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课翻译作业2013.10.28 打印翻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课

1.翻译即译意。词义引申是译法研究有机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参与翻译实践的人最基本的同时也是首先就要面对的任务,要去掉“翻译腔”必须借助这一技巧。

2.但是,翻译中的引申必须规矩有度,否则可能陷入胡译、乱译的泥淖,所以许多翻译论家在“引申”前冠以“合度”二字,以此表达操作有度之意。那么“度”又在哪里呢?

3.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的言语交流活动,必须有两种或更多的语言参与其中,同一原语的表达方式往往因译语表达习惯不同而必须对某些词义进行引申。

•如A new report came in just a moment ago.

•可对译为“一份新报告刚送来。”

但主语构成完全相同的

The new father wore a proud smile.

却不能译成“那位新爸爸骄傲地微笑着。因为汉语不这么说。

这类失误在初学翻译的人当中并不少见,原因在于他们片面追求(字面)忠实,结果生造出不能被译文读者所接受的说法。

4.由此我们可以断定,一般译文读者能够接受的地道性就是词义引申的“度”。如果读来不顺,不符合他们内在的母语语感,即便语法结构上没有问题,也必须斟酌重译。

•上策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三、词义引申三法

•一般而言,引申分为两种:抽象化引申和具体化引申。词的概念范围常常应在具体的语境中加以调整,或扩大外延而缩小内涵,或缩小外延而丰富内涵。”这是相向而动的两种手法,涵盖了引申的基本内容。还有一种特殊的,叫“专有名词普通化引申”。

6.(一)抽象化引申

•英语中表示具体意义的词往往可用来表示事物的一种属性或一个概念,译时可将具体意义引申为某种属性或抽象概念。例如,

•例1.He managed to make a living with his pen.

•他靠写作勉强为生。

•例2.The pen is mightier than the sword.

•智慧胜过武力。

•例3.His pen would prove mightier than his

• pickax.

•后来,事实证明他(马克·吐温)的写作能力超过了他探

•矿淘金的本领。

•例1-3三个原句中都有pen,应该说这是所有接触过英语的人都知道的单词,词典上所列义项简单明了。但如果字句对照,以此就彼地翻译,译文虽则保留了原句的形象,语义却失之模糊,由于表达习惯上的差异,译文读者理解很可能出现偏差,这时恐怕译者还需解释这里的pen喻指什么。

7.三句原文中pen表达了具体生动的形象,都是换喻,这种辞格使用具体可感的日常事物名称来指代与之密切关联的属性或突出特征,而联想和引申就是理解其意的基本机制。这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由个体指称到本质属性的概略化或者说是升华的过程。正是这一过程决定了译文的准确性和地道性。虽然因联想和引申具有一定开放性,但依据源语语境和译语表达习惯,这样翻译是合度的。

8.例4. Instead,an assassin’s bullet erased in the minds of Americans any faults he had.

•事实正好相反,一个刺客的暗杀行径反而使美国人忘却了他所有的毛病。

•例5.The engine has given a constantly good performance.

•这台发动机性能一直良好。

•例6.That’s a long story.You are getting into deep water.

•说来话长啊,你问到我难以启齿的话题了。

•例7.Arabs rub shoulders with the Jews and have been doing so since

• the earliest settlement of this territory.

•阿拉伯人与犹太人比邻而居,而且有人在此地定居以来一直如此。

•例8.As far as the head goes,at least he has done credit to the on-going educational system.

•就智力而言,他起码为现行的教育制度增了光

9.例4的bullet由“子弹”的本意引申为“暗杀行径”,一是考虑历史事实(即美国林肯总统遇刺身亡,这也是原文上下文提供的依据);二是译文的语义逻辑和表达习惯,因为我们几乎不可能说“……子弹使美国人忘却了他所有的毛病”;

•例5中的performance本意为“表现,表演”,汉语中通常用于指人的行为,所以有人认为这句原文使用了“拟人格”(personification),但笔者觉得说一台机器表现“良好”听起来未免别

扭,译味太浓。当然译成“运转良好”应该不错。

•例6、例7中都包含着隐喻(metaphor),利用两类不同性质的事物(或行为)的相似性,强调和突出某种概念或状况。英语里get into deep water本意为游到深水区,喻指陷入困境,在译文中

引申为“问到难以回答的问题”凸现其生动形象。有人给例7 rub shoulders找到一个假朋友

“摩肩接踵”,只可惜它们是貌合神离,字面相差无几,喻意相去甚远。

•例8又是一个换喻,跟pen在上文三句中的理解思路是一致的。

10.(二)具体化引申

•将原文中词义比较宽泛、笼统的表抽象概念或一般行为的词引申为具体的意义或动作。总的趋势是缩小外延而丰富内涵,这样做可以避免照字面迻译造成的模糊性和辞不达意,以确保译文准确到位,符合译语的语义逻辑和表达习惯,例如:

例9. Dobbin had been in the coffee-room for an hour or more He had tried all the papers but could not read them.

•杜宾在咖啡室少说也待了一个钟头。他翻遍了所有的报纸,可什么也没有看进去。

11.例10.The first step might be to bring about an efficacious UN presence in the area.•第一步也许应该在该地区设立联合国有效的办

•事机构。

•例11.In my childhood memory,she was always a

• vaguely embarrassing presence.

•我记得小时候,不知为什么,她一到我身边我

•就不自在。

•例10、11这两句中presence的都需要引申,硬译为“在场、出现、出席”,整句读起来怪怪的,一听就是翻译腔,所以还得借助引申和变通的技巧,使译文顺畅自然。

12.例12.At 22,he had first learned what it

is to a Negro.

•22岁那年,他第一次尝到了做黑人的滋味。(或“了解了黑人的境遇”).

•同样,对大多数学英语的人来说,本句没有一个生词,表意简洁明白,没想到翻译的时候会卡壳。原因在于原文what it is表意太笼统、太宽泛,简直无法确定具体意义,我们能做的就是融会原文上下文,再利用母语的语感作标尺。

13.

•(三)专有名词普通化引申

•英语经历漫长的发展进入当代,其中沉积了大量的专有名词,原本是指称独一无二的人物、事件、地点等的,但在长期使用的过程中,所指意义逐渐泛化,独特的本真意义转化为普通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