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名词解释整理

合集下载

西方哲学史——精选推荐

西方哲学史——精选推荐

西方哲学史西方哲学史名词解释1、始基本原:是早期希腊自然哲学的基本观念,他的本意是“太初”,希腊哲学家认为最初的存在的东西在运动变化过程中始终起作用,因此,事物的最初状态或者是构成事物的基本要素或者是事物存在和运动的缘由。

2、逻各斯:本义为言语、思想、思维、理性等等。

作为哲学术语最早出现在赫拉克利特的著作中,意为世界的普遍规律性。

3、理念:柏拉图哲学的基本概念,是指理智的对象,亦即心灵之眼看到的东西。

4、实体:亚里斯多德哲学的概念。

他说:“我们可以在很多意义上说一件东西是,但一切事者都与一个中心点有联系,这个中心点是确定的东西,他毫无歧义地被说成为实体。

”(或者:斯宾诺莎的哲学概念,他说:“实体是在自身内并通过自身而被认识的东西。

”)5、流射说:原子论者关于感觉的性质的解释,认为感觉是可感的对象中的影像流射在人们的感官中所造成的印象。

6、同类相知说:恩培多克勒的认识论思想。

他认为,事物与事物相似,因此对一种事物的感觉与这种事物相似,它设定了认识的内容和认识的对象的符合论。

7、异类相知说:阿纳克萨戈拉的认识论学说,认为事物和事物之间相对立,因此感觉与事物相反,即认识是由事物的相反性质所造成的相反的活动。

8、文艺复兴运动:13世纪末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16世纪在欧洲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带来一段科学与技术革命时期,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

新兴资产阶级中的一些先进知识分子借助古希腊、古罗马文化,通过文艺创作,宣传人文精神。

它的核心是人文主义。

9、三表法:培根将材料的分门别类称为“三表法”。

即所有正面的例证构成具有表,所有反面的例证构成缺乏表,不同程度的例证构成程度表(又称比较表)。

从而清晰地根据这些例证推导出一般结论。

10、四假相说:培根形象地把科学发展的障碍比喻成假相,归结为4个:“种族假相”,指人性的缺陷,人的感性理性缺乏科学所需的重力态度和客观性,导致主观与客观相混淆;“洞穴假相”,是个体差别造成的缺陷;“市场假相”,指语言交往中产生的误解;“剧场假相”,指各种哲学体系以及流行理论造成的错误。

西方哲学史名词解释

西方哲学史名词解释
2、“回忆说”旨在解决智者的学习悖论,回忆说肯定了一个人可以学习他所知道的东西,但对“知道”的意思进行了分析:知识包含于灵魂之中,已经是知道的东西,回忆是灵魂对自身的关注,是对拥有知识的再认识。
3、原初的知识是灵魂对理念的自我观照,知识的学习则是对原初知识的摹本,灵魂的摹仿则是回忆,因此
普罗泰戈拉
人是万物的尺度 简述题
(1)命题的本义:应把它放在智者运动的背景中来理解。它是表达一种感觉主义认识论的命题,用柏拉图对它的理解来讲,意思指“事物就是对我显现的那个样子”。相对主义把知识归结为感
觉,并把感觉等同于个人的感觉。既然每个人都只能根据自己的感觉判断事物,且感觉各不相同,那么,他们必然对事物的存在和本质做出共同判断。进一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尺度和标准,没有一个共同的标准衡量这些不同认识的优劣是非,因此一切都是相对的。
我们现在说的自然界相当于希腊人所说的“宇宙”,本原和宇宙的的联系在于,宇宙是本原分化演变的产物,本原是在宇宙内部起作用,并赋予宇宙万物特定的秩序的原因。
原子和虚空
世界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
“原子”:即绝对的充实,指最后不可分的物质微粒。
“虚空”:即不充实,指空的空间,它对于原子的存在而言是非存在,但它是原子的活动场所,因此它同原子一样实在。
3、①说明事物内部就是实现自身目的的能力。
②这种转化是不断进行的,因此运动有连续性。
③潜在的现实化是相对的,不可能穷尽潜在因素,因此运动是绝对的。
④质料在运动过程中保持不变。
四因说 (论述题)
对事物运动的原因的解说——“四因”说
1、(1)质料因:解释事物为什么在运动中继续存在
(2)形式因:运动的特定方式。解释事物为什么以某一特定的方式运动。

西方哲学相关名词解释

西方哲学相关名词解释

感觉感觉(sensation) 一定的物质运动作用于感觉器官并经过外界或身体内部的神经通路传人人脑的相应部位引起的意识现象。

物质的刺激向意识的最初转化。

感性认识中的一种具体反映形式。

属于认识的最初阶段。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感觉是主观自生的。

不可知论认为感觉是与对象毫无相似之处的记号或符号。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虽然正确地把感觉理解为物质对象作用于感觉器官的结果和对象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映象,但它不了解感觉对实践的依赖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感觉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它的形式是主观的,但它的内容、源泉是客观的。

人在实践中与外界事物接触,事物现象的各个部分和特性作用于眼、耳、鼻、舌、身等感觉器官,就在人脑中产生感觉的反映形式。

人类的感觉器官和感觉能力是物质世界长期演化的结果。

人的感觉器官和感觉能力,是从动物的感觉器官和感觉能力发展进化而来的。

它不仅是自然界发展演化的产物,还是社会劳动和实践的产物。

马克思指出:“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只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

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6页)人的感觉与动物的感觉有本质区别。

人的感觉器官和感觉能力比动物的更复杂更完善,人类通过制作工具,延长和扩大自已的感觉器官,还通过与别人的直接交往,“以社会形式形成社会的器官”(同上书第125页)。

社会实践是人的感觉的基础。

人如果不参加变革事物的社会实践,不同事物直接接触,就不会产生感觉,也不可能提高和发展感觉能力。

社会实践也使人与人的感觉能力产生不同的差异。

实践的历史内容不同,实践的深度和广度不同,会使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感觉能力。

人的感觉还受到理论知识和集体经验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归根到底也取决于社会实践的规模和水平。

感觉的对象也与实践有密切关系。

有些事物本身就是实践的产物;有些事物虽然从来就存在,但是如果没有实践提出的认识任务和提供的物质技术手段,也不可能成为现实的感觉对象。

西方哲学史名词解释

西方哲学史名词解释

西方哲学史名词解释唯心主义唯心主义哲学家,其代表作是《论世界》。

主要观点有:世界是精神的产物,客观世界是第二性的,意识是第一性的;灵魂不死和轮回转世。

存在主义存在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人生的意义和目的在于对现实的感受,它的理论前提是人生痛苦。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认为我思就是存在。

他推崇绝对理念,把世界万物归结为具有两种因素的“我”与“物”之间的二元关系。

笛卡尔的二元论属于唯心主义的先验论,只承认“我”是真正存在,忽视了其他因素对认识的作用。

莱布尼茨承认我思的独立性,强调我思有一个内在独立的“天我”。

他既是经验的,又是先验的。

但他否认感觉经验,认为外部世界是机械地从一个观点运动到另一个观点,没有独立的本质,从而陷入唯心主义。

休谟认为我思和感觉都是对外界的反映,它们是二者的总和。

他认为外部事物的特征不在于我们感官的所知觉的东西,而在于我们无法感觉到的那些更高级的原则,他因此认为外部事物的特征就是抽象原则。

6、机械决定论(mechanicalism)也称形而上学决定论。

近代哲学的一种形而上学观点。

英国哲学家贝克莱和罗素首先使用。

它是19世纪中期以来一些形而上学家,尤其是英国哲学家和经验论者普遍持有的观点。

他们认为自然界的发展是被决定的、永恒不变的。

物理世界不仅是“一个彼此完全相同的复合体”,而且“在量上是无限的”,它们是彼此独立地创造出来的。

怀特海德国哲学家。

客观唯心主义者。

将分析的方法用于研究道德、伦理问题,认为自由只能是一种直接经验的东西,这是一种不可知论的唯心主义。

9、历史循环论(chronology)或“环形说”,即环形时代观。

20世纪初德国哲学流派。

其代表是奥地利的G。

A。

黑格尔和法国的F。

-J。

莱布尼茨。

他们认为,历史发展是无限的,并从此演进成一个“环形时代”,在这个时代中一切都在螺旋式的向前发展。

历史是按照严格的次序环绕着“轴心时代”发展的。

人类文明是不断从低级走向高级的,每一次重大的跃迁都标志着新的更高的发展水平的开始。

西方哲学史题型及复习要点

西方哲学史题型及复习要点
确切的规定和限定,但却包含着热与冷、干与湿等对立物。由于永恒
的运动,这些对立物从“无定”中分离出来,从而形成了世界万物。
③阿那克西米尼认为“气”是万物的本原,万物因气的凝聚与疏散而生
成,气蒸发生成火,凝结变为风,而后形成云,再凝结为水,继之为
土,最后变成石头,从这些事物中生成其余的一切。
3、简述赫拉克利特的辩证法思想。
2、火的运动符合其自身的本性,受一定的原则支配。火转化为万物之后,取而代之的气、水、土的状态,但仍然受着火的本性原则支配。故气、土、水之间的转化也是火的运动。
3、外在的本原是火的形态,内在的本原是符合火的本性的原则。
赫拉克利特的辩证法是建立在‚逻各斯思想基础之上的,赫拉克利特认为‚火是世界的本原,同时也是世界秩序和原则。这个永恒不变的原则就是‚逻各斯,它即是火的内在本原。
它既存在于个别事物之内,又存在于上帝和人的理性之中。
二、简答题
1.为什么说泰勒斯是西方哲学史上的第一个哲学家?他在哪些方面超越了神话世界观?
(1)原因:①因为泰勒斯最早开始考虑“世界的本原是什么”这个哲学问题。泰勒斯所说的“本原”有三层意思:
一是指世界的构成元素;二是指世界的统一性,万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三是指物质世界的永恒性。泰勒斯第一次摆脱了神学宇宙论的传统藩篱,试图以非神化的方式﹑用某种自然物质(水)的性质来说明万物的根源。
其辩证法思想表现在:
(1)对立面的转化关系。事物无时无刻不再朝自己的对立面转化。“万物皆变,无物常驻”。
(2)对立面的和谐关系,对立的状态或相反的性质共存,产生出和谐。如不同的颜色绘出逼真的肖像。
(3)对立面的统一关系。对立面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的方面,如圆周上的终点和起点。
(4)事物之间的相对关系:对事物某一方面的取舍有不同的标准,事物的性质因评判标准的不同而不同。

西方哲学史的名词解释(包括现代)

西方哲学史的名词解释(包括现代)

古希腊罗马‎哲学(名词解释)1.始基“始基”是早期古希‎腊哲学家在‎解释自然和‎宇宙时所引‎用的个体概‎念。

“始基”即万物的本‎原,亦即万物之‎所从来,毁灭之后之‎所复归,它是事物的‎基本要素,或是事物存‎在和运动的‎缘由。

一切皆变,惟“始基”不变,毕达哥拉斯‎的“数”、泰勒斯的“水”等都可以称‎为“始基”。

2.无限(阿那克西曼‎德)“无限”是阿那克西‎曼德规定原‎初物质时所‎引用的一个‎概念。

他认为,如果我们要‎从本身永恒‎、超越变化的‎某物获得经‎验世界中的‎种种变化,就必须假定‎万物始基的‎现实性,这万物始基‎具有一切必‎须的特征——即使这样的‎始基在经验‎中也是不可‎能的。

在此,他假定了“无限”这个概念作‎为真实的来‎解释经验,并且赋予“无限”不生、不灭、不竭、不可摧毁这‎些规定性。

“无限”包罗一切,决定一切,另外还赋予‎这个概念以‎“神性”。

3.数“数”是毕达哥拉‎斯解释物质‎时所用的一‎个本体概念‎。

他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数”被规定为众‎多的、不变的特征‎。

他认为,一切事物的‎性质都可以‎归结为数的‎规定性,数字先于事‎物而存在,是构成事物‎的基本单元‎。

4.逻各斯(赫拉克利特‎)赫拉克利特‎所说的“逻各斯”即指内在的‎本原,专门表示“说出的道理‎”。

逻各斯是就‎人所认识的‎道理而言,可以理解为‎“理性”、“理由”,就其理解为‎世界的本原‎而言,可以理解为‎“原则”、“规律”。

逻各斯就是‎“世界秩序”,它表现为“在一定分寸‎上燃烧,在一定分寸‎上熄灭”的火。

火的运动即‎万物的生成‎与毁灭,是可感的,而支配可感‎运动的逻各‎斯却是不可‎感的。

认识“逻各斯”,思想要求在‎变化着的多‎样的事物中‎找到不变的‎同一原则。

5.存在(巴门尼德)“存在”被巴门尼德‎看作真理对‎象,具有高度的‎概括和思辨‎性。

巴门尼德把‎“存在”与“非存在”对立,“存在者存在‎”“不存在的东‎西必定不存‎在”,通过这样赋‎予“存在”普遍性。

西方哲学史重点名词解释

西方哲学史重点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白虎通义》: 中国汉代讲论五经同异,统一今文经义的一部重要著作。

又称《白虎通》、《白虎通德论》。

班固等人根据东汉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白虎观会议上进行经学辩论的结果纂辑而成,计4卷。

该书以神秘化了的阴阳、五行为基础,解释自然、社会、伦理、人生和日常生活的种种现象;其所列门目,对社会生活、国家制度和伦理原则等作了基本规定,实际是一部以今文经义为依据的国家法规。

主要注本有清陈立撰《白虎通疏证》等。

2、【仁】指一种高尚的美好品德。

孔子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原则,以仁为核心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

仁的核心是爱人,主张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提出“忠恕”之道。

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宗法制度的礼制,并把仁爱的原则推广到政治之中。

在此基础上,孟子进一步提出了仁政的学说。

道家老庄则主张“绝仁弃义”,认为“大道废,有仁义”。

汉以后,仁成为五德(仁、义、礼、智、信)之首。

宋代学者更以天理说仁,仁具有了万物本原的意义。

近代学者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并以之改造仁的学说,仁便从封建宗法血缘道德转变为近代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

3、【天人合一】中国古代关于天与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相合与统一的观点。

天人合一不等于天人等同。

中国哲学侧重强调天人之间的统一,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界有着同样的本质和规律,追求天人之间的和谐,反对把天与人相互割裂、相互对立,具有合理的因素。

4、【无为】道家哲学思想。

老子认为,道生万物而自然而然,不受任何意志支配的。

就“道”听任自然而言,是“无为”,而就其生长万物言,又是“无不为”,所以“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人的行为也应该效法天道,顺应自然,不要任意妄为。

执政者更应该以“无为”治国,才能“无败”、“无失”,达到“无不为”。

老子“无为”论所含的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消极因素,后来被庄子所发展,而其要求人们不要任意妄为的思想,则为《淮南子》发展成“因物之所为”、“循理而举事”,从而有所作为的思想。

西方哲学史复习资料

西方哲学史复习资料

西方哲学史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

1.四根说,是由古希腊哲学家恩培多克勒提出的,他认为,火、土、气、水是组成万物的根,万物因四根的组合而生成,因四根的分离而消失。

而作为组成万物的四根,其自身并没有组合与分离的能力,需要用外部原因来解释,这些原因就是使根相互眷恋的“爱”和使根相互争斗的“恨”。

他用四根说明事物的可感性质,用爱恨说明事物的生灭变化。

其学说虽被称为“四根说”,但实际上,他认为本原在数量上是六个。

2.哲学,源出希腊语philosophia,意即“爱智慧”,是由philo和sophia构成的动宾词组。

爱智慧所表述和界定的事物,就是人类为了提高认识思维能力,为了更有智慧而进行的思想认识活动。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思维知识、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理论化系统化的概括和总结,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

3.智者,是公元前5~前4世纪,希腊的一批收徒取酬的职业教师的统称。

公元前5世纪前的智者,泛指聪明并具有某种知识技能的人,后来自然科学家、诗人、音乐家乃至政治家也被称为智者。

由于智者能言善辩以及晚期智者的末流堕于诡辩,因而智者在历史上又成为诡辩论者的同义语。

4. 本体论,又译为“存在论”,意指“关于存在的学说”,由17世纪经院哲学家郭克兰纽首先提出。

广义上指研究一切实在的最终本性的为本体论,狭义上则是在广义的本体论中对宇宙本性的研究的为本体论。

5. 认识论,亦称知识论,是探讨人类认识的本质、结构,认识与客观实在的关系,认识的前提和基础,认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认识的真理标准等问题的哲学学说。

6.本原,是希腊文“arche”或拉丁文“principium”的意译,原义是“开始”,又译为“始基”。

哲学上指万物的最初根源(最根本实体)或构成世界的来源和存在的根据。

亚里士多德认为,一切存在物都由本原构成且最初都从其中产生,最后又复归为它。

7.阿派朗,是本原的音译,意为“无定形之物”,即“无限”、“无限制”或“无定形”。

哲学名词解释大全(西哲篇)

哲学名词解释大全(西哲篇)

哲学名词解释大全(西哲篇)哲学是一个无比浩瀚的大殿堂,但因其艰深晦涩让广大哲学爱好者不知从何入手,为了方便大家的学习交流,专门将一些哲学名词及其释义进行了一次整理,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并欢迎提出意见或者进行补充!一,基本类1、哲学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是“思想思想的思想”;胡适对哲学下的定义是:“哲学是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意义上着想,去找一个比较可普遍适用的意义。

”哲学用以澄清概念、设定判准、建构系统,研究普遍的、根本的问题。

包括存在、知识、价值、理智、心灵、语言等领域。

人生的目的,自由的意义,爱是什么,善与恶,美与丑,幸福是什么……。

一切以思维概念为主体的问题都属于哲学范畴。

2、形而上学指研究存在和事物本质的学问,又称“第一哲学”。

它是人类理性对于事物终极的原因的探索的一门学科。

形而上学的主要问题包括:根本上有什么存在?它是什么样的?形而上学家们试图阐明人们用以理解世界的基本概念,例如存在、客体及其性质、空间和时间、因果和可能性。

形而上学的主要分支学科之一是本体论,即对基本范畴及其相互关连的研究。

另一个分支是宇宙论,即对本源、基本结构、本性、宇宙动力学的研究。

3、逻辑逻辑来源于逻各斯概念,逻辑又称理则、论理、推理、推论。

也是一种以客观规律作为依据的方法论和认识论。

逻辑通常可分为三个部分:归纳推理、溯因推理和演绎推理。

4、教父哲学教父哲学大约发端于2世纪,终结于6世纪。

当时在基督教会中一批或多或少具有哲学修养的信徒,借用希腊哲学,尤其是新柏拉图主义和斯多亚学派的哲学,在理论上论证和捍卫基督教信仰,使基督教第一次有了相对统一和完整的教义,由于他们对教会的贡献,被教会尊为“教父”,即教会的父亲。

5、经院哲学经院哲学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三个阶段。

早期经院哲学仍然是奥古斯丁和新柏拉图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时期,中期是经院哲学的繁荣时期,亚里士多德逐渐成为哲学的最大权威,晚期是被看作异端的唯名论盛行的时期,经院哲学式的理性主义从此一蹶不振。

西方哲学史名词解释整理

西方哲学史名词解释整理

一、古希腊早期的文艺思想1.摹仿:文论意义上的摹仿说,植根于古希腊的宇宙学说和信念。

在早期希腊的祭祀活动中,人们是要通过歌、舞、乐合一的艺术形式,摹仿、进而宣泄内心的感受和激情,以求灵魂在瞬间摆脱肉体的束缚。

毕达哥拉斯学派则是将人类心灵对应于宇宙的结构和秩序,如果说艺术最终摹仿着宇宙中的数字关系,其直接摹仿的对象也只是与之相应的心灵。

至德谟克里特,摹仿的对象被重新解释为自然或者外物。

但是柏拉图在自己的著述中绝口不提德谟克里特,却强调摹仿的终极对象在于理念的世界。

2.净化:Katharsis或者Catharsis净化,又译“卡塔西斯”,后来弗洛伊德所谓的“宣泄”也是用这个词。

“净化”起初是指古代宗教祭祀活动所导致的一种情感作用,即:通过热烈的歌、舞、乐将内心的激情摹仿出来,灵魂得到解脱,便也得到了净化。

“净化”后来成为亚里士多德解说悲剧的重要概念;悲剧中的“净化”,既是通过“怜悯和恐惧”、也是要排除“怜悯和恐惧”,最终求得新的和谐。

3.灵魂音乐:人类心灵也体现着宇宙的和谐,也同样存在着以数字关系为基础的感应能力。

这样,人所创造的艺术,应当是摹仿着宇宙的和谐,应当是对宇宙秩序的呼应和共鸣。

7.对立产生和谐:赫拉克利特深化毕达哥拉斯的和谐说,强调“对立产生和谐”认为和谐是由对立面相结合而成的;而赫拉克利特所谓的“和谐”是强调“斗争”。

例如:“对立的事物是协调的。

不同的事物产生最美的和谐……”。

作为一项重要的美学命题,“对立产生和谐”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

但是赫拉克利特的“对立统一”既成为古希腊“和谐说”的基础,又暗示出一条通向相对主义的思路。

4.逻各斯:欧洲古代哲学术语。

希腊文的音译,意为言语、思想、思维、理性、比例、尺度等,一般指尺度、规律。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最早将它引入哲学,主要用来说明万物生灭变化的规律性。

斯多葛学派借以解释自然运动的秩序,并赋予它“宇宙理性”或“命运”的意义。

亚历山大里亚的斐洛认为逻各斯是“神的理性”。

西方哲学史名词解释

西方哲学史名词解释

西方哲学史名词解释西方哲学史是指西方文化圈内哲学思想的发展历史。

以下是对西方哲学史中一些重要名词的解释:1. 柏拉图(Plato):古希腊哲学家,为苏格拉底的学生,他的主要思想被记录在对话体的著作《柏拉图全集》中。

柏拉图强调理念的存在和重要性,认为理念是超越感官世界的真实存在。

2.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古希腊哲学家,为柏拉图的学生,他的主要思想被记录在《形而上学》、《政治学》等著作中。

亚里士多德提出了逻辑学的基本原理,并强调通过观察和实证研究来获得知识。

3. 康德(Immanuel Kant):18世纪德国哲学家,他的主要思想被记录在《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等作品中。

康德提出了“先验”的理念,认为我们的认识能力受到某些固定的先验结构的限制。

4. 辩证法(Dialectic):哲学上的概念,指的是通过对比和对立来促进思考和理解的过程。

辩证法起源于古希腊哲学,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得到广泛应用。

5. 实用主义(Pragmatism):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哲学派别,其代表人物包括皮尔士(Charles Peirce)、杜威(John Dewey)等。

实用主义强调对知识进行实用和经验性的评估,并强调知识应该与行动和实践相结合。

6. 身心二元论(Cartesian Dualism):文艺复兴时期哲学家笛卡尔(René Descartes)提出的观点,认为心灵和身体是两种不同的实体。

身心二元论影响了后来的哲学和心理学发展,并成为关于心灵和身体关系的重要议题。

7. 马克思主义(Marxism):以卡尔·马克思(Karl Marx)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为代表的思想体系。

这一思想体系基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认为社会和历史的发展是由阶级斗争驱动的。

以上是对西方哲学史中一些重要名词的简要解释。

在学习西方哲学史时,了解这些名词的含义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西方哲学思想的发展和演变。

西方哲学史(名词解释与简答)

西方哲学史(名词解释与简答)

西方哲学史(名词解释与简答)第一章古希腊罗马哲学(名词解释)详细内容:一、名词解释1.始基“始基”是早期古希腊哲学家在解释自然和宇宙时所引用的个体概念。

“始基”即万物的本原,亦即万物之所从来,毁灭之后之所复归,它是事物的基本要素,或是事物存在和运动的缘由。

2.无限(阿那克西曼德)“无限”是阿那克西曼德规定原初物质时所引用的一个概念。

他认为,如果我们要从本身永恒、超越变化的某物获得经验世界中的种种变化,就必须假定万物始基的现实性,这万物始基具有一切必须的特征——即使这样的始基在经验中也是不可能的。

在此,他假定了“无限”这个概念作为真实的来解释经验,并且赋予“无限”不生、不灭、不竭、不可摧毁这些规定性。

“无限”包罗一切,决定一切,另外还赋予这个概念以“神性”。

3.数“数”是毕达哥拉斯解释物质时所用的一个本体概念。

他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数”被规定为众多的、不变的特征。

他认为,一切事物的性质都可以归结为数的规定性,数字先于事物而存在,是构成事物的基本单元。

4.逻各斯(赫拉克利特)赫拉克利特所说的“逻各斯”即指内在的本原,专门表示“说出的道理”。

逻各斯是就人所认识的道理而言,可以理解为“理性”、“理由”,就其理解为世界的本原而言,可以理解为“原则”、“规律”。

逻各斯就是“世界秩序”,它表现为“在一定分寸上燃烧,在一定分寸上熄灭”的火。

火的运动即万物的生成与毁灭,是可感的,而支配可感运动的逻各斯却是不可感的。

认识“逻各斯”,思想要求在变化着的多样的事物中找到不变的同一原则。

5.存在(巴门尼德)“存在”被巴门尼德看作真理对象,具有高度的概括和思辨性。

巴门尼德把“存在”与“非存在”对立,“存在者存在”“不存在的东西必定不存在”,通过这样赋予“存在”普遍性。

在存在与思想的关系中,他把存在与思想等同,认为“思想和存在是同一的”,即思想内容需要由“存在”来表述,思想对象即“存在者”,思想的内容和思想的对象是同一个东西,通过思辨,巴门尼德规定了“存在”的性质:不生不灭、连续性、完满性。

西方哲学史

西方哲学史

名词解释:1.本源:即基质或原则,是在宇宙内部起作用,并赋予宇宙万物特定的秩序的原因。

2.本体论:研究关于存在的理论。

3.认识论:研究人类认识的本质、来源及其发展规律的哲学理论。

4.四因说:是指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5.柏拉图的理念论:认为理念是“一”,是单一的、同一的,具体事物是则是经常变化的;理念是看不见的,不能感觉到的,只能由思想把握,具体事物则是看得见可以感觉到的;理念是纯粹的,具体事物是不纯粹的;理念是永恒的、不朽的,具体事物是不永恒的,是要毁灭的。

6.怀疑论:即怀疑主义,是指对客观世界是否存在、客观真理能否被人们认识表示怀疑的哲学理论体系。

7.经院哲学:在公教会(或天主教)学校里传授的、以神学为背景的哲学。

经院哲学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它以“经院”(即教会或修道院办的学校)为生存环境,二是它以“辩证法”(即亚里士多德所说的论辩推理)为操作原则。

8.经验论:即“经验主义”,是一种认为一切观念都从经验认识抽象概括而来,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的理论。

与“理性主义”相对。

9.唯理论:即“理性主义”,认为运用抽象推理就可以达到事物及其结构,或宇宙的真理,并可以不通过经验而获得事物的真理的知识。

简答题:1.为什么说苏格拉底的哲学观是由感性向理性的转变?(认识论)内容上,他主张哲学研究应该由自然转向人事,他把公众利益作为哲学的目标,放弃了对自认奥秘的思辨2.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寻求的是什么?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即要认识真正的我,这个我指的是灵魂,也就是理智。

他认为人的心灵内部已经包含着一些与世界本相符合的原则,认识自己的目的就是在心灵中寻找这些内在原则,然后在依照这些原则规定外部世界。

3.苏格拉底哲学观的意义?4.柏拉图两个世界划分产生的基础是什么,两个世界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在柏拉图那里什么是意见与知识,柏拉图两个世界划分的哲学意义?5.解释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及其之间的逻辑关系?四因说包含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

西方哲学史名词解释

西方哲学史名词解释

西方哲学史名词解释(总7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西哲史(二)名词解释5.文艺复兴运动欧洲的14-16世纪,史称“文艺复兴时期”,这个时候是从立足于信仰的中世纪经院哲学到立足于理性的近代哲学,中间经历了一个过渡的形态,这就是文艺复兴时期哲学,把这一过程称之为文艺复兴运动。

文艺复兴运动的背景是在这段时间内,教廷的衰落和皇室的生理、新生力量的形成和兴起也促成了新的思想文化形态的转变。

在经院哲学内部孕育了新的时代的种子,延续着自由精神的传统。

它的标志是肯定人的价值、尊严和高贵,反对神学禁欲主义和末世观念。

它从宗教精神内部创立了纯粹人性的、自我意识的、博爱的、无所不包的、无处不在的、普遍的、能独立思考的科学精神,重新肯定了人在世界的原则。

这是场从14世纪到16世界起源于意大利、继而发展到西欧各国的思想文化运动。

由于搜集整理古希腊文献的杰出工作,通常被称为“文艺复兴”,而实际它的实质是人文主义运动,它主要包括三大部分:人本主义、古典哲学的复兴和宗教政策。

6.人文主义【注意区分人本主义】“人文主义”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人文学”,指与神学相区别的那些人文学科,包括文学、修辞学、历史学、诗学、道德哲学等。

到了19世纪,人们开始使用“人文主义”一词来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人文学者对古代文化的发掘、整理、研究工作,以及他们以人为中心的新世界观。

人文主义反对中世纪抬高神、贬低人的观点,肯定人的价值、尊严和高贵,反对中世纪神学禁欲主义和末世主义观念,要求人生的享乐和个性的解放,肯定现实生活的意义,反对封建等级观念,主张人的自然平等。

人文主义思潮极大推动了西欧各国文化的发展和思想的解放,它做的最大的成就就是“人的发现”,对古代文化的发掘和对人性的重视促成了富有人文精神的古典文化在某种意义上的“复兴”。

由此可见,“文艺复兴”是这场思想解放运动的表现形式,“人文主义”才是它的实质。

西方哲学史名词解释

西方哲学史名词解释

哲学术语A :哲学家专有名词1 辩证法(dialectic)一种被黑格尔和马克思大加使用的哲学方法,在辩证法中,矛盾之间互相对抗以达到真理。

辩证法的起源可以在古希腊哲学中找到。

2 白板(tabula rasa)洛克哲学中的术语。

洛克认为心灵就像一块白板,从而与天赋观念存在的学说相对立。

换句话说,心灵在人刚出生时是“空白的”,我们所知道的任何东西都必须通过经验“印上去”。

3 超人(ubermensch,Superman)尼采著作中的一个概念,指一个有可能在未来取代我们的卓越的人。

4 超验的(transcendent)独立的。

在宗教哲学中,超验的上帝与他所创造的宇宙是相分离的和迥然不同的。

这与内在的上帝概念相反,比如在泛神论中,上帝是等同于他的造物的,或可举一个不同的例子,在某种形式的人本主义那里,上帝是与人类相等同的(黑格尔主张这种观点)。

5 沉思[contemplation]按照亚里士多德(和其他哲学家)的说法,这是最幸福的生活,即是思想和哲学的生活。

6 存在的世界(world of Being)柏拉图形而上学中的术语,指理想中的“形式”的世界,这个世界是没有变化的,我们只能通过理性和思想来认识这个世界。

7 单子(monad)莱布尼茨用来指一切不变事物的最终组成部分的非物质实体,上帝是唯一一个不是被创造的单子,他作为自我封闭的(“无窗的”)的先定实体创造了所有其他单子。

8 狄奥尼索斯式的(尼采)[Dionysian(Nietzsche)]艺术、精力和意志中的非理性原则。

9 公意(卢梭)[general will(Rousseau)]一个民族集体的愿望和决定。

10 信仰的飞跃(leap of faith)克尔凯•郭尔的用语。

他认为一个人不可能证明他所信仰的东西。

11 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物理学中的)[Heisenberg uncertainty principle(in physics)]一个亚原子粒子的运动和位置不可能同时确定。

西方哲学史_名词解释_考研

西方哲学史_名词解释_考研

伊奥尼亚派水本原说:泰利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理由:1、经验证据表明水有滋养万物的作用,万物都以湿的东西为养料;2、万物的种子都有潮湿的本性,而水是潮湿本性的来源3、他接受了古埃及人的大地漂浮在水上的宇宙图式,以水的摇晃解释地震现象,大地上下均为水所环绕,所以推想世界的原初状态是水。

赫拉克利特火本原说:赫拉克利特认为1、世界的原初状态是火,火转化为万物,而万物又转化为火,因此,世界的归宿也是火。

火与万物之间的循环转化是火的运动:火转化成万物是火的消耗和熄灭,万物转化为火是火的充裕和燃烧。

2、火的运动符合其自身的本性,受一定的原则支配。

火转化为万物之后,取而代之的气、水、土的状态,但仍然受着火的本性原则支配。

故气、土、水之间的转化也是火的运动。

3、外在的本原是火的形态,内在的本原是符合火的本性的原则。

爱利亚派克塞诺芬尼理神论1、神是惟一的、不变的本原,这是“原则”意义上说的本原,神只是世界最高原则的代名词,希腊哲学家所说的神大多是统摄万物的、非人格的原则、原因、或实体,是人的理智所能认识的最高对象。

2、他批判了神人同形同性论,认为作为世界主宰的神必须是绝对的,神凌驾于人种的特殊性和相对性之上,这样的神才是绝对的,普遍的,因而也是惟一的。

元素派恩培多克勒四根说1、认为火、土、气、水是组成万物的根,万物因四根的组合而生成,因四根的分离而消失。

四根可合可分,但四根在运动中是不生不灭的。

众多的根组合在一起产生可感事物,可感事物分解为单独的根则是事物的消亡,因此,“从多中生一”和“从一中生多”分别代表了可感事物的朽灭和生成。

2、这种从一到多和从多到一的运动是无休止的循环,万物的变迁是无止境的。

3、四根的组合和分离不是其自身的能力,有另外的力量造成,它们是“爱”和“恨”两种力。

四根实际上变成了六根,而且“爱”和“恨”被赋予了道德和审美的价值。

4、在他的四根说的基础上,提出了认识是“同类相知”的理论。

原子论原子和虚空世界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古希腊早期的文艺思想1.摹仿:文论意义上的摹仿说,植根于古希腊的宇宙学说和信念。

在早期希腊的祭祀活动中,人们是要通过歌、舞、乐合一的艺术形式,摹仿、进而宣泄内心的感受和激情,以求灵魂在瞬间摆脱肉体的束缚。

毕达哥拉斯学派则是将人类心灵对应于宇宙的结构和秩序,如果说艺术最终摹仿着宇宙中的数字关系,其直接摹仿的对象也只是与之相应的心灵。

至德谟克里特,摹仿的对象被重新解释为自然或者外物。

但是柏拉图在自己的著述中绝口不提德谟克里特,却强调摹仿的终极对象在于理念的世界。

2.净化:Katharsis或者Catharsis净化,又译“卡塔西斯”,后来弗洛伊德所谓的“宣泄”也是用这个词。

“净化”起初是指古代宗教祭祀活动所导致的一种情感作用,即:通过热烈的歌、舞、乐将内心的激情摹仿出来,灵魂得到解脱,便也得到了净化。

“净化”后来成为亚里士多德解说悲剧的重要概念;悲剧中的“净化”,既是通过“怜悯和恐惧”、也是要排除“怜悯和恐惧”,最终求得新的和谐。

3.灵魂音乐:人类心灵也体现着宇宙的和谐,也同样存在着以数字关系为基础的感应能力。

这样,人所创造的艺术,应当是摹仿着宇宙的和谐,应当是对宇宙秩序的呼应和共鸣。

7.对立产生和谐:赫拉克利特深化毕达哥拉斯的和谐说,强调“对立产生和谐”认为和谐是由对立面相结合而成的;而赫拉克利特所谓的“和谐”是强调“斗争”。

例如:“对立的事物是协调的。

不同的事物产生最美的和谐……”。

作为一项重要的美学命题,“对立产生和谐”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

但是赫拉克利特的“对立统一”既成为古希腊“和谐说”的基础,又暗示出一条通向相对主义的思路。

4.逻各斯:欧洲古代哲学术语。

希腊文的音译,意为言语、思想、思维、理性、比例、尺度等,一般指尺度、规律。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最早将它引入哲学,主要用来说明万物生灭变化的规律性。

斯多葛学派借以解释自然运动的秩序,并赋予它“宇宙理性”或“命运”的意义。

亚历山大里亚的斐洛认为逻各斯是“神的理性”。

基督教宣传逻各斯是神创造世界的原型或真理等。

在黑格尔哲学中,逻各斯是指概念、理性、绝对精神。

5.人的自然:赫拉克利特最早提出“艺术像是人的自然”之说,其后继者还谈到“艺术通过摹仿自然而实现其职责”等等。

以致到德谟克利特那里,成为实现了向“摹仿自然”的转化。

6摹仿自然:在德谟克利特看来,无论实用技术还是美的艺术,都是摹仿自然现象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在赫拉克利特以“人的自然”界说“艺术”的基础上,更直接地使“摹仿”转向“追随自然”的意义。

德谟克利特在西方文论史上的意义之一,在于他标志着“摹仿”概念的一种根本转变。

从他之后,西方人所讨论的“摹仿”才越来越多地以“自然”为对象。

7.美的相对性:赫拉克利特在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提出了相对美的问题,实际上是强调“主体决定标准”。

“最美丽的猴子和人类相比起来也是丑陋的。

”8.人是万物的尺度:普罗塔哥拉斯的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实质上说的是“我”(审美主体)是万物的尺度,“美的尺度,各从其类”。

“类”的相对性,亦即“主体”的相对性,从而“美”只能是相对的。

这种相对主义的态度,对后世西方关于“美感”甚至“文本接受”的分析具有巨大影响。

9.艺术幻觉:智者学派的一个代表高尔吉亚,是西方文论史上第一个讨论“艺术幻觉”问题的人。

他的艺术幻觉来自他的三个著名的认识论命题:一、任何事物都不存在。

二、即使有事物存在也是不可认识的。

三、即使有事物可以认识的事物也是不可传达的。

基于这样的认识,艺术只能被认为是“制造幻觉”甚至“欺骗”。

不过,高尔吉亚并不是要通过“幻觉”和“欺骗”来否定艺术,恰好相反,艺术的价值就在这里:“借助传奇和情感,悲剧制造一种欺骗,在这种欺骗中,骗人者比不骗人者更诚实,受骗者比不受骗者更聪明。

”10.普遍性:苏格拉底的出发点,就是确认一种被智者学派所排斥的“普遍性”。

这被亚里士多德称为“苏格拉底的主要贡献”。

“普遍性”的问题对于“美”、乃至一般人类价值的讨论,都是非常重要的。

11.善本身:苏格拉底的论辩是要揭示真理,而最终的真理则在于“善本身”。

他认为人类不必为了认识自身而去研究宇宙天体,对世界原因的真正探究并不在于找到某一种物质本身,而在于发现主宰万物、使世界井然有序的力量,这种力量就是“善本身”。

这里的关键在于对“本身”、即“普遍性”的关注,亚里士多德认为:“苏格拉底……对‘完善人格’的关注,最先产生了普遍性的问题。

”柏拉图所讨论的“美本身”、“马本身”也是由此而来。

如他所说,只能看见“马”而看不见“马本身”,是因为“只有视力而没有智力”。

“本身”并不涉及感官所能把握的感性形式,而正是要摆脱任何感性形式,以获得更纯粹的普遍性。

思考题:1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与宇宙”与《老子》、《易经》的相似论说,区别何在?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是寓于实体的“有”,其中最根本的思路是“万物生于有”。

《老子》、《易经》中,从“数”回溯到“道”,“道”不是一种物质性的“有”,其中的独特逻辑在于“有无相生”。

寓于实体的“数”与西方渐进认识有关,强调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比较强调对象描述的精确性。

非物质的“道”则可能与中国式的终极体悟有关,由此通向了“物”与“我”的神合。

2.人是万物的尺度能否被理解为对主体力量的肯定?普罗塔哥拉斯提出这个命题,是相信人类社会中的一切价值、制度和信仰都是约定俗成,“真”和“善”都是相对的,“美”也不例外。

实质上说的是“我”(审美主体)是万物的尺度,“美的尺度,各从其类”。

而苏格拉底对“普遍性”的追寻的其中一面,就是在种种可变的解释背后可能存在的确定性。

“人是万物的尺度”中的“人”如果指具体的单个审美主体,以其作为尺度,蕴含了解释的多样性,但势必会引起相对主义;如果是作为“人类”的概称,则具有人本主义的信念,是对主体力量的肯定。

3. Catharsis 究竟应该理解为“净化”还是“宣泄”?从词源上看,Catharsis具有较多的宣泄之意,比如与其词根Cathartic,就是指通便用的泻药。

katharisis,音译卡塔西斯。

对于这个词有四种主要说法:一是医学或病理学上的“宣泄”说,通过“顺势疗法”,即以毒攻毒的方法,把怜悯和恐惧的情感宣泄出去。

二是宗教上的“净化”说,把人们灵魂中的肮脏积淀排除出去,净化人的心灵,使精神得以升华。

三是伦理学上的“陶冶”说,即深挖katharisis的伦理内涵,把它作为提高人们道德观念的手段,对人起到教育作用。

四是生理心理学上的“快感”说,即通过外感活动达到一种自我享受,因为观众毕竟置身悲剧局外,无虞危险。

在我国主要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朱光潜的解释,他把“katharisis”译为“净化”,认为“净化的要义在于通过音乐和其它艺术,使某种过分强烈的情绪因宣泄而达到平静,因此恢复和保持住心理的健康……人受到净化之后,就会感到一种舒畅的松弛;得到一种‘无害’的快感”。

另一种解释是罗念生先生所提出的不同看法。

他认为所谓“katharisis”是指悲剧借引起怜悯与恐惧之情,使观众的太强或太弱的这种感情得到锻炼,达到适度,而不是把怜悯与恐惧之情加以宣泄或净化。

他解释说:“亚里士多德认为人应有怜悯与恐惧之情,但不可太强或太弱。

他并且认为情感是由习惯养成的。

怜悯与恐惧之情太弱的人看悲剧演出的时候,也能发生适当强度的情感。

这两种人看悲剧演出,可以养成一种新的习惯,在这个习惯里形成适当强度的情感。

这就是悲剧的katharisis作用。

”二、古希腊文化的鼎盛至古罗马时期1.功利:苏格拉底和希庇阿斯关于美的讨论过程中的一环得出“美即有益”的结论。

2.恰当:苏格拉底和希庇阿斯关于美的讨论过程中的一环得出“美是恰当”的结论。

3.分有:柏拉图谈到:理念派生万物的途径有两种,即分有和摹仿。

“假如在美之外还有其他美的东西,那么这些东西之所以是美的,就只能是因为它们分有了美自身”。

“分有”是指对象获得理念的状态,“摹仿”是指对象获得理念的过程。

3.感伤癖与哀怜癖:柏拉图认为悲剧诗人是用悲哀的剧情来打动人们的“感伤癖”,而观众又是用别人的痛苦取乐,培养自己的“哀怜癖”。

4.怜悯和恐惧:看到某种毁灭性的或者痛苦的灾祸降临在一位不应遭难的人身上,所产生的痛苦情感是怜悯;看到足以招致毁灭的灾祸降临在自己头上,所产生的就是恐惧。

二者区分在于:怜悯的对象是我们所认识的人,但又不是密切相关的人;如果与我们的关系极为密切或者就是我们自己,就无所谓怜悯只能产生恐惧。

5.借鉴:是罗马古典主义三原则之一,尊崇古典和仿效借鉴古希腊典籍。

贺拉斯提出:“请你日日夜夜揣摩希腊典籍。

”6寓教于乐:贺拉斯的“寓教于乐”是《诗艺·诗人》篇最突出的内容。

他主张文艺应使教益和娱乐相结合,寓教益于娱乐之中,只有这样才能为广大读者所喜闻乐见。

他明确提出:“诗人的目的在于教益或在于娱乐,或者在诗中使娱乐和教益相结合”;但是唯有“寓教于乐的诗人才博得人人称可,既予读者以快感,又使他获益良多;这样的作品可以使书商腰囊饱和,使作者扬名海外,流芳后世不湮没”。

思考题1.柏拉图的“理念”与亚里士多德的“普遍性”究竟有何区别?柏拉图著作中表示“理念”的两个词是可以互换的,即idea和eidos是作为超越具体可感物的“存在”,是衍生在对象世界的“原型”,是一种“存在的抽象”。

他将“理念”悬设在不稳定的对象世界之外,从而使“理念”具有一般意义上“普遍”所不能包含的意义。

如果说“理念论”是柏拉图的思想基础,那么亚里士多德一切论说的出发点就是“四因说”。

亚里士多德认为,无论是以物质还是理念为依托,人们其实都是要寻找一种感性世界得以生成和存在的条件。

他把“四因”归纳为“质料”和“形式”两部分,而客观可感的世界是“质料”和“形式”的结合。

因为质料蕴含着潜能,所以自然造物的过程实质上是促使一切质料充分实现其潜能。

艺术家的创造与自然的过程存在着同构的特点。

所以亚里士多德的“普遍”、“一般”并不是先验的,而是就在感性的个别之中,就在于“艺术的创造”,是从个别的对象归纳而来的。

2..亚里士多德的“过失说”与西方悲剧的整体观念有何联系?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出“过失说”,认为理想的悲剧人物应该是犯错误的,有弱点的好人:“他不以美德或正义著称。

”但是“他之所以陷入否运,并非因其恶德败行,而是因为‘错误’(过失)。

”具体地说,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过失”可以包括两种:一是判断不明的错误,比如俄狄浦斯;二是道德选择的错误,比如美狄亚。

即无意的“失误”和故意选择的“罪过”。

古希腊传统的“命运悲剧”经亚里士多德的解说而倾向于“过失悲剧”,这在西方戏剧史上是非常重要的。

命运悲剧的核心是“不可知的力量”,而“不可知的力量”是不可抗拒的,因此悲剧并不能归咎于人本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