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正
特级教师于永正访谈
语文建设2012.12人生是花,语文是根——特级教师于永正访谈1962年,于永正老师踏上小学老师岗位,到2012年,从教整整50周年。
于老师跟一般的语文老师不太一样,他教语文,却提倡学生人人学一样乐器;教语文,却经常带着孩子一起玩;教语文,却很少分析课文而是跟学生一起写、一起说、一起读。
于老师还爱唱京剧,写得好书法,写得好文章。
有时候,他说自己教的不是语文,而是孩子;有时候,他说自己至今还是像孩子般好奇、贪玩;有时候,他说自己教了五十年书才知道该怎么教。
以上种种,可以归结为于老师对语文的理解:“人生是花,语文是根。
”亦可以为于老师的如下课堂教学理念做一些注解“少些包办,多些自主;少些限制,多些引导;少些理性,多些情趣。
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要把学生培养成‘人’”。
这应是做语文教师的最高境界吧。
这样说,于老师大概要反对的,他会说:“没有什么,我只是一个小学语文教师。
”至今,“于永正”三个字似乎已经成了语文教学的一个符号,这个符号是简单、扎实的教学风格的象征,是细心、耐心的教学方法的象征,更是把孩子当成孩子、把语文当成人生之根的教学思想的象征。
在于老师从教50周年之际,本刊采访到他,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不简单的语文老师。
语文最有情李节(以下简称“李”)在庆祝您从教五十周年的研讨会上,您说的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您说:“教了五十年书把自己教成了孩子。
”为什么这么说?于永正(以下简称“于”):类似的话,李吉林老师也说过。
她自己说是“长大的儿童”,我还说过“要蹲下来看学生”的话。
这都是形象的说法。
意思是说,老师要有一颗童心,要与儿童相似。
比如说吧,为一年级的小朋友朗读《乌鸦喝水》,就不能用“大人腔”,无论是语气还是表情,都要活泼些、生动些,就像当年孙敬修老师给小朋友讲故事一样。
如果适当加些手势之类的体态语,小朋友会更喜欢,更容易进入文本。
五十年前我这样读,五十年后还这样读,而且比年轻时读得更认真、更生动。
特级教师于永正的艺术人生一
特级教师于永正的艺术人生一特级教师于永正的艺术人生一特级教师于永正的艺术人生一江苏省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中等个,头发花白,带着一副白边近视镜,他朴素、儒雅、谦恭,尽管已过花甲之年,仍然精神矍铄,神采奕奕。
他的足迹踏遍了我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他的“五重”教学和在全国独树一帜的“言语交际表达训练”的作文教学传遍了大江南北。
于永正,如同一幕充满儿童生活情趣的轻喜剧,一首清新雅致情景交融的儿童诗,一篇文笔洗练隽永耐人寻味的优美散文,一支由几个乐章组成的行云流水般的乐曲,他以他的人格魅力、艺术魅力征服了千万个听过他的课、欣赏过他的京剧的老师们。
于永正谦虚地说:“如果说,我对教材的理解比较深,教学设计比较新,教学的情感比较充沛,思维比较活跃,想象力比较丰富,那么,应该说,是得益于艺术对我的熏陶,尤其是音乐对我的熏陶,毫不夸张地说,我是首先步入了艺术的殿堂,而后才步入了教学艺术的殿堂,当然仅仅是‘步入’而已。
”一、以戏为伴——“我的悟性和灵性至少有一半来自音乐。
”于永正的家乡是“京剧之乡”胶东,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故乡的父老乡亲都懂京剧,几乎人人都能哼上几句,这样的环境和氛围极大地影响了于永正,上小学三年级时,于永正师从张敬斋老师学习拉京胡,唱京戏,于永正天资聪颖,悟性好,嗓音清亮甜美,在张老师的栽培下,于永正学会了唱戏拉胡琴,小小年纪,居然在村里唱出了小名堂,村里人都称他是“小梅兰芳”。
上中学时,学校里有一批喜欢京剧的老师和同学,大家常聚在一起谈戏,唱戏,有时还到广播室里唱,于永正大嗓小嗓都有,这期间学了不少唱段。
半个多世纪以来,于永正以戏为伴,以琴为伴,京剧艺术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京剧艺术使于永正激发了灵感,培养了创造力。
正如太阳装饰着花一样,艺术也替人生彩饰上各种颜色。
于永正热爱艺术,爱好广泛,在课余时间喜欢拉京胡、唱京戏、练书法、研丹青、弄诗文,他在音乐、书法、绘画、戏剧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而于永正认为对他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京剧艺术了。
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的教学艺术赏析
摘要驰名我国小学语文教育界的于永正老师,他在多年教学工作中形成自己的教学艺术,他的教育理念与目前倡导的素质教育理念相符。
领会学习其教学思想,教学艺术对青年教师改进教学方法,贯彻课程标准,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本文拟通过于永正的专业成长及其教育观念,解读其教学艺术。
然后,赏析艺术特点分别组织结构,板书和语言三方面探究。
最后,积极将其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应用于青年教师自身的课堂实践,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将因改革走入误区的教师指明方向,从而达到语文教学质量的教师队伍的整体提高。
并且也为今后的教育改革提供新思想。
咸阳师范学院2013届本科毕业毕业论文(设计)关键词:于永正;语文教育;教学艺术 IAbstractYu Yongzheng is our country famous primary school Chinese teacher. Studying his teaching philosophy will have far-reaching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idea,reform the classroom teaching and to better implement the curriculum standard of teachers.This paper through case analysis and literature research methods,analyses Yu Yongzheng's Chinese teaching way. First of all, from the professional growth of Yu Yongzheng and its teaching view,interpretation of theart of Chinese teaching for Yongzheng road.Then, it focuses on three aspects: the art of teaching organization structure, the art of writing on the blackboard and the art of language, to explain the specific performance of Yu Yongzheng's teaching art in Chinese activities, and to appreciate the artistic features of Chinese teaching of Yu Yongzheng.Finally, Based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education,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Enlightenment of Yu Yongzheng's Chinese teaching to the current Chinese Education. To better study the teaching methods and educational ideas of Yu Yongzheng, and apply it to today's education.Key Words:Yu Yongzheng;Chinese Education;Teaching art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一、引言 1(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二)研究的基本内容 1(三)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21.文献研究法 22. 案例分析法 2二、相关概念界定 2(一)教学艺术与课堂教学艺术 21.教学艺术 22课堂教学艺术 3(二)教学艺术的特点 31.实践性 32.创造性 33.审美性 3三、特级教师于永正的专业成长及教育观 4(一)于永正的专业成长历程 4(二)教育观 51.“影响”——教育的第一个名字 52.“激励”——教育的第二个名字 53. “五重教学”思想 5四、于永正教学艺术赏析 6(一)教学组织艺术结构艺术 61.导课艺术 6(1)激情导课 7(2)设疑导课 7(3)创境导课 7(4)温故导课 82.教学衔接艺术 8(1)启发衔接——新知与旧知 8(2)感情衔接——新知与新知 9(3)迁移衔接——练习与新知 93.结课艺术 10(1)画龙点睛,余味无穷 10(2)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10(3)干净利索,适可而止 10(二)板书艺术 111.精雕细刻,良工苦心——板书设计 112.妙手丹青,栩栩如生——板画艺术 12(三)教师语言艺术 131.幽默艺术 132.启发艺术 14五、于永正语文教学艺术对当前语文教育的启示 15六、结语 16参考文献 17谢词 19咸阳师范学院2013届本科毕业毕业论文(设计)一、引言(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随着新时期对语文课程性质和功能的深入了解和素质教育的大力提倡,我们发现:语文要回归本源,教育要找回本真。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读书心得集合6篇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读书心得集合6篇【篇1】《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读书心得第一次听说这本书时,是在于永正老师去世一周之后,只看书名,我以为是一位资深语文名家从专业的理论角度向读者阐释语文之教法,对于高深的理论性的东西,我内心有些抗拒。
但真正翻开时,才感受到这是名家作为一线教师立足生本课堂积累下来的最朴素又最难得的实战经验。
句段篇章,从俗不从雅,从易不从难,行文之浅显如涓涓之细流沁入心田。
于老将自己从教以来的点滴感悟简单的分成了四部分呈现在这本书中,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三辑《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在哪里》。
小学阶段的课文篇目相对固定,现在的'课本中的很多文章都在我上小学时的课本中出现过,同一篇课文被不同的老师反复的讲过。
怎样导入、哪里可以表演、哪里可以拓展延伸、哪里可以"多元解读"……当我拿到一篇文章时,我能想到的能出彩的点,似乎别人全部都想到了。
要想上出"新意"、讲出"亮点",对于一个菜鸟级别的老师来说难上加难。
就像书中所说,一堂课没有亮点意味着什么?它虽不能和失败画等号,但至少意味着平庸。
学习语文的载体,听说读写则是要语文课程应该留给孩子的基本的素养,但四者又不是平起平坐的,要以读写为重。
指导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很重要,讲解是分析,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是综合,能跃出纸外,能赋予作品生命,朗读更能使人感受。
授课老师能指导学生把文章读好,这节课就成功一大半了。
怎样才能读出亮点呢?第一:强化初读,要求人人把课文读顺,把握文章情感基调,读出人物的轮廓。
第二:通过提示语、标点符号、语气以及表情等能够传情达意的元素来读出人物的思想感情。
第三:老师范读,让学生听出人物对话的弦外之音。
第四:关注人物身份、性格、年龄。
如此朗读,学生通过大量朗读再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便能将文章中需要意会的地方读出自己的感悟。
文贵自得,有些知识老师讲也讲不清楚,但学生读多了,见多了,自然会懂。
于永正
优点:让学生读课题,一些教师往往习惯于在上课前先 板书好课题,上课时再指读,似乎读课题只是必不可少 的一个“过潮。于老师则不然,他在课堂上当着学生的 面来板书课题,而且边写边指点写字要领,还要求学生 亦步亦趋地跟着老师写。这样做,读课题就不再是走 “过潮,而是一次扎扎实实的写字训练。
“典型经验激励学生”
形式新颖的练习设计
师: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都弄明白了吗?(全班学生 举手,表示明白了。)不过,我不打算让你们说了,我想让 你们写。写什么呢? (于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自述”两个字。)“自述”是什 么意思?对,就是自己介绍自己。现在我把全班分为五组, 第一组写“夹丝网防盗玻璃自述”,第二组……现在你们都 是新型玻璃了。(笑声。)请把你们各自的特点、作用写出 来,为自己作个广告。看谁会夸自己。当然喽,要实事求是, 不要吹牛。(笑声。)
师:停下来,这句话再读一遍。眼睛看准,不要慌。(第 二遍该生仍然把“破”丢掉了。) 师:再看,“划”后面还有一个字。我想,你第三遍一定 会读好的。 生:(读)“抓住了一个划破玻璃——” 师:对了!请接着读。
在教学中,让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也不是那么 容易的。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当学生读书添字、 漏字时,于老师并不急于让别的同学来纠正, 而是以极大的耐心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改 正。看似小节,实是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教 师既“教书”又“育人”,于细微处可见其良 苦用心。
于老师先是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他们理解这个词 语的本义,再引导学生通过相似联想理解这个词语在语 境中所特有的比喻义。这样由表及里,从具体到抽象, 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
联 系 上 下 文
生:“问世”是什么意思? 师:这个问题我想请你自己解决。请再读读第四段,边读边 想。其他同学也要这么边读边想。(许多学生举手,要求 说。) 师:大家把手放下,这个机会留给提问题的同学。他要说不 出来,再请你们帮助,好不好?(对提问题的学生)你看出 来了吗? 生:看出来了。“问世”就是“有了”。 师:对,说下去,哪里有了?生:商店里有了。 师:对哇!这不读懂了吗?“这样的玻璃早就问世了”,是 说它早就生产出来了,市场里有卖的了。记住,一边读,一 边联系课文想一想,好多词语是可以读懂的。
我的教育故事于永正
我的教育故事于永正【原创实用版3篇】篇1 目录1.引言2.作者的教育经历3.作者的教育理念4.作者的教育实践5.结论篇1正文【引言】这是一篇关于教育故事的文章,作者是于永正。
他将以自己的教育经历和理念为线索,分享他对教育的理解和实践。
【作者的教育经历】于永正从小就对教育充满了热情,他渴望成为一名教师。
在大学里,他选择了教育专业,并在毕业后顺利成为了一名教师。
他的教育生涯始于一所乡村小学,那里的条件虽然艰苦,但他却在那里收获了教育的快乐。
【作者的教育理念】于永正的教育理念是"以人为本,以爱为源"。
他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教师应该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理解他们的需求,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兴趣和优势。
同时,他也认为,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的教育无法真正触动学生的心灵。
【作者的教育实践】在实践中,于永正积极践行他的教育理念。
他关注每一个学生,了解他们的家庭背景、兴趣爱好和学习状况,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教育。
他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他用爱去关怀学生,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温暖。
【结论】于永正的教育故事展现了他对教育的热爱和执着,他的教育理念和实践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篇2 目录1.引言2.我的教育经历3.我的教育理念4.我的教育实践5.结论篇2正文【引言】教育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可以直接影响到我们的未来。
于永正教授以他的教育故事为例,分享了他对教育的理解和实践。
【我的教育经历】于永正教授回忆起他的教育经历,他认为他的成功离不开他的老师。
他的老师不仅教授了他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鼓励他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
这种教育方式让他受益匪浅,也让他深刻理解了教育的真谛。
【我的教育理念】于永正教授的教育理念是:教育不仅仅是教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他认为,教育的目标应该是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而不是仅仅记住书本上的知识。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读书笔记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commercial use《我怎样教语文》读书笔记《我怎样教语文》作者: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是于永正老师写的。
于老师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教育部“跨世纪名师工程”向全国推出的首位名师。
1962年以来一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
1985年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同年被徐州市人民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
1995年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99年教育部召开“于永正语文教学方法研讨会”,推广其“五重”(重情趣、重感情、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教学法。
2001年被评为“江苏省劳动模范”。
2002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2013年,经江苏省教育厅批准,徐州市成立于永正语文教学研究所。
从1984年至今,于永正老师应邀到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港澳地区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做学术报告2000多场次,上公开课3000余次,发表文章百余篇,出版《于永正课堂教学教例与经验》《于永正语文教学精品录》《教海漫记》《于永正与五重教育》等多部著作。
于老师自1962年从事小学教育工作以来,主要教的是小学语文。
他对小学语文教学情有独钟,说“痴迷”,也不为过。
于老师的导师张庆先生把他的语文教学概括为“五重”一一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
不管怎么说,有一点可以肯定,相信听了于老师的课或者读了于老师的语文教学实录的人都会同意,这就是:于老师的课有情有趣。
在于老师的课堂上,学生没有紧张感,更没有恐惧感。
学生在于老师的引领下,有滋有味地写字,有滋有味地朗读,有滋有味地表演,有滋有味地写作。
“有滋有味”不仅来自于老师对教材的处理,而且来自他对学生的善待。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的互动过程,情感因素在其中起着巨大的制约作用。
不能干巴巴地教,不能冷冰冰地教。
学生的情感世界空虚、精神家园荒芜,比知识贫乏更可十白。
于永正简介
于永正简介1. 个人背景于永正(Yu Yongzheng),祖籍江西,现居浙江杭州。
他是一位杰出的企业家、投资者和慈善家,以其在金融科技领域的成功而闻名。
于永正的职业生涯涉及多个行业,包括金融、科技和慈善事业。
2. 教育经历于永正在中国著名的清华大学获得了学士学位,并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攻读MBA学位。
在他的教育经历中,他专注于金融和科技领域的学习,为他后来的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职业生涯3.1 金融界的成功于永正在金融领域有丰富的经验,并在该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他曾在一家国际知名投资银行担任高级职位,负责管理大型投资组合。
通过他的努力和才能,他成功地将该投资组合打造成为一项盈利的业务,并为公司赢得了许多荣誉。
3.2 科技创新的助推者于永正对科技的热爱和对创新的追求促使他成为一位成功的科技创业家。
他主导了多个科技创新项目,投资了一些创新性的初创企业,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他对互联网、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新兴技术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并深信这些技术将引领未来的发展。
3.3 慈善事业的贡献于永正一直致力于慈善事业,并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他创立了一家慈善基金会,定期向贫困地区捐赠资金和物资,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改善生活。
他还积极支持教育事业,在一些贫困地区兴办学校,为那些没有机会接受正规教育的孩子们创造了希望。
4. 成就和荣誉4.1 金融领域的成就由于其在金融领域的杰出表现,于永正获得过多项荣誉和奖励。
他参与的投资项目在市场上获得了高度认可,为股东带来了可观的回报。
他还被评为金融界的杰出人物,并被多家知名媒体列为年度金融领袖人物。
4.2 科技创新的荣誉于永正对科技创新的贡献也得到了广泛认可和赞赏。
他投资的科技创业公司成功推出了多个有影响力的产品和服务,为科技行业带来了重大突破。
在业内,他被誉为领先的科技创新先锋。
4.3 慈善事业的认可于永正在慈善领域的贡献被社会广泛认可和称赞。
他的慈善基金会每年向贫困地区捐赠大量资金和物资,改善了许多人的生活。
特级教师于永正《全神贯注》教学赏析
特级教师于永正《全神贯注》教学赏析全国闻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教学思想及其制造的“三本五重教学法”(以人为本、以读为本、以创为本,重乐趣、重感悟、重积存、重迁移、重适应)正越来越广泛地为宽敞教师所熟悉。
《白杨》、《草》、《小稻秧脱险记》《新型玻璃》等课堂教学的精品享誉全国。
2021年4月20日,徐州淮海堂,于永正老师又向一千多名老师展现了他新近研究的《全神贯注》的教学。
在两课时的教学中,于老师先和学生背诵了几句名言;接着出示茨威格在罗丹工作室里说的那段“名言”,让学生读这段话提问题,继而读课文解决问题;然后于老师采纳多种手段鼓舞学生积极读书,直至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最后让学生写名言,谈谈自己读课文的感受。
这堂课连续了以往精品的艺术魅力,给新世纪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模式──全面开放。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
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也不因虚度年华而后悔……”课始,于老师饱含深情地吟诵着保尔·柯察金的名言,并告诉学生这段名言对自己的阻碍时,我莫名其妙:这与《全神贯注》有什么关系呢“我听说大马路小学的学生会背专门多名言佳句,谁来背一背‘ ’学生背诵了五六句古今中外的名言后,于老师展现茨威格在罗丹工作室说的那段话,并告诉学生送他们一段名言。
听到这,我想:这是于老师设计的又一杰出导入:巧妙找到与学生生活的结合点,抓住文章的动情点切入。
学生围绕这段名言质疑,继而读明白课文,读熟课文,直至有感情地朗读,最后自己写名言。
听着学生一个个的名言佳句,我忽有所悟:这两节课的教学内容已不仅仅是《全神贯注》,而是与之相关的学生生活。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
”于老师看起来更明白得叶老这句名言的真谛。
课文既然是个例子,就应该为我所用,而不能因文所困,于老师是借《全神贯注》教学生学习生字新词,练读书真功,更是丰富学生的生活认识。
特级教师于永正简介
特级教师于永正简介于永正,男,1965年生,河南省南阳市人,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曾任教于北京市内多所中学,是一位享誉全国的特级教师。
于永正自幼聪明好学,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高中毕业后,他考入了北京师范大学,主修数学专业。
在大学期间,他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还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担任过学生会干事和社团负责人等职务,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
毕业后,于永正选择了留在北京,开始了自己的教师生涯。
他先后在北京市内多所中学任教,成为了一名备受学生和家长喜爱的优秀教师。
他的教学方法别具一格,注重启发式教学,帮助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他还善于利用各种教育资源,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各类学术竞赛和社会实践活动,帮助他们拓展视野,提高综合素质。
于永正的教学成果斐然。
他的学生在各种学术竞赛中屡获佳绩,多次荣获全国性、省级、市级的各种奖项。
他的教学方法也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多次受邀参加全国性教育研讨会和教育论坛,发表精彩的演讲和论文。
于永正的教育思想独具匠心,他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他主张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个性化教育,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方面得到发展。
他还强调教育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创新教学方法的探索。
在教育界,于永正被誉为“教育界的明星”,他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成果都成为了教育界的典范。
他还积极参与各种教育改革和教育研究工作,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作为一名优秀的特级教师,于永正不仅在教育界取得了卓越的成绩,还注重自身的学习和提高。
他不断学习新知识,参加各种培训和研修,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能力。
总之,于永正是一位教育界的杰出人物,他的教育成果和教育思想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我们应该向他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能力,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于永正经典语录【可编辑版】
于永正经典语录于永正经典语录于永正经典语录1、老师一定要有课程意识,凡是优秀的老师,都有自己的特色课程。
2、美国只有课程标准,小学里没有统一的语文教材,都是老师自己根据课程标准自主开发教材,都有自己的课程。
3、这个世界上最好的语文老师不是你,也不是我,是书。
4、一位美国学者写的《朗读手册》中这样说:最好的作文辅导老师是课外读物,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
5、对于学生的读书,不要太相信诱导,仅仅靠诱导是无法形成阅读兴趣的。
一开始总要强迫,在老师的要求下开始阅读,逐渐读进去,有了收获,尝到了甜头,才可能有兴趣。
一开始骑自行车谁也不会有兴趣,但似会非会时兴趣就来了。
6、什么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老师素质的教育,你有什么素质,你才能给学生什么素质。
一个老师素养很高,那么你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是语文,都散发着巨大的魅力,都影响着学生。
7、教育不是说教,教育是示范。
老师做了,才有说服力,我让学生做笔记,首先把我的笔记给学生看,给学生以震撼,这个时候教育才有效果。
8、这节课,我先让学生读课文,首先读懂字面意思,然后寻找文字后面的内涵,找出童真童趣;然后朗读,用自己的声音再现童真童趣;第二课时,整本书阅读《呼兰河传》,片段的精彩回放还是围绕一个中心:童真童趣。
9、语文课程中的读课外书,不是仅仅获取信息和知识,是学语文的,学词学句,积累语言,读写结合。
所以读课外书,一定要让孩子遇到生字就查字典。
10、由一篇课文,可以带出一本书,比如,我今天上《祖父的园子》,带出《呼兰河传》,也可以带出一位作家。
11、我有一位学生,教一篇课文,带出一位作家,如她教《只拣儿童多处行》,带出冰心:走进冰心。
和孩子们一起,用一个月的时间,研究冰心,阅读冰心。
到高年级,一个学期,她至少带出两部名著。
12、小学生学语文要有积累的意识,口袋里没有钱,花什么?所有语文素养好的人,都是读了大量的书。
先存钱后花钱。
所以语文评价的第一个内容就是考察积累:字,词,背诵的量;然后再考察运用。
于永正老师教学心得范文5篇
于永正老师教学心得范文5篇于永正老师教学心得1近日读他的著作《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中的《口语交际与习作教学卷》,其中收录了_篇口语交际课堂实录.一篇篇读来,我的眼前仿佛看到一位头发花白的长者在笑眯眯地望着面前的小朋友,我的耳边似乎能聆听到孩子们爽朗欢快的笑声.一节节口语交际课不仅妙趣横生,让人感觉好玩开心,而且还能启发思维,培养学生言语表达的能力.平时在课堂上,对于语文课本中出现的口语交际,我也能够认真地带领学生去完成,我比较注重课堂交际环境的轻松及交际双方的互动,还曾经被王庆华老师亲点参加课堂展示活动,但是对于交际环节的设计与交际情境的创设,则过于简单了,所以,在口语交际课上,时常会有现场失控.学生表达不够满意的感觉.在阅读了于永正老师的一节节精彩的课例后,使我对口语交际课有了更深的认识.一.教师要精心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交际情境.口语交际课,怎样让学生愿意说?于老师善于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选择交际的材料,这些材料是学生熟悉的.了解的.喜闻乐见的,因此,不仅极易引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学生也有话说,所以,交际课堂上学生愿意说.积极地表达.主动地参与.例如《说说,画画,写写》一课,学生说的是自己同班熟悉的同学,画的是自己想画的人物,自然课堂就充满了灵动.《听广播,打电话,写紧急通知》一课,教师就从学生明天要举行的爬山比赛引入,自然就引起学生的关注,激发了学生表达的欲望.二.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有为而作.很多老师把口语交际做为可有可无的内容,而对于作文指导又一筹莫展,只好拼命让学生背范文,以求在考试中取得高分.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眼中关注的都仅仅是分数而已,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没有具备语言表达的能力,仅靠背几篇范文侥幸取胜的学生不是真正的高素质学生.于老师从提高学生的素质入手,从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出发,认认真真地上好每一节口语交际课.他不仅自己选择交际的材料,而且还善于用心设计交际的环节.例如《描述人物外貌,转述通知》一课,一位陌生的老师走进教室要向于老师传达局长的通知,于老师不在请小朋友们转告.所以,当于老师一走进教室,学生就纷纷发言,趁此机会训练学生描述人物外貌与学习转述通知,当学生能够完成任务后内心的喜悦与成就感是无以言表的.于老师的每一节口语交际课都是让学生在这样明确的交际目的中进行练习,学生的说.写不是为了应付考试,不是为了老师.家长而学,更不是被逼而学,而是为了生活实际的需要,是〝我要学〞,所以就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益.三.教师要遵循学生语言表达的规律.在于老师的课堂上,常常会有听课老师的笑声与掌声来表达对学生精彩发言的表扬,但是,学生的精彩并非出自偶然,而是在老师的指导后产生的.例如在《观察蔬菜.水果,招待客人》一课中,教师挎着篮子走进教室解释说〝中午要招待客人〞,并让学生说说买了什么东西.学生的回答很简单,仅仅是把于老师买的这些东西罗列出来而已,但是,于老师并没有停留在学生这样较低层次的发言上,而是提出〝把每样东西的数量也说出来〞,于是,学生的发言就更进了一步,使用了数量词.之后,教师又继续引导:〝不但说出各种东西的数量,还要说出它们的特点,比如,什么颜色啦,什么气味啦,什么形状啦…….〞,学生在练习后表达更准确更生动了.那么,怎样招待客人呢?训练又提高了一步.于老师就是这样遵循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语言表达的规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顺理成章地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的引导,而毫无斧凿痕迹.而学生在教师这样一步步的引导中丝毫没有感觉到表达的难度,在积极参与中提高了言语表达的水平.很多孩子往往说得头头是道,而写作却寥寥数语,于老师的课堂上,学生不仅说得好而且写得也很好,于老师是怎样指导的呢?例如在《说说,画画,写写》一课中,学生描述班里两个同学的样子,于老师根据学生的描述找出这两个小朋友.接着,老师提出如果我想念他们怎么办呢?可以读一读写他们的作文,接下来自然转入了写作的环节.可以写这两个同学,也可以写老师,还可以写想象的人物——猪九戒,宽泛的写作空间少了限制多了选择.教师还出示〝习作例文〞供学生借鉴.在写作时可以先写后画,也可以先画后写.画画即使是幼儿园的小朋友也喜欢的一件事,更别说三年级的小学生了,所以学生兴致满满地又写又画.因为有上一环节充分地〝说〞,所以学生在写时就很轻松.在学生写作的过程中,如果发现学生有困难,于老师也会及时地提醒,例如在学生写写画画的过程中,于老师在巡视.指导时插话〝他画的猪九戒的耳朵是尖的,并且往上长,他想象的猪九戒脸很长……〞老师这样貌似不经意的几句话就为其他的同学打开了思路,同时对于这位学生本人也是一种鼓励.写作完成后的点评是于老师课堂教学的常态,他以自己敏锐的语感.高超的文学功底指导学生随时发现不足之处,又及时表扬写得好的地方,学生在这样一篇篇的习作点评中也学习到了修改的方法.因此,在教师点评完后学生自己再次修改,抄写到作文本上.仅仅从课堂实录中我就发现了诸多的美妙之处,在于老师的课堂上,肯定还有更多精彩的地方,值得我不断地学习,希望假期之中借助这本书的阅读能够提升一点我的口语交际教学的能力.于永正老师教学心得2〝学案〞教学在我校已经大力推行了差不多两年的时间了,现在我校大多数语文教师的课堂都是以学案为依托,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的学案教学模式.下面我就从使用学案以及使用过程中谈谈我的一些心得体会以及思索.一.对学案教学的认识新课改所强调的是课程教学要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在大力推进实施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背景下,我校开始推行学案教学.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对学案教学认识不多.感觉是个新鲜事物.有很多教师也出现抵触情绪.首先,在编写上的困难.因为没有范本,我们无从下手.怎样编写学案呢?其次是在使用上.什么时候使用?怎样使用?这些一连串的问题困惑着我们.经过两年的教学积累.我们学校开展了许多有关学案教学的教研活动.也让我们慢慢地认识学案教学的模式.学案的作用主要在导,即导学式教学.这种学习模式是让学生学在教的前头.让学生学会自我学习.而学案就是为学生而设.以学生为主体.紧紧围绕学生的学习,设计和展开教学过程,它既是学习的路线图,又是思考问题的路标,它又是一种方案,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服务,它不单单是学前预习.它还把发现问题.研究和初步解决问题置于全过程,把导学指向学生的自我建构.这刚好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二.学案教学对教师的要求以前传统的教学模式只要求教师按课本的内容和教学用书的内容对学生进行讲述就行了.但新课改注重科学探究的学习,提倡交流与合作.自主创新学习.着重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而学案教学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教师不再是照本宣科的讲教材,而是根据教材提供的知识,提出问题,设计问题,把握教学的深度广度的需要,备好课堂流程,是对教学的一个初步设计设想.这就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在上课前必须要备好学生.备好教材.备好课标.备好课堂流程.备好学生是目标.基础和关键;备好教材就是吃透教材的重点.难点;课文知识以问题的形式呈现,问题要精心设计.使学生通过学案学会知识.掌握方法.提升能力.学案所涉及的课堂内容,要分层探究,有序引导,体现知识的逐步生成过程,要由低到高,由浅到深.教师在拿到学案以后,针对本班学习情况对学案进行修订,达到学案的最优化.并且把自己具体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写入学案,将导学案真正个性化.上课时教师要让学生打开预先发下的学案,明确本节课要实现学习目标,根据学案上老师的学法指导让学生先自己去读书.思考,去完成学习目标中的要求.做到教前先预习.到了真正上课的时候,学生已经对课文的内容掌握得差不多,有不明白的问题就留到课堂的时候向老师提问.教师就可以节省了很多时间,真正可以向课堂的40分钟要质量了.使用学案后,教师更多的是授予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归纳方法.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而不再是传统教学中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学案使用,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课堂上,不再是教师提问题学生回答,而是根据质疑问难环节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提出问题,教师和同学共同回答,或共同讨论问题的解决方法,教师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来,既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又拉进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教师把学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三.对学案教学的困惑实施学案教学以来,小组探究问题时,收放有时会失控.有时讨论一个问题时,学生还想继续讨论,那其它的知识就讲不完了.有时收的太紧,只有个别的学生回答,又变成了一言堂.另外一个就是学案发给学生回家预习,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会很好地完成学案的内容.到了课堂上就能积极回答问题,但对于学习能力差一点的学生,学案发给他们后,有的把学案弄丢了,有的更是偷懒不做.上课时进行讨论,他们是一问三不知.更谈不上提出问题了.总之,学案的教学任重而道远,还需要我们努力探索,不断实践,我们在探索与实践中不断寻求改进和完善.于永正老师教学心得3在网上看了国家的语文教学名家于永正老师的讲座和授课.〝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特别是关于低年级语文的教学使我受益匪浅.于老师把语文教学该如何去教.怎么教心里非常非常的明确.教学应以本为本,不要偷工减料,不要违背规律.低年级要把重点放在识字.写字.朗读.背诵上.识字一定要把握好让孩子们充分的通过象形字.形声字等特点学习认识汉字,一定要确保孩子们认识汉字上的达标;写字根据书法学习的规律:读贴.描红.仿影.临帖.交给孩子观察字的结构,一个一个进行认真的指导.第一天学习每个字写三遍,第二天写两遍,第三天写一遍,一星期后写一遍,再停一星期后写一遍.按照遗忘的规律,给孩子们留相应量的作业,讲究科学.朗读指导的策略〝跟我读〞,教师一定要示范朗读,通过表情.语气动作的展示来朗读,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指导,不用或者尽可能少的对课文进行分析和解释.背诵一定要人人过关.谈到对低年级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于老师告诉我们要相信低年级孩子也已经可以自学了,可以通过先学后教的方法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如果想提高孩子学语文课的兴趣,首先要孩子喜欢你.课堂上少问.少讲,多示范;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参与;果断处理课堂上的偶发事件;惜时如金;要有自己的绝招.每节课后要冷静的反思,听课.上课.评课一定注重每一个细节的处理,牢记让孩子们有最大的收获.首先打造高校课堂,后转向深刻.独到.广博的优质课堂.于老师如今已白发苍苍,年近七旬,教学艺术高超,但于老师仍然谦虚的跟大家鞠躬行礼,在孩子们面前连声不敢称自己有学问.非常的尊重和不断的发现寻找孩子们的闪光点,询问孩子的尊姓大名,夸奖孩子们的可爱和勇敢,与孩子们的交流不是和蔼,而是非常非常的和蔼.特别特别强的亲和力.于老师的严谨治学,备课的充分,每个字和词语亲自的查找资料然后给孩子们示范,充分的体现和履行着〝身教重于言教〞的真理!学习于老师!向于老致敬!于永正老师教学心得4转眼间特岗教师服务期已经满了,回想起来,当特岗教师已经三年了,时间过得真快,三年前刚刚考上特岗教师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那时还是稚气未脱的学生,充满激情和希望.三年的教师生活改变了我,磨练了我,这三年,给我留下了太多的回忆.在此,我要感谢培养我,鼓励我,支持我的领导,感谢一起走过,互相帮助的同事们.为了更好地做好今后的工作,本人对这三年的任教工作总结如下:一.思想品德方面:本人热爱党,热爱人民,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记得一开始教育局为了使我们新教师尽快适应新的教育工作,特地对我们进行了几天的岗前培训,后来走上岗位后我也一直没有停止培训自己,我不断学习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小学班主任工作.教育法律法规.基础教育改革常识性和小学安全教育与管理.小学教师教学工作常规等,思想端正,作风正派,服从领导的工作安排,积极参加各种会议,办事认真负责.热爱教育事业,把自己的精力.能力全部用于学校的教学过程中,并能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在学生中树立了良好的教师形象.能够主动与同事研究业务,互相学习,配合默契,教学水平共同提高,能够顾全大局,团结协作,顺利完成了各项任务.通过三年的实践,我将理论联系实际,逐渐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身为教师,应该注意对自身的素质培养,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系统,不断完善自己的思想,认真对待学生,无论怎样认真都不为过,这是一种态度,一种精神,一种责任!二.教育教学方面:刚开始踏上工作岗位的时候由于我由于教学经验不足,我带的班级成绩不是很理想,后来在各位同事的帮助下,我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积极听优秀老师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找到自己的差距和不足,不断学习改正,针对一些学生信心不足的问题,经常找他们谈话,及时了解他们在学习数学中的感触,不断鼓励他们.热爱学生,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比如,握握他的手,摸摸他的头等.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差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这三年以来一直担任数学教学工作,在教学中我更深刻的理解课本,在把握课本的同时,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把新课改的要求体现到教学中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积极开展各种数学活动,开阔大家的视野,帮助学生拓展思路,对基础知识能灵活运用,从而使同学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三.继续教育学习方面:对于课程改革环境下的教师,光有一桶水是不够的,教师拥有自来水.在工作中,我深知学习的重要性,抓住一切机会认真学习,在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及教学管理水平.在校内,虚心.主动地向其他老师学习虚心学习,不耻下问,及时消化,吸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在自己的教学中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提高.平时向书本学习.向电脑询问,经常阅读关于教学类的书籍,经常去各种教学网站.教学论坛看看,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也掌握一定应试技巧,让学生在有效的时间里有最大的提高.同时自己还利用暑寒假的时间去桂林参加广西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函授学习,今年取得广西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本科毕业证.并把在本科所学习的心理学运用到教学中,通过不断实践,不断总结,希望自己能够全面提高.四.生活方面:一开始刚踏入社会,很多做人处事方面都不成熟,加之过惯了大学里的生活,那种慵懒的状态一时觉得很难调整过来.不过对此慢慢也习惯了.现在已做到按时上下班,不迟到不早退,从不因为个人的私事耽误工作的时间,并积极运用有效的工作时间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多学习,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除了认真做好自己的教学工作之外,还积极参与学校分配的各项活动,协助其他老师做好学校的各项工作,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教育教学工作做到更好.平时能及时把工作情况.问题.困难向领导请示.汇报,并得到领导的鼓励和指导.同事之间能做到顾全大局,服从安排,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沟通.总之,在这三年中,我不仅在业务能力上,还是在教育教学上都有了一定的提高.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教学工作中难免有缺陷.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争取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于永正老师教学心得5童心世界是一首牧歌,虽然谱写的音符简单又简单,但却清纯.温馨而深情;童心世界是一流清泉,虽然没有浓烈的芬芳与香甜,但却纯净.透明而晶莹.六年前,带着对这片净土的向往与渴望,我迫不及待地投身于幼儿园这个多彩的世界,去实现我儿时的梦想―做一个像妈妈那样受人尊敬的好老师.然而,就是在那个本该收获的九月里,我却一无所获.面对那一双双滴溜溜乱转的眼睛,我本能地去躲闪;面对孩子之间发生的矛盾,我无计可施;面对那短短二十分钟的教学活动,我不知所措.为了吸引孩子们的注意,我上课尽量表演得活灵活现,他们却总是东张西望.左顾右盼.更叫人头疼的是户外活动时他们会满世界乱跑,让我不得不与他拼耐力与嗓音.从一名大学生到一名幼儿教师,从一个成功的学习者变成了失败的教育者,刹那间,角色和地位的转换.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让我对自己的选择开始怀疑,更多的则是对未来的恐惧.我经常对着寂寥的夜空扪心自问,难道我选择错了吗?在妈妈语重心长的鼓励下,在无数次是与否的抉择中,我终于选择了后者,因为我明白,我不再是个可以在妈妈怀里撒娇的孩子,而是一名肩负着神圣使命的幼儿教师.也是在那一刻,我终于读懂了一句至理名言: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如果你战胜了自我,也就获得了成功.此后,我开始有意识地锻炼自己.带班经验不足我不怕,我利用不带班的时间,观察主班老师的半日活动.用心记下她课上的每个环节.每句话甚至每个表情和语气;没有教育技能和方法我不怕,我虚心向周围的老师请教,请他们为我〝出谋划策〞;教育理论欠缺我不怕,我认真阅读各种幼教书籍和报刊,从中汲取营养,完善自我.更多的时候我学会了进行独立的思考和反思,逐渐积累经验,寻找差距,弥补不足.我曾经为了安排第二天的半日活动而反复修改计划直至深夜,我曾经为了准备一节开放日的活动而放弃节假日的休息,我曾经为了组织好每一天的教育活动,请当小学教师的妈妈做我教的孩子,一遍遍试讲和反复修改.在同事.领导和自己的努力下,一段时间后,我能够顺利地带好半日活动,能够灵活地组织丰富有趣的教育活动,也能够针对每个孩子的特点去因材施教.远离了那段忧郁的日子,我不再为明天的工作而苦恼,也不再为外界的诱惑而动摇.我和孩子们沐浴着朝霞和夕阳共同进步,看着孩子们在我的呵护和教育下健康成长,我终于可以坦然地对自己说:〝那个在黑夜里苦苦挣扎的我已经消失,现在的我是一个对明天和未来充满希望的女孩.〞一个好的开始,预示着成功的希望.工作的第二年,我园开展了〝以美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研究活动,我勇敢地承担了美术教改的任务,果断地摒弃了以往旧的美术教学模式,大胆尝试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引导孩子在观察的基础上,根据已有经验来表现不同的事物,同一绘画内容,班中会出现风格迥异的几十幅作品.经过一年的实践和探索,幼儿不仅绘画技能得到提高,观察力.想像力.创造力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初次尝试的成功,增加了我的信心,也更加坚定了我把自己的热情.智慧乃至青春奉献给幼教事业的决心,催促我向更高的目标奋进.此外,经过两年的尝试,我在如何开展幼儿英语教学方面也摸索出了自己独特的方法,激发了孩子们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了他们英语的听说能力,同时也给国内的其他教师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蓦然回首,我和孩子们已经一起走过了酸甜苦辣的六年时光.六年的幼教生涯我始终是一步一步扎扎实实走过来的,没有半点懈怠,没有半点退缩,有的只是满腔的热情.奋进的脚步.大胆的创新,有的只是我对这片沃土的深深眷恋.一个人能在自己热爱的事业中度过一生,是一种难得的幸福.我愿是一颗流星,即使只在人们眼里出现一瞬,也要留下灿烂的轨迹;我愿是一捧泥土,永远伴着这些幼苗一起长成参天大树.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我都可以大声地对自己说:〝闪光的青春,无悔的选择.〞于永正老师教学心得范文。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读书分享(小清新)
写作评价与修改
•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素材
• 传授写作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 建立科学的写作评价体系
• 教导学生如何进行素材整理
• 强调写作中的思维训练
•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修改
• 鼓励学生多读书,丰富写作素材
• 指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
• 鼓励学生互相评价和修改
于永正的写作教学启示
以学生为本的写作教学
• 通过讨论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 通过修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我的家乡》写作教学案例
• 通过观察法引导学生发现写作素材
• 通过示范法传授写作技巧和方法
• 通过评价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04
于永正课堂教学的组织与管理
于永正课堂教学的组织方式
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探究学习
01
02
03
• 引导学生自主预习
追求高效的写作教学
注重人文素养培养的写
作教学
• 关注学生的写作需求
• 优化写作教学过程
• 融入传统文化教育
• 适应学生的写作差异
• 创新写作教学方法
•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 促进学生的写作发展
• 提高写作教学效果
• 强化学生的道德教育
于永正写作教学策略的实际应用案例
《记一次活动》写作教学案例
• 通过情境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 利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 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
• 融入游戏元素,增加趣味性
• 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惯
• 提倡学生进行课堂反思
于永正课堂教学组织与管理案例
分析
01
《小蝴蝶的故事》教学案例
学习于永正心得体会(2篇)
学习于永正心得体会学习于永正是一段难忘的经历,我在这段时间里得到了很多宝贵的收获和体会。
永正教育是一所专注于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的学校,它注重学生的素质培养,努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实现自己的潜能。
在这里,我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学到了更多的自信和勇气。
首先,学习于永正让我明白了自己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有多重要。
在传统的学校里,我们大多数时间都是被动接受知识,而在永正,学生们被激励去主动学习。
我记得在一次班会上,老师分享了一位学长的成功经验,他通过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和每天的反思来提高学习效率。
这给我很大的启示,我开始尝试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并且每天做好总结和反思。
这种主动学习的方式让我更加专注和有条理地掌握知识,也提高了我的学习效果。
其次,学习于永正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在这里,学习不再是孤独的战斗,而是一个共同努力的过程。
在每一个项目中,我们需要与团队成员一起合作,互相帮助和支持。
有时候会遇到困难和挫折,但是通过团队的努力和智慧,我们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意见,也学会了与人合作和共同成长。
这些团队合作的经验对我未来的工作和生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此外,学习于永正还让我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更清晰的规划和目标。
在这里,我们有机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职业和行业,通过实践和实习,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兴趣和潜能。
我记得参观一家大型企业的时候,我被他们的企业文化和管理理念所吸引,决定将来要从事这个行业。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开始积极参加相关的课程和培训,通过实习和实践来提高自己的能力。
学习于永正让我明白了追求自己梦想的重要性,并且教会我如何去实现它。
最后,学习于永正让我明白了教育的真正意义。
传统的教育往往只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而在永正,他们通过培养学生的领导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来实现教育的真正目的。
在这里,我们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学到了价值观和人生的意义。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读书笔记
《我怎样教语文》读书笔记于永正先生是享誉国内外的著名语文教育家,他的著作《我怎样教语文》成为了许多语文教师的必读书目。
本文将就该书的核心内容进行学习和总结,旨在提高语文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1. 语文教育的重要性在众多学科中,语文是起承传统文化、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基础学科。
于永正先生在书中强调了语文教育的重要性,指出教师应该以身作则、言传身教,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资源,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
2. 教师的角色转变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扮演着知识的传授者和班级纪律的维护者的角色。
然而,于永正先生认为,教师应该更多地扮演引导者和学习的陪伴者的角色。
教师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特点,通过个性化的教学,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
3.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语文教育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离不开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学习的自觉性。
于永正先生在书中提到,教师可以采用多种策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例如,通过创设情境、引发思考,将学习内容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实际意义。
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语文教育不仅是对文本的理解和记忆,还应该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于永正先生提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升他们的文学修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5. 融入素质教育语文教育应该与素质教育相结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于永正先生强调,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人文素养的培养。
通过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
总之,于永正先生的《我怎样教语文》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思路和方法。
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语文教育的重要性依然不可忽视。
教师们应该不断学习和思考,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为培养优秀的语文学生而努力。
在实践中,我们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语文能力,让他们受益终生。
于永正教育文集: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
本书目录呈现出一种逻辑清晰、层层递进的总体结构。从宏观的教育理念到 具体的教学技巧,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到教学方法的运用,全面而深入地展示了语 文教学的方方面面。各个章节之间的关联紧密,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语文教学体系。
教育理念篇:本书首先从宏观的角度阐述了于先生的教育理念。他强调语文 教育的人文性、工具性,以及二者的统一。他提出语文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语文 核心素养为目标,这一理念贯穿全书。
作文教学篇:此章聚焦于作文教学,阐述了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 学生的写作能力,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作文评改。
教师素养篇:最后一部分教师的专业素养,探讨了语文教师应具备的素养和 能力,以及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
系统性:本书目录呈现出系统性,各章节之间相互呼应,构成了一个完整的 语文教学体系。这种系统性使得读者能够全面了解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对教学 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人文性:本书在强调语文的工具性的同时,也充分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作 者在书中反复强调语文教育对于学生人格培养的重要作用,体现了深厚的人文关 怀。
启发性:通过阅读本书,读者不仅能获得丰富的知识和方法,还能得到深刻 的启示和思考。书中的许多观点和理念能够激发读者的教育热情和创造力,促使 读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
学生中心篇:此部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语文教学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方法篇:此章详述了于先生独创的“五重教学法”,即重感悟、重积累、 重迁移、重情趣、重习惯。这五重教学法是于先生多年教学实践的结晶,对语文 教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文本解读篇:此部分深入解读了语文教学中文本解读的重要性,提出了一系 列实用的解读技巧,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
于永正教育文集:于永正:我怎样 教语文
于永正五年级作文教学实录
于永正五年级作文教学实录【篇一:于永正《考试》作文教学实录及评课】于永正作文教学实录及评课——《考试》特级教师——于永正基本简历:1985年,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同年被徐州市人民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1990年中国教育电视台拍了三集报道于永正的“言语交际表达训练”作文教改实验的电视片,并向全国播出;1991年初《人民教育》发表了报告文学《徐州有个于永正》;全国小语会会刊《小学语文教学》和《江苏教育》、《小学教学》等刊物先后报道了于永正的教改事迹;1992年12月14日-16日,国家教育部在南京专门召开了于永正语文教学研讨会,推广于老师的五重教学法。
这是建国以来教育部为个人召开的第一个教学研讨会;1995年8月,于老师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2001年被评为江苏省教育模范;中国教育电视台、山西教育电视制作中心、吉林教育电视台将有关教学实况拍成电视片向全国发行,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
于永正老师多次应邀赴外省、市讲学,他的足迹踏遍了除台湾以外的30个省(市、自治区),特别是送课到大西北贫困山区,他的课和报告受到专家、老师们的赞誉。
主要著作:1995年出版《于永正课堂教学教例与经验》;1999年出版《教海漫记》;2002年12月出版《于永正文集》,在全国、省级报刊、杂志上发表论文百余篇。
基本特点:座右铭:“以人为镜。
”——唐太宗教育理念: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
教育理想:和谐发展。
个性特征:幽默开朗、沉着自信、轻松兴奋。
兴趣爱好:京剧、书法、绘画、文学成功的关键因素:好奇、思考。
于永正作文教学实录及评课――《考试》(于老师笑容可掬地走上讲台)师:同学们,我姓什么?叫什么?生(全体):姓于,叫永正。
师:(板书:于永正)这是我的名字。
我来自江苏徐州,是一位小学教师。
怎么称呼我啊?生(全体):于老师。
师:称我于老师是表示对我的尊重。
还可以怎么称呼我?生1 :还可以叫您于爷爷。
浅谈于永正作文教学艺术
浅谈于永正作文教学艺术1. 引言1.1 浅谈于永正作文教学艺术的重要性于永正作文教学艺术是指以文学艺术为基础,运用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培养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的教学理念和实践。
在当今社会,作文教学一直是学生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于永正作文教学艺术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于永正作文教学艺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创作潜力。
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和欣赏优秀文学作品,激发他们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追求,进而激发他们对写作的兴趣和激情。
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写作中体验到创造的乐趣,增强他们的写作动力和积极性。
于永正作文教学艺术可以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通过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掌握写作的基本技巧和方法,培养他们良好的写作习惯和规范的表达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于永正作文教学艺术的重要性在于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潜力,提升他们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从而为他们的学习和成长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帮助。
1.2 对作文教学艺术的认识作文教学艺术在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艺术不仅仅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对美的追求和感悟。
于永正作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潜力,通过艺术的手法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作文教学艺术的根本目的不仅在于传授写作技巧,更要引导学生发现和表达内心的情感、思想和态度,让学生在写作中感受到美的力量。
作文教学艺术是一种全面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它不仅能帮助学生提升写作水平,更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通过艺术的引领和启发,学生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并在写作中体会到人文精神的魅力和力量。
作文教学艺术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2. 正文2.1 于永正作文教学的方法论于永正强调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他提倡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感受出发,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表达,使作文更具个性化和生活化。
《圆明园的毁灭》的作者简介
于永正1941年生于山东莱阳,中共党员。
1962年从徐州师范学校毕业后,
就一直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现任鼓楼区教研室主任。
主要著作
于永正1995年出版《于永正课堂教学教例与经验》;
1999年出版《教海漫记》;
2002年12月出版《于永正文集》,在全国、省级报刊、杂志上发表论文百
余篇。
主要事迹
于永正1985年,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同年被徐州市人民政府授予劳动模
范称号;1990年中国教育电视台拍了三集报道于永正的“言语交际表达训练”作文教
改实验的电视片,并向全国播出;
1991年初《人民教育》发表了报告文学《徐州有个于永正》;全国小语会会刊《小学语文教学》和《江苏教育》、《小学教学》等刊物先后报道了于永正的教改事迹。
1992年12月14日-16日,国家教育部在南京专门召开了"于永正语文教学研讨会",推广于老师的"五重"教学法。
这是建国以来教育部为个人召开的第一个教
学研讨会;
1995年8月,于老师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
府特殊津贴;
2001年被评为江苏省教育模范;
基本特点
于永正座右铭:“以人为镜。
”——唐太宗
教育理念: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
教育理想:和谐发展。
个性特征:幽默开朗、沉着自信、轻松兴奋。
兴趣爱好:京剧、书法、绘画、文学
成功的关键因素:好奇、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有感于永正老师的文章读过很多,现场课也听过几次。
他课堂上的幽默风趣与循循善诱,展现了其高超的教学艺术;他生活中的平实谦和与彬彬有礼,彰显了其超凡的人生境界。
他是很多老师心中的偶像!于老师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教育部“跨世纪名师工程”向全国推出的首位名师。
1962年以来一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
1985年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同年被徐州市人民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
1995年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99年教育部召开“于永正语文教学方法研讨会”,推广其“五重”(重情趣、重感情、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教学法。
2001年被评为“江苏省劳动模范”。
2002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2013年,经江苏省教育厅批准,徐州市成立于永正语文教学研究所。
从1984年开始,于永正老师应邀到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港澳地区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做学术报告2000多场次,上公开课3000余次,发表文章百余篇,出版《于永正课堂教学教例与经验》《于永正语文教学精品录》《教海漫记》《于永正与五重教育》等多部著作。
这本《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是今年上半年购得的,却一直没有来得及细看。
两周前整理东西时,再次看到,捧在手里便难以割舍。
几天来,从家里拿到学校,再从学校拿到家里,只要有点空闲,便认真读上几页。
虽然于老师的语言平实、朴素,很少有难懂的句子,但有几篇文章我还是读了多遍。
于永正老师倡导“教语文,其实很简单”,但我们都知道所谓“大道至简”,只有真正掌握了语文教学的规律,才能达到“简简单单教语文”的境界。
于老师的书风格亦是如此,平实的文字娓娓道来,所说的道理却切中要害,引人深思。
犹如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将自己的人生经验向晚辈逐条叙说,希望能给后者以真切的帮助。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全书22万字,全书分四辑:第一辑: 语文教育,应该为学生留下什么第二辑: 教语文,其实很简单第三辑: 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在哪里第四辑: 关于作文教学读这本书,给人的启示是全方位的。
有思想层面的,也有方法技巧层面的。
内容也涵盖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
同时还有一些做人、做事,乃至写作等方面的经验分享。
因为内容较多,下面以条目的方式予以呈现。
读与写是教育、教学不断进步的双翼。
读与写的过程,是不断肯定自己、激励自己的过程,同时也是不断反省自己、否定自己的过程。
在这样一个往复循环的过程中,让自己的实践有了智慧,有了理性,使自己的路走得越来越正了,越来越直了。
坚持阅读与写作几乎是所有名师的共同经验,只不过因人又自有侧重罢了。
几年前到苏州参加国培,听张学青老师讲:“我的特级都是是读出来的,管建刚老师的特级教师是写出来的。
”要想成为有影响力的老师,要想使自己的教育教学不断有新鲜的内容融入,就必须坚持读写。
文章不是在书斋里写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
我常常想,为什么叶圣陶、陶行知的书好读?为什么连外国的马卡连柯、苏霍姆林斯基、雷夫·艾斯奎斯写的书也好读,不像读有些理论家的书那样晦涩、费解?他们的书不但好懂,而且让我们感同身受。
为什么?因为他们是教育家,而不是空头理论家。
教育家的书都是做出来的。
“做”出来的文章是鲜活的,可感的,有生命张力的,因而更具有可读性。
教育家的书都是做出来的。
这是于老师对一些空头理论家的反驳,也是对一线老师的忠告。
“书是做出来的”,首先强调的是“做”。
对于一线老师来说,“做”不是问题,每天从早上到校,到晚上离校。
老师们都在从事着各种教育教学工作。
可以依然会有许多老师会感到茫然——写什么?好像没有什么可写的。
要想做的同时,有的写,一方面要做个有心人,注意观察、收集材料,另一方面,要时刻以研究的眼光看待工作,力求有创造性地工作,“穿旧鞋,走老路”必然会觉得无话可写。
在这本书里,我就看到了于老师许多鲜活的教育教学案例,这些案例有的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了,可是于老师讲起来依然那样动人。
近30年了,没有人有那么好的记性,我想于老师也是如此。
但是,于老师30年后依然能把它们写入自己的书中,我想正是因为当年他及时的记录与反思。
时光易逝,但是由笔记录下的时光却可以长存。
我不断告诫自己:不要忘记自己曾经是孩子。
一想到孩提时的我,我对学生就会多一份尊重、理解和宽容。
我会对学生交出这样一张“名片”——“名片”的正面写着两个大字:微笑;下面书写着三个关键词:尊重、理解、宽容。
“名片”的反面写着两个大字:负责;下面也书写了三个关键词:严格、顶真、耐心。
“微笑”与“负责”两个词语彰显了于老师的学生观。
因为孩子是“成长中的人”,要对他们多一些尊重、理解、宽容;因为孩子是“需要帮助成长的人”,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严格、顶真、耐心。
写文章要有读者意识。
第一,写的东西,对读者有好处,要传递“正能量”。
第二,要考虑别人能否读懂,尽量不要给读者带来麻烦。
第三,要摆正自己和读者的关系,我们和读者是平等对话、平等交流,不能有居高临下、教训别人的意思。
写文章就是倾述与表达。
当有了明确的读者意识时,就明确了“写给谁听”的问题,写起来会更顺畅。
至于平等对话、平等交流,那就不只是行文的问题了,更重要的是做人的境界问题。
张志公先生说:“语言的运用要从今不从古,从俗不从雅,从易不从难。
”启功先生写过这样一副对联:行文简浅显,做事诚平恒。
我深以为是,而且努力践行着。
读于老师的书和文章,对上面的两句话有了更深切的体验。
同时,也指导着自己以后的写作实践。
语言平实易懂,思想深刻有益,这样的文章才真正地对人有益。
眼睛不要只盯着“语文”,还要盯着“人”。
教学时,一只眼睛盯着“语文”,一只眼睛盯着“人”,这才叫完整的语文教学。
其实,不只是语文教学,所有的教学不都应当如此吗?不过,作为人文学科,语文教学确实在关注人、塑造人上担负着更重要的使命。
语文和语文教师给我留下了什么?留下了语言——认识了近4000个汉字,积累了较为丰富的语言材料——词汇。
留下了较好的语感,使我能不假思索地缀字成文。
留下了认识和情感。
留下了初步的书写能力、阅读能力(包括朗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留下了兴趣和习惯。
爱因斯坦说:“当一个人把在学校里学到的东西全部忘掉之后,剩下来的才是素质。
”于老师对语文教学的反思也从这里开始。
明白了语文和语文老师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我们的教学才能把握住最根本、最本质的东西,我们的教学也才会更有效率。
因此于老师接下来说:语文教学教的不是课文而是语文!用教材教识字、教写字、教读书(包括朗读)、教表达,激发兴趣,培养习惯,烦琐的分析和讲解没有必要,要把3500(识字量)和2500(会写)保住,把读和写抓住,一句话:要把语文的根本留住。
我教语文,第一,十分重视朗读。
是朗读让学生喜欢语文,是朗读让他们有了悟性,有了较好的语感。
第二,十分重视写字。
学生写不好字,我觉得是块心病。
第三,我特别喜欢教作文。
学生也特别喜欢写作文。
要善待学生。
不断的激励是激发兴趣的伟大法宝,不断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成功的喜悦(哪怕是一点一滴的),是稳定并使兴趣持久的基石。
语文教学要把兴趣留住。
兴趣和习惯是连在一起的。
“失败是成功之母。
”的说法,对于孩子来说并不适用。
对于孩子来说,更恰当的说法是“成功是成功之母。
”是成功给了孩子动力,是成功激发并维系着孩子持续不断的学习兴趣。
对于孩子来说,成功来自哪里?很大一部分来自老师,来自老师的激励。
所以,夸奖孩子、激励孩子,这是老师应有的善举。
要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
语文教学要“少做题,多读书。
”吕叔湘先生说,他的语文能力,30%得益于课内,70%得益于课外。
如果老师不给学生留出课余的时间,把时间都用来做题,学生还哪里有时间阅读、写作?多年前,叶圣陶老先生就提出了面对孩子“六个解放”的思想:一是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二是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三是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四是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谈;五是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去取得丰富的学问;六是解放他的时间,不把他的功课表填满,给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
时至今日,它依然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小学语文姓“语”,还姓“小”。
说语文姓“语”,是对语文学科的定性。
需要注意的是“课文内容不等于教学内容”,不要把阅读课上成阅读理解课。
语文教学既要“得意”,也要“得文(得言)”。
说小语姓“小”,是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定位。
小学语文教师要有目标意识和落实意识。
张庆先生说:“识(字)、写(字)、读(书)、背(诵)、说(话)、作(文)、习(惯)是小学语文的七大教学目标。
其中最重要的是写字、读书、作文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毕业生,能把字写好,书读好,文章写通,并养成了读写的习惯,就可以向家长、中学老师、社会作交代了。
小学阶段是“涵养”阶段。
就像幼苗,它需要吸收阳光、水分和养料。
幼苗是处于发育、成长阶段,离开花结果还有很长的距离。
小学生也是如此。
在小学阶段,要特别重视吸纳、积累。
幼时的“厚积”恐怕是最要紧的。
于老师对“小语”二字的解读,可谓把握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质。
他还说:教孩子学语文,要手把手地教,实打实地教。
他反对当前一些人对小学语文教学怪异的解读。
警醒我们,不要轻易用“思辨”、“智慧”、“诗化”等一类玄妙、空洞的字眼来描述小学语文教育。
有人用“教过了,教对了,教会了”来概括教学的三个境界,很有意思,很实际。
我们不能满足于“教过了、教对了”。
“教会了”,才是我们的目的。
字要会写,书要会读,精彩诗文要会背,词语要会运用,作文要会写。
“会运用”是我们的终极目标。
刚上班的青年教师往往满足于“教过了”,我就经常碰到一些青年教师看到期末试卷后如释重负,嘴里不时说“这个内容昨天刚讲过,那个内容今天早上才说过”,可是试卷评完,却有许多学生做错的。
“教对了”不仅是说所讲的知识无错误,更强调了在教学内容选择上,教了最需要教,也最值得教的内容,如不只是侧重于内容的理解,也注重了对语言文字的运用。
“教会了”才是最终目标,其实这三个字的重点在后面“会了”二字,“教是为了不用教”,“会”才是根本目标所在。
不能只教一本语文书。
“课外书”是最重要的课外教学资源。
靠读书长大的孩子,生命有根!有“根”的孩子才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更不怕考试。
前两天,翻看了韩兴娥老师的《让学生走上阅读的快车道》,对此有了更深切的体会。
语文教学必须引导学生多读多写,语文能力是在大量的读、写实践中形成的,不是老师讲出来的。
守住小学语文教学的“常”。
“常”是什么?“常”是不变的东西,是规律。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哪些是不变的?识字、写字、读书、作文、激发兴趣、培养习惯是不变的。
写字的规律是什么?是描红、仿影、临帖,而且要天天描红、仿影、临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