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地区教学设计 (1)

合集下载

初中地理《西北地区1(1)》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西北地区1(1)》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商务星球版八年级下册商务星球版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西北地区第一节区域特征【教学目标】:1、阅读西北地区地形图,明确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和以高原、盆地为主的地形2、明确西北地区的气候特征,分析自然景观的变化规律,并初步探讨其形成的原因。

3、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4、运用资料分析归纳西北地区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并能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学情分析】:通过学习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初步了解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为进一步学习西北地区提供了学习思路。

【教学方法】:图导图练,合作达标【教学方法】:读图观察,合作达标【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通过问题导入西北地区并通过尼格买提来带领尼展示给大家的图片,学生结合教师给出的西北地区图,大们大致的了解西北地 致了解西北地区的 特点。

特点:积、自然环境、农业及主的环境问题大致了解万里行 结合图形分析我国我们在小尼的带领下一 四大地理区域划分同学们走进西北地区。

一、话说西北学通过小习 让同学区的过从面程要存在西北。

学习二、西北下面就让起走进西北地区,开始我们的西北万里行(一)、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 1、出示图形---《四大地理区域划分图》结合图形回答问题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主导因素的主导因素:A 界线 --- 季风因素B 界线 -- 地形因素 回答问题 1、2通过此图明确我国西北地区的大致特征。

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把具体的知识点落实到位。

可以指导学生结合图形明确据图位置引导学生结合海陆位置及地形位置图,总结本区的位置特点学习过程学习2、出示图形--《- 西北地区地形图》让学生结合教师给出的问题再图中明确问题的答案,并在图中落实到具体位置。

图形导入本框提内容,通过西北万里行这一活动,认识西北,了解西北。

图导图练,加强训练图导图练,加强训练过程①在图中明确大兴安岭、昆仑山阿尔泰山、阿尔金山、祁连山的位置,并明确西北地区的位置。

“西北地区”教学设计

“西北地区”教学设计
( 1 J 理 解 西北 地 区气 候 特 征 的成 因。
过渡: 我们 已经 了解 了西北 地 区的概况 和 自然特征 , 那 么西北 地区 的
人文特 征如何 , 我们 一起来探讨一下 。 5 . 板 书: 人文特征
6 . 板 书: 农业
( 1 ) 播放视频《 新疆坎儿井》
角色扮演 : 学生扮演当地的一位 农 民, 说 出当地主要从 事 的种 植业及

地 形特 征
西 北 地 区
将 本组 分 析 结 果 告诉 大 家 ) 。
教师点拨 : 干旱是西北地 区最 为显著 的 自然特 征, 原 因是 因为距海远 水 汽难 以到达 。 形成 “ 草原一荒漠草原一荒漠” 的景观 变化 。
气候特征
主要 河流 主要矿产 主要农作物
2 . 教学难点
1 . 讲 授 方 式— — 换 位 体 验
生把 自己当作一个 西北 人 , 去讲述 本地 区的概 况、 自然 和人 文特征 。这种 境。我采用视频资料 , 并创设问题情境 , 让学生 以小组 的形式互动 , 调 动了 方法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 拉近 学生对 西北地 区的认 知 , 能 收到很 好的 学生的积极性 , 并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 和分析 问题 , 建立起 “ 自主、 合作、
义 吗?
从知识与技能、 过程 与方法 , 情 感、 态度与价值观三 个维度去展 示本 节课 的教 学 目标 。
1 . 知 识 与技 能
( 1 ) 了解西北地 区的位置 、 范围 , 及其民族 ;
( 2 ) 掌 握 西 北 地 区 的 自然 地 理 特 征 i ( 3 ) 掌 握 西 北 地 区农 业 的 生 成 特 点 ; ( 4 J 了解 西 j t 地区的工业和交通。 2 . 过 程 与 方 法

《西北地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和反思

《西北地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和反思

《西北地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和反思通州区小务中学唐昊原《西北地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和反思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是中国区域地理的一部分。

在这之前已经学习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两个区域。

因此在《西北地区》教学中应注意发挥其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生有了学习北方和南方地区的基础,对中国区域特征已有较完整的知识结构和学习方法。

本节课开始进一步阐述我国不同地区的地理差异。

作为中国区域地理学习的开篇部分,本节乃至整章只是对区域地理的宏观介绍。

本节教材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深居内陆的西北地区,描述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民族构成;第二部分:温带大陆气候和农牧业。

讲述这个地区的气候特征和农牧业活动。

教材这样设计,使知识点比较鲜明,符合初中学生的认识规律,便于比较归纳。

学情分析本节课教学内容是学生在以前学习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基础上完成的。

根据他们已初步掌握的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的方法去学习另外两个区域。

初二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好奇心强,乐于接受有趣的感情内容。

根据本课的特色,最好让学生实际操作,以分组自学,组内讨论合作的形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的一节课来,让学生联系课前收集一些两地的资料,从自学讨论中了解我国西北“干旱”的区域地理特征,使其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通过读图确定范围、概括位置特点、分析归纳该区的自然地理特征,进一步锻炼学生的读图能力及相关的分析思维力;了解主要的气候特征,分析并理解其对本区自然景观、植被、河湖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影响。

了解该区的自然环境差异及对其他地理事物的影响;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边疆的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开发边疆,建设祖国的雄心壮志。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西北地区各具特色的位置、范围、地形和气候特征等自然地理特征难点:西北地区自然特征的成因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分组自学法、探究讨论法、指导读图法、启发引导法、分析比较法、归纳法讲授法。

《西北地区》教学设计

《西北地区》教学设计

《西北地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运用地图说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面积、人口、民族等区域概况。

②认识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环境特征。

③认识西北地区农牧业生产特点及分布。

④知道分析西北地区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①从材料中收集地理信息,分析地理规律,归纳地理特征。

②初步认识地理环境中各要素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对立统一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树立人地关系和谐相处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西北地区的农牧业生产特点及分布特色。

教学难点:认识地理环境中各要素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对立统一的关系。

由于是网上授课,师生互动环节较少,以视频、图片等加强学习的效果。

授课过程:【导入】一个法国朋友想看大草原,吃哈密瓜,还要晴天多,介绍哪里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量少,气候干旱,晴天多。

【干旱的西北地区】一、观看视频,了解西北地区的概况二、读图:学习西北地区的概况:位置、范围、面积、人口、民族、地形等。

三、设计路线(一)看大草原:学习西北地区的农牧业(二)农业观光:学习西北地区的种植业(三)矿区之旅:学习西北地区的矿产资源四、小结五、课堂小测1、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地形主要是()①高原②盆地③平原④丘陵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2、同一个地理区域,可能同时兼有多重“身份”。

我国的西北地区基本位于()①季风气候区②非季风气候区③地势第一级阶梯④地势第二级阶梯⑤温带⑥寒带⑦温带大陆性气候区⑧亚热带季风气候区A.①③⑤⑦B.②④⑤⑦C.②③⑥⑧D.①④⑥⑧3、我国西北地区最主要的农业生产部门是()A.林业B.畜牧业C.种植业D.渔业4、图中A处水草肥美,业发达,该处主要民族为,传统民居为。

图中D为我国最长的内流河__________。

甘肃祁连山区的农民每年夏季种植胡萝卜、娃娃菜、荷兰豆等喜温凉的“高原夏菜”,这些“高原夏菜”被大量运到2000千米以外的杭州、上海等地。

第三节 西北地区--教学设计

第三节 西北地区--教学设计

第八届全区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观摩展示活动周中学(小学)教学设计第三节西北地区(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南宁市37中廉新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面积、人口、和民族等基本情况。

2、了解西北地区的山脉、盆地、平原、高原、河流、沙漠的分布。

3、重点掌握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

4、掌握西北地区农牧业生产特点及分布。

5、了解西北地区重要矿产资源的分布。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和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掌握认识和分析一个地区区域特征的方法。

(三)情感目标1. 通过学习本课,树立发展经济必须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保护环境、协调人地关系的观点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2. 通过分析各地理事物间的关系,树立辩证思想;通过分析各地区存在着差异的原因,培养学生唯物主义思想和学习地理的科学方法和态度。

二、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对于西北地区的介绍,教材主要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侧重分析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第二部分主要介绍西北地区农牧业生产的特点。

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是干旱。

讲授这部分内容时,可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94阅读材料“从草原到荒漠”,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本区自然景观从东到西的分布规律的形成原因,进而得出本区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

本区草场资源丰富,是我国主要的牧区,而农业生产只能在那些有灌溉水源的地区进行。

在分析本区的农牧业发展时,我注意突出生态环境的保护概念。

由于干旱的原因以及有关生态环境的建设问题既是本区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

对于这样一个生态十分脆弱的地区,我们要教育学生保护环境,必须把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统一起来考虑,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三、教学对象分析对于初中八年级的学生来说,认知能力有限,自主学习的能力不强,本节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主要是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来实现。

对学习过的知识进行加工整理,即把积累的零乱的知识,进行思维加工形成系统知识,其方法是化多为少,并小为大。

西北地区-教学设计【教学参考】

西北地区-教学设计【教学参考】

6.3西北地区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区内的地形、山脉、河流等地理事物。

掌握西北地区干旱的自然特征,分析造成干旱的原因。

了解西北地区干旱的自然环境对农业的影响。

了解西北地区矿产资源,主要城市、交通的分布。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记图,巩固学生对西北地区概况的认识;通过视频及微课的讲解,分析西北地区干旱的自然环境特征的成因,及对农业的影响;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讲述本区的然资源丰富,地域辽阔,畜牧业发达,看到本区良好的发展前景,从而对学生进行热爱边疆的教育。

通过了解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西北地区干旱的自然环境特征形成的成因,以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方式与方法读图分析法、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填图、演示法、微课视频教学教学资源教学课件、相关视频、学案等教学设计过程一、导入新课欣赏视频《雄起了我的国——三北防护林》教师提问导入:这个视频让我们对西北耳目一新的认识,为什么国家要花70年的时间去整治三北地区?西北地区自然环境如何?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这节课的内容西北地区。

二、新课讲授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1)了解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区内的地形、山脉、河流等地理事物。

2)掌握西北地区干旱的自然特征,分析造成干旱的原因。

3)了解西北地区干旱的自然环境对农业的影响。

4)了解西北地区矿产资源,主要城市、交通的分布。

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活动一:区域概况,学生阅读书本P20页,结合书本图文信息,自主学习完成。

记图填图:(主要山脉、地形区、河流)1、位置范围:(1)自然界线:大致位于以西, - - 以北。

(用红笔在下图相应位置描出这些山脉)(2)主要包括行政区:自治区、自治区、自治区、、、等省。

(1)西北地区地形以、和为主。

(2)新疆地形结构特征“”。

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教师课件展示西北地区的概况,并小结:西北地区地广人稀,自然环境特征干旱。

过渡:一直以来我们对西北地区的第一印象就是干旱缺水,它干旱的原因是什么?这是我们这节课探究的主要问题,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观看一个微课视频解答一下心中的疑惑吧!在观看视频前,我们尝试着先把学案活动二完成。

西北地区 教学设计

西北地区  教学设计

教学课题西北地区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对中国的要素地理(疆域、行政区域、民族、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有一番了解的基础上,学习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这两节分区地理之后的进一步学习。

一方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加深学生对地理区域的整体性和区域之间的差异性的认识和理解,使学生掌握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和西北荒漠化的防治的学习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的能力,并使学生进一步学会分析和认识一个地区区域地理特征的方法,提高学生归纳总结地理知识的能力。

教法分析以教学内容为基础,以培养能力为目的,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联系旧知法和讨论分析法,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让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层层推导、归纳总结出“干旱”环境下的自然特征,突破重点;以水这个限制性因素为分析的主线,讨论归纳“干旱”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以表解法突破这一难点。

学情分析与学法指导经过前面要素地理的学习,学生对相关的要素已有一定的了解,同时对分区地理的学习方法也有一定的了解,但是许多学生出现知识遗忘,所以应指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性的总结。

根据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目标:1西北地区干旱自然特征及其成因。

2干旱的气候特征对自然环境各要素的影响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1利用地图,分析西北地区干旱特征的原因及其各自然要素间的相互联系。

2让学生自主探究自然地理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

2关注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协调发展。

根据课程标准确定教学重点、难点:1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2.自然地理特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方法归纳法、读图分析法和分析对比法、合作探究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课堂巩固练习:1.填空(1)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距 遥远与山脉的共同影响,形成 为主的气候特征。

(2)西北地区的河流特征表现为:数量 ,且多 河。

《西北地区》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新课

《西北地区》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新课

《西北地区》教学分析一、教材概述《西北地区》是一套专门针对中小学生的地理教材,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西北地区的地理情况,包括地形地貌、气候特点、资源分布、人文地理等内容。

该教材内容生动有趣,图文并茂,适合学生阅读和进修。

二、教材内容分析1. 地形地貌:《西北地区》教材详细介绍了西北地区的地形地貌特点,包括祁连山、阿尔金山、戈壁滩等地理景观。

通过文字和图片的结合,学生可以清晰地了解西北地区的地势升沉和地貌特征。

2. 气候特点:教材对西北地区的气候特点进行了深入解析,包括干旱少雨、温差大等特点。

学生可以通过进修了解西北地区的气候特点对当地的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产生的影响。

3. 资源分布:教材展示了西北地区的资源分布情况,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

学生可以通过进修了解西北地区的资源优势和开发利用现状,培养对资源珍爱和可持续利用的认识。

4. 人文地理:教材介绍了西北地区的人文地理特点,包括少数民族、宗教崇奉、传统文化等内容。

学生可以通过进修了解西北地区的多元文化和民俗风情,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三、教学方法分析1. 图文结合:《西北地区》教材采用了图文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生动的图片和详细的文字介绍,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西北地区的地理情况。

2. 案例分析:教材中穿插了一些案例分析,例如西北地区的自然灾害、资源开发等案例,引导学生通过具体案例了解地理知识的应用和实际问题的解决。

3. 互动设计:教材设计了一些互动环节,如思考题、练习题等,帮助学生稳固进修内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四、教学效果评判《西北地区》教材内容生动有趣,图文并茂,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进修地理知识的热情。

通过进修该教材,学生可以全面了解西北地区的地理情况,培养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地理知识的掌握水平。

综上所述,《西北地区》教材是一套优质的地理教材,内容丰富详实,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西北地区的地理情况,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地理思维能力。

(最新)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 西北地区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最新)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  西北地区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运用西北地区地形图,找出西北地区与北方地区、青藏地区的界线,明确西北的范围。

2.能够在地形图上找出西北地区主要地形区。

3.掌握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干旱,了解西北地区干旱的表现、形成的原因及变化规律。

4.了解西北地区受干旱气候的影响下,农牧业生产和生活的特色。

(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获取图文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3.通过课堂活动、练习等,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区域特征,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进一步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2.分析西北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对农业及其他生产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分析西北地区自然环境对当地生产、生活的影响。

四、教学策略充分运用教材,结合地图、图片以及文字资料,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引导学生去探究、合作、交流、展示,进而总结并得出结论,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一定的地理学习方法并学会独立分析问题。

五、教学方法讨论法、问题法、启发式讲述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

六、教具准备多媒体展示台、图片等。

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草地与荒漠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找出西北地区与北方地区、青藏地区的界线,明确西北的范围;2. 掌握西北的主要地形以及能通过地形图找出主要地形区;3. 掌握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干旱,了解西北地区干旱的表现、形成的原因4. 了解西北地区受干旱气候的影响下,农牧业生产和生活的特色。

二、过程与方法1.初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获取图文信息的能力;2.初步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3.通过课堂活动、练习等,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区域分析以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进一步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以及拓宽视野,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

湘教版八下地理5.3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第1课时西北地区)教学设计

湘教版八下地理5.3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第1课时西北地区)教学设计

湘教版八下地理5.3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第1课时西北地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八下地理5.3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第1课时西北地区)教学设计,主要介绍了我国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特点等方面的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旨在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西北地区的特色,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对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西北地区的认识相对较浅,对其地理位置、特色等方面的了解不够全面。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西北地区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我国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特点等方面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地理知识水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西北地区的热爱和尊重,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特点。

2.教学难点:西北地区特色产业的形成与发展、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西北地区案例,让学生分析其特点和问题,提高学生的地理分析能力。

4.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2.设计好针对性的问题,准备案例分析材料。

3.布置好课堂讨论的任务,确保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展示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风光和特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对我国西北地区有什么了解?”,让学生思考并导入新课。

初中地理《自然特征与农业(西北地区 青藏地区)》单元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自然特征与农业(西北地区 青藏地区)》单元教学设计

地形 主要有山地、高原、盆地,其中青藏高原是主体

世界屋脊 仑 山 脉

青藏高原



珠穆朗玛峰 山 脉
脉 山 横断
青藏地区
(二)高寒牧区和河谷农业区
海拔较低、
由于青藏地区的高寒气候,农作物一般分布哪里?风力较小、
河谷地带
湟水谷地
湟水谷地
雅鲁藏布江谷地
雅鲁藏布江谷地
青藏地区的牧业
牦 牛
藏 绵 羊
西北地区
(二)牧区和灌溉农业区
西北地区是中国主要的牧区,所出产的肉、奶、皮、毛 等畜产品在全国占突出地位。
重要的畜牧基地:内蒙古草原、河西走廊、天山牧场
分析:
新疆的瓜果为什么特别甜?
晴天多,日照强 ,有利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昼夜温差大, 有利于糖分的 积累。
吐鲁番葡萄
新疆哈密瓜
西北地区的天山山麓、河西走廊、河 套平原以及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 的边缘,分布着较多的绿洲。议一议, 这些地区绿洲较多的原因是什么?
塔里木盆地是我国最大的盆地,位于天山南侧,四 周被山脉环绕,盆地内部有我国最大的沙漠——塔 克拉玛干沙漠。
内蒙古高原是我国第二大高原,平均海 拔在1000米以上,高原地势坦荡,起 伏和缓。
气候特征:冬冷夏热,气温年较差大,年降水少。 温带大陆性气候
探究:西北地区气候干旱原因
海陆位置:深居内陆,距海遥远
初中地理
自然特征与农业
(西北地区、青藏地区)
学习主题
1、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的地理 位置和自然地理特征,说明自然条件对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的影响,认识因地制宜的重要性。
2、结合实例,描述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的差异,说明区域 联系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干旱,了解西北地区干旱表现、形成的 原因及变化规律。 2、了解西北地区受干旱气候的影响,农牧业生产和生活的特色。 3、掌握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高寒,理解青藏地区高寒带来的影响。 4、了解青藏地区受高寒的影响,农牧业生产和生活的特色。

【人教版】八年级下地理《第八章 西北地区 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优质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地理《第八章 西北地区 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优质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地理《第八章西北地区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西北地区》的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

本节课主要介绍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特征以及农业生产情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和农业生产特点,培养学生对我国西北地区的认识和了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对地理学科有一定的兴趣。

但部分学生对西北地区的认识较为模糊,对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和农业生产情况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图、图片等,了解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和农业生产情况,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特征以及农业生产情况,学会分析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图、图片等,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西北地区的认识和了解,增强学生的地理学科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农业生产情况。

2.难点:分析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地图、图片等,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和农业生产情况。

2.问题教学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农业生产案例,让学生分析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包含地图、图片、案例等的多媒体教学课件。

2.教学素材:准备相关的地图、图片、案例等教学素材。

3.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黑板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西北地区的自然风光,引导学生关注西北地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呈现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特征以及农业生产情况,让学生初步了解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和农业生产。

人教版8年级地理 第八章 西北地区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 教案 教学设计

人教版8年级地理 第八章 西北地区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 教案 教学设计

第八章西北地区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中国的疆域、行政区域、民族、地形、气候、河流以及中国的自然资源、经济发展等基础知识之后,又进一步学习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之后的探究学习。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帮助学生认识西北地区干旱的自然特征,以及其形成的原因和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的影响,加深学生对我国的地域差异的认识和理解。

在此基础上还将学习省内区域——塔里木盆地。

本节学习将进一步增强学生读图用图的意识,巩固学生分析和认识一个地区区域特征的方法,提高学生比较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从提高综合能力的角度为青藏地区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1.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积累,初步掌握了中国自然概况、中国的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状况,也初步具备了学习区域地理方法,即认识位置——分析自然特征——了解经济发展。

2.八年级学生已经养成了较好的学习习惯,近两年的小组合作学习使得大多数学生具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合作探究的能力、上台展示的能力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及其地形特征。

(2)掌握西北干旱的自然特征及其成因。

(3)理解干旱的自然特征对自然环境各要素的分布以及农业发展的影响,并能举例说明。

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生通过读图明确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地形特征、自然景观的分布规律,锻炼学生的读图能力。

(2)通过合作探究,归纳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及其形成原因、自然景观分布规律和成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探究知识的兴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分析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树立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观念。

(2)通过西北地区合理发展畜牧业和种植业的事实,帮助学生树立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1)干旱的自然特征及其成因(2)干旱的自然特征对该区域其他自然环境要素和农业生产产生的影响。

难点:从整体角度把握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

初中地理西北地区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西北地区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西北地区教学设计好啦,今天咱们要聊聊西北地区的地理知识。

说到西北,脑袋里浮现的第一画面,肯定是大沙漠、戈壁滩、还有那满天的黄土尘土。

别看它是咱们国家的“西部大腹地”,地方大得跟大锅盖一样,但其实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和气质。

走进这个地方,仿佛穿越到了另一个世界,一切都那么辽阔、那么开阔。

气候嘛,不是咱们南方那种“热得像蒸笼”类型的,而是干燥、寒冷的,大家一定要记住,这里的空气比起湿气重的南方,可是干得很,皮肤容易干裂,嘴唇更是干得像沙漠一样,喝水都得小心点,免得被那股干劲给喝掉了。

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可不简单,是咱们国家的一个重要“战略要地”。

说白了,它是中国的“心脏地带”,也是沟通东西方文化和经济的一个大桥梁。

看看这几个省,甘肃、陕西、宁夏、青海、新疆,你觉得它们和你想象中的西部有多像呢?我敢打赌,大家一听到“西北”就想起那些不大起眼的小镇和被沙漠覆盖的土地,没错,西北的确有沙漠,也有戈壁滩,但它也有山脉、高原、绿洲,甚至还有各类令人惊叹的自然景观。

你说它大不大?比起那些“富贵花园”似的地方,西北更是另一番天地,给人一种“别样风情”的感觉。

西北的气候是最能让人“捉摸不定”的。

这里白天和晚上的温差超大,夏天有时候太阳火辣辣的,晒得你头晕眼花,但一到晚上,气温一下降,凉得你忍不住裹紧大衣。

嗯,就是那种一边流汗一边感冒的节奏。

西北一带的水资源真心不多,河流、湖泊那都得看上天眷顾,所以大部分地方的人,吃饭都得注意节水。

喝水这事儿,西北人真的是“能省则省”,每年降水量少得可怜,哪里能浪费呀?西北的“土豪”可不止有沙漠、戈壁和干旱,还有那些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

要是你去了甘肃,咱们的敦煌莫高窟一定不能错过。

那可真是个“大宝库”,里面保存着大量古代壁画和雕塑,仿佛带你回到了几千年前的那个辉煌时代。

每一幅壁画、每一座雕塑,都是古人智慧和劳动的结晶。

再说说陕西,谁不想去看看兵马俑?这些“古老的士兵”站得那么端正,似乎在等着谁来解开他们的秘密。

西北地区教学设计(省优质课用)

西北地区教学设计(省优质课用)
教师:干旱的环境还影响到人们生产。农业可是用水大户,西北地区如何发展农业?与我们相比,有哪些特色呢?以小组为单位探究西北农业。
四、探究西北:
展示探究问题:
教师:看探究题目,1.2.3组重点探究第一个问题,4.5.6组重点探究第二个问题。同学们可以参看课本P19—21内容,时间4分钟。抓紧!
1、因地制宜发展畜牧业。
教师:这个组表达了他们的观点,有不同意见吗?有补充吗?新疆牧区降水那么少,水源来自于哪儿呢?对,有冰雪融水。还提到了内蒙古牧区降水多,那为什么不发展种植业呢?对,多也是在400mm以下。上学期学过,400mm等降水量线是种植业与畜牧业的分界线。西北地区适合发展畜牧业,这里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那么种植业呢,这里能发展吗?如何发展呢?请4、5、6组同学展示你们的探究成果。
2、受降水量影响,西北地区自东向西的景观类型依次为:
教师:这位同学分析很到位。受降水影响,植被也有差异。
(五)图说西北(河流)
1、在图中找出 塔里木河、黄河、额尔齐斯河。
教师:同学们注意到了吗,这个同学指河流时,关注到了河流流向,很不错。
2、西北地区干旱,地表河流______,多为____(内流河/外流河),其中代表性河流为____河。
1、描述西北地区位置、范围。
2、读图6-3-1,找出西北地区主要地形区。
3、试着分析西北地区干旱的原因。
4、找出西北地区主要河流,说出当地河流特点。
5、完成P14学习行动2,说出西北地区自然景观变化规律。
6、完成P15学习行动3,说出西北地区城镇分布特点
教师:同学们自学很专注,有疑问吗?提出来。
教师:哦,一个个胸有成竹的样子。我们通过图说西北展示你的自学效果。请每组的5号位回答问题,从第一组开始,以此类推。

八年级地理《西北地区》教案

八年级地理《西北地区》教案

八年级地理《西北地区》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了解其自然特点和人文特点;2. 掌握西北地区的历史和文化,了解西北的名胜古迹;3. 了解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及其现状和问题;4.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地理研究能力和地理意识。

【教学重难点】1. 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特点和人文特点;2. 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及其现状和问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师生互动询问学生对西北地区的认识,引导学生谈论西北地区的特点和印象,并介绍本课的主题和目标。

2. 观察图片展示西北地区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研究兴趣。

二、知识讲解1. 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介绍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和地形地貌等基本信息,让学生对西北地区有一个大致的认识。

2. 西北地区的自然特点和人文特点讲解西北地区的气候、植被、水文等自然特点,并介绍西北地区的历史、文化、民族等人文特点,让学生了解西北地区的多元性和独特性。

3. 西北地区的历史和文化介绍西北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包括西北的历史名人、名胜古迹等,让学生了解西北地区的丰富文化资源。

4. 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及其现状和问题分析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包括西北地区的资源禀赋、经济结构和问题等,让学生了解西北地区的经济状况和未来发展方向。

三、教学活动1. 地图练习让学生通过地图学习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和地形地貌等信息。

2. 看图说话展示西北地区的图片,让学生通过图片了解西北地区的自然和人文特点。

3. 文化讲解介绍西北地区的历史和文化,让学生了解西北地区的丰富文化资源。

4. 分组讨论分组讨论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和问题,让学生根据分组讨论的结果向全班汇报。

四、思考拓展1. 探究西北地区的发展和未来让学生分析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面临的问题,并探讨西北地区的未来发展方向。

2. 找寻西北地区的其他特色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寻找西北地区的其他特色,如风景名胜、文化传统等。

【教学设计说明】本节课是八年级地理中的一部分,主要介绍西北地区的位置、自然和人文特点、历史和文化、经济发展现状和问题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地理总复习
西北地区
2014年9月
邹城市第一中学
张思敏
西北地区
【考试说明解读】
高考山东卷地理考试说明中规定:“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是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的基础,因此,义务教育部分的地理课程内容是高考必然要涉及的内容。

考试内容包括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等相关部分。

地球与地图部分是高中地理必要的基础知识,区域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是高中地理知识必要的载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明确西北地区的空间位置、区域特征和工农业发展,并通过宁夏沙坡头土地荒漠化治理,探寻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内容分析】
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这导致了西北地区的干旱;区内高原面积广大,又受到高大山脉和青藏高原的阻挡,这种地形使夏季风很难到达,从而加剧了西北地区的干旱,“干旱”就成为西北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

围绕着“干旱”,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呈现出整体性的特点。

自然特征:①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昼夜温差大。

②水文:河流稀少而短小,以内流河为主。

③地貌:沙漠广布,以风蚀、风积地貌为主。

④植被:覆盖率低,东西差异显著。

⑤土壤:发育差,多沙质沉积物。

在干旱自然环境的影响下,当地的人文环境也呈现出相应的特点,本节课以农业为例分析西北地区的人文环境。

西北地区的农业可用绿、白、红三种颜色来代表,各找一个微观区域进行分析。

绿——畜牧业,以天山牧场为例,分析冬牧场和夏牧场的分布及原因。

白——棉花种植,以新疆库尔勒为例,评价棉花种植的区位条件。

红——枸杞种植,以宁夏沙坡头枸杞种植为例,提取土地荒漠化的治理措施,并探寻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学情分析】
本部分内容学生是在八年级下学期学习的,经过了三年时间的间隔,学生对其已经印象模糊,即使是基础内容也很难准确的进行描述了。

因此,在本节课中,利用《自主学习案》巩固基础知识,利用《课堂探究案》提升能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
西北地区干旱的自然特征;
西北地区的农业生产及区域可持续发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明确西北地区地理位置和自然特征;
2.分析西北地区农业生产;
3.通过土地荒漠化治理,探寻区域可持续发展。

能力目标:1.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2.描述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

【教学方法】
导、议、讲、练相结合。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