚镣,就是逼他不能自由动弹而受苦,所以囚犯总是眼巴巴地望着“放风”的时刻。

戏剧是一个最好的“放风”渠道,因为其它艺术都有所偏,偏于视或偏于听,偏于时间或偏于空间,偏于静态或偏于动态,而戏剧却是综合性最强的艺术,以活人演活事,使全身力量都有发挥作用的余地,而且置身广大群众中,可以有同忧同乐的社会感。

所以戏剧所产生的美感在内容上是最复杂、最丰富的。

无论是悲剧还是喜剧,作为戏剧。

都可以产生这种内容最复杂也最丰富的美感。

不过望文生义,悲喜毕竟有所不同,类于悲剧的喜感,西方历来都以亚理斯多德在《诗学》里的悲剧净化论为根据来进行争辩或补充。

依亚理斯多德的看法,悲剧应有由福转祸的结构,结局应该是悲惨的。

理想的悲剧主角应该是“和我们自己类似的”好人,为着小过失而遭到大祸,不是罪有应得,也不是完全无过错,这样才既能引起恐惧和哀怜,又不至使我们的正义感受到很大的打击。

恐惧和哀怜这两种悲剧情感本来都是不健康的,悲剧激起它们,就导致它们的“净化”或“发散”,因为象脓包一样,把它戳穿,让它发散掉,就减轻它的毒力,所以对人在心理上起健康作用。

这一说就是近代心理分析大师佛洛伊德(S·Freud)的“欲望升华"或“发散治疗”说的滥觞。

他认为,人心深处有些原始欲望,最突出的是子对母和女对父的性欲,和文明社会的道德法律不相容,被压抑到下意识里形成“情意综”,作为许多精神病例的病根。

但是这种原始欲望也可采取化装的形式,例如神话、梦、幻想和文艺作品往往就是原始欲望的化装表现。

佛洛伊德从这种观点出发,对西方神话、史诗、悲剧乃至近
代一些伟大艺术家的作品进行心理分析来证明文艺是“原始欲望的升华”。

这一说貌似离奇,但其中是否包含有合理因素。

是个尚待研究的问题。

他的观点在现代西方还有很大的影响。

(选自朱光潜《谈美书简》,有删改)
20.下列关于“戏剧”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戏剧是综合性最强的艺术,置身广大群众中,可以有同忧同乐的社会感。

无论是悲剧还是喜剧,都可以产生内容最复杂也最丰富的美感。

B.因为黑格尔曾把戏剧放在艺术发展的顶峰,所以在西方美学思想发展中,悲剧和喜剧这一对范畴一直以来就占据着特别重要的地位。

C.戏剧是一种用活人为媒介当着观众直接模仿人物动作情节、和观众打成一片的最生动鲜明的艺术,它不是只当作故事来叙述。

D.人人都爱看戏,不少人还爱演戏,这使得戏剧愈来愈蓬勃发展,西方几个文艺鼎盛时代都是由戏剧来领导整个时代的文艺风尚的。

2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要想了解关于戏剧的诸多道理,就必须多研究“儿戏”,因为戏剧如同“儿戏”,能让人从中得到带有美感的快乐。

B.悲剧激起恐惧和哀怜这两种本来不健康的悲剧情感,使它们得以“净化”或“发散”,从而起到健康人的心理的作用。

C.弗洛伊德认为,人心深处有些和文明社会的道德法律不相容而被压抑的情结,但它也可采取化装的形式,通过文艺作品进行宣泄。

D.由于其他艺术在视与听、时间与空间等方面都各有偏侧。

都不能使人完全释放苦闷、获得愉悦。

因而戏剧是一个最好的“放风”渠道。

2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希腊,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西班牙和法国,浪漫主义运动时代的德国,都由戏剧领导整个时代的文艺风尚,可见戏剧在西方享有崇高的地位。

B.曹禺在《雷雨》中塑造的周朴园这一人物,他既伪善、阴险、专制,又对侍萍怀有某种真挚的情感,因而具有恐惧和哀怜这两种悲剧情感。

C.关汉卿在《窦娥冤》中让窦娥这一好人担任主角,其中的故事有着由福转祸的结构以及悲惨的结局,没有使我们的正义感受到很大打击。

D.研究表明,神话、史诗、悲剧乃至近代一些伟大艺术家的作品等都是人类“原始欲望
的升华”,这一观点在现代西方仍有很大的影响。

【答案】
20. B
21. A
22. 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