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机制的研究方法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s,ERP)
当外加一种特定的刺激,作用于感觉系统或脑的某一部位,在给予刺激 或撤消刺激时,在脑区引起的电位变化。
时间分辨率可以精确至微秒
ERP的研究已经深入到心理学、生理学、医学、神经科学等多个领域, 发现许多与认知过程密切相关的成分。
• 未来研究手段
有创 无创
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
• 在人的大脑皮层中存在着频繁的电活动,而人正是通过这 些电活动来完成各种生理机能的,用电极将这种电位随时 间变化的波形提取出来并加以记录,就可以得到脑电图。
• 在头皮表面记录到的自发节律性电活动。 • 是由皮质大量神经组织的突触后电位同步总和形成的。 • 人脑只要没有死亡就会不断的产生EEG • 健康成年人在清醒状态下,头皮表面记录的EEG为数微伏
• 一般认为刺激持续时间跨度8-30 min,电流1.0~2.0 mA 的直流电是安 全有效的。约有45%的电流被传送至颅骨并到达皮层表面。
普通tDCS
高精度tDCS
核磁型tDCS
• 未来研究手段
对现有技术的合理结合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nhibi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IPSP)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EPSP) 。
IPSP(inhibi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突触间隙
胞液
EPSP(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 可以通过CT扫描来诊断一个人行为变化在脑水平上的病因
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在一外加静磁场 内利用一定频率的射频 信号, 记录身体内氢原子 对强磁场的反应,再通 过计算机程序产生一个 三维的大脑或躯体的图 像。
• 无创伤性
• 无放射性
• 可重复性
大脑皮层处于特殊紧张状态时的 主要脑电活动。
脑电的产生机理
• 静息电位 • 动作电位 • 局部电位 • 事件相关电位
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
• 当神经元处于静息状态时测到的电位变化。
用两根微电极,一根插入到神经元的轴突内,一根与神经元 细胞膜相连,结果发现轴突内为负,外为正,相差将近 70mv。
Na+ K+
兴奋状态 Na+
静息状态 K+
动作电位(active potential)
• 可兴奋细胞受到足够强的刺激(阈刺激或阈上刺激)时, 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细胞膜发生一次快速可传播的电位 变化称动作电位。
• 原理:当神经元受到刺激时,细胞膜的通透性迅 速变化,Na+通道临时打开,Na+被泵入细胞膜 内部,使膜内正电荷迅速上升,并高于膜外电位 的电位变化过程。
• 广泛地应用在临床和基础研究上
• 临床上主要用于诊断神经类疾病、心脏疾病、癌症 等,并用于探寻神经类疾病发病机制。
• 能定量无损地测量血流、物质代谢等,给认知神经 科学提供了观测手段,被应用于研究人类的学习、 思维、记忆等生理机制。
• 脑磁图扫描 magnetoencephalogra phy,MEG
EPSP的空间和时间的总和
•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与动作电位
当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累加达到一定强度,通过局部电流形式刺激轴 突的始段产生动作电位
• 特点:
①电位幅度小且呈衰减性传导,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加而迅速减小
②不是“全或无”式的,局部电位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而增加;
③有总和效应,多个阈下刺激可以在时间上(在同一部位连续给 予多个刺激)或空间上(在相邻部位给予多个刺激)可以叠加, 如果总和后产生的去极化强度超过阈电位,则可诱发动作电位。
局限性:时间分辨率较低。原因在于认知过程所引起的血 流量变化通常需要数秒后才能达到高峰,而认知过程 往往能够非常迅速完成。
磁共振谱仪系统
正电子成像术(posit源自文库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
• 成像原理:含有微量放射性同位素的葡萄糖溶液进 入血液被大脑吸收后,放置在头部周围的正电子探 测器能检测到这种溶液发射的正电子。大脑工作时 消耗能量,就能显示大脑中的哪个区域在消耗更多 的葡萄糖。探测到的数据可生成变化的、彩色的大 脑活动图像。
第三节 脑机制的研究方法
盖吉
H.M
有创: 历史上是从解剖人的尸体和研究脑局部损 伤病人来获取脑的结构和功能知识
刺激法
在动物脑内埋入微小的电极,通以微电流刺激特定部位的神 经元活动,以观察其行为反应。也可以在征得患者同意的前 提下,在手术中刺激患者的脑的特定部位以观察其行为反应。
损毁法和切除法
至75微伏左右,但在病理状态下(如癫痫发作时)可达1 毫伏以上。
• 测量方法:将许多平头的 金属电极放置在头皮上的 各个部位,电极把探测到 的脑电活动送入脑电图仪, 再由脑电图仪将这些微弱 的脑电信号放大并记录下 来。
脑电记录示意图
脑电图分类
各类脑电波的特点
脑电波 频率
测量部位 振幅
δ波 1-3.5Hz
可见,在静息状态下,神经元也是自发放电的。
原理:与细胞膜的特性和细胞内外的化学物质有关。神 经细胞膜内外存在大量的离子(ions),它们带有正 电荷或负电荷。离子在膜内外有不同的分布。膜外主 要是Na+和Cl-,膜内主要是K+和带负电荷的大分子有 机物。离子在细胞膜内外的出入是通过离子通道(ion channels)实现的。一定条件下,它使用离子泵(ion pumps)让一些离子通过,而不让另一些离子通过。在 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K+有较大的通透性,对Na+通透 性很差,结果K+经过离子通道外流,而Na+则被挡在膜 外,致使膜内外出现电位差,内负于外。
• 较高的空间分辨率
• 可准确定位脑功能区
• 功能核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的基本原理:
血红蛋白包括含氧血红蛋白和去氧血红蛋白,两种
血红蛋白对磁场有完全不同的影响,可产生横向磁 化弛豫缩短效应。因此,当去氧血红蛋白含量增加 时,T2加权像信号减低。当神经元活动增强时,脑功 能区皮质的血流显著增加,去氧血红蛋白的含量降 低, 导致T2加权像信号增强,即T2加权像信号能反 映局部神经元活动,这就是所谓血氧水平依赖 (Blood Oxygen Level Dependent,BOLD)效 应.
➢ 可用以刺激视皮层、躯体感觉皮层等大脑皮层,引起局部的兴奋或抑 制效应,用以探测系统的功能。另外,TMS还可 以用于学习记忆、语言及情绪等领域的研究。新
一代的无框架立体定位式TMS能整合fMRI结果, 极大地提高了TMS刺激部位的准确性,并精确控制 刺激大脑的深度从而可以准确地调节刺激强度,
已应用于科究和神经外科手术。
分工明确,布局合理,结构精密。
• 无创:随着认知神经科学的兴起,我们已经能够 研究活着的正常人或伤病患者的脑的机能如何影 响其行为、如何工作的情况。
• 总结起来,研究心理和行为的脑机制的比较常见 的几种方法有:
• 刺激法 • 损毁法和切除法 • 微电极记录法 • 脑电图 • 脑成像技术
CT扫描 磁共振成像 PET扫描 经颅磁刺激 经颅电刺激
通过切除或损毁动物脑的一定部位特定的神经核,或切断通向该 部位的神经通路,然后观察其行为的变化(也包括对那些因负伤、 脑溢血、肿瘤或癫痫而使脑的一定部位受损的病人的观察)。
癫痫灶定位
微电极记录法
实验方法:用立体定位仪将微电极(直径小于0.1微米、内含盐分和导电液体 的玻璃管,其顶端小得足以探测单个神经元的活动)插入脑中非常接近某个 神经元的地方,同时给动物的感受器以各种刺激,随后引导出单个神经元的 动作电流。
能够“看见”整个大脑在一个人做出反应、进行思考或想像 时的情况。
– 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
• 以X线从多个方向沿着头部某一选定断层层面进行照射,测定 透过的X线量,数字化后经过计算机算出该层层面组织各个单 位容积的吸收系数,然后重建图像的一种技术。
• 是图质好、诊断价值高而又无创伤、无痛苦、无危险的诊断方 法。使我们能够在任何深度或任何角度重建脑的各种层面结构。 CT扫描能够显示出脑创伤后遗症、损伤、脑瘤和其他大脑病 灶的位置,
• fMRI通过磁共振信号的测定来反映血氧饱和度及 血流量,间接反映脑的能量消耗,在一定程度上 能够反映神经元的活动,间接达到功能成像的目 的。
被广泛应用于探测认知功能的源定位。如感觉、知觉、 运动、记忆、语言、思维、决策以及儿童大脑发育等 研究。
优点:信号直接来自脑组织功能性的变化,无创;实验 准备时间短,同一被试可以反复参加实验;可以进行 单被试分析;可以同时提供结构像与功能像;空间分 辨率非常高,可以达到1立方毫米
• 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
• 工作原理: tDCS 对皮质兴奋性调节的基本机制是依据刺激的极性不 同而引起静息膜电位超极化或者去极化。当进行阳极刺激时,电流引 起静息膜电位的去极化,去极化则增加了神经元细胞的兴奋性并允许 神经元细胞进行更多的自发放电;进行阴极刺激时,电流引起静息膜 电位的超极化。神经可塑性:神经可塑性是指由于经验原因引起的大 脑的结构改变,而神经可塑性改变则由于长时程增强(LTP)或长时 程抑制(LTD)。长时程增强增加了神经元细胞之间的连接,长时程抑 制则减少神经元细胞的连接,此作用的实现则依靠突触传递功能的改 变,可以说LTP提高了突触传递,而LTD阻碍了突触传递。tDCS则通 过改变细胞内的环腺苷酸(cAMP)和钙离子(calcium)水平从而参 与了突触传递功能的改变,因此LTP和LTD可以归结为tDCS作用的机 理。
例如CNV与期待、动作准备、定向、注意、时间认知等心理活动有关; P300与注意、辨认、决策、记忆等认知功能有关,现已广泛运用于 心理学、医学、测谎等领域;失匹配负波(mismatch negativity, MMN)反映了脑对信息的自动加工;N400是研究脑的语言加工原理 常用的ERP成分。
• 脑成像技术
• 研究发现:神经系统中有多种觉察器。例,颞叶中,一类 神经元只对高音起反应,或只对低音起反应,并且这些神 经元有严格的布局;大脑皮质中有一类“注意神经元”, 其中有的神经元只对直线起反应,或只对曲线起反应,或 只对锐角起反应,或只对圆形起反应等;有的神经元对线 条的斜度和厚度起反应,或只对刺激的一定数量起反应; 有的神经元对专门的感觉刺激不起反应,但对刺激物的更 换或性质上的改变起反应。
20-200μν
θ波 4-7Hz
10-50μν
特点
婴儿期多见,成人处于睡眠,缺 氧,深度麻醉或大脑有器质性病 变时出现。
幼儿期-10岁多见,成人困倦或 中枢系统处于抑制状态时的脑电 活动
α波 8-13Hz 枕部 20-100μν 10-14岁后,在清醒/安静/闭眼状 态出现,
β波 14-30Hz 额部, 5-20μν 颞部
成像原理:通过外部电子装 置检测出神经元放电时所 产生的微弱磁场
是目前最清晰的大脑活动图 像。
– 经颅磁刺激技术(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 TMS)--一种暂时的,可逆的“虚拟性损毁”
➢ 基本原理:电容器储存大量电荷, 将电荷输至感应器,感应线圈瞬时 释放大量电荷产生磁场, 磁力线以非侵入的方式轻易地穿过头皮、颅 骨和脑组织, 在脑内产生反向感生电流。皮层内的电流激活较大的锥 体神经元,引起轴突内的微观变化,进而诱发电生理和功能变化。
具有“全或无”的特性,不能叠加
动作电位是神经元受刺激时的电位变化,代表神经元的 兴奋状态
传导过程中是不衰减的
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极快,但不同的神经纤维的传导速 度变化很大。例如,人体的一些较粗的有髓纤维传导 速度可达100m/s,而某些较细的无髓纤维的传导速度 甚至低于1m/s。
局部电位
• 阈下刺激会引起少量的Na+内流,从而产生较小 幅度的去极化,只不过这种去极化不足以诱发动 作电位,而且仅限于受刺激部位。这种产生于受 刺激部位、较小幅度的去极化称为局部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