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马诗》赏析

合集下载

马诗李贺赏析

马诗李贺赏析

马诗李贺赏析马诗李贺赏析李贺的马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呢?要怎么赏析呢?马诗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

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赏析这首诗写马的素质好,但遭遇不好。

用拟物的手法写人,写自己,是一种“借题发挥”的婉曲写法。

首句开门见山,直言本意,肯定并且强调诗歌所表现的是一匹非同寻常的好马。

起句平直,实在没有多少诗味。

次句“房星是本星”,乍看起来像是重复第一句的意思。

“房星”指马,句谓房星原是天上的星宿,也就是说这匹马本不是尘世间的凡物。

如果这句的含义仅限于此,与首句几乎一模一样,那就犯了重沓的毛病。

诗只四句,首句平平,次句又作了一次重复,那么这首诗就有一半索然无味,没有价值。

但如细细咀嚼,便会发现第二句别有新意,只是意在言外,比较隐晦曲折。

《晋书·天文志》中有这样一段话:“房四星,亦曰天驷,为天马,主车驾。

房星明,则王者明。

”它把“房星”和“王者”直接联系起来,就是说马的处境如何与王者的明暗、国家的治乱息息相关。

既然马的素质好遭遇不好,那么,王者不明,政事不理的状况就不言可喻了。

这是一种“渗透法”,通过曲折引申,使它所表达的实际意义远远超过字面的含义。

三、四句写马的形态和素质。

如果说前二句主要是判断和推理,缺乏鲜明生动的形象,那么,后二句恰恰相反,它们绘声绘影,完全借助形象表情达意。

李贺写诗,善于捕捉形象,“状难见之景如在目前”,这两句就是突出的例子。

“瘦骨”写形,表现马的处境;“铜声”写质,反映马的素质。

这匹马瘦骨嶙嶙,说明境遇不好。

在常人的眼里,它不过是匹筋疲力尽的凡马,只有真正爱马并且善于相马的人,才不把它当作凡马看待。

“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尽管它境遇恶劣,被折腾得不成样子,却仍然骨带铜声。

“铜声”二字,读来浑厚凝重,有立体感。

它所包含的意思也很丰富:铜声悦耳,表明器质精良,从而生动地显示了这匹马骨力坚劲的美好素质,使内在的东西外现为可闻、可见、可感、可知的物象。

“素质”原很抽象,“声音”也比较难于捉摸,它们都是“虚”的东西。

马诗李贺全诗赏析

马诗李贺全诗赏析

马诗李贺全诗赏析李贺的马诗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呢?全诗主要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马诗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赏析《马诗》是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其表现方法属比体。

而此诗在比兴手法运用上却特有意味。

一、二句展现出一片富于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乍看是运用赋法: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平沙万里,在月光下象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

这幅战场景色,一般人也许只觉悲凉肃杀,但对于志在报国之士却有异乎寻常的吸引力。

“燕山月似钩”与“晓月当帘挂玉弓”(《南园》其六)匠心正同,“钩”是一种弯刀,与“玉弓”均属武器,从明晃晃的月牙联想到武器的形象,也就含有思战斗之意。

作者所处的贞元、元和之际,正是藩镇极为跋扈的时代,而“燕山”暗示的幽州蓟门一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带,所以诗意是颇有现实感慨的。

思战之意也有针对性。

平沙如雪的疆场寒气凛凛,但它是英雄用武之地。

所以这两句写景实启后两句的抒情,又具兴义。

三、四句借马以抒情:什么时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树功勋呢?《马诗》其一云:“龙背铁连钱,银蹄白踏烟。

无人织锦襜,谁为铸金鞭?”“无人织锦襜”二句的慨叹与“何当金络脑”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就是企盼把良马当作良马对待,以效大用。

“金络脑”、“锦襜”、“金鞭”统属贵重鞍具,都是象征马受重用。

显然,这是作者热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嘶鸣。

此诗与《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都是写同一种投笔从戎、削平藩镇、为国建功的热切愿望。

但《南园》是直抒胸臆,此诗则属寓言体或比体。

直抒胸臆,较为痛快淋漓;而用比体,则觉婉曲耐味。

而诗的一、二句中,以雪喻沙,以钩喻月,也是比;从一个富有特征性的景色写起以引出抒情,又是兴。

短短二十字中,比中见兴,兴中有比,大大丰富了诗的表现力。

从句法上看,后二句一气呵成,以“何当”领起作设问,强烈传出无限企盼意,且有唱叹味;而“踏清秋”三字,声调铿锵,词语搭配新奇,盖“清秋”草黄马肥,正好驰驱,冠以“快走”二字,形象暗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恰是“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马诗的批注笔记

马诗的批注笔记

马诗的批注笔记
以下是一份关于《马诗》的批注笔记,包括诗歌大意、批注和感悟等部分:
1. 诗歌大意
《马诗》是一首描绘边疆沙漠和骏马的诗歌。

前两句“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描绘了边疆沙漠的景色,沙如白雪,月似弯钩,给人一种冷清、寂静的感觉。

后两句“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则借骏马佩戴黄金饰物表达出作者渴望被重用、建功立业的愿望。

整首诗画面感极强,意境深远,抒发了作者内心的苦闷和抱负。

2. 批注
“大漠沙如雪”,运用比喻手法,将沙漠比喻成雪地,突出沙漠的冷清、寂静和美丽。

“燕山月似钩”,同样运用比喻手法,将月亮比喻成弯钩,形象地描绘出边疆之夜的苍茫和孤寂。

“何当金络脑”,以问句结尾,表达出作者渴望被重用的心情。

“快走踏清秋”,通过描绘骏马飞驰的画面,表达出作者建功立业的渴望和追求。

整首诗情感深沉、思想激昂,充满了作者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3. 感悟
读完这首诗,我深刻感受到作者内心的苦闷和渴望。

在那个时代,许多人都有这样的心情,想要建功立业、报效国家,却又无从下手。

通过这首诗,我感受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和他对未来的期许。

同时也深刻领悟到人生的不易和珍惜当下、把握机遇的重要性。

我们应该勇敢面对挑战,坚定信念,不断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马诗唐李贺意思解释

马诗唐李贺意思解释

马诗唐李贺意思解释《马诗·唐·李贺》意思解释《马诗》是唐代诗人李贺的组诗作品,共二十三首。

这里以其中较为著名的第五首为例:“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一、意思解释1.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 这两句描绘出一片富有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象。

“大漠”点明了地点是广阔的沙漠,“沙如雪”把沙漠里的沙子比作雪,形象地写出了沙漠在月光照耀下洁白、清冷的样子。

“燕山”是当时的边疆要地,“月似钩”将月亮比作弯钩,既写出了月亮的形状,又暗示了边疆战事的紧张氛围,因为弯钩是一种武器的形状。

2.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 “何当”是何时的意思,表达了一种期待。

“金络脑”是一种贵重的马笼头,这里指代马受到重用。

整句话的意思是,什么时候这匹马才能戴上金制的笼头,在秋高气爽的战场上驰骋呢?诗人借马表达了自己渴望被重用,施展才华的愿望。

二、衍生注释1. 李贺:他是中唐时期的浪漫主义诗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

他的诗作多以神话传说、鬼怪灵异为题材,风格独特,被称为“诗鬼”。

李贺一生仕途不顺,他才华横溢,但由于封建礼教的限制和一些社会原因,他不能如愿地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他的诗歌往往通过奇特的想象、浓重的色彩和独特的意象来表达内心的情感。

2. 关于马的意象:在中国古代文化中,马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动物。

马象征着力量、速度、忠诚,也常常与战争、出行、英雄等联系在一起。

在这首诗中,马是诗人自身的象征,马渴望驰骋沙场就如同诗人渴望在政治舞台上大展身手。

三、赏析1. 意境营造:诗的前两句通过对大漠和燕山的描写,营造出一种雄浑、苍凉的意境。

沙漠如雪,月亮如钩,这种景象既壮美又带有一丝孤寂。

诗人用简洁而生动的笔触勾勒出了一幅边疆夜景图,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片广袤的沙漠之中,感受到了那种清冷和寂静。

2. 托物言志:这首诗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是托物言志。

诗人以马自喻,马期待着金络脑,诗人则期待着被赏识和重用。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马诗》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马诗》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马诗体裁:诗题文: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作者:名字:李贺年代:唐代描述: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

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

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名篇。

著有《昌谷集》。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

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

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

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

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鬼才”,“诗鬼”,创作的诗文为“鬼仙之辞”。

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

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贺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

翻译:原文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译文: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

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如弯钩一般。

原文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译文:何时才能受到皇帝赏识,给我这匹骏马佩戴上黄金打造的辔头,让我在秋天的战场上驰骋,立下功劳呢?赏析:赏析一:创作背景李贺是唐室宗孙,系出郑王李亮之后。

但积久年深,他这唐室宗枝,却早被皇家忘却,直败落到山坡村居、门庭冷落、甲蔬淡饭难于为继的清苦地步。

尽管才华横溢,砺志苦读,诗名早著,但由于得不到力者的引荐,他终是不被赏识,只能挣扎于社会下层,于是带着忧愤之情创作了这组诗。

赏析二:思想内容这首诗看起来是写马,其实是借马来抒情,抒发诗人怀才不遇,不被统治者赏识,但又热切期望自己的抱负得以施展,可以为国建立功业。

《马诗》赏析

《马诗》赏析

《马诗》赏析 马诗,是⼀⾸五⾔绝句诗,作者是唐代诗⼈李贺,这⾸诗写马,表达了诗⼈意图⽴功疆场的强烈感情,是马诗⼆⼗三中最著名的⼀⾸,下⾯是《马诗》赏析,欢迎⼤家品读~! 【原⽂】: 马诗 作者:李贺 此马⾮凡马, 房星是本星。

向前敲瘦⾻, 犹⾃带铜声。

马诗注⾳: cǐ mǎ fēi fán mǎ, fáng xīng shì běn xīng 。

xiàng qián qiāo shòu gǔ, yóu zì dài tóng shēng 。

马诗阅读答案: (1)请你⽤三个词语概括诗中马的形象特征。

(2)这⾸诗运⽤了什么表现⼿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 “马”的形象特征:①出⾝⾼贵或⾮同寻常(“⾮凡马”“房星”)②怀才不遇或境遇不好(“瘦⾻”)③素质⼀流(“铜声”)。

(2)①托物⾔志。

借素质⼀流却境遇不好的“马”的形象来抒发⾃⼰才华超群却不被重⽤的怨愤之情。

(“托物⾔志”答成“婉曲”“象征”“借物抒情”“拟物”之中的⼀个,如有合理解释,也可以得分。

) ②虚实结合。

“瘦⾻”写形,表现马的处境,“铜声”写质,反映马的素质;化虚为实,将内在的东西外现为可闻、可见、可感、可知的物象,形象描绘出诗⼈恰似这匹瘦马般虽才情卓绝却景况凄凉的现状。

③夸张。

“向前敲瘦⾻,犹⾃带铜声”⼀句中,马虽“瘦⾻”却“带铜声”,⽤夸张的⼿法着⼒表现马的剽悍⽆⽐,素质超群。

这匹马也是才华横溢却怀才不遇的诗⼈的写照。

马诗翻译: ⼴阔的沙漠在⽉的映照下如铺上了⼀层霜雪,燕⼭之上悬挂着⼀轮如银钩(兵器)的弯⽉。

何时能配上⾦饰的络头,在清爽的秋季⾥奔驰在沙场上。

马诗字词解释: ①李贺,祖先为唐皇室后裔,后家道衰落。

因避家讳,不得应进⼠科考。

②房星:天马之星,是天上的星宿。

马诗背景: 李贺的⼆⼗三⾸咏马诗,全都写马,以短⼩的篇幅,勾勒了马的形象。

马诗原文及赏析

马诗原文及赏析

马诗原文及赏析马诗原文及赏析(通用8篇)《马诗二十三首》是唐代诗人李贺的组诗作品。

这组诗名为咏马,实际上是借物抒怀,抒发诗人怀才不遇的感叹和愤慨,以及建功立业的抱负和愿望。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马诗原文及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马诗原文及赏析篇1飂叔去匆匆,如今不豢龙。

夜来霜压栈,骏骨折西风。

诗词赏析:此诗为李贺组诗《马诗》二十三首的第九首。

这首诗化用飂叔豢龙的典故,斥责当时统治者摒弃、残害贤才,表现了作者的愤慨不平和对英才埋没的痛惜心情。

刘辰翁谓“赋马多矣,此独取不经人道者。

”盖李贺此二十三首皆借马以抒感。

王琦谓“大抵于当时所闻见之中,各有所比。

言马也而意初不征马矣。

”二人所论皆是。

此诗叹良马不得善养者则必为风霜所摧折,可为咏物诗之典范,所谓“不即不离”、“不粘不脱”于此诗中可以明见。

马诗原文及赏析篇2原文腊月草根甜,天街雪似盐。

未知口硬软,先拟蒺藜衔。

翻译寒冬腊月里,草根也发甜,京城道路上,白雪撒如盐。

不知自己嘴,是硬还是软,就是碰蒺藜,也要去吞衔。

注释腊月:农历十二月。

天街:京城里的街道。

雪似盐:《世说新语·言语》:“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蒺藜:植物名,实有刺。

鉴赏李贺《马诗》是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共二十三首。

这是第二首。

这首诗通过骏马在寒冬腊月里无草可食,饥肠辘辘,只能到白雪覆盖的土里寻找草根,这时连草根都变成了甜的,就算是碰到了带刺的蒺藜,也要把它吃掉。

此诗表现了有志之士的穷苦困顿的遭遇和倔强不屈的性格。

马诗原文及赏析篇3原文:武帝爱神仙,烧金得紫烟。

厩中皆肉马,不解上青天。

诗词赏析:诗人借古喻今,用诙谐、辛辣的笔墨表现严肃、深刻的主题。

前二句写汉武帝炼丹求仙的事。

汉武帝一心想长生不老,命方士炼丹砂为黄金以服食,耗费了大量钱财。

结果,所得的不过是一缕紫烟而已。

“得”字,看似平常,却极有份量,对炼丹求仙的荒诞行径作了无情的鞭挞和辛辣的嘲讽,深得“一字褒贬”之妙。

《马诗》诗意

《马诗》诗意

《马诗》诗意摘要:1.《马诗》背景介绍2.《马诗》作者简介3.《马诗》主题解析3.1 渴望建功立业3.2 忠诚与勇敢的品质3.3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4.《马诗》的艺术特点4.1 形式美4.2 寓意丰富4.3 抒情性强5.《马诗》的现代意义正文:《马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它以马为主题,通过寓意丰富的诗篇,展示了古代文人渴望建功立业、忠诚勇敢的品质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马诗》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

杜甫身处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他的诗歌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以及对时代变迁的感慨。

《马诗》正是这种忧患意识的体现。

诗中的主题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首先,诗人表达了渴望建功立业的决心。

在诗中,马寓意着英勇的战士,诗人借马抒发自己报效国家的壮志豪情。

其次,诗中强调了忠诚与勇敢的品质。

在战乱频繁的古代,马是战场上忠诚勇敢的伙伴,诗人通过对马的赞美,展示了这种难能可贵的品质。

最后,诗人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中通过描绘马的矫健英姿,展示了人们对和平安定生活的渴望。

在艺术特点上,《马诗》具有很高的价值。

首先,诗的形式美得到了充分体现。

杜甫在诗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排比等,使诗篇形式优美,节奏鲜明。

其次,诗的寓意丰富。

诗中通过对马的描绘,寓言式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患意识、忠诚勇敢的品质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最后,诗的抒情性强。

杜甫以真挚的感情,描绘了马的忠诚勇敢,表达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怀。

《马诗》在现代社会仍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提醒人们要始终保持忠诚勇敢的品质,面对困难和挑战,要有坚定的信念,勇往直前。

同时,诗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激励着人们为创造一个和平繁荣的社会而努力奋斗。

《马诗》诗意

《马诗》诗意

《马诗》诗意
摘要:
一、《马诗》背景介绍
二、李贺创作《马诗》的原因
三、《马诗》的主题思想
四、《马诗》的艺术特色
五、结论
正文:
《马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李贺创作的一组诗歌,共二十三首,以马为主题,抒发了作者对马的赞美之情以及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李贺生活在唐朝盛世,那时的社会风气喜好骏马,马成为了财富和地位的象征。

李贺出身贫寒,但他才情出众,渴望为国家效力,因此,他以马为载体,借马抒怀,寓意自己希望建立一番事业,为国家做出贡献。

《马诗》的主题思想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诗人对马的优良品质进行了赞美,如马的矫健、勇敢、忠诚等;其次,诗人借马表达了自己对功名的渴望,以及怀才不遇的感慨;最后,诗人通过对马的描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和观念。

在艺术特色方面,《马诗》具有以下特点:首先,李贺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比喻,将马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其次,诗人采用了许多独特的艺术手法,如拟人、排比、设问等,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最后,李贺在诗歌中融入了自己的感情,使得诗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总的来说,《马诗》是李贺以马为载体,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社会的关切,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感慨。

李贺《马诗》译文及赏析

李贺《马诗》译文及赏析

李贺《马诗》译文及赏析李贺《马诗》译文及赏析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李贺《马诗》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李贺《马诗》译文及赏析篇1《马诗》唐代: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马诗》译文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

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如弯钩一般。

什么时候才能给它戴上金络头,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立功勋呢?《马诗》注释大漠:广大的沙漠。

燕山:在河北省。

一说为燕然山,即今之杭爱山,在蒙古人民共和国西部。

钩:古代兵器。

何当:何时。

金络脑:即金络头,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踏:走,跑。

此处有“奔驰”之意。

清秋:清朗的秋天。

《马诗》赏析这首诗看起来是写马,其实是借马来抒情,抒发诗人怀才不遇,不被统治者赏识,但又热切期望自己的抱负得以施展,可以为国建立功业。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

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

一、二句展现出一片富于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

这幅战场景色,一般人也许只觉得悲凉肃杀,但对于志在报国之士却有着异乎寻常的吸引力。

“钩”是一种弯刀,一种武器。

从明晃晃的月牙联想到武器的形象,也就含有思战斗的意思。

作者所处的贞元、元和之际,正是藩镇极为跋扈的年代,而“燕山”暗示的幽州荆门一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带,所以诗意是颇有现实感慨的.。

思战之意也有针对性。

平沙如雪的疆场寒气凛凛,但它是英雄用武之地。

所以这两句乍看是应用赋法,实则启动后两句抒情,又具有兴义。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小诗的后两句是说,何时才能受到皇帝的赏识,给我这匹骏马佩戴上黄金打造的辔头,让我在秋天的战场上驰骋,立下功劳呢?三、四句借马以抒情。

李贺的诗马

李贺的诗马

李贺的诗马马诗(一)龙脊贴连钱,银蹄白踏烟。

无人织锦韂,谁为铸金鞭。

评析:首一个“龙”字已写此马非比寻常,又有背脊连钱图案之外观奇特,银蹄踏烟之体格矫健,终是良马无疑。

可纵是良马,无人赏识,织得锦韂,铸成金鞭,又有何用,徒悲而已。

马诗(二)腊月草根甜,天街雪似盐。

未知口硬软,先拟蒺藜衔。

评析:腊月,无草可食,唯有草根聊以充饥,却也深埋于盐雪之下。

饥肠辘辘,哪管得入口是硬是软。

如此境地,连草根都变成了甜的,可怎知,衔到的还是带刺的蒺藜。

马之饥,还是人之饥,马之困,还是人之困。

马诗(三)忽忆周天子,驱车上玉山。

鸣驺辞凤苑,赤骥最承恩。

评析:忽然想起周穆王西域取玉,赤骥终于离开凤苑这游乐之地,有了一方展示神力之天地。

羡慕,还是期盼?马诗(四)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

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评析:这首诗写马的素质好,但遭遇不好。

用拟物的手法写人,写自己,是一种“借题发挥”的婉曲写法。

马诗(五)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评析:这首诗看起来是写马,其实是借马来抒情,抒发诗人怀才不遇,不被统治者赏识,但又热切期望自己的抱负得以施展,可以为国建立功业。

此篇写良马出自名地,而边陲天地广阔,正可奋勇奔驰,唯待知遇名主也。

何当二字,托出盼望之意。

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割据,战事频频,作者以名马自喻,言虽然生逢用人之时,亦有用才之地,但尚需惜才用才之主。

这是李贺马诗的基本意旨。

李贺在其短暂的一生中,一直怀有建功立业之心,为此,他甚至宁愿投笔从戎。

但这一理想终难实现,所以他的诗中总会有一股郁郁不平的悲愤之气。

马诗(六)饥卧骨查牙,粗毛刺破花。

鬣焦珠色落,发断锯长麻。

评析:马之状,惨不忍睹!是对现实的无奈、未来的恐惧,还是一种警醒、告诫。

马诗(七)西母酒将阑,东王饭已干。

君王若燕去,谁为曳车辕?评析:酒阑饭干之后,君王燕去,马曳车辕。

君王之马当非凡马,然骏马岂能只于此种境况中为一个拖拉车辕的角色,谁字吼出了一腔不平!马诗(八)赤兔无人用,当须吕布骑。

马诗的诗歌鉴赏

马诗的诗歌鉴赏

六年级下册《马诗》译文与鉴赏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一首《马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李贺所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下边整理分享这些古诗的译文和鉴赏。

马诗[唐]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译文】平沙覆盖着大漠,在月光下犹如无边的积雪,月亮高悬在燕山上,恰似一把弯钩。

何时将要套上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在明净爽朗的秋天里任意驰骋呢?【鉴赏】《马诗》的创作背景是在唐朝中晚期,当时社会处于藩镇割据、外族入侵、社会动荡的状态。

李贺通过马的形象,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以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

李贺的马诗以其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画面著称,作品大量使用比兴手法,借马抒情,将个人的抱负与马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这两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大漠上的沙子比作皑皑白雪,将燕山之上的月亮比作弯曲的钩。

这种比喻不仅赋予了大漠和月光以独特的视觉效果,还暗示了环境的严酷与战场的氛围。

其中,“钩”这个意象除了描绘月亮的形状之外,还让人联想起武器,暗示了诗人心中对于战斗的渴望和期盼。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这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憧憬和对自己才能的自信。

金络脑象征着高贵的地位和荣耀的任务,而“快走踏清秋”则描绘了一匹战马在秋日清新的草原上驰骋的景象。

这里,“何当”二字表达了诗人对于何时能够实现抱负、施展才华的期盼。

诗中既有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又有对个人理想的抒发,体现了李贺诗歌中特有的浪漫主义色彩和强烈的个性特征。

通过比兴手法的巧妙运用,诗人成功地将自己的情感寄托于马的形象之上,使得这首诗不仅仅是一首咏马之作,更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直接反映。

字面写马,字底却是在写自己,物我融混,真正体现了“寄托遥深”,因而十分耐人寻味和深思。

《马诗·大漠沙如雪》原文及赏析

《马诗·大漠沙如雪》原文及赏析

《马诗·大漠沙如雪》原文及赏析《马诗》诗歌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以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其表现方法属比体。

《马诗》同题二十三首。

这组诗,虽寄托不同。

但基本精神都是写渴望建功立业的怀抱。

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马诗·大漠沙如雪》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马诗·大漠沙如雪》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译文:广阔的沙漠在月的映照下如铺上了一层霜雪,燕山之上悬挂着一轮如银钩(兵器)的弯月。

何时能配上金饰的络头,在清爽的秋季里奔驰在沙场上。

这首诗看起来是写马,其实是借马来抒情,抒发诗人怀才不遇,不被统治者赏识,但又热切期望自己的抱负得以施展,可以为国建立功业。

此篇写良马出自名地,而边陲天地广阔,正可奋勇奔驰,唯待知遇名主也。

何当二字,托出盼望之意。

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割据,战事频频,作者以名马自喻,言虽然生逢用人之时,亦有用才之地,但尚需惜才用才之主。

这是李贺马诗的基本意旨。

李贺在其短暂的一生中,一直怀有建功立业之心,为此,他甚至宁愿投笔从戎。

但这一理想终难实现,所以他的诗中总会有一股郁郁不平的悲愤之气。

扩展资料:《马诗》是中唐诗人李贺所作的一组五言绝句,共二十三首。

李贺,唐代诗人。

字长吉。

福昌(今河南宜阳)人。

祖籍陇西,自称“陇西长吉”。

家居福昌昌谷,后世因称他为李昌谷。

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李昌谷、李奉礼,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

诗中“大漠”、“燕山”是边塞征戍之地。

自汉迄唐,这些地方,曾经有过无数次的鏖战,历来成为热血男儿显身手的处所,造就了无数叱咤风云的英雄。

前两句的后三个字“沙如雪”、“月似钩”,略作点染,极精炼地勾勒出战场的典型环境。

平沙漠漠,朔风浩浩,塞外恶劣的气候条件。

更加浓悲壮的气氛。

如果说战争是威武雄壮的正剧。

那么,这景象就是其舞台背景。

唐代的边塞诗人们,正是连同这背景一并摄入彩笔下,写出许多豪壮的诗章的。

李贺马诗的意思

李贺马诗的意思

李贺马诗的意思李贺马诗的意思《马诗》是中唐诗人李贺诗歌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以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其表现方法属比体。

下面为大家带来了李贺马诗的意思,欢迎大家参考!《马诗二十三首》马诗(一)龙脊贴连钱,银蹄白踏烟。

无人织锦韂,谁为铸金鞭。

评析:首一个“龙”字已写此马非比寻常,又有背脊连钱图案之外观奇特,银蹄踏烟之体格矫健,终是良马无疑。

可纵是良马,无人赏识,织得锦韂,铸成金鞭,又有何用,徒悲而已。

马诗(二)腊月草根甜,天街雪似盐。

未知口硬软,先拟蒺藜衔。

评析:腊月,无草可食,唯有草根聊以充饥,却也深埋于盐雪之下。

饥肠辘辘,哪管得入口是硬是软。

如此境地,连草根都变成了甜的,可怎知,衔到的还是带刺的蒺藜。

马之饥,还是人之饥,马之困,还是人之困。

马诗(三)忽忆周天子,驱车上玉山。

鸣驺辞凤苑,赤骥最承恩。

评析:忽然想起周穆王西域取玉,赤骥终于离开凤苑这游乐之地,有了一方展示神力之天地。

羡慕,还是期盼?马诗(四)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

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评析:这首诗写马的素质好,但遭遇不好。

用拟物的手法写人,写自己,是一种“借题发挥”的婉曲写法。

马诗(五)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评析:这首诗看起来是写马,其实是借马来抒情,抒发诗人怀才不遇,不被统治者赏识,但又热切期望自己的抱负得以施展,可以为国建立功业。

此篇写良马出自名地,而边陲天地广阔,正可奋勇奔驰,唯待知遇名主也。

何当二字,托出盼望之意。

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割据,战事频频,作者以名马自喻,言虽然生逢用人之时,亦有用才之地,但尚需惜才用才之主。

这是李贺马诗的基本意旨。

李贺在其短暂的一生中,一直怀有建功立业之心,为此,他甚至宁愿投笔从戎。

但这一理想终难实现,所以他的诗中总会有一股郁郁不平的悲愤之气。

马诗(六)饥卧骨查牙,粗毛刺破花。

鬣焦珠色落,发断锯长麻。

评析:马之状,惨不忍睹!是对现实的无奈、未来的恐惧,还是一种警醒、告诫。

马诗意思翻译 马诗李贺意思解释及赏析

马诗意思翻译 马诗李贺意思解释及赏析

马诗意思翻译马诗李贺意思解释及赏析马诗作者: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马诗李贺意思解释及赏析白话译文平沙覆盖着大漠,犹如无边的积雪,月亮高悬在燕山上,恰似一把弯钩。

什么时候我能给它带上金络头,飞快奔驰着,踏遍这清爽秋日时的原野!赏析《马诗大漠沙如雪》是唐代诗人李贺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是《马诗二十三首》的第五篇。

这首诗用比兴手法,通过咏马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

诗的前两句通过平沙如雪,新月似钩的描写,展现出一派宁静旷远的场景;后两句想象跨马奔驰,强烈传出企盼建功立业而不被赏识之意,而且富有唱叹的意味。

《马诗二十三首》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其表现方法属比体。

而此诗在比兴手法运用上却别有意味。

一、二句展现出一片富于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如同运用赋的手法: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是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

这幅战场景色,一般人也许只觉悲凉肃杀,但对于志在报国之士却有异乎寻常的吸引力。

燕山月似钩与晓月当帘挂玉弓(《南园寻章摘句老雕虫》)匠心正同,钩与玉弓均属武器,从明晃晃的月牙联想到武器的形象,也就含有思战斗之意。

联系背景,即可知此诗意是颇有现实感慨的。

思战之意也有针对性。

平沙如雪的疆场寒气凛凛,但它是英雄用武之地。

所以这两句写景,实际上是开启后两句的抒情,又具有兴起的意义。

三、四句,诗人借马以抒情:什么时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树功勋呢?《马诗龙脊贴连钱》里说:龙背铁连钱,银蹄白踏烟。

无人织锦襜,谁为铸金鞭?其中无人织锦襜二句的慨叹与何当金络脑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就是企盼把良马当作良马对待,以效大用。

金络脑、锦襜、金鞭统属贵重鞍具,都是象征马受重用。

这是作者渴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嘶鸣。

这首诗与《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都是写同一种投笔从戎、削平藩镇、为国建功的热切愿望。

李贺的马诗及翻译

李贺的马诗及翻译

李贺的马诗及翻译李贺的马诗及翻译李贺诗歌诗风以空灵甚至诡异见长,在内容上主要是抒发怀才不遇的悲愤;描写幻想中的神鬼世界;描写人民的疾苦;揭露时弊、批判统治者的荒淫昏聩,歌颂边塞将士英勇卫勉等。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李贺的马诗及翻译,欢迎大家分享。

《马诗》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

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译文这匹马不像是人间的凡马,似乎是天上的房星下凡。

它看上去瘦骨磷峋,可你如果上前去敲一敲它的瘦骨,好像还能听见铮铮的铜声。

赏析首句开门见山,直言本意,肯定并且强调诗歌所表现的是一匹非同寻常的好马。

起句平直,实在没有多少诗味。

次句“房星是本星”,乍看起来像是重复第一句的`意思。

“房星”指马,句谓房星原是天上的星宿,也就是说这匹马本不是尘世间的凡物。

如果这句的含义仅限于此,与首句几乎一模一样,那就犯了重沓的毛病。

诗只四句,首句平平,次句又作了一次重复,那么这首诗就有一半索然无味,没有价值。

但如细细咀嚼,便会发现第二句别有新意,只是意在言外,比较隐晦曲折。

《晋书·天文志》中有这样一段话:“房四星,亦曰天驷,为天马,主车驾。

房星明,则王者明。

”它把“房星”和“王者”直接联系起来,就是说马的处境如何与王者的明暗、国家的治乱息息相关。

既然马的素质好遭遇不好,那么,王者不明,政事不理的状况就不言可喻了。

这是一种“渗透法”,通过曲折引申,使它所表达的实际意义远远超过字面的含义。

三、四句写马的形态和素质。

如果说前二句主要是判断和推理,缺乏鲜明生动的形象,那么,后二句恰恰相反,它们绘声绘影,完全借助形象表情达意。

李贺写诗,善于捕捉形象,“状难见之景如在目前”,这两句就是突出的例子。

“瘦骨”写形,表现马的处境;“铜声”写质,反映马的素质。

这匹马瘦骨嶙嶙,说明境遇不好。

在常人的眼里,它不过是匹筋疲力尽的凡马,只有真正爱马并且善于相马的人,才不把它当作凡马看待。

“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尽管它境遇恶劣,被折腾得不成样子,却仍然骨带铜声。

马诗的赏析

马诗的赏析

马诗的赏析1. 《马诗》那可是充满魅力啊!就像李贺用他神奇的笔触勾勒出的骏马,多带劲呀!“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哇,这画面感,不就像咱在沙漠中看到那如雪的沙,还有那弯弯像钩子的月亮嘛!你能不被吸引?2. 嘿,想想《马诗》里的那些马,多神气!“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这是多么急切地渴望展现自己呀,这不就跟咱想要大显身手一样吗?难道你不想深入了解一下?3. 哎呀呀,《马诗》真的太有意思啦!比如“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这马瘦骨嶙峋的,却还那么有精神,就好像生活中那些虽然遭遇困难但依然坚强的人呀!是不是很值得品一品?4. 哇塞,《马诗》里好多精彩的呀!“龙脊贴连钱,银蹄白踏烟”,这马多威武,多漂亮,跟那传说中的神驹似的,你难道不想知道诗人是怎么想出这么棒的描写的?5. 你们看《马诗》呀,真的是宝藏!“饥卧骨查牙,粗毛刺破花”,把马的那种落魄又顽强的样子写得活灵活现,这不就跟咱有时候遇到挫折但绝不放弃一样嘛!能不叫人喜欢?6. 哈哈,《马诗》可太有味道了!“批竹初攒耳,桃花未上身”,这小马驹的形象多可爱呀,就像刚成长的小孩子一样充满活力,你不觉得很有趣吗?7. 讲真的,《马诗》绝对值得好好欣赏!“无人织锦韂,谁为铸金鞭”,这背后的无奈和期待,就像咱有时候渴望机会却得不到一样,是不是很有感触?8. 哇哦,《马诗》那是相当精彩呀!“赤兔无人用,当须吕布骑”,这好马还得有好骑手,不就跟人才得遇到伯乐一样嘛,想想都觉得很有道理啊,不是吗?9. 哎呀,《马诗》真的是让人惊叹!“催榜渡乌江,神骓泣向风”,把马的情感都写出来了,这得多厉害呀,你难道不想感受一下这种奇妙?10. 《马诗》简直绝了呀!每一首都有独特的魅力。

就像一个宝库,等着你去挖掘,去发现其中的美妙。

你还等什么呢?赶紧去读呀!我的观点结论:《马诗》充满了魅力和精彩,值得我们深入去赏析,去感受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李贺《马诗两首》古诗鉴赏

李贺《马诗两首》古诗鉴赏

李贺《马诗两首》古诗鉴赏本文中为大家收集到的是《马诗》中的第四、第五篇。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李贺《马诗两首》古诗鉴赏,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马诗两首李贺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

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注】房星:《晋书天文志》中有房四星,亦曰天驷,为天马,主车驾。

房星明,则王者明。

(1)这两首诗分别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前一首诗表现了马在困境中仍保持骨力坚劲的美好品质,表现了作者在困厄中仍然坚守的坚贞、刚毅的精神和对自己怀才不遇的凄凉境况的怨愤。

后一首诗抒发了作者因热望建功立业而不被赏识所发出的悲慨。

(2)这两首诗在抒情手法上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

答案:前一首诗主要使用对比手法,借此马与凡马、马的形体与马的精神的对比,突出了马的特殊命运和内在品质,并借此抒怀。

后一首诗主要使用烘托的手法,借外在环境的孤寒,反衬马的建功立业的热望,曲折表达作者壮志难酬的幽怨。

解析:品味重点诗句,是作答试题的关键。

如第一首诗,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尽管马的境遇恶劣,被折腾得不成样子,却仍然骨带铜声。

铜声二字,读来浑厚凝重,有立体感。

它所包含的意思也很丰富:铜声悦耳,表明器质精良,从而生动地显示了这匹马骨力坚劲的美好品质。

犹自表现了作者在困厄中仍然坚守的刚毅精神。

借马的形体与马的精神的对比,突出了马的特殊命运,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之情。

再如第二首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这两句展现出一片富于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

这片战场景色,一般人也许只觉悲凉肃杀,但对于志在报国之士却有异乎寻常的吸引力。

再如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即什么时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树功勋呢?金络脑属贵重鞍具,象征马受重用,此句表达了作者因热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而生的悲慨。

对比赏析李贺的《马诗》共二十三首,《马诗此马非凡马》这是第四首。

这首诗写马的素质好,但遭遇不好。

李贺马诗其四古诗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

李贺马诗其四古诗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

李贺马诗其四古诗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李贺马诗其四古诗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割据,战事频频,作者以名马自喻,言虽然生逢用人之时,亦有用才之地,但尚需惜才用才之主。

以下是小编准备的一些李贺马诗其四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仅供参考。

李贺马诗其四原文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

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李贺马诗其四译文这匹马不像是人间的凡马,似乎是天上的房星下凡。

它看上去瘦骨磷峋,可你如果上前去敲一敲它的瘦骨,好像还能听见铮铮的铜声。

《马诗(其四)》注释房星:天马之星,天上星宿。

李贺马诗其四赏析这首诗写马的素质好,但遭遇不好。

用拟物的手法写人,写自己,是一种“借题发挥”的婉曲写法。

首句开门见山,直言本意,肯定并且强调诗歌所表现的是一匹非同寻常的好马。

起句平直,实在没有多少诗味。

次句“房星本是星”,乍看起来象是重复第一句的意思。

“房星”指马,句谓房星原是天上的星宿,也就是说这匹马本不是尘世间的凡物。

如果这句的含义仅限于此,与首句几乎一模一样,那就犯了重沓的毛病。

诗只四句,首句平平,次句又作了一次重复,那么这首诗就有一半索然无味,没有价值。

但如细细咀嚼,便会发现第二句别有新意,只是意在言外,比较隐晦曲折。

《晋书·天文志》中有这样一段话:“房四星,亦曰天驷,为天马,主车驾。

房星明,则王者明。

”它把“房星”和“王者”直接联系起来,就是说马的处境如何与王者的明暗、国家的治乱息息相关。

既然马的素质好遭遇不好,那么,王者不明,政事不理的状况就不言可喻了。

这是一种“渗透法”,通过曲折引申,使它所表达的实际意义远远超过字面的含义。

三、四句写马的形态和素质。

如果说前二句主要是判断和推理,缺乏鲜明生动的形象,那么,后二句恰恰相反,它们绘声绘影,完全借助形象表情达意。

李贺写诗,善于捕捉形象,“状难见之景如在目前”,这两句就是突出的例子。

“瘦骨”写形,表现马的处境;“铜声”写质,反映马的素质。

这匹马瘦骨嶙嶙,显然境遇不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
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语文教案 / 小学语文 /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马诗》赏析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小学五年级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赏析】
《马诗》同题二十三首。

这组诗,虽寄托不同。

但基本精神都是写渴望建功立业的怀抱。

这里选录的是其中的第五首,可以作为二十三首诗的代表。

“大漠”、“燕山”是边塞征戍之地。

自汉迄唐,这些地方,曾经有过无数次的鏖战,历来成为热血男儿显身手的处所,造就了无数叱咤风云的英雄。

前两句的后三个字“沙如雪”、“月似钩”,略作点染,极精炼地勾勒出战场的典型环境。

平沙漠漠,朔风浩浩,塞外恶劣的气候条件。

更加浓悲壮的气氛。

如果说战争是威武雄壮的正剧。

那么,这景象就是其舞台背景。

唐代的边塞诗人们,正是连同这背景一并摄入彩笔下,写出许多豪壮的诗章的。

此诗说砂砾飞扬如雪,突出其酷烈,说峰巔残月似徇,烘托其惨澹,可谓传神之笔。

这两句写边塞,境界阔大,气势磅礴。

后二句借骏马喻怀抱。

边塞为骏马驰骋的广阔天地,但骏马能否有机会一效千里之足,就要看是否有人赏识。

诗人说自己就如这千里马,一旦得展骥足,即可万里腾骧。

主人饰马
以“金络脑”,表明特见赏爱。

诗人借此以憧憬身当恩遇的荣宠。

但这不过是诗人一己的愿望,所以说“何当”。

“何当”一语承上启下,既写出对建立勋业的向往之情,又表现出对自己能够见用于时的渴念,以千钧之力逼出结尾这一句:“快走踏清秋。

”这十个字,感慨奋发,是诗人火一样的热情所化成。

全诗雄健,豪迈,一气贯接。

清人方世举评,《马诗》说:“乃聚精会神,伐毛洗髓而出之。

造意撰辞,犹有老杜诸作未至者。

率处皆是炼处。

”其推许是很高的。

注释:
[1]大漠:沙漠。

此指西北沙漠地带。

[2]钩。

一种弯形的兵器。

[3]络脑:即络头。

“大宛”。

二句写好马的形象、特征(瘦),“锋棱瘦骨”,把与人相若、神健气清、并夹裹着凌厉之风的神骏形象摆在读者面前。

接着,三、四句从静动两方面续写马的形态,尖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耳、蹄轻,生动地描写出马的体态的俊健。

后四句重在写虚,写马的精神。

第五句写胡马勇往直前、所向无前,所向无远道,没有障碍、视空阔为无物的精神。


样一种凛然无畏的气度,有了它,人就可以临危不惧,可以生死相托了(第六句)。

至此,马的豪迈之气,作者的赞许之心,便表露无遗。

末句是有力的收束,总揽上文,给读者以阔大的想象空间。

此诗章法有序,布局井然。

一、二句写其骨相不凡,三、四句写其体态雄奇,五、六句写其气概品质,七、八句总揽全篇,揭示主旨,而重点在于胡马的“不凡”,以此为主脉,描刻形容,不即不离。

同时,句句写马,而又处处关人,以健马喻人、喻猛士,以马的大气象、大志向,来喻人的精神,喻杜甫的品格与志向——尽职尽忠、和对家国的责任感、使命感,豪迈之情溢于言表。

体现了杜甫咏物诗“遗形取貌”的特点。

XX文讯教育机构
WenXun Educational Institutio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