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浦洛夫的经典条件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甫洛夫在实验中发现,可以用其他各种刺激来 替代原来的条件刺激,以唤起已确立的那种条件反射。 换言之,原来的条件刺激可以在后来的尝试中起无条 件刺激的作用。例如,狗在对铃声形成唾液分泌反射 之后,把铃声(CS1)与灯光(CS2)配对,也能使 狗产生唾液分泌反射。狗对灯光(CS2)形成条件反 射的过程,也就是高级条件作用的过程。
(三)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 论的学习实质
• 经典条件作用之所以是学习理论中的基础实验,它的 重要性和基础性体现在:
• 一、解释了条件反射的形成和建立,这是条件刺激取 代无条件刺激,形成特定的刺激-反应关系获得过程;
• 二、解释了泛化,这是人或动物把学习得到的经验扩 展运用其他类似的情境中去的倾向;
• 三、解释了消退,这是指条件反射建立之后,不再需 要无条件刺激(如食物):,仅由条件刺激物(如声音 )就可引起条件反应(狗流唾液),但继续给予条件 刺激物时,条件反应的强度就会逐渐下降,直至不再 出现条件反应,这时消退即产生了。
评价:
经典条件作用能有效解释有机体是如 何学会在两个刺激之间进行联系,从而 使一个刺激取代另一个刺激并与条件反 应建立联结的。
消退律: 如果条件刺激重复出现多次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相 伴随,则条件反应会变得越来越弱,并最终消失。 要完全消除一个已经形成的条件反应比获得这个 反应要困难得多。
• 2、刺激泛化与分化律:
• 刺激泛化,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 作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 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如曾被大狗咬,也怕小狗)。
• 第一阶段:无条件刺激:自己不会解答 问题或是解答不好;无条件反应:紧张 。 第二阶段:中性刺激:课堂提问 第三阶段:中性刺激与无条件刺激结合 ,就可能产生无条件反应。由于学生对 与问题有关的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够,或 是由于自己语言组织能力欠缺等因素, 自己不能很好的回答提出的问题,
• 因此学生就会害怕自己被点名回答问题 ,害怕如果自己回答的不好或是回答不 上来会让自己很难堪,会受到老师和同 学另类的眼光,从而在课堂提问时就会 感到紧张。这也是学生不自信的表现。
• 刺激分化,是指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 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作出不同的反 应。如让狗区分圆和椭圆光圈。实际教学中分辨勇敢 和鲁莽、谦让和退缩、区别重力和压力、质量和重量 。刺激泛化与分化是互补的过程,泛化是对事物的相 似性的反应,分化则是对事物的差异的反应。
3.高级条件作用律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理论
知识要点
1:巴甫洛夫的经典实验
2:经典条件的主要规律 3:经典条件的实质 4:经典条件的评价 5:经典条件在现实中的解释
(一)经典实验:狗分泌唾液 实验。Baidu Nhomakorabea
• 巴甫洛夫的实验表明:
原来并不能引起某种本能反射的中性刺激 物(铃声、红灯),由于它总是伴随某个能 引起该本能反射的刺激物出现,如此多次重 复之后,这个中性刺激物也能引起该本能反 射。后人称这种反射为经典性条件反射。两 种刺激物必须经过多次的结合,中性刺激物 成为条件刺激物的信号后,这种反射才会形 成。
获得
消退
经典条件反射 主要规律
泛化
分化
(二)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
• 1、获得律: 在条件作用的获得过程中,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
激之间的时间间隔十分重要。一方面,条件刺激和 无条件刺激必须同时或近于同时呈现,间隔太久则 难于建立联系;另一方面,条件刺激作为无条件刺 激出现的信号,必须先于无条件刺激呈现,否则也 将难以建立联系。
但经典条件作用无法解释有机体为了 得到某种结果而主动作出某种随意反应 的学习现象。如中小学生为了报答父母 的养育之恩,为了得到教师的表扬或同 伴的认同而努力学习等。
用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解释如下 问题
一、分析考试中学生产生焦虑感的条件作用 阶段一:无条件刺激:老师或家长的批评;无条件
反应:学生感到害怕。 阶段二:中性刺激:考试。面对考试这一中性刺激
第四阶段:中性刺激转化成条件刺激, 无条件反应变成条件反应。当老师进行 课堂提问时,即使问题很容易,自己能 够回答,学生也会习惯性地感到紧张。
• 害怕如果自己回答的不好或是回答不上 来会让自己很难堪,会受到老师和同学 另类的眼光,从而在课堂提问时就会感 到紧张。这也是学生不自信的表现。
第四阶段:中性刺激转化成条件刺激, 无条件反应变成条件反应。当老师进行 课堂提问时,即使问题很容易,自己能 够回答,学生也会习惯性地感到紧张。
,学生并不会产生焦虑感。 阶段三:中性刺激与无条件刺激结合,即学生在考 试后如果考不好就往往会受到老师或家长的批评,
受到批评会使学生感到害怕、羞涩等。 阶段四:中性刺激转化成条件刺激,学生一遇到考 试就会感到害怕,由这种对考试的畏惧就导致学生
在考试中焦虑的心理状态。
二、分析课堂提问中学生紧张心理的条件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