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硕士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真题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硕士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真题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
(总分:150.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名词解释(总题数:6,分数:30.00)
1.社会性发展
(分数: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解析:社会性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视为人的社会化程度,作为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方面,它存在并且发生于个体与个体之间。
人的社会性发展包括个体通过社会学习获得社会生活所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以及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行为习惯,参与社会公共生活和实践、形成相关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属性以及积累社会经验和社会资本,承担社会责任和社会角色,形成交往技能和自我调节能力等。
2.学习的实质
(分数: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解析:学习的实质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关于学习的实质,不同的心理学家有不同的认识:桑代克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即S-R联结,这种联结形成的过程是渐进的、尝试错误直至最后成功的过程;托尔曼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动物在脑内形成了认知地图(即认知结构),而不是学会了一连串的S-R联结;科勒认为,学习的过程就是顿悟的过程;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学生主动地通过感知、领会和推理,促进类目及其编码系统的形成。
3.学习策略
(分数: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解析: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
它是学习过程中信息加工的方式方法和调控技能的综合。
麦基奇把学习策略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
学习策略主要有主动性、有效性、过程性和程序性等特征。
主要原则有主体性原则、内化性原则、特定性原则、生成性原则、有效的监控、个人自我效能感等。
4.社会规范学习
(分数: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解析:在教育系统中,社会规范学习指的是个体接受社会规范,内化社会价值,将规范所确定的外在于主体的行为要求转化为主体内在的行为需要,从而建构主体内部的社会行为调节机制的过程,即社会规范的内化过程。
社会规范学习的目的在于使个体适应社会生活。
社会规范学习的特点主要有社会规范学习的情感性、社会规范学习的约束性以及社会规范学习的延迟性。
5.科举制度
(分数: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解析:科举制度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取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称为科举。
科举的目的是为政府从民间提拔人才,打破贵族世袭的现象,以整顿吏制。
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拔人才
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
科举制度从隋朝开始实行,发展到唐朝逐步完备起来,到清末废止,经历了1300年。
6.公学
(分数: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解析:公学指英国专为贵族、教士和资产阶级子女设立的私立、寄宿、以升学为宗旨的中等学校。
公学源于中世纪的文法学校,它不代表是由政府设立,只是表明学校可以公开招生。
公学的办学目标是培养升入著名大学的毕业生,造就未来担任国家事务领导工作的政治活动家。
办学经费主要来自捐款和其他进款。
校长是经过候选者竞选而被任用的,除负责学校的领导工作外,也亲自授课。
比较著名的公学有伊顿公学、圣保罗公学、威斯敏斯特公学等。
二、简答题(总题数:4,分数:40.00)
7.教育的基本要素有哪些,它们在教育活动中发挥怎样的作用?
(分数:10.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解析: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既含有目的、内容、制度、方法等方面的因素,又具有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不同的层次,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的整体系统。
教育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措施三个基本要素。
(1)教育者
①含义
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都可以称为教育者。
教育是教育者有目的、有意识地向受教育者传授人类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活动。
②作用
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是主导性的因素。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掌握着教育的目的,采用着适当的教育内容和手段,创设必要的教育环境,调控着受教育者和整个教育过程,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使教育达到预期的目的。
(2)受教育者
①含义
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中的学生。
②作用
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缺少这一要素,就无法构成教育活动。
如果没有受教育者的积极参加,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教育活动将只是教育者的独舞,不会有好的效果。
(3)教育措施
①含义
教育措施是实现教育目的所采取的办法,它包括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凭借着这些手段,才能完成教与学的任务。
②作用
教育措施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的设计、选择与活动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深度,决定着学生智力与能力的发展状况,并深刻影响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审美修养的水平。
8.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
(分数:10.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解析: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各种财富的总和。
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
教育对于文化的传递、选择与发展的作用构成了教育的文化功能,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对文化的传递功能
人类社会能从愚昧与野蛮,走向今天的文明与开放,是文化教化的结果,而文化教化的前提是文化的传递。
广义的教育无时无刻不在起着传递文化的作用。
学校教育,因其具有明确的目的、周密的计划、专门的场所、集中的时间、精选的内容与适宜的方法等特点,一直发挥着传递文化的重要功能。
文化只有通过教育的传递才能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不断发扬光大。
(2)教育对文化的选择功能
文化过分庞杂,不能全部吸收,必须通过教育进行“简化”,吸取其基本的内容;文化环境中存在丑陋现象,必须通过教育“净化”,清除其不良的东西,选择其中最优秀的东西;为了使人们突破所在社会群体的限制,必须通过教育以“平衡”社会文化中的各种成分,以便和更广阔的文化建立充满生气的联系。
当今是多元文化并存的社会,我国教育应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向导,处理好对传统文化、外来文化与未来文化的选择问题。
(3)教育对文化的发展功能
教育通过把人类已有的精神财富内化为学生个体的精神财富,培养他们对文化的深厚兴趣,使他们不仅能够适应和参与现实社会的文化活动,而且能够根据未来社会的需要创造更为美好的文化。
教育发展文化的另一种重要方式就是通过广泛的文化交流,不断地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精华,进而补充、更新和发展本民族的文化。
9.简述夸美纽斯教育思想的主要论点。
(分数:10.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解析:夸美纽斯是17世纪捷克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教育家。
其代表作《大教学论》的问世,使得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夸美纽斯教育思想的主要论点如下:
(1)教育的作用和目的
①教育作用
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夸美纽斯指出人之所以成为人,只是由于在最适当的年龄,即在儿童时期受到了所应当获得的那种教育。
他认为教育对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②教育目的
夸美纽斯的教育目的观具有两重性,即宗教性和现实性。
教育的目的就是给人以知识、德行和虔信,使人能理解万物和利用万物。
(2)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
夸美纽斯提出的教育适应自然原则的中心思想是教育应当服从普遍的秩序,即教育要服从客观规律。
教育工作应该是有规律的,教育工作者应当遵循这些规律并努力探明、发现教育工作的规律。
(3)学校体系和普及教育
①学校体系
夸美纽斯依据儿童的年龄特征,把人从出生到成年接受教育的过程分为四个时期,每期6年,各由相应的学校进行教育。
②普及教育
夸美纽斯从“泛智”思想出发,提出了普及教育思想。
他提出“所有城镇乡村的男孩和女孩,不论富贵和贫贱,都应该进学校”,必须将初等教育普及到手工业者、庄稼汉、脚夫和妇女。
夸美纽斯还为各级学校规定了百科全书式的教学内容,极大地丰富了学校的课程。
(4)教学理论
①教学原则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论述了各种教学原则,包括:直观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启发儿童的学习愿望与主动性原则;巩固性原则等。
②授课制度
a.学年制
针对中世纪学校组织十分松散,学生入学或离校停学的时间没有统一规定的普遍现象,夸美纽斯提出学校工作实行学年制的要求。
b.班级授课制
针对中世纪学校教学效果低的个别施教的传统做法,夸美纽斯要求实行班级教学制,即把学生组成班级,由一位教师面向班级统一授课。
③教学用书
夸美纽斯所说的教学用书,包括供学生使用的教科书,以及帮助教师进行工作的教学指导书两种。
他把教学用书视为辅助教与学的“工具”,非常重视它们的作用。
10.列举五种现代欧美教育思潮。
(分数:10.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解析:(1)要素主义教育理论
要素主义教育是20世纪30年代末作为实用主义教育和进步主义教育的对立面出现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巴格莱。
要素主义教育思想具有以下要点:
①把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
②教学过程必须是一个训练智慧的过程;
③强调学生在学习上必须努力和专心;
④强调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的核心地位。
(2)永恒主义的教育理论
永恒主义是以古典实在论为哲学基础的新传统派教育理论,也称古典主义或实在主义教育理论。
其代表人物有美国的赫钦斯、艾德勒,法国的阿兰和英国的利文斯通等人。
永恒主义的基本教育观点为:
①人的永恒本质和教育的永恒性质不变;
②教育的目的是引出人类天性中共同的要素,对人施以人性的教育,达到人性的自我实现、人的进步和完善;
③古典学科应在学校课程中占有中心地位;
④重视教学方法的效果标准。
(3)新托马斯主义教育理论
新托马斯主义教育理论是以基督教的宗教学说为基础的教育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是马里坦。
其教育主张如下:
①教育应该属于教会,教育的职责主要应在教会手中;
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真正的基督教徒和有用的公民;
③在教育内容上,重视文学、艺术课程,倾向于复古主义的课程,更为重视的是要多读宗教方面的古书;
④重视道德教育。
(4)改造主义教育
改造主义教育是在20世纪30年代从实用主义教育和进步主义教育中逐渐分化出来,到50年代形成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思想。
代表人物有康茨和布拉梅尔德。
其主要理论包括:
①教育应该以“改造社会”为目标;
②教育要重视培养“社会一致”的精神;
③强调行为科学对整个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
④教学上应该以社会问题为中心;
⑤教师应进行民主的、劝说的教育。
(5)分析哲学的教育理论
分析教育哲学主张把分析哲学作为一种方法广泛应用于教育理论。
它是一种早期“元教育哲学”,注重教育名词和概念的分析。
其代表人物有彼得斯、奥康纳、谢甫勒等。
分析哲学的教育理论主张对教育术语和概念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分析研究教育术语的方法。
三、分析论述题(总题数:4,分数:80.00)
11.结合实际,谈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处理好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
(分数:20.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解析:学生的认识不外乎两个来源:一个是来自直接经验,另一个是来自间接经验,但主要是学习人类在长期认识过程中积累、整理而成的书本知识。
处理好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是正确有效进行教学的重要问题。
(1)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
儿童认识始于直接经验,但个人的活动范围是狭小的,无论个人如何努力,仅仅依靠直接经验来认识世界越来越不可能。
尤其对于学生来说,要适应高度发展的文明社会,就必须掌握人类积累起来的基本科学文化知识,即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间接经验学习的活动就是教学,它把人类世世代代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加以选择,使之简约化、洁净化、系统化、心理化,组成课程与教材,然后转化为动态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
在中小学教育中,学生的主要活动范围还是在学校及周边的小范围内,学校和教育者要肯定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间接经验,主要是学习书本知识,教育者要利用教材和课程组织好教学活动,使学生更便捷地掌握间接经验,避免重复人类在认识发展中所经历的错误与曲折,用最短的时间和较高的效率来掌握人类创造的基本知识,成为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人,从而在新的起点上,继续参与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长征,攀登科学文化新高峰。
(2)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现成的书本知识,一般表现为概念、原理、定律与公式所组成的系统,是一种偏于理性的知识。
这种知识对学生来说,是他人的认识成果、间接的经验,是抽象的、不容易理解的。
学生要把这种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理解的知识,就必须依靠个人以往积累的或现时获得的感性经验为基础。
个人只有依靠自己已有的直接经验,才能更容易地认识和掌握尚未知晓的知识。
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经验,增加学生学习新知识所必须有的感性认识,以便把偏于理性的书本知识和偏于感性的个人直接经验结合起来,使学生获得比较完全的知识。
中小学教育中,教育者要深刻理解学生获取与积累直接经验的重要性。
教育者应当全面关心学生的学习与成长,除了学习基本知识之外,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在玩(游戏)中学、在做中学,在研(探究)中学、在劳动和生活中学以及在各种亲自的操作与实践活动中学。
这不仅是学生认识世界、学会交往、参与生活、获得自身发展与成人的基础,而且对他们学习、运用间接经验,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也具有重要意义。
(3)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
在处理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时,要防止教学史上曾出现过的两种偏向。
①在传统教育观影响下产生的偏向
他们主张书本至上,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而不注重引导学生通过一定的实际活动、独立操作去积累经验,探取知识,未能把书本知识和学生的直接经验很好结合起来,导致注入式教学,造成学生在掌握知识上的一知半解和形式主义。
②在实用主义教育观影响下产生的偏向
他们过于重视学生个人的经验积累,注重从做中学,而忽视书本知识的学习和教师的系统传授,结果使学生往往难以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
这二者都违反教学的规律性,割裂了学生掌握知识过程中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之间的内在联系,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中小学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注重间接经验的学习,又不能忽略间接经验的作用;既要重视理论的学习,通过教学过程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又要重视学生实践活动的重要性。
保持两者的均衡性,以间接经验的教学为主,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基础,才能从最大程度上进行有效的教学。
12.请你针对我国当前学校道德教育中存在的某个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分数:20.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解析:道德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
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
当前学校的道德教育中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也是导致社会上一些极端事件频繁发生的根源之一。
现就其中“德育内容和方法简单”这个问题进行论述:(1)存在的问题:德育内容和方法简单
德育的内容和方法简单,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①教育内容单一,缺乏全面性
a.在观念规范方面,不仅缺少现代人才品德规范,而且还缺乏普通社会公民层次的观念规范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观念规范;
b.在行为规范方面,缺少全面养成行为规范的训练;
c.目前我国的道德教育尚未从单一的政治教育转变为政治理论、思想修养、伦理道德、民主意识、公民意识、文明行为、生活方式和健康心理的全面养成教育上来。
②教育方法简单,缺乏人文关怀
a.长期以来,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方法主要采用讲授法,教师极少与学生进行思想及情感上的沟通,极少了解学生在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变化。
b.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教学手段缺乏新意,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也就不能将教育要求转化为学生的信念和行为品质。
这也是导致道德教育时效性差的一个重要原因。
(2)解决措施
①改变德育内容单一化倾向
a.德育内容应包含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与道德,在德育内容上应改变德育教育政治化的倾向;
b.把德育从单一的政治教育转变为政治理论、思想修养、伦理道德等多方面的教育,继承和发扬本民族道德教育的精华,丰富道德教育内容。
②改进德育方法
a.在德育教学中应注重人文关怀。
学生的学习需要情感的支撑,因此教师对学生应有充分的爱心和尊重,了解和理解学生,创造出一种民主的德育氛围。
b.在德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双向沟通。
德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使学生获得正确的观念,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因此,教师必须注重教与学的双向沟通,采取平等对话的教学方式。
13.论述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及其教育含义。
(分数:20.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解析:多元智力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著名教育学家及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
加德纳指出,智力应该是在某一特定文化情境或社群中所展现出来的解决问题或制作、生产的能力。
(1)多元智力理论的内容
①八种智能的具体阐述
加德纳提出,人类至少存在八种智能,分别是言语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肢体动觉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
a.言语智能是指有效运用口头语言或书写文字进行表达、沟通的能力;
b.逻辑数学智能是指有效地运用数学和推理的能力;
c.空间智能是指准确地感觉视觉空间,并把所知觉到的表现出来的能力;
d.肢体动作智能是指善于运用整个身体来表达想法和知觉,以及运用双手灵巧地生产或改造事物;
e.音乐智能是指觉察、辨别、改变和表达音乐的能力;
f.人际智能是指觉察区分他人的情绪、意向、动机及感觉的能力;
g.内省智能是指有自知之明并据此作出适当行为的能力;
h.自然观察智能是指对自然景物有诚挚的兴趣、强烈的关怀及敏锐的观察与辨认的能力。
②各种智能之间的关系
a.这八种智能各自代表着一种区别于其他智能的独特思考模式,但这些智能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的。
例如,一名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语言、逻辑数学智能,以胜任其学科教学基本要求;需要具备一定的肢体
动觉智能,以帮助他将知识较好地传递给学生;需要具备人际智能,以便与学生、同事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需要内省智能帮助他进行教学反思,促进自身专业化发展。
b.受遗传和环境的影响,这些智能在不同个体身上的体现是有差异的。
例如,有的儿童很早就表现出音乐智能的优势,而有的音乐家是在成年后才发现自已具有音乐的天赋。
加德纳也指出,多元智能理论所包含的八种智能模式是暂时性的,除上述八项智能之外,仍可能有其他智能存在。
(2)多元智力理论的教育含义
加德纳提出了一种新的教育观,即以个人为中心的教育。
他从课程、活动、评估方法和教学方法上都进行了深入的实践探索,对美国各级学校有深远的影响。
多元智力理论带来的教育新内涵,对我们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学观、实施因材施教、进行素质教育,推动教育改革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和启示。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对于我们进一步澄清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树立新的教育观念包括学生观、教育观和评价观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①积极向上的学生观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方法,学校里不存在差生,全体学生都是具有自己的智力特点、学习风格和发展方向的可造就人才。
学生的问题不再是聪明与否的问题,而是在哪些方面聪明和怎样聪明的问题。
②“对症下药”的教学观
“对症下药”的教学现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即针对不同智力特点的“对症下药”以及针对不同学生的“对症下药”。
同样的教学内容,教学时,应该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智力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对症下药”地进行。
③灵活多样的评价观
我们应该摒弃以标准的智力测验和学生学科成绩考核为重点的评价观,树立多种多样的评价观。
我们的教育评价应该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切实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出初步的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的能力。
教师应该从多方面观察、评价和分析学生的优点和弱点。
14.论述洋务教育改革。
(分数:20.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解析:(1)教育革新的内容
洋务运动时期,由于开展洋务运动的需要,洋务派对我国的传统教育进行了变革。
这一时期对传统教育的变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建立新式学堂
a.办学类型
在推行的“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中,兴办新式学堂是其重要内容。
这些学堂大致可以分为外国语学堂、军事学堂和科技学堂3种类型。
b.办学目标
外国语学堂最初的办学目标是为了应付外交上的急迫需要,培养本国的翻译人才、外交人才,随着形式的发展,外国语学堂也要培养推算格致之理、制造尚象之法,并能专精务实,得中国自强之道人才;洋务派创办军事学堂的目的是培养军事人才,包括能征善战的将才和军事技术人才。
科技学堂和军事学堂、外国语学堂的办学目标大体一致。
c.专业及课程设置
新式学堂实行分班教学,以“中体西用”为指导原则来设置课程;外国语学堂以西文为主课,同时兼习汉文,要求读四书五经,甚至有的学习满文;军事学堂出于军事人才的需要,专业及课程比较实用,偏重于军事知识及军事技术的训练。
②留学教育兴起
从19世纪70年代,至甲午中日战争前后,约25年的时间,清政府先后向美国和欧洲派遣了265名留学生,从而出现了中国近代最早直接接受西方教育的一个群体,对于西学东渐和近代中国的变革,产生了深远影响,做出了重要贡献。
事实证明,派遣留学生出国的做法是明智的,所采取的各种措施也是行之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