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古代诗歌鉴赏

中考古代诗歌鉴赏
中考古代诗歌鉴赏

中考古代诗歌鉴赏(二)

——鉴赏题型2012.3.1

一、常见题型

 1.炼字品析 2.内容理解3.描绘画面 4.情感体味5.主旨领悟6.意境欣赏7.赏 8.表达赏析

二、题型训练

1.炼字品析

题型阐释:炼字品析,就是品味、分析古诗词中用得精妙的字词,具体包括思想情效果这两类内容。这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是“某字用得妙,妙在何处”。

精题回放

例一(2009·陕西)

湖 上(宋)徐元杰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

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

说说诗中使用“乱”字的好处。

例二(2009·浙江台州)

村 晚(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①,山衔落日浸寒漪②。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③信口吹。

【注释】①陂(bēi):水岸。②漪:水波纹。③腔:曲调。

诗中的“衔”“横”两字富有表现力,请选择其中一字作简要赏析。

解答这类题目,可以采用比较鉴赏法。

第一步,理解所炼之字的字面意思,确定它的词性及意思。如例一的“乱”,是“杂乱”“纷乱”,兼有动词、形容词的词性;例二的“衔”“横”,字面意思含”“横着坐”,词性是动词。

第二步,推想炼出“妙字”之前的“平字”,可能是什么。如例一,可能最初红树数莺啼”,例二可能是“山连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跨牛背”。

第三步,比较推敲、提炼后的“妙字”比推想出的“平字”在情、态、韵等方些什么。因为古诗词炼字多在动词、形容词、数量词、虚词上做文章,所以,我们也应多从动词的动静、拟人效果,从形容词的修饰性、色彩感,从数量词的夸张效词的表情达意功能等角度切入。如例一,如果用“数”,只说明春天红林深处黄莺只。而用“乱”,则既具动感,让人眼前仿佛有黄莺上下飞舞,穿梭于林间枝头的闻声音,耳中仿佛听到红林深处传出的此起彼伏的鸟鸣声。(朱自清《春》中“成蜜蜂嗡嗡地闹着”,“闹”字与此处的“乱”字有异曲同工之妙。)例二,前一个用“衔”而不用“连”,不仅在形态上更贴切,而且运用拟人手法,写活了山,写沉未沉的情态;后一个动词,用“横”而不用“跨”,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

沉未沉的情态;后一个动词,用“横”而不用“跨”,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

坐在牛背上,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

提醒一点,炼字品析的“析”,不能架空分析,泛泛地说运用了什么修辞,说象、富于感染力等空话;要结合语境,分析炼字使怎样的事、景、人、物、情更形蓄、更有意蕴等。

2.内容理解

题型阐释:内容理解,就是理解诗句所叙何事、所咏何人、所写何景等,有时也要据对诗词内容的理解作简单的推断、概括、分析、探究等。这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个词,指的是什么”“某个词,包含哪些含义”或“写出某句诗的大意”等。

精题回放 例一(2009·江苏宿迁)

春 望(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结合全诗,说说《春望》中的“望”字包含哪些含义。

 例二(2009·云南)

饮 酒(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有人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一句写出了门庭冷落的景象,表现出诗人的孤寞。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内容理解,先要扫清字词障碍,这是第一关。中考古诗词考查,虽然一般不会那样直接考字词释义,但题目里其实暗含这样的要求。

譬如例一,“说说《春望》中的‘望’字包含哪些含义”。通读全诗,从整体解。第一、二两联,主要是写景,其实也就是写作者眼中所见,他望到了什么呢?是山河破碎,春天的凄凉景象。第三、四两联,写作者内心的想法以及表现在行动节,从这里我们可以读出他心中的期盼:期盼亲人团聚,国家安定。如此我们就知的“望”,既是写作者眼中所见,也是写作者心中所愿,有“望见”和“期望”两 有时仅仅从字面上去理解还远远不够,还得联系作者的生平事迹、心路历程。如果是世俗追逐富贵之人,都喜欢热闹,希望自己家门庭若市。倘“无车马喧”,落,难免孤独与寂寞。但陶渊明是一位隐士,他不愿与世俗同流,一心归隐田园,实践自己“淡泊宁静,心无尘杂”的人格理想。即使身居人境也能尘杂不染,是因到“心远”。“心远”就是思想上摒弃富贵荣华之念。一个人丢掉了物欲,断绝了

到“心远”。“心远”就是思想上摒弃富贵荣华之念。一个人丢掉了物欲,

神就远远超出于尘世之外了,哪里还会因为“无车马喧”而“孤独与寂寞”呢? 初中阶段,是培养古诗词赏析能力的起始阶段,这个阶段,一定不能好高骛远实地,一步一步来。学习古诗词,同学们不妨用点文言文学习的“笨”方法,从题文,先一句句把意思弄清楚,再进一步深层理解。

3.描绘画面

题型阐释:描绘画面,就是发挥联想和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句中展面。这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是“用自己的话,描绘某一句(联)所展现的画面” 精题回放 例(2009·贵州铜仁)

望 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品读全诗,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齐鲁青未了”所展现的画面。 “诗是动的画,画是动的诗”,古诗词里面有许多写景的联句,展现的画面之醉。读古诗,脑海里能描绘出形象鲜明的画面,光影流动,动静参差,那才能说感美,才能叫欣赏。描绘画面,对考生的想象能力、描述能力、审美能力都有要求。 解答这类题目,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是前提。譬如上面这句“齐鲁青未了”,解“齐鲁”“青”“未了”各是什么意思。“齐鲁”是齐国和鲁国,春秋战国时两名,泰山以南是鲁,以北是齐,这里指齐鲁大地;“青”,是指山色青翠;“未了穷无尽的意思。这句话合起来意思就是:齐鲁大地那青翠的山色无穷无尽。

但这样回答,不是描绘,而是解释。描绘,还要结合上下句去联想想象,结合句“岱宗夫如何”(泰山怎么样啊),我们应意识到这一句其实是写作者远望泰山感受到它的巍峨、辽阔,它“拔地而起,参天耸立”。接着用描写性的语言组织答拔地而起,参天耸立,苍翠的山色中掩映着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平原。

当然,在平时的古诗词学习中,更要有意识地调动自己的全部感受去看、听、一首诗歌。如欣赏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你可以闭上眼睛,想象出图画:浩瀚的戈壁滩上,烽烟孤直上升;奔腾的黄河之上,一轮夕阳悬挂。你眼前色彩、动静是不是那么鲜明呢?

4.情感体味

题型阐释:情感体味,即体会诗歌中传达的思想感情、蕴涵的感情基调,以及作者等。这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诗人情感变化的原因些”等。

精题回放 例一(2009·浙江台州)

村 晚(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例二(2009·浙江温州)

除夜[ 注](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注释】除夜:除夕之夜。

作者心情“转凄然”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诗,用自己的话回答。

解答这类题目,一是明确诗歌的题材。古诗从题材看,可分为田园诗、边塞诗诗、思乡诗、咏物诗、咏史诗、怀旧诗等很多类,各类诗歌感情的抒发也有规律可一《村晚》是一首田园诗,田园诗往往抒发喜爱山川美景之情,表达远离污浊官场好情怀。照着这个思路理解《村晚》,大抵不差。例二《除夜作》是一首思乡诗,般表达游子的思乡怀人之情,按照这个常识理解《除夜作》,应该八九不离十。 二是分析诗歌的意象。几千年古诗写作传统的沿承,使很多意象的意义指向都明确,如杨柳、孤蓬、浮云用来表达离愁别绪,明月、鸿雁、杜鹃用来表达思乡怀例一《村晚》里出现了青草、池塘、远山、落日、牧童、短笛等意象,尤其牧童是坐”牛背,短笛是“无腔”“信口”吹,这些都描绘出乡村生活的悠然宁静,作者乡村晚景,他的喜爱、欣赏之情自然是蕴藏其中的。

三是把握表露情感的词语。古诗词的标题、正文部分有时会有一些直接表露作情的词语,如《书愤》中的“愤”,《春夜喜雨》中的“喜”,《示儿》中“但悲同”的“悲”字,等等。例二《除夜作》中,也出现了很明确的表露心绪的词语“另外“寒”“思”“霜鬓”等词也含蓄地透露了作者的情感。本题要求分析作者心然”的原因有哪些。通读全诗,一是“旅馆寒灯独不眠”,一是“故乡今夜思千里是“霜鬓明朝又一年”;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即一是除夕之夜独自一人寄居旅馆,乡亲人无比的思念,三是感慨年华易逝。

解答古诗词情感体味题,为了表达精确,还要储备一些专业性词语,如“离愁淡闲适、清高孤傲、孤寂惆怅、凄苦烦闷、伤感不平、苦闷无聊、乐观旷达、轻松志未酬、忧国忧民、借古讽今、怀古伤今、物是人非”等,在分析古诗词情感时经不可不知。

5.主旨领悟

题型阐释:主旨领悟,即领悟诗词里作者的写作意图,或者理解作品蕴涵的哲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是“某句蕴涵了怎样的道理”“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等。 精题回放 例一(2009·湖北恩施)

观书有感(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你从第三、四句诗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例二(2009·江苏镇江)

江南春(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对于诗的后两句,有人认为是表达诗人对江南景物的神往,有人认为是借古讽今。一种?说说你的理由。

初中阶段,对古诗词主旨的领悟,主要集中在理趣诗、怀古诗、咏物诗中。

理趣诗中,一般都有脍炙人口的哲理句,有时人们正是因为这些哲理句而记住诗,某种意义上,这些诗能流传至今,是沾了哲理句的光。理趣诗中的哲理,不是出来的,如果是那样,有理而无趣,跟和尚写的阐发佛理的偈言有什么差别?理趣意说理而理随境生,妙在寓论于景、寄理于物。在理趣诗中,理语通常与情语、景体,景语、情语就是理语。

如例一,“问渠……”这两句表面是写景,是说方塘之水——问那方塘的水怎清澈?因为有水从源头不断流来,从而成了活水。但结合题目《观书(书法)有感知道这其实是作者阐发对书法艺术的感悟:这作品为什么如此清新隽永呢?原来是者内心有源源不断的艺术灵感注入啊!书法艺术如此,万事万物也是同样道理。回设问,我们还应该结合自身学习知识,或者接受新事物的经历、体会来谈。示例:的知识越来越丰富,就要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或:要保持心灵境界的澄明,就受新事物的洗礼。)

怀古诗,是指以历史故事、古人事迹为题材的诗作。古人常说“以史为鉴,可替”,又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所以,他们写怀古诗的目的多是怀古伤今,今。历史故事、古人事迹,只是他们感慨的触发点。

如例二,如果将其单纯看作一首写景的诗歌,你可能觉得后两句写出了深邃悠远离的江南景色,与前两句的明朗绚丽相映衬,使江南春的图画更加丰富多彩。但如一层——意识到作者的眼光穿越历史的“烟雨”,想到几百年以前的南朝统治者推大兴佛寺,劳民伤财,但佛寺并不能挽救病入膏肓的南朝政权,而现在晚唐的统治前人的覆辙——那它就不是一首简单的写景诗,而是怀古诗。作者是在借古讽今:出了南朝笃信佛教造成寺庙的恶性发展,引发作者的慨叹,表达对唐朝推崇佛教的满。

咏物诗,即描摹物象的诗歌。大自然的万物,大至山川河流,小至花鸟虫鱼,为诗人描摹的对象。咏物诗往往不是单纯地描摹事物,咏物是为了抒情、言志。如《蝉》,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谓物我互释。这就告诉我们,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

6.意境欣赏

题型阐释:意境欣赏,包括描述意境、概括意境氛围、选择意境相近的诗句等

题型阐释:意境欣赏,包括描述意境、概括意境氛围、选择意境相近的

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是“请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地描述某一句的意境”“某一句渲染了围”“下列诗句与某一句意境最接近的是哪一句”等。

精题回放 例一(2009·浙江绍兴)

雨过山村 (唐)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诗的一、二两句,写出了山村怎样的特点?

例二(2009·福建厦门)

下列诗句与苏轼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意境最接近的是哪一句 A.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B.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C.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

D.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意境,是诗歌的灵魂。理解“意境”一词,要把“意境”拆开来,再组装。意的思想、情感;境,指作者所描绘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所谓意境,美妙的艺术境界,由主观之意和客观之象相互作用、相互融合而成。

譬如例一,诗的一、二两句,写山村,依次出现了“雨”“鸡鸣”“人家”“林”“小溪”“村路”“板桥”等众多意象,再将这些意象连缀起来,分析其体现境之美。先看第一句,我们知道一个关于“鸡鸣”的生活常识,一只鸡打鸣常常会合唱,而这里只有“一两家”,说明小山村人家很少。再看第二句,在霏霏细雨中溪走,听着雨滴敲打竹叶之声,不觉来到一座板桥前。把一、二句合起来,这个小然环境,是多么宁静幽深啊。而作者雨中经过山村,心情又是多么“惬意自然”啊的环境和作者主观的心境结合起来,例一的答案就出来了:诗的一、二两句,写出静幽深、自然惬意的特点。当然,从题目的要求看,似乎更侧重自然环境的氛围,观情思,可以忽略不写。

例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句,作者即景抒情,看着眼前的大江之水,联想到千古以来的历史风流人物。这一句时越古今,地跨万里,眼前阔的,心中所思又是深远的,所有这一切意象组合而成的意境磅礴恢宏。其他四句能将壮阔的江山景象跟辽远的历史沉思结合起来呢?只有B句,也是滚滚东流的长江千古兴亡事,整句话呈现的也是广阔而悠久的空间、时间背景,意境也是博大而深句子,或苍凉悲伤,或哀怨缠绵,或渺远迷离,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句呈现的意境氛围差异都很大。

为了准确地表达,我们应熟悉一些概括意境的词语,如“宁静、清冷、清幽、阔、雄奇”等。

7.名句欣赏

题型阐释:名句鉴赏,就是对古诗词中千古传诵的名句,就其景、情、理、趣

题型阐释:名句鉴赏,就是对古诗词中千古传诵的名句,就其景、情、

称道之处品评分析。这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是“某一句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其 精题回放 例一(2009·湖南衡阳)

西江月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明月别枝惊鹊”为精妙的写景名句,请体会其妙处。

例二(2009·山东滨州)

春望(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联历来有不同的解释,你的理解是:

古诗词是古典文学宝库的瑰宝,名句则是这瑰宝中的精华。有些古诗词并未广但其中的名句却一直脍炙人口,可见名句的传播度和影响力。

名句赏析,目的在于培养同学们细致的涵泳品味能力,培养感受美、咀嚼美、能力。

解答这类题目,先要理清一个问题——名句因何而名?它较之于平句、拙句高里?是景致优美,让人心怡;还是情真意浓,格调高亢;抑或蕴涵哲理,启人心智修辞精妙,一语传神?

也就是说,先分类,是写景名句、抒情名句、言理名句,还是修辞名句?如果句,则从它运用了哪些写景方法,描绘了怎样的优美景致等角度赏析;如果是抒情从它的抒情方式、情感的色彩与倾向等角度赏析;如果是言理名句,则从它理和趣哲理的启悟性等角度赏析;如果是修辞名句,则从修辞的表达效果角度赏析。

以例一为例,这是一个写景名句,写的是宁静清幽的夏夜,“明月”“别枝”谐美好的氛围。这一句的精妙,在“惊鹊”的加入,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鹊儿惊飞,自然会引起“别枝”摇曳。写“惊鹊”,是以动写静,以有声写无声,月”映照下的月夜美景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例二则是抒情名句,这一联历来有不同的解释,一般解释为:花鸟本是娱人之为感时恨别,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另一种解释是: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鸟也惊心。从抒情的角度看,可能第一种解释更符合作者心境:春天来了,到处鸟本来春光明媚足以让人心情愉悦,但作者感时伤怀,花反而使他泪水飞溅,鸟反而惊心。这里以乐景写悲情,将作者的痛苦写得更深沉、婉曲。当然,如果认同第二言之成理也可。

8.表达赏析

题型阐释:表达赏析,主要是对古诗词表达方式、表达手法、修辞技巧以及语

(完整word版)古代诗歌鉴赏知识点梳理

古代诗歌鉴赏知识点梳理 考纲要求: 1、古典诗歌内容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体察。 2、古典诗歌语言、表达技巧和意境的鉴赏。 一、鉴赏诗歌的形象 复习要点 1.了解古典诗歌中的形象的类型; 2.掌握鉴赏古典诗歌中形象的方法。 什么是诗歌的形象? 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 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一)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 或者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 1.主人公形象 即诗歌中描写的人物形象。 《静女》:刻画了一对青年恋人的形象,男青年热烈痴情、淳朴憨厚,女青年 漂亮活泼、伶俐俏皮; 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 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氓》刻画了勤劳善良而又清醒刚烈的女主人 公形象; 《孔雀东南飞》:刻画的同封建家长制作斗争的刘兰芝、焦仲卿等。 王昌龄的《出塞》塑造了戍边战士忠心报国,献身边塞的形象。 2.诗人形象 诗人“我”的形象也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实际上是“诗化了的作者”,是作 者在诗中的“代言人”。在古代诗歌中,一般有下面几种形象类型。 (1)傲视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李 白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塑造了一个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 象。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 形象 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

初中语文中考古诗词鉴赏的六种题型及答题技巧

初中语文中考古诗词鉴赏的六种题型及答题技巧

2015中考古诗词鉴赏的六种题型及答题技巧 诗词鉴赏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语言艺术(修辞方法、语言风格)、结构形式、写作技巧等四个方面。 例题:下面这首诗从哪些角度入手,可以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参考答案:从题目(秋思)、意象(枯藤……夕阳……)、关键词句(断肠人在天涯)体会到了了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题目形式](1)诗歌中的“某”字或词有什么表达效果?(2)“某”个字或词用得好,好在哪里?(3)“某”字能否改为“某”字?(4)你最欣赏哪个字或词?请赏析。 [应对策略]抓住诗歌中关键词语理解词语的表层义和深层义,可以从词性、色彩、词的准确性、生动性以及词的丰富内容和意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等方面去把握它的内涵。解答修辞的效果时,(炼字和赏析句子时都)先指出用了xx修辞方法。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 [炼字的答题步骤] a、析词语的表层义和深层义;b、找修辞写其表达效果;c、绘画面,即烘托了xx的意境;(4)写感情:表达了xx感情、传达了xxx的思想。 [题型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渡汉江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问题:首句中的“断”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解析:“断”字面上是“断绝、隔绝”的意思,结合“音书”一词,可以理解为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含义,再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这首诗是作者从被贬之地岭南逃回洛阳途经汉江所作,突出了自己久居蛮荒之地的孤寂、苦闷及对家里人的思念之情,故答案应为:写出了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境况,更突出了诗人的思家之情。 [题型示例] 你觉得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解题步骤]:(1)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2)解释该字的一般含义和在句中的意思。(3)展开想象和联想,把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到句中,再现诗人所描绘的情景。(4)说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答题格式】——词(或——字) 好,有——之意,(形象生动地)写出了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教学反思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教学反思 诵读是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唐朝韩愈曾说过:“手披目视,口诵其言,心惟其义。”可见他也是把诵读作为训学的规则之一。在诵读中可采取教师范读、学生单独朗读、齐读相结合的方法,来提高学生读诗的兴趣。读诗时,要求学生首先注意停顿,掌握好节奏,以读出诗歌的韵味。诗歌的节奏是依据汉语的特点建立的,由“顿”来体现的:四言诗每句两顿,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五言每句三顿,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七言每句四顿,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其次要求学生能在读诗的过程中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在脑海中再现诗中描绘的景,在心中体会诗中抒发的情。出来上述的诵读方法外,还可以配乐朗读。汉字本身就平仄错落、富有音韵,若再能配乐朗读就更锦上添花了。背景音乐可依据诗歌的感情特点而定。如在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时配以古曲《阳春白雪》,乐曲时而低吟、时而激越,在抒情上和诗歌有异曲同工之处。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想象-幻想-童话-创造,这便是儿童所走过的发展自己精神力量的道路。音乐的旋律在儿童心上唤器鲜明的画像。这种旋律是认识理智的创造力的一种不可比拟的角度。”可见这样处理有助于对诗歌进行进一步的理解。 二、让学生唱起来。 把音乐引进教室,不只是可作为背景音乐配以朗读,还可以直接来唱。因为中国上古时代诗歌、音乐、舞蹈原是三位一体的,诗歌和音乐有

一种难解难分的特殊关系,音乐美应是诗歌艺术的重要因素。在古典诗歌的教学中,利用歌曲和诗歌都可和乐而唱的特点,让学生诗、歌共赏,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并能把诗歌的情感内化为自我的审美情感。李白的《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中“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事多烦忧”和黄安的歌曲《新鸳鸯蝴蝶梦》中的“昨日向那东流水,离我远去不可留,今日乱我心多烦忧”有相似之处,可让学生在唱中背诗,在唱中体会时和歌的异同,从而体会诗歌的意蕴之美。除此之外,对于一些广为流传的诗歌会有古今不同的演唱版本,例如苏轼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在学习时,可先让同学听完不同的两种版本,然后在让他们就自己喜欢哪一种诠释的方式进行讨论。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能准确地把握原词的内涵和艺术风格。 三、让学生“画”出来。 中国古典诗歌讲究“立象尽意”,“象”即客观物象,“意” 即主观感情,意思时诗人将感情注入客观景、物,而不直接的表述。所以就有了“诗是无形画,画时无声诗”的说法。诗人在创造绘画美时,往往通过色彩来描绘大千世界的音容 笑貌,使诗的形象具有绘画的可观性和直观感。像白居易的 《忆江南》词中:“日出红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像杜牧的《江南春绝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像李清照的《如 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都是通过色彩 丰富审美形象,强化艺术效果。因此我们在古代诗歌教学中可采取将诗

北京市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考题训练专题八古代诗歌鉴赏

考题训练(三) 专题八古代诗歌鉴赏 一、[2018·朝阳区一模]阅读《过零丁洋》,完成问题。(5分)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与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完全不一致 ...的一项是( )(2分) A.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B.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C.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D.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2.诗人过零丁洋时情绪复杂。请从画线诗句中任选一句,说说你阅读后的体验。(3分) 二、[2018·大兴区一模]阅读《渔家傲》,完成问题。(6分)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星河欲转千帆舞”在你脑海中所呈现的画面。(3分) 2.这首词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词人处境的凄凉,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与命运抗争的不屈形象。请从词中任选一处,说说你阅读后的体验。(3分) 三、[2018·东城区一模]阅读《饮酒(其五)》,完成问题。(4分)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诗中用菊花、南山、山中晚景、归林飞鸟构成了一幅大自然的美丽画卷,表现出作者的心境。(2分) 2.阅读画线诗句,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这两句诗在你脑海中呈现的画面。(2分)

古代诗歌鉴赏方法复习总结

古代诗歌鉴赏方法总结 一、看背景 结合注释告诉的背景来迅速把握诗歌主要内容:如2008年高考诗歌鉴赏题—— 春日即事①李弥逊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在这道题中,注释①告诉我们李弥逊“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第二题问“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联系背景答题就很容易切入。 二、看关键语言(标题、结尾诗句、诗眼) 古诗中的关键语言,例如标题、结尾诗句和其他一些表明诗眼的词句,往往直接透露出诗歌主题的信息。 三、看体裁 如果是叙事诗,则可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进而概括诗歌的主题,赏析诗歌语言的凝炼性、形象性。 如果是哲理诗,概括主题时则应揭示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分析表现手法时则从“托物言志”角度出发。(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如果是抒情诗,则从写的景物(具体名词)中理解诗人抒发的感情,在回答诸如“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请欣赏这句诗”等问题时,就考虑是否应该答直抒胸臆或间接抒情(借物抒情、情景交融)。 四、看技法 ㈠抒情手法 ⑴直抒胸臆 ⑵间接抒情 A托物言志(借物喻人)B借景(物)抒情C情景交融 ㈡描写手法 ①对比:勾画……的生活画面,突出表现诗人……的情感,或表达了对生活、社会的……思考。 ②衬托(映衬、反衬、烘托) ③渲染(三次或三次以上描写铺排) 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㈢修辞手法 ⑴用典——借用神话故事、历史人物活动、古诗文 ⑵借代——含蓄、委婉,表达特定的感情 ⑶比喻——形象生动,寄托感情;或语言深入浅出地揭示生活哲理。想象、联想,设想奇巧,勾画了……的生活或社会图景。 ⑷双关——意在言外,耐人寻味,具含蓄美。 A谐音双关,含蓄,富有情趣。【如“东边日出西边晴,道是有晴(情)还无晴(情)。】B语意双关

中考语文复习方案考题训练三专题八古代诗歌鉴赏.doc

考题训练 ( 三)专题八古代诗歌鉴赏 一、 [2018 ·朝阳区一模]阅读《过零丁洋》,完成问题。(5 分 )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 与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完全不一致的一项是()(2 分 ) ... A.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B.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C.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D.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2. 诗人过零丁洋时情绪复杂。请从画线诗句中任选一句,说说你阅读后的体验。(3 分 ) 二、 [2018 ·大兴区一模]阅读《渔家傲》,完成问题。(6 分 )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 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星河欲转千帆舞”在你脑海中所呈现的画面。(3 分) 2.这首词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词人处境的凄凉,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与命运抗争的不屈形象。请从词中任选一处,说说你阅读后的体验。 (3 分 ) 三、 [2018 ·东城区一模]阅读《饮酒(其五)》,完成问题。(4 分 ) 饮酒 ( 其五 )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 诗中用菊花、南山、山中晚景、归林飞鸟构成了一幅大自然的美丽画卷,表现出作者的心境。 (2 分 ) 2. 阅读画线诗句,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这两句诗在你脑海中呈现的画面。(2 分 ) 四、 [2018 ·海淀区一模]阅读《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完成问题。(4 分 )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这首词起笔一问一答,饱含着词人的万千愁绪。请结合上阕内容,展开联想,以词人的口吻,描述你从画线句中读 到的词人的心理活动。 (3 分 ) 2.词的下阕借写孙权,含蓄地表现了词人内心的复杂情感,这种手法在古诗词中叫作“用典”。你读过的古诗词中“用 典”的语句还有:( 课外诗句允许有一个不会写的字用拼音替 代 )(1 分 ) 五、 [2018 ·北京一模]阅读《寒食寄京师诸弟》完成问题。(5 分 ) 寒食①寄京师诸弟 韦应物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② 寒食草青青。 [ 注释 ] ①寒食 : 节令名,在清明前一天。这天禁止燃火,只能吃冷食,故称寒食。②杜陵: 位于京师故园西安南郊杜陵 塬上。 1. 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歌一二句所展示的画面。(2 分 )

古代诗歌鉴赏方法总结(转)

古代诗歌鉴赏方法总结(转) 一、看背景 结合注释告诉的背景来迅速把握诗歌主要内容:如2008年高考诗歌鉴赏题—— 春日即事①李弥逊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在这道题中,注释①告诉我们李弥逊“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第二题问“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联系背景答题就很容易切入。 二、看关键语言(标题、结尾诗句、诗眼) 古诗中的关键语言,例如标题、结尾诗句和其他一些表明诗眼的词句,往往直接透露出诗歌主题的信息。 三、看体裁 如果是叙事诗,则可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进而概括诗歌的主题,赏析诗歌语言的凝炼性、形象性。

如果是哲理诗,概括主题时则应揭示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分析表现手法时则从“托物言志”角度出发。(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如果是抒情诗,则从写的景物(具体名词)中理解诗人抒发的感情,在回答诸如“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请欣赏这句诗”等问题时,就考虑是否应该答直抒胸臆或间接抒情(借物抒情、情景交融)。 四、看技法 ㈠抒情手法 ⑴直抒胸臆 ⑵间接抒情 A托物言志(借物喻人)B借景(物)抒情C情景交融 ㈡描写手法 ①对比:勾画……的生活画面,突出表现诗人……的情感,或表达了对生活、社会的……思考。 ②衬托(映衬、反衬、烘托) ③渲染(三次或三次以上描写铺排) 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㈢修辞手法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知识点整理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知识点整理 一、表达方式 描写记叙议论抒情说明 二、表达技巧 1、抒情手法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以悲景写哀情、以乐景写哀情、以乐景写乐情)托物言志 用典抒情 借古讽今 怀古伤己 2、描写手法 正侧结合视听嗅结合虚实结合远近(俯仰)结合动静结合 点面结合 3、修辞手法 比喻夸张拟人排比借代对比用典设问反问双关对偶4、表现手法 烘托反衬象征联想想象抑扬铺垫照应过度以小见大 借古讽今怀古伤己 关于表达技巧部分设问的答题步骤 1、用了什么表达技巧 2、翻译相关语句(分析该手法是怎样运用的) 3、作用:表达效果(生动形象的)写出了…… 抒情达意:抒发了……

2010——20XX年高考诗歌鉴赏真题 ——表达技巧、思想内容、观点态度

常见古诗的内容主旨和思想感情 一、山水田园诗 1、归隐田园,钟情山水 2、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山河 3、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情逸致,表达自己绝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的高洁品质 二、边塞征战诗 1、讴歌边关将士的奉献精神、报效国家的激情 2、战争的惨烈,边地生活的艰辛,将士连年征战的痛苦,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3、战争带给人民的痛苦,对百姓的同情 4、对战争的厌恶 5、抨击主降派,对当朝统治者无能的讽刺 6、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讽刺 7、歌颂祖国边塞的大好山河、惊异于塞外绝域的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 三、咏史怀古诗 1、赞扬古人的英雄事迹,表达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抒发自己渴望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的志 向怀古伤己 2、悲叹年华消逝,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怀古伤己 3、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或者感慨世事沧桑、物是人非,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 借古讽今 4、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借古讽今 四、别离贬谪诗 1、依依不舍的留恋 2、情深意长的勉励 3、坦陈心志的告白 4、别后情景的想象 5、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五、思想怀远诗 1、羁旅愁思 2、思念亲友 3、征人思乡、游子思归 4、思妇怀远、闺中怀人 六、咏物诗 1、对该事物的赞美或者批判 2、托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志趣或品质;或书写自己的政治仕途及高洁的个人情操;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 七、闺怨爱情诗 1、描写男女之间深厚的情感,歌颂真挚的爱情 2、表达闺中生活的孤寂,或对丈夫家人的思念、 3、对虚度光阴、青春易逝的哀怨,对自由自在、幸福生活的向往 4、被丈夫冷落、抛弃之后的怨情,或借此表示自己不被朝廷重用 注:在闺怨诗中,一些诗歌中女性意象淡化,政治性较为突出。主要通过男女的恋爱关系比喻君臣关系。具体分为两种,一是直接用男女之依恋表达诗人对君王的依恋,希望被重用;二是用男女失恋,女子被抛弃来比喻自己不被朝廷重用

古代诗词鉴赏

专题十二、古代诗歌鉴赏 [考点讲析] “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体味作品的艺术魅力,这是中学语文教学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张伟明语)自1994年起,考查诗歌鉴赏。起初只考一首古代诗歌鉴赏,3分,后来又增加现代诗歌鉴赏,题量也从一题增至三题,9分。2002年,2003年,只考古诗鉴赏,题型也由选择题改为简答题,6分。主观性命题是“考虑到鉴赏问题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即使是同一首作品,由于阅历不同、感受能力差异等因素,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完全一致的理解”(张伟明语)。命题形式不断变化,高考对诗歌鉴赏的要求逐步提高,试题难度逐步加大。 古代诗歌鉴赏要求考生依据试题鉴赏作品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其思想内容,从近两年来看,重点考查了作品的语言,尤其是作者炼字炼句的着力点。要读懂并且会鉴赏古代诗歌,首先要抓标题,了解写作重点,“春夜洛城闻笛”交代了时间、地点、事情;其次要抓形象,以理解作品的内容自然形象还是人物形象,自然形象常常是为了表现人物形象,谁在吹笛,谁在闻笛,“何人”看似设问,其实是融入了诗人自己;再次,还要寻求中心词句,以把握作品思想内容的核心,“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闻玉笛之声,闻折柳之音,起故园之情。另外,还要积累一

些古代诗歌的知识,适当注意答题的方法。 关于古代诗歌方面的知识 1、1、思想内容 诗歌中的形象和意象,是作者精选出来的素材,具有典型性和暗示性,易引起读者的联想。它们是诗人情意的载体,是其情感的物化。 意境是沟通作者思想情感与鉴赏者思想情感的桥梁,作品形象鲜明,情景交融,就易使鉴赏者如身临其境,产生共鸣。领会诗歌的意境,要以语言为媒介,发挥想象和联想,进入作者创设的境界中去。把握意象,深入意境,有助于深刻体会诗歌的主旨。 对诗歌主旨把握的正误浅深,不仅在于是否读懂,还在于能否在广义语境中充分挖掘。应充分利用诗题中的关键字眼或小序的提示,联系诗人的际遇、补充的注释及有关的时代背景等等,综合驾驭,忌讳割裂时代,架空分析,人为拔高。 2、艺术风格 古代诗歌风格纷呈:雄浑、细腻、淡雅、宁静、朴素、平实、华妙、庄严等。李白诗清新飘逸,杜甫诗沉郁顿挫,元轻白俗,郊寒岛瘦,苏辛豪放,柳李婉约,诗作个性鲜明。鉴赏时要反复诵读,仔细玩味。 3、3、创作手法 情景交融是古人写景咏物诗的最大特点,或寓情于景,或寓

中考古代诗歌鉴赏

中考古代诗歌鉴赏(二) ——鉴赏题型2012.3.1 一、常见题型  1.炼字品析 2.内容理解3.描绘画面 4.情感体味5.主旨领悟6.意境欣赏7.赏 8.表达赏析 二、题型训练 1.炼字品析 题型阐释:炼字品析,就是品味、分析古诗词中用得精妙的字词,具体包括思想情效果这两类内容。这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是“某字用得妙,妙在何处”。 精题回放 例一(2009·陕西) 湖 上(宋)徐元杰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 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 说说诗中使用“乱”字的好处。 例二(2009·浙江台州) 村 晚(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①,山衔落日浸寒漪②。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③信口吹。 【注释】①陂(bēi):水岸。②漪:水波纹。③腔:曲调。 诗中的“衔”“横”两字富有表现力,请选择其中一字作简要赏析。 解答这类题目,可以采用比较鉴赏法。 第一步,理解所炼之字的字面意思,确定它的词性及意思。如例一的“乱”,是“杂乱”“纷乱”,兼有动词、形容词的词性;例二的“衔”“横”,字面意思含”“横着坐”,词性是动词。 第二步,推想炼出“妙字”之前的“平字”,可能是什么。如例一,可能最初红树数莺啼”,例二可能是“山连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跨牛背”。 第三步,比较推敲、提炼后的“妙字”比推想出的“平字”在情、态、韵等方些什么。因为古诗词炼字多在动词、形容词、数量词、虚词上做文章,所以,我们也应多从动词的动静、拟人效果,从形容词的修饰性、色彩感,从数量词的夸张效词的表情达意功能等角度切入。如例一,如果用“数”,只说明春天红林深处黄莺只。而用“乱”,则既具动感,让人眼前仿佛有黄莺上下飞舞,穿梭于林间枝头的闻声音,耳中仿佛听到红林深处传出的此起彼伏的鸟鸣声。(朱自清《春》中“成蜜蜂嗡嗡地闹着”,“闹”字与此处的“乱”字有异曲同工之妙。)例二,前一个用“衔”而不用“连”,不仅在形态上更贴切,而且运用拟人手法,写活了山,写沉未沉的情态;后一个动词,用“横”而不用“跨”,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

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古代诗歌鉴赏题型设计及答题思路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1: 春行即兴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步骤一)。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步骤二)。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步骤三)。 答题示例2: 游月陂宋·程颢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1)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3分) [参考答案]诗人写了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林和泉声,(1分)营造了宁静(或静谧、幽静等)(1分)的意境,表达了诗人闲适(或恬淡、自在)(1分)的心情。 (2)“林下泉声静自来”一句诗用什么表现手法?请简析其效果?(3分) [参考答案]反衬(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1分)。淙淙的泉声更突出了月夜的寂静。(2分)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

古代诗歌赏析之读懂诗歌

古代诗歌赏析之读懂诗歌

“两步四法”解读诗词曲 -----“看一看”“抓一抓”“辨一辨”“思一思”读懂诗词高考《考试说明》在古代诗文阅读中的“鉴赏评价”能力中提出了两点要求: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由此可见,古代诗词鉴赏主要考查四个方面的内容,即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作者的观点态度应该包含在思想内容中。这四个方面也是诗词鉴赏的主要命题方向。虽然知道了这些,但还不够。要想做好诗词鉴赏题,首要的是读懂诗词。只有读懂了一首诗或一首词曲,才能有针对性地得出答案。因此,诗词鉴赏的关键是读懂诗词。那么,怎样去读懂诗词呢?可以采用“两步四法”。 第一步解读文辞,揣摩情意 解读文辞,揣摩情意就是从标题、注释、意象、关键词句等方面把握诗词大意,从而揣摩诗词情感。需用“三法”:“看一看,找启示”“抓一抓,寻突破”“辨一辨,明关系”。 方法一:看一看,找启示 看诗词的题目、注释、诗序甚至标点等,从而找到理解诗词的启示点。

【启示一】看题目,思考信息 [讲一讲] 题目是诗词的眼睛,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丰富信息的载体,是我们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具体说来,标题常有以下作用: ①揭示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 ②交代写作缘由或目的,暗含情感; ③奠定诗歌的感情基调; ④揭示诗歌的线索; ⑤表明诗歌的题材; ⑥暗示诗歌的表达技巧。 从题目抓住题材是较为实用的方法,题材即写的是什么,主要有:爱国爱民,忧国伤时,建功立业,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孤标傲世,伤春悲离,惜别怀友,羁旅思乡,思亲怀人,即事感怀,咏物言志,借古讽今,怀古伤己,思慕田园,隐逸山水,行役戍边,参禅说理,人民疾苦,劳动生活等。 特别要注意的是一些咏物之作,要联想到有关背景,思索它是否是借物咏怀或托物言志的作品。

201x年中考语文总复习 课标古代诗歌逐篇逐句赏析

课标古代诗歌逐篇逐句赏析 第1首观沧海 [东汉]曹操 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内容理解:这两句诗点明“观沧海”的地点。 炼字: “临”“观”传达出诗人扬鞭跃马、高瞻远瞩的昂扬气概。“观”字统领全篇,是全诗的线索,体现了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内容理解:描写海水和山岛,实写沧海之景。 炼字:“涌”字既写出了沧海惊心动魄的声势,也写出了诗人对海的惊叹和赞美。表现手法:动静结合。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草木和洪波一静一动,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魄,为下文展开想象埋下了伏笔。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 歌以咏志。内容理解:前四句借助想象虚写沧海景象。 炼字: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表现手法:想象。诗人借丰富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势,展现出水天相接、浩浩荡荡、无边无际的景象,写出了沧海之大,描绘出一幅吞吐日月、包孕群星的图景 情感:将眼前海上的景色和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表现出诗人统一中原的雄心壮志及宽广的胸襟和豪迈的气概。

第2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表达方式:前一句写景,后一句言事。 表现手法:寓情于景。“杨花”漂泊不定给人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啼鸣暗含悲痛之情,诗人借用这两种意象,点明特定暮春时令,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这两句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表达方式:抒情。 修辞手法:拟人。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月亮人格化,把它看成友好的使者,它了解诗人此刻的心情,愿意承担陪伴友人的使命,从而抒发了对友人因被贬而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 表现手法:想象。这两句诗想象奇特,诗人和友人天各一方,便想象月亮带着自己的同情和怀念,去陪伴友人一直到达贬所。

中考诗歌鉴赏

中考诗歌赏析教案 一.导入:读诗,如同在倾听古人吟唱情感之歌。正是有了这一颗颗情感的种子,诗人的笔下才会盛开出一朵朵绚丽的诗词之花。我们在鉴赏诗歌时,只有把握住了这首诗的情感坐标,才算真正贴近了诗的灵魂,才能走入这首诗所构筑的美学殿堂。 二.教学流程: 1.诗歌中常见的思想情感: (古人也说,“诗言志”、“诗言情”。在我们初中阶段所接触过的古典诗词中,哪些情感主题是诗歌中最为常见的呢?) ①思乡怀人:“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②长亭送别:“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情深意长的勉励),“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依依不舍的留恋) ③建功立业:“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④寄情自然:“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⑤忧国伤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这些也正是古往今来人类所共有的情感体验,它们曾孕育出无数烩炙人口的佳句。) 2.“披文以入情”——揣摩诗歌中的情感 (诗人将自己的内心情感化为一个个凝练的词句,那么我们面对一首诗的时候又如何做到“披文以入情”——通过这些语句去把握住诗歌内在的情感脉络呢?)①知作者,明主题 (每个诗人由于人生经历与情感体验的不同,他们的诗歌往往也呈现出不同的风格。中考常考的均是一些名家诗作,因此如果能了解这些诗人写作的主要风格,那么在赏析时就能居高临下地分析了。) 辛弃疾:爱国词人,报效国家、收复失地的壮志豪情,报国无门的悲愤(“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陶渊明:向往田园归隐之乐 (对作者的风格有初步的了解,能给我们带来一定方便,但这里有一点要强调的

2021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古代诗歌赏析|文言文阅读 答题知识与技巧

2021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古代诗歌赏析|文言文阅 读答题知识与技巧 一、古代诗歌阅读: 1.名句名篇默写题与文学常识题 知识范围:课标建议的40个背诵篇目(见附件1);文学常识以中国古代作家为主及40个背诵篇目名称、作家及朝代(见附件2)。默写时要注意: (1)“一字不差”。如默写内容印象不深,可先记得几个字默几个字,后面想起来了再默。 (2)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书法。 (3)若是选默,就选择最有把握的几句来填,最好不要多默。 2.诗歌鉴赏题 考纲陈述:(1)鉴赏文学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 【第一步】准确解读文本:在了解“诗家语”多省略、多倒装特点的基础上,抓关键点: (1)上看:看诗歌题目,圈出题眼(某一词语),认真研究古诗的题目,有的题目实际上就概括了诗的主要内容,或者给你理解该诗提供了感情基调。再看作者,回忆作者所处的朝代和作品风格。注意时代对作家的影响(如南宋的爱国思想); (2)下看:看注解提示,了解诗歌的背景,寻找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线索。(3)中看:看全诗主体,每句圈出一两个词作为句眼,特别注意诗歌中的表现情感的形容词和副词(如:孤独自寂)。后部分一般运用议论、抒情手法,是诗的主旨。 【第二步】明了答案构成要点(即给分点)。小口径问题什么答什么,大口径问题一般要包括三个要点: (1)采用的写作手法:常见写作手法(技巧)见后面所附四大类13小类。(2)手法揭示的内容:结合诗句,分析该手法写出了意象(人,物,景)的什么特点,或抒发(突出了)什么思想感情(哲理)。

(3)所起的作用:此种写法在内容或形式上起到的作用。(内容方面的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形式方面的作用:前后照应,虚实结合,先总后分,一问一答) (注意:不同类型题目的三个要点的侧重点不一样,问什么则什么是回答的重点;且三个要点的顺序要根据具体题目的类型有机组合。) 【第三步】】诗歌鉴赏简答题:根据题目类型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答题方法。第一种类型:分析意象类(意象即诗中描写的人、景、物) 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哪些意象? 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或: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注意诗歌中有固定含义的意象: 1、离别类:双鲤、尺素(远方来信),月亮(思乡或团圆),鸿雁(游子思乡怀亲或羁旅伤感),寒蝉(悲凉),柳(喻离别留念或代故乡),芳草(离愁别恨),鹧鸪鸟(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指旅途艰辛或离愁别绪),南浦(送别之地),芭蕉(离情别绪),燕(惜春或恋人思念或物是人非的变迁,或传书叙离情或游子漂泊),关山(思家),长亭短亭(送别),阳关曲(送别的歌声)。 2、情爱类:莲(音同“怜”表达爱情),红豆(男女爱情或友谊),红叶(传情之物)。 3、人格类:菊花(清高),梅花(不怕摧残敢为人先或保持冰清玉洁),松(傲霜斗雪坚守节操) 4、悲情类:梧桐(象征悲凉),乌鸦(衰败荒凉),杜鹃鸟或子规(象征凄凉哀伤或思家思归),碧血(蒙冤枉而死或忠心不泯灭),猿(悲伤)。 5、其它类:昆山玉(人才),折桂(科举及第),采薇(隐居生活),南冠(囚犯),柳营(军营)。东篱(高雅,洁身自好) 第二种类型:分析意境类(意境=意象+情感) 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 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古代诗歌鉴赏的一些方法

古代诗歌鉴赏的一些方法 发表时间:2012-09-19T16:13:48.047Z 来源:《学习方法报·语数教研周刊》2012年第41期供稿作者:许永福 [导读] 古代诗歌是古人留给我们的文化精髓,有着高深的意境,文学艺术高度的美,那么,怎样赏析一首诗歌呢? 贵州普安县二中许永福 古代诗歌是古人留给我们的文化精髓,有着高深的意境,文学艺术高度的美,那么,怎样赏析一首诗歌呢? 一、要理解其内容,这是阅读诗歌的基本要求,是进行鉴赏的前提。 理解内容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分析诗题,诗题是诗的“眼睛”,分析诗题是正确理解诗歌内容的重要途径之一。 2.注意联系作者生平与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这与作者流露在诗歌中的思想感情有着极大的关系。 3.抓住诗中的关键词句,注意它的词义、句义、典故、节令、阕、义等等。 重点是诗句中那些对表达主题、深化意境,突出形象起关键作用的词语。古代诗歌多多省略、跳跃与倒装等特点,理解时要适当补充省略成分、调整语序。诗中的关键词句往往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透露出作者的观点态度。有的诗句语意双关,有的有“弦外之音”,要结合全诗细心揣摩,透过表面意义,挖掘深层含意。 4.感受诗的形象。 诗人创作诗歌时,其意念、感情和客观物象,都是以想象为中介而融合成诗歌形象的,读者就应该透过诗人感情世界的窗口,借助联想、想象,涵泳意会,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在眼前再现出诗歌中塑造的形象,深入体味诗中要暗示启迪读者的思想内容。鉴赏时认真理解诗人塑造的形象,以利把握主题。 5.领会诗的意境和感情。 诗的意境,就是诗歌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艺术境界。为了创造出和谐、完美、鲜明的意境,诗人常常把抒情同写景、叙事结合起来,力求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并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和象征、联想和想象等手法,鉴赏诗歌时也应借助这些艺术手段来体会诗人所创造的意境。 二、把握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 1.表达方式。 在诗词曲中,主要运用的表达方式是叙述、描写、议论和抒情四种,而其中考查的重点是描写的抒情两种。 2.修辞方法。 诗词曲中主要运用的修辞格有比喻、借代、拟人、夸张、对偶、设问、反问、双关、互文、通感、用典等等。故这些修辞格必须掌握。 3.表现手法。 鉴赏古代诗歌,必须懂得所用的表现手法中的常用术语。如:虚实结合、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托物言志、衬托、渲染、象征、联想想象、卒章显志、过渡照应等等。短小诗词应显得简明扼要些。 4.思想感情。 古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丰富多彩的,比如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和忧国忧民”等,如果高度归纳起来,思想感情主要是以健康乐观、积极向上、奋发求实正面为主,而以离愁别绪、征夫思妇为辅。 三、分清类别 不同类别的诗歌在表情达意、节奏韵律等方面各有特点。按表达方式,可以分为叙事诗与抒情诗;按形式分,可以有古风(古体诗)、格律诗、民歌、乐府等;而在古风(古体诗)和格律诗中,又可分出多种类别。类别不同,形式、风格也不同。 如写景抒情诗李白的写景抒情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短短四句诗,却是一首融情入景,景中含情的好诗。诗中写出了烟花含愁,孤帆满载着遗憾,天际碧水带走了无尽的思念。诗人的惜别之情,跃然纸上,从每一个画面中流露出来,故意境全出。 如边塞诗歌的艺术风格也不尽相同,有的豪放旷达,如“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有的雄壮悲慨,如“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有的委婉清丽,如“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只有通过对诗歌字句的细微体会,才能有可能准确领会到不同时代、不同内容、不同诗人的不同艺术素养、不同生活遭遇,所反映出来的边塞征战这个大主题下异彩纷呈的不同的艺术风格。 除了写景抒情”、“咏物言志”、“边塞征战”、“怀古咏史”这样几类富于明显特征的诗词之外,还仍然有不同于这几类诗词的其他题材的诗词歌赋作品。比如说还有诸如“怀亲、送友、思乡、赠别、生离死别、人生感悟、闲情逸志和羁旅奔波、疲惫劳顿”等等, 四、要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 一般说来,山水田园诗大多表现的是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多体现厌恶官场、远离浊世、向往朴素的田园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趣,多抒发质朴、清新、恬淡、闲适、物我两忘的感情。除此以外,我们还应结合作者写作此诗的有关背景作深入的研究。一首好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有深有浅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隐含生活的道理 总体上,鉴于对诗歌考点的分析之后,我们必须清楚地明白:诗歌是诗人以丰富的感情和想象,鲜明的节奏和精炼的语言,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那么,鉴赏诗歌必须从语言的凝炼、含蓄入手,把握诗句中关键的字词的深层含义,仔细揣摩和品味诗歌中抒发出的思想感情,分析诗歌运用的多种艺术技巧,进而准确掌握并深刻理解诗歌中塑造的艺术形象,这是赏析古代诗歌的重要之处。

中考古典诗歌鉴赏试题(15题)

中考古典诗歌鉴赏试题 1 画眉鸟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1. 诗中写了哪几种画眉鸟? 2.本诗在表现手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从诗中领悟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表达)什么感情) 1、两种。一种是在林间自由自在飞翔的鸟,一种是锁在金笼里失去自由的鸟。 2、通过“林中鸟”与“笼中鸟”不同境遇的对比,表达了对自由的热情赞美,对束缚个性、禁锢思想、窒息性灵的憎恶和否定。 2 丰乐亭游春①(其一 )/欧阳修 绿树交加山鸟啼,晴风荡漾落花飞。鸟歌花舞太守醉。明日酒醒春已归。【注释】①此诗作于庆历七年,欧阳修被贬为滁州知州的第三年。丰乐亭在琅琊山幽谷泉上,距醉翁亭不远,为欧阳修所建。[来源:学*科*网] 1.诗歌的开头两句写了哪些景物?体现了丰乐亭景色怎样的特点?(2分)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1.绿树、山鸟、晴风、落花明媚 2.表达了诗人珍惜春天、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3江汉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1、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 1、“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2、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从“落日心犹壮”中可以看出作者虽然已届暮年,仍然壮心不已,因为“落日”比喻“暮年”。 也可以回答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因为“不必取长途”句抒发了诗人怀才见弃的不平之气和报国思用的慷慨之情。 4、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1.这首诗写出了春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朱自清先生在散文《春》中用比喻句“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春雨细密、闪烁、绵长的特点。 2.诗的后两句运用_____________的手法,突出了早春景色之美。 3.3.这首诗用“草色遥看近却无”来描写早春,给人以无穷的美感。请将该句所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 1.细小、滋润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2.对比

古代诗歌鉴赏之构思技巧

古代诗歌鉴赏之构思技巧 古代诗歌鉴赏之构思技巧(五) 真题展示 (2011 ·大纲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关河令 周邦彦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1)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构思技巧的能力。题干已经明确提示从两阕的首句看,而上阕的“渐向暝”和下阕的“更深人去寂静”,是比较明显的一个时间过渡,据此可以看出是时间线索。 参考答案 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来写的。上阕写的情景发生在日间“渐向暝”时;下阕写作者难以入眠的情景已经推移至更深、人去、夜寂静时。(答出以时间为线索的给1分,能简要说明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2007·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出关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 旆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 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关,指居庸关。旆(pi),旌旗。 (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更喜欢本诗。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情作了铺垫。“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 (2011·湖北卷)14.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登城 望湖楼晚景 刘敞 苏轼 雨映寒空半有无, 横风吹雨入楼斜, 重楼闲上倚城隅。 壮观应须好句夸。 浅深山色高低树, 雨过潮平江海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