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1)
教师资格证考试之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
教师资格证考试之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奥地利的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一个重要理论是:人格结构理论。
他提出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构成。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是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常考点。
(1)本我:它处于人格结构的最底层,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所组成的能量系统,包括各种生理需要,如饿了就要吃,渴了就要喝等等,它所遵循的是快乐原则。
简单的说也就是,本我要满足自己的本能的冲动和需要,是从自己快乐角度出发,不考虑其他的因素。
比如饥饿中的婴儿,饿了就要吃,是不会等待的,如果不能马上满足他的这一生理需求,他就不快乐,那么他就会通过哭、闹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我们可以称之为"小红人",形象的记忆为:小孩没喝到奶,哭得脸通红。
(2)自我:自我是从本我中逐渐分化出来的,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
其作用主要是调节本我与超我之间的矛盾。
因为本我和现实之间总会产生冲突与矛盾,这时就产生了自我。
它所遵循的是现实原则。
比如:婴儿饿了,要喝奶或者奶粉,可是这时妈妈刚好有事或者说奶粉很烫,不能马上喂奶,这时候,孩子发现哭解决不了问题,于是他从现实考虑,比较圆滑地选择等待,不哭了。
我们称之为"小白人",因为我们知道在京剧里,白脸代表奸诈的小人,比较圆滑。
(3)超我:在自我、本我不断发展后,就达到了超我阶段,它处于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的,其机能主要是监督、批判即管束自己的行为。
它遵循道德原则。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大家回忆一下小时候,你做一件事的时候如果爸爸、妈妈鼓励你、肯定你,你是不是会感到很骄傲,很有成就感。
也就是说这件事是在道德范围内,父母允许你做的,你能够去做的。
我们称之为"小黑人",在京剧里,黑脸代表正直,如"包公戏"里的包拯。
小黄人、小白人、小黑人可以说在每个人的内心都打过架。
简述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观
简述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观1.引言1.1 概述弗洛伊德是心理学领域中一位具有重要影响的学者,他对人类心理的研究和分析为后世的心理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中,他的人格结构观是他重要的理论之一。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观主要关注个体的心理结构和心智过程,探讨了人类内心中的不同力量和冲突对个体行为以及人格形成的影响。
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观中,他将人类内心的结构划分为三个要素:本我、自我和超我。
这三个要素相互作用并共同塑造了个体的人格特征和行为方式。
首先是本我,它是个体生命力的源泉,包含了个体的原始冲动和欲望,是个体最原始、最基本的部分。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追求满足和快乐,驱使着个体寻求满足欲望的方式。
本我不受道德和理性的限制,通过冲动和本能的表达来满足个体的欲望。
其次是自我,自我是个体的中心,是个体与外部世界和他人进行交互的媒介。
自我负责平衡个体的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
自我受到现实的考虑和道德法则的限制,通过思考、判断和决策来调节并满足个体的欲望。
最后是超我,超我是个体内心中的道德标准和规范,它内化了社会和文化中的价值观念。
超我代表内化的社会规则和道德准则,对个体的行为和欲望进行监督和制约。
超我内部的道德标准可能来自个体所处的文化、宗教、家庭等。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观认为,个体的人格是由这三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平衡所决定的。
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力量和冲突,直接影响着个体的行为和个性发展。
个体在满足本我欲望和符合超我要求之间需要寻找平衡点,这个平衡点也会随着个体成长和经历变化。
总而言之,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观是一种解释个体内心结构与行为形成的理论框架。
通过对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分析,他揭示了个体内心中的冲突和力量之间的关系,并为理解人类个性和行为提供了重要的思考视角。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观对于心理学领域的发展和个体心理疾病的研究都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篇文章的结构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结构
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结构
弗洛伊德在20世纪20年代对早期的无意识理论进行了修正,提出三重人格结构。
本我:是原始本能的储存处,主要由性本能等原始冲动所组成,它是各种本能的动力之源,能量和活力最大,完全是无意识非理性的。
本我实行快乐原则,逃避痛苦追求快乐,快乐原则是生命的第一原则,也是生命唯一的价值准则。
自我:是协调本能要求与现实社会要求之间不平衡的机能,相当于意识,它实行的是现实原则,即调节、压制本能活动,使之不违背眼前现实社会的要求,以免产生痛苦和不愉快。
自我只是暂缓执行快乐原则,并不废弃快乐原则,最终仍是指向快乐。
超我:是内部道德机构,是通过父母的奖惩权威自幼树立的良心、道德律令和自我理想,这些都是经过父母阐释强加给自我作为仿效榜样的道德原则。
超我阻止本我实行快乐原则也阻止自我实行现实原则,将本能的能量全部转移到对至善至美事物的追求上。
三重人格结构学说是非理性的,本我是完全非理性的,自我与超我是本我的变形,自我包含非理性因素但大部份也是非理性的,超我比自我更象本我也是非理性的。
但弗洛伊德的理想是理性主义的,希望通过理性主义来统治世界,把无意识控制于意识和理性之下。
肖一萍: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本我、自我、超我
肖⼀萍:弗洛伊德的⼈格结构理论:本我、⾃我、超我弗洛伊德的⼈格结构理论:本我、⾃我、超我
弗洛伊德在《⾃我与本我》⼀书中提出⼈的结构是由本我、⾃我、超我三个部分组成。
在⼉童发展中,本我是在⼉童出⽣时就存在的,⾃我产⽣于⼉童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来满⾜需要的不断努⼒中,作为环境的规范与价值的内部代表的超我最晚产⽣。
1)本我。
本我是⼈格系统中最原始、最隐私的部分,处于潜意识的深层,由先天本能、基本欲望组成。
本我在个体发⽣史上是古⽼⽽长存的,是个体通过种族遗传继承的。
它与外界世界不发⽣联系,所以只受⼀种愿望的⽀配,遵循快乐原则。
新⽣婴⼉的⼈格全是本我,他们的⼀切全是本能的。
2)⾃我。
⾃我代表⼈格的现实部分,位于以⽣理需要为基础的原始本能与外部世界之间,是两者内化了的⼼理代表。
它出现在1岁到2岁之间。
从起源上看,⾃我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它不能脱离本我⽽存在,但它在很⼤程度上是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的产物。
⾃我任务是压制本我的强烈欲望,防⽌内部提出过分的要求;⼜要限制超我过分的要求,防⽌超我消灭内部的欲望。
⾃我的活动遵循现实原则。
3)超我。
超我是⼈格的最上层部分。
是⼀切道德限制的代表,代表社会和⽂化规范的部分。
是个⼈道德的核⼼。
超我是从⾃我中分化、发展起来的,⼤约5岁开始出现。
在弗洛伊德看来,超我实际上是⽗母或教育者的继承者或代表者,是社会权威的⼀种内在延伸,以⽗母或教育者的超我为原型。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1.本我(id)代表人的生物性本能和欲望。
是与生俱来的,人格中最原始的、永存的部分,在人一生的精神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存在于无意识的深处,主要是性本能和破坏欲,其中性本能(libido)对人格发展尤为重要。
本我遵循“唯乐原则”。
追求直接的、绝对的和立即的满足,如果受阻抑,就会出现焦虑。
显然这是一种儿童的思想、行为模式,新生儿的人格结构主要是本我。
2.自我(ego)是本我与外界关系的调节者,是人格意识结构的部分。
它是在与环境接触过程中通过后天的学习,由本我发展来的。
自我是人格结构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它的发育及功能决定着个体心理健康的水平。
一方面,自我的动力来自本我,即为了满足各种本能的冲动和欲望而行动;另一方面,它又在超我的要求下,顺应外在的现实环境,采取社会所允许的方式指导行为,保护个体的安全。
自我遵循“现实原则”(realityprinciple)。
在人格结构中,“自我”在本我和超我间起着中介作用。
它调节个体的行为,使之采取社会所容许的方式方法,以满足本我的需要而维持个体的生存,管制不被超我所容许的冲动,使两者保持平衡。
一旦“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冲突达到“自我”不能调节的程度,就会以病理的形式,如焦虑、恐惧等表现出来。
自我在人格结构中代表着理性和审慎,是成人的思考模式。
3.超我(superego)是人格的最高层次,是人格中代表良心或道德力量的结构部分。
它是在长期社会化过程中社会规范、道德观念等内化的结果,具有通常意义上良心、良知、理性等含义。
它大部分属于意识的,小部分是无意识的。
它用良心和罪恶感去指导自我行为,限制本我冲动,从而对个体的动机、欲望和行为进行管制。
超我遵循“至善原则”(principleofideal)。
诱导自我使之符合社会规范,使个体向理想努力,达到完善的人格。
凡不符合超我要求的活动都将引起良心的不安、内疚甚至罪恶感。
弗洛伊德认为超我的形成在较大程度上依赖于父母的影响。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学习目标:了解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发展;理解本我、自我、超我的概念、xx;掌握本我、自我、超我的相互关系和启示;重难点突破:重点:对本我、自我、超我的理解;难点:三者相互关系的辨析与掌握;课程设计:弗洛伊德的生平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发展1)早期的人格结构理论意识:个体觉察觉知的心理活动和过程状态,我们日常的生活状态;无意识:相对于“意识”而言的个体不曾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潜藏在我们一般意识底下的一股神秘力量。
前意识: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中间地带;“冰山理论”:人的意识组成就像一座冰山,露出水面的只是一小部分意识,但隐藏在水下的绝大部分却对其余部分产生影响(无意识)。
2)后期的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在早期“意识-无意识”理论的基础上,将人格结构又细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不同层次:本我:(id)人格结构最底层,由本能、欲望等所组成的能量系统,包括各种生理需要和冲动;是原始的、本能的、且在人格中最难接近的部分,属于无意识层面;是人格结构中能量的供应源,它包括人类本能的性的内驱力和被压抑的习惯倾向;基本能量单位为力比多,遵循快乐原则自我:( ego)人格结构的中间层,是从本我中逐渐分化出来的,属于意识结构层面;主要作用是调节本我与超我的冲突,调节本我,受制于超我,遵循现实原则;仆三主”与本我的关系,“骑士与马”——能量与指引,采用合理的方式满足本我的需要;“本我过去在哪里,自我即应在哪里。
”超我:( super ego)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是道德化了的自我,由社会规范、道德观念内化而来;是社会化的结果,作用是抑制本我、监控自我和追求完善,遵循道德原则;三者关系示意图:“X图”和发展层次图”本我、自我、超我三者间的关系决定个体人格的基本面貌;三者各自代表人格的一个方面,本我——生物本能我快乐自我——心理社会我——现实超我---- xx理想我---- 完善相互交织构成人格整体,能量守恒动态系统协调一致——健康,敌对冲突——疾病启示:对潜意识内压抑之本我力量进行恰当地宣泄和疏导,避免“内伤”的发生;过度压抑本我的冲动,导致神经症的发生)重视儿童期的教育,本我的适当满足和控制、自我和超我发展得益于早期的家庭教育;(儿童期,本我是最主要的人格特征,自我和超我是在本我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需注意对本我的适当满足和控制满足,如:以吃东西为例,三餐饭点的时候,孩子因为饥饿表现出要吃东西的欲望,此时的“本我”欲望应当予以满足;而当孩子在不是饭点的时候看到别的孩子在吃东西时,因为攀比等表现出要吃东西的欲望,此时的“本我”欲望则进行需要控制满足)注意自我的发展,形成和发展良好的应对和积极的适应;(协调本我、超我和现实的过程中,在超我对本我进行抑制时,注意承认本我欲望的合法存在,只是在一定的时间、地点不让它表现,并考虑在适当的时间地点以适当方式予以满足,如:以饥饿为例,我很饿,本我发出需求“我要吃东西”,而此时此刻正在上课过程中——现实,超我的观念中认为“课堂上不应该吃东西”,于是自我的应对是“吃东西的欲望应该被压抑”,此时本我的在上课时便被压抑了;课间休息时间,此时现实的条件改变了,超我的观念中也允许了,于是本我“吃东西”的欲望便可以满足了)注意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的协调统一,采用不同的方式对不同类型人格的个体进行引导:本我成分较多而自我超我发展较为滞后的个体(快乐、本能、冲动)猪八戒”应对:引导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加强超我的约束;超我成分较多而本我过多压抑的个体(道德、原则、压抑)a ”xx”应对:注重能量的宣泄和疏导复习思考1、掌握几个基本的概念:无意识、本我、自我、超我、力比多2、试述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的主要观点?3、尝试利用弗洛伊德的观点来谈谈如何构建健康的人格?活动:阅读弗洛伊德一本的着作,并进行小组分享好书推荐:彭舜等译,《性学三论与论潜意识》,长春出版社;高觉敷译,《精神分析引论》,安徽人民出版社;黄希庭、郑涌着,《心理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 格里格、津巴多着,王垒等译,《心理学与生活》,人民邮电出版社。
人格的精神分析理论
人格的精神分析理论1、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第一,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人格是一个整体,它是由本我、自我、超我等三部分交互影响而构成的。
A本我,本能的我,由生或死的本能构成,受享乐原则支配;B自我,在现实环境中,由本我分化发展而产生的,受现实原则支配,介于本我与超我之间,并对本我的冲动与超我的管制具有缓冲与调节功能C超我,接受社会文化道德规范的教养而逐渐形成的,是人格结构中居管制地位的最高部分,其由自我理想与良心两部分构成,并受道德与完美原则支配。
自我与超我居上层的意识境界、本我居下层的意识境界。
第二,人格动力理论个体人格结构中,因三种成分的功能与目的不同,彼此交互作用,会产生内在的动力,并由内部动力推动外部行为。
这种本我与超我冲突,所形成的行为,并非一般正常行为,弗洛伊德称此为防卫方式的行为,防卫方式有转移、升华、压抑、退化、投射、反向、合理化等。
例如酸葡萄心理,甜柠檬心理就属于合理化的防卫方式。
第三,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分为五个阶段或时期,总离不开性的观念,于是被称为性心理发展期。
A口腔期(0-1)主要靠口腔的吸允、咀嚼、吞咽动作来满足原始需要,成人中有贪吃、咬指甲等口腔人格是婴儿期发展不顺所致。
B肛门期(1-3)大小便排泄产生快感满足原是需要,此时卫生习惯训练对幼儿良好行为的养成是重要的。
否则,管制过严、习惯不良,成年期会出现冷酷、顽固、刚愎等肛门人格特质。
C性器期(3-6)性器官部位获得原始欲力的满足,幼儿喜欢触摸自己的性器官,有的以父母之异性者为“性爱”对象,出现“恋母”或“恋父”情结。
D潜伏期(7-青春期)兴趣扩大,原始欲力呈潜伏状态,男女也出现分离趋势。
E两性期(青春期之后),良性差异显著,性心理发展趋于成熟。
2、荣格的人格理论第一,荣格依据“心理倾向”来划分人格类型,最先提出了内、外向人格类型学说。
A当一个人的兴趣和关注点指向外部客体时,就是外向人格。
特点,注重外部世界,情感表露在外,热情奔放,当机立断,独立自主,善于交际,行动快捷,有时轻率。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职业道德、时事政治、政治理论、专业基础、说课稿集、教资面试、综合素质、教案模板、考试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ofessional ethics, current affairs and politics, political theory,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lecture collections, teaching interview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lesson plan templates, exam 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so stay tuned!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1.本我:自私的野兽在婴儿出生时,心理仅存一个部分,即本我。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过,给人类的思想以重创并影
响人类思想进化的有三位伟
人 — —— 哥 白 尼 、达 尔 文 、弗 洛 伊
德。哥白尼的日心说否定了人
们 一 直 不 变 的 地 心 说 ,给“ 人
类 是 宇 宙 的 主 宰 ”的 说 法 以 一
击重创;达尔文的进化论给一
直 以 来 “ 人 类 是 万 物 主 宰 ”的
说法又一重创;弗洛伊德的精
简言之,人格的稳定是指 心理能量为发挥自己在心理工 作中的作用找到了一种多少带 有长久性和一致性的方法。心 理 工 作 的 性 质 取 决 于 本 我 、自 我 、超 我 的 结 构 和 生 态 特 点 ,取 决 于 它 们 之 间 的 相 互 作 用 ,还 取决于它们各自的发展过程。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 启示:
Sigm und Freud ,1856 — 1939)
生活在科学史上最富有创造成
果 的 时 期 。 达 尔 文 的《 物 种 起
源 》、 费 希 纳 创 立 的 作 为 一 门
大 众
科学的心理学、赫尔姆霍茨的
心
理 学
46
2011-2
能量守恒原理都对弗洛伊德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达尔文认为 人是动物,费希纳证明人的精 神 并 不 超 然 于 科 学 之 外 ,相 反 , 人的精神可以被带进实验室进 行精确的测验,后来弗洛伊德 的老师布吕克指出生命机体是 一个动力系统,都深深触动了 弗洛伊德,促使他研究人格中 能量的转换和改变。这是他最 伟大的功绩,是现代心理学最 伟大的成就之一。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概述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一、人格结构早期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机制视为由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系统所构成。
潜意识是弗洛伊德论述最多的部分,也是他的早期人格结构的核心。
究竟什么是潜意识呢?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包括人的原始冲动、各种本能和出生后所形成的与本能有关的欲望。
这些冲动和欲望不见容于人类的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和宗教法律,而被排斥或压抑在意识之外,但它们并没有被消灭,仍在不自觉地积极活动,追求满足。
潜意识是心理的深层基础和人类活动的内驱力,它决定着人的全部有意识的生活,人的言行无不受其影响。
前意识是指没有浮现出意识表面的心理现象,它是人们能够回忆起来的经验。
它处于潜意识和意识之间,担负着“检查员”的任务,严把关口,不准潜意识的本能和欲望随便侵入意识之中。
但是,当“检查员”丧失警惕时,被压抑的本能或欲望也会通过伪装而迂回地渗入意识。
意识是人清醒知觉的思想和情绪等,是随时可以观察到的心理现象。
它负责调节进入意识的各种印象,压抑心理中那些先天的、兽性的本能和欲望。
在弗洛伊德看来,意识仅仅是人的整个精神活动中位于表层的一个很小的部分,只代表人格的外表方面;无意识才是人的精神主体,处于心理深层。
他认为只用意识来解释人的精神活动是不完整的,只有假定人们精神过程中有无意识领域存在,才能合理地解释人们的精神生活。
弗洛伊德宣称:“精神分析的第一个令人不快的命题是: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至于意识的心理过程则仅仅是整个心灵的分离的部分和动作。
”晚期,弗洛伊德提出了新的“三部人格结构”说,即人格是由伊底(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组成。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是一个原始的、与生俱来的和非组织性的结构,它是人出生时人格的唯一成分,也是建立人格的基础。
本我过程是无意识的,是人格中模糊而不可及的部分,我们对它几乎什么都不知道。
不过,只要当一个人有冲动的行为时,我们就可以看到本我在起作用。
本我是非道德的,是本能和欲望的体现者,为人的整个心理活动提供能量,强烈地要求得到发泄的机会。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一、人格结构1.本我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的部分,自人出生便已存在。
构成本我的成分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如饥、渴、性等,是一种强烈的原始冲动。
本我的需求产生时,个体要求立即满足,而不会顾及现实的限制。
故而支配本我的是快乐原则。
2.自我自我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是个体出生后从本我中分化发展而产生的。
由本我而来的各种需求一般不能在现实中立即获得满足,就必须顺应现实,并学习如何在现实中获得满足,因此支配自我的是现实原则。
此外,自我介于本我与超我之间,对本我与超我具有缓冲与调节的功能。
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地扩大与外界的交往,逐渐学会了不能完全凭冲动随心所欲,而必须要考虑后果考虑现实的作用,这就是自我。
自我遵循现实原则,它的功能是去寻找能够满足本能需要的现实的方法。
故而支配自我的是现实原则。
例如,当孩子在练习走路时,他能够抑制随便行走的冲动,考虑什么地方可以避免碰撞,这就是自我的控制作用。
弗洛伊德把自我和本我的关系比作骑士和马的关系,马提供了运动的力量,而骑士则具有决定方向和指导马的权利。
3.超我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最高部分,是由于个体在生活中接受社会文化道德规范的教养而逐渐形成的。
超我有两个重要部分:一是自我理想,即要求自己行为符合自己理想的标准;二是良心,是规定自己行为免于犯错的限制。
因此,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道德部分,支配超我的是道德原则。
在生活中,可以满足本我需要的解决办法并不是都能够被社会所接受的。
当一个饥饿的孩子偷吃了一块烧饼后,他会受到道德的谴责。
而道德就是超我的成分,它告诉孩子该怎样去做。
在道德心的帮助下,孩子们知道了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在做了违背道德的事情后,他们会产生羞愧和负罪感。
超我的另一个成分是自我理想,它由积极的雄心、理想所构成,希望个体为之奋斗。
超我是从自我中分化出来的部分,它能够进行自我批判和道德控制,遵循道德原则。
超我反映着儿童生活的社会所具有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是心理学领域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对于人类个体的心理发展和人格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的基本概念、阶段和相关实例。
1.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概述弗洛伊德是维也纳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人格发展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本我、自我、超我、性欲发展理论和心理防御机制。
1.1 本我(Id)本我是人格结构的最原始和最基本的部分,它是人类内心的原初冲动和欲望的来源。
本我主要受到生物本能和无意识冲动的驱使,不受理性和道德的约束。
1.2 自我(Ego)自我是人格结构中的中介者,它试图平衡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
自我根据现实的要求和社会的规范来调节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以满足个体的需求。
1.3 超我(Superego)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道德和道德规范的代表,它是个体内化的社会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超我对个体的行为进行监督和评判,以确保其符合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
1.4 性欲发展理论弗洛伊德提出了性欲发展理论,认为人的性欲是在不同的阶段中发展和演变的。
这些阶段包括口腔期、肛门期、阴茎期(或阴蒂期)、潜伏期和生殖器期。
每个阶段都与不同的身体部位和心理需求相关联。
1.5 心理防御机制弗洛伊德认为,个体在应对焦虑和压力时会使用各种心理防御机制来保护自己的自尊和心理平衡。
一些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包括压抑、投射、转移、回避和否认等。
2.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阶段弗洛伊德将人的人格发展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与特定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相关联。
2.1 口腔期(出生至1岁)在这个阶段,婴儿的满足主要通过口腔活动来实现,如吮吸和咀嚼。
如果在这个阶段满足不足或过度满足,可能会导致人格发展中的问题,如嘴巴过度依赖或口腔攻击性。
2.2 肛门期(1岁至3岁)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学习控制排泄,通过训练和奖励来培养自我控制能力。
如果在这个阶段受到严厉的管制或过度宽容,可能会导致人格发展中的问题,如强迫症或缺乏自我控制能力。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他的人格发展理论对于理解人类个体的心理发展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并通过丰富的数据和案例加以支持。
1.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三个基本结构组成: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
本我代表个体的原始欲望和冲动,追求快乐和满足;自我是个体的现实部分,负责平衡本我和外界的要求;超我则是道德和社会规范的内化,对个体的行为进行约束。
2. 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弗洛伊德提出了五个心理发展阶段,分别是口唇期、肛门期、阴茎期、潜伏期和生殖期。
每个阶段都与特定的身体部位和心理冲突相关,如果在某个阶段出现问题,可能会导致个体在后续阶段出现心理障碍。
3. 口唇期(0-1岁)在这个阶段,婴儿的主要满足源是口唇,例如吮吸乳头。
如果在这个阶段满足不足或过度满足,可能会导致个体在成年后出现口唇相关的问题,如嘴巴过度进食或咬指甲等。
4. 肛门期(1-3岁)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控制排泄,学习使用厕所。
如果在这个阶段家长过分强调控制和纪律,可能会导致个体在成年后出现强迫症等问题。
5. 阴茎期(3-6岁)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对异性产生兴趣,并形成父母亲模仿的行为。
如果在这个阶段遭受到过度约束或过度宠爱,可能会导致个体在成年后出现性格偏执或性别认同问题。
6. 潜伏期(6-12岁)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发展社交技能和学习,但性冲动被抑制。
如果在这个阶段遭受到过度严厉的约束,可能会导致个体在成年后出现焦虑或抑郁等问题。
7. 生殖期(12岁之后)在这个阶段,个体开始对异性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开始建立恋爱关系。
如果在这个阶段遭受到过度压抑或过度放纵,可能会导致个体在成年后出现人际关系问题或性心理问题。
8. 弗洛伊德的案例分析方法弗洛伊德提出了案例分析方法,通过病例研究来理解个体的心理问题。
弗洛伊德三步人格结构论
弗洛伊德三步⼈格结构论对弗洛伊德的⼈格结构论的理解弗洛伊德的⼈格结构说有⼀个发展过程,早期主张⽆意识为核⼼的“两步⼈格”结构观或⼈格的层次模型,在后期,他提出本我、⾃我、和超我的三步⼈格结构说。
在三步⼈格学说中,本我概念与⼆步⼈格说中的⽆意识概念相近但不完全等同,本我是⼈格中最难接近、但⼜是最有⼒的部分。
说它难以接近是因为它潜藏在⽆意识之中;说它最有⼒,因为它是⼈所有精神活动所需能量的储存库。
本我完全是由先天的本能、原始的欲望所组成的。
它同⼈的⾁体过程相联系,将躯体能量转化为精神能量。
弗洛伊德把本我中所具有的精神能量称为⾥⽐多(libido),有时弗洛伊德把⾥⽐多特指为性本能所产⽣的能量。
(怎么知道他什么时候指什么?)早期,弗洛伊德认为⼈有两种本能,⼀种是⽣存本能,⼀种是性本能。
后期⼜提出⼈的两种本能是:死本能和⽣本能。
弗洛伊德:⼀切⽣命的⽬标是死亡,⼈⽣下来就具有死亡的本能,死本能所具有的能量成为桑纳托斯(Thanatos),桑纳托斯是⼀种破坏⼒。
与死本能相对的概念是⽣,它包括⽣存本能和性本能,⽣本能所提供的能量称为埃罗斯(Eros),埃洛斯代表爱和创造的⼒量。
本我象⼀个暴躁的婴⼉,⾮常贪婪⽽不开化,只对⾃⼰的需要感兴趣,⼀点也不听从现实和理性的指引。
弗洛伊德把本我这种只图快乐的活动准则称为“快乐原则”。
本我满⾜⾃⼰欲望、获得快乐的⽅式有两种:⼀种是反射动作,另⼀种是想象现实,弗洛伊德把利⽤想象来满⾜⾃⾝欲望的过程称为原始过程。
仅仅通过反射动作和原始过程远不能满本我⽆休⽌的欲求和冲动,要真正满⾜本我的欲求,就必须与现实世界打交道。
现实世界不是伊甸园,不是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现实与本我的需求不可能完全⼀致,两者的⽭盾冲突在所难免。
同时,在现实⾯前本我是⽆能为⼒的,因为它不具备理智的功能,它不能区分⾃⼰的现实,只求趋乐避苦。
这样,本我要满⾜⾃⼰的欲望求得⽣存,只靠⾃⼰的⼒量是不⾏的,⼀个新的⼈格结构成分呼之欲出。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
理论16: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一、理论提出弗洛伊德,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
创立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潜意识)三个层次,并开创了潜意识研究的新领域,代表作品《梦的解析》。
二、主要观点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认为,人格是由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三个部分组成。
本我是原始的无意识的本能,是人格结构的基础。
本我包括许多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本能或欲望(如,饥、渴、性、攻击等),其中以性和攻击冲动为主。
本我遵循“快乐原则”,以寻求原始动机的满足为原则。
自我是人格中现实的一面,是在本我的冲动与现实条件的冲突中发展而来的。
自我受“现实原则”支配,一方面它要满足本我的原始冲动;另一方面它还要符合良心、道德等超我的评价,以社会能够接受的方式满足个体需要。
自我的基本任务是协调本我的非理性需要与现实之间关系,有时候会控制和压抑本我的需要。
超我是后天习得的社会道德态度,是个人价值观的源泉,包括良知和自我理想。
超我受“道德原则”的支配,是个体将特定文化下的道德伦理、社会规范及价值标准等内化而成的人格部分,代表道德、良心和理性,管制不容于社会的原始冲动,让个体因错误的本我冲动产生自卑感和罪恶感。
超我和本我处在直接的冲突中,超我总是阻止或延迟本我得到满足。
自我则是本我和超我之间的调停者。
它既要千方百计使本我获得满足,又要受超我的监督,遵循自我的现实原则。
弗洛伊德认为,以上三部分如发展平衡,就是一个健全的人格,如不平衡就是一个变态人格。
2.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发展的顺序,依次分为五个时期。
(1)口腔期(0〜1岁)原始欲力的满足,主要靠口腔部位的吸允、咀嚼、吞咽等活动获得满足。
婴儿的快乐也多来自口腔活动。
此时期的口腔活动若受限制,可能会留下后遗性的不良影响。
成人中有所谓的口腔性格,可能就是口腔期发展不顺利所致。
在行为上表现贪吃、酗酒、吸烟、咬指甲等,甚至在性格上悲观、依赖、洁癖者,都被认为是口腔性格的特征。
大学生心理健康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林黛玉的性格特质分析:
核心特质:多愁善感 首要特质:清高、聪慧、孤僻、抑郁、敏感 次要特质:冷酷
课堂练习:你的性格特质分析是怎么样的?
第7页/共15页
人格理论评价
该人格理论总的来看,未能对人格的动态作出具体的说明,只对人格的结构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第8页/共15页
1.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本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低层,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所组成的能量系统,包括各种生理需要。本我是无意识,非理性的。遵循快乐原则。超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是道德化的自我。它的作用是:抑制本我的冲动;对自我进行监控;追求完善的境界。遵循道德原则。
等红灯、闯红灯
第1页/共15页
自我: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其作用是调节本我和超我的矛盾。遵循现实原则。(一主三仆)
3.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人的人格结构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表面特质是指一个人经常发生的、从外部可以直接观察到的行为表现;根源特质是指那些相互联系而以相同原因为基础的行为特质。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既可能是个别的特质,也可能是共同的特质。它们是人格层次中最重要的一层。
第9页/共15页
体质和环境在根源特质中可以在分为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两类。体质特质是由先天的生物因素决定;而环境特质则由后天的环境决定。动力、能力和气质动力特质是指具有动力特征的特质,它使人趋向某一目标;能力特质是表现在知觉和运动方面的差异特质包括流体和晶体智力(流体智力(Fluid Intelligence)是一种以生理为基础的认知能力,如知觉、记忆、运算速度、推理能力等。它随年龄的老化而减退。而晶体智力则并不随年龄的老化而减退,晶体智力主要指学会的技能、语言文字能力、判断力、联想力等。);气质特质是决定一个人情绪反应速度与强度的特质。
弗洛伊德的人格层次理
弗洛伊德的人格层次理(1)“本我”,是人的本能,包括生活本能和死亡本能。
这是一种生物冲动,是人的原始力量的来源。
它属潜意识范围,按照快感原则,要求满足原始本能的需要。
弗洛伊德认为延续个体和种族生命的本能是“生活本能”,或者称为里比都。
他还认为人类除有“生活本能”外,还有一种项亡本能”。
它包括“自我毁灭”、破坏性、侵略性等冲动。
本我包括人的生活本能和死亡本能。
由于译名不同,它又被称为“意底”或“伊德”。
它属于潜意识范围,不受理性、道德、法律和各种社会习惯的约束。
如果仕它自由泛滥,就可能造成危害社会和个人的严重后果。
(2)“自我”,这是人格结构的表层。
它是现实化了的本能。
婴儿最初只有“本我”。
但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逐渐懂得只有在某种条件下才能顺利地满足“本我”的要久于是形成了“自我”。
本能始终是为了要达到追求快乐的目的,但是通过它的教师——必然性的教育,使它接受了事实的原则。
按照弗洛伊德的说法是:“这个原则说到底也是以快乐为目的的,不过由于考虑到事实,是被延续和减轻了的快乐,“自我”是保护个人的精神调节因素,它控制“本我”,以免本能肆元忌惮,造成对社会和个人的危害。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代表不可遏制的欲念,“自我”代表理智和深谋远虑。
1(3)“超我”,这是道德化了的“自我”。
它是人格结构中的——个组成部分。
“本我”所遵循的是快感原则,“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而“超我”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弗洛伊德在对病人进行精神分析时,发现许多病人由于自己违反了社会道德而深感内疚,甚至有一种犯罪感。
可见在他们的人格结构中有“超我”的部分。
这是人和动物不同之处。
动物有本能。
在和环境的接触中,也多少发展了“自我”。
但“超我”却是人类所特有的。
“超我”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常所谓的“良心”,另一方面是“自我理想”。
儿童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特别是在父母的影响下,不仅发展了“自我”,而且逐步有了明辨是非的道德观念。
弗洛伊德认为,在冗长的儿童时期,正在长大的人依赖父母生活,留下一个沉淀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说摘要:人格结构理论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说的主要内容,从二部人格结构说到三部人格结构说的发展系统的解释了人来的精神世界,其结构理论具有相当的优越性和可行性,未来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关键词: 人格结构 潜意识 前意识 意识 本我 自我 超我 和谐统一1、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在弗洛伊德的学说中,人格被视为一种内部控制的一种心理机制,这种心理机制控制着在在一切给定情景中的行为模式和行为习惯。
(一)关于二部人格结构说弗洛伊德早期认为人格结构属于以无意识为主的二部结构,无意识、意识和前意识三个层次结构(无意识又包括潜意识和前意识)。
意识是指我们平时能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对人的行为支配是最无力的。
潜意识是指被压抑的欲望、本能冲动极其代替物。
主要由本能的欲望,尤其是性的本能欲望为主,是不能被本人所意识到的。
而前意识是阻止潜意识中那些不为人们接受的观念、想法混入意识层面。
潜意识虽然被阻止,但它仍然是人思想活动的内驱力,是一切行为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意识、潜意识和前意识三者之间相互作用,达到和谐。
弗洛伊德由此提出著名的冰山模型理论。
即潜意识在冰山之下,意识是露出水面的部分,之间就是前意识。
从本质上来说这不只是一种人格结构模型,更是一种人格动力学模型。
(二)关于三部人格结构理论后期弗洛伊德重新修正了人格结构理论,在自我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人格三部结构”模型,用本我,自我,超我取代了前面三个概念。
本我与潜意识相对应,是一种杂乱的不稳定的被压抑的本能的欲望,里面包含了不为法律的规范和人们的社会道德所接受的本能冲动。
它存在于无意识的深处,是人格深层的基础和人类活动的内驱力。
又分为自我本能和性本能。
自我本能指的是有助于个体自我保存的原始性冲动,而性本能则指与性欲与种族繁衍。
本我遵循快乐原则,它不管什么道德原则价值,它只专注于自己的内部需要。
超我是指人格中最道德的一部分,它是人在儿童时代对父母道德行为的认同,对社会典范的效仿,是接受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社会理想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
由道德理想和良心构成,是人格结构中专管道德的司法部门,是一切道德限制的代表,是人类生活较高尚行动的动力,它遵循理想原则,通过自我典范确立人行为的道德标准,通过良心惩罚违反道德的行为,从而产生愧疚感。
自我指的是有意识的结构部分,它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环境的接触发展起来的,并依照现实原则进行活动,是本我和外界环境的调节者,它既要满足本我的需要,又要制止违反社会道德规范行为的出现。
比如一个女人在逛街时想买新衣服,而资金紧张宁可不买也不会去偷去抢。
这就是自我在起作用。
其中,本我是人格中与生俱来的最原始的无意识结构部分,是人格形成的基础。
自我和超我都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
它们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
为了充分体现本我、自我、超我互相协调统一的重要性,弗洛伊德把本我、自我、超我比作三匹马拉的车,只有当这三匹马共同合作共同使力才能把车拉走。
人格在自我的冲击下引起本我和超我的矛盾和斗争,经过自我调节使不平衡达到新的平衡。
如果达不到平衡,人就会处于失常状态,出现办事效率低焦虑等现象,甚至可能影响人的生存和发展。
由此可见,本我、超我、自我间的和谐统一对克服焦虑战胜自我的重大影响。
“人格结构理论”在无意识的基础上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格模式,展现了个体的人从本能、欲望进而成为具有社会属性和文明标志的成长历程。
(三)人格结构理论的能量系统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不是一种静态的能量系统,而是一种动态的能量系统,它一旦形成,便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与发展之中。
人格的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来自心理能量,心理能量来自本能,即人的欲望与冲动。
本我是心理能量的储藏库。
它通过反射活动和愿望满足来释放能量。
在本我释放能量的过程中会遇到自我和超我的阻力,如果本能冲破阻力,自我的理性活动过程便遭受破坏,如果冲破受挫,本我的能量就转化为自我和超我活动的原动力。
弗洛伊德认为,无论是个体的成长发育,还是整个人类认识的发展,都是自我逐渐征服本我、打破本我“自恋”状态的过程。
正是由于自我对心理能量的充分而有效的约束和控制,形成新的对象性发泄作用,使人们能够将满足本能之外的能量用来发展人的心理过程,使能量从本我的非理性心理过程转化为理性心理过程。
超我的自我理想和良心具有奖励和奖励机制,它把能量投入到对理想的能量发泄作用上。
心理能量同样遵循能量守恒与转换定律,它在人格中的不同分布状态决定着一个人行为活动的本质。
二、人格结构理论的优点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在世界上一直有着很大的影响。
人们对它的看法争议很大。
因此,我们要客观的看待,实事求是的加以科学分析。
第一,弗洛伊德是心理学史上第一个对人格进行全面而深刻研究的心理学家。
他的人格结构理论的提出标志着西方人格心理学的开始。
第二,他的人格结构理论中关于无意识的研究开辟了人格研究的新领域。
在此之前,传统心理学只注重意识的研究。
而弗洛伊德发现了本能在人格发展中的动力作用,这使心理学家对人的内心世界的研究更加深刻。
并且对人们重视生物因素,从生物学的角度理解人格发展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第三,他对本能的研究,也冲击了先前传统的、陈旧的观念,打破了当时人类人是最高级最高尚的“自恋”的心理,引发了人类对自身的思考,促进了科学的发展。
第四,他坚持身心统一论的观点与辨证方法,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
从人的自然本质和社会本质的关系上考察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既肯定人的生物特征与心理功能,又肯定人的现实活动与社会特征。
及有意识与无意识、本我与超我的斗争。
第五,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促进了其他学科领域的发展。
潜意识的发现与提出,在不同程度上刺激了当时的艺术、文学创作甚至是哲学的发展。
第六,在他的人格结构中,人的生物本能、人的现实环境和人的社会文化因素共同构成一个复杂的矛盾运动的统一体,个人的动机、欲望和行为无不受到本能冲动的驱使,这种人格结构和发展模式对于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的意义,都告诉我们,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面对现实的选择,我们必须接受社会价值规范的审判,坚决维护集体利益。
第七,结构结构理论丰富了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
以上都是他的人格论中积极的、合理的思想成果。
三、人格结构论的缺点第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非理性主义色彩浓厚。
他降低了意识和理性的作用,片面夸大潜意识的本能和欲望的作用。
第二,弗洛伊德的理论深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这导致他完全用生物学的观点去解释人格。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实质是生物的本质而非社会的本质,人的所有思想活动都是本能潜意识活动的结果。
其理论中的道德意识也是为本能思想作铺垫的,是为了限制本能活动中不被社会价值典范接受的思想。
第三,弗洛伊德认为,人和社会是敌对的,社会的存在就是为了限制人的无意识本能活动,而人就是要摆脱社会的种种限制,来满足自身需求的。
这种观点是反社会的,这种观点会加剧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是不被推崇的。
第四,弗洛伊德过分夸大了无意识的作用,忽视和贬低意识的作用。
当意识与无意识发生冲突时,意识会给无意识让路。
但在正常人的心理中意识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无意识则居于次要的、从属的地位,而弗洛伊德把人的活动看成是由无意识决定的,这显然是不符合人的心理活动的,因而是片面的。
第五,弗洛伊德对他的理论过分自信。
在人格结构理论中的不足的地方受到批评的时候,他不能接受引入正确的观点,使人格结构理论得不到进一步的完善。
第六,人的人格结构是复杂的,不能用本我、自我、超我全部概括,应该有很多细小、不被人察觉的方面构成,这有以偏概全之嫌。
四、人格结构理论的启示弗洛伊德通过对人类内心世界的深刻见解、对人性本质的客观探索而形成的人格理论,对我们今天仍有重要意义。
而辩证看待人格结构理论是极其重要的。
第一,我们不能片面夸大潜意识的本能和欲望的作用,应该正确认识它。
本能是人思想活动的基础,但不是绝对的。
自我和超我可以通过共同作用制止本我不被社会价值规范承认的方面。
其外,也不能过分压抑本我的存在,在本我和自我发生冲突时,可以通过恰当的释放和宣泄压抑的本我来避免“内伤”的产生。
从而达到人格的和谐统一。
第二,人和社会不是敌对的。
人格的本质是社会的而不是生物学的,人的利益和社会利益是统一的。
社会利益被侵犯个人利益就不可能得到保障。
个人利益的最大化的前提是社会利益的最大化。
当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发生冲突时,应该坚定的维护社会利益。
第三,无意识在人的思想活动中占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我们应注意意识的发展,形成和发展良好的积极的适应,协调好意识、无意识之间的关系。
第四、在心理方面,我们应重视本我、自我、超我三者之间的和谐统一,采用不同的方式对不同的人格类型进行引导。
第五、人格结构理论太过浓厚的主观色彩告诉我们要正确看待自己和他人的批评。
应该虚心接受并加以改善。
人格结构也应如此,应该与时俱进,充分吸收优秀的有益的思想。
总之,对待人格结构理论,我们应当正确看待思想中的不足,并加以改进。
对于优秀的,应当传承发扬。
博采众长,充分吸收前人所有的合理的理论、观点,人格结构理论的现实性和可操作性才能达到最大化。
参考文献[1]叶浩生,杨莉萍,心理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第九章,第三节 233-240[2]张丹,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大众心理学,2011-2,48页[3]王光荣,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演变及其影响,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3期[4]王志刚,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初探,渭南师专学报,1991年Z1期[5]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03 26-27[6]王宇中,人格结构三维模型初探,河南社会科学,1996年第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