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孝文化的发展过程,孝道予以当代人的启示意义和对和谐中国的建设的影响和作用。

合集下载

孝文化研究报告

孝文化研究报告

孝文化研究报告孝文化研究报告引言: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也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几乎每个中国人都受到了父母的教育和影响,将孝敬父母作为人生的基本准则。

本报告旨在研究孝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影响,并了解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应用。

一、孝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孝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尤其是先秦时期。

《论语》中有大量关于孝敬父母的言论,如孔子的“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强调子女应该尽责地照顾和尊敬年迈的父母。

随着时间的推移,孝文化在中国社会中扎根并发展壮大,成为一种普遍的道德观念,并在实践中体现出来。

二、孝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孝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包括:尊敬父母、尽孝养亲、感恩回报、延续家族血脉等。

尊敬父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基本道德要求,孝顺是子女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尽孝养亲意味着不仅要提供物质上的照顾,还要给予情感上的支持和关怀。

感恩回报体现了孝子女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通过自己的行为来回报他们。

延续家族血脉强调了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希望子女能够继承家族的衣钵,传承家族的价值观念。

三、孝文化的现代意义和应用在现代社会中,孝文化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应用价值。

首先,孝文化强调家庭的重要性,提倡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关系和亲情。

在如今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需要通过弘扬孝文化来重建家庭价值观,加强亲子沟通和关系的融洽。

其次,孝文化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保持社会的道德纽带和社会稳定。

同时,孝文化还促进了社会公德的培养,推动社会责任的履行和公益事业的发展。

结论: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孝敬父母的价值被重新认识和重视,应该通过教育和实践来传递和弘扬。

同时,孝文化也需要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因此需要通过创新和发展,以适应现代家庭和社会的需求。

只有在弘扬孝文化的同时,我们才能够创造出更加美好的家庭和社会。

孔子孝文化对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启示

孔子孝文化对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启示

M 16和谐社会建设丨H孔子孝文化对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启示李君君(郑州大学 河南郑州 450001)【摘 要】 孔子孝文化包含十分丰富的内容,对我国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坚持尽心“养亲”,重视诚心“敬亲”;秉承“顺亲”、鼓励“谏亲”,反对愚孝;坚持“礼亲”,以礼至孝,厚养薄葬。

【关键词】 孔子;孝文化;和谐社会孝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内涵最深、包容最广的文化,历经世代沧桑而经久不衰,并且得到各民族各朝代推崇,是我国最引以为傲的精神文化之一。

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其思想对后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虽然孔子不是提出“孝”观念的第一人,但他十分重视孝文化,孔子孝文化是在前人“孝”思想,诸如西周时期礼仪制度等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化与继承,使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从而构建出了一套新的理论体系。

孔子的孝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大力弘扬孔子孝文化的积极因素,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一、坚持尽心“养亲”,重视诚心“敬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这句话不仅告诉每个人的生命源自于父母,并且也让人懂得了行孝的起点。

在每一个子女的成长过程中,都耗费了父母太多的心血和精力。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世界上最无私的、最伟大的,根本无法用任何尺度来衡量,所以子女理所当然孝顺父母。

那么,怎样才算真正的行孝与尽孝呢?在2500多年前,孔圣人就已经给出了答案。

孔子沿袭了传统的孝道观念,即子女对父母尽孝首先要做到“养亲”。

即赡养父母,保证父母物质方面的需求。

“有酒食,先生馔,有事,弟子服其劳。

”意思是说有了酒食让年老的人来吃,如果遇到什么事,让年幼的人来操劳。

孔子认为赡养父母首先要使父母得到物质上的满足,这是一种最低层次的“孝”。

其次,在物质赡养的基础上,孔子又提出了:“今之孝道,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他认为子女对父母不但要做到“养亲”,更应注重“敬亲”,即尊重、敬爱父母, 使父母能够在人格上得到尊重、在精神上获得慰籍。

论传统孝道及其现代意义

论传统孝道及其现代意义

论传统孝道及其现代意义
传统孝道是中国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关心和照顾。

这种传统孝道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传统孝道有助于维系家庭关系。

在现代社会,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家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薄弱。

然而,传统孝道强调的是家庭的凝聚力和亲情,通过尊敬和关心父母,子女能够加强家庭关系,减少家庭纷争,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其次,传统孝道有助于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尊敬和孝顺父母是一种美德,它教导子女们如何尊重他人,体谅他人的辛苦和付出。

通过孝道的教育,子女们能够培养出关心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这对于现代社会的和谐发展至关重要。

此外,传统孝道还能够带来个人的成长和幸福感。

照顾父母是一种情感的交流和沟通,通过关心和照顾父母,子女们能够培养出责任感和成就感,同时也能够增强自己的生活意义和满足感。

同时,父母的教诲和指导也是子女们个人成长的重要来源,他们的爱和经验能够帮助子女们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孝道也面临一些挑战。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工作压力使得子女们很难兼顾工作和照顾父母的责任。

此外,随
着家庭结构单一化的趋势,许多老人生活在空巢状态下,缺乏子女的陪伴和照顾。

因此,社会应该共同努力,提供支持和保障,以确保传统孝道的延续和实践。

总之,传统孝道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够维系家庭关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带来个人的成长和幸福感。

然而,面临的挑战也需要社会共同努力来解决。

只有我们秉持传统孝道,注重关心父母,才能够创造一个和谐、幸福的社会。

中国传统孝文化在现代家庭道德建设中的价值

中国传统孝文化在现代家庭道德建设中的价值

中国传统孝文化在现代家庭道德建设中的价值中国传统的孝文化在现代家庭道德建设中具有无与伦比的价值。

孝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一直被认为是中国传统道德体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它主张尊重父母,孝敬长者,维护家族和睦,是一种家庭伦理和家庭道德的基石。

在当今社会中,尊老爱幼、敬老尊祖、孝敬父母等孝文化的价值被重新重视,成为了构建和谐家庭、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力量。

首先,孝文化在现代家庭道德建设中有着积极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家庭结构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但孝文化却没有改变,仍然保持着其不可取代的地位。

孝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尊重父母,这种尊重不仅体现在言行上,也体现在感情上,这种尊重不仅仅适用于孝顺父母,也适用于兄弟姐妹、配偶和自己的子女。

孝文化可以调和家庭中不同代人之间的关系,也可以帮助不同人在家庭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其次,孝文化对家庭和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强调“家和万事兴”,家庭的和谐有助于社会的和谐。

因此,重视孝文化可以在家庭中培养出一种积极向上、互相关爱、有温度的氛围,并促进社会正向发展。

在现代社会,各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如家庭纠纷、婚姻危机、青少年犯罪等,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与孝文化缺失有关。

通过培养孝文化,可以消弭一些家庭和社会矛盾,调和家庭关系,建设和谐社会。

最后,弘扬孝文化还能够对家庭教育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孝文化不但是一种道德标准,还是一种行为规范。

在现代社会,家长们需要教育孩子遵守道德规范,培养孝敬父母的责任感和家庭责任感。

通过传承孝文化,家长们可以启发孩子用自己的事实效用体验孝顺父母的快感,让孩子们明白家庭是最重要的基础,父母是自己最亲密的朋友和最坚强的后盾,因此,自己的行为和言语应该遵循孝道的行为规范。

总之,孝文化在现代家庭道德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弘扬孝文化,让尊老爱幼、孝敬父母、敬老尊祖的价值观滋润每一个家庭,推动着家庭和社会的发展,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传统孝道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

传统孝道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

传统孝道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孝道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文化,随着中国社会文明的发展,不断地丰富了新的内容。

弘扬孝道文化,倡导孝亲敬老,对推进民政工作科学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孝道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源于诸子百家,传承千古百年。

《论语》曰:“生,事之以礼“。

意思是说,父母在世时,按照规定的礼节来侍奉他们。

生,以何礼事之,传统孝道文化主要表现为奉养父母、尊敬父母、医治疾病、光宗耀祖、劝谏力诤。

《论语》又曰:“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意思是说,父母死后,依照规定的礼节来安葬他们、祭祀他们。

死,以何礼葬之,传统孝道文化主要表现为慎终追远。

慎终追远是中华民族传统殡葬文化的精髓和精华。

传统孝道把慎终追远看得很重,在丧葬时要尽各种礼仪,从而形成了许多丧葬礼仪和祭祀习俗。

传统孝道文化虽然具有愚民性、不平等性、封建性、保守性,但它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是多方面的。

修身养性。

从个体来讲,孝道是修身养性的基础。

通过践行孝道,每个人的道德可以完善。

否则,失去孝道,就失去做人的最起码的德性。

因此,儒家历来以修身为基础。

融合家庭。

从家庭来说,实行孝道,可以长幼有序,规范人伦秩序,促进家庭和睦。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稳定则社会稳定,家庭不稳定则社会不稳定。

故此,儒家非常重视家庭的作用,强调用孝道规范家庭。

报国敬业。

孝道推崇忠君思想,倡导报国敬业。

在封建时代,君与国有时候是同一个意思。

据此,儒家认为,实行孝道,就必须在家敬父母,在外事公卿,达于至高无上的国君。

虽然其对国君有愚忠的糟粕,但蕴藏其中的报效国家和爱国敬业的思想则是积极进步的。

凝聚社会。

儒家思想产生于乱世,孝道的思想可以规范社会的行为,建立礼仪的一些制度,调节人际关系,从而凝聚社会,达到天下一统,由乱达治。

客观地讲,孝道思想为封建社会维持其社会稳定提供了意识形态,为中国的统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中国孝文化的演变及其现实意义

中国孝文化的演变及其现实意义

中国孝文化的演变及其现实意义浅谈中国孝文化的演变及其时代要求孝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在我国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孝”已成为我们民族最高的道德准则,其内涵也逐渐丰富,已演变成了中国特有的孝文化。

孝文化随着历史不断发展变化,在不同的时代,给与了人们不同的道德要求。

探究中国孝文化的发展变化从而总结其时代要求,对中国的道德发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发展阶段中国孝文化的发展历程根据其作用及在各社会的形态可总结为五个阶段,即产生阶段,完善阶段,僵化阶段,近代变革阶段以及现代新发展阶段。

先秦时期是孝文化的形成与确立时期。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这样的句子:“率见昭考,以孝以享。

”这表明了“孝”最初的含义,即人们为了生活的安定和谐而进行的尊宗敬祖的祭祀活动。

到了殷商和西周时期,社会的生产力极大发展,孝文化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极大变革。

人们在生产中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孝文化也不仅仅局限于对上天的敬仰与祭祀,还增添了“生儿育女,传宗接代”以及“奉养父母”这样新的含义。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使人们的思想获得极大解放,其中对孝文化影响最为深远的莫属儒家学派。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紧紧围绕“奉养父母”这一核心内涵,极大地发展了孝文化的内容。

从其“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的话语中可以了解到,孔子已将“孝”看作是儒家理论理论核心“仁”的根本,足以可见孝在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地位。

也因此,“孝”完成了从宗教到道德的转化,成为了对所有人的普遍要求,成为了古代社会宗法道德的基础。

后来曾子孟子等儒家大师都对这一思想进行了发展和完善。

如孟子提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其天下太平”的观点。

还进一步强调"事亲,事之本也",即认为尊亲、事亲是人生最大的事情。

这些都对孝文化的内容及要求进行了极大地完善。

孝文化的历史渊源与现代意义探析

孝文化的历史渊源与现代意义探析

孝文化的历史渊源与现代意义探析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人来说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深入探讨孝文化的历史渊源和现代意义,并分享我的观点和理解。

一、孝文化的历史渊源孝文化在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早期的儒家思想。

《尚书》中记载着周代孝道的重要性,而《论语》中也有关于孝敬父母的论述。

孔子尊崇孝顺作为个人的基本道德行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后,孝文化在中国的社会中得到进一步强化和传承。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家族观念非常重要,尤其是父母在家庭中的地位。

儿女们被教育成为尊敬父母、尽心尽力的孝子孝女。

这种孝文化不仅仅是一种道德准则,更是社会秩序和家庭关系的基石。

二、孝文化的现代意义虽然社会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孝文化仍然在中国社会中保持着重要的地位,并且不断演化着。

以下是孝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几个重要意义:1. 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孝文化始终以家庭为基础,它提倡家人之间的和睦相处和互助。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压力和竞争增加了,而孝文化的价值观能够帮助人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

2. 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孝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保护和传承价值。

通过传播孝文化的观念和实践,我们可以推动传统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保持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3. 个人品德和社会责任:孝文化对于个人品德的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尊敬父母和照顾家人是建立良好品德和塑造个人责任感的重要途径。

一个具备孝文化的社会,也将培养出更多有责任感和关爱他人的公民。

4. 精神风范与社会价值观:孝文化强调了家庭情感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具有深远的社会影响。

秉持孝文化的个人将成为社会的榜样,影响他人,促进社会价值观的良性发展。

三、结语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珍贵遗产,具有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代意义。

尽管时代变迁,但孝文化始终承载着人们对家庭、社会关系的关怀和尊重。

在当前快速发展的社会中,我们更应该重视孝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从家庭和个人层面落实孝道,并将其融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促进社会和谐、个人品德的建设和社会价值观的提升。

孝文化及其现代意义

孝文化及其现代意义

孝文化及其现代意义孝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品,它深深扎根于古老而文明的中华大地,华夏民族很早就有孝的观念。

孝字在商周时代的甲骨文中已经可以找到。

在《诗经》中也早有“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哀哀父母,生我老瘁”的孝思。

时至今日,孝在华人文化中,仍然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对华夏儿女来说,孝道实可说是源远流长,影响深远。

一.孝文化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演化和发展,深深地刻上了时代的印记,形成民主性精华和封建性糟粕共生的局面。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其深刻的科学内涵是显而易见的:1.孝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

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出现过许多学派,涌现出一大批著名的思想家和学者,他们在哲学、社会、经济、伦理道德、文学艺术、乃至科学、宗教等等各个文化领域,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被大思想家孔子、孟子所阐释和推崇的孝文化,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美德,反映了父慈子孝、尊老爱幼的科学精神。

2.孝文化是中国人民的民间文化。

孝文化经历思想家之提倡,经历代统治者之推行,经历代群众之实践,它已经发展而涵盖华人的一切家庭,成为家庭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和最集中的表现,而深入到民间的各个角落,普及为一种民间文化形成,于国于家,须臾难离。

3.孝文化是中国民间的民俗文化。

作为民俗文化,诸如节日活动、婚丧嫁娶、民间风情、文艺演出、文艺作品、乡规民约等等,无不渗透孝文化的影响,无不刻上孝文化的印记。

二.孝文化不仅具有中华传统的主流文化的一般品性,而且经营孝感人民长期发展和创新,铸造出宝贵的人文景观和丰富的物质文化资源,充分显示出其独具的魄力。

1. 孝名。

孝感的第一个县名为“孝昌”,这个名称的由来,洋溢着孝感独具的孝文化的鲜明色彩。

即使是在“文革”浩劫中一度改名为“东风”县,但终究还是回到了历史给它铸造的文化定位。

2. 孝子。

一千多年来,孝感这块土地上出了不少孝子,东汉前后的黄香、董永和孟宗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他们以孝行而感天动地的故事,在民间中广为流传。

孝文化及其影响

孝文化及其影响
尊亲、事亲是人生最大的事情。孟子“老吾老以及 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 也,民之行也”
“夫孝,德之本也”
“以孝治天下”
能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 “常为孝者,以常有天下”
家庭孝悌作为“治国平天下”的出发点
“孝感”和“孝义”的提出
唐宋元明清时期“移孝于忠” 孝文化走向极致。
《说文解字》“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 子、子承老也”
“孝”成为协调亲子关系的伦理规范,并成为古代 社会宗法道德的基础。孔子“孝弟也者,其为仁之 本也与”
“孝”是人类道德之源,并把“孝”的内容个体化。 受孔子孝道思想的启示,由事亲之孝,扩展为五伦 之孝.曾子“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 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陈无勇, 非孝也。"
01孝感动天
02亲尝汤药
03啮指痛心
04百里负米
05芦衣顺母
06鹿乳奉亲
07戏彩娱亲 08卖身葬父
09刻木事亲
10行佣供母
11怀橘遗亲
12埋儿奉母
13扇枕温衾
14拾葚异器
15涌泉跃鲤
16闻雷泣墓
17乳姑不怠
18卧冰求鲤
19恣蚊饱血
20扼虎救父
21哭竹生笋
22尝粪忧心
23弃官寻母
24涤亲溺器
二、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主要内涵
何谓“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 (社会的和谐),以及个人内心的和谐。 家庭的核心伦理“孝”自然成为构建中国人和谐自我的 基础。
《劝报亲恩篇》“孝字正心心能正,孝字修身身能端; 孝字齐家家能好,孝字治国国能安。天下儿孙尽学孝, 一孝就是太平年”。
“和谐社会”不仅是指一个社会生活秩序或状态的 和谐平安,更根本地是指人们精神心理秩序或状态的和 谐宁静。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与现代社会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与现代社会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与现代社会的关系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在中国古代,孝道被视为人们行为准则的核心之一。

孝道最核心的意义在于,人们需要尊重父母、关心子嗣,把重心放在家庭责任上。

然而随着时代变化和社会发展,传统的孝道在现代社会中会遇到很多挑战和改变。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中国的孝道可以在很多文学、诗歌、故事中看到。

孝道不仅仅是一种重要的道德责任,还是一种重要的家庭责任。

尽管在老年人面前,孝顺的责任更加强大,但孝顺也应该贯穿整个生命过程,特别是对于父母生命的晚期阶段来说,孝顺祖父母视为重要的家庭责任。

传统的孝道等同于敬老、敬祖。

孝是尊敬父母的代表,敬老是尊敬长辈的代表,而敬祖则是尊敬祖先的代表。

孝道强调的是个人家庭责任的履行,意味着孝顺子女会尊重父母。

传统的孝道中,家族的权利和责任比个人权利和责任更重要,因为一个人从一开始就应该把家庭的责任和家族的进程视为更为重要。

这是中国文化中家庭的强大和传统礼仪情感的起源。

孝道在现代社会中的挑战和改变在现代,随着共同家庭状态的衰退以及中国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家庭和社区的联系变得越来越薄弱,传统的孝道和家庭责任也随之减弱。

在现代社会,人们的工作日常和社会联系占据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太少的家庭时间也导致了孝顺的休闲时光的减少。

与此同时,经济上的负担也对传统的家庭和孝道产生了很大的压力。

许多老年人面临着医疗、社会福利、经济和日常照顾等多种问题,另外也由于一些现象,例如单亲家庭、女性参工等问题,导致家庭责任和孝道的压力变得越来越严重,人们更多地关注实际问题,而不是孝顺问题。

传统的孝道强调了人们彼此到家庭和家族的传承和社会责任。

然而,在现代社会,个体的权利和自由比前几代人更为重要。

孝道已经逐步退让,由于这种取向,一些社会对孝道缺乏理解和尊重,人们往往不认为自己应该遵循传统的孝道。

尽管如此,在现代社会中,孝道和家庭责任的传承仍然是文化能力的重要来源。

这种情感联系和儿女和父母的责任不仅仅是一种道德责任,还是人类生命的重要方面。

中华民族的孝道文化与社会发展

中华民族的孝道文化与社会发展

中华民族的孝道文化与社会发展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着深厚的孝道文化,孝顺父母被视为一种美德。

孝顺不仅仅是一种道德规范,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它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和现实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孝道文化不仅有助于促进家庭和睦,也能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首先,孝道文化有助于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

在中国家庭文化中,父母为子女付出了很多,因此,孝顺父母是对于父母的一种报答,也是对于家庭和睦的最好贡献。

孝道文化的核心就是尊老爱幼,以孝行促进家庭和睦。

家庭和睦的环境可以使人们感到温馨和安全,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信任,从而促进家族的团结和稳定,对于家族的世代传承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次,孝道文化对于人们的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也具有积极作用。

父母对于子女的爱是无私的,这种爱的传递可以激发人们的爱心和责任感。

孝道文化中所强调的孝顺,代表了人们对于家庭和社会责任的承担和履行。

而在日常生活中,孝如父母之爱,可以促使人们以善于施与取,善于付出与承担的精神来面对社会上的大小事项。

这些良好品质可以帮助人们成为负责任的公民,并对于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最后,孝道文化也与现代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

一个良好的社会风尚可以让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创造更加美好和谐的生活环境。

近年来,中国依靠快速经济增长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然而,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社会问题逐渐显现,这些问题对社会稳定和平也构成了一定威胁。

在这种情况下,社会需要通过弘扬中华民族的孝道文化,将传统与现代融合,使文化成为更加有力的推动力,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

总之,孝道文化既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传承,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它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和现实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社会发展和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我们应该积极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孝道文化,让它成为我们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作出贡献。

浅谈孝道思想及当代价值意蕴

浅谈孝道思想及当代价值意蕴

浅谈孝道思想及当代价值意蕴孝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自古以来,孝道一直是人们尊崇的道德规范和人生价值取向。

孝道思想通过世代传承,渗透到中国人的血液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文化符号。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孝道思想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挑战,但其当代的价值意蕴却依然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孝道的内涵、当代价值以及实践方式等方面,对孝道思想及其当代价值进行探讨。

一、孝道思想的内涵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孝道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论语》中的“孝”字,孔子强调:“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孔子认为孝和仁并重,是人们应当尊崇的品德。

而“孝”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包含了对父母的尊敬、关爱和侍奉,以及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孝道思想强调家庭伦理,倡导子女孝顺父母、敬爱长辈,同时也强调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和教导。

孝道思想提倡的是人与人之间亲情、友情和社会责任的和谐共处,是一种对家庭、社会和人生的态度和姿态。

孝道思想的内涵不仅仅是对父母的孝顺,更体现了一种对人生的态度和价值观。

孝道思想让人们懂得感恩,懂得尊重和体谅他人,懂得责任和担当,懂得顺应天命、恪尽本分。

孝道思想构建了中国传统家庭伦理的核心价值观,也为中国传统文化赋予了深远的生命力和时代意义。

二、孝道思想的当代价值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孝道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冲击和挑战。

现代社会的竞争与压力导致了人们对孝道传统的忽视和淡化,传统的家庭观念和伦理道德受到了冲击。

孝道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具体表现如下:1. 培养家庭观念和亲情情感。

在现代社会中,家庭观念和亲情情感受到了冲击和削弱,人们更加注重个人利益和成功。

而孝道思想可以唤起人们对家庭的珍视和对亲情的重视,增强家庭和睦,培养家庭观念和情感文明。

2. 弘扬传统美德和伦理价值。

孝道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

论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发展及现代意义

论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发展及现代意义

论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发展及现代意义曹绍晴内容摘要:中国的传统孝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经了古时期的萌芽、西周的兴盛、春秋战国的转化、汉代的政治化、魏晋南北朝的深化、宋明时期的极端化直至近代的变革,是在中国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积淀而成的.孝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文化现象,在当代,我们不能对其作简单的二元对立分析,而要从孝文化的历史与内涵中重新审视其当代价值,取其精华,去其糟泊,使其孝的观念和行为中的合理成分在新时期继续得到继承和发展。

关键词:孝文化,发展,一分为二,现代影响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filial piety culture and Its Modern SignificanceAbstract: Chinese filial piety culture is of long standing, broad and profound, but treat the traditional filial piety culture should be treated as other traditional culture, takes its essence, to its bad parking, the filial piety idea and behavior of reasonable elements in the new period continue to receive the in 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Keywords: filial piety culture, development, one divides into two., modern influence引言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古至今,孝文化被不断发扬光大,弘扬孝道也受到了历代统治者的重视,被视为治国安邦的基础,研究传统孝文化,我们应该用全面的眼光看待,在此基础上,有目的的加以选择和利用,努力使传统孝文化在新时期充分发挥作用,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

中国传统美德孝道的重要性与实践

中国传统美德孝道的重要性与实践

中国传统美德孝道的重要性与实践孝道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它是指对父母的尊敬、关心和照顾,同时也体现了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心。

在现代社会,传统的孝道价值观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实践价值。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美德孝道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实践孝道。

首先,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是家庭关系中的基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尊敬父母被视为每个人应尽的责任。

父母给予我们生命和无私的爱,他们养育我们成长,在我们困难时给予支持和帮助。

对父母的孝顺是我们对父母养育之恩的回报,也是我们人伦关系中最重要的一环。

孝顺父母不仅体现了我们对家庭的尊重和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更重要的是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价值观。

其次,孝道是社会稳定和和谐的基础。

一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离不开家庭的和睦和亲子关系的良好。

孝道使得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关心,建立了一种和谐的亲子关系。

这种和谐亲子关系的延伸,能够扩展到社会的其他领域,促进社会秩序的和谐与稳定。

此外,孝道的实践对个人成长和健康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实践孝道,我们培养了感恩之心,明白了自己在家庭中的责任。

在照顾和关心父母的过程中,我们学会了爱与关怀,提升了个人的情感智慧和人际交往能力。

同时,孝道也能够锻炼我们的意志品质和责任感,让我们成为有担当、有良知的社会人。

在现代社会中,实践孝道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和实际条件进行灵活的转化和体现。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日常的言行举止来表达对父母的尊敬和关心。

我们可以主动地打电话或写信给父母,询问他们的身体状况和生活情况,给予他们关心和帮助。

其次,我们还可以通过日常的行为表现对父母的孝敬。

例如,我们可以主动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做家务、照顾父母的生活需要等。

此外,我们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通过社交媒体分享与父母的生活点滴,增加彼此的交流和了解。

总之,中国传统美德孝道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实践价值。

孝道是家庭和社会稳定的基石,是培养个人情感智慧和责任感的重要途径。

中国孝文化发展历程概述

中国孝文化发展历程概述

中国孝文化发展历程概述中国的孝文化是一种重视尊重长辈、父母亲、以及社会道德的传统文化。

它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简要介绍中国孝文化的发展历程。

1、古代孝文化起步在古代中国,孝文化起步于“慎独之心”和“养老之功”思想。

在《孟子》中,“慎独之心”就被提出,诸如“孝悌之事,先得于慎独之心”就是此意。

至于“养老之功”,就表示子女应当照顾自己的父母,曾一度被认为是“大孝”的最高境界。

2、儒家思想的强化儒家思想也成为孝文化的重要支柱之一。

孔子曾经说过:“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这意味着,子女应该尽自己的全力照顾父母亲。

在接下来的几百年,儒家的思想持续强化,孝文化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3、明清时期在明清时期,孝文化的重要性再次得到了提升。

中国的皇帝们把孝文化的思想与王朝的合法性相结合,强调国家和父母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照顾父母是照顾国家的责任,而孝顺则是民众顺服其统治的必要的素质。

4、现代转型随着现代化的步伐越来越快,中国教育体系和家庭生活中的孝文化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过去的制度里,孝顺父母通常意味着长期照顾父母,即使子女与父母住在不同城市,也要经常回家探望。

如今,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职业选择,使得这种传统越来越难以执行。

总的来说,中国孝文化的发展历程与时代背景紧密相关。

今天,尽管国家和大学仍然有“孝敬父母”的传统,但很多人把孝顺定义为照顾父母的同时倾听他们的想法并尽可能与他们深入交流。

无论如何,孝文化仍然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一部分,是代表着中国传统价值的精神财富。

中华孝道与和谐社会

中华孝道与和谐社会

中华孝道与和谐社会百行孝为先!孝道是中国儒家伦理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类万古长存的美德。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孝道一直也是历朝历代大力提倡,促进和谐社会的一大瑰宝,对于当今建立和谐社会仍有其现代价值。

不管从哪方面来讲,孝敬父母都是天经地义的。

中华孝道能促进社会和谐,体现在各个方面:首先孝道源于自身和谐,然后推衍到家庭和谐,在此基础上达到社会和谐。

孝道还可以提高人民的素质。

孝道体现最基本的人道主义,孝可使社会稳定,从而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前进。

中国孝道,这一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新的时代将被发扬光大,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人类和平、发展中起到积极作用。

孝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它起源于商朝,兴盛于西周。

自春秋末年的孔子、曾子对其作过系统地理论上的阐述后,遂成为中国儒家伦理的重要内容,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发生过重大的影响。

时至今日,对于建立和谐社会仍有其现代价值。

(一)孝敬父母天经地义孝道在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中,天经地义,人人应该也必须奉行。

古人认为这一伦理观念绝对正确,毋庸置疑。

古代圣为什么把这一思想推崇这么高呢?可从下面三点说起。

第一,从社会伦理回报的角度来看:千万年来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

劳动创造了世界和人的本身,思维使人类越来越聪明,合群劳动使人们在战胜自然中不断取得胜利。

作为社会主体的人,一代生一代,一代教一代,一代传一代,人类才不断战胜自然,发展、前进。

后人对前人的尊重,是对社会文化成果的尊重,是对自己生存条件不断改善、提高这一事实的尊重。

前人开路后人走,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社会上的一切文化成果都是前人创造遗留下来的。

没有前人一代代的努力,社会就会停滞不前,今人还处于蒙昧状态。

仅只笼统地说对待那些斩荆披棘为后人铺路的前人来说,后人就应对其尊敬、爱护与奉养。

这些前人如果正是自己的父母,他们更直接地为自身的生存发展铺好道路,那不更应该尊敬、爱戴与奉养吗?第二,从家庭伦理的亲情来看:父母生儿育女,绝对不等同于一般生物的繁殖后代,其最大的特点是亲情和爱。

浅议弘扬“孝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浅议弘扬“孝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浅议弘扬“孝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一、孝文化的历史渊源及内涵在中国古代社会的伦理价值体系中,孝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德目之一。

“百善孝为先”,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古人云:“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

”历揽古今,无论是孝感动天的禹舜,还是亲尝汤药的刘恒;无论是百里负米的仲由,还是芦衣顺母的子骞,无不体现着敬亲养老的高尚品质,无不流传着感人至深的孝道佳话。

纵观华夏五千年文明史,孝文化源远流长。

公元前11世纪以前,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孝”,“孝”字最早见于商代卜辞“孝”。

《尔雅》谓“善事父母为孝”。

朱熹在《论语集句》中认为孝乃“善事父母”之谓。

许慎在《说文》中谓:“善事父母者,从老、从子,子承老。

”由“老”与“子”的上下结构会意字而成,即青年人扶着老年人,引申为老少之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简言之,孝文化是涵盖一切关于孝的思想观念、理论制度、行为规范、文艺作品及相关民风民俗的社会现象和客观存在。

弘扬中华传统孝文化对于缓解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促进和谐社会建设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新时期孝文化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现代社会,随着社会竞争加剧,生活节奏加快,追求个性解放,及我国教育制度的缺失,人们伦理道德观念开始减弱,家庭养老观念开始淡漠,传统孝德遭到了中断和失落。

家庭养老出现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近年来家庭赡养纠纷增加,有的甚至发展到刑事案件。

老人的生存状况令人担忧,尤其是那些高龄、多病、无收入、无配偶,生活在农村的老人的赡养问题更是困难重重。

而对那些自身有经济收入,身体状况较好的老人而言,他们更多的是感到子辈对自己的冷落,感到的是精神赡养的间断。

子女对老人往往是使用多,关心少,缺乏情感交流,使老人倍感孤独、凄凉。

那首《常回家看看》的歌曲,不仅仅表达了儿女的心声,也是寂寞父母的念头,它更包含了子女对父母孝之“缺失”的普泛性存在。

“孝”观念日趋淡化并非仅仅是从道德层面谴责就能解决问题的,背后有着复杂的社会原因。

孝文化总结

孝文化总结

孝文化总结中国是一个重视家庭和亲情的国家,其中孝道是其中一项重要的文化价值观。

孝文化强调对父母的尊敬和关怀,同时也向后代传达了家族传统和价值观。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总结中国孝文化的重要性以及它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孝文化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仅是一种道德准则,更是中国传统伦理理论的核心。

在古代,中国的孝道被认为是社会秩序和道德准则的基石。

尊敬父母被视为天经地义的事情,孝顺父母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这种伦理观念深入人心,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

首先,并不局限于尊敬和照顾父母,中国的孝文化也包含了对祖先的敬仰和纪念。

祭祀、宗族和家族的重要性在中国文化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通过祭祀祖先,人们将传统和价值观传给下一代,加强了家族的凝聚力和连续性。

这也为中国人提供了一个道德参照系,使他们保持对传统的敬畏和尊重。

其次,孝文化在家庭内部也具有积极的影响。

尊敬父母和亲人不仅展示了一个人的教养和品德,也为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相处和相互扶持奠定了基础。

孝顺的家庭氛围能够培养出关爱、责任感和教养良好的后代。

这种内敛的尊敬和关怀也能够在婚姻关系中得到延续,在夫妻相处中体现出相互尊重和关爱。

此外,孝文化在社会层面上也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孝文化强调个人与社会的连结,鼓励人们有责任为社会作出贡献。

很多中国人将孝文化延伸到对国家的忠诚和对社会的奉献上。

这种价值观促使中国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以国家和社会的利益为重,追求共同进步和共同繁荣。

然而,在当代社会,孝文化面临着新的挑战。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家庭结构的改变,孝文化的传承变得更为困难。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加快,家庭联系的紧密度下降,尤其是在大城市中。

许多年轻人面临着工作压力和繁忙的生活,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照顾父母。

同时,孝文化的底蕴和含义也需要与时俱进,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因此,为了保持和传承孝文化,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努力。

首先,教育系统应该重视孝道教育,让年轻一代了解和认同孝文化的重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中国孝文化的发展过程,孝道予以当代人的启示意义和对和谐中国的建设的影响和作用。

关于中国孝文化的发展过程,孝道予以当代人的启示意义和对和谐中国的建设的影响和作用。

20世纪的先秦孝道研究主要是在传统叙事史学的框架下完成的。

由于叙事史学的从业者把“复原”历史作为自己事业的最高追求,因而主张对历史事物的具体发生、发展、结束等情形做尽可能细致真实的描述。

在这种研究思路的指导下,学者们日复一日不厌其烦地进行着关于先秦孝道起源、演变以及衰落过程的描述;偶尔他们也会换一个角度,于是在我们眼前涌现出关于儒、道、法、墨等家及其代表人物孝道思想的各种不同版本。

实际上,正是这些繁简各异、真实程度不等的叙事史著作构成了20世纪先秦孝道研究的主体。

不容否认,读者能够从这些叙述中发现一些有益的历史信息,然而这种以叙事见长的历史作品却不能给我们以更多的教益。

究其原因,无非是由于叙事史只着眼于具体历史事物的“实证”,而对于揭示这些事物背后的一般性规律了无兴趣。

这种陈陈相因的做法已引起人们的警觉,有学者就指出理论与方法的滞后成为制约目前孝道研究的桎梏,“史学方面的断代的对具体问题的实证分析,涌现了一批水平较高的论文,但仅仅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1](5)“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比喻准确反映出研究者受传统史学理论影响,在孝道研究中往往勤于就事论事,而疏于理论概括的真实状况。

历史学家曾一度标榜自己的学问是“科学”,那么究竟什么是科学呢?美国人类学家怀特指出:“科学并不仅仅是事实和公式的汇集,它是处理经验的一种卓有成效的方式。

‘科学’一词可以被适当地用作为动词:人们在从事科学活动,即根据一定的假设和使用某些技巧去处理经验。

”[2](3)德国学者汉斯·波塞尔也认为:“科学并非事实的简单堆积,即便是材料的整理,充其量也只能称作是科学的初期阶段。

最主要的是,科学能够提供一系列的概念,用这些概念可以解释实际中出现的具体情况。

”[3](29)由此可见,科学意味着解释,它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之上的一系列分析活动的总和,材料和事实的编排罗列充其量只能算是科学研究的基点,而不是科学本身。

同样,历史学要成为一门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就不能满足于史实的叙述,因为具有科学价值的结论只有在材料的解释和分析中才能得出。

我们乐意承认,历史学迈向科学的途径可能有多种,然而文化学方法,即“用文化解释文化”无疑是其中值得注意的一种。

文化学家认为,人类社会的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是其他各种文化现象共同影响和作用的产物,因此它的成因、功能以及规律都应该从文化之间的关系中加以寻找。

怀特曾经指出:“文化是自成一体的事物,文化之为文化,只能依据文化加以解释。

”[2](66)迪尔凯姆也说过类似的话:“社会现象的确切原因应该从那些以往的社会现象中去寻找。

”[4](89-90)孝道作为先秦时期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乃是种种社会组织、文化观念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关于它的解释无疑也应遵循上述原则。

家庭组织是孝道发生发展的核心领域,它的类型、地位、结构以及规模与孝道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不妨以家庭组织类型的考察作为开始。

一、家庭组织与孝道1、家庭类型与孝道众所周知,按照家庭血统、权利和财产继承方式的不同,人类有史以来的家庭组织至少可分为父系制家庭与母系制家庭[5](59-73)。

父系制家庭是人类发展史上最普遍和典型的一种家庭组织类型,中国历史上夏商周以及欧洲历史上希腊、罗马的家庭,都可归入此类。

人们关于母系制家庭组织的了解主要来自现代人类学的知识,生活在南太平洋美拉尼西亚群岛的特罗布来恩人为我们提供了这种家庭类型的最真确材料。

以特罗布来恩人为代表的母系制家庭中是否存在像中国古代那样特征鲜明的孝道呢?经过比较我们发现,答案是否定的。

《论语·为政》载孟懿子问孝,孔子回答说“无违”,事后又解释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由此可见,先秦孝道的基本内涵是在父母活着的时候殷勤侍奉,而在他们去世之后按照礼俗规定埋葬、祭祀。

古人讲求事死如事生,因此“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乃是“生,事之以礼”的继续,古人称前者为“孝养”,称后者为“追孝”,正说明它们在本质上是相通的。

因此,只要搞清楚不同家庭类型中人们“事生”方式的异同,就足以了解彼此间孝道的差异了。

首先,孝道要求人们对健在的父母悉心赡养和照料。

《论语·为政》子游问孝,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是以敬为孝之根本。

又子夏问孝,孔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孔子的批评固然反映了春秋之际孝道衰落的事实,然而时人对这一道德规范期望之高、要求之严,岂不正好说明孝道在古代社会生活中的极端重要性?孝道不仅要求人们心悦诚服地为父母供给衣食、解除身体的劳苦,还要悉心照顾父母的生活起居。

《礼记·曲礼上》:“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凊,昏定而晨省。

”《内则》:“子事父母,鸡初鸣,咸盥、潄,栉、縰、笄、总,拂髦、冠、緌、缨、端、韠、绅,搢笏,左右佩用。

左佩纷帨、刀、砺、小觿、金燧,右佩玦、捍、管、遰、大觿、木燧,偪,屦着綦。

”这是说子女在日常生活中应当随身做好准备,以便照料父母。

古人对孝道的训练自子女的童年时期就已开始:“男女未冠笄者,鸡初鸣,咸盥、潄、栉、縰、拂髦,总角,衿缨,皆佩容臭。

昧爽而朝,问:‘何食饮矣?’若已食则退,若未食则佐长者视具。

”在父母年老体弱或身患疾病时,孝养显得尤为重要。

《论语·为政》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里仁》载孔子的话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在这些关于孝道的记载中,我们一方面看到了父母(尤其是父亲)对子女的无上权威,另一方面则看到了子女对父母无可逃避的义务。

然而在母系制家庭中,我们看到的是完全不同的情况。

根据马林诺夫斯基的介绍:特罗布来恩群岛上的孩子们享有充分的自由和独立。

他们很小就摆脱了父母的从来都不十分严格的看管。

他们有的愿意顺从父母,但这完全是双方的个人性格问题:绝不存在什么固定的原则观念或家庭内部的强制制度。

常常是当我们坐在他们当中观察家庭的纠纷或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争吵时,总是听到年幼者被要求去干这干那,但是,一般来说,不管是什么事,都是以帮忙的方式去做(而非孩子必须尽的责任),尽管这种要求有时会以武力威胁作后盾。

父母像对待平辈人那样对待孩子,要么哄劝,要么责骂,要么请求。

在特罗布来恩群岛,父母与子女之间,根本听不到父母期望孩子天然服从的单纯的命令[6](56-57)。

父母与子女之间相互对待的态度和方式所反映的绝不是个人的好恶,而是社会文化对人们的要求。

我们看到,母系制家庭中的子女既没有顺从父母的意识,也没有“有事弟子服其劳”之类的义务,这与中国先秦时期家庭中的情形截然不同。

不仅如此,母系制中父亲担任着与父系制家庭中截然不同的角色,人类学调查表明:“模式的超卜连兹(按:即特罗布来恩——引者)的父亲是个耐苦耐劳谨慎小心的护士;社会传统所有的呼声就是使他尽到这项义务。

事实是这样:父亲永远关心子女,有时关心得火热,所以对于一切职务即使是被社会所加上的劳苦职务,也心悦耳诚服地执行着。

”[7](24-25)尽管父亲对子女具有基于生理上的自然情感,然而子女却无需为此给予相应的回报,“子女永远感不到父亲底重手加到自己底身上,父亲既不是子女底宗人,也不是子女底主人,更不是子女底恩人。

父亲并没有权利或专权。

然他们仍然像世界上常态的父亲一样,对于子女感到强烈爱情。

父亲既爱子女,再有对于子女的传统义务,于是设法获得子女底爱情,保持住对于子女的影响。

”[7](32)这说明母系制下人们没有将子女对父母的感情和义务予以高度重视,文化也没有形成这方面的要求。

其次,除了赡养和照料之外,孝道也要求子女在对待父母的态度方面下气怡色、恭敬有加。

《礼记·祭义》说:“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孝子如执玉,如奉盈,洞洞属属然,如弗胜,如将失之。

严威俨恪,非所以事亲也。

成人之道也。

”《曲礼上》又说:“父子不同席”,“为人子者,居不主奥,坐不中席,行不中道,立不中门。

”即使父母有过,恭敬也同样不可或缺,《内则》:“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谏若不入,起敬起孝。

说则复谏,不说,与其得罪于乡党州闾宁孰谏。

父母怒,不说而挞之,流血,不敢疾怨,起敬起孝。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母权制家庭中亲子关系则充满着平等和民主色彩。

子女年幼的时候,父亲“与他们作朋友,帮忙他们,教导他们,他们乐意什么就是什么,喜欢多少就是多少。

孩子在此时期较不关心于他,这是诚然因为他们都是通体上喜欢自己底小伙伴。

然而父亲老在那里作着有裨益的顾问,一半是游戏的伴侣,一半是保护人。

”[7](44-45)与这种平等关系同时出现的是子女与父母之间的频繁冲突及其独特的化解方式。

马林诺夫斯基曾举例说:“有时,人们也会生孩子们的气,在极度愤怒时动手责打孩子;但是,我也常常会看到孩子愤怒地冲向父母攻击他们的情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