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化学毒物的一般毒性作用
[医学]第六章 化学毒物的一般毒性作用-亚慢性和慢性毒性
二、蓄积作用的研究方法
目的:通过蓄积试验求出蓄积系数K,了解化学 物蓄积毒性的强弱,并作为慢性毒性试验及其 它有关毒性试验的剂量选择提供参考。 蓄积系数法 生物半衰期法
(一)蓄积系数法
蓄积系数(accumulation coefficient):指多次染毒使半数 动物出现某种效应的总量与一次染毒的半数效量之比值。 一般采用大鼠或小鼠,以死亡作为效应指标。 K=ED50(n)/ED50(1) 或 K=LD50(n)/LD50(1) ED50(n):以慢性方式多次接触受试物时产生预期效应的 累积剂量之和。 ED50(1):一次接触该物质产生相同效应的一次剂量。
*1. 实验动物的选择 *2. 剂量设计与分组 *3. 染毒途径与时限 *4. 观察指标
五、长期毒性试验的注意事项
重视实验项目管理:选择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对项目的设计和实施 进行管理,保证仪器设备状态良好,工作人员专业培训。
实验室环境的要求:注意动物饲养和试验环境的规范化,符合 GLP 。
蓄积系数的评价
蓄积系数(K) 蓄积作用分级
<1
高度蓄积
1-
明显蓄积
3-
中等蓄积
5-
轻度蓄积
1. 固定剂量法
方法:
(1)急性毒性实验
LD50(1)
(2)1/20-1/5LD50 每日染毒
LD50(n)
( 50%动物死亡时累计染毒的总量)
(3)计算K值:K=LD50(n)/LD50(1)
若累计染毒量已达到5个LD50,动物仍未死亡或死 亡未达到半数,可终止实验,其K值按 >5作为结果。
蓄积库(depot):化学物蓄积的组织器官部位。常见 的蓄积库包括: 血浆蛋白 脂肪组织 肝脏、肾脏 骨骼
07第6章 一般毒性
1.2 急性毒性试验的目的
确定受试物使一种或几种实验动物死亡的剂量水平 (LD50),以初步估计该化合物对人类毒害的危险 性。为进一步的蓄积毒性试验、亚慢性与慢性毒性 试验及特殊毒性试验提供剂量和判断指标的依据。 阐明一种化合物的相对毒性、作用方式和特殊毒性 表现,找出量-效关系,以便其毒性包括临床症状、 生理生化和病理变化、毒性性质和可能的靶器官等 有初步了解。 确定机体在环境中接触的受试物侵入机体的途径, 研究受试物的代谢动力学过程。 研究受试物急性中毒的预防和急救治疗措施。
1 急性毒性作用及其评价
新外源化合物首先需必须阐明其急性毒性的
强度及特征。 1.1 基本概念 1.2 急性毒性试验的目的 1.3 急性毒性试验设计 1.4 急性毒性评价
1.1 基本概念
急性毒性(acute toxicity)是指机体一次接触或 在24小时内多次接触外来化学物后所引起的快速剧 烈的中毒效应(结构与功能变化)。 一次接触因给予途径不同定义不同:口服和注射指 瞬间将受试物给予机体;吸入和皮肤接触指在特定 期间内(24小时)机体持续接触受试物。 短期试验(Short-term test)指在数日内(7-14 天),每天使试验机体接触一次受试物的试验。以 探讨较大剂量和较短时间的毒性作用。其与急性毒 性试验不同。
1.3.5.3 经皮肤接触
液态、粉尘态和气态外来化学物均有接触皮
肤的机会。不仅与外露皮肤接触并被吸收, 有的还能穿透衣服经皮肤吸收。 外来化学物经皮肤吸收是指角质层完整的皮 肤,若皮肤破损,化学物经真皮直接吸收, 而与静脉吸收的机制相似。
1.3.6 试验周期
急性毒性试验除计算受试物的LD50/LC50外,
化学毒物的一般毒性作用
50~500
>500
200~2000
>2000
200~2000
>2000
急性毒性分级和评价 化学物质性毒性分级
• 暴露的母体:强酸强碱、重金属、CO等
CH3 直接毒性作用
CH3
N-NO
CH3+(亲电子基团)
几个基本概念
• 代谢活化(metabolic activation) • 增毒(toxication)
对硫磷
对氧磷(高活性胆碱酯酶抑制剂)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常见的增毒作用
• 最为常见的增毒作用是使外源化学物(如 氧和氧化氮)转变为:
化学毒物的一般毒性作用食品毒理学
外源化学物急性毒性分级(WHO)
毒性分级
大鼠一次经口LD50 (mg/kg)
6只大鼠吸入4小时,死亡2~4只的浓度(ppm)
兔经皮LD50(/mg/kg)
对人可能致死的估计量
g/kg
总量(g/60kg)
剧毒
<1
<10
<5
<0.05
0.1
高毒
1~
10~
5~
0.05~
3
中等毒
50~
三、急性毒性试验设计
(一)试验动物
选择原则: 急性毒性试验要求选择对化学毒物的代谢和毒效应表现与人的反应尽可能一致的试验动物。 动物易于获得 品系纯化 价格较低和易于饲养等条件。
三、急性毒性试验设计
最好用两种种属的动物 啮齿类:小鼠、大鼠、豚鼠或家兔; 非啮齿类:狗或猴。 急性皮肤毒性试验可选用成年大鼠、豚鼠或家兔,优先考虑白色家兔。而急性吸入毒性试验和经口急性毒性试验则优先考虑大鼠。
病理检查及其他指标:
急性毒性试验中,对死亡的动物均应及时进行大体解剖和病理组织学检查,肉眼观察主要脏器的大体病理变化,如脏器大小、外观、色泽的变化,有无充血、出血、水肿或其它改变,对有改变的脏器进行取材做组织病理学检查。对存活动物在观察期结束时进行大体病理检查。必要时做组织病理学检查。根据试验需要可进一步扩大观察项目.如体温、心电图、脑电图或进行某些生化指标测定等。
100~
44~
0.5~
30
低毒
500~
1000~
350~
5~
250
实际无毒
5000~
10000~
2180~
>15
>1000
毒理学基础 第六章 化学物的一般毒性作用
〔四〕慢性实验设计要点
1.实验动物 2.染毒途径与期限
3.剂量分组: 高剂量组:1/5-1/2 LOAEL〔亚慢〕 中剂量组:1/50-1/10LOAEL 低剂量组:1/100 LOAEL或:1/1000-1/10LD50 阴性对照:
4.观察指标 同亚慢,但精,为亚慢显现靶的指标。
〔五〕结果评价
染毒使半数动物出现相同效应〔或死亡〕的剂量[ED50(1)]
的比值,K 即= 蓄ED5积0(n)系数。
ED50(l)
LD50(n
K
=
)
LD50(l
)
1)固定剂量法 2)剂量递增法
〔2〕生物半减期法
用毒物动力学原理描述化学毒物在机体内的蓄积作用 化学物的蓄积极限:
a.半减期的测定 b.计算蓄积极限
第六章 化学物的一般毒性作用
急性毒性 一般毒性亚慢性毒性
慢性毒性
急性毒性试验 亚慢性毒性试验 慢性毒性试验
第一节 急性毒性作用
一、急性毒性的概念
➢ 急性毒性(acute toxicity) :是指机体〔实验动物或人〕 一次或24小时内屡次接触外源化学物后在短期内所引 起的毒性效应。
➢ 包括一般行为、外观改变、大体形态变化以及死亡效应 ➢ 说明: ➢ 1.接触的次数:一次/屡次 ➢ 2.毒效应出现时间: ➢ 3.中毒效应的强度:
〔二〕染毒途径
1.经消化道染毒 2.经呼吸道染毒 3.经皮肤染毒 4.经注射染毒
〔三〕剂量选择及分组
1.剂量范围确实定: 动物死亡率0%-100% 〔或10%-90%〕的致死剂量范围
2.分组及剂量确实定: 窛氏法:6-8组为宜,各组剂量呈等比级数 霍恩氏法:4组,各组剂量呈等比级数
〔四〕毒作用观察
第六章 化学毒物的一般毒性作用
实验动物的预检
给药前检疫观察 大、小鼠、兔、豚鼠1周,犬猴2~3周 适应新环境,减少环境和生理条件变
化可能对试验结果的影响 筛检健康状况不符合试验要求的动物
实验动物的给药前禁食处理
经口途径染毒,实验动物胃肠道内食物 存留量对化学毒物的毒性可产生较明显 的干扰
大、小鼠隔夜禁食,染毒2h后提供饲料 经口多次染毒可不禁食
实验动物 染毒途径 染毒剂量 观察周期 观察指标的选择、计算方法和评价
(一)实验动物的选择和要求
主要原则
急性毒性反应与人近似 易于饲养、操作方便 繁殖力较强,数量较大 价格较低,易于获得
实验动物的物种和品系
啮齿类(rodent species) 小鼠:昆明种、NIH、ICR 大鼠:Sprague-Dawley(SD)、Wistar
根据接触毒物的时间长短, 一般毒性的实验方法分为:
❖ 急性毒性 ❖ 短期重复剂量 ❖ 亚慢性毒性 ❖ 慢性毒性
第一节 急性毒性试验
In 1984, 5,000 people died and 30,000 were permanently disabled due to exposure to methyl isocyanate ( 异 氰 酸 甲 酯 , MIC ) from an industrial accident in India
(三) 染毒方法
模拟实际接触的途径和方式 有利于不同化学物之间结果的比较 受试物的性质和用途 受试物毒性评价程序的要求
染毒途径
消化道、呼吸道、皮肤、注射
工业毒物:经呼吸道、皮肤 农用化学物:经口、皮肤、呼吸道 药品:经口、注射、皮肤 食品:经口 环境污染物:经口、呼吸道、皮肤
化学物的一般毒性及其评价
几种动物不同注射染毒途径注射量范围(ml)
注射途径 静脉
肌内 皮下 腹腔
小鼠 0.2-0.5
0.1-0.2 0.1-0.5 0.2-1.0
大鼠 1.0-2.0
0.2-0.5 0.5-1.0 1.0-3.0
豚鼠 1.0-5.0
0.2-0.5 0.5-1.0 2.0-5.0
兔 3.0-10.0
0.5-1.0 1.0-3.0 5.0-10.0
1. 经口染毒
经口染毒可分为灌胃、喂饲、吞咽胶囊 等方式 .一般来说新物质均先进行经口染毒 途径的急性毒性试验,求出LD50值,通常用该 LD50值来比较不同化学物急性毒性大小
2. 经呼吸道染毒
气管内注入:在动物麻醉情况下,将已消毒 灭菌的受试物(粉尘混悬液或液体) 注入气管,使之分布于左右肺内。 动式吸入 吸入 静式吸入
(六)观察时间和周期
• 急性毒性的观察周期一般为14天,LD50计 算时以观察周期内各组动物的总死亡数为依 据.不同化学物其中毒体征出现的时间和特 点各有不同,而且引起动物死亡的时间也存 在很大的个体差别.如氰化物多数动物在染 毒后几分钟至几个小时内死亡;羰基镍染毒 早期出现上呼吸道体征,很快就缓解,但2 -3天后甚至更迟些又出现明显的中毒体征, 表现为严重的肺水肿,呼吸困难,然后死 亡.
静式吸入染毒
将实验动物置于一个具有固定体积的容器内(染毒 柜),定量加入易挥发的液态或气态受试物,在容 器内形成试验设计所需要的空气浓度,在一定时 间内,使动物连续吸入并观察毒性反应。 优点:该染毒方式设备简单、操作方便、消耗受试 物较少。 缺点:实验期间,实验动物得不到氧气补充;且随 实验的进行,染毒柜内受试物的浓度会逐渐降低 为保障实验顺利进行,应注意染毒柜容积、放置实 验动物的种类与数量以及放置时间之间的关系。 小鼠最低需气量:3.45L/h, 大鼠30.5L/h
6 第6章 一般毒性作用及其试验与评价方法
2、剂量设计与分组
• 根据受试物或其近似物的物理、化学性质选择与本实 验相同动物物种或品系,相同染毒途径的LD50值作为 参考值,选择剂量系列。 • 一般分四组:高中低三个剂量组及一个阴性对照组
3、确定实验动物染毒方法: 灌胃
4、观察周期及观察内容
观察周期:一般为14天或24h,但计算出LD50时应注明
• 品种、品系的选择 • 健康状况:健康成年动物
小鼠、大鼠测半数致死量,狗观察毒性反应。
• 年龄:大鼠180-240g,小鼠18-25g(35-50日 龄),家兔2-2.5kg,豚鼠200-250g,狗10-15kg。 • 性别:雌、雄各半,雌性实验动物要求是未 经交配和受孕的。 • 各剂量组动物数: 小动物数量为每组 10 只,大动物也应每组 6 只。
‘一次接触’
(P122)
经口接触和各种方式的注射接触,“一次接触”,是指 在瞬间将受试化合物输入实验动物的体内;
而经呼吸道吸入与经皮肤接触,“一次接触”是指在一
个特定的期间内实验动物持续地接触受试化合物的过程; 此外,当化学物毒性较低时,需要给予动物较大剂量时, 可在 24 小时内分多次给予,这时的急性接触即为“多 次”。
免费茶水的重金属严重超标
一份外国学者的研究指出, 中国13个品牌的香烟重金属含量超标
第二节 蓄积毒性
一、基本概念 P138
当化学毒物连续、反复进入机体,而且进 入的速度(或总量)超过代谢转化与排出的速度 (或总量)时,物质就有可能在体内逐渐增加并 贮留的现象--蓄积作用(accumulation) 化学毒物容易蓄积的组织和器官——贮存库
急 以性 死毒 亡性 为的 终上 点限 参 数 急 非性 毒 作致 性 用死 的 为性 下 终急 限 点性 毒参 性数 ,
6 第6章 一般毒性作用及其试验与评价方法
粘膜
其它
结膜或口腔中分泌物增多,充血、苍白、黄疸
直肠或脚爪部皮肤温度降低或升高;姿势异常,消瘦等
5、LD50的计算方法:
(1)改进寇氏法 P127
• 改进寇氏法:计算简便,结果可靠。
• 试验设计要求:组内动物数相等、组间剂量等比例 设计、死亡率正态分布、最低剂量组死亡率 <20% , 最大剂量组死亡率>80% • 计算公式:logLD50=Xκ- i(Σp - 0.5)
‘一次接触’
(P122)
经口接触和各种方式的注射接触,“一次接触”,是指 在瞬间将受试化合物输入实验动物的体内;
而经呼吸道吸入与经皮肤接触,“一次接触”是指在一
个特定的期间内实验动物持续地接触受试化合物的过程; 此外,当化学物毒性较低时,需要给予动物较大剂量时, 可在 24 小时内分多次给予,这时的急性接触即为“多 次”。
第一节
急性毒性作用及其评价
一、基本概念。(P122)
急性毒性(acute toxicity)是指机体(人或实验 动物)一次接触(或24小时内多次接触)受试物后, 在短期内所产生的效应及反应,包括一般行为、 外观改变及形态改变,甚至死亡效应。 观察时间:一般为7天,也可连续观察14~28天。
4日接触总剂量 (LD50)
累积接触总剂 量(LD50)
0.40
1.00
1.90
3.26
5.26
8.26
12.74
蓄积毒性试验的目的:
• 求出外源化学物的蓄积系数,了解蓄积毒性大小
• 为慢性毒性试验和其它有关毒性试验的剂量选择提 供参考依据 • 为制定有毒物质在食品中的卫生限量标准时,为安 全系数的选择提供参考 • 确定该受试物可否用于食品供人类长期食用
化学毒物的一般毒性作用
体位异常,叫声异常,活动异常,不安,多动、 少动或呆卧,侧倒
运动状态
运动异常、运动失调、步态蹒跚、痉挛、抽搐、 强直、麻痹,后肢无力, 管状尾
对外界刺激反应性 脑、脊髓反射 肌肉张力 自主神经系统 瞳孔 腺体分泌
易兴奋、易激惹,感觉迟钝或过敏,反应低下或 过高
减弱或消失 松弛或紧张 散大或缩小 流涎,流泪,出汗
常用的急性毒性参数:
(一)LD50 (或LC5物急性毒性的 重要基础。 局限: LD50 (或LC50 )的测定受许多因素的影响; 不能反映化学毒物致死作用的中毒特征; LD50波动性很大。
11
(二)其他指标 1. 急性毒作用带 (Zac=LD50/Limac): 可反应急性阈剂量距离 LD50 的宽窄,即表示引 起实验动物的死亡剂量与最低毒作用剂量之间剂 量范围的宽窄。其越大,表示化学物引起急性死 亡的危险性越小。 2. LD84/LD16(或LC84/LC16): 灵敏性好、重复性强而且容易求。 3. LD100、LD01 4. 剂量反应曲线斜率 (即剂量-死亡曲线的概率单位直线的斜率)。图
8
中毒效应的强度 机体急性一次性大剂量接触毒物后所表现 出的一般行为、外观、大体形态的改变十分 明显,中毒症状严重,常常发生死亡。
9
二.急性毒性试验目的与常用参数
目的: A. 求出LD50以及其它的急性毒性参数,了解急 性毒作用强度。 B. 通过观察动物中毒表现和死亡的情况,了解 急性毒作用性质、可能的靶器官和致死原因, 提供化学毒物的急性中毒资料,初步评价对 人体产生损害的危险性。 C. 探求化学毒物急性毒性的剂量 - 反应关系, 为进一步毒理学试验的染毒剂量设计提供参 10 考依据。
32
3)病理检查及其它指标 对死亡的动物:均应及时进行大体解剖和病理组 织学检查。 对存活动物:在观察期结束时进行大体病理检查.
第六章 化学毒物的一般毒性作用-急性毒性
某化学物预实验剂量表
组别 1. 2. 3. 4. 5. 剂量(mg/kg) 剂量 15.625 25 40.0 64 102.4 对数剂量 1.6021-2×0.2 × 1.6021-0.2 1.6021 1.6021+0.2 1.6021+2×0.2 ×
2)按预实验求得大概剂量范围后(即10%-90%或0-100% )再按下式 )按预实验求得大概剂量范围后( 或 求正式试验的组距。 求正式试验的组距。 i = log LD 90 − log LD10
3.有关急性毒性试验常见的参数
急性毒性上限参数,以死亡为终点: 急性毒性上限参数,以死亡为终点: 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LD50或LC50); 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 绝对致死剂量或浓度( 绝对致死剂量或浓度(LD100或LC100); 最小致死剂量或浓度(MLD,LD01或MLC,LC01); 最小致死剂量或浓度( , , 最大耐受剂量或浓度( ),或称为 最大耐受剂量或浓度(MTD,LD0或MTC),或称为 , ), 最大非致死剂量(MNLD)。 最大非致死剂量( )。 急性毒性下限参数,以非致死性急性毒作用为终点: 急性毒性下限参数,以非致死性急性毒作用为终点: 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水平(急性毒性 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水平(急性毒性LOAEL); ); 未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水平(急性毒性 未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水平(急性毒性NOAEL)。 )。
2.急性毒性试验的目的
测定毒物的致死剂量以及其他急性毒性参数, 测定毒物的致死剂量以及其他急性毒性参数,LD50为最主 要的参数,并根据LD 值进行急性毒性分级。 要的参数,并根据 50值进行急性毒性分级。其他毒性参 数还有LD 数还有 100、LD01、LD0等。 通过观察动物中毒表现,毒作用强度和死亡情况,初步评 通过观察动物中毒表现,毒作用强度和死亡情况, 价毒物对机体的毒效应特征、靶器官、剂量-反应 效应) 反应( 价毒物对机体的毒效应特征、靶器官、剂量 反应(效应) 和对人类的潜在危险性程度。 和对人类的潜在危险性程度。 为重复剂量、 为重复剂量、亚慢性和慢性毒性研究及其他毒性试验提供 接触剂量的设计依据,并为观察指标的选择提出建议。 接触剂量的设计依据,并为观察指标的选择提出建议。 为毒理学机制研究提供初步线索。 为毒理学机制研究提供初步线索。
食品毒理学第6章
三、急性毒性试验方法要点
1.实验动物的选择 (1)原则 (2)具体要求 (3)实验动物的性别:雌雄各半。 (4)实验动物的分组与数量:一般4~6组, 每组10只。 (5)实验动物的预检:1~2周的检疫期。 (6)实验动物的给药前禁食处理 大鼠、小鼠:隔夜禁食(禁食4h);染毒后禁食4h。 禁食时要保障饮水。
5级(高毒) <1 剧毒
1~50 <10
10~
<5 5~ 44~
7滴~1茶匙 0.1 <0.05
0.05~ 0.5~
4级(中等毒)
高毒
1~
51~500
1茶匙~35克
35~350克
3 30
3级(低毒)
中等毒 低毒
501~5000
50~ 100~
2级(实际无毒) 1级(无毒)
实际无 毒
5001~15000
(2)预试验 ①设定以此预期值作为待测化学物的中间剂量组, 并在该剂量的上下各设计l~2个剂量组作为预 试验剂量。 ②根据确定的剂量组进行染毒。 ③根据预试验的死亡 Nhomakorabea料确定组距。
可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出剂量分组:
i=(lgLD90-lgLD10)/(n-1) 或:i=(lgLD100-lgLD0)/(n-1) 式中i为组距(相邻的两个剂量组对数剂量之差); n为设计的剂量组数。
注意:
1.急性接触的次数:一次或24h内多次。 2.中毒效应出现的时间:一般为7~14天。 3.中毒效应的强度。
二、急性毒性试验的目的
1. 测试并求出毒物的的致死剂量以及其他急性毒性 参数,通常以LD50为最主要参数,并根据LD50的 大小进行急性毒性分级。 2. 通过观察动物的表现、毒作用强度和死亡情况, 初步评价毒物对机体的毒效应特征、靶器官、剂 量-反应关系和对人体产生损害的危险性。 3. 为亚慢性、慢性毒性试验研究以及其他毒理试验 提供接触剂量和观察指标选择的依据。 4. 为毒理学机制研究提供线索。
[工学]第六章 一般毒性作用及其实验与评价方法1
此法剂量准确。灌胃法是用灌胃器将所应投给 动物的药灌到动物胃内。 小鼠的灌胃针长约4~5cm,直径为1mm,大鼠 的灌胃针长约6~8cm,直径约1.2mm。 灌胃针的尖端焊有一小圆金属球,金属球为中 空的。焊金属球的目的是防止针头刺入气管或 损伤消化道。针头金属球端弯曲成 20°左右的 2/24/2019 角度,以适应口腔、食道的生理弯曲度走向 41
2/24/2019 23
依据GB14922-2001《实验动物微生物学等级 及监测》划分的实验动物等级,并与寄生虫 学等级对应:
1,将实验小鼠和大鼠的微生物等级分为清洁 级、无特定病原体级(SPF)和无菌级三个 级别,普通级的实验小鼠和大鼠原则上不再 使用; 2,豚鼠、地鼠和兔分为普通级、清洁级、SPF 级和无菌级四个级别。 3,犬和猴分为普通级和SPF级二个级别。
同一批实验动物体重变异范围不应超过该批动物平均
体重的20%。
2/24/2019 27
二、急性毒性实验
3.实验动物的性别:
急性毒性实验的主要内容是求LD50,除特殊要求外,
一般急性毒性实验对动物性别要求为雌雄各半。 如果在预实验时发现化学毒物(如农药)对雌、雄 动物毒效应的敏感性有明显差异,则应单独分别 求出雌性与雄性动物各自的LD50。如果实验是为致
②动物易于获得
③品系纯正 ④价格较低和易于饲养等条件。
2/24/2019 17
实验动物-蛙和蟾蜍
2/24/2019
18
实验动物-鸡、鸽
2/24/2019
19
实验动物-小鼠
2/24/2019
20
实验动物-猴
2/24/2019
21
普通实验动物
遗传学分类: 1,近交系(inbred strain) 2,封闭群(closed colony) 3,杂交群(hybrid stock) 4,突变系(mutation gallery)
化学毒物的一般毒性作用
描述流行病学研究: 提出病因假说
分析流行病学研究: 验证病因假说,
明确因果关系
6
7
原代培养的海马神经元
肿瘤细胞株
8
根据接触毒物的时间 长短,一般毒性作用 分为:
❖ 急性毒性 ❖ 亚急性毒性 ❖ 亚慢性毒性 ❖ 慢性毒性
根据毒物接触时间长 短所进行的观察和评 价毒效应的试验分为:
➢ 急性毒性试验 ➢ 亚急性毒性实验 ➢ 亚慢性毒性试验 ➢ 慢性毒性试验
4
毒理学主要三大研究领域
描述毒理学 (Descriptive toxicology)
机制毒理学 (Mechanistic toxicology)
管理毒理学 (Regulatory toxicology)
5
毒理学研究方法
整体动物试验 (in vivo)
体外试验 (in vitro)
人体观察 (Human Toxicology)
➢ 有的化学物在实验动物接触致死剂量的几 分钟之内,就可发生中毒症状,甚至死亡
➢ 而有的化学物则在几天后才显现中毒症状 和死亡,即迟发死亡
28
二 、急性毒性试验的目的
1.测试和求出受试化学物的一系列急性毒性 参数。 (通常以LD50为主要参数),并对该 外源化学物进行急性毒性分级。
29
2.通过观察动物中毒作用表现、毒作用强 度和死亡情况,初步评价毒物对机体的 毒效应特征、靶器官、剂量-反应关系 和对人体产生损害的危险性
乳的动物 ➢ 同性别动物的体重差异不应超过平均体重
的20%
17
6.生理与健康状况 ➢ 应选用健康动物(排除哺乳,怀孕) ➢ 实验前观察5-7天 ➢ 对于大鼠、犬的亚慢性、慢性试染毒方式的选择 常用的染毒方式有经口、经皮、吸入、注射
卫生毒理学基础复习题集带答案(人卫版)
毒理学基础习题集主编周建伟刘起展主审王心如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二00 四年四月前言《毒理学基础习题集》是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组织编写的第四版《毒理学基础》的配套教材。
习题内容主要依据第四版《毒理学基础》的内容编写而成,旨在帮助学生更深刻理解教材内容,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同时本书也可作为教师的教学辅导用书。
本书编写还参照了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的内容与范围。
因此,本书还可作为参加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参考用书。
考试是评定应试者知识结构与能力、检查教学效果、客观进行教育评估的重要手段。
因此,在毒理学基础的学习过程中,有必要编写一本适应考试需要的教材。
本书的主要试题类型包括客观题和主观题,客观题即选择题,其覆盖的知识面较宽,能检查应试者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分析、综合和应用等能力,并且评卷比较客观。
主观题指名词解释、问答题和论述题。
主观题有助于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突出教材重点,考查学生应用能力。
因水平有限,本书中错误与疏漏难免,恳切希望各院校老师和读者提出宝贵意见。
使用说明1. A 型题(单项最佳选择题)每道试题由一个叙述性题干和四个供选择的备选答案组成。
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最佳选择,称为正确答案,其余三个均为干扰答案,从中选择最佳2. B 型题(配伍题)B 型题的基本结构是先列出五个备选答案,接着是至少二道用数字标明的试题,需从备选答案中为每题配一个最合适的答案。
3. 名词解释解释名词时,只需对该词作出明确解释,不需进一步讨论。
4. 问答题对问答题只需以简明扼要的语言回答内容的要点,不需展开讨论。
5. 论述题论述题则需进一步展开讨论。
目录、八―丄前言 (1)目录 (1)第一章绪论. (1)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 (2)第三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与转化. (6)第四章毒性机制. (11)第五章外源化学物毒性作用的影响因素. (11)第六章化学毒物的一般毒作用. (13)第七章外源化学物致突变作用. (18)第八章外源化学物致癌作用. (24)第九章发育毒性与致畸作用. (29)第十章管理毒理学. (32)第一章绪论A 型题】1. 经典的毒理学研究对象是A. 核素B. 细菌C. 病毒D. 各种化学物质2.外源化学物的概念A存在于人类生活和外界环境中B. 与人类接触并进入机体C. 具有生物活性,并有损害作用D. 以上都是【B 型题】【名词解释】1. 毒理学2. 现代毒理学3. 卫生毒理学4. 管理毒理学【问答题】1. 毒理学、现代毒理学及卫生毒理学的任务和目的2. 卫生毒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几种?3. 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研究内容及相互关系4. 毒理学主要分支有哪些?【论述题】1. 试述毒理学发展趋势及有关进展。
duli6化学毒物的一般毒性作用
4
ar3=300x1.23=518
5
ar4=300x1.24=622
6/18/2021
22
回到20页
3. 正式试验操作表
组别
1 2 3 4 5
剂量
动物数
(mg/kg)
300
10
360
10
432
10
518
10
622
10
死亡数 p
0
0
2
0.2
5
0.5
7
0.7
10 1.0
6/18/2021
23
4. 计算:
性毒性的依据之一。
6/18/2021
38
二、蓄积毒性试验方法
(一)蓄积系数法 蓄积系数(accumulation coefficient)
是多次染毒使半数动物出现效应(或死亡) 的累积剂量[ED50(n)]与一次染毒使半数动 物出现相同效应(或死亡)的剂量[ED50(l)] 之比值,即:
或
6/18/2021
39
蓄积系数法原理
某物质LD50=40mg/kg ① 40
→50%血压升高
② 10 10 10 10 ……→50%血压升高
公式的本质:实际给予的总量与蓄积量(有效量)的比值。
6/18/2021
40
1.固定剂量法
(或更先多求)实出验LD动50,物然,后分选为取两相组同,条一件为的染4毒0只组, 另一为对照组,每组至少20只,雌雄各半。 试验组在1/20~l/50LD50的范围内选定一 个剂量,每日以固定剂量进行染毒,试验期 间观察记录每组动物死亡数。当试验组累积 发生一半动物死亡即可终止试验。此时,计 算累积总接触剂量[LD50(n)],根据公式计算 K值,然后进行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剂量选择与分组
最高剂量组:亚慢性阈剂量的1/5~1/2; 轻微毒效应剂量组:亚慢性阈剂量的1/20~1/10; 预计阈剂量组:亚慢性阈剂量的1/50~1/20; 预计最大无作用剂量组:亚慢性阈剂量的1/100或NOAEL的 1/10或人群实际最大摄入量的10~50倍; 对照组。
一般每组动物大鼠40~60只;
③ 出现半数死亡或20天后终止试验: ④ 计算 K 值,进行评价。
3. 20d试验法:
① 分组染毒:
Ⅰ组,剂量:1/20 LD50 Ⅰ组,剂量:1 LD50
Ⅱ组,剂量:1/10 LD50
Ⅲ组,剂量:1/5 LD50 Ⅳ组,剂量:1/2 LD50 对照组
20d染毒
Ⅱ组,剂量:2 LD50 Ⅲ组,剂量:4 LD50 Ⅳ组,剂量:10 LD50 对照组
一、基本概念与试验目的
慢性毒性作用:使试验动物长期低剂量接触外源
化学物所引发的毒性效应。
慢性试验目的:
通过确定化学物的慢性毒性特征及其慢性阈剂量 和最大无作用剂量,为最终评价受试物能否用于 食品,及其安全限量的制定提供依据。
二、亚慢性毒性试验的设计
(一)试验动物的选择和喂饲环境
a. 对受试物的代谢接近人类; b. 选择敏感种属品系,并兼顾慢性试验; c. 刚断乳的幼龄动物; d. 品系一致,体重相近;
(三)蓄积率测定法
蓄积量
蓄积试验组
对照组
蓄积率 =
对照组LD50-蓄积试验组LD50 蓄积期间给予试验组动物受试物总量
×100%
死亡指标的缺陷:
实例:用死亡指标测定氯丁二烯的蓄积毒性为弱
蓄积性,推论其慢性毒性弱。实际上动物长期低 剂量接触氯丁二烯能引起肝损害为主的慢性中毒。
原因:氯丁二烯一次染毒是引起动物中枢麻痹而
(三)染毒途径
一般采用喂饲法。
(四)试验周期
一般1~2年;若慢性试验与致癌试验结合进行,应 终身染毒。
(五)毒性观察注意事项
试验前应检查并剔除特殊个体;
指标观察应与对照组同步;
检查方法需准确可靠;
须定期动态观察;
详尽检查与保护动物兼顾。
四、亚慢性、慢性毒作用评价
第三节 亚慢性、慢性毒作用及其评价
一、基本概念与试验目的
亚慢性毒性作用:试验动物连续多日接触较大剂量的外源 化学物所出现的中毒效应。
亚慢性试验目的:
1. 确定亚慢性毒性的毒效应特征及其阈剂量和最大无作用 剂量,为确定是否需要进行慢性试验,以及慢性试验和致 癌试验的设计提供依据。 2. 可了解受试物对成年动物生殖机能的影响和对子代的致 畸作用。
第六章 化学毒物的一般毒性作用
一般毒性作用(general toxicity)
化学物的理化特性 一 般 毒 性 毒性大小和特征 急性毒性试验 蓄积毒性试验 亚急性毒性试验 亚慢性毒性试验 确定阈剂量和阈下剂量 慢性毒性试应
毒作用的靶点和敏感指标
特殊毒性
生殖毒性、致突变、致癌和免疫毒性等
一般占实验动物生命的1/10。
(五)毒性观察指标
1. 一般性指标 (1)一般综合性观察指标
① 体重; ② 食物利用率; ③ 中毒症状; ④ 脏器系数或脏/体比值; 血象和肝肾功能检测。
(2)一般化验指标 2. 病理学检查 3. 特异指标
三、慢性毒性试验设计
稍尝,< 7 滴 7 滴~1茶匙 1茶匙~35g 35 ~ 350g 350 ~ 1 050g > 1 050g
一些化学品的急性毒性/LD50
化学品
乙醇 氯化钠 苯巴比妥钠 DDT 烟碱 河豚毒素 TCDD
动物
小鼠 小鼠 大鼠 大鼠 大鼠 大鼠 豚鼠
染毒途径
经口 腹腔 经口 经口 静脉 静脉 静脉
③ 蓄积率测定法;
(一)蓄积系数法
蓄积系数 K =
ED50(n)
或
LD50
( n)
ED50 (1)
LD50 (1)
n —— 多次接触受试物时产生预期效应的染毒剂量之总和;
1 —— 一次接触受试物产生相同效应的剂量; ED —— effective dose;
LD —— lethal dose。
② 结果评价: 如1/20 LD50组出现动物死亡,且有剂量-反应关系, 则为强蓄积性;若仅有1/2LD50组动物有死亡,则为弱蓄积性。
(二)生物半减期法
原理:如果一种化学物每次进入机体的时
间间隔>t1/2,则在体内蓄积的可能性小;时 间间隔<t1/2,则容易蓄积;如二者相等也将 蓄积。 一般t1/2 越长,化学物蓄积可能性越大。
LD50/(mg · kg-1)
10 000 4 000 250 100 1 0.1 0.001
肉毒杆菌毒素
大鼠
静脉
0.000 01
第二节 蓄积毒性作用及其评价
一、基本概念
如果一种外源化学物反复多次进入机体而其前次 进入剂量尚未完全消除,则该化学物在体内的总 量将不断增加并贮留,此现象称为化学物的蓄积 作用。化学物的这种性质称为蓄积性。
研究受试物急性毒性 →先测其LD50 →化学结构与理化性质
→寻找参考物质 →以LD50(参)为预期毒性中值 →以4或1.6为剂量比值进行分组和预实验 → 确定大致致死剂量范围 → 正 式 试 验 的 组 数 n 与 组 距 i → 进行正式急性试验。 i=(logLD90-logLD10)/(n - 1)或 i= (logLD100-logLD0) (n - 1)
蓄积系数分级标准
蓄积系数 K
<1
1~
蓄积毒性分级
高度毒性
明显毒性
3~
≥5
中等毒性
轻度毒性
蓄积系数法类型:
1. 固定剂量法;
2. 定期递增剂量法;
3. 20d试验法。
1. 固定剂量法:
① 测定LD50;
② 试验组每日定时、“定量”对动物染毒 (剂量:在1/20 ~ 1/5 LD50选择); ③ 出现半数死亡或染毒剂量累计达到5 LD50 时,终止试验; ④ 计算 K 值,并进行评价。
致死,但在蓄积毒性试验中氯丁二烯的靶器官为 肝脏,其所引起的肝损害达不到致死的程度,而 得出错误的结论。 若改用肝损伤为观察指标,可得出正确结论。
三、机体的耐受性:
在一些情况下,某种外源化学物持续多次 对机体染毒,但没引起预期毒效应,必须 进一步加大剂量才行,这种现象称为机体 对该化学物的耐受性或习惯性。
Sx50 = i
[(∑pq/n)½
]
LD50的95%可信限 = lg-1(lgLD50±1.96× Sx50 )
Sx50 —— lgLD50的标准误。
四、急性毒性的评价
主要参数:LD50或LC50; 其他参数: Zac、剂量-反应关系曲线的斜 率或LD84 / LD16; 中毒症状。
物质容易蓄积的组织部位称为贮存库。
―蓄积”的含义:
―物质”的蓄积; “功能”的蓄积。
蓄积作用的意义:
蓄积作用是外源化学物引起慢性中毒的物 质基础,也是制定食品卫生标准时选择安 全系数的一个依据。
蓄积性的决定因素:
进入机体 的速度
从机体消 除的速度
二、蓄积毒性试验方法及其评价
① 蓄积系数法; ② 生物半减期法;
第一节 急性毒性作用及其评价
一、概念
急性毒性:机体一次或24h内多次接触外源
化学物后所引起的快速剧烈的中毒效应,
包括一般行为、外观及形态改变,甚至死
亡效应。
二、急性毒性试验的目的
急性毒性试验是外源化学物毒性评价的第 一步。
1. 确定化学物的LD50 或LC50 、毒效应特征 以及剂量-反应关系。 2. 为后续毒性试验染毒剂量的设计和观察 指标的选择提供依据,为毒作用机制研究 提供线索。
三、急性毒性试验的设计
(一)实验动物的选择
(二)各组剂量值与组数的确定 (三)各组动物数及实验动物分组 (四)实验动物的喂养 (五)实验动物的染毒方法 (六)试验周期 (七)毒性观察
(一)实验动物的选择
基本要求:
①动物对化学物的毒性反应与人基本一致; ②操作方便、易于饲养管理、易于获得且价格较 低。 此外,应选用纯品系的初成年动物,雌雄各半;
无 致 癌 性
NOAEL
50~100倍,专家评议;
(三)各组动物数及实验动物分组
每组动物数:小鼠≥10只,大鼠6~8只,家 兔4~6只;
每组动物一般雌雄各半; 采用随机方法将动物分配于各组。
(四)实验动物的饲养
温度:22±3℃; 湿度:30%~70%; 无对流风;
笼养数适宜;
人工昼夜;
常规饲料、自由饮水。
(五)实验动物染毒方法
(一)亚慢性毒作用评价:
毒效应性质 亚慢性毒效应资料分析 敏感指标或特异指标 为中毒早期诊断和接触人群 的生物学检测提供依据
≤100倍,放弃使用;
亚慢性LOAEL和NOAEL
NOAEL
100~300倍,进行慢性试验; ≥300倍,可考虑用于食品。
(二)慢性毒作用评价:
慢性毒效应性质 慢性毒效应资料分析 敏感指标 存在致癌性,放弃使用; ≤50倍,放弃使用; 慢性LOAEL和 NOAEL
① 灌胃;
② 掺入饲料法;
③ 吞咽胶囊。
(六)试验周期
一般为2周。
(七)毒性观察
1. 中毒症状; 2. 体重; 3. 其他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4. 死亡情况及LD50或LC50计算;
5. 病理解剖学和组织病理学检查。
LD50的计算:
LD50及其95%可信限的计算方法有:霍恩氏(Horn)法、 简化寇氏(Karber)法、直接回归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