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

合集下载

北京市顺义区西辛小学 李雪梅 读懂学生,让数学课堂更有实效

北京市顺义区西辛小学 李雪梅 读懂学生,让数学课堂更有实效

读懂学生,让数学课堂更有实效北京市顺义区西辛小学李雪梅【摘要】要给孩子“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

有营养:除了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四基、良好的学习习惯、数学兴趣、自信心等等。

好吃:符合学生的需要,满足学生的快乐,满足学生的情感。

要实现这些,必须要做好三个“读懂”——读懂学生、读懂教材、读懂课堂。

读懂学生,要读懂全体学生、学生的认知起点和生活经验、学生的思路与想法、学习困难。

【关键词】认知起点思路困难错误吴正宪老师曾说过要给孩子“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

有营养:除了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四基、良好的学习习惯、数学兴趣、自信心等等。

好吃:符合学生的需要,满足学生的快乐,满足学生的情感。

要实现这些,必须要做好三个“读懂”——读懂学生、读懂教材、读懂课堂。

“读懂学生”究竟要读懂学生什么?其实《标准》里讲得比较清楚:数学课程“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

”一、读懂全体学生现在比较流行的一句话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我们要读懂学生又是什么意思呢?是读懂全体学生,在管理学上有个著名的木桶理论:一个木桶能盛多少水,不是由最长的那块板子决定的而是由那块最短的板子决定的。

我们不妨也借用人家的理论赶个时髦吧:教学中的成效不是由最好的学生决定的而是由最差的学生决定的。

所以我们要关注每一个孩子。

我在二年级“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课后设计了这样一道习题:你能利用10÷5这个算式,来画图表示它的意思吗?学生出现:把10平均分成5份,求一份。

把10按每份5个来分,看10里面有几个5。

先画一行每份是5为1倍数,再画一行10个是5的2倍。

这道题让学生尝试一题多解的练习来巩固除法及倍数关系的知识。

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三个读懂”指导下的高效课堂

“三个读懂”指导下的高效课堂
上, 引 导 学 生在 方 格 纸 上 用 数 对 表示 位置 。 本着“ 从 生 活 中 来 到
生活中去 ” 的教学理念 , 在这 节课 的设计上我大胆重组教材 , 在 教学 中创设描述班长的位置 , 让其他教师找到班长的情 境激趣 导入新课 , 引入 探究 式的教法 , 以 自主探究和小组 合作探究 的 形式 ,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 主动性 , 让学生有充分 的时 间和机会 , 通过思考 、 分析 、 讨论 等方法 主动地 总结 出“ 数对” 这
距离确定 物体 的位置 。前者是教 材结合具体情境 , 探索确定位
置的方法 , 理解“ 数对” 在确定位置 中的作用 ; 而后者 , 则是在操
我创设 了学生向陌生老师介绍班长位 置的情境 , 使学生经 过思考写 出了描述班长位置的方法。在黑板展示 的过程 中, 最 初 的设计是让学生说 , 我来找 。我注重从学生的角度观察而忽 视 了学生应 该与观察者的位置保持一致 。 观察标准 的不统一导 致观察结果多样 化 , 学生如坠迷雾 。我授课后开始思考如何设 计情境 让学生站在观察者的位置或者 与观察 者统一标准来探 究活动 。于是在用修改后的教 案四稿授课时 , 我有意设计 让学
生 站 在 自己 的位 置 上 用 “ 第几组第 几桌” 这 样 的语 言 描 述 班 长
作活动中 , 使学生能根据方 向和距离确定物体 的位置 。教材从
学生十分熟悉 的座位 表人手 , 通过“ 说一 说小青 的座位 ” , 引出 “ 第几 组第 几个 ” 的话 题 , 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 中 , 通过自 主探索 、 合作交流解决实 际问题 , 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本节课 的教学 目标正是 在学生描述小青 位置 的过程 中探 索出确定位置 的方法 , 再在用“ 数对 ” 确定某一物体位置的基础

读懂教材、教师和学生重建教学三要素

读懂教材、教师和学生重建教学三要素

众所周知,教材、教师、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三大基本要素,缺一不可。

传统的教学观念我们往往是以“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来定位这三者的关系。

这种教学观念过分地强调了教师的主导地位。

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要改变这一传统的教学观,将这三者的关系定位为“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

那么,如何处理好这三者的关系呢?笔者在自身小学英语教学实践过程中进行了以下的尝试和努力。

本文结合笔者自身小学英语教学实践,从教材、教师和学生三个方面进行尝试,重新审视自身的英语教学工作,寻找努力的方向,力图重建小学英语课堂创新型教学方式,以提高英语课堂教学质量。

一、读懂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材料和手段。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的需要,对教材加以适当的取舍和调整。

此外,还提出由于客观条件的差异、学生现有水平的差异以及具体教学实际情况的差异,教师还可以对教材做其他方面的调整,采用最适合实际教学需要的方法。

作为一线教师,对自己所任教年级的教材至少必须要做心中有数。

首先要读懂教材,从整体上把握教材,了解编者的设计意图和基本学习内容,以及各单元主题的具体内容和单元间的联系。

通过读懂教材来理解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目标的要求,同时也要用课程标准来驾驭教材。

其次,传统的教学观念是以教师研读教材为主,学生则是被动地使用教材,我们教师应努力尝试“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这就要求教师在使用教材时更多地发挥创造,将“教师带着教材教”转变为“学生带着教材学”。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中提出的“先学后教”理论在我们现实的小学英语教学中值得学习和借鉴。

“先学”就是让学生先学习教材,可以在教师“教”之下进行,也可以按导读要求进行,还可以完全由学生独立学习进行。

学生对教材的先学,对教师课堂讲解、提问和讨论等活动更具有针对性。

“后教”是教师进行针对性和提高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学生在先学的基础上提出在学习中发现的问题和困惑,然后进行课堂讨论、交流、展示的过程。

用“四个读懂”培育学生信息社会责任素养

用“四个读懂”培育学生信息社会责任素养

用“四个读懂”培育学生信息社会责任素养黄伟祥,广东省中山市实验小学特级教师,广东省“特支计划”教学名师、广东省领军人才、广东省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广东省学科带头人、广东省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专家,湖北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曾荣获全国小学优质课评比一等奖3次、广东省小学优质课评比一等奖3次、广东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3次、广东省创新教育成果奖二等奖4次;著有《为主题创作而教》《融创之路:重构教学新范式》,作为主编或副主编编写了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十多部教材及教学用书;致力于推动区域“儿童可视化创意编程”教育项目,让学生“学得快乐、玩得聪明”。

[摘要]信息社会责任是对信息行为主体的一种应然要求,它试图唤起人们在应用信息行为领域的责任自觉,包括信息文化修养、信息道德规范、信息行为自律等道德意义。

信息技术课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应用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通过结合社会现象和课堂教学实例,说明如何通过读懂时代、读懂课标、读懂教材、读懂学生,培育学生信息社会责任素养。

[关键词]信息技术;核心素养;信息社会责任;育人价值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成果发布。

此后,与这一研究成果相呼应,各学科也相继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

任友群教授率领的研究团队从信息技术学科视角,提出了信息技术学科的四大核心素养,即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

然而,笔者在实践中发现,信息技术教师对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非常关注,但对信息社会责任重视不足,甚至不闻不问,使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出现了四缺一的“遇冷”现象。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

”信息社会责任作为信息技术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之一,其提出是基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科学思考,是“以德为先”“责任为本”的具体体现。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转变“重技能、轻育人”的倾向,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达到教书、育人的双重目的,是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课题。

《读懂课堂》读后感(精选3篇)

《读懂课堂》读后感(精选3篇)

《读懂课堂》读后感(精选3篇)《读懂课堂》读后感1钟启泉老师的《读懂课堂》让我们以课堂为场域去诠释课堂,读懂课堂、读懂孩子,超越偏见,实现成长。

在书中谈到“单元设计”这一章节时,更让使我停下来吸引了我的眼球,让我停下来仔细阅读、领会作者的思想。

他对“单元设计”的定义以及分类使我有较为直观的理解和清晰的认识。

对我们进行“单元设计”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单元”是基于一定的目标与主题所构成的教材与经验的模块、单位,可以大体分为给予学术与艺术等文化遗产的、以系统化的科学为基础所构成的“教材单元”和以学习者的生活经验作为基础所构成的“经验单元”两种。

“经验单元”是以主题—探究—表达的方式来设计的活动课程的单元编制,它把活动性、协同性、反思性学习作为一个单元来组织。

通过师生的合作或者儿童自身的双手,打破学科的框架,作为儿童自身的经验活动模块来计划于组织的。

这一点让我感受深刻,我在平常备课中运用颇多。

比如在备七下“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课时,要从单元整体出发,了解掌握整章的知识点,类比七上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从情境探究开始,一步步由学生引入主题,学生学习起来也很自然轻松。

《读懂课堂》让我认识到单元”不是把教学内容碎片化地当作“知识点”来处置,而是有机地、模块式地组织与构成的。

“单元设计”不是单纯指试点传输与技能训练的安排,而是教师基于“学科素养”,思考怎样描绘基于一定的目标与主题而展开探究活动。

《读懂课堂》读后感2教学十多年,对教育教学思考了很多,实践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

一直遵循着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的教学原则,既能读懂自己的课堂,又能读懂他人的课堂。

今日手捧钟启泉教授的《读懂课堂》,心中又升腾起曾经的思考——作为教师的我们,真的读懂课堂了吗?仔细阅读这本书,发现里头有很多有悖于过去甚至现在教育观点的主张,惊讶现在的教育研究者敢于发出如此不同的声音,惊讶之余心中油然而生对钟老的钦佩之情!真的,有些观念我们要改变了!很多教师对“分层教学”情有独钟,并且将其作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以倡导,诸如“分层教学的好处”、“分层教学实施方案”、“分层教学优秀案例”……我们经常能读到这样的教学论文。

解读“读懂学生 读懂教材 读懂课堂”三个读懂

解读“读懂学生 读懂教材 读懂课堂”三个读懂

解读“读懂学生读懂教材读懂课堂”三个读懂不久前,在衢州举办的“全国新世纪版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上,北师大教材副主编张丹和特级教师朱德江老师对三个读懂进行的解读,整理如下:一、读懂教材:1.北师大版教材副主编张丹老师说:读懂教材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读懂教材是使用教材、有效教学的基础。

(1)要用整体联系的观点读教材;(2)要持课程改革的理念读教材;(3)要怀着质疑好问的态度解读教材;(4)要抓住数学的本质去解读教材。

2.如何具体地读懂一节教材?(1)读懂问题情境;(例如:课例中的主题图、试一试等等)(2)读懂每一道习题;(怎么解决?学生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还有更好的方法吗?)(3)读懂教材内容的结构;(4)读懂教材的呈现方式;(5)读懂教材的旁注、留白。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不是改变教材。

北师大版的教材都是以情境来展示教学目标的。

它给了老师更大的研读教材的空间,同时也给了我们很大的挑战。

教材上的每幅图都有其深刻的含义和目的,做为教师,只有把它研读透彻,才能明白其中真知。

但是,最好是利用教材作为原型,创设适合自己学生的情景。

但万变不离其中。

只有研读透教材,才能更进一步。

3.关于教材要四读:(1)读前有思考。

读课标的要求,看结构。

比如:分数这一知识体系是,先出现除法、分数初步认识、分数的再认识、比。

在这里初步认识时产生新数必要性,通过直观学习;再认识时,对产生背景的扩充对整体“1”的学习。

(2)读中想:想教材为什么这么编?(3)课后思考:估算与精确结果对比(4)读后体会改造教材读了未必懂,我们每一个人可能都有过这样的体会,一遍遍的看教材看教参,却陷入了误区和苦恼的困惑。

读与懂之间必须有“想”这座桥。

多问问自己什么?即为什么?用什么方法?原来在什么地方?要达到什么目的?当自己能够完全说服自己,回答清楚地时候才走出了读懂的第一步。

总之,一节课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理解的深度、广度,是否能挖掘出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方法,是否能在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数学演变历程等等。

小学数学“三个读懂”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小学数学“三个读懂”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小学数学“三个读懂”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摘要】小学数学教育一直是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而如何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一直是教师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从“三个读懂”入手,分析了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探讨了“三个读懂”如何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

通过实践案例的分析,进一步说明了“三个读懂”对提升教学效果的积极意义。

在思考小结中,我们总结了“三个读懂”带来的好处,并提出了一些问题与挑战。

在对“三个读懂”在实践中的实效性进行了评价,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分析和讨论,希望可以为小学数学教学的改进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三个读懂,课堂教学,实效性,现状分析,教学效果,实践案例,思考小结,问题与挑战,实效性评价,展望未来,总结反思1. 引言1.1 背景介绍小学数学作为学生基础知识的重要学科,一直备受教育者的关注。

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反映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不佳,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成绩起伏不定。

这也反映出了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挑战。

为了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教育界开始引入“三个读懂”理念,即“读懂学生、读懂教材、读懂教学”。

通过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灵活运用教材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本文将对小学数学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探讨“三个读懂”如何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在实践案例中展示“三个读懂”的具体运用,最后对问题与挑战进行思考和总结。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为小学数学教师提供一些启示和帮助,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和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三个读懂”的实效性提升方案,通过深入分析教学现状和实践案例,总结出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进一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科学的指导,促进学生的数学素养提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专注力,从而全面提升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五读”助力教师备考

“五读”助力教师备考

“五读”助力教师备考“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一堂精彩的课,离不开教师的精心备课。

研读是最好的备课。

只有将广博的、持久的读书与反思相结合,不断地完善和提升自己,才能让备课更加科学、合理和有效。

笔者认为,教师备课不仅是按照教材去设计教案,更需要全方位进行研读。

教师只有真正读懂课标、教材、教参、学生和自己,做到“五读”俱全,才能让备课渐入佳境。

一、读懂课标课标就是指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课程的灵魂,也是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教学评价的准绳。

教师只有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根据课程标准深度解读教材,才能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教学预案。

只有读懂课程标准,才能明明白白上好课;只有落实课程标准,才能轻轻松松上好课。

读懂课程标准,教师要查阅课程标准的解读文章,向专家学者借智慧。

专家对课程标准鞭辟入里的解读,就像一座闪亮的灯塔,指明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

读懂课程标准,教师要在比较中研读。

找到修订前后的不同版本进行比较研究,明白其前后演变的原因,可以为教学改革指明前进的方向;找到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可以让我们清晰地找到教学改革的路径,明确各个时期教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

课程标准要真正在课堂上落实,教师要认真解读,在实践中创生鲜活的案例,作为课程标准的注解。

教师也不能一味迷信课程标准,而要在实践中丰富和完善它,不断提出有价值的修改意见,供课程标准修订组的专家学者们参考,让课程标准中的典型案例更加丰富和鲜活。

二、读懂教材读懂教材,是灵活运用教材的前提,还是教师的独门绝技,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保障。

笔者认为,首先要尊重教材。

教材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凝聚了众多教学专家的心血,是他们智慧的结晶。

教师要将教材作为教学的重要蓝本,而不能另起炉灶。

其次要理解教材,对教材庖丁解牛。

从读懂教材的情境图、例题、习题、结论入手,善于读懂教材的留白,才能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

最后,是创生教材。

教师在尊重和理解教材的基础上,要对教材适度整合和加工,将教材变成学材,更加方便教学。

2023年《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2023年《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2023年《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2023年《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1我通过对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学习。

使我受益匪浅,更加了解到新课程标准已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是主张实现教学上主体性,一是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这给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上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现将这次新课程学习总结如下:(1)通过学习我深刻体会到新的课程标准是根据时代的需要,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提出一些新的要求:比如,要求学生会略读和浏览,掌握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将听说能力整合为口语交际能力,特别提出了口头交流和沟通的要求。

提出了写作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的要求。

提出阅读、书写与写作的速度要求,并有量化指标。

更重要的是注重了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并将其作为了学习目标。

(2)通过学习,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

我们应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3)我们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

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

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

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

(4)在教学进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首次对义务教育阶段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方式。

即要求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强调在综合性学习中具有合作精神,培养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

突出自主性,积极主动地参与,特别要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

读懂学生、读懂教材、读懂课堂——读《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有感

读懂学生、读懂教材、读懂课堂——读《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有感

读懂学生、读懂教材、读懂课堂——读《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有感“吴老师的课太神奇了!”每次听完吴老师的课,我都会发出这样的感叹。

你看,她的课生动有趣、学生思维活跃,她的课堂朴实又不缺智慧、自然又不失灵动。

为什么吴老师能把枯燥的数学课上得如此好玩呢?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久久找不到答案。

直到读了吴老师团队编写的《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我终于找到了我想要的答案。

吴老师尊重学生、了解他们的认知规律,善于从学生的视角思考、设计教学活动,她能读懂学生、读懂教材、读懂课堂,为孩子们送上好吃又营养的数学大餐。

一、读懂学生教是为学服务的,课堂是为学生设计的,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

波利亚曾说:“教师讲什么不重要,学生想什么比这重要一千倍!”因此要努力读懂学生,树立研究学生的意识。

当今的课堂,仅凭经验教学已经难以捕捉学生的需求。

研究学生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的教学目标更加清晰,让教学更符合学生的需要。

除了读懂学生的所思所想所需,还要尊重学生,要信任学生,要尊重学生认知能力的差异性。

要给予学生客观、公正、平等的学习心理感受,力争把“爱”的阳光酒在每个学生的心田。

在吴老师的课堂里我们常常看到下面的场景:课堂上,学生的争论结束后,吴老师会真诚地祝贺获胜者:“祝贺你们,你们精彩的发言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孩子的脸上洋溢着成功的欢笑。

此时,吴老师并没有忘记那些暂时“败下阵”来的学生,同样深情地握住他们的手说:“谢谢你们,正是因为你们的问题,给全班带来了一次有意义的讨论!你们勇敢面对自己的问题,善于倾听并接纳同伴的意见,修正自己的观点,这是多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呀!”然后,吴老师郑重地向这些学生深鞠一躬,“谢谢!”一次握手,一声感谢,使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特别是让那些暂时的“失败者”找回了学习的尊严,认可了自己的价值。

仔细品味吴老师"既好吃又有营养"的课堂教学,原来这一切都源于吴老师用尊重、友善、智慧营造了一个幸福的磁场。

构建高效课堂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构建高效课堂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构建高效课堂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作者:张树峰来源:《成才之路》 2013年第21期辽宁辽阳●张树峰高效课堂,是指在常态化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导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高效发展的教学过程。

构建高效课堂就是要时刻树立“坚持一中心、两为主、三读懂”的现代教学理念,不断践行“四突出、五做到、六能让”的工作思路,这是我们构建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

坚持一中心,就是以一切为了全面发展学生的潜能为中心,并贯穿在教与学活动过程的始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两为主,即以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为纽带,以学生为本,启发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让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发展的学堂。

教师不再是灌输者,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参与者,同时也是发现者。

三读懂,就是要求教师“读懂学生、读懂教材、读懂课堂”。

读懂学生,就是要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兴奋点、心理需要、动手能力等心中有数;读懂教材,就是要熟练掌握与教材相关的知识体系、不同教材内容的课型设计与预设、有驾驭和重组教材的能力;读懂课堂,就是要明白当下的课堂应注重实践、注重过程、注重学法、注重学生自学能力培养。

三读懂也就是常说的把功夫下在走上课堂之前,这是教师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也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一环。

四突出,就是以“四个突出”为表象: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突出学生的学习、质疑;突出小组合作;突出探究,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获得知识,形成能力。

五做到,就是坚持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的成长。

课堂上、日常活动中,一要做到减少教师不必要讲授的时间,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探索体验、发现规律、获取新知。

二要做到不再一味地包办代替,不能再唱独角戏,要多想法子创造更多的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多给学生课堂发言,动脑、动口、动笔的活动时间,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读懂教材,读懂学生,是上好课的前提

读懂教材,读懂学生,是上好课的前提

读懂教材,读懂学生,是上好课的前提三宝营学校乔广清听了北京市海淀区西苑学区杨莹老师讲的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课《一共有多少天》,我的感觉是,杨老师教学设计得好,讲得实在,学生学得踏实,在课堂上,学生真正获得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发展了思维。

为什么会取得这样的效果呢?我认为杨老师真正读懂了教材,读懂了学生。

杨老师在课前介绍说,她在给第一个班上这节课时,没有认真了解学情,课堂上学生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很不理想。

课后她进行了认真的反思,认真调查了解了学情,找到了问题的症结。

原来,85%的学生已经能够背诵甚至默写7的乘法口诀,但是大多数学生只是死记硬背,对7的乘法口诀理解不深。

第一节课不成功是因为没有抓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在进行了这样的反思之后,她调整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给第二个班上了这节精彩的一课,就是我们看到的《一共有多少天》一课。

从杨老师的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出,上好一节课,不仅要读懂教材,还要读懂学生。

那么。

“读懂学生”什么呢?一般认为,要读懂学生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2、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3、学生的学习态度;4、学生的兴趣点和学习需要;5、学生的学习风格。

在本节课的设计过程中,杨老师就认真了解了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基础,即学生学习了2~6的乘法口诀,初步学会了编制乘法口诀,7的乘法口诀虽然老师没有教,但大多数学生会背,会默写,但是缺乏对它的深刻理解。

在了解学生的这些基本情况以后,杨老师把教学重点放在学生不懂不会的地方,即乘法口诀的含义和它们之间的联系。

客观上,这正是学生的学习需要,是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点”。

杨老师在正确分析学情之后,调整了教学设计,在课堂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我们呈现了一堂精彩的数学课。

教师的八大素养十项能力要求

教师的八大素养十项能力要求

十大行动策略
三是实施分组合作学习。实现“兵教兵、并练 兵”。 四是实施“独学、对学、群学” 三种基本学习方 式。
五是抓好“课前、课中、课后” 课堂三段,即构 建“大课堂”概念。
六是建构具体的课堂流程:“先学、展示、反 馈”。 流程承载着规律。“先学、展示、反馈” 是课堂教学的一般规律
八项专业素养
三、把握三 个前提
(1)把握学 科思想
(2)掌握学 科知识体系
(3)明确学科 课程目标
八项专业素养四、做到Biblioteka 个读懂(1)读懂课 标和教材
(2)读懂学生
(3)读懂课堂
学 材


课堂,究竟 是谁的?
八项专业素养
五、完成六个转变
教师变学长 讲堂变学堂 教室变学室 教材变学材 教案变学案 教学目标变学习目标
八项专业素养
六、明确课堂方向 课堂教学要有效的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七、细化解读课程标准 八、构建道德课堂生态
十大行动策略
一是“唯学”,即变“先教后学”为“先学后 教”、“少教多学”。 变“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其核心是 学习观和学习方法的变革,实质是把学习的主动 权还给学生,一切从学生的“学”出发,是学习 方式的重建和课堂教学重建的支点。 二是编制导学案(教学指导书、学案、教案、学习 卷)。 编制导学案的实质,就是国家课程的校本化 实施(二次开发);核心是“教材”变“学材”, 解读课程标准的成果即生成导学案。
十大行动策略
十是制定评课标准。 即评课三看:看状态,学生的学习情绪和 状态;看过程,学习即经历体验,缺少过程就 没有学习;看成果,让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成 为学生人格健全和发展的过程。
Do It Together

聚焦核心素养,关注学生发展——以分数的认识为例

聚焦核心素养,关注学生发展——以分数的认识为例

聚焦核心素养,关注学生发展——以分数的认识为例今天我们梳理的是“分数的认识”这一内容,核心素养时代,为了学生的成长,在数学课堂上就要依托数学的学科内容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

为此,我们以《聚焦核心素养,关注学生发展》为主题。

分聚焦读懂教材、聚焦读懂学生、聚焦读懂课堂三个方面进行阐述:首先是聚焦教材:分数的产生背景分数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分数起源于“分”——在进行测量、均分的过程中,有时得不到自然数的结果,便产生了分数,分数产生的必要性是学生学习分数的前提。

从数学内部来讲,分数的引入意味着“数系”的重要扩展,所以从自然数的角度认识分数,就要有单纯的“分”引向“数”。

知识结构在小学阶段,对于分数的学习,教材一般“显性”地分为两个阶段:第一学段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第二阶段学习“分数的意义”。

但实际上,对于分数意义内涵丰富性的理解,绝不是一两次的教学能全部承载和实现的,需要通过系列设计逐步渗透,多维度建立,将教材中的“显性”和“隐形”知识结合起来。

实际上,分数意义的理解应该贯穿于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二年级上册)认识平均分(孕伏阶段)第二阶段:(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明确阶段)(间隔时间较长)第三阶段:(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再认识阶段)第四阶段:(五年级下册)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沟通阶段)第五阶段:(5-6年级)分数的运算及解决问题(综合应用阶段)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还应该关注以下两条主线和四个维度。

两条主线是“比”和“数”。

“比”指的是一部分与另一部分之间的关系(份与倍在学生建立分数概念的过程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数”指的是以有理数的形式出现的分数——此时的“分数”表示的是计算或度量的结果。

四个维度分别是比率(整体vs部分、部分vs部分“关系”)、度量(分数单位的累积)、运作(转化为运算的过程)、商(转化为除法的结果)。

接着,我们聚焦学生(核心问题):分数的认识是在学生们学习了万以内自然数的基础上开展学习的,学生已经熟识了自然数学习的过程,经历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体会到了数的丰富意义(计数的数、数量的数、度量的数、计算的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
--让学生享受“好吃的有营养”的数学教学
高二数学教师庞老师
2009年1月10日,我们一行五人参加了由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名师教学思想与教法研究总课题组组织的专题会议——对有效课堂教学的研究与指导。

本次会议都由全国著名的专家进行讲座,我听了之后受益匪浅,特别是其中有两位数学教师的讲座对我更是触动很大,这两位教师分别是:吴正宪老师,北京教科院小学数学教研室主任,特级教师;钱守旺老师,北京人大附小副校长,特级教师。

下面我就这两位教师的讲座给大
家做一个汇报,汇报的题目是;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
--让学生享受“好吃的有营养”的数学教学
触动:
为什么有营养的东西都不好吃?(女儿问爸爸:你总让我吃这吃那,说他们都有营养,可这些东西我都不爱吃,为什么有营养的东西都不好吃?
反思:
1.将数学成人化的呈现在学生面前
我们把我们学过的知识经过自己多年的认识强加给了学生,而不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他的接受程度,从而很多学生觉得数学越来越难,而且是越学越难。

更有些教师从高一就开始灌输高考论,高考考的我们就学,不考的就不学或少学,使得学生三年都背负高考的压力为学习的动力,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来说谈什么动力呢?
2.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教学目标——追求单一
♦小组合作——流于形式
♦媒体应用——舍本求末
♦情境创设——牵强附会
♦评价语言——滥用失真
♦学生活动——放任自流
♦教师表现——退居二线
♦情感态度——穿鞋戴帽
♦学科整合——花拳绣腿
♦教学形式——一味求新
教学中的几个不等式
♦教师讲解≠机械灌输
♦教师聪明≠学生聪明
♦传统的教学手段≠落后的教学方法
♦问答式的教学≠启发式的教学
♦尊重学生≠放纵学生
♦课堂开放≠完全放开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现代化的教学思想
♦提倡教学民主≠不要教学秩序
♦学习技巧≠学习技能
♦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自主学习≠自发学习
♦教学创新≠标新立异
♦教学的观赏性强≠教学的时效性高
♦课堂气氛活≠教学效果好
♦教学花样多≠教学水平高
坚守: 坚守多年来数学教学的规律
坚守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
全国很多地方新一轮的改革已经开始了,而我们的第一轮才刚起步,全国的教学改革已经从以前的传统教学变为以教师为主导,以教师为导演,并且逐渐从盲目的课堂表演,课堂上追求亮点中转变过来了,我们正好借这股东风少走一些弯路,把我们的教学改革转变为务实的教学,成为能使学生真正学会知识掌握知识的教学。

创造: 学生们喜欢的数学
学生们需要的数学
能给学生们带来良好感受的数
一、读懂教材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主要资源,是教与学的重要依据。

为了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教师必须首先通过研究和分析、理解和掌握新教材的编写意图。

1、研读手头教材,理解编者意图。

研读教材,研读教参。

思考教材给了我们什么?我们是怎么理解的?我们准备怎么用教材?
2、研读不同版本的教材。

(1)通过研读,弄清课标教材与义务教材的异同。

(2)通过研读,弄清各种版本课标教材的编排特点。

博采众家之长。

希望学校能给教师定一些不同版本的教材。

3 、充分利用好网络资源
4、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

(1)让教材内容走近生活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

新课程改革重视数学教学生活化,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使学生们感到数学有趣、有用。

新课程强调教材内容要回归生活,要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使“僵硬的知识”、“知识形态的知识”、“死的知识”变成“活的知识”、“生活化的知识”、“有生命力的知识”,使学生懂得,学习教材知识的最终目的是达到学以致用。

♦(2)将静态知识进行动态处理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学习不是单纯的知识的接受,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活动。

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展示知识形成的过程,将静态的知识结论变为动态的探索对象。

♦(3)将统一内容进行弹性处理
♦一般来说,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可以在以下方面得到体现:当教材中呈现的问题情境与当地学生生活实际相差较远时,教师可以将其换成学生熟悉的事物;当教材提供的学习内容、数据信息等与本班学生实际状况有差距时,教师可以作适当的调整;
当教材安排的课时对本班学生来说过快或过慢时,教师可以结合本班实际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

关于教学情境
情境是数学内容的载体,是情感的诱因,是数学活动的平台。

♦教师在选择是否创设情境,创设什么样的情境时,应以该情境能否很好地承载数学知识作为标准。

♦情境并不一定是现实生活的情境,也可以是数学问题的情境。

5、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其它教学资源
鲜明的课程意识拒绝“圣经”式的教材观,要求教师确立课程资源意识,认识到教材仅仅是课程实施的一种文本性资源,而且教材是可以超越、可以选择、可以变更的。

教材仅仅是课程的一种重要载体,但不是课程的全部。

★身边素材的及时引入。

⑴选择学生现实生活中的事件或现象作为教学的资源。

⑵选择有意义的热点问题作为教学的资源。

⑶选择振奋人心、激动不已的场面作为教学的资源。

♦★、课堂生成资源的及时捕捉。

♦学生是活生生的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学生会提出哪些问题,会怎样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很多情况下老师是无法预料的。

学生提出的问题、学习中出现的错误、不同的观点都是教师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

♦★、社区、家庭资源的合理利用。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社区、家庭中有大量的与数学教学相关的课程资源,如果我们在教学时能够合理利用,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大有好处。

由于新教材内容大多与生活、生产结合十分紧密,就要求教师走出课堂和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社区,掌握翔实的材料,确凿的数据。

♦★、媒体、网络资源的有效开发。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广播、报刊杂志、计算机已经入普通百姓家,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知识面也越来越广。

现实社会是一个网络化时代、信息化社会,教师可以到网上收集一些与教学相关的题材,来充实、丰富课本内容,这是活用教材的新路子。

•★、其他学科资源的有机整合。

•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要注意整合其他学科资源,其表现为:
•从其他学科中挖掘可以利用的资源来创设情境。

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知识。

二、读懂学生
♦学生的内心是一个神秘的世界,是一个我们教师不了解的世界!
♦希望工程救助了那些失学的孩子,可是,很多上学的孩子极想失学。

♦请老师们一定特别关注这些厌学孩子。

数学课真正的精彩是学生的精彩,而不是教师的精彩。

♦搞好教学前测
(1)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2)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没有掌握的是哪些部分?有多少人掌握了?掌握的程度怎样?
(3)哪些内容学生自己能够学会?哪些内容需要教师点拨和引导?学生在课上学习中可能遇到哪些问题?会提出哪些问题?
三、读懂课堂
♦医生的真功夫在病床,教师的真功夫在课堂。

♦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反映在课堂教学上。

♦课堂应该是富有魅力的地方;
♦课堂应该是学生获得自信的地方;
♦课堂应该是师生智慧碰撞的地方;
♦课堂应该是焕发出生命活力的地方。

♦理想的学习,是让学习者忘记自己是在学习。

追求“五字目标”新、趣、活、实、美

♦教学理念新
♦教学思路新
♦教学手段新
♦评价形式新

♦导入新课时引发学习兴趣
♦学习新课时保持学习兴趣
♦巩固练习时提高练习兴趣
♦课堂结束后延续学习兴趣

♦教法灵活
♦教材用活
♦学生教活
♦情感激活

♦教学内容充实
♦教学过程真实
♦课堂训练扎实
♦教学目标落实

♦课堂氛围美
♦数学味道美
♦教师风格美
♦学生感受美
基本观点
数学教学改革应该稳步推进,不能采取“革命”的办法。

教师要有一定的职业敏感性,面对新的时髦口号或潮流,应该冷静、理性地去思考。

不要盲目追随潮流,不能头脑发热,更不能头脑发昏。

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处理好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处理好教与学
的关系,处理好教学的有效性与教学的开放性的关系。

要力戒浮躁,要实事求是。

无论课程改革如何进行,“构建高效率的数学课堂”应该是教师永恒的工作追求!
教师的自我追求
⏹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
⏹让学生喜欢你的课堂
⏹让学生喜欢你的为人
送一句话与大家共勉同时也是我汇报的总结:
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

2009-2-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