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原文译文赏析
答司马谏议书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答司马谏议书文言文翻译及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66730c34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9f.png)
答司马谏议书文言文翻译及注释《答司马谏议书》节选自北宋文学家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篇中对司马光加给作者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怨谤”五个罪名逐一作了反驳,并批评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表明坚持变法的决心。
言辞犀利,针锋相对,是古代的驳论名篇之一。
答司马谏议书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是如何呢?本文是小编整理的答司马谏议书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资料,仅供参考。
答司马谏议书文言文原文答司马谏议书作者:王安石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自辨。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选自《四部丛刊》本《临川先生文集》〔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文言文翻译安石敬白:昨日承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觉得与您交往深厚密切已非一朝一夕,可是议论国事时常常意见不同,这大概是由于我们所采取的方法不同的缘故吧。
即使想要勉强多说几句,最终也必定不被您所谅解,因此只是很简略地复上一信,不再一一替自己分辨。
后来又想到蒙您一向看重和厚待,在书信往来上不宜马虎草率,所以我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道理,希望您看后或许能谅解我。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翻译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c40b3837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6b.png)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翻译《答司马谏议书》节选自北宋文学家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篇中对司马光加给作者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怨谤”五个罪名逐一作了反驳,并批评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表明坚持变法的决心。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答司马谏议书原文阅读出处或作者:王安石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辩。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答司马谏议书对照翻译我们读书人所要争论的,特别是在“名称”(概念、理论)与“实际”是否符合上。
“名称”与“实际”的关系明确了,天下的真理也就有正确的认识了。
现在您所用来教诲我的,是以为我“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的人都怨恨和诽谤我。
我却认为接受皇上的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决定,交给主管官署却执行,不算是“侵官”。
发扬(恢复)前代贤君的治国原则,以便兴利除弊,这不算是“生事”。
替国家整理财政,这不算“征利”。
排除不正确的言论,批驳巧言谄媚的坏人,这不算“拒谏”。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原文译文赏析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原文译文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2780f8ef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c3.png)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原文|译文|赏析《答司马谏议书》篇中对司马光加给作者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怨谤”五个罪名逐一作了反驳,并批评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表明坚持变法的决心。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宋代:王安石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译文及注释译文鄙人王安石请启: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但是议论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大多不同的缘故啊。
虽然想要(向您)硬啰嗦几句,(但)终究一定(是)不能蒙受(您)考虑(我的意见),所以(我)只是简单地给您写了封回信,不再一一为自己辩解了。
再三考虑君实对我的重视厚遇,在书信往来上不应该粗疏草率,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宽恕我吧。
有学问的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特别注重于名义和实际(是否相符)。
如果名义和实际的关系已经明确了,那么天下的大道理也就清晰了。
(完整word版)答司马谏议书(原文+注释+赏析)
![(完整word版)答司马谏议书(原文+注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b3857939195f312b3069a58c.png)
答司马谏议书宋代:王安石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译文鄙人王安石请启: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但是议论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大多不同的缘故啊。
虽然想要(向您)硬啰嗦几句,(但)终究一定(是)不能蒙受(您)考虑(我的意见),所以(我)只是简单地给您写了封回信,不再一一为自己辩解了.再三考虑君实对我的重视厚遇,在书信往来上不应该粗疏草率,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宽恕我吧.有学问的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特别注重于名义和实际(是否相符)。
如果名义和实际的关系已经明确了,那么天下的大道理也就清晰了。
现在君实您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推行新法)侵夺了官吏们的职权,制造了事端,争夺了百姓的财利,拒绝接受不同的意见,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诽谤.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决定),把它交给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执行),(这)不能算是侵夺官权;实行古代贤明君主的政策,用它来兴办(对天下)有利的事业、消除(种种)弊病,(这)不能算是制造事端;为天下治理整顿财政,(这)不能算是(与百姓)争夺财利;抨击不正确的言论,驳斥巧辩的坏人,(这)不能算是拒绝接受(他人的)规劝。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ae360299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a7.png)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答司马谏议书》节选自北宋文学家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这篇短信笔力精锐,文字简洁而富有说服力,语气委婉而严正,不向反对的意见妥协。
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辩。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答司马谏议书翻译安石敬白:昨日承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觉得与您交往深厚密切已非一朝一夕,可是议论国事时常常意见不同,这大概是由于我们所采取的方法不同的缘故吧。
即使想要勉强多说几句,最终也必定不被您所谅解,因此只是很简略地复上一信,不再一一替自己分辨。
后来又想到蒙您一向看重和厚待,在书信往来上不宜马虎草率,所以我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道理,希望您看后或许能谅解我。
本来知书识礼的读书人所争辨的,尤其在于名义和实际的关系。
名义和实际的关系一经辨明,天下的是非之理也就解决了。
如今您来信用以指教我的,认为我的做法是侵犯了官员的职权,惹事生非制造事端,聚敛钱财与民争利,拒不接受反对意见,因此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诽谤。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对照翻译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对照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e381181c9b6648d7c1c746cc.png)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对照翻译《答司马谏议书》节选自北宋文学家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篇中对司马光加给作者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怨谤”五个罪名逐一作了反驳,并批评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表明坚持变法的决心。
言辞犀利,针锋相对,是古代的驳论名篇之一。
下面,为大家分享《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对照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出处或作者:王安石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辩。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辩。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安石启:昨日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意以为跟您友好相处的日子很久了,但讨论国事往往意见不同,这是由于所采取的政治主张和方法不同的缘故。
我虽然想硬在你耳边罗嗦(强作辩解),恐怕结果一定不会得到您的谅解。
后来又想到您看待我一向很好,对于书信往来是不应简慢无礼的,因而我在详细地说出我所以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谅解我。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翻译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12cd185c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e1fe04a.png)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翻译《答司马谏议书》节选自北宋文学家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篇中对司马光加给作者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怨谤”五个罪名逐一作了反驳,并批评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表明坚持变法的决心。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答司马谏议书翻译鄙人王安石请启: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但是议论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大多不同的缘故啊。
虽然想要(向您)硬啰嗦几句,(但)终究一定(是)不能蒙受(您)考虑(我的意见),所以(我)只是简单地给您写了封回信,不再一一为自己辩解了。
再三考虑君实对我的重视厚遇,在书信往来上不应该粗疏草率,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宽恕我吧。
有学问的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特别注重于名义和实际(是否相符)。
如果名义和实际的关系已经明确了,那么天下的大道理也就清晰了。
现在君实您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推行新法)侵夺了官吏们的职权,制造了事端,争夺了百姓的财利,拒绝接受不同的意见,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诽谤。
古诗答司马谏议书翻译赏析
![古诗答司马谏议书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10cec795844769eae009edb2.png)
古诗答司马谏议书翻译赏析《答司马谏议书》出自古文观止。
其诗文如下:【前言】《答司马谏议书》节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作者王安石,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篇中对司马光加给作者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怨谤”五个罪名逐一作了反驳,并批评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表明坚持变法的决心。
言辞犀利,针锋相对,是古代的驳论名篇之一。
【原文】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qiǎng)聒(guō),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p ì)邪说,难(nàn)壬(rén)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fěi)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xù)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gēng)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ù),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注释】⒈选自《四部丛刊》本《临川先生文集》卷七十三。
司马谏议,指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时任翰林学士、右谏议大夫。
曾写信反对王安石变法,本文是王安石的回信。
⒉某启:我的陈述。
某,作者在信稿上用来代替自己的名字。
⒊游处:交往共处。
⒋所操之术:所持的主张和方法。
⒌强聒:强作解说。
聒:喧扰,嘈杂,这里指多话。
文言文: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原文译文赏析
![文言文: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原文译文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3b4fc2125901020207409cb8.png)
文言文: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原文译文赏析《答司马谏议书》宋代:王安石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译文】鄙人王安石请启: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但是议论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大多不同的缘故啊。
虽然想要(向您)硬啰嗦几句,(但)终究一定(是)不能蒙受(您)考虑(我的意见),所以(我)仅仅简单地给您写了封回信,不再一一为自己辩解了。
再三考虑君实对我的重视厚遇,在书信往来上不应该粗疏草率,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宽恕我吧。
有学问的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特别注重于名义和实际(是否相符)。
假如名义和实际的关系已经明确了,那么天下的大道理也就清晰了。
现在君实您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推行新法)侵夺了官吏们的职权,制造了事端,争夺了百姓的财利,拒绝接受不同的意见,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诽谤。
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决定),把它交给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执行),(这)不能算是侵夺官权;实行古代贤明君主的政策,用它来兴办(对天下)有利的事业、消除(种种)弊病,(这)不能算是制造事端;为天下治理整顿财政,(这)不能算是(与百姓)争夺财利;抨击不准确的言论,驳斥巧辩的坏人,(这)不能算是拒绝接受(他人的)规劝。
《答司马谏议书》的原文及翻译
![《答司马谏议书》的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3ec8bff3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0374c53.png)
《答司马谏议书》的原文及翻译《答司马谏议书》的原文及翻译翻译是在准确(信)、通顺(达)、优美(雅)的基础上,把一种语言信息转变成另一种语言信息的行为。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答司马谏议书》的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原文阅读: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辩。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翻译译文或注释:安石启:昨日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意以为跟您友好相处的日子很久了,但讨论国事往往意见不同,这是由于所采取的政治主张和方法不同的缘故。
我虽然想硬在你耳边罗嗦(强作辩解),恐怕结果一定不会得到您的谅解。
后来又想到您看待我一向很好,对于书信往来是不应简慢无礼的,因而我在详细地说出我所以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谅解我。
我们读书人所要争论的,特别是在“名称”(概念、理论)与“实际”是否符合上。
“名称”与“实际”的关系明确了,天下的真理也就有正确的认识了。
现在您所用来教诲我的,是以为我“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的人都怨恨和诽1谤我。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原文译文及注释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原文译文及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8456aa70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24.png)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原文译文及注释答司马谏议书宋代:王安石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译文及注释译文鄙人王安石请启: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但是议论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大多不同的缘故啊。
虽然想要(向您)硬啰嗦几句,(但)终究一定(是)不能蒙受(您)考虑(我的意见),所以(我)只是简单地给您写了封回信,不再一一为自己辩解了。
再三考虑君实对我的重视厚遇,在书信往来上不应该粗疏草率,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宽恕我吧。
有学问的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特别注重于名义和实际(是否相符)。
如果名义和实际的关系已经明确了,那么天下的大道理也就清晰了。
现在君实您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推行新法)侵夺了官吏们的职权,制造了事端,争夺了百姓的财利,拒绝接受不同的意见,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诽谤。
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决定),把它交给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执行),(这)不能算是侵夺官权;实行古代贤明君主的政策,用它来兴办(对天下)有利的事业、消除(种种)弊病,(这)不能算是制造事端;为天下治理整顿财政,(这)不能算是(与百姓)争夺财利;抨击不正确的言论,驳斥巧辩的坏人,(这)不能算是拒绝接受(他人的)规劝。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翻译及赏析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翻译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c9870506b307e87101f696ef.png)
原文及翻译
❖ 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 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 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 有学问的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特别注重于名义和实 际(是否相符)。如果名义和实际的关系已经明确 了,那么天下的大道理也就清晰了。现在君实您用 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推行新法)侵夺了官吏们 的职权,制造了事端,争夺了百姓的财利,拒绝接 受不同的意见,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诽谤。
原文及翻译
❖ 盘庚(gēng)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 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 而后动,视而不见可悔故也。
❖ 盘庚迁都(的时候),连老百姓都抱怨啊, (并)不只是朝廷上的士大夫(加以反对); 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 划;(这是他)考虑到(迁都)合理,然后 坚决行动;认为对(就)看不出有什么可以 后悔的缘故啊。
原文及翻译
❖ 无由会晤(wù),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 没有机会(与您)见面,非常想念和仰慕您。
【赏析】
❖
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 新法限制了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以及高 利贷者的实际利益,因而遭到他们的激烈反 对。在朝廷也引起了新党、旧党之争。作为 守旧派的领袖司马光除多次力谏神宗废除新 法外,还一再写信给王安石,要他放弃新法。
常用词理解
❖ (1) 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 ❖ “窃”,古汉语中的谦词“我”,与今义
不同。 ❖ (2) 重念上下文
可解释为“再三”。 ❖ (3) 于反复不宜卤莽 ❖ “反复”,文言文中指“书信往来”,与
今义不同。
常用词理解
❖ (4)而某不量敌之众寡 ❖ “量”,这里是动词,指“估计、估量”。 ❖ (5) 以膏泽斯民 ❖ “膏泽”在文言文中借指“恩惠”,这里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对照翻译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对照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eede7c2a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12.png)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对照翻译《答司马谏议书》节选自北宋文学家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篇中对司马光加给作者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怨谤”五个罪名逐一作了反驳,并批评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表明坚持变法的决心。
言辞犀利,针锋相对,是古代的驳论名篇之一。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对照翻译,欢迎阅读![原文]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辩。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译文]安石启:昨日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意以为跟您友好相处的日子很久了,但讨论国事往往意见不同,这是由于所采取的政治主张和方法不同的缘故。
我虽然想硬在你耳边罗嗦(强作辩解),恐怕结果一定不会得到您的谅解。
后来又想到您看待我一向很好,对于书信往来是不应简慢无礼的,因而我在详细地说出我所以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谅解我。
我们读书人所要争论的,特别是在“名称”(概念、理论)与“实际”是否符合上。
“名称”与“实际”的关系明确了,天下的真理也就有正确的认识了。
现在您所用来教诲我的,是以为我“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的人都怨恨和我。
我却认为接受皇上的'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决定,交给主管官署却执行,不算是“侵官”。
发扬(恢复)前代贤君的治国原则,以便兴利除弊,这不算是“生事”。
替国家整理财政,这不算“拒谏”。
排除不正确的言论,批驳巧言谄媚的坏人,这不算“拒谏”。
至于怨恨毁谤的很多,那是本来早就该料到会这样的。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译文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c6ac3858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b4.png)
《答司马谏议书》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在熙宁二年(1069年)写给时任右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一封回信。
在这封信中,王安石针对司马光对他推行新法的批评进行了反驳,并阐述了自己坚持变法的决心。
原文: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译文:我昨日接到您的指教,私下认为我们交往相好已久,但在议论国事时意见常常不合,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大多不同。
虽然我想尽力解释,但恐怕最终不会被您理解,所以只是简单地回复了您,没有逐一为自己辩解。
考虑到您对我厚待,我认为在书信往来上不应该草率,所以现在详细说明我这样做的原因,希望您能够宽恕。
儒家学者争论的焦点在于名与实的关系,名实明确了,天下的道理也就清楚了。
您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侵犯了官吏的职权,制造了事端,争夺了百姓的财利,拒绝接受不同的意见,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诽谤。
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并在朝廷上修正,然后交给有关官员执行,这不算侵犯官权;实行古代贤明君主的政策,以兴利除弊,这不算制造事端;为国家管理财政,不算争夺财利;驳斥错误言论,批驳巧言献媚的人,这不算拒绝接受意见。
文言文: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原文译文赏析
![文言文: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原文译文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a9a019b2312b3169a551a466.png)
文言文: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原文译文赏析导读:本文文言文: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原文译文赏析,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答司马谏议书》宋代:王安石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译文】鄙人王安石请启: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但是议论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大多不同的缘故啊。
虽然想要(向您)硬啰嗦几句,(但)终究一定(是)不能蒙受(您)考虑(我的意见),所以(我)只是简单地给您写了封回信,不再一一为自己辩解了。
再三考虑君实对我的重视厚遇,在书信往来上不应该粗疏草率,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宽恕我吧。
有学问的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特别注重于名义和实际(是否相符)。
如果名义和实际的关系已经明确了,那么天下的大道理也就清晰了。
现在君实您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推行新法)侵夺了官吏们的职权,制造了事端,争夺了百姓的财利,拒绝接受不同的意见,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诽谤。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翻译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85105781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80d8e5e.png)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翻译《答司马谏议书》节选自北宋文学家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篇中对司马光加给作者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怨谤”五个罪名逐一作了反驳,并批评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表明坚持变法的决心。
言辞犀利,针锋相对,是古代的驳论名篇之一。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答司马谏议书〔宋〕王安石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自辨。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选自《四部丛刊》本《临川先生文集》翻译安石敬白:昨日承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觉得与您交往深厚密切已非一朝一夕,可是议论国事时常常意见不同,这大概是由于我们所采取的方法不同的.缘故吧。
即使想要勉强多说几句,最终也必定不被您所谅解,因此只是很简略地复上一信,不再一一替自己分辨。
后来又想到蒙您一向看重和厚待,在书信往来上不宜马虎草率,所以我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道理,希望您看后或许能谅解我。
本来知书识礼的读书人所争辨的,尤其在于名义和实际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原文译文赏析《答司马谏议书》宋代:王安石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译文】鄙人王安石请启: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但是议论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大多不同的缘故啊。
虽然想要(向您)硬啰嗦几句,(但)终究一定(是)不能蒙受(您)考虑(我的意见),所以(我)只是简单地给您写了封回信,不再一一为自己辩解了。
再三考虑君实对我的重视厚遇,在书信往来上不应该粗疏草率,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宽恕我吧。
有学问的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特别注重于名义和实际(是否相符)。
如果名义和实际的关系已经明确了,那么天下的大道理也就清晰了。
现在君实您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推行新法)侵夺了官吏们的职权,制造了事端,争夺了百姓的财利,拒绝接受不同的意见,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诽谤。
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决定),把它交给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执行),(这)不能算是侵夺官权;实行古代贤明君主的政策,用它来兴办(对天下)有利的事业、消除(种种)弊病,(这)不能算是制造事端;为天下治理整顿财政,(这)不能算是(与百姓)争夺财利;抨击不正确的言论,驳斥巧辩的坏人,(这)不能算是拒绝接受(他人的)规劝。
至于(社会上对我的)那么多怨恨和诽谤,那是我本来早就料到它会这样的。
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得过且过(已)不是一天(的事)了。
士大夫们多数把不顾国家大事、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当做好事,(因而)皇上才要改变这种(不良)风气,那么我不去估量反对者的多少,想拿出(自己的)力量帮助皇上来抵制这股势力,(这样一来)那么那些人又为什么不(对我)大吵大闹呢?盘庚迁都(的时候),连老百姓都抱怨啊,(并)不只是朝廷上的士大夫(加以反对);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这是他)考虑到(迁都)合理,然后坚决行动;认为对(就)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缘故啊。
如果君实您责备我是因为(我)在位任职很久,没能帮助皇上干一番大事业,使这些老百姓得到好处,那么我承认(自己是)有罪的;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墨守前人的陈规旧法就是了,那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
没有机会(与您)见面,内心实在仰慕到极点。
【注释】(1)司马谏议: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当时任右谏议大夫(负责向皇帝提意见的官)。
他是北宋史学家,编撰有《资治通鉴》。
神宗用王安石行新法,他竭力反对。
元丰八年(1085),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听政,召他主国政。
次年为相.废除新法。
为相八个月病死,追封温国公。
(2)某:自称。
启:写信说明事情。
(3)蒙教:承蒙指教。
这里指接到来信。
(4)窃:私.私自。
这里用作谦词。
君实:司马光的字。
古人写信称对方的字以示尊敬。
游处:同游共处,即同事交往的意思。
(5)操:持,使用。
术:方法,主张。
(6)强聒(guō):硬在耳边哕嗦,强作解说。
聒:语声嘈杂。
(7)略:简略。
上报:给您写。
回信:指王安石接到司马光第一封来信后的简答。
(8)重(chóng)念:再三想想。
视遇厚:看重的意思,视遇:看待。
(9)反覆:指书信往来。
卤莽:简慢无礼。
(10)具道:详细说明。
所以:原委。
(11)冀(jì):希望。
(12)儒者:这里泛指一般封建士大夫。
(13)名实:名义和实际。
(14)怨谤(bàng):怨恨,指责。
(15)人主:皇帝。
这里指宋神宗赵顼。
(16)议法度:讨论、审定国家的法令制度。
修:修订。
(17)有司:负有专责的官员。
(18)举:推行。
(19)辟邪说:驳斥错误的言论。
辟,驳斥,排除。
(20)难(nàn):责难。
壬(rén)人:佞人,指巧辩谄媚之人。
(21)固:本来。
前:预先。
(22)恤(xù):关心。
同俗自媚于众:指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
(23)上:皇上。
这里指宋神宗赵顼。
乃:却。
(24)抗:抵制,斗争。
之:代词,指上文所说的“士大夫”。
(25)汹汹然:吵闹、叫嚷的样子。
(26)盘庚:商朝中期的一个君主。
商朝原来建都在黄河以北的奄(今山东曲阜),常有水灾。
为了摆脱政治上的困境和自然灾害,盘庚即位后,决定迁都到殷(今河南安阳西北)。
这一决定曾遭到全国上下的怨恨反对。
后来,盘庚发表文告说服了他们,完成了迁都计划。
事见《尚书·盘庚》。
(27)胥(xū)怨:全都抱怨。
胥:皆。
(28)改其度:改变他原来的计划。
(29)度(duó)义:考虑是否合理。
度:考虑,这里用作动词。
(30)是:这里用作动词,意谓认为做得对。
(31)膏泽:施加恩惠.这里用作动词。
(32)一切不事事:什么事都不做。
事事,做事。
前一“事”字是动词,后一“事”字是名词。
(33)守前所为:墨守前人的作法。
(34)所敢知:愿意领教的。
知,领教。
(35)不任(rén)区区向往之至:意谓私心不胜仰慕。
这是旧时写信的客套语。
不任,不胜,受不住,形容情意的深重。
区区,小,这里指自己,自谦词。
向往,仰慕。
【赏析】全文立论的论点是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的指责,指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
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从而说明变法是正确的。
司马光的攻击名实不符,全是谬论。
文章逐条驳斥司马光的谬论,揭露出他们保守、腐朽的本质,表示出作者坚持改革,绝不为流言俗语所动的决心。
第一段主要阐明写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
因为两人之间有分歧,所以写信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
王安石在第一段第一句写了三层意思:第一层“昨日蒙教”是礼貌性套语;第二层提到与司马光“游处相好之日久”,感*彩很浓,使司马光很是舒服;第三层急速转到“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接点明二人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所在。
这三层意思集中在一句话里显出高度的概括力,亮出了分歧的焦点所在。
不伤感情,态度坦率。
第二句又有两层意思。
第一层是:司马光见解坚定,并不肯轻易改变,所以“虽欲强聒”多讲几句,一定得不到见察;对于洋洋洒洒三千余字的来信,只作简单答复,不再一一白辨。
第二层是:经过仔细考虑,司马光很是看重自己,书信往来,不宜鲁莽,所以要做详细解释,希望司马光能够宽恕。
这里说明了作者的态度和方法,又显示出冷静沉着。
第二段是全文驳斥的重点部分,作者以“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在辩驳之前,先高屋建瓴地提出一个最重要的原则问题一一名实问题。
名正则言顺而事行。
但站在不同立场,对同样一件事(即“实”)是否合理(即“名”是否“正”)就会有不同的甚至完全相反的看法。
司马光在来信中指责王安石实行变法是“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
这些责难,如果就事论事地一一加以辩解,那就很可能会因为对方抓住了一些表面现象或具体事实而陷于被动招架,越辩解越显得理亏;必须站在高处,深刻揭示出事情的本质,才能从根本上驳倒对方的责难,为变法正名。
先驳“侵官”。
作者不去牵涉实行新法是否侵夺了政府有关机构的某些权力这些具体现象,而是大处着眼,指出决定进行变法是“受命于人主”,出于皇帝的意旨;新法的制定是“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经过朝廷的认真讨论而订立;然后再“授之于有司”,交付具体主管部门去执行。
这一“受”、一“议”、一“授”,将新法从决策、制定到推行的全过程置于完全名正言顺、合理合法的基础上,“侵官”之说便不攻自破。
次驳“生事”。
“举先王之政”是理论根据,“兴利除弊”是根本目的。
这样的“事”,上合先王之道,下利国家百姓,自然不是“生事扰民”。
再驳“征利”。
只用“为天下理财”一句已足。
因为问题不在于是否征利,而在于为谁征利。
根本出发点正确,“征利”的责难也就站不住脚。
然后驳“拒谏”。
只有拒绝正确的批评,文过饰非才叫拒谏,因此,“辟邪说,难壬(佞)人”便与拒谏风马牛不相及。
最后讲到“怨诽之多”,却不再从正面反驳,仅用“固前知其如此”一语带过,大有对此不屑一顾的轻蔑意味,并由此引出下面一段议论。
这一段,从回答对方的责难这个角度说,是辩解,是“守”;但由于作者抓住问题的实质,从大处高处着眼,这种辩解就绝非单纯的招架防守,而是守中有攻。
例如在驳斥司马光所列举的罪责的同时,也就反过来间接指责了对方违忤“人主”旨意、“先王”之政,不为天下兴利除弊的错误。
特别是“辟邪说,难壬人”的说法,更毫不客气地将对方置于壬人邪说代言人的难堪境地。
当然,对司马光的揭露和进攻,主要还在下面一段。
第三段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立场和态度,紧承上段结尾处怨诽之多早在意料之中的无畏声言,作者对“怨诽”的来历作了一针见血的分析。
先指出: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已非一日,朝廷士大夫多以不忧国事、附和流俗、讨好众人为处世的良方。
在王安石的诗文中,“苟且”是因循保守的同义语;而“俗”与“众”则是为保守思想所浸染的一股强大的社会政治势力。
这里揭示出他们的精神面貌和思想实质,正为下文皇帝的“欲变此”和自己的“助上抗之”提供了合理的依据。
因此接着讲到“众何为而不汹汹然”,只是说明保守势力的反对势在必然,却丝毫不意味着他们的有理和有力。
接下来,作者举了盘庚迁都的历史事例,说明反对者之多并不表明措施有错误,只要“度义而后动”,确认自己做得是对的,就没有任何退缩后悔的必要。
盘庚之迁,连百姓都反对,尚且未能使他改变计划,那么当前实行变法只遭到朝廷士大夫中保守势力的反对,就更无退缩之理了。
这是用历改革的事例说明当前所进行的变法的合理与正义性,表明自己不为怨诽之多而改变决心的坚定态度。
“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可以说是王安石的行事准则,也是历一切改革家刚决精神的一种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