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性脑干反应(ABR)的基本原理及临床应用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乙 甲
经典的N-M放电现象
活动区与静息区出现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 →向周围扩散传播→形成“冲动”
膜电位及离子学说
• 西德,Neher等创造的膜片钳单通道记录技术,从分子 水平了解生物膜离子通道的开放与关闭,动力学,选择性 和通透性等膜信息提供了直接手段
• 离子通道与神经,肌肉和突触电信号密切相关,通道的 多样性,其开关过程与产生电信号的神经系统反应相一致, 这些微弱电流由神经系统综合加工放大后,形成神经冲动, 使生物体做出相应反应
↓
细胞电活动
↓ 受跨膜离子通道控制
↓ 细胞膜上的特殊蛋白质大分子
↓ 双分子脂蛋白膜-所有细胞膜都由脂类(磷脂)和蛋白质构成
↓
在脂双层膜上构成具有高度选择性的亲水孔道, 允许适当大小和电荷的离子通过
↓ 大多数情况下关闭,特殊刺激才打开
称门控(gating)
↓ 通道蛋白构象变化是门控制的基础
↓ 通道的多样性,开关过程与产生电信号的神经
0.4ms
I~V超 过4.5ms
仅有I (或 AP), Ⅱ~V消
失
I能重 复Ⅱ~ V不能
重复
仅有I、 Ⅱ、
ⅢⅣ~Ⅴ 消失
仅有I、 Ⅱ,
Ⅲ~Ⅴ 消失
V振幅 小于I
合 计
脑干肿瘤
--
--
--
--
--
1
-- 1
脱髓鞘
(2)
3
1
2
1
1
1
9
脑外伤
(1)
1
3
--
--
--
-- 4
脑血管
(2)
2
--
--
--
--
-- 2
此频率特性相
诱发电位的分类(按出现时间分) 当于电信号采 集的带通滤波 范围
ABR(听性脑干反应)各波来源(见下图)
但新近研究认为:
波Ⅰ来源于蜗神经近蜗端 波Ⅱ来源于蜗神经近脑端 波Ⅲ来源于耳蜗核 波Ⅳ来源于上橄榄核 波Ⅴ来源于斜方体 ∴研究证实,ABR各波都是来源于突触后电位
ABR临床应用
ABR波振幅及潜伏期的测量方法
其他正常的六种 ABR波形
听神经瘤患者ABR波形分析
小脑蚓部肿Fra Baidu bibliotek听觉检查
右侧小脑星型细胞瘤
脱髓鞘病和脑干胶质瘤
头部外伤
Ⅰ-Ⅴ>4.5 ms,为可疑蜗后病,ILD>0.2 ms,为可疑蜗 后病,波Ⅴ幅小于波Ⅰ,为可疑蜗性病变
病变类型
V潜伏期延长
ILD超 过
系统反应相一致,这些微弱电流由神经系统综合 加工放大后,生物体相应做出反应
(如含羞草的闭叶反应等)
↓ 离子通道(Onic channels)是神经、肌肉和 其它组织细胞膜兴奋的基础,是生物电活动的 基础
细胞动作电位的钙离子变化
诱发电位的基本概念
诱发电位相对于自发电位而言
∴诱发电位:人为地刺激感受器或传入神经引起中枢 神经系统的电活动称为诱发电位
(一般正常人的ABR波形)
一、新生儿及婴幼儿的听力筛选 二、器质性聋和功能性聋的鉴别 三、在耳神经学上的应用
诊断指标: (1) 波的振幅,是否存在或消失,可重复性如何; (2) 各波的潜伏期; (3) 峰间潜伏期差Ⅰ-Ⅴ、Ⅰ-Ⅲ、Ⅲ-Ⅴ; (4) 两耳Ⅰ-Ⅴ峰间期的对比 (5) 两耳Ⅴ波潜伏期差(ILD)
正因为短声为宽频带噪声,所以有学者( Don.M 等 ) 提 出了分频段ABR ( derived-band ABR )的方法,其主要原理是在 短声刺激的同时使用高通滤波粉红噪声进行同侧掩蔽,随着 滤波噪声的截止频率从高到低的连续变化得到一系列的掩蔽 ABR ( masked ABR ) 通过各掩蔽ABR 之间的扣减,最终得到独 立频率区域的分频段ABR 。分频段ABR代表了耳蜗每倍频程 频响区域对于短声刺激的反应。但此方法费时费力,在临床 上难以推广。
小计
6
4
2
1
2
1 16
耳蜗性和蜗后病变患者ILD与I-V间期分布示意图(粗 线示正常人平均值,细线示蜗后病变的界线)
频率特异性ABR的临床应用
分频段ABR: 由短声诱发的ABR无频率选择性,其原
因在于短声(click)是由一电脉冲宽度为100μ m的方波或正弦波冲击耳机出来的声音, 短声是一宽频带噪声,其能量分布在 2~4kHz处较高,因此短声不具频率特异性。
四个特征: (1) 反应是在受刺激后经一定潜伏期出现 (2) 呈现特定的波形 (3) 反应是在一瞬间出现(而自发脑电是长时间,周期
出现) (4) 有相应的电位分布区,其分布位置与面积取决于有
关组织的结构特征
• 诱发电位的基本原理
(容积导体及偶极子Dipole),远场记录与近场记录
颅内的大脑和其它组织——是一容积导体(含 有溶解状态的电解质导电性能相当好,且分布 均匀)
远场记录:记录电极未直接与兴奋性组织接触, 而是置于颅外——容积导体的远场记录
近场记录:耳蜗鼓岬电极可通过组织液及圆窗膜和外 淋巴有效地接触——近场记录 引申问题:(1) 任何一个电源发生器的电位在头颅均能 记录到,只是在头颅的不同的位置记录出的电位其大 小相位均不同;(2) 头颅某点的电位绝不是单一的电源 发生器,而是多个发生器电位的代表(但不是简单的 串联或并联)
神经膜电位学说及离子通道
生物电起源 ↓ Hodgkin离子学说
细胞内外离子浓度差 (H-H)方程式
↓ 70年代 膜上存在一种载体系统,需要特 殊酶参与
↓ 离子通道可能是一种受控的孔道
↓ 1976年Neher 直接记录出膜上的离子通道电流
(pA)(10-12A) ↓
膜片钳技术
对离子通道的开启、关闭、动力 学选择性、通透性等 提供直接手段
tbABR (tone burst(短纯音)来诱导ABR)
故名思意,短纯音就是比纯音短的声音,它具有 较好的频率特异性,因此,其诱发出的ABR 有
听性脑干反应(ABR)的基本
原理及临床应用
ERA的基本原理
神经细胞的电现象 生物电现象 早在公元前300多年,Aristohe,电龟的放电现 象(一种“震击”作用) 17世纪:电龟的“震击”→电震→肌电板单 位组成(如同蓄电池的电板)→每个肌电板产 生0.14伏电压 18世纪:伽尔佛尼,神经-肌肉放电现象研究
听诱发电位的检测技术
平均器及 叠加原理
同步反应振幅(A)随累加次数增加而增加,即
N ∑Ai=A1+A2+…+AN=N·A i=1
而无规则噪声(B)是随均方根值增加,即
实际增加的信噪比等于:
N A/B N N A/B
故累加900次可提高信噪比30倍;累加2500次(即增至2.8 倍),仅可使信噪比提高50倍(即仅增至1.7倍) ∴可见多累加获益并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