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先秦时期试题汇编(解析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
1.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
这一现象反映出() 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
B.“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
C.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
D.官民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
答案 B
解析宗族关系是家族关系,不会成为执政的基础,故A项错误;材料“民之父母”“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体现的是“家国同构”的“家天下”观念,故B项正确;官员考核的依据应该是官员的德行和政绩,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官民具有共同的政治诉求,故D项错误。
2.周代实行严格的爵位制度,对此有人指出“让天子与诸侯等不同等级的贵族一样,都有相应的爵位,因此天子并非‘绝世之贵’,故不敢‘肆于民上以自尊’”。
这表明该制度()
A.促成不同等级和谐相处
B.限制了周王的专制权力
C.造成周王室势力的没落
D.为分封制的实施创造条件
答案 B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周代实行的爵位制度是把诸侯等分为不同的等级,并不是适用于统治阶级内部所有贵族,不会促成不同等级和谐相处,故A项错误;周代实行严格爵位制度的目的是保证周天子的权力,巩固统治,而材料“天子并非‘绝世之贵’,故不敢‘肆于民上以自尊’”说明有人主张限制周王的专制权力,故B项正确;周王室势力的没落是由政治、经济等多种因素造成,故C项错误;周代爵位制是对分封制下诸侯的等级规定,二者同时存在,故D项错误。
3.[2017·河北名校联盟联考] “周代分封制的实质则是周天子作为国家元首委派诸侯去各地建立地方政府,推行天下一统的政治制度。
”这说明分封制()
A.加强了皇权专制统治B.开创了地方分权体制
C.有利于边疆地区开发D.强化了国家整体观念
答案 D
解析A项“皇权专制”的说法本身错误,此时中国还没有实行皇帝制度;B项“地方分权”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项说法本身正确,但题干信息体现不出,排除;根据材料“国家元首委派”“推行天下一统”可知,分封制强化了国家整体观念,故D项正确。
4.周初所封诸侯多集中于王畿东北部、东部和东南部边远地区,而在统治中心渭河流域则几乎没有封侯情况。
这客观上有利于()
A.防范诸侯割据B.扩大统治区域
C.监督商朝残余力量D.促进经济文化交流
答案 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分封制下诸侯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分封不能防范诸侯割据,排除A项;“扩大统治区域”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到“商朝残余力量”,排除C项;据材料“周初所封诸侯多集中于王畿东北部、东部和东南部边远地区”可知,分封到这些地方的诸侯会把周统治中心的经济、文化等传播到这些地方,客观上促进经济文化交流,故D项正确。
5.[2018·衡水中学调研]孔子认为周礼是理想之制度,“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这一思想提出的政治背景是()
A.诸侯不满封号,纷纷改称“王”
B.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
C.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
D.王室衰微的迹象开始出现
答案 B
解析材料的意思是周朝的礼仪制度是在借鉴夏、商二代的基础上演变发展
而建立起来的,丰富而完备,孔子遵从周朝的制度,表现了孔子对礼乐制度的看法。
孔子主张“礼”,其思想提出的政治背景是春秋晚期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故选B项。
6.春秋时期,晋国的郤氏“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军”,鲁国的季氏“富于周公”。
时人预感“大夫皆富,政将在家”。
据此分析,以下结论正确的是() A.经济地位的变化引发诸侯国间的争霸战争
B.生产力的发展引起诸侯国经济地位的变化
C.经济地位的变化引发政治权力格局的变化
D.经济地位的变化推动封建社会的快速转型
答案 C
解析“大夫皆富,政将在家”大意是:大夫都成为富有之人,执政者和手握重兵者都为家族谋福利。
这是随着私有观念的蔓延,追逐“私利”而造成的社会现象。
后来发生了“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等事件,“私家”彻底取代了“公家”,经济地位的变化引发政治权力格局的变化,故选C项;材料无法反映A、B、D三项。
7.据郭宝钧的《中国青铜器时代》统计,甲骨文字中的部分内容分类如下表所示:
材料说明殷商时代()
A.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B.人类的自我认识已较深刻
C.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
D.小农经济是主要生产方式
答案 B
解析仔细分析表格中的信息可知,殷商时代甲骨文中,对人身、人伦、人的活动的记载占据了比较大的比例,这说明当时人类对自我认识已较深刻,B项正确;表格中没有体现神权的内容,A项错误;表格中没有涉及甲骨文本身,因而根据该表格数据无法得出“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的结论,C项错误;小农经济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D项错误。
8.[2018·福建四地六校联考]《诗经》中有:“大宗维翰(栋梁)……宗子维城(城墙)”,这里所说的“大宗”和“宗子”均指周代贵族中根据血缘关系对族人拥有管辖和处置权的人。
对材料正确解读的是()
A.文学作品的描述不能实证宗法制的存在
B.体现了既是政治制度又是宗族制度
C.体现了周代诸侯拥有世袭统治权
D.从材料可推知这两句诗应出自于《国风》
答案 B
解析不是所有的文学作品都不能起到历史实证的作用,A项错误;由“大宗”“宗子”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宗法制度,宗法制度既是政治制度又是宗族制度,B项正确;材料反映不出周代诸侯拥有世袭统治权,C项错误;《国风》主要收集的是下层群众生产、生活的场景,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9.[2018·山东梁山周练]制度的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王者禘(宗庙祭祀的一种祭名)其祖之所自出(诸族之始祖多感天而生)。
以其祖配之,而立四庙。
庶子王(嫡子有残疾无法继承王位,由庶子代之)亦如之。
——《礼记·丧服小记》
别子(嫡长子之外的其他嫡子、庶子)为祖,继(继嗣)别为宗,继祢(亡父)者为小宗。
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
百世不迁者,别子之后也。
宗其继别子之所自出者,百世不迁者也。
宗其继高祖者,五世则迁者也。
尊祖故敬宗,敬宗尊祖之义也。
——《礼记·大传》材料二“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
”“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
”(《礼记·曲礼》)家国同构可以看做父亲为一家之君,君为国父,君与父互为表里,国与家是彼此沟通的。
故中国古语有“欲治其国,必先齐家”(《礼记·杂记》)的说法。
(1)根据材料一,概述西周祭祀制度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宗法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说说“礼”在古代中国社会起到的作用。
答案(1)内容:祭祖的同时祭天,祭祀者按照血缘可分为“大宗”和“小宗”,天子及分封制下各等级的嫡长子为大宗,其余为小宗,大宗可以祭祀高祖以上的祖先,小宗则只能祭祀高祖以下的祖先。
特点: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与“小宗”是相对的;宗法制度与分封制度密切相关;西周政权与族权密切结合。
(2)作用:区别血缘关系亲疏;确定社会等级关系;维护家国一体的政治体制。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庶子王(嫡子有残疾无法继承王位,由庶子代之)亦如之”“别子(嫡长子之外的其他嫡子、庶子)为祖,继(继嗣)别为宗,继祢(亡父)者为小宗……宗其继高祖者,五世则迁者也”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西周祭祀制度的内容。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宗法制的特点。
第(2)问,根据材料二“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家国同构”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礼”在古代中国社会起到的作用。
一、选择题
1.据记载,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作坊中多配有专门的“技工学校”,工匠要根据不同的工龄接受期限不同的技术训练和学习。
秦代《均工律》中规定,“工师善教工,故工一岁而成,新工二岁而成”。
由此可知,古代官营手工业() A.注重新技术的研究与传承
B.强化了对技术市场的垄断
C.注重保证官营产品的质量
D.具有严密的产品制作工序
答案 C
解析材料体现了官营手工业重视技术的传承,但是不能说明其重视技术的研究,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官营手工业对技术市场的垄断,故B项错误;官营手工业产品主要服务于皇室和官府,因此官营手工业作坊注重对生产技术人员的技能培训,旨在保证官营产品的质量,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对技术人员的技能培训,而不是产品制作工序,故D项错误。
2.《管子·乘马第五》在描述农业生产时写道:把土地折算分租,实行分户经营,可以使农民自身抓紧农时。
这样,他们就能晚睡早起,父子兄弟全家关心劳动,不辞辛苦地经营。
这一经济思想()
A.推动了租佃关系的确立
B.是在变革生产组织方式
C.推行重农的经济政策
D.是要废除土地国有制
答案 B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土地私有制的逐步确立,土地租佃关系也逐步形成,因而推动租佃关系确立的根源是土地私有制,故A项错误;材料中将土地折算分租,实行分户经营,是将集体生产变为农民小家庭个体生产,因而改变了生产组织方式,故B项正确;材料中将土地分租,实行分户经营是为了让农民精心生产,勤奋劳动,并不能直接体现政府的重农政策,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废除土地国有制,故D项错误。
3.[2018·河北定州中学月考]《国语·齐语》记载,管仲把民众分成军士、农民、工匠、商贾四个阶层,各自聚居在固定的区域。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实行重农抑商B.按职业来划分管理
C.实行社会等级制度D.实行郡县制
答案 B
解析根据材料“把民众分成军士、农民、工匠、商贾四个阶层,各自聚居在固定的区域”可知管仲的做法主要是为了更好地管理,即按职业划分管理,B 项符合题意。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实行重农抑商、郡县制,排除A、D两项;材料体现的是以职业划分来方便管理,与实行社会等级制度无关,排除C项。
4.商周时代,土地为国家公有,由贵族组织人力进行农业生产;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在土地私有基础上男耕女织的农业经济。
这两种耕作方式都()
A.强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B.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范畴
C.与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D.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生产积极性
答案 C
解析土地国有制下,实行的是奴隶主贵族的统治,不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故A项错误;土地为国家公有,由贵族组织人力进行农业生产,不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故B项错误;商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实行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两者都是顺应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而实行的,故C项正确;商周时期实行集体耕作,并不能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故D项错误。
5.据西周青铜铭文记载,周王举行大阅一类典礼时,准备参加典礼的诸侯群臣都要觐见,觐璋是觐见时的必备物品,它的价格是贝币十八朋,折合十田。
铭文中“田”被作为计量单位,并能与贝币进行折算,这说明当时() A.井田制度逐步瓦解B.分封制度走向崩溃
C.周天子权力的衰微D.存在土地买卖现象
答案 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田”作为价格的计量单位,并能与贝币进行折算,这反映出“田”本身是有价格的,说明当时存在土地买卖的现象,D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A项题干信息没有提及,排除;B、C两项不符合西周时期史实,排除。
6.《国语》一书记载了西周社会的经济状况:“公(诸侯国君)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这表明西周时期()
A.贵族的收入主要依赖农业生产
B.社会等级制度森严
C.政府严格限制私营工商业生产
D.社会贫富差距拉大
答案 A
解析从材料“公(诸侯国君)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可以看出诸侯、大夫、士这些贵族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生产,A项符合题意;材料中并未出现等级森严和贫富差距拉大,排除B、D两项;在西周时期官府垄断了手工业和商业,称为工商食官,C项错误,排除。
7.早于孔子100多年的鲁国大夫臧文仲,因为在国内“废六关”(毁掉阻碍商品流通的关卡)、“妾织蒲”(织蒲席出售,与民争利)被斥为“不仁”的人。
孔子的学生子贡从事货殖(商业)也受到不安本分的指责。
这从侧面反映出春秋时期()
A.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商人社会地位不高
C.新兴商人日益活跃D.儒家反对商业活动
答案 C
解析春秋时期没有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A项错误;士大夫从商受到斥责,直接反映出商人的社会地位不高,与题意“从侧面反映”不符合,故B项错误;尽管商业环境不佳,但仍然吸引士大夫从商,侧面反映出新兴商人日益活跃,故
C项正确;文仲早于孔子100多年,当时儒家还未出现,D项错误。
8.[2018·四川永年中学期末]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最能证明这项猜测的是()
A.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
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
C.商代遗址中出现牛骨
D.考古专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牵引犁头启土状
答案 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最能证明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的史料应该是考古发现的关于牛耕的记载。
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
9.[2018·江苏淮安模拟]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与政府的经济政策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无论商王或周王室,都有大批商贾为之采购珍奇物品。
如商王室设有“多贾”管理王室商业。
……多贾还供献香酒,参与商王祭祀祖先的仪式。
“丁已小雨,佑多贾以鬯(chànɡ,祭祀用的香酒)”……,可见多贾在王室的地位是相当高的。
——冷鹏飞《中国古代社会商品经济形态研究》材料二末作奇巧(指商业、手工业)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
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
……今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意为工商业一日之利,可供五日之需)。
农夫终岁之作,不足以自食也。
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春秋]管仲《管子·治国》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商周时期的商业状况。
由此看出当时政府的商业政策是什么?
(2)据材料二,指出春秋时期管仲提出了怎样的经济政策?依据材料二分析管仲提出这种经济政策的理由。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业发展与经济政策的关系。
答案(1)状况:商业受政府监管,并为王室服务。
政策:保护和扶持商业发展。
(2)政策:重农抑商。
理由:发展农业,制约游民;富国强兵(拓展疆域);弃农经商导致土地荒芜和国家贫弱。
(3)关系:相互影响。
解析第(1)问,状况由材料一中的“大批商贾为之采购珍奇物品”“商王室设有‘多贾’管理王室商业”“多贾还供献香酒,参与商王祭祀祖先的仪式”概括。
政策根据上述状况分析。
第(2)问,政策由材料二中的“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可知其政策是重农抑商。
理由根据材料二中的“末作奇巧(指商业、手工业)禁则民无所游食”“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
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等信息概括。
第(3)问,由材料一中的政府保护和扶持商业发展,到材料二中的重农抑商,再结合所学人类社会的经济结构可以看出商业发展和经济政策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关系,正确的经济政策能够促进商业的发展,而商业的发展也会促使政府采取相应的经济政策。
一、选择题
1.孟子主张“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材料表现了变革时代()
A.知识分子信仰体系的混乱无序
B.知识分子积极进取的价值取向
C.儒家思想成为人们普遍的信仰
D.暴政统治导致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答案 B
解析材料中孟子主张的意思是当天下有道德和正义时,就以它来约束自己,当天下无道时,就要追求道德和正义,士无论何时都不能失去道德和正义。
A项不是材料的体现,故排除;材料中的士相当于知识分子,“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表明积极进取的精神,故B项正确;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儒家思想成为人们普遍的信仰与史实不符,故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暴政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只是提出了士的自我修身要求,故D项排除。
2.战国时期,孟子从性善论出发,提出人皆有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
而荀子则认为人生来本性是恶的。
虽然两者的人性观不同,但他们共同的政治目的是()
A.实现社会稳定B.实现以德治国
C.促进儒学发展D.维护专制统治
答案 A
解析虽然两者的人性观不同,但他们都继承发展了仁的思想,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目的是实现社会稳定,故A项正确;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3.孔孟在处处“碰壁”后曾有如下的言论:(孔子)“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孟子)“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这反映了当时()
A.儒者经世济民的担当精神
B.儒学低下的社会地位
C.儒者重构伦理道德的愿望
D.社会转型的必然趋势
答案 A
解析根据材料“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儒者具有经世济民的担当精神,故A项正确;B、C、D三项均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
4.[2018·贵州铜仁期末]“古者舜耕历山,陶河滨,鱼雷泽,尧得之服泽之阳,举以为天子。
”后世与尧思想相似的是()
A.儒家“仁爱”思想B.墨家“尚贤”思想
C.道家“无为”思想D.法家“法治”思想
答案 B
解析材料中尧举舜为天子的做法与墨家“尚贤”思想相符,故B项正确。
5.中国古代,“尊君”和“重民”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一体两翼,而儒家民本思想中的“爱民”“重民”“恤民”则常被后世引述。
这说明()
A.儒家思想能够制约绝对君权
B.儒家思想推崇明君反对尊君论
C.民本思想可以完善皇权政治
D.民本思想顺应绝对君权的需要
答案 C
解析儒家民本思想是为维护皇权服务的,难以制约绝对君权,A项错误;儒家因为尊君而崇尚明君,B项错误;民本思想与皇权政治的极端形态(暴政思想和绝对君权论)对立,但可以完善皇权政治,从而维护统治秩序,D项错误,C项正确。
6.[2018·陕西五校联考]我们将系列的一类书分为上册和下册,或称为上卷、下卷。
该分类方式与下列记录文字信息材料相关的是()
A.甲骨B.丝帛
C.竹木简D.石碑
答案 C
解析根据题干“上册和下册,或称为上卷、下卷”,结合所学可知,“册”“典”“卷”指的是用竹木简做成的书,故C项正确。
7.[2018·湖南株洲联考]《春秋》书法体系的五个命题:“天人有序”“中外有别”“褒贬有道”“隐讳有法”和“修辞有术”。
这里“书法”的含义是()
A.写字的笔法艺术B.古人的治史态度
C.中国传统的人生态度D.古人的书法创作要求
答案 B
解析“天人有序”“中外有别”“褒贬有道”“隐讳有法”“修辞有术”反映的是中国史官治史的态度,总结性地否定了中国史官文化产生客观性意识的任何可能,故选B项。
8.[2018·浙江平阳期末]《论语·为政》中记载:“《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想纯正)!”这说明()
A.《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B.《诗经》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
C.《诗经》开创了中国古典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
D.《诗经》反映了宏大进取的大一统时代风貌
答案 B
解析材料强调《诗经》“思想纯正”,思想属于社会教化的一个方面,故
B项表述正确。
二、非选择题
9.[2018·河南信阳月考]春秋战国是我国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君子和而不同”“和而不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材料二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代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深刻地指出,是“社会的转变”“促成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群花怒放”,“由秦到现在两千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着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
那时的思想学术,无论是南派、北派,都富有独创精神”。
材料三在西汉以后的1000多年中,儒、法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提出了哪些建立“和谐社会”的主张和建议。
(2)为什么郭沫若称“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出现学术思想史上黄金时代的政治、经济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时期的儒、法思想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案(1)孔子:“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孟子:仁政,民贵君轻。
墨子:“兼爱”“非攻”。
(2)出现“百家争鸣”。
原因: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渐确立。
政治上: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士”阶层活跃和受重用。
(3)影响: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解析第(1)问,根据“君子和而不同”“和而不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知孔子提出了“仁”的思想;根据“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可知墨子提出了“兼爱”“非攻”的思想。
根据所学可知孟子提出了仁政,民贵君轻的思想。
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不同的思想派别,各种思想在交流中发展,即百家争鸣。
第二小问,注意从政治、经济方面分析。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大发展,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社会处于转型阶段,为文化觉醒创造了宽松的社会环境。
政治上宗法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王室衰微。
经济上铁犁牛耕、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产生。
第(3)问,注意设问是儒家和法家思想对后世而不是在当时的影响。
根据所学回答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