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现状及发展趋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现状及发展趋势

社会经济的现代化贯通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全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必然趋势。从内容上看,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为标志,并引起经济结构、政治制度、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全方位变化的一场社会变革。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842年五口通商以后,西方商品输人与日俱增,尤其是洋纱洋布的输入,摧毁了东南沿海地区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造成纺与织、织与耕的分离。传统的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其后,随着更多的通商口岸的开放,洋纱洋布得以倾销,进而为机器棉纱纺织业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一定的原料和产品市场;陷入破产与失业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则为近代机器工业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只是发生在沿海局部地区,内地广阔的农村封建生产关系基本没变。另外,在东南沿海地区,棉纺等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部门也同时受到打击和排挤,这些部门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遏制。

2、近代机器工业的出现

19世纪40年代外国资本的近代机器工业在中国出现。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开始。

鸦片战争后,外国商人为了贸易和航运的需要,在通商口岸私自创办了一批船舶维修厂、砖茶厂和机器缫丝厂等。外国企业在中国的开办,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机器与技术,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从而为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起了诱导的作用。

自19世纪60年代始,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大官僚,先后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军事工业,清政府各省当局大多也创办了自己的军火生产机构。这些军事工业从外国购进设备生产船舰、枪炮、弹药,将大机器工业引入了中国。洋务派在这一时期所创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铁厂等民用工业,也都属于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除制造业外,洋务派大官僚李鸿章等人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修筑了铁路,从而建立了中国自己的近代采矿、航运、铁路和通讯事业。

二、中国社会经济近代化进程的阶段

1.初步发展阶段(1840~1895 年)

(1)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的特权向中国倾销商品,并非法开办企业(这是在中国最早出现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工业)。

(2)洋务运动,兴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第一次大规模实践,产生了中国机器工业。

(3)19 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冲击自然经济,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2.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 年)

(1)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2)1912—1919 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3.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 年)

(1)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官僚资本形成,民族工业发展。

(2)抗战期间,原有的工业在军国主义的大举进攻下遭到严重摧残,近代化被打断。

(3)抗战胜利后,美国与四大家族相结合,把中国民族工业(近代化)推入绝境。

4.现代化发展的新时期(1949 年至今)

(1)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开始向苏联学习,建设新中国, 1953 年颁布过渡时期总路线, 1956 年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2)1953—1957 年,实施一五计划,改变中国工业落后面貌,为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3)1956—1978 年工业化经历了曲折的道路。1958 年掀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使国民经济比例失调。1966 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遭受了重大的挫折。

(4)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进行现代化建设。使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回到了正常的轨道,并取得辉煌成就。中国社会经济近代化进程的阶段特征

1.从1840年到19世纪60年代,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中国社会原有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近代民族机器工业出现,中国经济开始呈现出半殖民地特征。

2.从19世纪60年代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兴起,形成了以封建经济为主体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

3.从1927年国共十年对峙开始到新中国成立,社会经济结构表现为官僚资本主义经济为支配地位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4.从新中国成立到1952年底,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建立,并与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并存,构成了过渡时期的新民主主义经济。

5.从1953年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公有制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建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6.从1956年底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形成了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7.20世纪80年代起,开始向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国营、集体、个体、私营、中外合资、外商独资)并存发展。

8.20世纪90年代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

三、中国社会各阶层对经济现代化的探索

1.地主阶级:地主阶级洋务派在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打出“自强”“求富”的旗号,先后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这是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开端,它诱导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并在客观上对外国侵略起到了抵制作用。

2.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提出《资政新篇》,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迫切愿望。

3. 资产阶级:资产阶级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阶级关系的变化,为中国实现革命的转变奠定了经济和阶级基础。

4. 无产阶级(1)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无产阶级走了一条从新民主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道路。(2)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实行土地革命和土地改革,并在根据地建设了一批工业企业,新民主主义经济在中国得以出现和发展。(3)新中国在独立建国、政权巩固和经济恢复后,中国共产党为实现由乡村为主的农业社会转变到以城市为主的工业社会,全面实现经济和社会的现代化,先后进行了社会工业化建设和改造,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由于“左”倾错误的发展,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被迫停顿。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