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解析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两宋时期,契丹、党项、女真、 蒙古等民族先后在中国境内崛起, 并建立起辽、西夏、金、蒙古等强 大的少数民族政权,在暴力冲撞与 和平交往的沧桑变迁中,农耕文化 与游牧文化逐渐融合。
一、契丹族与党项 族
史事链接
唐朝灭亡之后,中国历史再 一次进入了大割据时代。在北方 广大地区,军阀混战的结果是先 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 汉和后周五个较强大的王朝。与 此同时,南方各地又陆续并存过 九个较小的割据政权,即:吴、 南唐、吴越、楚、前蜀、后蜀、 南汉、南平及闽等九国;北方河 东地区则有北汉势力。史称: “五代十国”。
党 项 族 羌 族 的 一 支 ——
找一找:党项 族兴起的地区。
契 丹 ( 辽 )
建立时间: 916年 建立者:耶律阿保机 都城:上京
建立时间:11世纪 前期 建立者:元昊 都城:兴庆
西
夏
建立时间: 960年
北 宋
建立者:赵匡胤 都城:汴京
元 昊
公元1038年, 党项首领元昊在今天 的银川登基称帝,从 此西夏开始了它将近 两百年的历史。元昊 统治时期,西夏的势 力有很大的发展,其 辖境“东据黄河,西 至玉门,南临萧关 (宁夏同心县南), 北抵大漠,境土方二 万余里”,包括今宁 夏、甘肃大部和陕西 北部、内蒙一部分。
契丹
党 项
晋 后梁
燕
吐 蕃
前 蜀
荆南
吴
吴越
南 诏
楚
闽
南 汉
史事链接
北周国势在五代中最强。 周世宗注重发展生产,又整 顿军队、南征北伐,希图统 一全国,惜未能完成而病逝 于军中。其子恭帝即位,年 方七岁,由太后临朝。这种 孤儿寡妇的局面自能维持多 久……
(人教部编版五四学制中国历史第二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含达标测试题)
(人教部编版五四学制中国历史第二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含达标测试题)一、课标要求内容要点: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
认知提示:思考北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征。
解读:北宋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与此同时,周边民族的相继崛起又在更大范围内形成了民族政权并立的格局。
北宋汉族政权与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政权并立,它们之间的和与战都是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文明交往的重要方式。
这些交流促进了民族交融的进一步发展,为以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奠定了基础。
二、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契丹族、党项族的崛起及政权的建立,知道辽与北宋、西夏与北宋的和战等基本史实,能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思考北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识读《北宋形势图(1111年)》,了解辽、西夏与北宋政权的并立;识读契丹和西夏的文字与货币等图片,认识契丹与党项族通过学习中原汉族文化,推动本民族的发展;分析材料,理解北宋与辽、西夏议和的原因及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民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共同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三、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契丹族与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2、教学难点:辽与北宋的和战四、教学方法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
提倡预习,自主学习。
先学后教,教师启发。
五、课时:一课时六、课型:新授课七、教学准备:课件,教案,多媒体教室。
八、教学过程1、检查预习:同学们好,我们提前预习了第7课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我们先看地图,说一说北宋周边都居住着哪些少数民族。
说一说北方的辽和西北部的西夏分别是哪个少数民族的政权,他们发展的状况如何?找学生回答,然后导入新课。
2、本课主要学习三个子目的内容:契丹族与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它们共同反映了这一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的状况。
其中,第一子目介绍了并立政权的出现,第二子目、第三子目反映了北宋与辽、西夏政权之间的和与战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民族交融的又一个重要历史时期。
2019-2020年人教部编版历史第二册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
材料二的“宰相”指谁?宋辽议和有什么积极影响?
综合以上材料,归纳中国历史上的民族交融有哪些方式、途径。
【答案】:无
【解析】:
民族关系是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阅读以下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唐太宗
B、错误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国,开始在黄河流域扩张发展势力。……陆续攻灭了当时与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1271年,忽必烈取《易经》上“乾元”的意思,定国号为元。……8年后灭南宋统一全国。……设置澎湖巡检司
——《中国通史》
【答案】:无
【解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材料二:贞观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入藏嫁之(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营造与工技著作、医书医方、医疗器械、佛教经典,对西藏的社会、生产、生活都有很大影响。
材料三:1005年,宋辽双方订立和议:辽朝撤兵,宋给辽岁币。
A、党项族
B、契丹族
C、女真族
D、蒙古族
【答案】:
【解析】:
民族政权并立是两宋时期的重要特征。与北宋对峙的党项族政权是( )
A、辽
B、金
C、西夏
D、元
【答案】:
【解析】:
记录片《历史的拐点》中的第三个拐点是“澶渊之盟”,此盟约使交战双方保持了长时期的和平局面。该盟约是( )
A、南宋与金达成的和议
根据提示,写出相关人物:
他在南宋灭亡后,仍然坚持抗元斗争,并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他是______。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同步训练及答案解析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一、选择题1.契丹在10世纪初建立政权,雄踞中国北方,与北宋并立。
由契丹族建立的政权是()A. 吐蕃B. 西夏C. 辽D. 金2.“10世纪初,契丹杰出首领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都城在上京”。
材料中的“首领”是指()A. 松赞干布B. 元昊C. 完颜阿骨打D. 耶律阿保机3.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少数民族领袖,他于1038年自立为帝,国号“大夏”,定都兴庆府。
他来自于( )A. 契丹B. 女真C. 党项D. 突厥4.元昊仿效唐宋制度,采取的治国措施有()(1)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2)鼓励垦荒(3)发展农牧经济(4)创制文字A. (2)(3)B. (1)(2)(4)C. (1)(2)(3)(4)D. (1)(3)(4)5.1004年,辽军大举伐宋,直逼东京,宋危在旦夕。
当时,劝说宋真宗亲征打败辽军的宰相是()A. 魏征B. 岳飞C. 寇准D. 赵构6.与北宋达成“澶渊之盟”的少数民族政权是()A. 辽B. 西夏C. 金D. 蒙古政权7.斯塔夫里阿诺斯是这样说到宋朝的: “甚至每年向游牧民'送礼', 这实际上是变相的纳贡。
”接受北宋“送礼”的政权有()A. 1个B. 两个C. 三个D. 四个8.有时候历史的进步与发展就是在妥协中完成的,谈判议和不失为一种特殊形式。
下列各项中,不是宋辽之间、宋夏之间“议和”的共同点的是()A. 结束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B. 大宋王朝都要交纳岁币C. 各政权之间形成长期对峙局面D. 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9.京剧《澶渊之盟》是一出历史故事剧, 其中歌词“将舟船暂驻中流, 寡人要一观黄河夜景”中的“寡人”是指()A. 寇准B. 宋真宗C. 宋高宗D. 明太祖10.“这次议和取得了通过战争没有取得的结果,之后的100多年里,双方之间再无大规模战事”。
材料反映的是澶渊之盟的()A. 背景B. 目的C. 内容D. 影响11.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如图所示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A. B. C. D.1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宋辽之间、宋夏之间“和议”共同点的是()A. 缓解了双方的战争状态B. 宋朝都需交纳“岁币”C. 导致了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D. 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共处13.金庸小说《天龙八部》通过宋、辽、大理、西夏、吐蕃及女真等王国之间的武林恩怨和民族矛盾,展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生活画卷。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960 年
北宋建立
1004 年
澶渊之盟
和是主流
1125 年
金灭辽
(辽)与朝廷和好年深和,蕃平汉交人往户1休2养1年生息,人
人安居,不乐战斗。 ——(北宋)苏辙:《栾城集》
唐 朝的建 立
历史解释
“西夏”西夏(1038年—1227年),是中国历史上由党项人在中国西北部
建立的朝代,自称邦泥定国或大白高国 [1] 。因其在西北,故称之为西夏。 [2-3] 前期和辽、北宋,后期与金朝并立。历经十帝,享国189年。从881年 李思恭任定难军节度使起,李氏政权共计346年。
★★宋辽澶渊之盟的影响、评价(积极影响):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有利于 双方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的交流;有利于促进民族交融和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消极影响:北宋每年给辽岁币,增加了北宋人民的经济负担。
宋夏和约的内容: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宋夏和约签订的影响:宋夏边境贸易兴旺;促进了宋夏经济文化的交流和民族交融 。 宋辽澶渊之盟、宋夏和约订立的影响:积极影响:使双方边境保持了相对和平稳定 的局面;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促进了民族间的交往与交融。消极:宋给 辽、西夏交纳岁币,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赋税负担。
侯课背诵·北宋政治
wenguzhixin
1.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措施:①军事: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杯酒释兵权);②行政:在中央,分化 事权,削弱相权;在地方,派文臣担任知州;设通判分化知州的权力。③财政:设 置转运使,把地方财税收归中央。 ✽重文轻武政策: 目的:为防止武将专权。措施:(1)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2)重视文教事业,大幅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 位。积极作用:宋朝重文轻武政策,营造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 的提高;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稳定。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单元第7课《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精品课件
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 虽安,忘战必危.
——《司马法》
保留至今的西夏文印刷品,是 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 刷品。
契丹文字
它们的字形结构与汉字是否相似?想想这说明什么?
交往密切,主要是和汉族交往频繁。
契丹小字
契丹大字
辽、西夏和北宋 三个并立政权的基本情况表
民族 契丹族
党项族
汉族
政权
辽
西夏
北宋
时间 10世纪初 11世纪前期 960年
建立者 耶律阿保机
西夏
(11世纪前期, 党项族,元昊, 兴庆府)
辽(契丹)
(10世纪初,契丹族, 耶律阿保机,上京临潢
府)
和
战和--澶渊之--------澶渊之-----&封)
板书设计
民族政权并立
宋战夏战争
西夏 辽
澶州战之战
宋夏和和约
北宋
澶渊和之盟
有战有和,和为主流
西夏 金 南宋
宋灭北汉之战 高梁河之战 满城之战 雁门之战 瓦桥关之战
宋真宗
寇准
内容: 辽与宋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
1.宋辽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 后世仍以齿论。
2.宋辽以白沟河为界(辽放弃遂城及涿、瀛、莫 三州),双方撤兵;此后凡有越界盗贼逃犯,彼此不 得停匿;两朝沿边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创筑城隍。
第7课 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
1.了解契丹族和党项族的兴起和发展,知道契丹政权 和西夏政权的建立与发展。 2.掌握辽宋战争及澶渊之盟、宋夏和战的内容及影响。 3.认识澶渊之盟、宋夏议和对民族间和平与发展所起 的作用,培养辩证地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正 确地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辽(契丹)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民族政权有( )
①西夏 ②辽 ③金 ④蒙古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下图能反映北宋时,少数民族并立状况的是( )
1、随着电视剧《穆桂英挂帅》的热播,杨家将的故事
更加深入民间,它反映了“澶渊之盟”订立之前争战的
两个政权是( )
A.北宋与辽
B.北宋与金
C.南宋与辽
D.南宋与金
2、历史学习要善于抓住特征和主题。如果你要完成一
2、辽大举攻宋
1004年,辽大举攻宋,攻至 澶州 城 下,威胁东京。在这种情况下,宰相寇准 力劝 宋真宗 亲征……
材料一
辽兵虽号称20万人,但孤军深入,粮饷不继, 所过城市仅攻下两城,顺势惨重,其余诸城皆在 宋军手中。
材料二
宋军顽强抵抗,射杀了辽军大将。之后宋真 宗御驾亲征澶州,宋军士气大振。
1、历史上澶州之战结果如何?
马、骆驼等。
积材极料:三:(战后几十年内)生育繁息,牛羊被野,
有利使于此民后族戴的交白辽融(白宋,头边有发境利)长于之期多人处民,于族不和国识平家于稳的戈。定发的展状。态,
二、西夏的兴起,及其与北宋的关系
(一)西夏的兴起
11世纪前期(1038年),西北 党项 族 元昊 称 帝,定都 兴庆府,史称西夏。
辽(契丹) 契丹族
北宋
汉族
西夏
党项族
建国时间 建立者
916年 耶律阿保机
960年 1038年
赵匡胤 元昊
都城
上京临潢府
开封
兴庆府
根据本课所学内容,比较分析:辽与西夏有什么共同点?
1、都是少数民族,以游牧生活为主 2、都建立了政权 3、都是受到汉人文化的影响
4、与北宋的关系时战时和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尽管存在战争,但三方也通过缔结和约、互市等方式进行和平交往,如澶渊之盟 等。
经济交流与文化融合
经济交流
辽、西夏和北宋在经济上存在互补性, 三方通过贸易、朝贡等方式进行经济 交流,促进了各自经济的发展。
文化融合
在文化方面,三方互相学习、借鉴, 形成了文化上的融合现象,如辽朝的 “番汉分治”政策就体现了对汉族文 化的吸收。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重视民族团结
辽、西夏与北宋的历史告诉我们,民族团结是国家发展的 重要基础,只有各民族团结一心,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昌 盛。
加强制度建设
辽、西夏与北宋的历史告诉我们,制度建设是国家发展的 重要保障,只有不断加强制度建设,才能确保国家的长治 久安。
注重经济发展
辽、西夏与北宋的历史告诉我们,经济发展是国家发展的 重要支撑,只有注重经济发展,才能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 水平。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 夏与北宋的并立
目录
CONTENTS
• 辽朝的兴起 • 西夏的建立与扩张 • 北宋的建立与统一 • 辽、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 辽、西夏与北宋的灭亡 • 本课的总结与启示
01 辽朝的兴起
CHAPTER
契丹的起源与崛起
契丹族起源
建国背景
契丹族源于东胡鲜卑,是鲜卑宇文部 的一支,早期以游牧和渔猎为主。
CHAPTER
党项的起源与崛起
党项族起源
党项族源于青藏高原的羌族,在 唐朝时期逐渐发展壮大。
党项的崛起
唐朝末期,党项族在今青海、甘 肃一带逐渐崛起,成为一支重要 的政治力量。
西夏的建立与扩张
西夏的建立
公元1038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称 帝,建立西夏王朝,定都兴庆府(今 宁夏银川市)。
初中历史人教统编版教材解读〖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材分析〗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材分析1内容标准内容要点: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
认知提示:思考北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征。
解读:北宋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与此同时,周边民族的相继崛起又在更大范围内形成了民族政权并立的格局。
北宋汉族政权与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政权并立,它们之间的和与战都是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文明交往的重要方式。
这些交流促进了民族交融的进一步发展,为以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奠定了基础。
2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本课主要学习三个子目的内容:契丹族与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它们共同反映了这一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的状况。
其中,第一子目介绍了并立政权的出现,第二、第三子目反映了北宋与辽、夏政权之间的和与战。
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民族交融的又一个重要历史时期。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交融有几种不同的途径。
一是民族迁徙。
如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大批内迁,和北方汉族杂居相处,一部分北方人民也南迁到江南地区。
二是战争与交往。
如春秋战国时期,长期的战争和相互交往使得当时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三是少数民族统治者改革。
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在增强自身实力的同时促进了民族交融。
四是友好往来。
在国家统一时期,民族间往来频繁。
如唐朝时期,汉族和一些北方少数民族杂居、通婚,民族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发展。
北宋时期,中原汉族政权与辽、西夏的并立,是民族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
虽然辽、西夏与北宋之间战争频繁,但最终都以相互妥协而告终,并且维持了较长时期的和平局面,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往和相互了解,使中原先进的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而且,双方议和以后,在边境设置榷场,物质交流得到加强的同时,中原农耕文化与边疆游牧文化交汇融合,民族交融得到进一步发展。
初中历史_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案例一、课标要求: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这一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的史实。
2.知道契丹、党项民族逐步兴起、建立政权的史实。
3.了解辽、北宋、西夏民族政权之间的和战关系。
4.把我民族政权并立这一特殊时代的基本脉络,正确认识澶渊之盟对民族和平与发展所起的作用,培养辩证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比较辽和西夏两个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与宋的关系以及汉化过程,培养归纳和比较能力,了解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必然。
2.通过思考课堂讨论题和“材料阅读题”,提高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辽、西夏与北宋的关系有战有和,民族融合是民族关系的主流,使学生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各族人民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教学重点1.契丹与党项族的兴起,辽与北宋的关系。
2.澶渊之盟教学难点正确认识辽宋、夏宋之间的关系;认识中华民族大融合是历史的必然。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播放视频《契丹传奇》,引导学生观看。
导入:契丹,一个传奇的民族,一个神秘的民族,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曾经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所处的时代恰是一个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今天,让我们穿越时空,重温那个时代民族政权之间战与和的恢弘篇章!学习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讲授新课】一、崛起篇:契丹族和党项族1.契丹族的崛起首先,我们通过一段视频资料了解契丹族的崛起。
多媒体播放视频片段介绍契丹族,请同学们思考:1.契丹族的生活方式如何?2.隋唐时期,他们与汉族的关系怎样?与汉族的交往给他们带来了哪些变化?3.辽(契丹)的建立情况(民族、时间、建立者、都城)PPT出示: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
师:这就是契丹族的生活写照。
师:他们的生活用品也具有浓郁的草原游牧民族生活的特色。
PPT出示:《辽鸡冠壶》生回答第2个问题,师总结:契丹族在与中原汉族交往中,学习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农耕、冶铁、纺织等)和生活方式(建造房屋、城邑),改变了原来游牧骑射的生活方式,实力不断壮大。
新人教版精品课件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和
请根据澶渊之盟的影响,来分析一下 宋夏议和的影响吧!
知识归纳
政权名 称 北宋 建立 时间
建立者 赵匡胤பைடு நூலகம்
耶律阿保 机 元昊
都城 东京
上京 兴庆
民族
汉族 契丹族 党项族
960年
916年 1038年
辽 西夏
北宋与辽、西夏的和战不单单是 两个政权更是两种文明的冲撞, 是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文明 交流的重要方式,是中原先进文 明和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 同时也是一种民族融合。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的统治
契丹货币
契丹文字
契丹鸡冠壶
政治上:采用南北面官制 经济上:发展生产 文化上:开科取士、 模仿汉字笔画创制契丹文字
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辽与北宋的和战
1.辽太宗时,占领幽云十六州,冲突加剧。
战 和
2.宋太祖晚期,双方保持友好关系,双方互通使节。
幽云十六州的重要性:十六州 所辖土地囊括了当时中国东北 3.宋太宗时,向辽发动数次战争失败。 与北部地区最重要的险关要塞 与天然屏障。这一地区的丧失 使长城及其要塞王全失去作用, 澶渊之盟 4.宋真宗时, 和 致使华北大平原全部暴露在北 方游牧民族的铁蹄之下。
观看视频,回答:澶州之战的结果如何?
兴起的契丹族与汉族交往 密切尤其是唐末,北方人 为避战乱北出长城,带去 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 生活方式。使契丹族的农 耕、冶铁、纺织和建筑等 发展起来。
辽河
契 丹 人 引 马 图
◆辽的建立
10世纪初(916年),契丹族
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 建立政权,都城在上京(今内 蒙古巴林左旗右),阿保机就 是辽太祖。
战
?
澶渊之盟:辽与宋议和,辽军撤回,宋给辽岁币。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知识点汇总及同步课时作业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课前自主预习知识点1 契丹族与党项族1.契丹族( 1 )生产生活:契丹族是生活在北方的游牧民族,到9世纪后期,契丹已经有了农耕、冶铁和纺织等产业,并开始建筑房屋、城邑。
( 2 )建立政权: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都城在上京临潢府。
( 3 )统治: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2.党项族( 1 )生产生活:党项族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原属羌族的一支。
唐朝时,党项族集中到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与中原文化的接触渐多,社会生产有所发展。
( 2 )建立政权: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
( 3 )统治: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了西夏文字。
知识点2 辽与北宋的和战3.概况:辽太宗时,占领燕云十六州,从此,辽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加剧。
宋太祖晚期,北宋与辽保持友好关系。
宋太宗即位后,向辽发动数次战争遭到失败,只好采取防御政策。
4.澶渊之盟( 1 )背景: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城下,威胁都城开封,北宋朝廷一片恐慌。
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宋真宗勉强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
( 2 )内容:辽与宋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
澶州旧称澶渊,所以这次宋辽盟约称“澶渊之盟”。
( 3 )作用: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知识点3 西夏与北宋的关系5.战争:元昊称帝后,多次亲率军队进攻北宋,宋朝被动挨打,节节败退,损失惨重。
西夏虽在军事上屡屡获胜,但由于立国时间短,人力和物力有限,连年的战争使西夏遭受很大损失,人民处于困苦之中。
6.议和( 1 )内容:北宋与西夏进行和谈,订立了宋夏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 2 )作用: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课堂基础达标知识点1 契丹族与党项族1.“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
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课件
北宋的疆域
北宋的疆域包括今天的中国华 北、华东和华南等地。
北宋的政治制度
北宋实行的是一种封建制度, 以皇帝为核心,设立了各种官 职和机构。
北宋的文化
北宋的文化非常繁荣,成为了 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著名的
宋词就是起源于这个时期。
02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背景
CHAPTER
辽的崛起
契丹族的发展
辽国的疆域扩张
崛起。
西夏的疆域
西夏的政治制度
西夏的文化
西夏的疆域包括今天的 中国宁夏、甘肃、青海
和内蒙古等地。
西夏实行的是一种封建 制度,以国王为核心, 设立了各种官职和机构。
西夏的文化深受汉族和 藏族的影响,形成了独
特的西夏文化。
北宋的简介
北宋的兴起
北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 朝代,由赵匡胤建立,定都开 封,继承了唐朝以来的中原文
三国之间的经济交流
01
02
03
04
辽、西夏与北宋的贸易 往来频繁。
北宋向辽、西夏出售丝 绸、瓷器等手工艺品。
辽、西夏向北宋提供马 匹、药材等特产。
经济交流促进了三国经 济的繁荣发展。
三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影响
辽、西夏与北宋在文化上互相影响, 取长补短。
辽、西夏受北宋文化影响,推广儒家 思想,发展教育。
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 宋的并立课件
目录
CONTENTS
• 辽、西夏与北宋的简介 •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背景 • 辽、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 辽、西夏与北宋的历史影响 • 辽、西夏与北宋的文化遗产
01 辽、西夏与北宋的简介
CHAPTER
辽的简介
01
02
03
04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阅读课本P33--34页,勾画出问题答案。
1.契丹政权的建立
①时间:
②建立者:
③都城:
④国号:
⑤巩固措施:
2.西夏政权的建立
时间:
建立者:
都城:
④国号:
⑤巩固措施:
要求:认真默读课本P33-34.用横线在课文中画出上述题的答案,理解并准确记忆,力争自学后书面检测全对,三分钟后,看谁找的又快又准确。
老师巡视,督促每一位学生认真紧张地学习。
(二)课件展示自学指导答案,老师点拨重难点辽、西夏统治的共同点
过渡语:同学们,有关契丹族与党项族的知识点有问题的请举手?
(三)高效记忆
(四)学生默写,老师出示答案,对子互批,评定对错,比谁能得满分,针对刚才的错题再次高效记忆。
活动二辽与北宋的和战(3分钟)
阅读课本P35页,勾画出问题答案
1.北宋各时期与辽的关系
2.澶渊之盟。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知识点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知识梳理(务必认真在书里标划和补充,理解熟背;红色字体部分,需要重点记忆。
)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背景:辽太宗时,占领燕云十六州,辽与中原王朝冲突加剧。
澶渊之盟
(1)内容:辽与宋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
(双方约为“兄弟之国”)
(2)评价:
①积极影响:此后很长时间,宋辽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使南北贯通,互市不断(书本P36知识拓展“榷场”);双方和平相处并开展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②消极影响: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开“岁币”恶例,使北宋统治者疏于军备。
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1)战:元昊称帝后,多次亲率军队进攻北宋,宋朝节节败退,损失惨重。
获胜的西夏也遭受损耗,人民困苦。
(2)和:北宋与西夏进行和谈,订立了宋夏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榷场”)。
北宋与辽、西夏订立和约,对社会经济和民众生活有什么影响?
1、北宋与辽、西夏订立和约,使北宋与辽、西夏之间保持着和平稳定的局面。
2、对社会经济而言,避免了战争给社会生产力带来的破坏,促进了我国边远地区的贸易与开发,有利于经济的交流和发展。
3、对于民众生活而言,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民众的赋税负担,另一方面,使民众生活环境相对安定,加强了各民族间的友好关系,促进了民族融合。
辽宋夏金政权并立、更替示意图(补划在书本P37页最上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一.单选题1. 好多诗词当中都可以找到历史的影子。
有一首描绘契丹人生活的诗道:“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历史知识有()①契丹族是一个游牧民族②契丹人居住在营帐里③契丹人过的是定居生活④契丹人靠打猎为生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②③④D. ①③④【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
”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契丹族是一个游牧民族,过的是流动生活,不是定居生活,③说法不正确,应该排除,所以答案选B。
2. 京剧《澶渊之盟》是一出历史故事剧,其中歌词“将舟船暂驻中流,寡人要一观黄河夜景”中的“寡人”是指历史上的哪位皇帝 ( )A. 寇准B. 宋真宗C. 宋高宗D. 明太祖【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北宋与辽的关系。
北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澶州城下,威胁东京。
宋真宗在宰相寇准力劝下亲征。
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
辽宋议和,辽朝撤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
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
故选B。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3. “(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苏辙:《栾城集》)。
出现该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 民族融合加强B. 宋、辽边境开设榷场C. 宋辽订立澶渊之盟D. 岳家军的抵抗【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004年(宋真宗景德元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宋辽形势图南下,深入宋境。
宋真宗想迁都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劝阻,才勉强至澶州督战。
宋军士气大振,大挫辽军锐气。
于是,双方议和。
最终议定: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双方维持旧疆,以白沟河为国界,双方各守边界;宋方每年向辽提供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称为岁币。
史称“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是宋朝“守内虚外”政策的必然产物,宋朝的妥协使辽国得到很多好处。
但是,“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出现了平稳的局面。
所以答案选C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4. 下图是中国某一时代的形势图。
从图片内容判断,该图的主题最可能为()A. 春秋的尊王攘夷B. 秦朝郡县制的推广C. 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存D. 元朝民族融合【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图是北宋与辽、西夏并立形势示意图,图中甲乙是以兄弟相称,丙向乙称臣,丙从属于乙,由此可知,甲是辽,乙是北宋,丙是西夏,因为北宋与辽之间发生了澶州之战,后来签订澶渊之盟,以兄弟相称,北宋与西夏之间也曾经发生战争,后来议和,西向北宋称臣,北宋给西夏岁币,而西夏由于国力较弱,成为辽的附属国。
所以答案选C。
5. 下列不属于宋、辽之间,宋、夏之间,宋、金之间“议和”的共同点是()A. 结束了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B. 导致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C. 宋王朝都要交纳岁币D. 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辽宋夏金元时期是我国民族政权并立时期,期间宋和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不断,最后都以议和结束,如澶渊之盟,宋金议和等,这些议和包括了大规模的的战争结束,形成了对峙局面,不顾宋王朝每年都要缴纳税币,因此ACD 三项是共同点,B 项错误,并没有导致南北对峙的形成,而是双方维持了持久的和平,所以答案选B。
6. 下图中的契丹文字、西夏文字与汉字很相似,有许多汉字的笔画,是仿照汉字创造的。
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 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B. 礼乐文明的确立C. 汉唐盛世文化的出现D. 农牧文化的交融【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中国古代,北宋、辽、西夏曾出现过并立的时期,辽和西夏的统治者在同中原的密切交往中,逐渐受到先进中原文化的影响。
如西夏就模仿汉字结构,创造西夏文字,所以选D。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的文字信息“西夏文字与汉字很相似,有许多汉字的笔画,是仿照汉字创造的”,由此分析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文化相互融合。
7. 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为( )①北宋建立②澶渊之盟③阿保机建立契丹国④元昊称大夏国皇帝A. ①②③④B. ③④①②C. ③②①④D. ③①②④【答案】D考点: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8. 历史学习要善于抓住特征和主题。
如果你要完成一篇关于“辽、宋、西夏、金时期”的历史小论文,你可以确定的最合适的论文主题是()A. 地方军阀割据的时代B. 诸侯交替掌握政权的时代C.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D. 封建国家统一的时代【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辽宋夏金历史的准确识记。
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当时的中国属于政权并立时期,十世纪初,契丹族首领阿保机建立辽政权,960年赵匡胤及建立北宋,12世纪初女真首领阿骨打建立金政权,1127年赵构建立南宋政权,辽宋夏金并立。
故选C。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契丹的兴起和陈桥兵变,金和南宋的对峙9. 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
下面对辽、西夏与北宋并立局面示意正确的是()A. B. C. D.【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民族政权并立时代的知识,辽朝,又称契丹国,是中国历史上由契丹人建立的的一个封建王朝,在北宋的东北;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都城在兴庆。
夏在宋的西北,史称西夏,故选B。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10. 下图中的货币分别为契丹货币和西夏货币,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契丹和西夏()A. 都在同一区域建立的政权B. 都是由同一民族建立的政权C. 都与中原文化联系密切D. 都受到少数民族的影响【答案】C【解析】从图片中的契丹货币和西夏货币上的汉字可知,契丹和西夏都与中原文化联系密切。
A项契丹建立的政权是辽,西夏是由党项族建立的政权,所以C项符合题意,故选C。
11. 宋、西夏、辽是多民族纷争和融合的时代。
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显示了各民族风俗的丰富多彩,并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这一时期最显著的政治特点是( )A. 地方军阀割据B. 南北政权对峙C. 民族政权并立D. 战乱不息【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信息“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显示了各民族风俗的丰富多彩,并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由此判断我国古代辽、宋、夏、金时期最显著的阶段特征就是民族政权并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辽与北宋澶渊之盟后,出现辽、北宋、西夏三个主要政权并立的局面,后来,辽和北宋先后被东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政权灭亡,金与南宋议和,出现了金、南宋和西夏并立的局面;因此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
12. “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成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
”下列史实哪一项与此盟约无关()A. 辽军攻宋发生澶州之战B. 北宋应允给辽岁币C. 以后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D. 宋辽以淮水到大散关为界【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004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宋真宗想迁都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劝阻,才勉强至澶州督战。
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城下射杀辽将萧挞览。
辽害怕腹背受敌,提出和议。
宋真宗畏敌,历来主张议和,与1005年1月与辽订立和约,规定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
因澶州在宋朝亦称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ABC三项是澶渊之盟的内容,D项是宋辽绍兴和议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D。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学生对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由充分的认识,掌握辽和背诵的关系,以及政权并立的时期,同时也需要掌握澶渊之盟的签订时间,影响,利用排除法来解答本题。
13. “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
”描绘的是我们北方哪个少数民族的生活( )A. 西夏B. 契丹C. 党项D. 女真族【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信息,可以判断这是契丹人居住在辽河上游,过着游牧和渔猎生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首诗句中,行营到处即为家是说契丹人四海为家,过着游牧的生活,一卓穹庐数乘车是指契丹人居住在营帐里,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是说契丹人依靠打猎为生;因此只有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
14. 1038年少数民族首领元昊建立的政权在右图A、B、C、D中的哪一处()A. AB. BC. CD. D【答案】C【解析】依据地图信息,可以判断图中A是北宋、B是辽(契丹)、C是西夏、D是吐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038年少数民族首领元昊建立的政权是西夏;因此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
15. “统契丹,建政权,都上京,为太祖”这段文字所描述的是契丹历史上的哪一位君主()A. B.C. D.【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阿保机在10世纪初统一契丹各部,916年建立契丹政权,定都上京,阿保机就是辽太祖,C项符合题意;A是吐蕃赞普;B项是西夏王;D阿骨打建立金。
ABD 不合题意,此题选C。
二、材料解析题16. 阅读辽、北宋、西夏并立形势图,完成下列问题。
(1)填写出下列字母代表的政权名称:A:_____ ; B:_____;C:_____。
(2)填写出下列字母代表的都城名称:a.______;b. ______ ;c._________。
(3)如上图所示,你认为北宋是否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说出你的理由。
【答案】(1)A:辽 B:北宋 C:西夏。
(2)a.上京 b.开封 c.兴庆。
(3)没有。
因为北宋只是统一了中原和南方的广大地区,与北宋并立的还有辽、西夏等其他少数民族政权。
(2)依据所学可知,辽定都上京;北宋定都开封;西夏定都兴庆;a.上京 b.开封 c.兴庆。
(3)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北宋没有完成了全国的统一;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因为北宋只是统一了中原和南方的广大地区,与北宋并立的还有辽、西夏等其他少数民族政权。
17. 材料一(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苏辙《栾城集》材料二辽统治者迁移大批汉族人口北上,促进了经济交流和民族融合,长年生活在辽境的汉族人在当地安居乐业,而“忘南顾之心”。
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朝廷”指什么政权?“蕃”在这里主要是指哪一少数民族?(2)哪一历史“文献”直接导致“(辽)与朝廷和好年深”?简述该“文献”的内容。
(3)依据所学内容回答:为什么常年生活在辽境的汉族人“忘南顾之心”?【答案】(1)北宋;契丹族。
(2)“澶渊之盟”,规定:双方撤军,各守疆界;北宋每年送辽银、绢等钱物,即“岁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