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义礼智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仁义礼智信
仁义礼智信
style="margin-top:0cm;margin-right:13.9pt;
margin-bottom:0cm;margin-left:45.35pt;margin-bottom:.0001pt; text-align:center;
text-indent:-45.35pt;line-height:20.0pt;tab-stops:189.0pt;layout-grid-mode:
char">仁
“仁”: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观念,其核心是人与人相互亲爱。《礼记·中庸》:“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仁”是以亲子之爱的心理根基,而又高于亲子之爱的人性的自觉。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聚集在一体,形成了以“仁”为中心的伦理道德结构,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牺牲生命,即“杀身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又“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又《卫灵公》:“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庄子·在宥》:“亲而不可不广者,仁也。”清谭嗣同《仁学·界说》:“仁为天地万物之源,故虚心,故虚识。”
儒家讲的“仁”,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美好的情操。《礼记》说,“上下相亲谓之仁。”《春初·元命苞》说:“仁者,情志好生爱人”,“仁者”是对有仁德之人的称乎。有时候,用“仁”来指对万物生育的事物有恩情。古代特别推崇仁政,认为行使仁义的人才可以叫做王。
从孔子倡导“仁”学以来,“仁”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的品德”。孔子把“仁”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把“爱人”作为道德的根本要求,把“天下归仁”作为最高的社会道德理想。讲“仁”,就是讲人与人的关系,讲人对人的爱,由对父母的爱、兄弟姐妹之间的爱,进而上升对他人的爱。仁,不仅是最基本的、最高的道德标准,而且是最普遍的道德标准。讲“仁爱”,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理念。中国人至今仍然把品德高尚的人看作是“仁人”,没有高尚品德的人是“不仁”。“仁爱”思想,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特殊品质。以“仁”为核心形成的古代人文情怀,经过现代改造,可以转化为现代人文精神。
align="center" style="margin-top:0cm;margin-right:13.9pt; margin-bottom:0cm;margin-left:45.35pt;margin-bottom:.0001pt; text-align:center;
text-indent:-45.35pt;line-height:20.0pt;layout-grid-mode:char">义
义:“义”的繁字体是“義”。根据《说文解字》:“義”是会
意字,从我,“我”就是离不开我,用我身上的观点去辨别是非,在人家需要时,及时出手,帮人家一两下,从羊,“羊”表祭牲,就是祭祀用的祭品,有自我牺牲的意思。所以“义”的本意是:符合道德的行为或道理,舍生取义表明古人为了重信义可以献出自己的生命。
而简化字,“义”虽然已失去原意,但是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义”就是“人”字出头,加一点,意思是在别人有难时出手出头,帮人一把。
我们还可以这样理解,“义”者,“宜”也。即做到合理、合法、合情,才是合宜的。另外,“义”者,“义务”也,也就是该做的一定做到,不做也是不义,这就是所谓的“义之所在,有所不惜”。
孔子最早提出了“义”。孟子则进一步阐释了“义”。他认为“信”和“果”都必须以“义”为前提。他们把“义”作为儒家最高的道德标准之一。“义”与“仁”并用为道德的代表,“仁义”是封建道德的核心,就是“仁至义尽”。《论语·里仁》:“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离娄上》:“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义”成为一种人生观、人生价值观,如:亲情和友情,发展到完美的程度,就有“义”的成分。有“义”在,社会就会使友谊友情友善纯久。有“义”在,朋友不会出卖朋友,
丈夫也不会抛弃妻子儿女。义是人生的责任和奉献,如义诊、义演、义卖、义务等,至今仍是中国人崇高道德的表现。
style="margin-top:0cm;margin-right:13.9pt;
margin-bottom:0cm;margin-left:45.35pt;margin-bottom:.0001pt; text-align:center;
text-indent:-45.35pt;line-height:20.0pt;layout-grid-mode:char">礼
礼:“礼”的繁体字是“禮”。据《说文解字》:“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礼是会意字,从示,从豊。豊字从豆象形,古代祭祀用的器,用于事神就叫礼。所以,“礼”最初始的意思是举行仪式,祭神求福,对神灵表达敬意和尊重。把“礼”引申到日常生活,那就是对别人的尊重,以及行为准则和规范。所以《左传》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春秋时的政治家子产最先把“礼”当作人们的行为规范。孔子也要求人的言行符合礼,这“礼”既指周礼的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他对“礼”进行了全面的论述,提出了“克己复礼”的观点,把“礼”当作调整统治集团内部关系的手段,当作治国治民的根本。荀子也很重视礼,把礼看作是节制人欲的最好方法。战国末期和汉初的儒家对礼做了系统的论述,主张用礼来调节人的情欲,使之合乎儒家
的道德规范。
中华传统文化认为,礼是人与动物区别的标志。“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仪也。”(《礼记》)礼也是治国安邦的根本。中国伦理文化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礼仪文化”。礼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突出精神,是社会交往之道。礼与仁互为表里,仁心爱人是礼的内在精神,恭敬辞让是仁的外在表现。
重礼是“礼仪之邦”的重要传统美德。“明礼”从广义上说,就是讲文明;从狭义上说,是“礼制”“礼节”“礼仪”;是“礼貌”“礼让”。好礼、有礼、注重礼仪已经成为一个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表征和直观展现。
智
智:“知”是“智”的古字。据《说文解字》:知,会意字,从矢从口。矢本意是箭,引申为正直、端正,再引申为出口无悔的发誓。引申为通晓天地之道、深明人世之理的才能,也就是“知”。而且,真正的知、智,一定不会偏离道德仁义。通俗一点就是:知道日常的东西,把平时生活中的东西琢磨透了的意思。
“智”,即智慧、聪明,有才能,有智谋。孔子认为,有智慧的人才能认识到“仁”对他有利,才能去实行“仁”。只有统治者才是“智者”,他们中绝大多数人都可都可成为“仁人”,而“小人”无智。儒家把“智”看成是实现最高道德原则“仁”的重要条件之一。他们要实现“达德”,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