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高一-作者简介 李清照
李清照简介_写作技巧
![李清照简介_写作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20d3aa95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d1ed477.png)
李清照简介李清照是中华诗史上杰出的女作家。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李清照简介的内容,欢迎大家查看。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南宋女词人,济南章丘人,婉约派代表词人。
父李格非,为元祐后四学士之一,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
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苏轼的学生,官至礼部员外郎,藏书甚富,善属文,工于词章。
母亲是状元王拱宸孙女,很有文学修养。
由于家庭的影响,特别是父亲李格非的影响,她少年时代便工诗善词。
她曾作《如梦令》,描述她少女时代在济南的欢乐生活:“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中原沦陷后,与丈夫南流,过着颠沛流离、凄凉愁苦的生活。
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幼承家学,早有才名。
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的李清照,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文有李清照,武有秦良玉。
”早年生活安定,词作多写相思之情;金兵入侵后,遭遇国家巨变,词作多感慨身世飘零。
她的诗文感时咏史,与词风迥异。
她还擅长书画,兼通音律。
现存诗文及词为后人所辑,有《漱玉词》等。
主张“词,当别具一家也”。
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名字被用作外太空环形山的女性。
李清照 - 生平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
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苏轼的学生,官至礼部员外郎,藏书甚富,善属文,工于词章。
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很有文学修养。
由于家庭的影响,特别是父亲李格非的影响,她少年时代便工诗善词。
崇宁元年(1102),徽宗以绍述神宗为名,任蔡京、赵挺之为左右相,立元祐党人碑,以司马光等百二十人为“奸党”,其父列名党籍,清照以诗上挺之。
十八岁时,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
赵父是当时有名的政治家,官右丞相。
婚后,她把整个身心都放在文学艺术的深造和金石文字的收集研究上。
她同赵明诚互相砥砺,进行词的创作,技法日臻成熟。
一年重阳节,李清照作了那首著名的《醉花阴》,寄给在外作官的丈夫:“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教学案:第7课 李清照词两首 含答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教学案:第7课 李清照词两首 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919adbf581b6bd97e19eaaf.png)
(一)作者简介生平经历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人。
她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精通经史,长于散文,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
李清照对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音乐,无不通晓,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
李清照十八岁时,在汴京与太学生、丞相赵挺之子赵明诚结婚。
婚后,夫妻感情笃深,常投诗报词。
公元1127年,北方金国攻破汴京,徽宗、钦宗父子被俘,高宗仓皇南逃。
李清照夫妇也先后渡江南去,第二年,赵明诚死于建康(南京),李清照独身漂泊江南,在孤苦凄凉中度过了晚年。
作品前期有《一剪梅》《醉花阴》《如梦令》,后期有《声声慢》《永遇乐》《武陵春》《念奴娇》。
评价宋代杰出女词人,婉约词宗。
(二)人物轶事夫妻妙对李清照和赵明诚都博学多才,又精通诗词格律,是名噪一时的“诗词夫妻”。
有一次,俩人参加青州有名的乌老寿星的150岁的寿宴,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众人邀请清照夫妇合写一副对联,祝贺乌老寿诞。
赵明诚稍作谦逊,挥笔而就:花甲重逢,又增而立年岁。
每甲子是60年,“花甲重逢”即120岁,“而立”是30岁,两数相加正合乌老寿龄,客厅里顿时响起叫好之声。
众人都看清照如何续联,只见清照毫不拘谨,握笔在手,也是一挥而就:古稀双庆,复添幼学青春。
“古稀”是70岁,“双庆”便是140岁,“幼学”是10岁,加在一起,也恰是乌老寿龄,对仗工整,珠联璧合。
众人惊叹不已。
(一)背景链接1.《醉花阴》这首词是李清照前期的怀人之作。
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便“负笈远游”。
深闺寂寞,她深深思念着远行的丈夫。
这年,时届重九,人逢佳节倍思亲,李清照便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通过悲秋伤别来抒写寂寞与相思情怀。
2.《声声慢》《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
“靖康之难”以后,词人的丈夫已故,他们精心收集的金石书画都已散失,词人漂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成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
国破家亡引起的国恨家仇,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使这位女词人的心里点燃了爱国思想的火花。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渔家傲-李清照》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渔家傲-李清照》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c7f4ae3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0b.png)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渔家傲-李清照》教案一. 教材分析《渔家傲-李清照》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中的一篇古文诗词,作者是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
这首词描绘了作者在深夜思念丈夫的情感。
词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表达了作者深沉的思念之情。
这首词的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富有诗意,是学生学习古诗词的佳作。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时已经接触过一些古文诗词,对古文的语法和修辞手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八年级的学生对古文诗词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同时,学生对李清照的了解相对较少,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当补充相关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读写词中的生字词,理解词的意思,了解李清照的背景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李清照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读写生字词,理解词的意思,体会词的意境。
2.难点:分析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感受作者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讨,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3.欣赏教学法:反复朗读、品味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包含词的全文、生字词、意象和修辞手法的课件。
2.背景音乐:准备与词情感相符的背景音乐。
3.图片:准备与词意境相符的图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李清照的背景知识,引导学生进入词的情感氛围。
2.呈现(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词,让学生感受词的韵律美。
然后呈现生字词,引导学生正确认读。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九课《声声慢·寻寻觅觅》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九课《声声慢·寻寻觅觅》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5cab8629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fdb775b.png)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九课《声声慢·寻寻觅觅》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声声慢·寻寻找觅》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
作品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因国破家亡、天际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具有深厚的时代颜色。
以下是我为大家细心整理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1.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九课《声声慢·寻寻找觅》课文原文声声慢·寻寻找觅李清照寻寻找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难过,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积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译文空空荡荡无主见,冷冷清清好凄凉,悲凄惨惨好心伤。
一时觉暖一时觉凉,身子如何得疗养?饮三杯两盏淡酒,怎能抵挡它、傍晚之时来的冷风吹的紧急。
向南避寒的大雁已飞过去了,难过的是却是原来的旧日相识。
不认当年旧同乡。
菊花委地尽枯黄,我引悲伤憔悴无心赏花惜花、如今花儿将败还有谁能采摘?守着窗前挨时间,盼不到天黑好挹怏。
梧桐叶上细雨淋漓,到黄昏时分、那雨声还点点滴滴。
此情此景,用一个愁字又怎么能说的够?2.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九课《声声慢·寻寻找觅》教案教学目标:1、知人论世,结合背景理解诗文内容。
2、反复诵读,分析的思想情感和写作特色。
3、培育喜爱古典诗词的思想感情,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教学重点及难点:分析《声声慢》抒情仆人公形象和所运用的表现手法。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了解她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公平,爱情之尊。
无论对待政事、学业还是爱情、婚姻,她决不随波,决不凑合,这就难免有了超越时空的孤独和无法解脱的`悲伤。
她背着沉重的十字架,集国难、家难、婚难和学业之难于一身,凡封建专制制度所造成的政治、文化、道德、婚姻、人格方面的冲突、磨难都折射在她那如黄花般瘦弱的身子上。
李清照词两首[PPT课件白板课件思维导图知识点]部编统编人教版高中语文
![李清照词两首[PPT课件白板课件思维导图知识点]部编统编人教版高中语文](https://img.taocdn.com/s3/m/e39725ed89eb172ded63b7ed.png)
背景简介:
李清照创作这首词时 赵明诚在山东莱州做官, 而她留在青州老家居住。 爱情甚笃的夫妻暂时分别, 李清照写这首词给赵明诚, 以寄相思。
永昼:漫长的白天。 瑞脑:一种香料,俗称冰片。 金兽:兽形的铜香炉。 纱橱:纱帐。 东篱:泛指采菊之地。陶渊明《饮酒》诗:“采
菊东篱下”。 暗香:这里指菊花的幽香。古诗《庭中有奇
唐宋词的创作有一个“闺怨”的传统题材,用 以表现女子的生活和情感。但作者多为男性,故 所写的词被称为“代言体”,是代替女子们说话。
李清照是女词家,她的“闺怨词”是独书自我 的生活和心灵,是自话自说。她的出现使词坛放 射一道特别瑰奇的光芒。
李清照的创作始于北宋末,终于南宋初。她有 过安逸、美好的家生活,也有着国破、家亡、 夫死、寡居的不幸人生。故李清照的创作有前后 两个时期,生活与心态不同,
这三句直抒胸臆,写出了抒情主 人公憔悴的面容和愁苦的神情。
“销魂”极喻相思愁绝之情。“帘 卷西风”即“西风卷帘”,暗含凄冷 之意。这三句是作者艺术匠心之所在。 先以“销魂”点神伤,再以“西风” 点凄景,最后落笔结出一个“瘦”字。
① 结构上,“瘦”字和首句的 “愁”字相呼应。因为有刻骨的 离愁,所以衣带渐宽,腰肢瘦损; ②手法上,运用夸张比喻,极生 动地描绘出诗人因思念日渐消瘦 的形象。③内容上,末了一个 “瘦”字,归结全篇的情意,上 面种种景物描写,都是表达这刻 骨的离愁的。词人因相思而成的 寂寞忧郁跃然纸上。
1、前两句词人抒发怎样的感情?从 景与情的角度加以分析。
“愁”,借助室内外秋天的景物描写,表现 了词人白日孤独寂寞的愁怀。
“永昼”指漫长的白天,可见词人内心的无聊愁苦。 这两句的意思是:从清晨稀薄的雾气到傍晚浓厚的云层, 这漫长的白昼,阴沉沉的天气真使人愁闷。那雕着兽形 的铜香炉里,龙脑香已渐渐烧完了,可心中的愁思为何 总缕缕不绝呢?
部编版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部编版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2c299fcbb68a98270fefa30.png)
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一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近年来,宋代文学研究的突破与创新多集中于诗、文、笔记等以往关注较少的文体领域,而传统的词学研究则相对较为沉寂。
在此背景下,马里扬《内美的镶边——宋词的文本形态与历史考证》一书的出版,可谓为宋词研究的拓展与深化提供了珍贵的尝试。
作者对其研究有着非常自觉的反省,以“内美的镶边’这一巧妙譬喻为其工作定位。
所谓“内美”,盖指词之为词的文体特性。
深入阐明这一点固为词学研究的根本要旨,然而作者自谓本书的研究并不直接探索“内美”,而将先从“镶边”的工作做起。
所谓“镶边”,作者借用高友工《美典:中国文学研究论集》一书中的“外缘研究”概念加以阐发,谓其为对与宋词文体特质相关的外缘因素之考察,但又与以文献、历史考证本身为目的的“外部研究”有所不同:“外部研究,侧重于文献的整理与作家生平及作品背景的查考,而外缘研究则是在文学本体研究之内的,也可以说是文学的历史与文化的批评,不是单纯的文献与历史的研究”,其意图在于“借助文献学或历史学的方法,要来进入对文本的文学特性的研究”。
虽以对宋词“内美”的关怀为底色,然而占据本书主体并最能体现作者研究功力的部分,仍是大量扎实、细腻甚至趋于烦琐的实证性考据工作。
书中所呈现的判断与观点,皆建立在对诸如“犯曲”结构与文辞格式、王安石文集编撰、苏轼与杨绘之交往、晏几道歌词“投赠"事件等具体问题的辨析之上。
在直接材料有限、史实面目不清的情况下,作者在茫茫史料间钩沉爬梳,如农民耕种般对一手文献材料一寸一寸地耐心耕耘,遂使史料间的隐晦联系逐渐显影,模糊的历史事件有了较为清晰的轮廓。
尤令人敬佩的是,虽以深厚的考证功力见长,作者呈现于书中的学术探索却不止于此。
在作者看来,实证性的考据工作,应当通向对文学本质问题的揭示与阐明:“我们认为,古典文学研究当中的‘考证’本身,恐怕不只是一种态度、方式与基础,或者应该本就是一种批评。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单元9.3声声慢(寻寻觅觅)教案部编版必修上册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单元9.3声声慢(寻寻觅觅)教案部编版必修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4e6e20b3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d2.png)
(3)掌握诗歌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步骤
1.导入(5分钟)
(1)教师简要介绍李清照的生平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标题《声声慢》,提问:“慢”字在诗歌中的意义。
2.朗读与背诵(10分钟)
(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文学背景的掌握:李清照的生平背景及其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通过分析诗歌的意象、节奏和韵律,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教学难点:
-诗歌意象的分析:学生对于诗歌中抽象意象的理解和把握。
-诗歌节奏和韵律的感悟:学生对于诗歌节奏和韵律的感知和理解。
-生平背景与诗歌创作的关联:学生对于李清照生平背景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的理解。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单元9.3声声慢(寻寻觅觅)教案部编版必修上册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单元9.3声声慢(寻寻觅觅)教案部编版必修上册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高中语文《声声慢》诗歌解读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诗歌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诗歌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案例分析等。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古诗词诵读静女教案(1)部编版必修上册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古诗词诵读静女教案(1)部编版必修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0eb1b87e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20.png)
(二)拓展建议
1.深入研究古诗词: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深入研究古诗词,通过阅读经典作品,提升自己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2.创作古诗词:学生可以尝试自己创作古诗词,通过写作实践,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板书设计
1. 重点知识点:
①《静女》的作者背景:李清照,宋代女诗人。
②《静女》的创作年代:宋代。
③《静女》的诗歌背景:表达了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赞美。
2. 关键词:
①《静女》
②李清照
③宋代
④爱情
3. 关键句:
①《静女》是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
②《静女》展现了宋代女诗人的才华和情感。
③《静女》通过描绘美好的爱情形象,表达了对爱情的向往和赞美。
4. 行为习惯: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较高,愿意积极参与讨论和分享。但部分学生可能存在拖延完成作业的情况,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和监督。
根据以上学情分析,对于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实施,教师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1. 针对学生的知识基础,教师可以简要回顾古代文学的基本知识,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背景信息。
2. 针对学生的能力水平,教师可以通过分组讨论和解读诗歌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含义和艺术特色。
(1)古诗词朗读和背诵:要求学生朗读并背诵《静女》,培养学生的朗读表达能力和记忆能力。
(2)古诗词解析:要求学生对《静女》进行解析,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和解析能力。
(3)古诗词创作:鼓励学生尝试创作古诗词,通过写作实践,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4)古诗词评论:要求学生撰写对《静女》的评论,通过分析和评价古诗词作品,提升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9课《声声慢(寻寻觅觅)》课件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9课《声声慢(寻寻觅觅)》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73f8fd9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0c72f70.png)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侯,最难将息。三杯两盏 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 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 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 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 一个愁字了得?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
整体感知
1、范读 注意节奏 2、自由朗诵并思考: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
3.9.3《声声慢》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李清照生平,联系她的其他作品理解她的“愁”。 2.分析词中情感的表现手法: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借叙抒情)结合,感受本词的艺术 特色。 3.比较阅读,感受婉约派的艺术风格,体会词人前后期作品中的别样“愁”情:让学生感受诗歌中 凄美的意境。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 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知册 识拓展:李清照的婉约词风。
《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 透。
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 把青梅嗅。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 知识拓展:李清照的婉约词风
醉花阴
酒,一种浓郁情义和相思的幽愁。 酒,一种溢满凄凉哀伤的落寞。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
为何说是“淡酒”?
并非酒淡,愁情太重, 酒力压不住心愁, 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 ——晚年凄凉惨淡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
雁
雁过也,正伤心, 却是旧时相识。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雁归来。
——晏殊《浣溪沙》
二、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内容,解读意象,品味意境,赏析情感。 思维发展与提升:以问题为路标,通过“直觉感知——深入探究——情感提升”逐层深入地鉴赏诗歌。 审美鉴赏与创造:深入解析词人“愁”的丰富内涵,体会词人情感的变化,让学生感受诗歌中凄美的意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渔家傲-李清照》ppt课件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渔家傲-李清照》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c99218c9b89680203d8256e.png)
她是一轮明月。
-15-
她们
流芳千史
春秋时代的庄姜
汉代大史学家班固的祖姑班婕妤(jié yú)
东汉的班昭
东晋末的谢道韫
金陵女子杜秋娘
唐朝与杨贵妃斗了一辈子的“梅妃”江采 苹
宋代的李清照
南宋的严蕊
……
-16-
“部编本”语文教材解读
“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背景。
-6-
欣赏意境
作者在梦中 梦见了什么?
-7-
“天接云涛连晚雾, 星河欲转千帆舞。”
句首的几个动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描绘了一幅 怎样的画面?
句首用“接”、“转”、“舞”三个动词,来写海天动宕 的境界。写出了动感,写出了气势。
描绘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图。汹涌的波涛、 弥漫的云雾,水天相接、茫茫无际。天上的银河 似要转动 ,无数的舟船在风浪中飞舞前进。
-8-
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原来就是天帝那儿来的人,现在又回到了天帝处所。
在词人的梦境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天帝形象? 词人塑造了一个态度温和、关心民生的天帝。“你打算到哪儿 去呀?”虽然只是一句异常简洁的问话,却饱含着深厚的感 情。
这同现实中置人民于水火、畏敌如虎狼、只顾自己一路 奔逃的高宗皇帝形成了鲜明的比照。
-11-
解读
这首词中就充分表示李清照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 求。 但这种愿望在她生活的时代的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实现 的,因此她只有把它寄托于梦中虚无缥缈的神仙境界, 在这境界中寻求出路。 然而在那个时代,一个女子而能不安于社会给她安排的 命运,大胆地提出冲破束缚、向往自由的要求,确实是 很难得的。 在历史上,在封建社会的妇女群中是很少见的。
部编版高一必修上册第九课古诗翻译、作者、主题思想
![部编版高一必修上册第九课古诗翻译、作者、主题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cdf29bc827284b73f3425094.png)
部编版高一必修上册第九课翻译、作者、主题思想目录:一、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三、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一、《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原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翻译】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长江朝东流去,千百年来,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祖国的江山啊,那一时期该有多少英雄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遥想当年周公瑾,小乔刚刚嫁了过来,周公瑾姿态雄峻。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手里拿着羽毛扇,头上戴着青丝帛的头巾,谈笑之间,曹操的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灰烬。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神游于故国(三国)战场,应该笑我太多愁善感了,以致过早地生出白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人的一生就像做了一场大梦,还是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饮共醉吧!【作者】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 21《古诗三首》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 21《古诗三首》](https://img.taocdn.com/s3/m/8d02063d960590c69ec376b5.png)
参考答案:假如有李广那样的名将书守边 关,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表达了 作者希望朝廷起用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 使国家安宁、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愿望)。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人征战几人回?
参考答案:即便醉倒了,躺在沙场上,你 也莫要取笑啊,你看古来征战有几人生还呢? (表现出将士们不仅是豪放、开朗、兴奋的感 情,而且还有着视死如归的勇气。)
课堂练习
1.给加点字注音。
出塞.(sài) 秦.时明月(qín) 人未还.( hu) 但.使(dà) 不教.胡马(jiào)鬼.雄(xióán)n
2.填一n填。
ɡ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_长__征___莫__笑_,古来征战几人回?
__生__当__作__人__杰____,死亦为鬼雄。
《出塞》描写哪里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情感?
1.冷月照 边关
边关、关塞。
人没回来。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 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
思考:上面两句诗,运用了什么修 辞,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明月还是秦汉时的明 月,边关还是秦汉时的边关,可是这里的战
思考:这两句直接抒发了怎样的情 感?其言外之意又是什么?
这两句直接抒发了边防士卒巩固 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只要有 李广那样的名将,敌人的马队就不会度 过阴山。言外之意就是说:由于朝廷用 人不当,使将帅不得其人,才造成了烽 火长燃、征人不还的局面。
板书设计
明月 边关
出 塞
以边关特有景色,抒发 平息战争的愿望。
中英雄 ————。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出塞》 《夏日绝句》。
9.3《声声慢(寻寻觅觅)》课件(共22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9.3《声声慢(寻寻觅觅)》课件(共22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012fd543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ec.png)
李清照词风格清新婉丽,是婉约派的代 表。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南渡前:描写少女、少妇时期的生活
闲愁、离愁--清丽婉转
南渡后:表现思夫、思国、思乡
浓愁、哀愁--沉哀凄苦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 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结论:雨是哀伤﹑愁丝的象征
怎一个愁字了得
急风
旧雁 渲染
黄花 梧桐 交融
愁
雨交
亡国之恨 丧夫之痛 漂泊之苦 独居之凄 年华之哀
意境:凄清悲凉
身世之悲痛
愁
(意境)
直接抒情 (词眼)
间接抒情 (意象)
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2、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 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白居易《琵琶行》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结论:酒是“愁”的象征
风
怎敌他晚来风急。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百鸟飞回。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李清照的早期之作,较为可 信的时间当是李清照到达汴京之后尚未出嫁之前。这段时间李清照 身居闺中,不免会回忆起少时游玩的情形,对那些生活的怀念之情 与日俱增,使得作者感到诗兴大发,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小 令。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 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 瘦。
部编版初中语文渔家傲-李清照阅读赏析练习
![部编版初中语文渔家傲-李清照阅读赏析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678ee0fd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e6.png)
部编版初中语文渔家傲-李清照阅读赏析练习部编版初中语文李清照《渔家傲》专题阅读练习(含答案)渔家傲李清照(宋)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一、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约1155年),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作品有《漱玉词》。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作者是宋代李清照写的一首词,“渔家傲”是词牌名,“天接云涛连晓雾”是题目。
本词是李清照词中仅见的浪漫主义名篇。
二、创作背景此词作于李清照南渡之后。
公元1130年春间,李清照曾在海上航行尽风涛之险。
此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
词中所写纯属梦想,缥缈的仙境才是她的精神寄托。
这首词气势磅礴、音调豪迈,具有明显的豪放派风格,是李词中仅见的浪漫主义名篇。
三、全词大意天空与海上如云的波澜、清晨的雾气连接在一起,银河似乎在转动一般,无数的风帆在飞舞前进。
好像梦中的灵魂又回到天庭,听到天帝说的话。
他关切地问:“你打算到甚么中央去?”我悲叹地告诉天帝,人生道路漫长,如今已到晚景,研究诗词创作,空有让人惊叹的佳句。
大鹏鸟正乘风飞向九万里高空。
风不要停息,把我这蓬草一样轻的小船吹往三座神山啊。
四、了解性默写(1)李清照在《渔家傲》中,“我报路长嗟日暮”一句用路途遥远而时光易逝来比喻理想难以实现,写出了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感受。
(2)学诗谩有惊人句一句流暴露词人对理想的不满之情。
(3)九万里风鹏正举表达词人决心像大鹏一样乘风高飞,寻求幸福的愿望,也是本诗主旨句。
(4)描绘了一幅海天相接的辽阔图画的句子是:天接云涛连晓雾,银河欲转千帆舞。
(5)《渔家傲》表达诗人希望能达到自己理想的诗句是: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李清照作者简介
![李清照作者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a6750803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0e.png)
李清照作者简介1.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1155?),宋代女词人。
自号易安居士。
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
父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京东路提点刑狱。
出自韩琦门下,又曾以文章受知于苏轼,学识渊博,尤用意于经学,在齐、鲁一带颇负盛名。
后因列于元祐党籍而被罢官。
平生著述较多,现仅存《洛阳名园记》一卷。
母王氏,是状元王拱辰孙女(《宋史·李格非传》),一说为汉国公王准孙女(庄绰《鸡肋编》),也知书善文。
李清照的文集在当时就曾刻印行世。
《直斋书录解题》载《漱玉集》1卷,“别本”分5卷。
黄异《花庵词选》称有《漱玉词》3卷。
《宋史·艺文志》载有《易安居士文集》7卷、《易安词》6卷。
都久已不传。
现存的诗文及词集是后人所辑。
四印斋本有《漱玉词》1卷,李文椅编的《漱玉集》5卷,辑录的作品最多。
但其中所收词多有赝品。
近人赵万里《校辑宋金元人词》中的《漱玉词》收有60首。
今人孔凡礼《全宋词补遗》中有新发现的李清照词。
王仲闻有《李清照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排印本。
2.李清照和“闺怨词”唐宋词的创作有一个传统的题材,就是写闺怨,“闺怨词”是专门用来表现妇女的生活和情感的。
但其作者基本上都是男性,他们写的词被称为“代言体”,也就是代替妇女说话。
男性代替妇女来表情达意,总归是隔着一层。
李清照是词史上一位重要的女作家,她的“闺怨词”是写自己的真实生活和内心世界,是说自己要说的话。
所以,她的出现使词坛放射出了一道新奇的光芒。
读李清照词的着眼点首先应放在这一点上。
3.写作背景李清照的创作生活始于北宋末,终于南宋初。
她既享受过安逸、宁静的生活,也遭遇了国破、家亡、夫死、形单影孤的灾难与不幸。
这里所选的两首词分别为李清照前后两个时期的作品,它们反映着李清照不同时期的生活与心态,呈现出不同的韵味、格调。
2022年部编版语文《 “飞天”凌空》课堂同步导学案
![2022年部编版语文《 “飞天”凌空》课堂同步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450691d1647d27284a735180.png)
“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一、预习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这那么特写的有关内容, 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2.学习本文妙用修辞、动静结合、正面与侧面结合的写作手法.3.学习运发动不怕困难勇于拼搏的精神, 增强民族自豪感.〔二〕学习重点认真阅读新闻, 领会文章内容, 了解这那么新闻的意义, 学习运发动不怕困难勇于拼搏的精神, 增强民族自豪感.〔三〕预习导学★背景透视1982年11月, 在新德里举行的第9届亚运会, 是“文革〞后中国派选手参加的第一个国际性综合大型运动会, 吸引了国内众多媒体的目光. 女子10米高台跳水是中国的优势工程, 夺魁不成问题, 仅仅写一篇消息通报赛况缺乏以吸引读者的眼球, 也容易与其他媒体的报道撞车. 于是作者独辟蹊径, 采用新闻特写的形式, 捕捉、截取新秀吕伟比赛中的几个场景, 以动作分解的方式, 精雕细刻, 徐徐写来, 从高、险、难、美四个字上下功夫, 再现了吕伟夺魁的精彩瞬间, 让读者身临其境般欣赏“飞天〞凌空的美丽画面.2.给以下加粗字注音.凌( )空翘( )首酷( )似屏( )息敛( )声眼花缭( )乱悄〔〕然3.解释以下词语.悄然:轻盈:潇洒:4.熟读课文, 理清文章脉络.第一局部:〔〕吕伟站在10米高台, 准备跳水第二局部:〔〕细致刻画吕伟起跳、腾空、入水的跳水动作.第三局部:〔〕写了观众的反响和赞叹以及现场的气氛.二、探究案1. “她站在十米高台的前沿, 沉静自假设, 风度优雅, 白云似的在她的头顶飘浮, 飞鸟掠过她的身旁. 〞这段描写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2. “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中托住了, 衬着蓝天白云, 酷似郭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 〞这句中“托〞字有何表达效果?3. 记者在撰写本那么新闻时, 重点采用了何种手法?有何作用?三、达标检测1.以下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为哪一项( )A.她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B.还没等观众从眼花撩乱中反映过来, 她已经展开身体.C.如梦初醒的观众用振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 来向他们喜爱的运发动表达由衷的赞赏.D.这位年方十六的中国姑娘, 嬴得了金牌.2.填上适宜的词语.〔〕:形容声音很大, 耳朵都快要震聋了〔〕:抬起头来.〔〕:像刚从梦中醒来. 比喻过去一直糊涂, 在别人或事实的启发下刚好明白过来.3.请仿照下面的句子, 选取某种运动为描写对象, 写一句话. (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你看那田径赛场上的运发动, 一个个如矫兔般飞离起点, 像利箭般冲向终点, 引得在场的观众兴奋不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拓展交流这是一篇出神入化的人物特写, 全文只有五百多字, 却巧妙地捕捉到了跳水冠军吕伟最后夺冠的那一刹那, 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中国跳水姑娘夺取冠军时的完美的表现, 给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表现出了中国运动健儿拼搏奋斗的精神.参考答案【预习导学】2.líng qiáo kù bǐng liǎn liáo qiǎo3.悄然:形容寂静无声.轻盈:形容身材苗条, 动作轻快.潇洒:〔神情、举止、风貌等〕自然大方, 有韵致, 不拘束.4.第一局部:〔1〕吕伟站在10米高台, 准备跳水第二局部:〔2-4〕细致刻画吕伟起跳、腾空、入水的跳水动作.第三局部:〔5-8〕写了观众的反响和赞叹以及现场的气氛.【合作探究】1.动静结合. 以飘浮的白云、飞鸟掠过之动态, 与吕伟的“沉静自假设〞的静态, 形成鲜明的比照, 从而衬托出她的“沉静自假设、风度优雅〞的特点.“托〞字犹如定格在空中, 从而更加表现出吕伟身材的修长、美妙、轻盈的特点,为下文的精彩表现埋下伏笔.3.写法上重点采用了特写镜头. 所谓特写镜头, 就是通过敏锐精细观察、迅速准确捕捉以及多种修辞手法, 把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典型人、典型事或典型场面惟妙惟肖地描绘出来, 使读者如临其境, 如睹其形, 如闻其声, 如嗅其味. 记者将吕伟最后夺冠的刹那间一连串的跳水动作, 用电影分镜头的艺术表现手法, 逐一摄下、定格、放大. 将吕伟的“5136〞这个高难度动作分解成一连串特写镜头、慢镜头, 描绘出吕伟精彩刹那的具体形象,让读者产生了比看电视还要深刻的印象, 这就是典型的特写镜头.【达标检测】1.A2.震耳欲聋翘首如梦初醒3.例如:你看那游泳池里的运发动们, 一个个如鲨鱼般飞离起点, 像水鸟般冲向终点, 引得在场的观众喝彩连连. (或你看那篮球赛场上, 他迈着轻盈的步伐, 带球跳跃腾空, 舒展的身姿犹如一飞冲天的矫健雄鹰, 赢得满场的掌声. )渔家傲一、预习案〔一〕学习目标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2.品位诗歌意境, 领悟诗歌主题.3.领悟诗词中作者流露出的思想感情.〔二〕学习重点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感受作者的人格魅力, 培养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三〕预习导学★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约1155年〕, 号易安居士, 济南〔今属山东〕人. 宋代女词人, 婉约词派代表, 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 早期生活优裕, 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 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根底. 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时, 流寓南方, 境遇孤苦. 所作词, 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 后期多悲叹身世, 情调感伤.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 自辟途径, 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 崇尚典雅, 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 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能诗, 留存不多, 局部篇章感时咏史, 情辞慷慨, 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 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有《李清照集笺注》. [ ★背景透视《渔家傲》作于李清照南渡之后. 公元1130年(宋高宗建炎四年)春, 李清照曾在海上航行, 历尽风涛之险. 此词中写到大海、乘船, 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 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文体词, 是宋代的文学主流. 唐及五代时, 已出现词这一形式, 但词的成熟与开展在宋代. 词的最初特点是以诗文配上曲调, 可以演唱. 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 称“词牌〞, 依调填词为“倚声〞. 宋词又有曲、杂曲、曲子词、乐府、琴趣、乐章、长短句等称谓. 因曲调节拍的不同, 又区分为令、引、近、慢等. 令或称小令, 慢词也作长调. 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 极少有不分段或分两阕〔片〕以上的. 宋代许多学者文人喜好填词作曲, 对推动词的开展起了重要作用.字词:学诗màn〔〕有惊人句 péng〔〕舟殷勤〔〕嗟日暮〔〕2.朗读课文、划分节奏.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 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 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 蓬舟/吹取三山去!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二、探究案1.作者在梦中看到了什么?2.作者既然有这样的苦衷, 她希望怎样解脱呢?3.作者为什么梦想到三山中去? 是否由于消极的游仙思想在作怪?三、课堂小结词人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 以梦游的方式, 以人神对话为内容, 实现了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 充分显示了作者性情中豪放不羁的一面.四、拓展延伸李清照是一位婉约派女词人, 她的《如梦令》《醉花阴》《一剪梅》《声声慢》等都是大家比拟熟悉的名作. 这些词多半写闺情幽怨, 它的风格是清新、含蓄、缠绵的. 其中《一剪梅》还编成了现代流行歌曲《月满西楼》. 我们不妨读一读, 和《渔家傲》比拟一下.【交流】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 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通过比拟, 我们不难发现, 《一剪梅》写闺情幽怨, 它是清新、含蓄、缠绵的. 而《渔家傲》那么意境阔大, 想象丰富, 确实是一首浪漫主义的好作品. 出之于一位婉约派作家之手, 那就更为突出了. 其所以有此成就, 无疑是决定于作者的实际生活遭遇和她那种渴求冲决这种生活的思想感情;这绝不是没有真实生活感情而故作豪语的人所能写得出的.参考答案一、2.谩蓬 yīn jié3.水天相接, 晨雾蒙蒙笼云涛. 银河欲转, 千帆如梭逐浪飘. 梦魂仿佛回天庭, 天帝传话善相邀. 殷勤问:归宿何处请相告. 我回报天帝说:路途漫长啊, 又叹日暮时不早. 学做诗, 枉有妙句人称道. 长空九万里, 大鹏冲天飞正高. 风啊! 千万别停息, 将我这一叶轻舟, 直送往蓬莱三岛去.二、1.①看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天接云涛连晓雾, 星河欲转千帆舞. 〞写天、云、雾、星河、千帆, 景象已极壮丽, 其中又准确地嵌入了几个动词:“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 自然地组合在一起, 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 而“转〞“舞〞两字, 那么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 逼真地传递给读者. 所谓“星河欲转〞, 是写词人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 天上的银河似乎在转动一般. “千帆舞〞, 那么写海上刮起了大风, 无数的舟船在风浪中飞舞前进. 船摇帆舞, 星河欲转, 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 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 虚虚实实, 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②看到了天帝:“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 殷勤问我归何处. 〞词人经过海上航行, 一缕梦魂仿佛升入天国, 见慈祥的天帝. 在梦想的境界中, 词人塑造了一个态度温和、关心民疾的天帝. “殷勤问我归何处〞, 虽然只是一句异常简洁的问话, “殷勤〞二字却饱含着深厚的感情. 李清照南渡以来, 一直漂泊无依, 如今天帝这么照顾她, 使她感到多么温暖啊! 这次竟然得到诉说的时机了. 这就引出了词的下片, 由她诉说自己的困难和心愿.③还看到了自己答复天帝的垂问:“我报路长嗟日暮, 学诗谩有惊人句. 〞意思是说, 我告诉天帝, 我所走的路程很远, 现在已到了黄昏, 还没有到达. 即使我学诗能写出惊人的句子, 又有什么用呢?上句“我报路长嗟日暮〞, 出自屈原《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 日忽忽其将暮.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作者借此表白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 茫然不知所措. 一个“嗟〞字, 生动地表现出她那彷徨忧虑的神态. 下句“谩有〞是“空有〞或“徒有〞的意思. 这一句含有两层意思:一是慨叹自己有才而不能为世所用, 有怀才不遇之感;二是社会动乱, 文章无用.2.她要像大鹏鸟那样乘风高飞, 离开那令人心寒的社会. 叫风不要停止地吹着, 把她的轻快小舟吹到仙山去, 使她过着那自由自在的生活.3.不是的. 从上文的意思来看, 是由于她感到“路长嗟日暮, 学诗谩有惊人句〞. 就是说, 尽管她有才华, 有理想, 有抱负, 但在现实社会中根本得不到实现和施展, 找不到出路, 才促使她这样想的. 可见她的梦想仙境, 正是她对黑暗现实不满的表现. 她要回到那没有离乱, 没有悲伤, 没有孤凄和痛苦的仙境去, 正是反映出人间存在着战乱、杀戮、欺诈、孤独、寂寞的现实. 所以, 她的那种思想活动, 并非消极的, 而是积极的, 有现实意义的.。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李清照简介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李清照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407f95eb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c6.png)
【李清照】李清照(公元1084-1151?),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人,宋代杰出的女词人。
李清照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精通经史,长于散文,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
在家庭的熏陶下,她小小年纪便文采出众。
李清照对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音乐,无不通晓,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
李清照的词委婉、清新,感情真挚。
前期的词,主要描写少女、少妇的生活,多写闺情,流露了她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和别离相思的痛苦。
她后期的词,多悲叹身世,有时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以表达她的爱国思想。
李清照的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居婉约派之首,对后世影响较大,在词坛中独树一帜,称为“易安体”。
她曾作《如梦令》,描述她少女时代在济南的欢乐生活:“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宋时,济南城西确有“溪亭”。
李清照十八岁时,在汴京与太学生、丞相赵挺之之子赵明诚结婚。
婚后,夫妻感情笃深,常投诗报词。
一年重阳,李清照作了那首著名的《醉花阴》,寄给在外作官的丈夫:“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秋闺的寂寞与闺人的惆怅跃然纸上。
据《嫏环记》载,赵明诚接到后,叹赏不已,又不甘下风,就闭门谢客,废寝忘食三日三夜,写出五十阙词。
他把李清照的这首词也杂入其间,请友人陆德夫品评,陆德夫把玩再三,说:“只三句绝佳。
”赵明诚问是哪三句,陆德夫答:“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公元1127年,北方金族攻破汴京,徽宗、钦宗父子被俘,高宗仓皇南逃。
李清照夫妇也先后渡江南去,第二年,赵明诚死于建康(南京)。
李清照独身漂泊江南,在孤苦凄凉中度过了晚年。
词人连遭国破、家亡、夫死之痛,所作词章更为深沉感人。
比如那首著名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掺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两盏三杯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精心校对-打印版
李清照
李清照(1084-1155),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号易安居士。
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
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她杰出的艺术成就赢得了后世文人的高度赞扬。
后人认为她的词“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她被称为“宋代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美誉。
李清照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等著作,但久已不传。
现存诗文集为后人所辑,有《漱玉词》1卷,《漱玉集》5卷。
代表作有《声声慢》、《一剪梅》、《如梦令》、《醉花阴》、《武陵春》、《夏日绝句》等。
打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