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古代诗歌鉴赏
中考古诗词鉴赏课件(72张ppt)
![中考古诗词鉴赏课件(72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59d9a62e02768e9950e73837.png)
2、情感体味题
《饮酒》·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问: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对田园生活 的向往之情]
温馨提示:
体会诗歌的情感,首先要体会诗歌的语句。可 以借助诗歌的意象去领悟,分析意象也就要学会 分析诗文中景色的特点,要看景物是静态的还是 动态的;是哪个季节的,什么地方的;是明快的, 还是阴暗的;是兴盛的,还是凋敝的……由此透 过这些景物描写,我们得到的感受也会:或喜悦, 或悲凉;或豪迈,或颓废……
六、题型点击
1、情境赏析题 《钱塘湖春行》
问:本诗颈联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答案:描写早春景色,纷繁的野花竞相开 放,几乎让人眼花缭乱;浅浅的春草还没有 长高,才刚刚没过马蹄,表达作者欣喜之 情。]
温馨提示: 诗歌情景是生活中的场景在诗歌中
的文学性再现,它包括客观的事物和作 者的主观感受。所以赏析时不能单独品 味当时的场景,还要结合作者的心境。
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双关、对比、反复等
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 借古讽今、用典、象征、对比等
四、牛刀小试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1)诗中的千古名句是
,它抒发了作者___
内容 / 情感
题目
作者 朝代
送别诗,表达 《白雪歌送武判官 岑参
唐
依依不舍之情, 归京》
或劝勉友人乐 观开朗的感情。
中考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中考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98db5de155270722182ef7d0.png)
中考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技巧*第一种模式分析意象、意境型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第三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第四种模式炼字型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第五种模式一词领全诗型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初中语文中考复习古代诗歌鉴赏题型归纳整理(共六大考查类型)
![初中语文中考复习古代诗歌鉴赏题型归纳整理(共六大考查类型)](https://img.taocdn.com/s3/m/775656af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fe.png)
初中语文古代诗歌鉴赏题型归纳一、意象意境类1.分析诗歌意象型(景物形象)提问方式①诗歌描绘了怎样的意象?②诗中某一意象有什么特点?象征了什么品格。
【答题公式】什么意象+意象特点+意象表达的诗人的情感。
【答题模式】诗歌描绘了的意象。
诗人通过意象,表达了自己的情感或品格。
【答题思路】①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②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意象特点;③指出意象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下面诗歌描绘了怎样的意象?竹石(清)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答案示例诗歌描绘了竹立足破岩,备受风霜雨雪的磨难,依旧顽强地生存着的意象(步骤一)。
诗人通过描绘百折不挠,坚强不屈的竹的意象(步骤二),表达了自己洁身自好,不媚权贵,不迎合时俗的刚劲品格。
(步骤三)2.分析意境型提问方式:①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②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题公式:什么意象+意象组合成什么画面+表达诗人的什么情感【答题模式】①诗歌描写了意象;②营造的氛围,组成一幅的画面;③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或给人的启示和思考。
【答题思路】①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②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能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等;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绝句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步骤一)。
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二、思想感情类3.分析主旨(情感)型题提问方式:①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②这首诗反映怎样的社会现实?③这首诗寄托怎样的的情怀?答题格式:(1)这首诗通过对……的描写,(2)展现了……的画面,(3)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中考语文阅读:类型2 课外古代诗歌鉴赏
![中考语文阅读:类型2 课外古代诗歌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e3e5f526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85.png)
1.[2021·嘉兴、舟山]阅读两首古诗,回答下列问题。
鸳鸯湖棹歌清·张燕昌满湖烟雨湿莺声,庭院飞飞散落英。
目断长虹睛亦雨,舂来难得是多睛。
【注释】①张燕昌:清代嘉兴学者。
偶阅《昌国志》赋得《补陀洛迦山图》元·吴莱甬东东际控东荒,蓬莱北界跨石梁。
天风吹来黑水国,海雨洒过青龙洋。
宝陀山高此孤绝,善财洞近争峴裂。
黄金沙土结香云,白玉树花飘瘴雪。
(1)两首诗都写“雨”,为何《鸳鸯湖棹歌》用“湿”,《偶阅《吕国志〉赋得(补陀洛迦山图》》用“酒”?(2) “长虹”是运河上一座形似长虹的石拱桥,“石梁”是诗人想象中的海上之桥。
两位诗人都借“桥”表达情思,但有所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1)“湿”意为沾了水或含水分多,写出了嘉兴群天多雨,江南烟雨蒙蒙的特点,有柔美之感。
“洒”意为把水泼散开来,形象表现了舟山海雨大而密,有壮美之感。
【解析】本题考查对字词的理解。
可以结合“词本义+诗中义+作用”这一思路进行作答。
“湿”字典里的意思是沾了水或含水分多,再结合诗句“满湖烟雨湿莺声”,写整个湖面都是烟雨蒙蒙的,似乎莺的叫声也是湿润润的。
“洒”本意是使水或其他东西分散地落下。
再结合诗句“海雨洒过青龙洋”,便知“洒”字体现舟山雨非常大并且很密,有很壮观。
(2) (2分)前者写了雨后天晴,长虹桥与彩虹交相辉映的奇美景象,表达了作者对长虾桥的赞美,抒发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后者借想象中的“桥”连通蓬莱北界,表达了渴望畅游舟山美景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鸳鸯湖棹歌》前两句描写雨景,后两句写出了雨后天晴,长虹桥与彩虹交相辉映的奇美景象,进而表达诗人的赞美之情,再结合注释“张燕昌:清代嘉兴学者”,表达诗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后者偶阅《昌国志》赋得《补陀洛迦山图》中,、“蓬莱北界跨石梁”,蓬莱,是舟山群岛的北部岛屿之诸称,北界村,则属嵊泗列岛。
千岛海山,散落于茫茫沧溟之间,交通不便,难以一一登临,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他多么希望有一座座“石梁”串起珍珠般的群岛,这样他就可以轻松自在地畅游海山之间。
中考古代诗歌鉴赏万能答题模式
![中考古代诗歌鉴赏万能答题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7724862b5f0e7cd184253677.png)
中考古代诗歌鉴赏万能答题模式一、答题基本方略1.把握标题,参照内容,明确类别、中心。
2.捕捉意象,形成画面,初步理解形象特点。
3.审读题干,明确要求,准确定位(考查对象:内容、方法、语言;局部、整体)。
二、基本考查内容及对应答题点(一)表现手法(抒情言志描写的手段、技巧、艺术手法、怎样表达感情活怎样描写的)1.抒情言志的方法: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②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借事(折柳、登高、凭栏、用典)抒情、托物言志、象征、衬托、烘托、抑扬、对比昭应、虚实结合、从对方落笔、比兴;卒章显志。
2.描写(写景)方法——比兴、渲染、衬托、动静、对比、拟人、夸张、正侧、虚实。
(二)内容方面:设问方向: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画面、景物、思想、情怀)答题过程:描摹图景(切忌翻译原句)——把握景物特点(有景、萧瑟、凄凉、孤独、生机盎然等)——依景辨情,把握思想感情(注意情景一致或相对)(三)语言方面:设问内容:语言特色、语言风格、语言艺术答题方向: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
(四)综合设问:1.就某个词、某个句子进行鉴赏;某个词的作用或为什么用这个词;某个句子好在哪里;答题方向:内容——这个词或者句子所描绘的画面(或者所抒发的情感、阐述的道理);表达效果——往往是景物描写对情感表达所起的作用;如果运用了特定的表现技巧,如比兴、拟人化、衬托等,要写出所用的方法。
即:用了什么方法,写了什么内容,起到了什么作用。
2.诗眼(诗中最能表现情感意味、精神内涵的词或字);诗骨(诗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统帅作用的句子)逐句分析每句诗的内容,分析其怎样围绕“诗眼”、“诗骨”展开。
三、各类诗歌的基本特点(一)怀古诗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
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
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
2023年中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考点精准讲解语言特色(原卷版部编版)
![2023年中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考点精准讲解语言特色(原卷版部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fa271e2a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7122659.png)
2023年备战中考古诗鉴赏高频考点精准讲解-----语言特色(原卷版)一、知识点讲解梳理所学诗文,归纳语言风格大致类型。
古诗词语言风格一般有清新、明快、凝练、含蓄、华丽、质朴、晦涩等类型。
清新主要指语言浅显而有新意。
比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四句写了四种景色,动静结合,语言清新生动。
明快主要指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的语言风格。
如白居易的诗等。
凝练主要指语言简洁而含意丰富。
如杜甫的《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八句皆为工整对仗,全用实词,意象密集。
含蓄有时也称蕴藉,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
如杜牧的绝句,李清照后期的词。
华丽主要指有富丽的词藻,绚丽的文采,奇幻的情思。
如《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还有李商隐、李贺的诗。
质朴主要指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但平淡不等于简陋和寒伧,它是用语上的返璞归真,体现了作家的真功夫。
如陶渊明的诗,李煜的词。
晦涩主要指语言艰涩、冷僻、难懂。
如李商隐的一些朦胧诗。
“韩孟诗派”的奇崛险怪。
1.提问方式:⑴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⑵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⑶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2.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技巧,而且要品味整首诗(词)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常见错误是从语言的使用上去揣摩作者的炼词、炼字,阐述字词运用巧妙,要注意语言的特色不能等同于语言的使用。
用来答题的词语一般有:清新自然、明快清新、平淡自然、朴实无华、明快浅显、明快直露、明白晓畅、流畅自然、多用口语、通俗易懂、华美绚丽、辞藻华丽、深沉隽永、委婉含蓄、含蓄深沉、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缠绵哀怨、温婉悲凉、庄谐俱见、简练生动、简练传神、准确精练、生动形象、准确传神等。
中考诗歌鉴赏典型题含答案解析
![中考诗歌鉴赏典型题含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fe6e59dbbcd126fff6050bdf.png)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赏析】微风轻轻吹拂着江岸边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中孤独地停泊着.原野辽阔,天边的星星如垂地面,明月在水中滚涌,才见大江奔流.我的名气,难道是因为文章著称?年老体弱,想必我为官也该罢休。
唉,我这飘泊江湖之人像什么呢?活像是漂零天地间的一只孤苦无依的沙鸥。
【试题】1。
分析颔联中“垂"“涌”二字的好处。
(考点:锤炼语言—-炼字)【答题步骤】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②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或还原内容。
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 ①”垂"和”涌”在这里都是动词,赋予景物以强烈的动感,②突出了舟中观景的典型特征,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③同时,也衬托出了诗人身居船中深沉凝重的孤独感。
2。
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首联的画面,可以加上合理的想象。
(考点:意境、画面)答:这一联是诗人“旅夜"的场景:微风轻轻吹拂着江岸边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中孤独地停泊着。
3.诗的尾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考点:写作技巧)答:①从修辞手法上看:诗人把在此时此景的自己比作天地间孤苦无依的一只沙鸥,运用了比喻;此时的自己像什么呢?像天地间的一只沙鸥,一问一答运用了设问.②从抒情方法上看:尾联触景而生情,诗人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真是一字一泪,感人至深。
③从表现手法上看:运用了对比和反衬。
颔联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极言天地之大,与尾联沙鸥的渺小形成鲜明的对比,正是为了反衬出诗人此时孤苦伶仃的形象。
4.整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考点:思想情感)答:①这首诗通过写诗人满腹才华,而四处奔波,得不到朝廷重用,②刻画出了一个孤苦伶仃的形象,③表现出诗人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苦闷以及飘泊无依、孤独落魄的感伤.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2024年四川省成都市中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10年考情及趋势分析+++课件
![2024年四川省成都市中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10年考情及趋势分析+++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fd94834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b2.png)
题型 简答
表现安适恬淡、悠 简答+选 然自得的心境。 择、简答
沉醉如画美景,表 达悠闲、愉悦的心 情。 表达对成都太平生 活的喜爱。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简答 简答
【考情总结】 1.考查形式:近10年均考查课外单篇,以简答题为主,2题4分。 2.选材特点:①体裁:近10年以七绝为主。②主题类别:山水田园(10年4考)、写 景抒情(10年2考)、咏物诗(2023)、咏史怀古(2020)、酬赠类(2019)、羁旅思乡 (2018)。③地域特色:近10年中诗歌选材,7年选择了四川籍或在四川生活、游历 过的诗(词)人;4年诗歌在标题或句中有明显的“成都”特征,如锦城(2021)、锦 江(2015)、成都(2014)。④作者朝代、出处:作者朝代除2018年为“五代”外,均 为唐、宋、清时期;从2020年开始,诗歌标明出处。
成都10年考情及趋势分析
(一)选材分析
年份 2023
2022
篇目 作者、朝代 体裁 《鹭鸶
唐·杜牧 七绝 》
《菩萨 宋·黄庭坚( 词
蛮》 曾谪居蜀地)
出处 主题
主旨
《樊川 表达了诗人对鹭鸶
诗集注 咏物诗 的喜爱之情。
》
突出隐逸的主题,
《全宋 山水 表达词人对于荣利
词》 田园 的摒弃以及对先哲
的崇敬之情。
画面描绘 (10年2考)
年份
具体设问
2.下面是一位同学对“诗歌末句描写飘落的‘梨花’有何妙处
2023 ”这一问题的回答,有不当和不完整之处,请结合诗意进行修
改和补充。
2014 2.本诗的最后一句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赏析其妙处。
1.诗人所见的摩诃池景象,是否符合A卷《摩诃池,消逝的仙
2020 湖》中关于“仙湖”景象的描绘?请结合本诗,简说观点及理
考点04中考古诗鉴赏知识梳理结构技巧(对点练习)-2023年中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鉴赏
![考点04中考古诗鉴赏知识梳理结构技巧(对点练习)-2023年中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1e2bb5cc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0e76e69.png)
中考古诗鉴赏知识梳理——结构技巧
练习题
(一)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蜀相
杜甫
蜀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诗的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在结构上,这两句起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本诗尾联通过对诸葛亮的赞扬和惋惜,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盼望为国立功的心情。
尾联是抒情,在结构上属于卒章显志。
(二)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三闾庙
戴叔伦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1.三、四句是写景的句子,它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三、四两句以景结情。
通过日暮秋风吹落无边枫叶的萧瑟之景,进一步烘托了屈子的哀怨和作者对屈原的同情,显得含蓄隽永,令人回味不尽。
中考古诗词曲分类鉴赏(课标40首)
![中考古诗词曲分类鉴赏(课标40首)](https://img.taocdn.com/s3/m/7ca01b13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86.png)
中考古诗词曲分类鉴赏(课标40首)壮志豪情1、《观沧海》曹操汉乐府诗歌通过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生动地描绘,表现了诗人的博大胸襟和远大抱负。
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诗人展开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宏伟气魄和博大胸怀,借以抒发作者的博大胸襟和远大抱负。
主旨句2、《望岳》杜甫律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气势,赞美了泰山的高大巍峨和神奇秀丽,流露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名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写近望泰山泰山的神奇秀丽、巍峨高大,流露出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站得高,看得远,富含哲理;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3、《登飞来峰》王安石绝句借描写飞来山及山上宝塔之高,抒发了诗人的无畏精神。
名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把浮云遮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对贤臣进行挑拨离间。
王安石把这个典故反过来用,表现面对现实和未来的豪迈、无畏、自信与乐观。
4、《行路难(其一)》李白歌行体描写前路艰难,表现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以及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名句: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作者连用四个典型动作表达内心的苦闷。
名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用比喻写出了被逐出京的苦痛及前路的艰难。
与“雪拥蓝关马不前”意境相似。
名句: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借用历史上两个政治不顺利,后来却成大业之人的典故表现希望被朝廷重用。
名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全诗最强音。
表现诗人摆脱苦闷,相信理想终会实现的自信乐观人生态度。
5、《满江红·小住京华》秋瑾词反映了词人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表现了词人对外国进逼,中华大地前途危殆的忧思。
名句: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2023年中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考点精准讲解手法技巧(原卷版部编版)
![2023年中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考点精准讲解手法技巧(原卷版部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0591f6ec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10a537d.png)
2023年备战中考古诗鉴赏高频考点精准讲解-----手法技巧(原卷版)一、知识点讲解1.提问方式:⑴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艺术技巧)?⑵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表达技巧)。
⑶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⑷这首诗(某某诗句)在写景(抒情、描写人物/某某)上有什么特点?2.解答分析:这类提问注重的是诗歌整体的艺术表现特色,主要应从诗歌的整体构思、诗歌整体的艺术技巧方面来解答。
3.答题步骤:⑴明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⑵释理由: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⑶析作用: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4.答题示例:早行陈与义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问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答:(步骤一)主要用了反衬手法。
(步骤二)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
(步骤三)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
5、常用手法及其作用讲解(一)表达方式及其作用1.抒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直接(即景抒怀、直抒胸臆)、间接(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怀古伤己);2.描写:(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直接(正面)、间接(侧面);3.咏物(叙述: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4.议论(议论往往与抒情结合一起。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二)修辞手法及作用描绘类(作用:生动形象):比喻(生动形象地表达[描绘]了……内涵[形态])、夸张(生动地突出了…特征)、比拟(生动传神地突出了…形象或抒发了作者…感情)、借代、通感;结构类(作用:和谐音韵、强调突出、充沛感情):排比、对偶、反复、顶针;语气类(作用:增强语气、强化感情、引发思考):设问、反问。
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中考】语文二轮习题专题九古代诗歌鉴赏(含答案)
![【中考】语文二轮习题专题九古代诗歌鉴赏(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7689d6f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ed5b372.png)
专题九古代诗歌鉴赏一、(202X·原创)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送冷朝阳还上元①[唐]韩翃青丝缆②引木兰船③,名遂身归拜庆④年。
落日澄江乌榜⑤外,秋风疏柳白门⑥前。
桥通小市家林⑦近,山带平湖野寺连。
别后依依寒食⑧里,共君携手在东田⑨。
【注】①这是一首饯别之作,作于大历四年(公元769年)。
金陵人冷朝阳登进士第,不待授官,即回上元县省亲,韩翃等为之饯行,赋诗赠别。
冷朝阳:生卒年不详,金陵(今江苏南京)人。
上元:上元县,在今南京市区西北部。
②缆:绳。
③木兰船:指用木兰树材制成的船,有时用作船的美称。
④拜庆:即拜家庆,唐时称归家省亲为拜家庆。
⑤乌榜:即用黑油涂饰的船。
榜:船桨,借指船。
⑥白门:六朝皆定都建康,其正南门为宣阳门,俗称白门,后用以代指金陵。
⑦家林:自家的园林,泛指故乡。
⑧寒食:一作“寒梦”。
⑨东田:在金陵城外。
1.尾联“依依”一词极为精妙,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从写作手法的角度,分析诗歌是如何表现冷朝阳登科得意之情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202X·原创)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望阙台①[明]戚继光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②。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注】①望阙台:有感于曾一起抗倭的汪道昆被弹劾罢官,自己像远离京师孤立无援的臣子,远望皇帝居住的地方时而作此诗。
中考专项语文专题5 古代诗歌鉴赏
![中考专项语文专题5 古代诗歌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f0141dceb7360b4c2f3f64b6.png)
专题五古代诗歌鉴赏例1(2020年百色中考15~16题6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行路难(其一)[唐]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此诗是乐府诗,形式上以七言为主,杂以“三言”,表现出乐府诗的鲜明节奏。
B.诗的开头两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对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设下盛宴为之践行。
C.“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用姜尚、伊尹的典故,表明理想破灭,前途渺茫。
D.诗的结尾,诗人坚定了“长风破浪”的信心,重新鼓起沧海扬帆的勇气,表现了他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解析】本题考查乐府诗的语言特色、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及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
C.“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诗人以“垂钓”自比姜尚,以“梦日”自比伊尹,表达了诗人期望有朝一日能得到明主赏识,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负的强烈愿望。
【答案】C2.这首诗的诗眼为“行路难”,请按照以下格式,找出表现“难”的一句诗,谈谈困难中李白的形象。
(4分) 我从__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中,读出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的李白,因为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以填空题的形式考查考生对诗歌主旨情感的把握。
虽为填空题,但答案并不固定,考生可根据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进行分析。
诗眼是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词语,在答题过程中仍需注意审清题意,本题需围绕诗眼“行路难”作答。
【答案】示例一:我从“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中,读出了一个内心苦闷的李白,因为面对美味佳肴,李白竟然食不知味,可见诗人心中充满着一种怀才不遇,人生失意的苦闷。
示例二:我从“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中,读出了一个内心迷茫(惆怅),前途艰难的李白,因为想“渡黄河,登太行”,但是“冰塞川,雪满山”(黄河不可渡,太行不能登),隐喻诗人仕途的艰难。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带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带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1a53b21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3bddf56.png)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带答案一、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赏析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下列各句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亲射虎,看孙郎”中的“孙郎”指孙权,这里是作者自喻,“辛苦遭逢起一经”一句中,“起一经”是指作者因精通某一经籍而通过科举考试得官。
B.《江城子·密州出猎》和《过零丁洋》的表达方式都是先记叙后抒情。
C.“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两句诗巧借地名,运用双关语,渲染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D.“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一个“狂”字贯穿全调,突出表现了作者少年时期的豪情壮志。
(2)这两首诗词的画线句都是作者思想情感的集中体现,请任选一处从修辞、炼字或表现手法等角度进行赏析。
2.阅读诗歌,完成以下问题。
南安军【宋】文天祥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1)请简要说明诗人“归乡如不归”的原因。
(2)第三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3)诗尾联“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阅读下列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1)划线句中“悠悠”一词有何妙处?(2)作者赞颂孙权的用意是什么?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望江南·超然台作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2023年中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考点精准讲解 形象分析(练习版)
![2023年中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考点精准讲解 形象分析(练习版)](https://img.taocdn.com/s3/m/e42e2838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d5.png)
2023年备战中考古诗鉴赏高频考点精准讲解-----形象分析(原卷版)一、知识点讲解人物形象包括诗人或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和诗人之外的特定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要借助人物外貌、神态、举止的描写,体会形象特征,进而领会诗人的'情感。
1.提问格式:⑴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⑵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⑶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解答分析:形象(意象):人(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⑴懂得意象合成意境,意境凸现形象。
⑵形象蕴含诗人的思想和情感。
⑶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3.答题步骤:⑴概说塑造了什么形象。
⑵结合诗句内容或表达技巧具体分析形象特点。
⑶揭示形象表现的意义(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4.答题示例:早梅张渭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问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答:(步骤一)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
(步骤二)“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
(步骤三)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常考形象汇总1、少女形象:或直率、大胆、泼辣,或娇羞、腼腆、怯弱,或可爱、天真、青纯,或机灵、聪慧、智巧。
情感:对爱情的执着追求、热切向往,对爱情出现时的惊喜、喜悦,羞怯、腼腆,迟疑、担心。
2、思妇形象:丈夫远游或出征,自己独守空房,正逢春花秋月之时,看到眼前之景,想到自己美好的青春年华,想到身在外地的丈夫,登楼凭栏,感慨诸多。
情感:对丈夫的思念、牵挂,嗔怪埋怨,自己的孤独寂寞,春光难留、青春易逝的伤感;战争对百姓的伤害,希望家人团聚,向往和平幸福。
3、客居者形象:宦游在外、贬谪他乡或远游异地者,春秋季节或传统节日,怀乡思远,对景伤情。
2023年中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考点精准讲解意境赏析(解析版部编版)
![2023年中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考点精准讲解意境赏析(解析版部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512757db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bfeb65c.png)
2023备战年中考古诗鉴赏高频考点精准讲解-----意境赏析(解析版)一、知识点讲解常见提问方式有: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诗中描绘了哪些景象?这些景象又创设出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答题思路:1.找出诗中的意象, 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这一步一定要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 同时不要只顾翻译, 语言要力求优美。
2.根据意象, 概括景物营造的意境特点, 营造了何种氛围。
这里就需要大家去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意境特点, 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等。
山山整理了一些答题术语给大家, 附在文末。
3.对应意象的分类, 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这里就需要用到我们之前整理的意向表啦, 要注意的是不能只答情感, 还要做适当的分析才行。
比如:“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是不完整的, 一定要分析从哪些地方看出诗人思乡。
03 答题术语1.【雄、险、阔、奇】雄浑壮丽、雄奇险峻、雄浑开阔、恢弘高远、浩瀚辽阔、高远辽阔、苍凉博大、气势雄伟、情调豪迈、雄奇瑰丽。
2.【清、闲、淡、雅、静】直率、自然、幽静、清幽明净、闲适恬淡、淡雅闲适、和谐静谧、清新明丽、清净悠闲、清新淡雅。
3.【凄、孤、冷、寂、愁】凄清、凄凉、荒凉、空寂、萧索、萧瑟凄凉、孤寂冷清、沉郁孤愁。
4.【悲壮】开阔苍凉、苍凉悲壮、气氛悲壮、意境深邃。
5.【迷、飘】空灵、虚幻缥缈、空灵高远、朦胧渺远。
4. 答题示例:早梅张渭一树寒梅白玉条, 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 疑是经冬雪未消。
问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答:(步骤一)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
二、(步骤二)“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 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
三、(步骤三)作者以梅自喻, 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2023年中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考点精准讲解结构思路(解析版部编版)
![2023年中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考点精准讲解结构思路(解析版部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df83e517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27.png)
2023备考年中考古诗鉴赏高频考点精准讲解-----结构思路(解析版)一、知识点讲解行文结构(构思立意)方面的技巧及鉴赏术语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寄寓寄托、怀古伤今、起兴、做铺垫、埋伏笔、呼应照应、水乳交融、浑然天成、以动写静、点面结合、想像联想、开门见山、逐层拓展、环环相扣、前后呼应、首尾圆合、伏笔照应、点题、委婉、以乐写哀、以景结情。
1.提问方法:⑴这首诗是怎样构思的?⑵请分析这首诗的构思之妙。
2.解答分析:诗歌有思路,一首诗句与句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那么,分析诗的结构思路,必须把握诗句的关系。
有的诗先写景后抒情,有的先叙事后抒情,还有铺垫、过渡、烘托、起承转合之说。
3.答题步骤:⑴概述诗句的内容。
⑵揭示诗句之间的联系。
⑶指出这种构思传达出什么思想感情。
4.答题示例:山房春事岑参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请简析本诗的构思之妙。
(步骤一)一、二句写梁园的繁盛不在——仰望空中乱鸦翻飞,遥望前方一片萧条;三、四句以“旧时花开”反衬现在的人去园空。
(步骤二)这样,一、二句烘托出凄凉的气氛,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三、四句就在此基础上抒发感慨,显示主旨。
(步骤三)从而表达了物是人非世事沧桑的悲凉之感。
二、专项演练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1.本诗在章法结构上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
【答案】1.重章叠句。
【解析】1.乐曲演奏一遍为一章。
《诗经》中的诗是合乐歌唱的,所以每一篇都分若干章,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
这一章法叫作重章叠句。
《桃夭》的三章之间只是变换了个别词语,运用了重章叠句的写法。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柳州榕叶落尽偶题柳宗元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古代诗歌鉴赏(二) ——鉴赏题型2012.3.1 一、常见题型 1.炼字品析 2.内容理解3.描绘画面 4.情感体味5.主旨领悟6.意境欣赏7.赏 8.表达赏析二、题型训练 1.炼字品析 题型阐释:炼字品析,就是品味、分析古诗词中用得精妙的字词,具体包括思想情效果这两类内容。
这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是“某字用得妙,妙在何处”。
精题回放例一(2009·陕西)湖 上(宋)徐元杰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
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
说说诗中使用“乱”字的好处。
例二(2009·浙江台州)村 晚(宋)雷震草满池塘水满陂①,山衔落日浸寒漪②。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③信口吹。
【注释】①陂(bēi):水岸。
②漪:水波纹。
③腔:曲调。
诗中的“衔”“横”两字富有表现力,请选择其中一字作简要赏析。
解答这类题目,可以采用比较鉴赏法。
第一步,理解所炼之字的字面意思,确定它的词性及意思。
如例一的“乱”,是“杂乱”“纷乱”,兼有动词、形容词的词性;例二的“衔”“横”,字面意思含”“横着坐”,词性是动词。
第二步,推想炼出“妙字”之前的“平字”,可能是什么。
如例一,可能最初红树数莺啼”,例二可能是“山连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跨牛背”。
第三步,比较推敲、提炼后的“妙字”比推想出的“平字”在情、态、韵等方些什么。
因为古诗词炼字多在动词、形容词、数量词、虚词上做文章,所以,我们也应多从动词的动静、拟人效果,从形容词的修饰性、色彩感,从数量词的夸张效词的表情达意功能等角度切入。
如例一,如果用“数”,只说明春天红林深处黄莺只。
而用“乱”,则既具动感,让人眼前仿佛有黄莺上下飞舞,穿梭于林间枝头的闻声音,耳中仿佛听到红林深处传出的此起彼伏的鸟鸣声。
(朱自清《春》中“成蜜蜂嗡嗡地闹着”,“闹”字与此处的“乱”字有异曲同工之妙。
)例二,前一个用“衔”而不用“连”,不仅在形态上更贴切,而且运用拟人手法,写活了山,写沉未沉的情态;后一个动词,用“横”而不用“跨”,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沉未沉的情态;后一个动词,用“横”而不用“跨”,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坐在牛背上,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
提醒一点,炼字品析的“析”,不能架空分析,泛泛地说运用了什么修辞,说象、富于感染力等空话;要结合语境,分析炼字使怎样的事、景、人、物、情更形蓄、更有意蕴等。
2.内容理解 题型阐释:内容理解,就是理解诗句所叙何事、所咏何人、所写何景等,有时也要据对诗词内容的理解作简单的推断、概括、分析、探究等。
这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个词,指的是什么”“某个词,包含哪些含义”或“写出某句诗的大意”等。
精题回放 例一(2009·江苏宿迁)春 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结合全诗,说说《春望》中的“望”字包含哪些含义。
例二(2009·云南)饮 酒(晋)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有人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一句写出了门庭冷落的景象,表现出诗人的孤寞。
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内容理解,先要扫清字词障碍,这是第一关。
中考古诗词考查,虽然一般不会那样直接考字词释义,但题目里其实暗含这样的要求。
譬如例一,“说说《春望》中的‘望’字包含哪些含义”。
通读全诗,从整体解。
第一、二两联,主要是写景,其实也就是写作者眼中所见,他望到了什么呢?是山河破碎,春天的凄凉景象。
第三、四两联,写作者内心的想法以及表现在行动节,从这里我们可以读出他心中的期盼:期盼亲人团聚,国家安定。
如此我们就知的“望”,既是写作者眼中所见,也是写作者心中所愿,有“望见”和“期望”两 有时仅仅从字面上去理解还远远不够,还得联系作者的生平事迹、心路历程。
如果是世俗追逐富贵之人,都喜欢热闹,希望自己家门庭若市。
倘“无车马喧”,落,难免孤独与寂寞。
但陶渊明是一位隐士,他不愿与世俗同流,一心归隐田园,实践自己“淡泊宁静,心无尘杂”的人格理想。
即使身居人境也能尘杂不染,是因到“心远”。
“心远”就是思想上摒弃富贵荣华之念。
一个人丢掉了物欲,断绝了到“心远”。
“心远”就是思想上摒弃富贵荣华之念。
一个人丢掉了物欲,神就远远超出于尘世之外了,哪里还会因为“无车马喧”而“孤独与寂寞”呢? 初中阶段,是培养古诗词赏析能力的起始阶段,这个阶段,一定不能好高骛远实地,一步一步来。
学习古诗词,同学们不妨用点文言文学习的“笨”方法,从题文,先一句句把意思弄清楚,再进一步深层理解。
3.描绘画面 题型阐释:描绘画面,就是发挥联想和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句中展面。
这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是“用自己的话,描绘某一句(联)所展现的画面” 精题回放 例(2009·贵州铜仁)望 岳 (唐)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品读全诗,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齐鲁青未了”所展现的画面。
“诗是动的画,画是动的诗”,古诗词里面有许多写景的联句,展现的画面之醉。
读古诗,脑海里能描绘出形象鲜明的画面,光影流动,动静参差,那才能说感美,才能叫欣赏。
描绘画面,对考生的想象能力、描述能力、审美能力都有要求。
解答这类题目,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是前提。
譬如上面这句“齐鲁青未了”,解“齐鲁”“青”“未了”各是什么意思。
“齐鲁”是齐国和鲁国,春秋战国时两名,泰山以南是鲁,以北是齐,这里指齐鲁大地;“青”,是指山色青翠;“未了穷无尽的意思。
这句话合起来意思就是:齐鲁大地那青翠的山色无穷无尽。
但这样回答,不是描绘,而是解释。
描绘,还要结合上下句去联想想象,结合句“岱宗夫如何”(泰山怎么样啊),我们应意识到这一句其实是写作者远望泰山感受到它的巍峨、辽阔,它“拔地而起,参天耸立”。
接着用描写性的语言组织答拔地而起,参天耸立,苍翠的山色中掩映着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平原。
当然,在平时的古诗词学习中,更要有意识地调动自己的全部感受去看、听、一首诗歌。
如欣赏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你可以闭上眼睛,想象出图画:浩瀚的戈壁滩上,烽烟孤直上升;奔腾的黄河之上,一轮夕阳悬挂。
你眼前色彩、动静是不是那么鲜明呢?4.情感体味 题型阐释:情感体味,即体会诗歌中传达的思想感情、蕴涵的感情基调,以及作者等。
这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诗人情感变化的原因些”等。
精题回放 例一(2009·浙江台州)村 晚(宋)雷震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例二(2009·浙江温州)除夜[ 注](唐)高适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注释】除夜:除夕之夜。
作者心情“转凄然”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诗,用自己的话回答。
解答这类题目,一是明确诗歌的题材。
古诗从题材看,可分为田园诗、边塞诗诗、思乡诗、咏物诗、咏史诗、怀旧诗等很多类,各类诗歌感情的抒发也有规律可一《村晚》是一首田园诗,田园诗往往抒发喜爱山川美景之情,表达远离污浊官场好情怀。
照着这个思路理解《村晚》,大抵不差。
例二《除夜作》是一首思乡诗,般表达游子的思乡怀人之情,按照这个常识理解《除夜作》,应该八九不离十。
二是分析诗歌的意象。
几千年古诗写作传统的沿承,使很多意象的意义指向都明确,如杨柳、孤蓬、浮云用来表达离愁别绪,明月、鸿雁、杜鹃用来表达思乡怀例一《村晚》里出现了青草、池塘、远山、落日、牧童、短笛等意象,尤其牧童是坐”牛背,短笛是“无腔”“信口”吹,这些都描绘出乡村生活的悠然宁静,作者乡村晚景,他的喜爱、欣赏之情自然是蕴藏其中的。
三是把握表露情感的词语。
古诗词的标题、正文部分有时会有一些直接表露作情的词语,如《书愤》中的“愤”,《春夜喜雨》中的“喜”,《示儿》中“但悲同”的“悲”字,等等。
例二《除夜作》中,也出现了很明确的表露心绪的词语“另外“寒”“思”“霜鬓”等词也含蓄地透露了作者的情感。
本题要求分析作者心然”的原因有哪些。
通读全诗,一是“旅馆寒灯独不眠”,一是“故乡今夜思千里是“霜鬓明朝又一年”;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即一是除夕之夜独自一人寄居旅馆,乡亲人无比的思念,三是感慨年华易逝。
解答古诗词情感体味题,为了表达精确,还要储备一些专业性词语,如“离愁淡闲适、清高孤傲、孤寂惆怅、凄苦烦闷、伤感不平、苦闷无聊、乐观旷达、轻松志未酬、忧国忧民、借古讽今、怀古伤今、物是人非”等,在分析古诗词情感时经不可不知。
5.主旨领悟 题型阐释:主旨领悟,即领悟诗词里作者的写作意图,或者理解作品蕴涵的哲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是“某句蕴涵了怎样的道理”“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等。
精题回放 例一(2009·湖北恩施)观书有感(宋)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你从第三、四句诗中悟出了什么道理?例二(2009·江苏镇江)江南春(唐)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对于诗的后两句,有人认为是表达诗人对江南景物的神往,有人认为是借古讽今。
一种?说说你的理由。
初中阶段,对古诗词主旨的领悟,主要集中在理趣诗、怀古诗、咏物诗中。
理趣诗中,一般都有脍炙人口的哲理句,有时人们正是因为这些哲理句而记住诗,某种意义上,这些诗能流传至今,是沾了哲理句的光。
理趣诗中的哲理,不是出来的,如果是那样,有理而无趣,跟和尚写的阐发佛理的偈言有什么差别?理趣意说理而理随境生,妙在寓论于景、寄理于物。
在理趣诗中,理语通常与情语、景体,景语、情语就是理语。
如例一,“问渠……”这两句表面是写景,是说方塘之水——问那方塘的水怎清澈?因为有水从源头不断流来,从而成了活水。
但结合题目《观书(书法)有感知道这其实是作者阐发对书法艺术的感悟:这作品为什么如此清新隽永呢?原来是者内心有源源不断的艺术灵感注入啊!书法艺术如此,万事万物也是同样道理。
回设问,我们还应该结合自身学习知识,或者接受新事物的经历、体会来谈。
示例:的知识越来越丰富,就要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
(或:要保持心灵境界的澄明,就受新事物的洗礼。
) 怀古诗,是指以历史故事、古人事迹为题材的诗作。
古人常说“以史为鉴,可替”,又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所以,他们写怀古诗的目的多是怀古伤今,今。
历史故事、古人事迹,只是他们感慨的触发点。
如例二,如果将其单纯看作一首写景的诗歌,你可能觉得后两句写出了深邃悠远离的江南景色,与前两句的明朗绚丽相映衬,使江南春的图画更加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