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精气血津液之精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血津液神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血津液神

(2)宗气 A、宗气的生成和分布: 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 宗气 肺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 宗气聚于胸中,上出息道,,贯注心脉及沿三焦 下行的方式布散全身“宗气积于胸中,出 于喉咙,以 贯 心脉,而行呼吸焉)。 B、生理功能: a、行呼吸:宗气上走吸道,推动肺的呼吸; b、行气血:贯注于心脉之中,促进心脏推动血 流运行; C、资先天:后天资先天;
医学课件 12
(三)气机和气化的关系
气的运动具有普遍性,生命活动是在气的不断运 动过程中产生的,因此气的运动是产生气化过程的根 本。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以及气的阴阳双方之间相互作 用,是气化过程发生和赖以进行的前提与条件。气是 运行不息的,气化过程也自然是始终存在的。 气化过程中寓有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气的各种运 动形式正是从气化过程中而得以体现出来的。
医学课件
9
具体到每一脏:
如:肺的呼吸功能,体现着呼气是出,吸气是入; 宣发是升,肃降是降。 脾胃和肠的消化功能,以脾猪升清,胃主降浊 来概括整个机体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输布 和排泄的全过程。 机体的水液代谢,是以肺的宣发、肃降,脾胃 的运化转输,肾的蒸腾气化和吸清排浊来概括 水液代谢的全过程。
医学课件

医学课件
5
第二节

一、人体之气的基本概念: 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高级精微物质,是构 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二、人体之气的生成 1、生成之原:
先天之精所化生的先天之气 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 吸 入的自然界的清气 后天之气(宗气)
一身之气
医学课件
6
二、 人体之气的生成
2、相关脏腑功能: A 、肾为生气之根 B 、脾胃为生气之源 C、肺为生气之主
先天之精 脏腑之气 后天之精 一身之气—— 脏腑 经络 经络之气 自然界清气 (脏腑之气是脏腑之精的功能体现或功能态。) 气的多意性:自然界六种不同气候变化——六气 致病因素—————————邪气 整个机体的生理功能和抗病能力—正气 将温病过程中的一个病理阶段——气分 中药的四种性质寒凉温热——四气 体内不正常的水液—————水气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精气血津液之精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精气血津液之精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精气血津液之精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发展史上,在气的概念的演变过程中,以《管子》为代表,将气范畴规定为精、精气,提出了精气说,认为精气是最细微而能变化的气,是最细微的物质存在,是世界的本原,是生命的来源。

精、精气即是气,是形成天地万物和人类的精微物质,是最细微的物质存在。

精气说是一种接近原子论的唯物主义思想。

精(精气)在中医学上,其义有五:一是精泛指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

禀受于父母,充实于水谷之精,而归藏于肾者,谓之先天之精;由饮食物化生的精,称为水谷之精。

水谷之精输布到五脏六腑等组织器官,便称为五脏六腑之精。

泛指之精又称为广义之精。

二是精指生殖之精,即先天之精。

系禀受于父母,与生俱来,为生育繁殖,构成人体的原始物质。

生殖之精又称为狭义之精。

三是精指脏腑之精,即后天之精。

脏腑之精来源于摄入的饮食物,通过脾胃的运化及脏腑的生理活动,化为精微,并转输到五脏六腑,故称为五脏六腑之精。

四是精是指精、血、津、液的统称。

五是精指人体正气。

人之精根源于先天而充养于后天,“人之始生,本乎精血之原;人之既生,由乎水谷之养。

非精血,无以充形体之基;非水谷,无以成形体之壮”。

先天之精:人之始生,秉精血以成,借阴阳而赋命。

父主阳施,犹天雨露;母主阴受,若地资生。

男女媾精,胎孕乃成。

父母生殖之精结合,形成胚胎之时,便转化为胚胎自身之精,此既禀受于父母以构成脏腑组织的原始生命物质。

后天之精:胎儿月足离怀,出生之后,赖母乳以长气血,生精神,益智慧。

脾胃为水谷之海,气血之父。

“水谷之精气为营,悍气为卫,营卫丰盈,灌溉诸脏。

为人身充皮毛,肥腠理者,气也;润皮肤,美颜色者,血也。

以人之禀赋言,则先天强厚者多寿,先天薄弱者多夭。

后天培养者寿者更寿,后天斫削者夭者更夭。

脾胃为人生后天之根本,人之既生赖水谷精微以养,脾胃强健,‘‘饮食增则津液旺,自能充血生精也”。

脾胃运化水谷之精微,输布到五脏六腑而成为五脏六腑之精,以维持脏的生理活动,其盈者藏于肾中。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血津液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血津液

气的分类
先天之气——父母之精气——元气 (肾中) 宗气(胸中) 水谷之精 后天之气— 气 自然之清 气 营气(脉中) 脏腑之气
经络之气
卫气(脉外)
气的分类

元 气

宗 气

营 气

卫 气

脏 腑 之 气

经 络 之 气

1.别名 2.概念 原气

是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 动力 所化生,出生后又依赖脾胃吸收水谷精微的充养。
气的功能
温 煦 凉 润 作 用
维持人体恒定体温
气主煦之
全身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 血与津液等液态物质的运行
防 御 作 用
护卫肌肤,防御外邪入侵 抗御邪气,驱邪外出 自我假复,恢复健康 固摄血液,防止逸出脉外
固 摄 作 用
对液态物质 固护、统摄、控制
固摄汗液与尿液,防止津液外泄 固摄唾液与胃肠液,防止体液丧失 固摄精液,防止妄泄 固摄内脏,使其保持恒定位置
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脉是血液运行的管道——血府
二、血的生成
①水谷精微是生成血液最基本的物质
吸入
消化 吸收
清气
气化
水谷
脾胃
水谷精微
营气津液
上输
心肺
心 火 化 赤
“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营气 津液
脉中 血
二、血的生成
②肾中所藏之精也是生血的物质基础



肾精
归于
血 肝
精血互生互化
三、血的运行
血液循行的方式 经脉 血 心脏 经脉
浊气归
络脉
孙脉 全身各部
络脉

中医基础理论读书笔记(精选5篇)

中医基础理论读书笔记(精选5篇)

中医基础理论读书笔记(精选5篇)中医基础理论读书笔记篇1中医基础理论读书笔记应由本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书写,以下仅供参考,请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撰写。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它主要介绍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这本书的作者是李东恒,他是一位著名的中医专家,也是《伤寒杂病论》的作者之一。

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阴阳五行、藏象、气血津液、病因病机、养生防病等方面。

其中,阴阳五行是中医的基本理论,它强调了人体的阴阳平衡和五行的生克制化。

藏象则是中医的独特概念,它指的是人体的五脏六腑、经络和气血的运行。

气血津液则是指人体内的精气血津液,它们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

病因病机则是中医对疾病的认识和分析,它强调了疾病的起因和演变过程。

养生防病则是中医的预防和治疗原则,它强调了保持身体健康和预防疾病的重要性。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医的独特魅力。

中医强调了人体的整体性和平衡性,它注重从整体上把握人体的健康状况,而不是简单地治疗疾病。

同时,中医也强调了预防和治疗的重要性,它认为预防和治疗是同等重要的,只有通过预防和治疗才能真正地保持身体健康。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也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

我意识到自己在中医方面的知识还有很多不足之处,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提高自己的水平。

同时,我也意识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养生和预防疾病的重要性,只有保持身体健康才能更好地享受生活。

总之,《中医基础理论》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籍,它不仅介绍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医的独特魅力和重要性。

我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会不断地学习和提高自己的水平,为更好地维护身体健康做出自己的贡献。

中医基础理论读书笔记篇2《中医基础理论》读书笔记《中医基础理论》是一本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吴显才、李经纬、邓铁涛、欧明主编的教材。

本书主要介绍了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中医对人体构造和功能的理解,以及中医诊断、预防和治疗的原则和方法。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要点笔录(1)李本强1.中医学有两个主要特色:一是整体观点,二是辩证论治。

2.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归纳。

3.辨证,就是将四诊所采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经过剖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由、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归纳、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4.论治,是依据辨证的结果,确立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5.“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因为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响性不一样,或处于不一样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一样,因此治法就各异。

6.“异病同治”,是指不一样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因为出现了同样的证,因此就采纳同一方法治疗。

7.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并经过经络纵横宽泛地散布,以贯穿内外上下,运转气血津液,滋润并调理各组织器官的活动。

8.阴阳是对自然界互相关系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峙双方属性的归纳,并含有对峙一致的内涵。

阴和阳,既能够代表两种互相对峙的事物和权力,又能够代表和用以剖析同一事物内部互相对峙的两个方面。

9.阴阳的对峙限制:正常者如“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失常者,则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等。

10.阴阳的互根互用:“阳根于阴,阴根于阳” 、“阳生于阴,阴生于阳”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等。

《中医基础理论》要点笔录(2)李本强11.阴阳的转变:“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1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含:①阴阳的对峙限制;②阴阳的互根互用;③阴阳的交感互藏;④阴阳的消长;⑤阴阳的转变;⑥阴阳的自和与均衡。

13.“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中医基础理论(二)精气血津液

中医基础理论(二)精气血津液
《靈樞‧營衛生會》中更強調了肺在化生血液中的作 用,說:「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後,此所受氣者, 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於肺脈,乃化而為 血。以奉生身,莫貴於此,放獨得行於經隧。 」
精和血之間還存在著相互資生和轉化的關係。 精藏於腎,血藏於肝。腎中精氣充盈,則肝有 所養,血有所充;肝的藏血量充盛,則腎有所 藏,精有所資,故有“精血同源”之說。
血的營養不只滋潤作用,具體體現在面色的紅 潤、肌肉的豐滿和壯實、皮膚和毛髮的潤澤有 華、感覺和運動的靈活自如等方面。如果血的 生成不足或持久地過度耗損,或血的營養和滋 潤作用減弱,均可引起全身或局部血虛的病理 變化,出現頭昏目花、面色不華或萎黃、毛髮 乾枯、肌膚乾燥、肢體或肢端麻木等臨床表現。
四、氣的種類
由於氣的分佈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稱: (一)宗氣 積於胸中,是飲食水谷所生化之氣與吸入之清氣結合
而成,是一身之氣的運行輸布的出發點。 它的功用:一是助肺司呼吸,凡言語、聲音、呼吸強
弱,均與宗氣的盛衰有關;二是貫注心脈而行氣血。 凡氣血的運行,以及肢體的寒暖和活動能力,多與宗
從氣、血、津液的相對屬性來分陰陽,則氣具 有推動、溫煦等作用,屬於陽;血和津液,都 為液態物質,具有濡養、滋潤等作用,屬於陰。
機體的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進行生理活動 所需要的能量,來源於氣、血、津液;它的生 成和代謝,又依賴於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的 正常生理活動。
因此,無論在生理還是病理方面,氣、血、津 液和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之間,始終存在著 互為因果的密切關係。
血,是機體精神活動的主要物質基礎。故《素 問,八正神明論》說:「血氣者,人之神,不 可不謹養。 」
人的精神充沛,神志清晰,感覺靈敏,活動自 如,均有賴於血氣的充盛,血脈的調和與流利。 正如《靈樞‧平人絕穀》中說的「血脈和利, 精神乃居」 “。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血津液神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血津液神

气虚运行无力而滞
怒伤闪挫
气滞的临床表现有多个方面,但其共同的特点不外:
闷、胀、满、痛——气机郁滞不畅
医学课件
24
(2)气逆:指气的升降运动失常(气的运动方向逆正 常之升降而运动)即当降者不降而逆,当 升者升之太过,以至升多降少,脏腑之气 逆于上的病理变化。 情志内伤(恼怒太过) 外邪侵犯(感受寒邪)
中医基础知识(四) 精气血津液神
2019.4
医学课件
1
第一节 精
一、人体之精的基本概念: # 是指人体内一切液态精华物质的总称。由禀受予父母的生
命物质(生殖之精)与后天水谷精微(包括水谷之精、血液、 津液及髓等)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 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精有
医学课件
10
D、气运动失常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气机失调:当气的运动出现异常变化,升降
出入之间失去协调平衡时,概称为……。 a、气的运动受阻而不畅通时——气机失调; b、受阻较甚,局部阻滞不通时——气滞; c、气的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及时——气逆; d、气的上升不及或下降太过时——气陷; e、气不能外达而郁结闭塞于内时——气闭; f、气的外出太过而不能内守时——气脱;
防御外邪
营养全身
温养全身
调控腠理
医学课件
21
3、脏腑之气、 经络之气——最底层次
先天之精
后天之精 一身之气—— 脏腑
自然界清气
经络
脏腑之气 经络之气
(脏腑之气是脏腑之精的功能体现或功能态。)
气的多意性:自然界六种不同气候变化——六气
致病因素—————————邪气
整个机体的生理功能和抗病能力—正气
将温病过程中的一个病理阶段——气分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血、津液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血、津液

第五单元精、气、血、津液细目一:精1.人体之精的基本概念人体之精,是指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人体之精的概念与古代哲学中的精概念有严格的区别:人体之精是人体生命的本原,古代哲学的精是宇宙万物的生成本原。

2.人体之精的功能①繁衍生命②濡养作用③化血作用④化气作用⑤化神作用3.人体之精的分类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生殖之精脏腑之精细目二:气1.人体之气的概念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2.人体之气的生成①生成之源先天之气(元气):源于先天之精,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水谷之气:水谷之精化生后天之气(宗气)J I清气:来源于自然界②与气生成的相关脏腑3.人体之气的运动与气化(1)人体之气的运动气的运动称为气机。

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升:气自下而上的运行降:气自上而下的运行出:气自内向外的运行入:气自外向内的运行气运动的意义之气、谷气、清气的布散全身。

精、血、津液在体内的运行。

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

与自然相联系和适应离不开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脏腑之气的运动规律具体而言:心肺在上,在上者宜降;肝肾在下,在下者宜升;脾胃居中,为升降之枢纽;六腑气机是降中寓升。

一般规律: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升中有降、降中有升。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常称“气机失调”。

气的运行受阻而不畅通,称作“气机不畅”;受阻较甚,局部阻滞不通,称作“气滞”;气的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及,称作“气逆”;气的上升不及或下降太过,称作“气陷”;气的外出太过而不能内守,称作“气脱”;气不能外达而郁结闭塞于内,称作“气闭”。

(2)气化的概念和形式概念: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

是指由人体之气的运动而引起的精气血津液等物质与能量的新陈代谢过程。

是生命最基本的特征之一。

形式:精的生成、精化为气、精化为髓、精血同源互化、津液与血同源互化;血的化生与其化气生神、津液的化生与其汗化尿、气的生成与代谢等。

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基础JC整理精气血津液

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基础JC整理精气血津液
津 较清稀 作用
液 较稠厚 作用
分 布 部 位 主要功能
较 大 布散于皮肤、肌
肉、孔窍之中 较 小 灌注于骨节、脏
腑、脑髓之中
滋润 濡养
津液同源互化: 同源于饮食水谷,相互补充、相互转化。 一般情况下,津液并称,不予严格区别。
第31页/共53页
(二)津液的代谢 1.津液的生成 1) 胃主受纳腐熟 2) 小肠泌别清浊 3) 大肠 主津 4) 脾主运化
第13页/共53页
(五)气的分类 •元气 •宗气 •营气 •卫气
第14页/共53页
1.元气 元气,又名“原气”、“真气”,是人体最基 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原动力的物质基础。
1) 生成:由肾所藏的先天之精气而化生,依赖脾胃运化 的水谷精气以充养和培育
2) 分布:根源于肾,通过三焦而布散全身 3) 功能 : • 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 • 激发和推动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活动
3.营气 营气是行于脉具有丰富营养作用的气。营气,故又称 “荣气”。营与血关系极为密切,可分而不可离,故常常 “营血”并称。营气与卫气相对而言,属于阴,故又称营阴。
1) 生成:来自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由水谷精气中的精华部分 所化生。 《素问·痹论》说:“荣者,水谷之精气也,……”
2) 分布:血脉之中,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而循脉上下,贯五脏 而络六腑,营运于全身。
第33页/共53页
4)肝主疏泄 调畅气机,气行则津布。
5)三焦运行水液 是津液在体内输布、运行的通道。
第34页/共53页
3.津液的排泄 1) 汗液:肺气宣发,将津液输布到体表皮毛,被阳气蒸腾而形
3) 功能 : ▪ 营养全身 ▪ 化生血液
第18页/共53页
4.卫气 卫气是运行于脉外具有防卫功能的气。卫气与营气 相对而言,属于阳,故又称为“卫阳”。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血津液神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血津液神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血津液神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代表之一,其理论体系深厚而复杂。

其中,精、气、血、津、液、神六者被视作中医学的基础理论,称为“六淫”。

本文将详细讲解这六者的含义与作用。

一、精精是一种重要的物质,是由父母双方的生殖细胞结合而生成的元气之源。

精在中医学中的作用体现在:首先,精是生殖功能的基础,男女的生殖细胞都来源于精;其次,精还具有调节肝肾等器官功能的作用,影响身体的生长、发育和成熟;最后,精在中医学中还被认为是补充元气,延缓生命衰老的重要物质。

二、气气是一种无形无质的物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力量之一。

中医学中的气包括了天地之气、人体脏腑之气以及中医理论重视的气血。

气可以分为内气和外气两种,人体通过呼吸来吸取外界新鲜空气,从而获取生命活动所需的氧气、二氧化碳和其他气体,以维持新陈代谢的正常运行。

三、血血液是人体中最为重要的生命物质之一,对身体健康和疾病的发生、发展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中医学中强调的血有两层意义:其一,它是人体的营养物质,来源于食物和水分的消化、吸收等过程,是人体各个器官和组织运行活动的能量来源;其二,在人体中循环流动的血液还承载着多种因子和信号物质,如细胞因子、激素、免疫球蛋白等等,它们的含量和分布状况也会影响人体的健康和疾病。

四、津液津液包括了人体各种分泌液和内部滋润物质,如口腔中的唾液、泪液、汗液、体液、脑脊液等等。

津液对于人体的生命活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们可以润泽人体的五脏六腑,避免疼痛和疾病的发生;同时,津液对于身体的恢复和修复也具有重要作用,可以促进组织的再生和新陈代谢。

五、神神在中医学中所指的是人体五脏六腑的精神活动,包括了多个方面,如情绪、思维、记忆、行动等等。

中医学认为神的活动一般都与脏腑器官功能密切相关,比如说,心脏主管人的精神,肝脏主管情感和气质等。

神的活动也与气血的供应密切相关,当机体气血供应不足、营养不良时,神则受到极大的影响,容易引发头晕、缺乏注意力、精神抑郁等不良反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精气血津液之精
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发展史上,在气的概念的演变过程中,以《管子》为代表,将气范畴规定为精、精气,提出了精气说,认为精气是最细微而能变化的气,是最细微的物质存在,是世界的本原,是生命的来源。

精、精气即是气,是形成天地万物和人类的精微物质,是最细微的物质存在。

精气说是一种接近原子论的唯物主义思想。

精(精气)在中医学上,其义有五:一是精泛指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

禀受于父母,充实于水谷之精,而归藏于肾者,谓之先天之精;由饮食物化生的精,称为水谷之精。

水谷之精输布到五脏六腑等组织器官,便称为五脏六腑之精。

泛指之精又称为广义之精。

二是精指生殖之精,即先天之精。

系禀受于父母,与生俱来,为生育繁殖,构成人体的原始物质。

生殖之精又称为狭义之精。

三是精指脏腑之精,即后天之精。

脏腑之精来源于摄入的饮食物,通过脾胃的运化及脏腑的生理活动,化为精微,并转输到五脏六腑,故称为五脏六腑之精。

四是精是指精、血、津、液的统称。

五是精指人体正气。

人之精根源于先天而充养于后天,“人之始生,本乎精血之原;人之既生,由乎水谷之养。

非精血,无以充形体之基;非水谷,无以成形体之壮”。

先天之精:人之始生,秉精血以成,借阴阳而赋命。

父主阳施,犹天雨露;母主阴受,若地资生。

男女媾精,胎孕乃成。

父母生殖之
精结合,形成胚胎之时,便转化为胚胎自身之精,此既禀受于父母以构成脏腑组织的原始生命物质。

后天之精:胎儿月足离怀,出生之后,赖母乳以长气血,生精神,益智慧。

脾胃为水谷之海,气血之父。

“水谷之精气为营,悍气为卫,营卫丰盈,灌溉诸脏。

为人身充皮毛,肥腠理者,气也;润皮肤,美颜色者,血也。

以人之禀赋言,则先天强厚者多寿,先天薄弱者多夭。

后天培养者寿者更寿,后天斫削者夭者更夭。

脾胃为人生后天之根本,人之既生赖水谷精微以养,脾胃强健,‘‘饮食增则津液旺,自能充血生精也”。

脾胃运化水谷之精微,输布到五脏六腑而成为五脏六腑之精,以维持脏的生理活动,其盈者藏于肾中。

人体之精主要藏于肾中,虽有先天和后天之分,但“命门得先天之气也,脾胃得后天之气也,是以水谷之精本赖先天为之主,而精血又必赖后天为之资”。

精的功能:
繁衍生殖:生殖之精与生俱来,为生命起源的原始物质,具有生殖以繁衍后代的作用。

这种具有生殖能力的精称之为天癸。

男子二八天癸至,精气溢泻;女子二七而天癸至,月事应时而下。

精盈而天癸至,则具有生殖能力。

男女媾精,阴阳和调,胎孕方成,故能有子而繁衍后代:俟至老年,精气衰微,天癸竭而地道不通,则丧失了生殖繁衍能力。

由此可见,精是繁衍后代的物质基础,肾精充足,则生殖能力强;肾精不足,就会影响生殖能力。

故补肾填精是临床上治疗不育、不孕等生殖机能低下的重要方法。

生长发育:人之生始于精,由精而成形,精是胚胎形成和发育的物质基础。

人出生之后,犹赖月精的充养,才能维持正常的生长发育。

随着精气由盛而衰的变化,人则从幼年而青年而壮年而步入老年,呈现出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运动规律;这是临床上补肾以治疗五软五迟等生长发育障碍和防治早衰的理论依据。

生髓化血:肾藏精,精生髓.脑为髓海。

故肾精充盛,则脑髓充足而肢体行动灵活,耳目聪敏。

精盈髓充则脑自健,脑健则能生智慧,强意志,利耳目,轻身延年。

故防治老年性痴呆多从补肾益髓人手。

精生髓,髓可化血,精足则血充,故有精血同源之说。

临床上用血肉有情之品,补益精髓可以治疗血虚证。

濡润脏腑:人以水谷为本,受水谷之气以生:饮食经脾胃消化吸收,转化为精:水谷精微不断地输布到五脏六腑等全身各组织器官之中,起着滋养作用,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

其剩余部分则归藏于肾,储以备用:肾中所藏之精,既贮藏又输泄,如此生生不息。

神志活动:
何为神志?神志,又称神明、精神。

志为情志,亦属于神的范畴。

中医学根据天人相应,形神统一的观点,认为神的含义有三:其一,泛指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包括人体生命活动规律;其二,指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其三,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情志、感觉、动作等生理活动,为人类生命活动的最高级形式,即中医学中狭义的神。

人的神志活动主要包括五神(即神、魂、魄、意、志)和五志(即喜、怒、思、忧、恐)两个方面。

神志活动与五脏调节:
五脏与五神的关系是: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所以称五脏为“五神脏”。

神魂魄意志是人的精神思维意识活动,属于脑的生理活动的一部分。

中医学将其分属于五脏,成为五脏各自生理功能的一部分,但总统于心。

心藏神是指心统领和主宰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活动。

魂、魄、意、志四神以及喜、怒、思、忧、恐五志,均属心神所主。

魄是不受内在意识支配而产生的一种能动作用表现,属于人体本能的感觉和动作,即无意识活动。

如耳的听觉、目的视觉、皮肤的冷热痛痒感觉,以及躯干肢体的动作、新生儿的吸乳和啼哭等,都属于魄的范畴。

魄与生俱来,为先天所获得,而藏于肺。

故气旺盛则体健魄全,魄全则感觉灵敏,耳聪目明,动作正确协调。

反之,肺病则魄弱,甚至导致神志病变。

魂,一是指能伴随心神活动而作出较快反应的思维意识活动;一是指梦幻活动。

肝主疏泄及藏血,肝气调畅,藏血充足,魂随神往,魂的功能便可正常发挥,所谓“肝藏血,血舍魂”。

如果肝失疏泄或肝血不足,魂不能随神活动,就会出现狂乱、多梦、夜寐不安等症。

魂和魄均属于人体精神意识的范畴。

但魂是后天形成的有意识的精神活动,魄是先天获得的本能的感觉和动作。

脾藏意:意,忆的意思,又称为意念。

意就是将从外界获得的知识经过思维取舍,保留下来形成回忆的印象。

脾气健运,化源充足,气血充盈,髓海得养,即表现出思路清晰,意念丰富,记忆力强;反
之,脾的功能失常。

肾藏志:志为志向、意志。

即意已定而确然不变,并决定将来之行动欲付诸实践者,谓之志。

意与志。

均为意会所向,故意与志合称为意志。

但志比意更有明确的目标,所谓“志者,专意而不移也”。

肾精生髓,上充于脑,髓海满盈,则精神充沛,志的思维意识活动亦正常。

若髓海不足,志无所藏,则精神疲惫,头晕健忘,志向难以坚持。

五志与五脏:
情志泛指人的情感、情绪,也是人的心理活动,亦属于神的范畴。

人的情志有五,即怒、喜、思、忧、悲: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

五脏与五志的关系是: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

喜怒思忧恐是人们对外界信息所引起的情志变化,是整个精神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情志活动要通过五脏的生理功能而表现出来,故也将其分别归属于五脏之中。

心在志为喜:适当的喜乐,能使血气调和,营卫通利,心情舒畅,有益于心的生理活动。

但过度的喜乐,则可损伤心神。

由于心能统领五志,故五志过极皆能伤心。

肝在志为怒:大怒可伤肝,使肝的阳气升发太过而致病。

反之,肝的阴血不足,阳气偏亢,则稍有刺激,便易发怒。

脾在志为思:脾气健运,化源充足,气血旺盛,则思虑、思考等心理活动正常。

若脾虚则易不耐思虑,思虑太过又易伤脾,“思伤脾”。

肺在志为忧:因肺主气,所以忧愁过度易于伤肺,所谓“悲则气消”。

而肺气虚弱时,机体对外来非良性刺激的耐受能力下降,人也较易产生忧愁的情志变化。

肾在志为恐:过度的恐惧,有时可使肾气不固,气泄于下,导致二便失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