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近大远小》苏少版
五年级下美术教案-近大远小-苏少版
五年级下美术教案近大远小苏少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并能将其应用于绘画创作中。
2. 培养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和绘画技巧。
3. 培养学生对美术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教学内容1. “近大远小”透视原理的讲解和示例。
2. 学生练习绘画,运用“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
3. 作品展示和评价。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并能将其应用于绘画创作中。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在实际绘画中灵活运用“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创作出有深度的作品。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教学PPT、示例画作。
2. 学具:绘画纸、铅笔、橡皮、彩色笔。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运用“近大远小”透视原理的画作,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本课主题。
2. 讲解:详细讲解“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结合示例画作进行讲解,让学生深入理解。
3. 练习:学生根据老师的讲解和示例,进行绘画练习,老师巡回指导。
4. 展示与评价: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进行评价和讨论。
板书设计1. 课题:五年级下美术教案近大远小苏少版2. 教学目标3. 教学内容4. 教学重点与难点5. 教具与学具准备6. 教学过程作业设计1. 作业内容:运用“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创作一幅画作。
2. 作业要求:作品要体现出“近大远小”的透视效果,画面内容丰富,色彩搭配和谐。
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通过本课的学习,大部分学生都能理解和掌握“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并在绘画中运用出来。
2. 存在问题:部分学生在实际绘画中,还不能灵活运用“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练习和指导。
3. 改进措施: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多给学生一些实际操作的练习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
同时,也可以通过一些有趣的游戏和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过程详细补充1. 导入生活实例:展示一些学生熟悉的场景,如校园、街道、风景等,让学生观察并讨论为什么远处的物体看起来小,近处的物体看起来大。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1近大远小|苏少版
教学设计:五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 1近大远小|苏少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近大远小的概念,理解其在绘画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创造的能力,提高其绘画技巧。
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其沟通交流能力。
教学内容:1. 近大远小的概念及原理。
2. 近大远小在绘画中的应用。
3. 绘画技巧的练习。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掌握近大远小的概念和应用。
2. 难点:如何让学生在实际绘画中灵活运用近大远小原理。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画纸、画笔、水彩颜料等。
2. 学具:画纸、画笔、水彩颜料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PPT展示近大远小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
2. 讲解近大远小的概念及原理。
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近大远小在绘画中的应用。
2. 示范绘画技巧,引导学生跟着实践。
三、课堂练习(1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绘画练习,运用近大远小原理。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四、作品展示与评价(5分钟)1. 每组展示作品,分享创作过程和心得。
2. 教师对作品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建议。
板书设计:1. 近大远小的概念及原理。
2. 近大远小在绘画中的应用。
3. 绘画技巧的要点。
作业设计:1. 让学生回家后,运用近大远小原理,完成一幅家庭场景的绘画。
2. 写一篇关于近大远小在绘画中的应用心得体会。
课后反思:1. 学生对近大远小概念的理解和应用情况。
2. 学生在绘画过程中,团队协作和沟通交流的能力。
3. 教学过程中,是否有需要改进和调整的地方。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导入环节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的关键。
在导入环节中,我利用PPT展示了近大远小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
这一步骤的目的是让学生对近大远小有直观的认识,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引发他们对课题的兴趣。
二、新课讲解环节新课讲解环节是传授知识的主要途径。
在这一环节中,我讲解了近大远小的概念及原理。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第1课 近大远小 苏少版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第1课近大远小苏少版教学目标在学习本课程后,学生将能够: - 理解近大远小的概念和原理 - 运用近大远小的技巧进行画面构图 - 制作一幅相对合理的近大远小画作教学准备•纸张、颜料、画笔、墨水等绘画工具•范例图片、教学PPT等辅助工具•课程评估表教学计划时间活动5 min导入:师生互动问答10 min课程讲解:近大远小的概念和原理15 min技巧讲解:近大远小的技巧及其运用25 min实践操作:使用近大远小技巧制作画作10 min展示分享: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画作5 min总结回顾: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详细教学过程导入教师可使用图片、实物等进行导入,让学生感性认知近大远小的概念,提问如下: - 看看这些图片,你们有什么发现呢? - 看看这些物体,哪个离我们近,哪个离我们远?课程讲解教师对近大远小的概念进行讲解,要求清晰简明,并使用相关的范例图片进行展示,并在讲解中突出强调其作用和重要性。
技巧讲解教师可使用范例图片对图像的构图、画面的延伸等进行详细的讲解,并给出适当的范例解析,让学生清晰掌握近大远小的技巧。
实践操作教师将学生分组,并组织他们进行实践操作,呈现出学生的创意与思维,引导他们在实际操作中提高他们的写实能力和创作能力。
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供个别指导,加强学生的学习行为,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展示分享学生进行画作展示,让每个学生也可以欣赏和感受到别人作品的美感和优点。
教师可以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和提醒,更好地帮助他们提高画作水平。
总结回顾教师对本节课程进行总结,再次重点强调近大远小这一技巧的重要性,总结学生对该技巧的掌握情况,并给出必要的指导和建议。
教学评价评价方式评分标准作品成果60分技法运用20分思维创意20分总结通过本次学习,学生们已经掌握了近大远小的基本概念和应用技巧,了解了近大远小对于美术作品构图的重要性,并通过实践操作提高了自身技巧水平。
同时,教师也应该对学生的制作成果进行评估和分析,以更好的帮助他们提高画作水平。
五年级下美术教案-1近大远小苏少版
五年级下美术教案1 近大远小苏少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近大远小的基本概念,理解其在美术创作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运用近大远小原则进行绘画创作的能力。
3. 培养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近大远小的基本概念。
2. 近大远小在美术创作中的应用。
3. 绘画实践中运用近大远小原则。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近大远小的基本概念,学会运用近大远小原则进行绘画创作。
2. 教学难点:如何在实际绘画中灵活运用近大远小原则,创作出富有层次感的作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教学课件、近大远小示范作品。
2. 学具:画纸、铅笔、橡皮、彩色笔、画板。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近大远小的图片,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讲解近大远小的基本概念,让学生理解其在美术创作中的应用。
3. 分析近大远小在绘画中的具体运用,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分析、运用。
4. 示范近大远小的绘画方法,让学生跟随示范进行绘画实践。
5. 学生独立进行绘画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六、板书设计1. 五年级下美术教案1 近大远小2. 教学内容:近大远小的基本概念、应用、绘画实践3. 教学重点:掌握近大远小的基本概念,学会运用近大远小原则进行绘画创作4. 教学难点:如何在实际绘画中灵活运用近大远小原则,创作出富有层次感的作品七、作业设计1. 课堂练习:运用近大远小原则进行绘画创作2. 课后作业:根据课堂所学,自主创作一幅近大远小的绘画作品八、课后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绘画过程中对近大远小原则的运用,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3.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本节课通过讲解、示范、实践、评价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近大远小的基本概念,学会了运用近大远小原则进行绘画创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苏教版小学美术五下《近大远小》教案[定稿]
苏教版小学美术五下《近大远小》教案[定稿]第一篇:苏教版小学美术五下《近大远小》教案[定稿]苏教版小学美术五下《近大远小》教学设计课题:近大远小执教者:卢蓉姜堰区大伦中心小学类型:造型·表现课时:1课时一、教学目标:认知目标:初步了解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及基本规律,理解视平线、消失点,初步掌握画出透视效果的技巧。
技能目标:掌握对比观察的方法,运用透视规律,尝试用油画棒或水粉、水彩等材料表现身边的景物,画出纵深感。
情感目标:感受透视效果给画面带来的美感。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观察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分析原理,运用透视原理,进行风景画的写生。
教学难点:表现“近大远小”的画面时,对直立物体的认识及表现。
三、教具:教师:PPT课件、教具制作材料、水粉、油画棒、有色卡纸等。
学生:铅笔、水粉色、炫彩棒或油画棒等画材,课前布置准备的风景照片等。
四、教学过程:(一)照片观察,感知近大远小,点明课题(约4分钟)。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外出游玩吗?你们去过哪些地方?能展示一下吗?(课前布置学生带外出游玩照片,选择有代表性的风景照片1-2张,用投影放大观察。
)2.师:请照片的主人给大家介绍一下照片中的风景。
(在分享交流中教师引导观察远近区别,可以是景,也可以是人。
)近处看到什么?远处有什么景物?你怎么看出是远处的?同学们发现了吗,照片中的景物越远越怎样?3.老师也带来一张照片,我们来看一下。
画面中看到了什么?你发现铁轨的变化了吗?远处的铁轨本身是不是真的变窄变细了呢?那么为什么我们看到它们越远就越小了呢?你们想知道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近大远小”。
(板书课题)(二)直观体验近大远小,揭示原理。
1.教具演示。
取一叠大小相同的绿色彩纸重叠,在重叠的纸面上剪出一棵树的形状,用毛衣针从中间穿过,等距排列开。
然后从侧面(横向)和正面(纵向)观察比较——侧面,看相同大小的树排列整齐;将树形正面微侧面向学生再观察,产生近大远小的视觉效果,如不明显还可以将教具一端靠近学生的眼睛,以产生明显的透视效果。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课 景物的近大远小|苏少版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课景物的近大远小|苏少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1.掌握景物的近大远小表现方法;2.了解视觉空间的概念;3.提高对绘画色彩的敏感度;4.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观察力;5.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2.1 教学重点1.景物的近大远小表现方法;2.视觉空间的概念。
2.2 教学难点1.如何通过画面表现景物的近大远小;2.如何把握视觉空间的概念。
三、教学准备1.准备足够的彩铅、画笔、画纸等绘画工具;2.准备讲解PPT。
四、教学步骤与内容4.1 导入(5分钟)1.展示一幅距离感明显的图像,让学生感受和品味;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画面表现景物的远近?4.2 课堂讲解(10分钟)1.通过讲解PPT,介绍页面上出现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标示法;2.让学生理解视角的概念;3.介绍近大远小表现的侧重点。
4.3 实践训练(30分钟)1.让学生自行绘制一个水泥桥墩,训练学生如何表现景物的大小;2.让学生自行绘制一幅立体感明显的画面,训练学生把握视觉空间的概念。
4.4 汇报与展评(15分钟)1.学生进行互评,让学生学习并得到启发;2.教师现场点评,鼓励学生表现得更好。
4.5 总结(5分钟)1.总结所学习到的内容;2.强调学生需要继续认真实践和完善自己。
五、课后作业1.设计一个画面,训练自己对近大远小表现的把握;2.自行绘制一幅画作,充分表现远近效果;3.阅读相关书籍,了解关于颜色对视觉的影响。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显然提高了自己的创造力和观察力。
通过实践训练,学生也充分掌握了景物的近大远小表现方法和视觉空间的概念。
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还需要加强对于学生创意方面的指导和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在画作中展现自己的思想。
“多样性”这一方面也可以成为我们展开下一步的探讨。
五年级美术下册教学设计-第1课 近大远小1-苏少版
教学设计五年级美术下册教学设计第 1 课近大远小 1 苏少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了解近大远小的基本概念,理解其在绘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讨论、实践等方式,让学生掌握近大远小的绘画技巧。
2.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鼓励他们进行绘画创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提高他们对美的感知和表达能力。
2. 培养学生热爱美术、勇于探索的精神,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内容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近大远小的原理及应用。
学生将通过观察、讨论和实践,了解近大远小的概念,并学会如何运用这一原理进行绘画创作。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让学生掌握近大远小的基本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近大远小进行绘画创作的能力。
难点:1. 如何让学生理解并运用近大远小的原理。
2. 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 PowerPoint 演示文稿,包括近大远小的图片和实例。
2. 教师准备绘画工具,如画纸、画笔、水彩等。
学具:1. 学生准备绘画工具,如画纸、画笔、水彩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 分钟):教师通过 PowerPoint 展示近大远小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近大远小的概念。
2. 讲解与示范(15 分钟):教师讲解近大远小的原理,并现场示范如何运用近大远小进行绘画。
学生认真观察并记录关键步骤。
3. 实践与探索(10 分钟):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进行近大远小的绘画实践。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并给予鼓励和指导。
4. 展示与评价(5 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分享创作心得。
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作品的近大远小应用情况,给予肯定和建议。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近大远小1. 概念:近物大,远物小2. 应用:七、作业设计1. 学生根据本课所学,回家后绘制一幅近大远小的画作,并附上创作心得。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讨论和实践,让学生了解了近大远小的概念,并学会了如何运用这一原理进行绘画创作。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课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丨苏少版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课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丨苏少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培养学生运用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进行绘画创作。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讨论,让学生理解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通过实践,让学生学会运用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进行绘画创作。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热爱。
培养学生积极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
教学内容1. 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介绍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展示一些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和理解。
2. 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讲解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
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
3. 运用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进行绘画创作指导学生运用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进行绘画创作。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
运用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进行绘画创作。
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
运用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进行绘画创作。
教具与学具准备课件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的图片绘画工具和材料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2. 讲解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和原理介绍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讲解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
展示一些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和理解。
3. 指导学生运用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进行绘画创作指导学生运用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进行绘画创作。
4. 学生绘画创作学生运用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进行绘画创作。
5. 展示和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
学生互相评价和讨论。
板书设计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运用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进行绘画创作作业设计运用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进行绘画创作。
课后反思对学生的绘画作品进行评价和反思。
教学过程详细补充1. 导入情境创设: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幅具有强烈透视效果的图片或实物,如一条延伸到远方的铁轨或道路,引发学生的直观感受,让学生初步体验到近大远小的视觉效果。
问题引导:教师提出问题,如“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注意到类似的现象?”“这种现象在美术创作中有什么作用?”等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五年级美术下册教案-第1课 近大远小1-苏少版
五年级美术下册教案第1课近大远小1苏少版教学目标本节课旨在让学生理解“近大远小”的视觉现象,并能运用这一原理进行简单的美术创作。
通过观察、讨论和实践活动,学生能够:1. 描述和解释“近大远小”的视觉现象。
2. 利用“近大远小”原理创作出具有深度感的美术作品。
3. 通过创作活动,提高观察力和创造力。
教学内容1. “近大远小”的视觉现象介绍。
2. 观察和分析生活中“近大远小”的实例。
3. “近大远小”在美术创作中的应用。
4. 学生创作实践。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近大远小”的视觉现象。
学会运用“近大远小”原理进行美术创作。
难点:正确把握“近大远小”的比例关系。
创作出具有深度感和立体感的作品。
教具与学具准备画纸、画笔、颜料等绘画材料。
图片或实物展示“近大远小”的视觉现象。
学生自带的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近大远小”的视觉现象。
2. 理论讲解:介绍“近大远小”的原理,以及如何在美术创作中应用。
3. 实例分析:分析一些利用“近大远小”原理创作的美术作品。
4. 实践操作: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近大远小”的创作练习。
5. 作品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和互评。
板书设计近大远小副理解与应用简要介绍“近大远小”的原理。
列出“近大远小”在美术创作中的应用方法。
展示一些利用“近大远小”原理创作的美术作品。
作业设计让学生运用“近大远小”原理,创作一幅具有深度感的美术作品。
要求学生在作品中正确表现“近大远小”的比例关系,并注重细节描绘。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讨论和实践活动,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了“近大远小”的视觉现象,并能将其应用于美术创作中。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例,帮助他们理解“近大远小”的原理。
在实践操作环节,我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作品。
从学生的作品来看,他们基本能够运用“近大远小”的原理进行创作,但在比例关系的把握上还存在一些问题。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第1课近大远小丨苏少版
教案名称:五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第1课近大远小丨苏少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近大远小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能够运用近大远小的原则进行绘画创作。
2. 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等环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 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近大远小现象,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的情感。
4. 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近大远小的概念:近大远小是指在视觉艺术中,物体离观者越近,显得越大;离观者越远,显得越小。
2. 近大远小的原理:近大远小是由于光线折射和人类视觉生理结构所导致的。
3. 近大远小的应用:在绘画创作中,近大远小原则可以使画面更有层次感、立体感,更能引起观者的共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近大远小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能够运用近大远小的原则进行绘画创作。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近大远小现象,并运用近大远小的原则进行绘画创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画纸、画笔、水彩颜料等。
2. 学具:画纸、画笔、水彩颜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PPT,让学生观察和分析近大远小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近大远小的原理。
2. 讲解:讲解近大远小的概念和原理,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3. 实践:让学生分组进行绘画创作,运用近大远小的原则进行绘画。
4. 展示:每组选出一幅作品进行展示,大家共同评价、交流。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近大远小2. 板书内容:a. 近大远小的概念b. 近大远小的原理c. 近大远小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让学生运用近大远小的原则,完成一幅绘画作品。
八、课后反思1. 学生对近大远小的概念和原理是否掌握清楚?2. 学生在绘画创作中是否能够运用近大远小的原则?3. 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之处?如何改进?4. 学生对生活中的近大远小现象是否有所关注?如何引导学生更加关注生活?教学设计严谨,环节清晰,注重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课近大远小苏少版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课近大远小苏少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能够运用这一原理进行绘画创作。
2.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
3. 培养学生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内容1. “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
2. 观察和描绘生活中“近大远小”的现象。
3. 运用透视原理进行绘画创作。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能够运用这一原理进行绘画创作。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和描绘生活中的“近大远小”现象,以及如何运用透视原理进行绘画创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图片、绘画工具等。
2. 学具:绘画纸、铅笔、橡皮、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生活中的“近大远小”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讲解:讲解“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以及如何在绘画中运用这一原理。
3. 实践操作: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绘画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4. 作品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进行评价和指导。
六、板书设计1. 近大远小2. 内容:透视原理、观察与描绘、绘画创作七、作业设计1. 让学生运用“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描绘一幅自己生活中的场景。
2. 要求:构图合理,透视关系准确,色彩丰富。
八、课后反思1.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到,教学内容是否充实,教学重点与难点是否突破。
2. 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如何,教学效果如何。
3. 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以及学生在绘画创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4. 针对课后反思的结果,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是整个教案中最为关键的部分,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以及教学目标的实现。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逐步理解“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并能够将其应用到绘画创作中。
1. 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近大远小”现象的图片,如火车轨道、街道、建筑物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透视现象的存在。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课 近大远小|苏少版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课近大远小|苏少版教学目标
1.了解近大远小的概念。
2.能够在画面中运用近大远小的原理表现不同的景物。
3.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构图能力。
教学重点
1.利用近大远小原理表现不同的景物。
2.了解近大远小的含义及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
1.如何正确运用近大远小来表现画面。
2.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近大远小的概念。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一幅野外风景的画作。
–一幅远山和水波的画作。
–白底黑字的PPT,展示近大远小的原理。
2.学生准备:铅笔、橡皮和A4纸。
教学过程
1. 自主观察
1.展示野外风景的画作,让学生自己观察近景和远景的比例,感受画面的空间感。
2.询问学生近大远小的概念,引导学生口语表述。
2. 教师讲解
1.展示PPT,从图像方面向学生解释近大远小的原理。
2.引导学生思考,近大远小的表现方式在画作中体现出什么特点,指导学生运用近大远小的原理表现画面。
3. 练习演练
1.准备A4纸,让学生进行练习。
2.让学生画出山和水波的画作,用近大远小的原理表现出不同的景物。
3.让学生互相交流作品,并口头点评。
4.教师进行现场指导,慢慢提高学生的技巧和表现力。
教学总结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们能够通过画作刻画出不同的景物。
同时也明确了近大远小的概念及运用方式。
这些技能不仅会在美术课中有用,也会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的视觉想象力产生积极影响,提升对事物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课景物的近大远小|苏少版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课景物的近大远小|苏少版教学目标本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空间感和观察能力,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景物的近大远小这一基本的美术表现手法。
通过观察和绘画实践,使学生能够运用近大远小的原则来表现景物的空间关系,提高学生的美术创作能力。
教学内容本节课将引导学生学习景物的近大远小这一美术表现手法。
通过图片和实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近大远小的概念。
然后,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和绘画实践,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近大远小的运用。
通过作品展示和评价,提高学生对近大远小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并掌握景物的近大远小这一基本的美术表现手法。
能够运用近大远小的原则来表现景物的空间关系。
难点正确理解和把握近大远小的程度,避免过度或不足的表现。
在实际绘画中灵活运用近大远小的原则,达到自然流畅的效果。
教具与学具准备图片和实例素材,用于直观展示近大远小的效果。
绘画工具,如铅笔、橡皮、彩笔等。
绘画纸张,适合学生进行绘画实践。
教学过程第一阶段:导入与讲解利用图片和实例引入近大远小的概念,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其含义和作用。
讲解近大远小的原理和应用方法,强调其在美术创作中的重要性。
第二阶段:观察与实践分组进行观察活动,让学生在校园或教室内寻找近大远小的实例,并拍照记录。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实例中的近大远小效果,让学生亲身体验其视觉感受。
学生根据观察到的实例,进行绘画实践,运用近大远小的原则来表现景物。
第三阶段:作品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分享创作过程中的体验和收获。
进行作品评价,引导学生相互学习和借鉴,提高对近大远小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和指导,鼓励学生继续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美术创作水平。
板书设计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课景物的近大远小子理解并掌握景物的近大远小表现手法关键点:近大远小的概念和作用观察和分析实例绘画实践与展示评价作业设计要求学生运用近大远小的原则,创作一幅表现景物空间关系的绘画作品。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第1课景物的近大远小|苏少版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景物近大远小的基本原理,能够运用该原理创作出富有空间感的美术作品。
2. 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
3. 提高学生的绘画技巧,培养学生热爱美术、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景物近大远小的概念及原理。
2. 景物近大远小的表现方法。
3. 创作一幅以景物近大远小为主题的美术作品。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景物近大远小的基本原理,能够运用该原理进行创作。
2. 难点:如何处理画面中的空间关系,使作品具有立体感和动态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画纸、画笔、水彩颜料等。
2. 学具:同上。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自然界中的景物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远处的景物看起来比近处的景物小?”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景物的近大远小。
2. 讲解:介绍景物近大远小的基本原理,并通过示例进行分析,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该原理。
3. 实践: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尝试运用景物近大远小的原理进行绘画。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绘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 展示:每组选取一幅作品进行展示,让大家共同评价、学习。
六、板书设计1. 景物近大远小2. 原理:近大远小3. 表现方法:大小对比、透视处理七、作业设计1. 完成一幅以景物近大远小为主题的绘画作品。
2. 写一篇关于本节课学习的收获和体会。
八、课后反思一、导入环节导入环节是激发学生兴趣和好奇心的重要环节。
在导入环节中,教师可以通过展示自然界的景物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远处的景物为什么会看起来比近处的景物小。
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自然地引出本课的主题——景物的近大远小。
二、讲解环节讲解环节是传授知识的重要环节。
在讲解环节中,教师需要详细介绍景物近大远小的基本原理,并通过示例进行分析,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该原理。
在讲解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语言的简洁明了,以及举例的生动形象,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第1课近大远小|苏少版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近大远小的概念,掌握其在绘画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创新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 引导学生运用近大远小的原理,创作出具有空间感的绘画作品。
二、教学内容1. 近大远小的概念及原理2. 近大远小在绘画中的应用3. 创作具有空间感的绘画作品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近大远小的原理,学会在绘画中运用。
2. 难点:如何处理画面中的近大远小关系,创作出具有空间感的绘画作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画纸、画笔、水彩颜料等。
2. 学具:画纸、画笔、水彩颜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自然界中的近大远小现象,引导学生关注这一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近大远小的概念及原理,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3. 绘画实践:讲解近大远小在绘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进行绘画实践。
4. 作品展示: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互相评价、学习。
六、板书设计1. 近大远小概念2. 近大远小原理3. 绘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运用近大远小的原理,创作一幅具有空间感的绘画作品。
2. 写一篇关于近大远小在绘画中的应用的心得体会。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近大远小的概念及原理,让学生掌握了这一重要绘画技巧。
在绘画实践中,学生能够运用近大远小的原理,创作出具有空间感的绘画作品。
但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对近大远小的理解仍有所欠缺,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辅导。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对近大远小的掌握情况较好,教学效果满意。
一、导入环节导入环节是教学过程的开始,其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可以通过展示自然界中的近大远小现象,如远处的山比近处的树小,引导学生关注这一现象,并引发他们的思考。
这样的导入方式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够帮助他们理解近大远小的概念。
二、新课导入在新课导入环节,教师需要介绍近大远小的概念及原理。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课 近大远小丨苏少版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课近大远小丨苏少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近大远小”的定义及意义。
2.通过观察和练习,掌握“近大远小”的表现方法。
3.能够在美术作品中准确运用“近大远小”的原理。
二、教学内容1.课题:近大远小丨苏少版。
2.知识点:近大远小的表现方法。
3.教学重点:学生掌握近大远小的表现方法,并运用于美术作品中。
4.教学难点:学生能准确理解“近大远小”对于美术作品表现方法的重要性,并能流畅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1.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开始展开话题,引导学生回忆家乡的景色,区分远处和近处的景色大小。
2.学生可以回答出普遍的观察经验,例如,近处的东西比较大,远处的东西比较小等等,进一步引出“近大远小”的重要性。
2. 示范练习1.教师分享苏少版的文章和图片,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近大远小,在对应的图片上进行标记和画画练习。
2.教师展示一组还原古城景色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中各个元素的距离和大小,进一步理解近大远小的实际表现方法。
3. 学生练习1.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素材,练习近大远小的表现方法。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一幅以近大远小为主题的美术作品。
4. 作品展示1.学生在结束练习后,一起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互相评价指导。
2.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指导学生巩固近大远小的表现方法。
四、教学评价1.学生是否能准确理解“近大远小”的表现方法,完成作品?2.学生对于近大远小在美术作品中的重要性是否有深入的认识?五、板书设计•近大远小的定义及意义•近大远小的表现方法•近大远小在美术作品中的重要性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的亮点在于通过展示苏少版的文章和图片,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近大远小”的表现方法,并通过实践练习将其运用于美术作品中。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多关注学生的实际操作细节,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同时,也需要让学生自由发挥,将自己的创意运用到美术作品中,提高对于美术表现的兴趣和认识。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课近大远小丨苏少版(1)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课近大远小丨苏少版 (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
培养学生运用透视原理进行绘画创作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和实践,让学生理解“近大远小”的视觉效果。
引导学生运用透视原理,创作出具有空间感的美术作品。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教学内容透视原理介绍“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
解释透视原理在绘画中的应用。
绘画实践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近大远小”现象。
指导学生运用透视原理进行绘画创作。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
培养学生运用透视原理进行绘画创作的能力。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透视原理在绘画中的应用。
引导学生创作出具有空间感的美术作品。
教具与学具准备画纸、画笔、颜料等绘画工具。
图片或实物展示“近大远小”的透视效果。
课件或黑板,用于展示透视原理和绘画步骤。
教学过程导入利用图片或实物展示“近大远小”的透视效果,引发学生的兴趣。
提问学生:“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现象?”新课内容介绍“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
解释透视原理在绘画中的应用。
展示一些运用透视原理的美术作品,让学生感受透视效果。
绘画实践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近大远小”现象。
指导学生运用透视原理进行绘画创作。
作品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
鼓励学生互相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板书设计板书“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
板书内容:透视原理的定义、应用、绘画步骤等。
作业设计让学生运用透视原理,创作一幅具有空间感的美术作品。
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画出自己心中的“近大远小”。
课后反思思考如何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透视原理,提高他们的绘画能力。
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内容部分,特别是透视原理的讲解和绘画实践的指导。
这一部分是教学的核心,直接关系到学生是否能理解并应用“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进行创作。
苏少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下册第1课《近大远小》教学设计
苏少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下册第1课《近大远小》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近大远小》这一课旨在让学生初步理解透视原理,通过观察和描绘不同距离的物体,使学生能够发现并掌握近大远小的规律。
教材以生动有趣的生活场景为例,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通过实践练习,让学生在绘画中运用近大远小的原理,提高绘画效果。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绘画基础,对绘画兴趣浓厚。
他们善于观察,喜欢用画笔表达自己的感受。
但学生在绘画中对于透视原理的理解和运用还不够熟练,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发现并掌握近大远小的规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能在绘画中灵活运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践,培养学生运用透视原理进行绘画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绘画的热爱,激发学生观察生活、表现生活的热情。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
2.难点:在绘画中灵活运用透视原理,表现真实感。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示范法,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践,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
2.画纸、画笔、颜料等绘画工具。
3.生活场景图片、范画作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不同距离的物体,如路边的树木、远处的建筑物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发现这些物体有什么特点?”让学生初步感受近大远小的现象。
2.呈现(10分钟)展示生活场景图片,如街头巷尾、公园景点等,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其中的近大远小现象。
引导学生发现,近处的物体显得大,远处的物体显得小,且物体之间的距离会产生变化。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绘画实践,尝试运用近大远小的原理,描绘出具有透视效果的画面。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在绘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物体比例失调、透视角度不准确等。
4.巩固(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让大家一起欣赏、评价。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课近大远小丨苏少版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课近大远小丨苏少版教学目标本课旨在引导学生掌握近大远小的基本概念,培养学生观察事物、表现空间的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应能够:1. 理解并掌握近大远小的视觉原理;2. 学会运用近大远小的技巧进行绘画创作;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审美意识。
教学内容本课主要内容包括:1. 近大远小的定义和原理;2. 近大远小在绘画中的应用;3. 学生绘画实践。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近大远小的概念和原理;2. 近大远小在绘画中的运用。
教学难点1. 近大远小原理的理解和应用;2. 学生绘画实践中的指导与纠正。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示范画作、绘画工具;2. 学生准备:绘画纸、铅笔、橡皮、彩色笔。
教学过程第一阶段:导入与讲解1. 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近大远小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2. 讲解近大远小的定义和原理,举例说明其在生活中的应用;3. 展示一些运用近大远小技巧的绘画作品,分析其特点和美感。
第二阶段:示范与指导1. 教师现场示范如何运用近大远小的技巧进行绘画;2. 在示范过程中,讲解绘画步骤和注意事项;3. 学生跟随教师示范,进行绘画练习。
第三阶段:实践与创作1. 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独立进行绘画创作;2.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给予建议;3.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画作。
第四阶段:展示与评价1.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欣赏;2.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建议;板书设计1. 近大远小的定义和原理;2. 近大远小在绘画中的应用;3. 绘画步骤和注意事项。
作业设计1. 学生根据本课所学,独立完成一幅运用近大远小技巧的绘画作品;2. 作品要求:构图合理,运用近大远小技巧,具有个人特色。
课后反思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中的“示范与指导”阶段。
这个阶段是学生从理论到实践的关键转折点,教师如何有效地进行示范和指导,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近大远小技巧的掌握和运用。
第1课 近大远小(教案)苏少版美术五年级下册
第1课近大远小(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透视原理,学习如何在画面中表现远近距离感。
2.了解虚线和实线的意义,能够掌握其使用方法。
3.通过练习,掌握近大远小的表现技巧,能够在画面中表现出远近距离感。
教学内容1.透视原理和近大远小的艺术表现。
2.虚线和实线的使用方法。
教学重点1.掌握透视原理,了解近大远小的表现方法。
2.学习虚线和实线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1.熟练运用透视原理,能够准确地表现远近距离感。
2.熟练运用虚线和实线,能够在画面中自如地进行表现。
教学准备1.每位学生需要准备铅笔、橡皮、画纸、彩色笔等绘画工具。
2.教师需要准备教学用的画板或者幻灯片。
教学步骤1. 引入(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透视原理和近大远小的概念,并引导学生思考近大远小在生活中的表现方式。
2. 讲解(15分钟)教师通过幻灯片或者画板向学生详细讲解透视原理,包括单点透视、双点透视和三点透视的概念和表现方式。
3. 示范(20分钟)教师用铅笔和画纸进行现场示范,向学生展示如何通过透视原理和近大远小的表现方法,表现出画面中的远近距离感。
4. 练习(40分钟)学生跟随教师的示范进行自己的练习,教师在旁听、纠正和指导。
学生需要在练习中掌握虚线和实线的使用方法,并逐渐熟练掌握近大远小的表现技巧。
5. 总结(10分钟)教师向学生总结本课程的内容,强调透视原理和近大远小在美术创作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创作中多加运用。
作业要求学生在家里进行练习,选择一个场景,通过透视原理和近大远小的表现方法,在画纸上绘制出远近距离感。
可以用铅笔、彩色笔等不同绘画工具进行绘制。
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引入、讲解、示范、练习和总结的教学步骤,让学生在不断实践中掌握近大远小的表现技巧。
在讲解和示范环节中,学生表现积极,对透视原理和近大远小的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练习环节中,学生自由发挥,展示出不错的绘画能力。
需要继续加强的是对虚线和实线的理解和使用,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技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大远小》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与教材中的其他内容相比,显得更加具有理性思维,观察体悟之美。
在苏教版美术教材中,有序列性的呈现了对于美术知识的梯度内容。
从《点线面》、《黑白灰》、《对比的艺术》再到本课内容,均是建立在学生认知能力、发展需求基础上美术语言的学习。
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通过对比观察、实验论证,从中发现规律,加深认识,建立概念,并尝试运用这一规律表现生活场景,是发展学生形象思维、提高绘画表现力的重要内容,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本课依据《美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感知觉是思维的必然前提。
形象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这一基本理念,通过归类呈现生活中的视觉现象,引发学生的思考,通过聚焦分析,实验体会,总结出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透视规律,再解释视角、视平线、消失点等相关美术概念,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树;进而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学生尝试相结合,演示一幅典型的表现景物近大远小的画,让学生直观感悟到借助视平线和消失点在二维平面上表现出三维立体空间的具体方法,帮助学生实现运用美术知识指导绘画实践的目标。
最后通过对大师绘画作品和比较,让学生发现运用恰当手法表现近大远小视觉规律的美。
在自主绘画创作中让学生实现从感性体验到理性创作的转变。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与实验,知道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物体的近大远小现象只是人视觉的一种感受,理解物体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透视规律。
知道什么是视角、视平线、消失点。
2.能运用纸材制作表现近大远小的小学具,总结出近大远小的规律,绘制一幅表现近大远小透视现象的作品。
培养学生的三维空间形象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3.通过观察、分析、制作和绘画实践等活动使学生深入理解相关透视知识,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感受生活中客观物象所呈现的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以及带来的视觉效果,掌握运用消失点、视平线、透视线的绘画方法表现出空间感。
教学难点:
学习近大远小视觉现象的表现方法,掌握在平面媒体上创作三维空间的方法。
教学准备:视频、PPT、实验小教具
学生准备:自己搜集的照片卡纸框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课前热身:视频欣赏校园生活,城市风光
一、观察比较,发现视觉现象
1.图片对比,交流导入
师:请同学们仔细看,这一个视频短片描述了我们生活中哪些场景。
(刚才我们看的视频里有美丽的校园,繁忙的城市交通,风景宜人的运河风光带)
(定格比较)火车、建筑、河流这些场景都有什么共同特点呢?
2.学生讨论,发现现象。
生:发现不同图片中的景物都呈现出近处大远处小的视觉现象。
师小结:物体在一样的大的情况下,在我们的眼睛看来确实是近大远小,这一视觉现象,伴随着我们的生活。
我们就从美术的视角来观察研究生活中这一独特的视觉现象。
3.揭示课题近大远小
(教学意图:从学生最熟悉的校园到交通工具,再到河流风光的视频欣赏,让课堂将生活与美的发现关联在一起。
对场景的定格,从观察入手开始一节课的探索研究。
)
二、欣赏辨析,探索视觉成因
1. 欣赏观察5张图片,感受生活中的近大远小.
A:师:仔细看这五张图,里面有近大远小吗?
学生同桌讨论
B:看看我们身边的环境,是否也有近大远小。
小结:由此可见,近大远小这种视觉现象在生活中处处可见
2. 实验探索(卡纸教具),揭示近大远小的原因
师:以小组为单位,一起来做个小实验,感受一下近大远小的现象。
透过取景框里的边线比较大小。
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小组观察发现:当卡纸平放时,没有什么变化,当我们把它向后退倒,在视觉上就像是近处大了远处小了。
Ppt,揭示原因
师解释现象。
因为人是有视角的,物体透过人的瞳孔投射在视网膜上,就会出现“近大远小”的现象,其实物体的尺寸并没有发生变化,我们得到的只是错觉,却能真实的表现画面的空间感。
(教学意图:通过以归类方式呈现的图片,让学生发现,近大远小的视觉现象在生活中处处可见,在此基础上进行实验观察,使得研究更加有指向性,有意义。
实现了从感性发现到知识建立的过程。
)
3. 拓宽视野,欣赏组图中的不同角度(俯瞰,向上等的远近变化)。
A:仔细看这些图,它们分别是什么视角?
学生观察讨论,寻找视角。
小结:不同角度的看都可以带来近大远小的视觉。
B:观察图片。
从这些图片里除了发现近大远小,那么远处和近处比起来还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小组讨论)
如远处的山和近处的山,哪个更清楚?近处的走廊和远处的走廊比起来又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根据学生回答生成板书:近实远虚近宽远窄…
(教学意图:在前面常规视角的基础上进行拓宽,从生活中的不同角度进行观察,体会角度带来的视觉变化。
同时进行更加聚焦且深入的观察,发现在近大远小的同时,还会相应出现近宽远窄,近实远虚等现象,为绘画表现中的处理建立理性认知基础。
)
三、示范体悟,探寻绘画方法
1.讨论尝试,寻找隐藏的视觉消失点。
以走廊为例进行具体分析,发现消失点、视平线。
师:顺着走廊向前望去,发现它们越来越近,仿佛挨打一起,在远处消失在我们的视线里。
你能找出来吗?(学生与老师共同寻找)
师:这个消失点就称作:视觉消失点。
而视平线就是与画者眼睛平行的一条水平线。
是我们假想出来的一条线。
教师伸出手臂在与眼睛齐平的方位虚划一条水平线,说:我的视平线是在我的眼睛的前方,你们的视平线在哪里?指给我看一下。
学生也伸出手臂在自己的眼前方划一条水平线。
其实找到这些消失点,我们也就找到了隐藏的线条,绘画的方法。
2.结合学习,理性观察
出示林荫道照片,如果用我们学习的方法来看看这幅风景,可以怎样画呢?
一名学生在白板上尝试寻找视觉消失点,画出基本线条,其它学生观察。
老师根据学生找出的线条,在黑板上示范绘画出基本结构线。
并出示完整示范作品。
(教学意图:此环节是本节课的节点。
在前面逐层深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和老师一起对《故宫长廊》进行深入分析,发现视觉消失点和视平线。
然后再自主寻找,通过教师的示范,直观的感受到这些线条就是绘画的辅助线条,是构图布局的关键。
从而实现学生对近大远小这一透视规律的绘画技法的掌握。
)
四、深入欣赏,感受空间之美
1. 欣赏画家作品,并运用技术进行图片比较,发现运用规律的妙处。
A:西方画家的作品:荷兰画家梅因德尔特·霍贝玛(1638——1709),《林荫道》
师:展现了一种乡野景色的平远透视美。
极目远望使人心旷神怡,两边是那样地对称,显得很平稳,可是那细微的、有节奏的、多样又统一的各种细节,由于这幅画成功地表现了焦点透视的技法,所以在美术技法教学上一直被用来作为古典的示范作品。
C:梵高《在圣马迪拉莫海边的渔船》
生:充满活力的笔触,重点表现了海滩上的船只。
同样也有近大远小。
B: 中国画的作品:吴作人《任重道远》
出示两幅绘画,对比观察。
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两幅画有什么地方不一样?那一幅更有意境?
学生讨论后总结发现:通过骆驼的大小变化,表现出大漠的苍茫与宽广。
尤其是远处的骆驼用淡淡的墨色概括表现,给人别样的意境。
(教学意图:通过欣赏西方绘画里经典之作,让学生感受到近大远小在艺术创作冲呈现出的美感。
再通过对《任重道远》一幅画的两种表现方式的比较,让学生在深入欣赏中体会到画家在具体创作时运用虚实对比,技法对比也表现出了绘画的意境美,也就明白了这样绘画有什么独特之处。
)
2. 欣赏学生作品《学校门前的路》、《小巷深深》
出示两张学生作品,思考:他们表现了什么场景?想想自己可以画什么?
五、学生创作,尝试表达空间
1.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自己选择的场景;
2. 学生进行自主创作,可选择自己旅游时见过的场景,也可以画今天欣赏的图片。
教师提出绘画创作要求。
要求:运用近大远小的视觉规律,努力表现出画面的纵深感。
在画的时候利用近实远虚的规律,重点刻画前面的场景,后面要概括表现。
3. 教师巡回辅导;
4. 作业展示,师生互评。
(教学意图:从发现现象到分析建立,再到体会艺术表现之美,学生经历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
在此环节则是要将自己的感受,结合所学知识用笔表现出来。
实现从内而外的输出。
这里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视角,用合适的表现方法来创作。
教师则要重点关注学生的视觉消失点和视平线等初次表现中容易出现的错误,给予及时的示范和指导。
)
六、拓展延伸,感受生活之美
1. 图片呈现:生活中的设计,巧合的摄影等。
2. 课后延展:在自己的生活中继续观察,体会近大远小的变化,尝试运用这个视觉现象进行有趣的创作。
(教学意图:从平面创作的艺术转品向生活中的建筑、摄影,让学生感受同一种视觉现象的多元表达方式,在课后继续进行探索和创作,让课堂教学与生活创作进行勾连,从而达到艺术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