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理性主义
西方哲学概论04 第四讲 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
尼采的灰色人生
• 1879年是尼采生活的一个分水岭,由于身 体原因,尼采已无法继续担任教授工作而 申请退休并获得同意,政府给了他每年 3000法郎的补助,时间是六年。
• 他的另一重要著作《偶像的黄昏》的副标 题为“如何用铁锤从事哲学”意在把上述 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当做偶像打倒。
二, “上帝已经死了”
•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之《序篇》中尼 采提出了“上帝已经死了”并非真的指那 个基督教的神耶和华已经死了,而是基督 教死了,更具体的说,是基督的各种道德 观念死了。而“死”的含义则是指它应该 死灭,或者说,应当被批倒批臭,砸个稀 烂。
• 1870年尼采第二次参军,他本想亲自上战场,但由于某种 原因,他只能留在军医院照顾伤员。这次参军给他留下了 两样东西,第一是他的哲学——权力意志哲学,第二是他 的病:痢疾、白喉和性病。
• 战争结束后,他又回到大学,一直到1879年.这期间有两件大 事:一是他与瓦格那的友谊,二是他的作品。瓦格那是个 放荡不安的音乐家,是尼采所想象的天才似的人物,与尼 采一拍即合。在瓦格那本人和其音乐的影响下,1872年出 版了他的第一部著作:《悲剧的诞生》这是一部纯粹理论 的著作,由于它与传统的著作从内容到形式都迥然不同而 受到很多人的批评,并且影响到他的仕途。
尼采的童年和中学生活
• 1849年(5岁),父亲因脑病死后,就生活在一个由女性 控制的家庭。他是家中唯一的男性,其余5个女人是:母 亲和妹妹,外祖母和两个尚未出嫁的姨。由于身体太弱, 无法与其他健康男孩相处,妹妹和书本成了他最好的玩伴。
• 由于尼采在校成绩不错,并且表现出极高的天赋,1958年 他母亲把他送到当时德国最好的学校——普尔塔学校读书 (施莱格尔和费希特曾在此读过)。在普尔塔学校,尼采 接受了多学科的教育,主体是宗教和语言,最擅长的是希 腊文与拉丁文。在普尔塔学校的日子对尼采非常重要,一 方面他与同学的相处是愉快的,另一方面,他积累了大量 的基本知识,阅读了大量有关拉丁文、希腊文,希来伯文 的经典著作,之所以如此,他解释道:“知识的领域广阔 无比,真理的探索永无止境。”
西方非理性主义
第十一章 西方非理性主义西方哲学自文艺复兴以来呈现出三个发展阶段,即近代哲学、现代哲学和后现代哲学。
理性主义、非理性主义与反理性主义是这三个哲学发展阶段的重要表征。
由理性主义向非理性主义的演变及其向反理性主义的演进,有其内在的理论逻辑。
本章主要对西方非理性主义思潮的演变进行逻辑的分析和揭示。
非理性主义作为一种理论思潮,是与理性主义根本对立的。
现代西方不少哲学家一反西方理性主义传统,把哲学研究的主要方向转向非理性问题,宣扬非理性主义,形成了较全面和系统的非理性主义思潮。
一、 西方非理性主义的兴起和发展西方非理性主义从19世纪初兴起,20世纪中叶达到鼎盛,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后现代主义哲学中得到了延伸和发展。
这种社会思潮与传统哲学思想、时代背景都有着直接的联系。
由理性主义向非理性主义的逻辑演变,体现了哲学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方向转换和主题转换,深刻揭示了西方现实社会及处于那个时代的人的心理状态,当然现代西方哲学家个人对人生的透视和对生活的体验也会融合在这种理论思潮的发展中。
1.西方非理性主义的产生西方非理性主义思潮实质上是现代西方社会矛盾和危机在哲学上的折射和反映。
它产生于19世纪中叶,是当时社会历史和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对当时影响颇大的传统理性主义的批判。
(1)非理性主义兴起的社会历史背景非理性主义的普遍确立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可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西方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至此开始,资本主义各种矛盾出现高度激化,两次世界大战正是这种矛盾激化的产物。
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暴露了某些人以强凌弱、称霸世界的野心,从而使人们对用理性和科学建立起来的现代社会文明产生了怀疑。
不但如此,人们还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惨状:流血、牺牲、毁灭、无家可归……它使人们看到,社会的表面稳定、安全和物质进步,同一切人间事物一样,都是建立在空无的基础之上的,以至于欧洲人像面对一个陌生人一样面对自己。
经济危机和精神危机的双重袭来,特别是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变化,引起了人们在精神和心理上的不平衡,从而不仅削弱了人的理性信念,而且在一些具有忧患意识的资产阶级思想家那里,形成了非理性主义的认识和心理基础。
非理性主义
酒神精神
在《悲剧的诞生》中,尼采以日神阿波罗与酒神狄 奥尼索斯为象征来说明艺术的起源、本质尤其是人生 的意义。
日神是美的外观的象征。日神精神让人仅仅停留在“外观”, 用幻觉等“美丽的面纱”掩盖人生的悲剧面目,使人生的痛苦 暂时得以解脱。酒神是情绪放纵的象征。个体生命虽然稍纵即 逝,但是,隐藏在个体生命背后的生命本体,即生命意志却是 不断再生的,要肯定生命,就要肯定其中所必然包含的个人的 痛苦和毁灭。尼采通过对酒神精神的阐释,把叔本华的纯粹的 消极挣扎的生命意志转变了一种积极的创造的力量。
• He hates Democracy, Socialism, and Communism
– 1) They let the idiots run the system – 2) All are based on equality—even though we are not all equal—some men are greater! – 3) The masses of weak always win out while the few strong thinkers are forced to comply
弗里德里希· 威廉· 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l ,1844-1900)
德国哲学家、唯意志主义的主要 代表 。1844年出生于普鲁士萨克森 州一个乡村牧师家庭。其父社会地位 不高且早逝,但与当权贵族交往较密。 尼采自幼受父亲的思想影响,曾因其 远祖为波兰贵族而自傲。1858一 1864年,尼采在普福塔一所培养特权 子弟的寄宿学校上学,热衷于希腊文 化,对诗和音乐感兴趣。
1803一1804年曾按父愿去英、法等国访问、学 习、经商。但后来放弃了作商人的打算。1809年赴 哥丁根大学学医,第二年改学哲学,成了柏拉图的崇 拜者。1811年他到柏林听费希特和施莱尔.马赫的讲 课。1813年他以《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的论文获 得耶拿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来先后居留魏玛、德累 斯顿,研究印度哲学和佛学。 1820年任柏林大学哲学讲师。当时德国各大学 的哲学讲坛大都被以黑格尔为代表的理性派哲学家所 把持。叔本华对他们极为敌视,欲与之一争高低。他 在柏林大学时就企图与当时也在柏林大学任教的黑格 尔争夺听众,但遭到惨败。从1831年因躲避瘟疫离 开柏林去莱因河畔的法兰克福等地。1833年起至死 均孤栖于法兰克福的一个小旅店中。
西方哲学非理性主义与理性主义的异同
前言纵观西方哲学的发展史,从古希腊哲学时期到德国古典哲学时期,理性主义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与进步,直到19世纪的下半叶开始,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兴起,对理性主义进行了反驳。
并由著名的哲学家萨特、尼采以及柏格森等所继承和发扬。
到了20世纪60年代末,后现代主义运动对传统理性主义的批判掀起了新的高潮。
虽然后现代主义是对非理性主义的继承和发展,但是它比非理性主义走得更远,对于理性主义的批判更加激烈。
由理性主义到现代非理性主义再到后来的后现代非理性主义的演变,必然有其内在的逻辑联系性,但是它们在认识论、价值观、本体论以及人性论等方面有着不同的观点。
故而,寻求西方哲学史中非理性主义和理性主义,并进行探究显得尤为重要。
一、非理性主义的源与流非理性主义一直处于理性主义的附加位置,直到19世纪的下半叶才得到了改变。
叔本华的生存意识对非理性主义进行了开创,他认为对生存意志的认识与把握主要是依靠生存意志的本身,即非理性的“直觉”和“感觉”;柏格森认为世界的本质是一种非理性的生命变得;尼采则把理性比喻为耀眼且明亮的太阳神,把情感、意志等非理性主义比喻成沉醉于狂灌的酒神;萨特认为人的发展与进步都是可以自由选择的,对自由有着绝对的责任。
在20世纪60年代末的西方社会,出现了环境污染、生态危机等一系列问题。
同时由于各种运动的掀起,例如妇女解放运动、学生造反运动、黑人民权运动等的影响,西方社会产生了比较激进的后现代主义哲学,比非理性主义对理性主义的反驳更加猛烈,发扬的是一种流浪天涯、飘忽不定的哲学观。
认为无论是精神还是物质,无论是理性还是非理性,都没有确定性的本体论。
其中最著名的后现代主义者包括有拉康、福柯、罗蒂、德里达等,其哲学思想都对传统哲学进行瓦解、反对和解构,他们推崇的是一种模糊不清、破碎而又多元化的哲学思想。
德里达认为自己无论是空间上还是精神上都是一个流浪家,它将非理性主义的理性方法和理性主义的中心理性传统都进行了全盘扫荡;福柯利用对思想教材的分析,认为理性的标准在于社会实践和政治力量,并不是靠自身的权威性;罗蒂则主张摒弃一切的“无镜哲学”,解构传统哲学处于居高临下的位置,主张哲学应该与艺术、政治、文学及其他领域和谐共处、相互平等。
第十六章.非理性主义
3、仍积极乐观的意志主义到消极悲观的意志主义的蜕发
张承志的《金牧场》、《西省暗杀考》等作品已经在很大程度上疏离了 社会现实呾社会群体的需要,用形而上学的思辨哲学的斱式,描写自我意识 的精神放逐呾精神遨游。《金牧场》对自我心灵的骚动呾自我意欲的审泄呾 扩张辫到了天马行空的境地,成为作者的原始欲呾内驱力的宠观对应物呾物 质载体。这块驰骋赸人的强力意志的“牧场”被涂抹上一种诱人的“金”色 ,以寓意自我意志放逐所获叏的目标的辉煌。无规宠观的觃律呾群体的伟力 ,脱离辫到目的的工具呾手殌,去追寻理想的“金牧场”,只能流二“白日 梦”,最终必然使无畏的拼搏呾搏斗所得到的不寻找天国的勇士的悲剧结局 相类,丌禁唱出哀伡呾悲悼的挽歌:“刚烈死了,情感死了,正义死了。旪 代已发,机缘已去。像这幸阔无垠的西省大地,贵比千金的血性死了。”这 种流着眼泥作出的撕心裂肺的悲观论断只丌过是一种迷乱的呓语。‘‘刚烈 ”呾“血性”、“情感”呾“正义”是永存的,“旪代已发,机缘已去”也 绝非必然如此。造成这种人为的悲剧的主导的原因丌能弻结为旪代、历史呾 社会,而在二自我的形而上的带有思辨哲学意味的玄想呾理念的主观意志的 放逐呾漫游,在二对尼采的“赸人哲学”呾“权力意志”的精神图览呾理念 演示,这些使创作仍积极乐观的意志主义蜕发为消极的悲观的意志主义。
第十六章 非理性主义文艺思潮
大家乊作
第一节
第二节
非理性主义文艺思潮的涌起和演变
文艺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
第三节
非理性主义的文艺观念和文艺创作
一、意志主义的文艺观念和文艺创作 二、生命哲学的文艺观念和文艺创作 三、弗洛伊德主义的文艺观念和文艺创作
第一节 非理性主义文艺思潮的涌起和演变
一、中国当代非理性主义文艺思潮的涌起
对中国弼代非理性主义文艺思潮的影响:20世纨70年代中期,特别是20世 纨80年代刜期以后,文艺创作中涌现出大量的悲观主义、虚无主义呾颓废 主义乃至信仰主义呾蒙昧间的某些深层的联系,苦难、丌并、悲观的精神氛围像 浓郁的阴亍一样弥漫二文坛。仍总体来看,这些作品可以大体上划分为两 大类别。
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的演变
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的演变理性主义、非理性主义与反理性主义的演变文兵(中国政法大学北京102249)[摘要]西方哲学自文艺复兴以来,呈现出三个发展阶段,及:近代哲学、现代哲学和后现代哲学。
本文认为,理性主义、非理性主义与反理性主义是这三个哲学发展阶段的重要表征。
本文认为,由理性主义向非理性主义的演变及其向反理性主义的演进,有其内在的理论逻辑。
本文对这种演化的逻辑进行了分析和揭示。
[关键词]理性、理性主义、非理性主义、反理性主义西方哲学自文艺复兴以来的发展,因其不同的表现形态和理论内容,呈现出三个阶段,一是从文艺复兴时期到十九世纪中叶的近代哲学,二是十九世纪中叶至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现代哲学,三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的哲学,即所谓的后现代主义哲学。
理性主义、非理性主义(irrationalism)和反理性主义(anti-rationalism)是这三个哲学发展阶段的重要表征。
一.理性主义走向非理性主义转变传统理性主义向非理性主义的转变,有其社会历史的背景和科学发展的背景,但也有传统理性主义自身的局限。
传统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理论逻辑。
理性主义的理论内容较为丰富,但其核心观念则是肯定认识的确定性,肯定价值的普遍性,肯定历史的进步性。
但这种肯定中却存在着片面性,而这种片面性却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新的情况下,为非理性主义所用。
1.传统理性主义的缺陷传统理性主义的缺陷之一是在认识论中坚持绝对的真理观。
传统理性主义坚信人们凭借着理性之光能够认识外在的世界,他们对达到知识的确定性是深信不疑的。
应该说这是正确的,但是他们往往把这种确定性又加以绝对化。
这种绝对化主要体现为,传统理性主义都把真理加以永恒化,认为对真理的认识过程不受任何客观的和主观的条件的制约。
例如,洛克认为意识犹如一面镜子,“不能改变,不能涂抹它面前各种物象在它以内所印的各种影象或观念似的”1。
洛克既排除了在认识过程中的人的主观能动性,又把真理看成了一次完成的。
弗洛伊德的非理性主义倾向及其评价
一、采用理性思维进行精神分析的原因帕斯卡尔说:“人类并不知道要把自己放在什么位置上。
他们显然是走入了歧途,从自己真正的地位上跌下来而再也找不到它。
他们到处满怀不安地而又毫无结果地在深不可测的黑暗之中寻找它。
”他认为人类心灵的自由是理性所不能认识的,但是弗洛伊德却用理性思维对人类的心灵进行前所未有的解剖,并开启了理性分析人类自身的新纪元。
然而分析后得出的结论却是对理性的抛弃和对非理性的赞扬,理性思维为他搭建了桥梁,通向人类心灵的殿堂,然而他在那里却看见了非理性因素对人类的统治和奴役,从而否定了理性原则在人类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
由此可见,弗洛伊德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体,理性在他那里由“重用”到“抛弃”,他用理性分析构建起了非理性主义的理论框架。
这一矛盾主要是受一下几方面的影响:(一)斯宾塞的实证主义。
所谓实证主义包括四层含义:一是指真实的而不是虚幻的;二是指有用的而不是无用的;三是指肯定的而不是疑惑的;四是指精确的而不是模糊的。
实证主义只研究真实有用的、肯定精确的,是科学哲学的第一代。
斯宾塞在《综合哲学》一书中提出了他的新见解:“可以用来解释一切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的公式。
”即:一切事物都是由不确定的、不调和的混沌向确定的、调和的方向发展。
由此可见,人们对心灵亦如此。
早期的心理治疗始于麦斯麦的催眠术,由于对心灵缺乏了解,人们往往受制于宗教和神权意志。
特别是部落首领等权威人物的意念对人的巨大影响。
而后牛顿力学原理广泛传播,麦斯麦根据天空行星的磁力对人体的超自然力量创立了催眠术。
由此,自然科学与心理学结合在一起。
人们开始用科学的理性思维去解决人类心灵的问题。
弗洛伊德早期的学说对麦斯麦催眠术进行了继承和发扬.使他崇尚心理学的科学研究,以理性思维作为工具对人类心灵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剖析。
(二)作为医生的特殊身份。
医学,作为一门实践性科学,讲求的是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结合,注重的是科学性。
作为一名医生,理论知识的建构,理性思维的完善,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2011非理性主义与唯意志主义与叔本华
• 叔本华认为,人所认识的一切事物并非自在之物,
而只是呈现于人的表象、即意识中的东西,都相对 于作为主体的人而存在,表象是我的感觉的复合, 因此“世界是我的表象”。
2、生存意志
没有我就没有表象,而自我的本质就是意志。 它的基本要求是获取食物获取以求生存,发展自 身以求美好的生活,战胜他物以求延续生命。
• •
• 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潮以批判和
•
超越传统理性主义并强调人的 情感意志、本能冲动等非理性 活动在人的整个精神和物质存 在中的决定作用为其最一般的 特征。 由于它对人的情感意志等的作 用的强调是以使哲学复归于人、 使人摆脱被绝对化的理性和实 在所异化的境况,重新发现人 的本真存在、充分发挥人的生 命力等为旗号,因而往往被列 入“人本主义”哲学思潮。
教学重点:
1、生存意志论 2、世界表象论 3、悲观人生观
生平: “性格
遗传自父亲,而 智慧遗传自母亲
二、叔本华哲学的基本 倾向
• 从形式上说,他 • 对叔本华影响
最大的是康德、 柏拉图和佛教 哲学,他的哲 学在基本框架 上仍然是一种 体系哲学。
的世界体系类似 康德,即把世界 二重化为现象 (表象)和自在 之物,不过,自 在之物在他看来 总能是一种非理 性的、盲目的生 存(生活)意志 而已。
六、叔本华的美学思想
• 人生痛苦来源于利己、自我欲求。
无私 忘我意志,纯粹抽象表现人类情感最本质的东西。
原 因
认 识 途 径
认 识 对 象
七 、
非 理 性 主 义 的 认 识 论
•
•
•
原因
理性思维 分析的处在时空服从因果的 表象世界 满足生存 会衰竭 贬低理性、贬低科学 直觉、直观(意志的自我反省) 分析世界的本质-自由的生存 意志 根本要求是生存 永不疲惫冲动 抬高直观、抬高艺术
马克思主义关于理性与非理性的科学阐释
马克思主义关于理性与非理性的科学阐释马克思主义关于理性与非理性的科学阐释上个世纪的最后二十年,是我国的思想理论界充满活跃气氛的二十年。
中国似乎进入一个狂飙时代,经历了一场又一场的思想风暴。
在国门向西开放当中,人们张惶等待,希冀有新鲜的理念来荡涤激活僵化的中国。
尼采、柏格森、萨特、弗洛伊德、海德格尔……一潮接一潮的理论被介绍进来之后,人们如获“启蒙”,变得惊奇、兴奋、热情,源源不断的研究阐释它们。
在这追潮逐新当中,有一股非理性主义的丝线,时隐时现地游走其中,人们似乎对“永恒的沉默之乡”——“非理性”表现出极度的偏爱,以为只有非理性主义才强调人的存在,所以他们认为自己在理论上抓住了根本,而马克思主义见物不见人,是“人学的空场”,是冷冰冰的理性主义。
其实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是错误的甚至是带有情绪化的偏执。
所以我们有必要来澄清这种错误,还马克思主义以科学性。
我们有必要厘清理性、理性主义、非理性、非理性主义的涵义。
理性和非理性是一对多纬度的概念。
从认识论的意义上讲,理性指的是指人类特有的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抽象思维形式和能力,它表现为清晰的逻辑;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的方式,认识世界。
具有自觉性、抽象性等特点。
但它不是一种超历史、超现实的先天能力,它存在于现实的活动和思考之中,带有历史、文化、社会和个体的特征。
从人性论的意义上讲,理性指人的思维能力所支配的人的理智的、合理的、自觉的、合乎逻辑的能力和存在属性,是人的精神结构上的非凡特质,表现出一种清醒的价值判断和自我约束等等。
而所谓的理性主义,就是将理性本体化,认为理性是先验的绝对的超时空的永恒原则,“理性在一切思维主体、一切民族、一切时代和一切文化中是相同的。
”[1]( P4)人是理性的动物,鄙视拒斥人的非理性因素,否认感性经验的可靠性和实在性,否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强调理性在认识中的作用。
非理性,是在否定理性的基础上包含自身的特定的含义。
简单的说,非理性指不属于理性范围的直觉、无意识、情感、意志和欲望等认识形式和心理因素的总和。
虚无主义和非理性主义
信仰虚无主义
?
中国文化从根本上说其实缺乏信仰虚无主义传统,“虚”和 “无”本来是中国哲学中核心的文化概念,但是它们都和境界 与涵养有关,并且都属肯定性的人生价值,并不具备西方文化 意义上的悲观迷茫色彩。但是,处于全球资本主义的扩张以及 社会发展的急剧转型期,中国人的精神信仰同样受到西方社会 虚无主义的侵蚀。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虽然社会主义建设取得 了伟大的成就,但也确实出现了一些重大的失误。特别是在政 治生活领域中,各种腐败现象愈演愈烈,如有些领导犯有严重 的官僚主义,高高在上,滥用权力,脱离群众,造成人民群众 对社会主义大原则、共产主义目标产生怀疑和动摇,马克思主 义信仰受到重大冲击。
虚无主义代表着现代社会的悲观与颓废精神其破坏性在于瓦解各种意义与目的把任何信仰价值都看作虚无主义代表着现代社会的悲观与颓废精神其破坏性在于瓦解各种意义与目的把任何信仰价值都看作使并是可有可无的使人们的精神世界陷于纷争不已的状态并最终分崩离析没落乃至衰竭
理性与非理性
在现代中国文论中,
人们虽然广泛地引入各种非理性思想和作品,
但“非理性”概念并不常见。
人们也没有把“非理性”视为一种思想,
相反,
“非理性”
常常成为现代文学现代性建构的一种思想资源和精神力量。
鲁迅的《摩罗诗力说》
援用了尼采《扎拉斯图特拉如是说》的格言:
“求古源尽者求方来之泉,将求新源。”
显然与五四所倡导的科学与民主的理性精神相辅相成。
对文学情感本质的认定是现代文论的一项重要内容。
从王国维开始到朱光潜,
现代文论家往往把直觉、情感与理性、逻辑看作相对立的概念,
文学从载道的实用理性中
解放出来而回到情感或直觉的表现成为许多作家的共同追求。
周作人说:“文学总是创造的、情感的,
其实,理性主义者主张人要做一个完全自由的人,要实现完美,但非理性主义主义者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他们代表着当今两大主流意识形态——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的分歧。
在汉字中,理字从“王”(玉部)。《说文解字》云:“理,治玉也,从玉里声。”在古人看来,玉有天然纹理,而“治玉”要求首先必须把握玉的纹理,然后顺应玉的固有纹理并按照人的需要进行人工加工,这就是“理”。此后,理也作为名词使用,指纹理。再后来,“理”被引申为一切事物的条贯纹理,如肌理、脉理、地理、物理、心理、事理、名理、义理、文理、条理等。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有多少哲学流派就有多少对“理”的不同解释。一般而言,主要的解释有以下几种:(1)“理”是客观规律。认为“理”是自然理性或科学理性,即“理”是自然万物的法则或规律,但自然理性强调自然至高无上,人要顺应自然万物的法则或规律,与自然同一而无为;科学理性却强调依靠科学理性改造和征服自然,主张人要通过发现和掌握自然万物的法则或规律来达到“人定胜天”的目的,积极有为。(2)“理”是社会规范。认为“理”是社会伦理理性、人文理性或制度理性,即“理”是一种道德伦理原则、社会规范、行为准则或法理原则与法律规范,但社会伦理理性强调“礼”,推崇礼治下的人伦秩序(统治者通过亲缘伦序纲常和礼乐的仪式教化来实行孝道,礼别异、乐和同,从而建构一种基于亲缘伦序服从的良好等级秩序);人文理性则强调“仁”(“仁者,人也”),突出人内在的道德主体价值,推崇仁治下的人道秩序(统治者通过道德示范和人文教化来实行人道、教化人心,从而建构一种基于内在道德服从的良好秩序);制度理性却强调“法”,突出法理的普遍价值,推崇法治下的人工秩序(统治者通过创设法律和制度来人工建构一种基于法律服从的良好秩序)。(3)“理”是逻辑理性。(4)“理”是主体理性,即人的理智的思维方式、认知结构和能力。(5)“理”是本体理性,即宇宙本体和万物制造者,是一切存在的根据(以朱熹理学为代表)。总之,在中国文化中,所谓理性,就是遵照事物固有的规律(包括“天道”、“天理”等,即客观的“本体理性”、自然理性、科学理性等)或具有普遍性的逻辑、道理、规范(包括逻辑之“逻理”、人道之“心理”、社会之“伦理”与“事理”、主体之理智能力等,即逻辑理性、人文理性、社会伦理理性、主体理性等)来判断和行为,从而把“物理”内化为人的行为能力,把“伦理”内化为人的行为规范。有学者指出,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理性的运用不是表现为某种抽象的纯形式或逻辑一般,因为它与具体的生命存在没有分离。理性既是生命的内在本质,也是生命自我实现的理想状态。”[1]也就是说,在中国人看来,理性生命与感性生命应当是同一的,理性必须转化、点化感性生命,以寻求理与欲、真理与价值、知与行的内在统一。尽管不同的思想流派对于理性和感性生命具体实现内在统一的方式与途径不尽相同甚至分歧严重,但寻求一元性的理性的统一(包括理性的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理性与感性的统一、理性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理性的历史性、现实性与理想性的统一等)却是中国文化精神的共识。相对于西方社会,自周秦以来,中国基本上算得上是一个理性主义传统绵延不绝的古老大国,以儒家为代表的人文理性和以法家为代表的制度理性成为了中国历史文化的主流,而人文理性与制度理性都是以社会为本位,关注作为社会规范意义上的理性君统则成为中国传统治理理性的两极。此外,以自然为本位的道家的自然理性和以“理”为本位的朱熹理学的本体理性以及以“心”为本位的阳明心学的主体理性,在中国历史上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深刻印迹。这些理性精神使得在中国始终无法孕育出强大的宗教力量,同时,也抑制着逻辑理性、民主理性、科学理性与技术理性的发展。
非理性主义
1、在科技进步的同时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垄断基础上的竞争则更为激烈。无情的竞争把一批又一批的人抛向痛苦的深渊乃至死亡的谷底。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十八、十九世纪那种宁静、浪漫的生活情理,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地被取代。新的生活格局使不少人感到自由受到限制,个性不能发展。生产合理化运动的开展,使人的异化现象更为突出,工人成为机器的奴隶,卓别林的杰作,名为《摩登时代》的电影生动地再现了这一现象。
所谓“自我”,是人的有意识的、理性的精神活动。其活动目的也是追求生活的快乐,但它不脱离客观现实,使人的本能需要服从于现实条件。它处于“本我”与“超我”之间。一则,在现实允许的基础上,尽量满足“本我”对快乐和幸福的追求;二则,在“超我”的指导下,对“本我”的无原则追求实行有原则的压服。
所谓“超我”,是符合社会生活原则和社会道德原则的精神生活,它是人的心理中代表社会力量的一种趋向,表现为人的良心和理想。根据这些原则,“超我”能引起人的内疚、自责、自我约束甚至自我惩罚。
两次世界大战的强烈刺激、西方社会价值观念的新的取向等,都深刻影响了现代西方哲学的发展。
20世纪以来兴起的西方哲学的各个流派是现代西方社会现实和自然科学问题的抽象反映。
2、科学主义
科学主义又称为科学哲学,是以自然科学为研究主题,以科学认识论和科学方法论为研究内容,以排斥本体论为特征的一种哲学倾向。
西方哲学史中的非理性主义和理性主义探究
西方哲学史中的非理性主义和理性主义探究【摘要】本文探讨了西方哲学史中非理性主义和理性主义之间的关系。
首先从古希腊哲学中的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对立开始讨论,然后探讨启蒙运动对理性主义的推动,接着分析存在主义哲学中的非理性主义思想。
在现代哲学中,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辩证关系成为重要议题。
最后对西方哲学史中其他非理性主义和理性主义思想进行探讨。
通过总结非理性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发展与交融,以及对今日的启示,本文呼吁读者反思并尊重不同思想流派之间的共存和对话。
【关键词】古希腊哲学,启蒙运动,存在主义哲学,现代哲学,非理性主义,理性主义,交融,发展,探讨,对立,辩证关系,启示。
1. 引言1.1 西方哲学史中的非理性主义和理性主义探究在西方哲学史中,非理性主义和理性主义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这两种哲学思想代表了对于人类认知和理解世界的不同方式,也体现了人类在思考和探索之间的不同取向。
非理性主义强调直觉、情感和信仰等非理性因素在认识和思考中的重要性,而理性主义则主张逻辑、证据和理性推理在思考和认识中的至关重要地位。
非理性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对立在古希腊哲学中便有所体现。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代表了理性主义的观点,认为通过逻辑和理性推理可以获得真理和智慧;而诸如毕达哥拉斯和赫拉克利特等非理性主义哲学家则更加关注直觉和神秘经验在认识世界中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变迁,启蒙运动对理性主义的推动使得理性主义在17世纪和18世纪达到了巅峰。
启蒙运动强调人类理性的自主性和重要性,呼吁人们通过理性思考解决问题和追求真理。
存在主义哲学的兴起又重新引起了对非理性主义的关注。
存在主义哲学家如基尔凯郭尔和萨特主张人类存在的本质是荒诞无常的,理性无法全面解释人类的存在和行为,因此非理性主义在现代哲学中重新获得了一定的地位。
非理性主义和理性主义在西方哲学史中交互影响、相互补充,二者的辩证关系展现了人类对于认知和理解世界的多元思考方式。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可以从非理性主义和理性主义的互补关系中找到一定的启示,以更全面的视角来理解人类认知和行为的本质。
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
这种观点与康德关于主体利用先天感性 形式和知性范畴来构造对象的观点很类似。 叔本华的独特之处在于他反对把认识论 层面的主体和客体当作独立存在的实体,而 认为它们只能在表象中彼此相对而存在。他 的理论的出发点是既不是客体也不是主体, 而是融主客于一体的表象。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把客体 和主体作为独立存在的实体,割裂主客体的 统一,将认识论的问题等同于本体论问题, 使认识僵化,以至走向绝对主义和独断论。
对叔本华影响最大的是康德、柏拉图 和佛教哲学,他的哲学在基本框架上仍然是 一种体系哲学。从形式上说,他的世界体系 类似康德,即把世界二重化为现象(表象) 和自在之物,不过,自在之物在他看来总能 是一种非理性的、盲目的生存(生活)意志 而已。
二、作为表象的世界 叔本华认为,人所认识的一切事物并非 自在之物,而只是呈现于人的表象、即意识 中的东西,都相对于作为主体的人而存在, “世界是我的表象”。 科学知识是表象之间联系的知识,表示 一个已知对象的系统。而支配关于现象世界 的知识的基本原则是充足理由律。
第二节
叔本华的生活意志论
一、叔本华的生平活动及其哲学的基本倾向 叔本华(Au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是最早对以 黑格尔为代表的理性派思辨形而上学进行全 面批判,并明确提出要从根本上改变西方哲 学发展方向的德国哲学家。
主要著作: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1819) 《论自然意志》(1836) 《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1841)等 其中《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是他的 代表作。该书出版后无人问津,1848年革命失 败后,以批判理性、宣扬悲观主义为主要特 征的叔本华哲学受到极大欢迎,他本人因此 声名大震。
【潜意识理论】非理性思维形式的理性本质
【潜意识理论】非理性思维形式的理性本质非理性主义在古代已存在,如中国的禅宗文化、欧洲中世纪的宗教哲学。
但自十九世纪末,非理性主义令人惊异地迅速蔓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非理性主义思想便以各种形式、各种理论融汇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一股日益强大的文化思潮,弗洛依德、叔本华、尼采、胡塞尔、海德格尔、费耶阿本德等非理性主义大师从哲学方法和哲学理论上为非理性思想的方法的建立和传播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艺术上的非理性表达方法和艺术上的非理性主义思想也在进一步发展,非理性主义思想成为现代社会的范围极为广泛的文化思潮而席卷全球。
非理性主义之所以引人注目,就在于其鲜明的反理性、反科学、反逻辑倾向,它与现时科学的价值观、方法论、理论、技术体系似乎截然相反。
在科学迅猛发展,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趋于自然科学化的同时,非理性主义的发展,形成一种难以解释的不稳定势态,使人们对科学的无条件信任产生了根本性动摇,认识上的二元论倾向似乎势不可免。
这种情况迫使我们必须对非理性主义的本质做深入的研究和肯定的回答。
在中医领域,非理性主义也常做为一种可使其避免现代科学规范的约束的固有特点而获得特别强调。
作者认为,非理性主义的反理性倾向只是表面的,其本质仍为理性主义。
本文仅就其中的非理性思维形式的本质做出逻辑回答。
一、非理性主义的分类非理性主义的定义难以找到恰当、共同的内涵【1】,但其外延大致明确。
这一外延包罗万象,十分庞杂。
因此,对它的研究必须在起码的分类之后才能进行,特别是按某种统一标准进行分类,才能反映出各类间的区别和联系。
作者认为,非理性主义各类别均与思维有关,下面以思维为基准,列出各类别的地位,并与理性思维做比较。
见表1。
表中1 非理性思维的分类学科思维分类非理性主义表现理性主义整体表现哲理(本体论,价值观,方法学)基本思维框架唯心论,如神启说,以自我意识为存在的本体唯物论认识论思维材料来源体验,主观性,参与客观观测医学思维时的精神状态梦、昏迷、痴呆、狂躁、麻痹身心健康,冷静行为科学思维动力本能、欲望、性欲望、意志生命冲动、情感、信仰、毅力、爱好理智思维心理学思维形式直觉、顿悟、灵感诠释、概括、投影艺术思维结果的抒发幻想、荒诞、意识流、扭曲变形、浪漫求真务实上述分类有两点必须注意:1.同称为非理性主义的事物实际上是由不同本质的各类组成,讨论时须区别对待,不可混为一谈;2.非理性主义各类间并无本质相关,如唯心主义者也可理智行事、思维,清醒的人也有本能冲动,等。
现代非理性主义文化基本特征
西方现代非理性主义是作为西方传统理性主义的对立面和反驳者而出现的。
自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和精神危机的深化和理性崇拜、理性至上所导致的理性自赎性反思和理性自我批判。
非理性主义思潮以现代形态空前地发展,对西方文明发展与精神生活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西方现代非理性主义思潮朝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是与宗教合流,以现代宗教信仰主义的形态出现,如以法国马利坦和吉尔松为代表的新托马斯主义和美国、法国的人格主义,都以上帝为终极指向和最后归宿,以直觉为认识形式,具有“现代化”的宗教神秘主义色彩。
一是向传统理性主义挑战,以反理性的面目出现,如以德国叔本华和尼采为代表的唯意志论,以德国狄尔泰和法国柏格森为代表的生命哲学,以奥地利弗洛伊德和瑞士荣格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说,以德国胡塞尔为代表的现象学,以德国海德格尔和法国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以及法国法兰克福学派的非理性主义倾向。
西方现代非理性主义已经失去了对理性精神的坚定信念,以尼采的“上帝死了”到弗洛姆的“人死了”的口号,就表明对主宰一切的理性权威的怀疑和否定,而把非理性绝对化神圣化。
它在哲学观上把个体感性自我作为世界的本质和本源;在社会历史观上宣扬非历史决定论、非理性的抽象人性论;在价格观上宣扬个人主义、虚无主义、悲观主义和非道德主义;在方法论上则宣扬极端化思维和相对主义。
具有怀疑主义和不可知论倾向。
西方现代非理性主义思潮所呈现的理论形态和哲学取向虽然各有其别,但却有着共同的基本特征:第一,具有强烈的人本主义倾向,实质上是非理性主义的现代人本主义。
西方现代非理性主义的以人的本质、人的生命、人的存在问题为本体,把人的问题看作是哲学的核心问题,是以人为本的现代哲学理论和社会思潮。
它通过对人本身的研究来探寻世界的本质,以人为中心对世界事物作出解释,把非理性因素上升到对人的人性的具有哲学意义的探讨,以个体感性存在和非理性因素为基点来探寻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和人的命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理性主义
非理性主义往往将理性同直观、直觉、本能等对立起来
非理性主义在现代资产阶级哲学和伦理学中流传颇广。
如信仰主义者的非理性主义宣扬盲目的信仰;叔本华宣扬无意识的意志,断言理性和科学不适用于道德范围;尼采宣扬“权力意志”论,鼓吹非道德主义;柏格森宣扬直觉;存在主义宣扬存在不是客体而是主体,“存在先于本质”(萨特),否认道德规律的客观性,等等。
这些都是非理性主义的表现。
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潮强调人的精神生活的各种非理性因素,同时夸大理性的局限和缺陷,它否认理性具有认识世界的能力,同时指出存在本身就具有非理性和非逻辑的性质。
非理性主义在本体论上否认世界是一个合乎理性的和谐的整体,把世界看作是一个无序的、偶然的、不可理解、甚至荒诞的世界。
从20 世纪开始,非理性主义成了风靡西方的思潮,在哲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政治等领域广泛流传。
至少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非理性主义随着西方文化思潮的涌入,就进入了国内文学及其研究现场,并且受到某些学者的大力推崇。
这种文学倾向发展到极致,就是④以本能与身体为核心,鼓吹野性和纵欲,反对道德伦理、亵渎崇高、消解历史。
进入21世纪以来,非理性主义思潮再次在国内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中掀起波澜,且有愈演愈烈之势,最近一两年,这一现象有增无减。
甚至到了严重危及文学健康发展的地步
党圣元等学者尖锐地指出,除了热衷于本能癫狂,沉溺在下半身狂欢,迷恋于丛林法则外,⑤叙事空转、语言粗鄙、逻辑混乱、意义悬空和叙述失禁等,也是当下文学领域非理性主义的另一副面孔,而肆意篡改历史与亵渎崇高则是当下文学领域非理性主义的显著特征。
2004年的《狼图腾》、2005年的《藏獒》以及2007年的《刺猬歌》,都是推崇、讴歌动物兽性,鼓吹“动物哲学”的代表性作品。
重新呼唤道德在文学中的回归,③文学是作用于人的心灵和精神、关怀人生价值和提升精神境界的,因此必然肩负一定的道德理想。
应该重视文艺道德在影响作品生产、作品传播中的作用,重视文学中的道德理想对文学作品内涵和格调的影响,我们很需要“具有道德激情的
中国作家协会雷达指出:现代性充满了运动、变化,是与进步、发展相关联的一个概念,但同时是一个充满了矛盾的概念,一方面它代表了理性,另一方面,它把精神焦虑植入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
但是据此认为20世纪的中国文学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文学则是荒谬的,如果人的觉醒与反封建不算现代性,人道主义不算现代性,工具理性与人文理性不算现代性,那么现代性到底是什么?那种认为非理性主义居于主导地位的文学才能叫具有现代性的文学的观点显然是有失偏颇的。
时下一些戏说历史的作品中,出现了一些完全不顾史实的改编,这些作品以娱乐性、时尚性、消费性、世俗性消解了历史内容和思想深度。
历史小说的作者具备进取的历史精神,以新的理性精神、人文精神来平衡、抵御粗俗与精神沉沦,又提出“用新理性精神来重建文学创作的价值和精神”,使其“成为文学艺术的灵魂
在当前的文学领域,把坚持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放弃那种宣扬非理性主义的错误文学倾向,已成为许多评论家的共识
立论:所谓非理性主义是某些世界观的名称,这些世界观断言:科学思维是无法揭示客观现实中的确定关系及规律性的,因而应当予以放弃,代之以其他的(在非理性主义看来是更高的)认知功能,如直觉、体验、对本质的洞察。
非理性主义认为,客观现实按其本质来说,或者确切地讲,按其领域来说,并不是为法则和规律性所支配的,而是非理性的。
文学作品是以语言为工具,以各种文学形式,形象地反映生活,表达作者对人生、社会的认识和情感,以唤起人的美感,给人以艺术享受的著作。
因而我方认为我们不应该支持非理性文学作品。
理由有三:首先就国内非理性文学而言,其所推崇不过是以本能与身体为核心,鼓吹野性和纵欲,反对道德伦理、亵渎崇高、消解历史,而这本身已与我们的社会价值观相悖;其次叙事空转、语言粗鄙、逻辑混乱、意义悬空和叙述失禁等,也是当下文学领域非理性主义的另一副面孔,早已失去了文学作品的美与其特殊意义。
第三,文学是作用于人的心灵和精神、关怀人生价值和提升精神境界的,因此必然肩负一定的道德理想。
而文学作品中的非理性主张必然与这一特性相违背。
故我方认为不应该支持非理性文学作品。
问题:人区别动物在于人有人性,而兽只有兽性。
说到底人性在于人能控制自己的兽性故而为人,由此,当今的非理性文学作品中大肆鼓吹兽性一类,譬如《狼图腾》,对方辩友认为其是否应该受到推崇呢?
再以当今网络上大量戏说历史类的小说为例,这种穿越新编之类是否应该受到限制呢?这类的创作无疑是对历史的亵渎,更会对广大的读者产生影响,接受错误信息。
总结陈词:先驳(在聆听对方辩词的基础上),即归纳总结对方错误。
再陈述己方观点:非理性思潮的涌入在最初的中国文学界掀起滔天大浪,无非是其与传统的中国文学截然不同的主张给了一些人自以为推动中国文学现代化的理由。
然而这一思想无疑并不适合。
非理性在文学上放纵与叛逆等思想无疑与中国社会文化传统、价值构想甚至社会存在基础不符合。
而除了其对文学发展的不利影响之外,更严重的是这种文学作品对人民与社会的影响。
其对暴力、血腥、色欲、兽性的倡导对人的成长不利,更会影响社会稳定。
钦小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