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气象学教学大纲
《农业气象学》课程教学大纲
《农业气象学》课程教学大纲学时:36 理论:26 实验:10 学分:2适用对象:环境科学、种子、植保等先修课程:数学和物理等基础知识。
考核方式:闭卷笔试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使用教材:刘江、许秀娟主编,《气象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2.主要参考书:钱允祺主编,《农业气象学》,兴界图书出版公司,1997年马秀玲等主编,《农业气象》,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6年陈端生、龚绍先主编,《农业气象灾害》,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0年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气象学》本课程使选择农业生物和农业生产活动密切相关的农业自然条件,农业天气,农业气候,农业小气候和基本气象观测为其主要内容,介绍它们形成的物理过程,变化规律和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二、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农业气象时农学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其目的是为植物生产类专业的学习专业课和参加毕业实习时提供必要的农业气象知识和技能,为学生在毕业后的工作与自学,研究打下必要的基础。
本课程包括理论课与实习课两部分内容,其目的是便于学生掌握植物生产和环境等类所必须的气象学及农业气象学基础理论知识和气象观测及农田小气候观测的基本方法,以及对观测所得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的技能。
使学生能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因地制宜,趋利避害,充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合理布局农业生产,实行科学种田,逐步实现农业高产稳产。
三、学时分配章节课程内容学时绪论 21 辐射 52 温度 33 水分 34 风和气压 25 天气及天气预报 26 气象灾害 47 气候 38 农田小气候 2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1.在教学中,应按大纲规定的目的要求,教学内容、重点、难点进行。
2.绪论及第一、二、三章是本课程的重点基础理论部分,应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并切实掌握为以后各章奠定基础。
3.重点要深入介绍反复使用,难点要深入浅出,使学生易于接受。
4.掌握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注意与实际相联系,其中重点内容必须到达大学基础课的要求,由于学时数少,与专业有关的内容应作适度的联系和启发。
农业气象-课程教学大纲模板2010
《农业气象学》教学大纲Syllabus for Agrometeorology石河子大学农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系2010年4月《农业气象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农业气象学》Agrometeorology课程编码:Z101205总学时/总学分:40/2.5 理论学时/理论学分: 32/2 实验学时/实验学分:8/0.5适用专业:植保、农学、资环、林学和园艺开课单位:农学院一、课程性质及目的1、课程性质:植保、农学、资环、林学和园艺专业学科基础课程2、课程目的:使学生了解气象学、天气学和气候学的基本知识;掌握大农学类各专业所必须的农业气象基本理论,掌握各气象要素观测方法及气象资料整理统计的原则和方法,培养学生观测和分析数据的实践操作基本技能;重点掌握光、温、水、气、风等农业气象要素的变化规律以及与农业生物的关系,对农业生产有重要影响的天气系统和天气过程的变化规律及灾害性天气的防御对策,气候形成的因素和中国气候基本特征。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在校期间对其它平行学科和专业课的学习及毕业后的工作打下必备的基础。
二、课程内容及要求绪论 1学时第一节气象学第二节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第三节农业气象学的发展简史教学要求:课内要求学生了解气象学和农业气象学的发展简史,理解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课堂教学以板述和多媒体教学为手段,采用讲授法和谈话法的教学方法。
课外要求学生阅读相关资料。
第一章大气 1学时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结构第二节大气污染第三节大气与农业教学要求:课内要求学生了解CO浓度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理解大气污染物和影响及防治,掌握2大气的组成和垂直结构及对流层的主要特征;课堂教学以板述和多媒体教学为手段,采用讲授法和谈话法的教学方法;课外要求学生阅读相关资料。
第二章辐射 8学时第一节辐射基本知识第三节地面辐射和辐射差额第四节太阳辐射与农业生产实验一太阳辐射、光照强度和日照时数的观测2学时教学要求:课内要求学生了解太阳方位角和光谱成分对植物的影响,理解辐射的基本知识和光能利用率及提高途径,掌握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辐射差额的变化规律及相互关系,掌握日照时间和光照度对农业生物生长发育的影响;课堂教学以板述和多媒体教学为手段,采用讲授法的教学方法;课外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及做思考题。
农业气象学教学大纲-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农业气象学》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二、教学目标及任务《农业气象学》课程是农学、种子科学与工程、植物保护、园艺、中药学、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草业科学等专业的科类基础课。
通过《农业气象学》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各种基本气象要素及其时空变化规律和天气学、气候学、农业小气候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熟悉与生物环境密切相关的气象条件的形成、演变规律和中国的主要天气、气候状况,并能够将所学知识与生产和生活实际相结合,综合分析,灵活应用。
三、学时分配教学课时分配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绪论气象学概述气象与气象学的概念,气象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分支学科、发展概况。
农业气象学的概念,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
本章教学要求:掌握气象与气象学的概念,气象学的研究对象,农业气象学的概念,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对象。
了解气象学的研究内容、分支学科、发展概况,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
第一章地球大气第一节大气的组成1. 干洁大气2. 臭氧和二氧化碳3. 水汽和大气杂质习题要点:大气中臭氧和二氧化碳的分布,臭氧、二氧化碳、水汽和大气杂质在气象学上的意义。
第二节大气的铅直结构1. 大气的热力学分层2. 大气的其它分层方法及大气上界习题要点:大气热力学分层的依据及分层,各层在温度铅直分布和大气铅直运动上的基本特征,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特征。
第三节气象要素习题要点:气象要素及天气现象的概念和分类。
本章重点难点:臭氧、二氧化碳、水汽和大气杂质在气象学上的意义,大气热力学分层的依据及各层在温度铅直分布和大气铅直运动上的基本特征。
本章教学要求:掌握:大气中臭氧和二氧化碳的分布,大气热力学分层的依据及分层,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特征,气象要素及天气现象的概念和分类。
理解:臭氧、二氧化碳、水汽和大气杂质在气象学上的意义,大气热力学分层各层在温度铅直分布和大气铅直运动上的基本特征。
了解:地球大气的主要组成成分,大气中常见的光、电、声现象。
农业气象学指导大纲
《气象学》课程教学大纲与指导(72学时)参考教材:《气象学基础》(气象出版社,李爱贞)《气象学与气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周淑贞)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气象学一直是人们研究并逐渐学会利用的一门科学,由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人类迫切要求预知未来天气的变化,并在长期观测实践中,积累了不少经验。
这些经验被用简短的韵语来表达,以便于记忆和运用,这就是天气谚语。
我国天气谚语是极丰富的,除一部分封建迷信的内容外,大多是历代劳动人民看天经验的结晶。
唐代黄子发的“相雨书”,元末明初出现的娄元礼编的《田家五行》和明末徐光启编写的《农政全书·占候》都是总结群众预报天气经验的著作。
解放后我国气象事业得到迅速发展。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全国共建立了各级气象台站1378 个,到1957 年底全国各级气象台站已达1635 个,比解放初期增加近22 倍。
40 余年来兴建的天气和气候站网已遍布全国。
我国的气象学与气候学研究进入了高度发展的时期。
在基础理论方面,如大气环流和动力气象的研究,在天气学方面如中国天气、高原气象等研究,在卫星气象方面,如甚高分辨云图接受器的研制、卫星气象学和探测原理等研究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在人工影响天气方面已开展了云雾物理、人工降水和人工消雹等工作,并已取得较好的效果。
在气候学方面以竺可桢的物候学和关于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研究最负盛誉。
其它如在区域气候、农业气候、物理气候、动力气候、应用气候、城市气候、气候的数值模拟和气候预测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气象学的任务就是通过实践,掌握气象观测、气候统计分析和气候调查的方法,来记述所观测到的气候现象,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说明他们的特性。
探讨它们的正确解释和研究它们的发展规律,特别要掌握天气演变和气候形成的规律性,了解和解释各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弄清气候资源及其地理分布,进行气候分类和气候区划,研究气候变迁的原因及其规律。
应用已发现的规律,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减少人类活动对气候的不利影响,防御或减少气候灾害,为有关的生产建设服务。
气象学教学大纲改
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YUNN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NFORMATION农业气象学课程教学大纲应用技术学部园艺系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应用技术学部园艺技术专业农业气象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农业气象学》【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课时】54学时【学分】3学分【课程性质、目标和要求】(课程性质):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物和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的相互关系及其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科学,是重要的农业基础科学之一。
其特点是理论基础坚实、实践性很强,与农业生物和农业生产的关系十分密切,应用十分广泛。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系统地学习农业气象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较全面地掌握光、温、水、气、风等农业气象要素的意义、特征、变化规律及与农业生物的关系;初步弄清天气与农业天气、气候与农业气候的基本知识,掌握小气候与农业小气候的形成、变化规律及调节原理,学会基本的农业气象要素和小气候的观测原理、方法及气象资料的分析整理方法,明确气象条件在农业生态环境中的重要性,为学习后续课程和以后分析农业生物与气象条件的关系,解决农业生产中的气象问题,充分合理地利用农业气候资源,调节和改善农业气象环境条件等方面打下坚实的农业气象学基础。
(教学要求):由该课程的地位、性质、教学目的以及我校的实际情况所决定,在教学活动中应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后作业、答疑为辅。
本课程计3 学分,54 学时,学时分配如下:【教学内容要点】绪论一、学习目的要求1.了解气象学定义及研究对象、农业生产与大气环境的关系、农业气象学定义、农业气象学研究内容与方法、农业气象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2.重点掌握气象学定义;农业生产与大气环境的关系;农业气象学定义。
3.一般了解气象学研究对象;农业气象学研究内容与方法;农业气象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二、主要教学内容第一节气象学及其研究对象1.学习气象学定义2.气象学的研究内容第二节农业气象学及其研究对象:学习农业生产与大气环境的关系;农业气象学定义;农业气象学研究内容;农业气象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农业气象学大纲
《农业气象学》教学大纲(农学专业适用,2007年修订)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260267课程名称:农业气象学英文名称:Agrometeorology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学时: 40学分: 1.5适用对象: 农学专业考核方式:考试,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先修课程:植物学、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学二、课程简介本课程主要介绍对农作物生长发育和农业生产活动有影响的大气科学知识。
介绍农业环境中的大气环境条件光、热、水、风等主要农业气象要素的形成和变化规律及其与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关系;介绍天气学的基本知识,重点介绍我国主要的天气系统及其天气特征、各种灾害性天气的特征、灾害性天气的时空分布特点及防御措施;介绍气候、农业气候、农业小气候的基本知识,介绍农业气候资源分析的基本方法。
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及实际情况,本课程以理论教学为主,并适当配以实验,以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农业气象学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本课程是植物生产类专业基础课,目的是介绍对农作物生长发育和农业生产活动有影响的大气科学知识。
介绍农业环境中的大气环境条件及其变化规律。
从生态整体的观点强调大气环境对农作物生长发育所起的作用,从利用并保护农业资源环境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了解和认识大气环境的作用及其变化。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获得以下几方面得知识和能力:1、理解和掌握光、热、水、风等主要农业气象要素的形成和变化规律及其与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关系。
2、了解天气学的基本概念,熟悉全国主要的天气系统及其天气特征,掌握各种灾害性天气的特征、时空分布特点及防御措施。
3、熟悉气候的基本概念、气候的形成原理,熟悉中国气候特征和广东气候特征、农田小气候及各种保护地小气候的特点,初步分析当地的农业气候资源。
4、掌握主要农业气象要素的观测记录方法和农业气候资料分析的基本方法。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大气概述(一)目的与要求1.了解气象学、农业气象学及其发展历史;了解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和要求;2.熟悉大气的组成成分和作用;3.掌握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和大气垂直结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气象学》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二、教学目标及任务《农业气象学》课程是农学、种子科学与工程、植物保护、园艺、中药学、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草业科学等专业的科类基础课。
通过《农业气象学》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各种基本气象要素及其时空变化规律和天气学、气候学、农业小气候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熟悉与生物环境密切相关的气象条件的形成、演变规律和中国的主要天气、气候状况,并能够将所学知识与生产和生活实际相结合,综合分析,灵活应用。
三、学时分配教学课时分配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绪论气象学概述气象与气象学的概念,气象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分支学科、发展概况。
农业气象学的概念,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
本章教学要求:掌握气象与气象学的概念,气象学的研究对象,农业气象学的概念,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对象。
了解气象学的研究内容、分支学科、发展概况,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
第一章地球大气第一节大气的组成1. 干洁大气2. 臭氧和二氧化碳3. 水汽和大气杂质习题要点:大气中臭氧和二氧化碳的分布,臭氧、二氧化碳、水汽和大气杂质在气象学上的意义。
第二节大气的铅直结构1. 大气的热力学分层2. 大气的其它分层方法及大气上界习题要点:大气热力学分层的依据及分层,各层在温度铅直分布和大气铅直运动上的基本特征,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特征。
第三节气象要素习题要点:气象要素及天气现象的概念和分类。
本章重点难点:臭氧、二氧化碳、水汽和大气杂质在气象学上的意义,大气热力学分层的依据及各层在温度铅直分布和大气铅直运动上的基本特征。
本章教学要求:掌握:大气中臭氧和二氧化碳的分布,大气热力学分层的依据及分层,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特征,气象要素及天气现象的概念和分类。
理解:臭氧、二氧化碳、水汽和大气杂质在气象学上的意义,大气热力学分层各层在温度铅直分布和大气铅直运动上的基本特征。
了解:地球大气的主要组成成分,大气中常见的光、电、声现象。
第二章辐射第一节辐射的基本知识1. 辐射的概念及其特征2. 辐射的基本定律习题要点:辐射的概念、度量及单位,辐射的基本定律。
第二节太阳辐射1. 日地关系和太阳视运动2. 太阳常数和太阳辐射光谱3.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减弱习题要点:昼夜长短的变化和一年四季的形成,太阳高度角和太阳方位角的概念及计算,日照时数、可照时间和光照时间的概念,可照时间的变化规律,太阳常数,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减弱方式。
第三节地面辐射平衡方程1. 直接辐射、散射辐射、总辐射、反射辐射和短波净辐射2. 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和长波净辐射3. 地面辐射差额习题要点:地面辐射平衡方程,直接辐射、散射辐射、总辐射、反射辐射、短波净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长波净辐射和地面辐射差额的概念及影响因素,地面辐射差额的日、年变化规律。
第四节太阳辐射与农业生产1. 辐射波谱与农业生产2. 光照与农业生产3. 光能利用与农业生产习题要点:生理辐射、光合有效辐射、光饱和点、光补偿点和太阳能利用率的概念,不同波谱段太阳辐射的生物学意义,光、温变化对植物南北引种的影响。
本章重点难点:可照时间的变化规律,直接辐射、散射辐射、总辐射、反射辐射、短波净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长波净辐射和地面辐射差额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本章教学要求:掌握:辐射的概念、度量及单位,太阳高度角、太阳方位角、日照时数、可照时间和光照时间的概念,地面辐射平衡方程,生理辐射、光合有效辐射、光饱和点、光补偿点和太阳能利用率的概念。
理解:昼夜长短的变化和一年四季的形成,可照时间的变化规律,直接辐射、散射辐射、总辐射、反射辐射、短波净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长波净辐射和地面辐射差额的概念及影响因素,地面辐射差额的日、年变化规律,光、温变化对植物南北引种的影响。
了解:辐射的基本定律,太阳高度角和太阳方位角的计算,太阳常数和太阳辐射光谱,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减弱方式,不同波谱段太阳辐射的生物学意义。
第三章温度第一节热量收支1. 物质的热属性2. 热量交换方式3. 地面热量收支方程习题要点:热容量、导热率和导温率的概念及影响因素,地面热量交换方式,大气热量交换方式,活动面和活动层的热量收支方程。
第二节土壤温度和水体温度1. 地面温度与热量收支2. 土壤温度的变化3. 水体温度习题要点:征表温度周期性变化的特征量,地面温度与热量收支的关系,土温变化的影响因素,土壤温度的日、年变化及铅直分布。
第三节空气温度1. 空气温度的时间变化2. 空气温度的空间分布3. 空气温度的绝热变化和大气稳定度习题要点:空气温度的日、年变化及影响因素,空气温度的水平分布和铅直分布,逆温及其成因,空气温度的绝热变化和大气静力稳定度的判别。
第四节温度与农业1. 温度的生物学意义2. 积温及其应用习题要点:生物学三基点温度、五基点温度和农业指标温度,积温学说,活动积温、有效积温和净效积温。
本章重点难点:活动面和活动层的热量收支方程,土壤温度的日、年变化及铅直分布,空气温度的日、年变化及影响因素,空气温度的绝热变化和大气静力稳定度的判别。
本章教学要求:掌握:热容量、导热率和导温率的概念及影响因素,地面热量交换方式,大气热量交换方式,征表温度周期性变化的特征量,生物学三基点温度、五基点温度和农业指标温度。
理解:活动面和活动层的热量收支方程,地面温度与热量收支的关系,土温变化的影响因素,土壤温度的日、年变化及铅直分布,空气温度的日、年变化及影响因素,空气温度的水平分布和铅直分布,逆温及其成因,空气温度的绝热变化和大气静力稳定度的判别,积温学说,活动积温、有效积温和净效积温。
了解:水体的热量平衡特征,水面温度的日、年变化,水体温度的铅直分布,积温的应用。
第四章大气中的水分第一节空气湿度1. 空气湿度参量2. 空气湿度的时间变化习题要点:水汽压及饱和水汽压、相对湿度、饱和差、露点温度的概念及影响因素,水汽压、相对湿度的日、年变化规律。
第二节蒸发和蒸散1. 水面蒸发2. 土壤蒸发3. 农田蒸散习题要点:蒸发速率和水面日蒸发量的概念,道尔顿蒸发公式,水面蒸发速率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凝结和凝结物1. 凝结条件2. 凝结物习题要点:水汽发生凝结的条件,大气中的降温冷却凝结过程,地面凝结物的种类及成因,雾的划分,云的主要分类及云量。
第四节降水1. 降水的特征量和种类2. 降水的形成3. 干燥度习题要点:降水量、降水强度、降水变率的概念,降水的种类及等级划分,干燥度的概念及划分指标。
第五节作物水分利用和调控1. 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2. 提高水分有效利用率的途径习题要点:作物水分利用率和水分有效利用率的概念,提高水分有效利用率的途径。
本章重点难点:水汽压、相对湿度、饱和差、露点温度的概念及影响因素,水汽压、相对湿度的日、年变化规律,道尔顿蒸发公式及水面蒸发速率的影响因素,降水变率、干燥度的概念,降水的种类及等级划分。
本章教学要求:掌握:水汽压及饱和水汽压、相对湿度、饱和差、露点温度的概念及影响因素,蒸发速率和水面日蒸发量的概念,雾的划分,云的主要分类及云量,降水量、降水强度、降水变率、干燥度的概念,降水的种类及等级划分,作物水分利用率和水分有效利用率的概念。
理解:水汽压、相对湿度的日、年变化规律,道尔顿蒸发公式,水面蒸发速率的影响因素,水汽发生凝结的条件,大气中的降温冷却凝结过程,地面凝结物的种类及成因。
了解:比湿、混合比和绝对湿度的概念,土壤蒸发、植物蒸腾和农田蒸散,云的具体分类,形成降水的宏观条件和微观过程,干燥度的划分指标,提高水分有效利用率的途径。
第五章气压和风第一节气压1. 气压随高度的变化2. 水平气压场习题要点:气压的概念及单位,大气静力学方程,海平面气压场、高空气压场及基本的气压系统。
第二节作用于空气的力1. 水平气压梯度力2. 水平地转偏向力3. 惯性离心力4. 摩擦力习题要点: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地转偏向力、惯性离心力、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第三节风1. 自由大气层中的风2. 摩擦层中的风习题要点:风的阵性,自由大气层、摩擦层中空气的受力情况和风的状况,白贝罗风压定律。
第四节风与农业1. 风对农业环境及农业生物的影响2. 风的人为调节习题要点:风对农业环境及农业生物的影响,风的人为调节。
本章重点难点:海平面气压场、高空气压场,自由大气层、摩擦层中空气的受力情况和风的状况,白贝罗风压定律。
本章教学要求:掌握:气压的概念及单位,海平面气压场、高空气压场及基本的气压系统。
理解:大气静力学方程,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地转偏向力、惯性离心力、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风的阵性,自由大气层、摩擦层中空气的受力情况和风的状况,白贝罗风压定律,风对农业环境及农业生物的影响。
了解:压高公式,摩擦层中风的变化,风的人为调节。
第六章大气环流第一节大气环流1. 单圈环流2. 三圈环流3. 大气活动中心习题要点:三圈环流模式,气压带和行星风带,北半球的大气活动中心。
第二节季风1. 季风的概念及地理分布2. 东亚季风3. 南亚季风习题要点:季风的概念,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主要成因。
第三节地方性风1. 海陆风2. 山谷风3. 焚风习题要点:海陆风、山谷风和焚风的概念及成因。
本章重点难点:三圈环流、气压带、行星风带和大气活动中心的形成,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主要成因,海陆风、山谷风和焚风的成因。
本章教学要求:掌握:三圈环流模式,气压带和行星风带,北半球的大气活动中心,季风、海陆风、山谷风和焚风的概念。
理解:三圈环流、气压带、行星风带和大气活动中心的形成,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主要成因,海陆风、山谷风和焚风的成因。
了解:东风带和西风带,急流,季风指数及季风的地理分布,中国季风与印度季风的主要差异,峡谷风。
第七章天气系统和天气过程第一节天气系统1. 气团2. 锋3. 气旋4. 反气旋5. 高空槽脊6. 切变线、低涡、低空急流习题要点:气团、锋、气旋和反气旋的概念及分类,我国境内的气团,冷锋、暖锋、静止锋和锢囚锋天气模式,东亚气旋,西伯利亚高压和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风带槽脊,切变线、低涡和低空急流。
第二节天气系统1. 寒潮天气过程2. 大型降水天气过程3. 台风天气过程4. 对流性天气过程习题要点:寒潮天气的主要特征,寒潮的强度标准,冷空气的源地和路径,中国雨带的移动与东部地区雨季,梅雨的概念、特征及相关术语,梅雨天气形势,热带气旋的分级,台风的活动季节,台风的结构和天气,台风路径,雷暴的概念和分类,雷暴天气的主要特征。
第三节气象业务与气象服务1. 气象业务2. 气象服务本章重点难点:气团、锋、气旋和反气旋的概念及分类,我国境内的气团,冷锋、暖锋、静止锋和锢囚锋天气模式,西伯利亚高压和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高南北移动、中国雨带进退与东部地区雨季,寒潮的强度标准,梅雨的概念及相关术语,梅雨天气形势,热带气旋的分级,台风的结构和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