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数学发展的简单历史知识1
中国数学发展史概述
中国数学发展史概述一、中国数学的起源与早期发展据《易·系辞》记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卜辞中有很多记数的文字。
从一到十,及百、千、万是专用的记数文字,共有13个独立符号,记数用合文书写,其中有十进制制的记数法,出现最大的数字为三万。
算筹是中国古代的计算工具,而这种计算方法称为筹算。
用算筹记数,有纵、横两种方式:表示一个多位数字时,采用十进位值制,各位值的数目从左到右排列,纵横相间﹝法则是:一纵十横,百立千僵,千、十相望,万、百相当﹞,并以空位表示零。
算筹为加、减、乘、除等运算建立起良好的条件。
筹算直到十五世纪元朝末年才逐渐为珠算所取代,中国古代数学就是在筹算的基础上取得其辉煌成就的。
在几何学方面《史记·夏本记》中说夏禹治水时已使用了规、矩、准、绳等作图和测量工具,并早已发现「勾三股四弦五」这个勾股定理﹝西方称勾股定理﹞的特例。
战国时期,齐国人着的《考工记》汇总了当时手工业技术的规范,包含了一些测量的内容,并涉及到一些几何知识,例如角的概念。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也促进了数学的发展,一些学派还总结和概括出与数学有关的许多抽象概念。
著名的有《墨经》中关于某些几何名词的定义和命题。
墨家还给出有穷和无穷的定义。
《庄子》记载了惠施等人的名家学说和桓团、公孙龙等辩者提出的论题,强调抽象的数学思想。
这些许多几何概念的定义、极限思想和其它数学命题是相当可贵的数学思想,但这种重视抽象性和逻辑严密性的新思想未能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展。
此外,讲述阴阳八卦,预言吉凶的《易经》已有了组合数学的萌芽,并反映出二进制的思想。
二、中国数学体系的形成与奠基这一时期包括从秦汉、魏晋、南北朝,共400年间的数学发展历史。
秦汉是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时期,为使不断丰富的数学知识系统化、理论化,数学方面的专书陆续出现。
现传中国历史最早的数学专著是1984年在湖北江陵张家山出土的成书于西汉初的汉简《算数书》,与其同时出土的一本汉简历谱所记乃吕后二年,所以该书的成书年代至晚是公元前186年。
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历史与现代启示(上古至宋元)
•
十进位制系统,正是我们今天日常生活中常用的 逢十进一法。就是说,对正整数或正小数而言,以十为基 础,逢十进一,逢百进二,逢千进三等等。十进位制系统 的产生,为四则运算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 (二)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繁荣时期(西 汉末期至隋唐中叶)
方田(分数四则算法和平面形求面积法) 粟米(粮食交易的计算方法) 衰分(分配比例的计算方法) 少广(开平方和开立方法) 商功(立体形求体积法) 均输(管理粮食运输均匀负担的计算方法) 盈不足(盈亏类问题解法,也涉及能够用 这种解法处理的其他类型 方程(一次方程组解法和正负数) 勾股(勾股定理的应用和简单的测量问题 的解法)
中国古代数学,起源于人们早期的生产活动, 产生于物品上计算的需要、了解数字间的关系、 测量土地及预测天文事件。我国古代把数学叫算 术,又称算学,最后才改为数学。
• 1、远古时期
• 2、春秋时代
10+10=20 20×2=40
金 文 周 《 鼎 》
为秭东 廾 宫 秭 迺 , 曰 来 : 岁 偿 弗 偿 禾 , 十 则 秭 付 , 秭 遗 。 十
在《九章算术》时已十分成熟 (公元一世纪左右) 周髀里就有,《九章算术》时期成熟
印度最早在6世纪末 印度最早在7世纪
刘徽注中引入,宋朝秦九韶 1247 年已通 西欧16世纪才有,印度无 行 周髀已有开平方,《九章算术》时期开 西方在4世纪末有了开平方,但还无开立 平方、开立方已成熟 方;印度最早在7世纪 《九章算术》中有各种类型的应用问题 《九章算术》时已成熟 《九章算术》时已成熟 印度7世纪后的数学书中有某些与中国类 似的问题与方法 印度最早见于7世纪;西欧16世纪始有之 印度7世纪后开始有一些特殊类型的方程 组;西方迟至16世纪始有之
中国数学发展历史
文典型域上的多元复变量函数论被国际学术界 称为「华氏定理」.
陈景润,中国现代数学家,世界著名解析数论 学家之一. 1966年,陈景润攻克了世界著名数 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创造了距摘取 这颗数论皇冠上的明珠1+ 1只是一步之遥的 辉煌.他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上居世界领 先地位.他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数论问 题的成就,至今,仍然在世界上遥遥领先.世界 级的数学大师、美国学者阿 ·威尔A Weil曾 这样称赞他:陈景润的每一项工作,都好像 是在喜马拉雅山山巅上行走. 陈景润于1978 年和1982年两次收到国际数学家大会请他作 45分钟报告的邀请,这是中国人的自豪和骄 傲
唐朝在数学教育方面有长足的发
展.656年国子监设立算学馆,设有算学
博士和助教,由太史令淳风等人编纂注
释算经十书
包括周髀算经、九章算术
海岛算经、孙子算经
张丘建算经、夏侯阳算经
缉古
算经、五曹算经
五经算术、缀术,
作为算学馆学生用的课本.对保存古代
数学经典起了重要的作用.
淳风 公元604-672年 唐代岐州雍人今陕西风翔
梅文鼎幼时注意观察天象,27岁起,始治数学、 历法,终身潜心学术.后接触西方书籍.康熙年间进 京,以学识为康熙帝赏识,曾系统考察古今中外历 法,又介绍欧洲数学,研究中西历算.其间,为明史馆 校订历志舛错10余处,撰成明史历志拟稿.近人称 梅文鼎和日本的关孝和、英国的牛顿为当时世界 的三大数学家,著有方田通法、方程论.
近现代数学发展时期
陈省身
数学家,美国国籍 .曾获美国国家科学 奖1975,沃尔夫数学奖1984等.1994年当选 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陈省身是20世纪 的伟大几何学家,在微分几何方面的成就尤 为突出,被世人称为微分几何之父.
中国的数学历史
中国的数学历史中国是古代文明的重要代表之一,同时也有着光辉的数学历史。
以下是有关中国数学历史的一些重要内容:1.最早的数学发展:约在公元前11世纪,中国的商代就已开始发展数学。
商代的贡献主要包括单位的建立,长度和重量的标准化以及简单的算数。
2.数学家张丘建的贡献:在东汉末年,张丘建发表的《算经》成为了数学史上的重要经典之一。
这部作品包括594个题目,主要涵盖了算术、代数、几何和三角学四个方面的内容。
3.数学家李冶的成就:唐代数学家李冶贡献了许多重要的发现,特别是在解释和应用三角函数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还发明了多种算术方法,并开发了新的几何工具。
4.算学的发展:在宋代,算学成为了学校的主要课程之一,并且开始出现了关于代数学和几何学的研究。
宋代数学家朱世杰发明了一种新的十进制计数方法,并提出若干关于除法和乘方的原则。
5.《数学九章》的出现:明代数学家秦九韶和杨辉共同编写了《数学九章》这部长篇巨著。
这本书详细介绍了代数学、几何学和三角学的各个方面。
它不仅仍然是数学研究的必读之书,而且还影响了欧洲的数学研究。
6.数学教育的革新:在清朝,数学成为了中国的高等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
清末时期的数学家严复通过翻译数学教材的方式,将西方的数学思想引入到中国。
总的来说,中国的数学历史相当悠久而且丰富,其成就在几何、代数以及计算机等领域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虽然现代数学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中国数学所开创的理性、系统、严密的数学思想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
中国数学发展简史—起源
中国数学发展简史—起源翻开任何一部中国数学发展史,你都不难发现,祖先们每前进一步,都伴随着奋斗的汗水。
(1)中国数学的起源(上古~西汉末期)古希腊学者毕达哥拉斯(约公元约前580~约前500年)有这样一句名言:“凡物皆数”。
的确,一个没有数的世界是不堪设想的。
今天,我们会不屑一顾从1数到10这样的小事,然而上万年以前,我们祖先为了这事可煞费苦心了。
在7000年以前,我们的祖先甚至连2以上的数字还数不上来,如果要问他们所捕的4只野兽是多少,他们会回答:“很多只”。
如果当时要有人能数到10,那一定会被认为是杰出的天才了。
后来人们慢慢地会把数字和双手联系在一起了。
每只手各拿一件东西,就是2。
数到3时又被难住了,于是把第3件东西放在脚边,“难题”才得到解决。
就这样,在逐步摸索中,祖先从混混沌沌的世界中走出来了。
先是结绳记数,然后又发展到“书契”,五六千年前就会写1~30的数字,到了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祖先们不但能写3000以上的数学,还有了加法和乘法的意识。
在金文周《※鼎》中有这样一段话:“东宫迺曰:偿※禾十秭,遗十秭为廾秭,来岁弗偿,则付秭。
”这段话包含着一个利滚利的问题。
说的是,如果借了10捆粟子,晚点还,就从借时的10捆变成20捆。
如果隔年才还,就得从借时的10捆涨到40捆。
用数学式子表达即:10+10=2020×2=40除了在记数和算法上有了较大的进步外,祖先还开始把一些数字知识记载在书上。
春秋时代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修改过的古典书籍之一《周易》中,就出现了八卦。
这神奇的八卦至今在中国和外国仍然是人们努力研究和对象,它在数学、天文、物理等多方面都发挥着不可低估和作用。
到了战国时期,祖先们的数学知识已远远超出了会数1~3000的水平。
这一阶段他们在算术、几何,甚至在现代应用数学的领域,都开始了耕耘播种。
算术领域,四则运算在这一时期内得到了确立,乘法中诀已经在《管子》、《荀子》、《周逸书》等著作中零散出现,分数计算也开始被应用于种植土地、分配粮食等方面。
数学史1
1、中国最早的计算工具是算筹。
2、中国古代的测绘工具是规、矩。
3、算筹计数法:4、“九数”是指:方田、粟米、差分、少广、商功、均输、方程、赢不足、旁要。
5、《九章算术》就是从九数发展来的。
6、《墨经》是诸子百家中阐述自然科学理论和学说最丰富的著作。
7、《墨经》中的逻辑思想十分丰富:“小故,有之不必然,无之必不然。
大故,有之必然。
”大故是“充分条件”,小故是“必要条件”。
8、《墨经》中的无限分割思想:端:通过无限分割,而最终分到一个无可再分的“端”。
9、“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事不竭”。
出自《庄子.天下篇》。
10、《周易》中所包含的数学思想有:(1)组合数学的萌芽(2)二进制(3)坐标系思想。
11、《周髀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天文、数学著作。
12、勾股定理出自《周髀算经》。
13、赵爽在《勾股圆方图》中是如何证明勾股定理的?①利用构造方法对几何图形的截、割、拼、补②该证明是以形证数,数形结合思想的集中体现。
14、《九章算术》中的“更相减损求等”法与欧几里得《几何原本》求最大公约数发基本一致。
用“更相减损求等”法求49和91的最大公约数。
15、最早的不定方程问题出自《九章算术》。
16、中算家们考察的各种数量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就是“率”。
率是中算许多理论的基础和算法的源泉,可以说,不懂得率就无法理解中国古代数学的特点。
17、最基本算法程序原理——齐同。
18、刘徽建立了正负数的运算法则。
19、印度到7世纪的婆罗门笈多才开始认识负数,比《九章》晚了约700年。
20、刘徽的“割圆术”证明圆面积公式:刘徽说“割之弥细,所失弥少,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周合体而无所失矣。
”21、科学推求圆周率:π。
22、刘徽还用无穷小分割和极限方法证明了一条极为重要的原理:“刘徽原理”:即由一个堵分成的阳马和鳖臑,其体积之比为2:1。
23、百鸡问题出自《张丘建算经》,是世界著名的不定方程问题。
“今有鸡翁一直钱五,鸡母一直钱三,鸡雏三直钱一,凡百钱买鸡百只,问鸡翁、母、雏各几何?” 依术列出方程:⎪⎩⎪⎨⎧=++=++1003135100z y x z y x ,《张丘建算经》认识到这是个不定问题,并给出了(4,18,78),(8,11,81),(12,4,84)三组解,是其全部正整数解。
中国数学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数学的起源与发展中国数学的起源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主要如下:1.起源:- 远古时期的记数意识:在远古时代,人们就有了记数的意识。
大约7000年以前,人们对数字的认知还非常有限,甚至数到2以上都有困难。
后来人们逐渐把数字和双手联系起来,每只手代表一个“1”,这是最初对数字的直观理解。
为了记录和表达数量,祖先们先是结绳记数,后来发展到“书契”记数。
在五六千年前,已经能够书写1至30的数字,到了春秋时代,能书写3000以上的数字,并且有了加法和乘法的意识。
- 早期的数学知识记载:春秋时期孔子修改过的《周易》中出现了八卦,这是一种具有深刻数学内涵的符号系统,对后世数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八卦在数学、天文、物理等多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 战国时期的数学突破:这一时期中国数学取得了显著进展。
算术领域,四则运算得到确立,乘法口诀已经在一些著作中零散出现,分数计算也开始应用于生产生活,比如种植土地、分配粮食等方面;几何领域,出现了勾股定理;代数领域,出现了负数概念的萌芽;并且出现了“对策论”的萌芽,如战国时期孙膑提出的“斗马术”问题,就反映了对策论中争取总体最优的数学思想。
2.发展:- 秦汉时期:这一时期在记数和计算方法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乘除法算例明显增多,还出现了多步乘除法和趋于完整的九九乘法口诀。
在几何方面,对于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以及体积计算的知识也更加丰富。
同时,算筹和十进位制系统的出现和应用,为数学计算提供了便利的工具和有效的计数方法。
算筹是一些直径1分、长6分的小棍儿,质料有竹、木、骨、铁、铜等,其功用与算盘珠相仿。
- 西汉末期至隋朝中叶:这是中国数学理论的第一个高峰期,标志是《九章算术》的诞生。
《九章算术》是中国秦汉时期一二百年的数学知识结晶,全书共分为九章,收录了246道数学应用题,每道题都分为问、答、术(解法,有的一题一术,有的一题多术)三部分,内容与社会生产紧密联系。
这一时期除了《九章算术》,还出现了刘徽注的《九章算术》以及《海岛算经》《孙子算经》等数学专著。
我国数学学科专业发展的历史沿革
我国数学学科专业发展的历史沿革一、综述我国人民在古代曾对数学的发展做出过辉煌的贡献。
大约在19世纪,西方数学理论较系统地传入中国。
在洋务运动中,1862年清政府设立了同文馆,内设有天文算学馆。
在1898年成立了京师大学堂,同文馆并入京师大学堂,而其中的天文算学馆,成为大学堂的“算学门”。
京师大学堂算学门于1913年正式招生,成为我国的第一个大学数学系。
辛亥革命以后,我国成立了许多新式大学,其中都有数学系。
以后逐渐和西方国家有了较多的学术交流,并向欧美和日本派出留学生。
20世纪30年代,我国自己的数学研究群体开始形成,成立了学术团体,创办了学术杂志。
到40年代就出现了一些杰出的数学家,其中陈省身、华罗庚、苏步青、许宝騄等以其重大贡献而享誉世界。
然而,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家底毕竟是单薄的。
我国当时仅在数学的若干经典分支有自己的研究人员,而许多重要的分支学科,特别是应用数学学科,几乎是一片空白。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为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我国派出大批留学生去原苏联和东欧国家学习。
这批学者回国后为我国数学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1952年,在“向苏联学习”的口号下,全国范围内进行了高等学校的院系调整。
它本质上是一次力度很大的教育教学改革,在很长时间之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后,我国的高等学校被分为文理科综合性大学、工科院校、农科院校、医科院校以及师范院校等不同性质的大学与学院。
当时,设立了综合性大学13所、高等师范院校33所,其中均有数学系。
与此同时,还全盘照搬了原苏联当时的教学计划和教材,不仅设立了各式各样的专业,还有了各种专门化。
这些,对我国高等学校数学学科专业的教育体制产生了长久的影响。
当时的教育体制是计划经济的产物。
从解放初到“十年动乱”前,我国的数学系毕业生几乎都是在这样的体制下培养出来的。
那时数学系的培养目标是单一的,只培养数学研究人员与数学教师。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派出了大批的数学工作者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到欧美进修与交流;又开放了青年学生直接出国留学的渠道;还邀请了不少外国数学家访华讲学。
中国传统数学史话
中国传统数学史话中国的数学史不仅在东亚范围之内,而且在全世界都享有盛誉。
中国古代数学奠定了世界古代数学发展的基础,是古代数学发展史上不朽的一部到。
一、夏商时期1、夏商时代,算术发展十分迅速,用捻筒法来做算术运算,以结构较为完整的“十倍乘计”等方法计算乘法、九宫法计算除法的算法技术,使算术计算更加便捷准确。
2、夏商时代也发明了比例4:3——三角比例,从而实现了圆周率和圆面积的应用实践,并形成了计算几何和解几何的学科体系。
另外在夏商时代,是发现了“六十甲子(公历)历法”,以及“八卦”科学。
二、战国秦汉时期1、在战国时期,发明了由三角比例4:3——三角比例发展而来的圆周率,在秦汉时期得出圆周率π值,它圆周率的估算值已经达到公约的标准水平,也可以说,秦汉时期是中国数学发展史中的重要时期。
2、还有,在战国秦汉时期,发明了叫“交叉算”的算术技术,而且提出了“等比数列递推法”的历史经典,以及多个著名的数学家出现。
三、隋唐五代1、在隋唐五代时期,数学发展很快,发明了多个技术,如立方相等法、金刚石等技术,计算方法:由半径或直径及圆坐标定义圆,最早提出等比相似多边形、正多边形、螺旋线等基本几何概念。
2、同时发明了“九章算法”,一种可以用来进行继数和解几何概算的数学技术。
五代时期数学也开始应用于测量和地图,当时出现了很多的历史名人、定等比数列的定理李世民等。
四、宋元明清时期1、宋元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数学家,他们把一些著名的数学理论发展得更深入,还发明了“竹算术”,并将竹木算术应用到等比数列和三角函数上。
2、除此之外,也有许多发明技术:圆表面积的应用、圆的面积的几何计算、正方形根的计算,以及著名的比例锤破尺、旋转缆轮和双端拱形等。
3、明清时期,数学研究也在不断的进步,发明了拟固线、解微分方程、应用舒尔伯斯定理解圆的方程,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解析几何公式。
五、新中国建立到现在1、新中国成立到现在,数学研究也在不断地进行,形成了多个数学体系,如灰色系统理论、计算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拓扑学、线性空间与非线性分析等。
中国古代的数学发展
中国古代的数学发展导言中国古代的数学发展源远流长,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对数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并做出了众多重要的贡献。
本文将以历史的角度,分析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脉络,并介绍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成就。
一、先秦时期的数学思想在先秦时期,中国数学思想以实用为主,主要体现在商业、农业、天文和算术方面。
1. 商业数学由于商业繁荣,古代中国商人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并开始运用数学解决商业问题。
他们运用比率、比例和利率的概念,进行商业交易计算,如通货膨胀率、利润率等。
2. 农业数学中国古代的农业非常发达,农民经常需要计算田地的面积、播种数量以及灌溉的水量等。
因此,农业数学的发展也成为了古代中国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天文数学古代中国人观测天象并记录了很多天文现象,因此,天文数学在中国古代数学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他们用很精确的方法计算了日食、月食以及恒星位置等。
4. 算术古代中国人普遍使用十进制的算术系统进行计算。
他们还研究了乘法和除法的运算法则,并探索了负数和零的概念。
二、秦汉时期的数学成就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数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数学家和成就。
1. 《九章算术》《九章算术》是中国古代数学的重要著作,它包含了许多方面的数学内容,如算术、代数、几何、商业数学等。
该书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 微积分的雏形在汉朝时期,数学家刘徽提出了类似微积分的概念,他研究了圆的面积和体积,并发现了曲线的切线问题。
三、唐宋时期的数学繁荣唐宋时期,中国的数学进一步发展,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
1. 《数书九章》《数书九章》是唐代数学家李淳风的著作,它系统地总结了中国古代数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对代数和几何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2. 数学应用的拓展唐宋时期,数学在实际应用方面得到了广泛的推广。
特别是在土地测量、航海导航、农田灌溉和人口统计等领域,数学的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明清时期的数学发展明清时期,中国的数学取得了重要的突破,体现在代数学、几何学和数值计算方面。
中国古代数学的起源
中国古代数学的起源
中国古代数学具有丰富的历史,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至前5世纪的西周时期。
在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中,一些著名的数学家和数学文化起到了关键作用。
以下是中国古代数学的一些重要时期和代表性人物:
1.商代和西周时期(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771年):这个时期的主要数学成就包括了一些最早的算术和几何知识。
商代的甲骨文中包含一些数学术语和计数方法。
西周时期的《周髀算经》是古代数学的著作之一,其中包含有关勾股定理的内容。
2.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这一时期的数学发展受到了儒家和道家哲学的影响。
《九章算术》即起源于这个时期,它是古代中国数学的经典之一,包括了关于代数、方程和几何的内容。
3.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数学的应用在这个时期变得更加广泛,尤其是在土地测量、天文学和日历制定方面。
刘徽的《九章算术注》是对《九章算术》的注释,为后来的数学研究提供了基础。
4.三国时期至隋唐时期(220年-907年):数学在这个时期继续发展,有了更多的著作和研究。
《孙子算经》是一部关于算术和代数的著作,对后来的数学有所影响。
隋唐时期,数学家王孝通的《数书九章》对数学的系统整理和分类起到了积极作用。
5.宋元明清时期(960年-1840年):这一时期数学的研究在许多方面都有显著的进展,包括数论、代数、几何等。
数学家杨辉提出了杨辉三角,成为组合数学的重要工具。
总体而言,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是逐步积累的过程,融入了许多实际应用和哲学思想。
在古代数学的基础上,中国数学家为后来的代数学、数论等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数学日记数说中国400字
数学日记数说中国400字(实用版)目录一、引言二、中国数学的历史1.古代数学的发展2.中世纪数学的繁荣3.现代数学的崛起三、中国数学的贡献1.九章算术2.算盘与数学教育3.数学家的成就四、结论正文【引言】数学是一门源远流长的学科,自古以来便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数学发展史也是悠久且丰富的。
本文将围绕中国数学的历史及其贡献展开叙述,让我们一同领略中国在数学领域的辉煌成就。
【中国数学的历史】1.古代数学的发展中国古代数学起源于先秦时期,当时的数学主要以计算为主,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
到了汉代,数学逐渐发展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数学著作,如《周髀算经》和《九章算术》等。
2.中世纪数学的繁荣唐代是中国数学的繁荣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数学家,如李淳风、秦九韶等。
他们的研究涉及到算术、代数、几何等多个领域,推动了中国数学的发展。
特别是唐代的《算经十书》,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的数学著作之一。
3.现代数学的崛起明清时期,随着西方数学的传入,中国数学开始向现代化转型。
一批有识之士,如徐光启、李善兰等,致力于学习西方数学,并推动中国数学的现代化进程。
【中国数学的贡献】1.九章算术《九章算术》是中国古代数学的代表作之一,书中记载了许多重要的数学方法,如方程术、术数、代数等。
这部著作不仅对中国数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对世界数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2.算盘与数学教育算盘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计算工具,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
算盘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数学教育的普及与发展,使得数学知识变得更加易于传播和掌握。
3.数学家的成就自古以来,中国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数学家,他们在各个时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如秦九韶提出的“秦九韶算法”,李善兰对微积分的贡献等。
这些数学家的研究成果,不仅推动了中国数学的发展,同时也对世界数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结论】综观中国数学的历史与发展,我们不禁为中国在数学领域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而自豪。
中国数学发展历史
中国数学发展历史中国是世界上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数学这门学科在中国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
从远古的河洛文化、到春秋战国时期的《九章算术》,再到现代的数学研究,中国数学的发展历程呈现出一种独特的风格和面貌。
中国的数学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的河洛文化。
河洛文化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计数方式,利用石子、贝壳等物进行计数,后来逐渐演变为算盘的使用。
这种计数方式利用了十进制的原理,使得计数更加方便、准确。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数学发展迎来了一个高峰。
《九章算术》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这部著作包含了大量的数学问题及其解法,内容涵盖了代数、几何、概率统计等多个方面。
其中,求解线性方程组的方法、分数运算、面积和体积的计算等成果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近代以来,中国数学的发展受到了西方数学的影响,同时也开始与西方进行交流。
清朝时期,西方数学开始被引入中国,中国的数学家开始学习西方的数学知识。
这使得中国的数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现代,中国的数学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中国的数学家们在代数、几何、拓扑、概率统计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其中,中国在解析数论、代数几何、泛函分析等领域的成就尤为突出。
同时,中国的数学家们也开始将数学应用到其他领域,如物理、工程、经济等。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入,数学的研究也在不断地深入和发展。
在中国,数学界正在积极推动学科交叉和创新研究。
例如,将数学与物理、工程、经济等领域相结合,开展跨学科的研究,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中国的数学教育也在不断改进和优化。
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接触和理解数学,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数学人才。
这些人才将在未来的数学研究和应用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总结:中国数学发展历史悠久,从河洛文化到《九章算术》,再到现代的数学研究,中国的数学一直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研究的推动,中国的数学将会在更多的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数学史第十讲中国数学发展简史
数学史第十讲中国数学发展简史数学史第十讲:中国数学发展简史关键词:中国数学,历史发展,数学思想,古代数学,近现代数学一、引言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其数学发展源远流长,且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数学思想和体系。
从原始社会的结绳记事到现代数学,中国的数学发展见证了无数智慧的闪光。
本篇文章将带您探寻中国数学的发展历程,从古代的数学成果到近现代的数学发展,感受中国数学的魅力。
二、中国古代数学1、数学起源与背景在中国的远古时代,数学便已萌芽。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土地测量、赋税、水利等实际需要的增加,数学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春秋战国时期的数学成就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数学成就开始显现。
《周髀算经》和《九章算术》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初步形成。
其中,《周髀算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数学著作之一,阐述了勾股定理及其应用。
秦汉时期,中国的数学思想进一步发展。
这一时期,人们对分数、小数的认识日益深化,十进位值制记数法应运而生,勾股定理得到广泛应用。
此外,赵爽的“勾股圆方图”和刘徽的“割圆术”也是秦汉时期数学的重要成果。
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数学成就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数学成就达到了新的高度。
祖冲之的“圆周率”和王孝光的“沈括算图”是这一时期数学的杰出代表。
此外,这一时期还出现了《算经十书》等重要的数学著作。
三、中国近现代数学1、隋唐时期的数学思想和发展隋唐时期,中国的数学思想进一步发展,唐代的《算经十书》成为了一个时代的数学经典。
这一时期,人们开始关注数学的实际应用,如天文学、工程学等。
2、宋元时期的数学成就和发展宋元时期,中国的数学成就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杨辉的“杨辉三角”和朱世杰的“四元术”是这一时期数学的杰出代表。
此外,这一时期还出现了《算学启蒙》等重要的数学著作。
明清时期,中国的数学思想逐渐走向封闭和保守,但仍有不少数学家在不懈探索。
这一时期,徐光启的《几何原本》、李善兰的《代数学》等著作对于中国的数学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中国从古到今的数学发展
中国从古到今的数学发展中国数学的历史源远流长,起源可以追溯至上古时期。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古代的数学家们为数学科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使得中国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成为世界数学发展的领先者。
具体来看,中国数学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重要阶段:1. 数学的萌芽阶段: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已经出现了数字的记录,其中蕴含了十进制的规则。
这一时期,人们通过结绳记事和刻木记事等方法来认识和使用数的概念。
2. 数学体系的形成阶段:到了春秋战国时代,严格的十进位制筹算记数方法开始出现,并有了关于几何学的记载,如《考工记》中提到的与手工业制作相关的实用几何知识。
传说中,伏羲创造了“规”和“矩”,大禹治水时用这些工具丈量土地和测算山谷。
3. 数学的发展与繁荣阶段:中国古代数学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体系,并在宋元时期达到高峰,出现了如秦九韶、李冶、杨辉等著名数学家,他们的著作对后世影响深远。
4. 近现代数学的发展:到了近现代,随着西方数学的引入,中国数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中西方数学思想开始交流融合。
尤其是在20世纪,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近代教育的推广,数学教育得到了广泛普及和发展。
5. 当代数学的现状:进入21世纪后,中国在数学领域继续保持着快速发展的趋势,不仅在纯粹数学的多个分支上有所建树,还在应用数学及与高新技术相关的数学领域展现出强大的实力和潜力。
综上所述,中国数学的发展经历了从起源到繁荣再到现代化的历程,每个时期都有其显著的成就和特点。
古代中国的数学家们在算术、代数、几何等领域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近现代以来,中国数学在吸收世界先进成果的同时,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为世界数学的进步作出了贡献。
重新回答||。
中国的数学知识点总结
中国的数学知识点总结中国作为一个数学发展悠久的国家,拥有丰富的数学知识和成就。
中国数学在古代就已经有了独特的发展,比如古代的算术、代数、几何、概率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本文将介绍中国数学的各个知识点,并对其进行概括和总结。
1. 古代数学知识点中国古代数学主要包括算术、代数、几何、概率等方面的知识。
在古代,中国人就掌握了重要的数学技术,比如十进制计数法、方程的求解、数学定理的证明等。
其中,古代中国数学的代表作品包括《九章算术》、《孙子算经》、《算经》等。
《九章算术》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数学著作之一,它包括了代数、几何、概率、数论等方面的知识。
《孙子算经》则是中国最早的数学教科书之一,它包括了各种算术运算、方程的解法、几何图形的计算等内容。
《算经》则是中国最早的数学文献之一,它包括了代数方程、勾股定理、圆周率等内容。
在古代,中国数学家还对圆周率、质数、勾股定理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很多重要的成就。
他们的成就对后世的数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现代数学知识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国数学在近现代取得了很多重要的成就。
现代中国数学主要包括了代数、几何、数论、概率等方面的知识。
代数方面的知识包括了各种方程的解法、矩阵运算、线性代数等内容。
几何方面的知识包括了各种几何图形的性质、空间几何的计算、微分几何等内容。
数论方面的知识包括了质数、数列、数论函数等内容。
概率方面的知识包括了概率分布、随机过程、数理统计等内容。
现代中国数学家在代数、几何、数论、概率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多重要的成就。
比如中国数学家陈景润在代数方面的研究成果被誉为“世界数学界的七个悬念”,王元在对称矩阵、代数性质和应用方面的研究著称于世。
3. 数学教育和研究中国一直重视数学教育和研究,各种数学竞赛和数学奖项都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支持。
中国的数学教育和研究机构遍布全国,包括数学教育机构、数学研究院、数学期刊等。
中国数学学会是中国数学界的权威机构,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
数学史知识点
●中世纪的中国数学1.周髀算经在现存的中国古代数学著作中,《周髀算经》是最早的一部。
卷上叙述的关于荣方与陈子的对话,包含了勾股定理的一般形式。
(我国最早记载勾股定理,中国历史上最早完成勾股定理证明的数学家是三国时期的赵爽。
)我国古代著作《周髀算经》中的“髀”是指竖立的表或杆子。
2.九章算术第一章“方田”:田亩面积计算;提出了各种多边形、圆、弓形等的面积公式;分数的通分、约分和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完整法则。
后者比欧洲早1400多年。
第二章“粟米”:谷物粮食的按比例折换;提出比例算法,称为今有术;衰分章提出比例分配法则,称为衰分术;第三章“衰分”:比例分配问题;介绍了开平方、开立方的方法,其程序与现今程序基本一致。
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多位数和分数开方法则。
它奠定了中国在高次方程数值解法方面长期领先世界的基础。
第四章“少广”:已知面积、体积,反求其一边长和径长等;第五章“商功”:土石工程、体积计算;除给出了各种立体体积公式外,还有工程分配方法;(《九章算术》中的“阳马”是指一种特殊的棱锥)第六章“均输”:合理摊派赋税;用衰分术解决赋役的合理负担问题。
今有术、衰分术及其应用方法,构成了包括今天正、反比例、比例分配、复比例、连锁比例在内的整套比例理论。
西方直到15世纪末以后才形成类似的全套方法。
第七章“盈不足”:即双设法问题;提出了盈不足、盈适足和不足适足、两盈和两不足三种类型的盈亏问题,以及若干可以通过两次假设化为盈不足问题的一般问题的解法。
这也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成果,传到西方后,影响极大。
第八章“方程”:一次方程组问题;采用分离系数的方法表示线性方程组,相当于现在的矩阵;解线性方程组时使用的直除法,与矩阵的初等变换一致。
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完整的线性方程组的解法。
在西方,直到17世纪才由莱布尼兹提出完整的线性方程的解法法则。
这一章还引进和使用了负数,并提出了正负术——正负数的加减法则,与现今代数中法则完全相同;解线性方程组时实际还施行了正负数的乘除法。
中国数学史
李善兰(清, 1811-1882)
李善兰恒等式
19世纪的中国数学
李善兰(清, 1811-1882)翻译部分西方学术著作
《几何原本》(1857) 《谈天》(1858, 赫谢尔) 《重学》(1859, 惠威尔)
徐光启等译《几何原本》 后250年
万有引力定律及天体力学 牛顿运动定律
《代微积拾级》(1859, 卢米斯)
《代数学》(1859, 德摩根)
“此书为算学中上乘功夫,此书一出,非特中
法几可尽废,即西法之古者亦无所用之矣。”
19世纪的中国数学
直线之公式,地=甲天丄乙,则地为天的函数。
dx a x ln (a x) c
禾 彳天 (甲 天)对 丙 甲 天
xdx ydy mydx
3.14159261<π<3.14159271
割之又割
《算经十书》
《周髀算经》、《九章算术》、《海岛算经》、《孙子算经》 《夏候阳算经》、《张邱建算经》、《缀术》、《五曹算经》 《五经算术》、《缉古算经》。
《算经十书》
公元656年
汉唐千余年间中国 数学发展的水平
3.中算发展的第三次高峰
数学全盛时期
承前启后、融会中西的数学家 “历算第一名家”、“开山之袓” 《梅氏历算丛书辑要》62卷 代数(笔算)、几何、三角 康熙:历象算法,朕最留心,此 学今鲜知者,如梅文鼎实仅见也。
(清, 1633-1721)
光禄大夫、左都御史 “会通中西”、“西学中源”
18世纪的中国数学
康熙:“即西洋算法亦善,原系中国算法,
《缀术》
《隋书〃律历志》
公元462年, 祖冲之算出 3.1415926<π<3.1415927 密率355/113,约率22/7。 所著之书,名为《缀术》, 学官莫能究其深奥,是故废 而不理。 1913年起称355/113为祖率。
关于数学的中国知识点总结
关于数学的中国知识点总结数学作为一门学科,对于人类的进步和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作为数学的发源地之一,拥有丰富而独特的数学知识体系。
本文将为你总结一些关于数学的中国知识点,帮助你更好地了解中国数学的发展和特点。
一、古代数学古代中国的数学研究始于商朝,经过了多个朝代的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数学体系。
这一时期的数学成果主要体现在算术和几何方面。
1.算术知识点:古代中国人在算术方面取得了很多重要的成果。
其中,古代中国人发明了十进制计数系统,使得数学运算更加简便。
另外,中国古代还发明了中国剩余定理和中国幻方等重要数学理论和方法。
2.几何知识点:古代中国对几何学的研究也有较高的成就。
著名的《九章算术》中包含了许多几何方面的内容,如直角三角形的勾股定理等。
二、现代数学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数学研究的深入,中国的数学领域也取得了很多令人瞩目的成就。
现代数学主要包括代数、几何、概率统计等方面的研究。
1.代数知识点:代数学是数学的重要分支之一。
中国数学家陈景润提出了著名的陈氏定理,该定理在代数学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
此外,中国还有很多其他的代数学家,如华罗庚、刘维尔等,为代数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2.几何知识点:中国的几何学研究也有着世界影响力。
中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提出了“华罗庚猜想”,该猜想在数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此外,中国数学家还在拓扑学、微分几何等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3.概率统计知识点:概率统计是现代数学中的重要分支之一,对于科学研究和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应用。
中国数学家任天堂等人在概率统计领域有着卓越的贡献,提出了很多重要的理论和方法。
三、数学教育数学教育在中国具有重要地位,中国的数学教育体制和教学方法独具特色。
1.教育体制:中国的数学教育体制非常完善,从小学到大学都有严格的数学教学计划和考试评价体系。
中国的数学课程内容丰富,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2.教学方法:中国的数学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造性思维。
数学的历史演变从古代中国开始的算术发展
数学的历史演变从古代中国开始的算术发展数学的历史演变:从古代中国开始的算术发展数学作为一门科学,其历史可追溯到人类文明的起源。
在古代中国,算术是数学的基础,随着时间的推移,数学发展成为一门完整而复杂的学科。
本文将探讨数学的历史演变,特别是从古代中国开始的算术发展。
1. 古代中国算术的起源古代中国是数学发展的重要起源地之一。
约在公元前2000年,中国古代的算术开始得到正式记录和系统化。
最早的算术文献如《九章算术》和《孙子算经》等,系统地阐述了算术的基本概念、运算规则以及实际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文献成为后世数学发展的重要基石。
2. 算盘的发明算盘是古代中国创造的一种计算工具,对算术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算盘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左右。
算盘通过珠子在竹框中的移动来进行计算,大大提高了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
算盘的发明不仅促进了算术的发展,还在商业和科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古希腊数学的传入古希腊是数学史上的另一个重要里程碑。
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数学开始出现并且逐渐发展。
古希腊数学关注几何学,特别是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对后世的数学发展影响深远。
古希腊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进入中国后,与传统的中国算术观念相结合,推动了算术的进一步发展。
4. 零的引入与进一步发展作为数学的重要发明之一,零在古代中国的算术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古代中国的数学家开始意识到负数和复数的存在,并对其进行了研究。
随着零的引入,数学的计算方法和术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丰富,为代数学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5. 近代数学的崛起与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数学在近代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欧洲数学家们的研究成果为数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伽罗华、拉格朗日、高斯等数学家的贡献使代数学、数论、解析几何等领域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同时,微积分的发展为现代科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工具和方法。
总的来说,从古代中国开始的算术发展对数学的历史演变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数学发展的简单历史知识
中国古代是一个世界上数学先进的国家,用近代科目来分类的话,可以看出无论在算术、代数、几何和三角各方面都十分发达。
现在就让我们来简单回顾一下初等数学在中国发展的历史。
(一)属于算术方面的材料
大约在3000年以前中国已经知道自然数的四则运算,这些运算只是一些结果,被保存在古代的文字和典籍中。
乘除的运算规则在后来的“孙子算经”(公元三世纪)内有了详细的记载。
中国古代是用筹来计数的,在我们古代人民的计数中,己利用了和我们现在相同的位率,用筹记数的方法是以纵的筹表示单位数、百位数、万位数等;用横的筹表示十位数、千位数等,在运算过程中也很明显的表现出来。
“孙子算经”用十六字来表明它,“一从十横,百立千僵,千十相望,万百相当。
”
和其他古代国家一样,乘法表的产生在中国也很早。
乘法表中国古代叫九九,估计在2500年以前中国已有这个表,在那个时候人们便以九九来代表数学。
现在我们还能看到汉代遗留下来的木简(公元前一世纪)上面写有九九的乘法口诀。
现有的史料指出,中国古代数学书“九章算术”(约公元一世纪前后)的分数运算法则是世界上最早的文献,“九章算术”的分数四则运算和现在我们所用的几乎完全一样。
古代学习算术也从量的衡量开始认识分数,“孙子算经”(公元三世纪)和“夏候阳算经”(公元六、七世纪)在论分数之前都开始讲度量衡,“夏侯阳算经”卷上在叙述度量衡后又记着:“十乘加一等,百乘加二等,千乘加三等,万乘加四等;十除退一等,百除退二等,千除退三等,万除退四等。
”这种以十的方幂来表示位率无疑地也是中国最早发现的。
小数的记法,元朝(公元十三世纪)是用低一格来表示,如13.56作1356。
在算术中还应该提出由公元三世纪“孙子算经”的物不知数题发展到宋朝秦九韶(公元1247年)的大衍求一术,这就是中国剩余定理,相同的方法欧洲在十九世纪才进行研究。
宋朝杨辉所著的书中(公元1274年)有一个1—300以内的因数表,例如297用“三因加一损一”来代表,就是说297=3×11×9,(11=10十1叫加一,9=10—1叫损一)。
杨辉还用“连身加”这名词来说明201—300以内的质数。
(二)属于代数方面的材料
从“九章算术”卷八说明方程以后,在数值代数的领域内中国一直保持了光辉的成就。
“九章算术”方程章首先解释正负术是确切不移的,正象我们现在学习初等代数时从正负数的四则运算学起一样,负数的出现便丰富了数的内容。
我们古代的方程在公元前一世纪的时代已有多元方程组、一元二次方程及不定方程几种。
一元二次方程是借用几何图形而得到证明。
不定方程的出现在二千多年前的中国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课题,这比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希腊丢番图方程要早三百多年。
具有x3+px2+qx=A和x3+px2=A形式的三次方程,中国在公元七世纪的唐代王孝通“缉古算经”已有记载,用“从开立方除之”而求出数字解答(可惜原解法失传了),不难想象王孝通得到这种解法时的愉快程度,他说谁能改动他著作内的一个字可酬以千金。
十一世纪的贾宪已发明了和霍纳(1786—1837)方法相同的数字方程解法,我们也不能忘记十三世纪中国数学家秦九韶在这方面的伟大贡献。
在世界数学史上对方程的原始记载有着不同的形式,但比较起来不得不推中国天元术的简洁明了。
四元术是天元术发展的必然产物。
级数是古老的东西,二千多年前的“周髀算经”和“九章算术”都谈到算术级数和几何级数。
十四世纪初中国元代朱世杰的级数计算应给予很高的评价,他的有些工作欧洲在十八、九世纪的著作内才有记录。
十一世纪时代,中国已有完备的二项式系数表,并且还有这表的编制方法。
历史文献揭示出在计算中有名的盈不足术是由中国传往欧洲的。
内插法的计算,中国可上溯到六世纪的刘焯,并且七世纪末的僧一行有不等间距的内插法计算。
十四世纪以前,属于代数方面许多问题的研究,中国是先进国家之一。
就是到十八,九世纪由李锐(1773—1817),汪莱(1768—1813)到李善兰(1811—1882),他们在这一方面的研究上也都发表了很多的名著。
(三)属于几何方面的材料
自明朝后期(十六世纪)欧几里得“几何原本”中文译本一部分出版之前,中国的几何早已在独立发展着。
应该重视古代的许多工艺品以及建筑工程、水利工程上的成就,其中蕴藏了丰富的几何知识。
中国的几何有悠久的历史,可靠的记录从公元前十五世纪谈起,甲骨文内己有规和矩二个字,规是用来画圆的,矩是用来画方的。
汉代石刻中矩的形状类似现在的直角三角形,大约在公元前二世纪左右,中国已记载了有名的勾股定理(勾、股二个字的起源比较迟)。
圆和方的研究在古代中国几何发展中占了重要位置。
墨子对圆的定义是:“圜,一中同长也。
”—个中心到圜周相等的叫圜,这解释要比欧几里得还早一百多年。
在圆周率的计算上有刘歆(?一23)、张衡(78—139)、刘徽(263)、王蕃(219—257)、祖冲之(429—500)、赵友钦(公元十三世纪)等人,其中刘徽、祖冲之、赵友钦的方法和所得的结果举世闻名。
祖冲之所得的结果要比xx早一千多年。
在刘徽的“九章算术”注中曾多次显露出他对极限概念的天才。
在平面几何中用直角三角形或正方形和在立体几何中用锥体和长方柱体进行移补,这构成中国古代几何的特点。
中国数学家善子把代数上的成就运用到几何上,而又用几何图形来证明代数,数值代数和直观几何有机的配合起来,在实践中获得良好的效果.
正好说明十八、九世纪中国数学家对割圜连比例的研究和项名达
(1789—1850)用割圜连比例求出椭圆周长。
这都是继承古代方法加以发挥而得到的(当然吸收外来数学的精华也是必要的)。
(四)属于三角方面的材料
三角学的发生由干测量,首先是天文学的发展而产生了球面三角,中国古代天文学很发达,因为要决定恒星的位置很早就有了球面测量的知识;平面测量术在“周牌算经”内已记载若用矩来测量高深远近。
刘徽的割圆术以半径为单位长求圆内正六边形,十二二边形等的每一边长,这答数是和2sinA的值相符(A是圆心角的一半),以后公元十二世纪赵友钦用圆内正四边形起算也同此理,我们可以从刘徽、赵友钦的计算中得出7.5o、15o、
22.5o、30o、45o等的正弦函数值。
在古代历法中有计算二十四个节气的日晷影长,地面上直立一个八尺长的“表”,太阳光对这“表”在地面上的射影由于地球公转而每一个节气的影长都不同,这些影长和“八尺之表”的比,构成一个余切函数表(不过当时还没有这个名称)。
十三世纪的中国天文学家郭守敬(1231—1316)曾发现了球面三角上的三个公式。
现在我们所用三角函数名词:正弦,余弦,正切,余切,正割,余割,这都是我国十六世纪已有的名称,那时再加正矢和余矢二个函数叫做八线。
在十七世纪后期中国数学家梅文鼎(1633—1721)已编了一本平面三角和一本球面三角的书,平面三角的书名叫“平三角举要”,包含下列内容:(1)三角函数的定义;(2)解直角三角形和斜三角形;(3)三角形求积,三角形内容圆和容方;(4)测量。
这已经和现代平面三角的内容相差不远,梅文鼎还著书讲到三角上有名的积化和差公式。
十八世纪以后,中国还出版了不少三角学方面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