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送友人赏析翻译
李白《送友人》全诗详细赏析《送友人》古诗鉴赏
李白《送友人》全诗详细赏析《送友人》古诗鉴赏《送友人》由李白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这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
全诗八句四十字,表达了作者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此诗写得情深意切,境界开朗,对仗工整,自然流畅。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送友人》作者: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送友人》【注解】郭:古代在城外修筑的一种外墙。
一:助词,加强语气。
蓬:古书上说的一种植物,干枯后根株断开,遇风飞旋,也称“飞蓬”。
诗人用“孤蓬”喻指远行的朋友。
征:征途。
兹:此,现在。
萧萧:马鸣声。
班马:离群的马。
这里指载人远离的马。
《送友人》【韵译】青山横卧在城郭的北面,白水泱泱地环绕着东城。
在此我们一道握手言别,你象蓬草飘泊万里远征。
游子心思恰似天上浮云,夕阳余晖可比难舍友情。
频频挥手作别从此离去,马儿也为惜别声声嘶鸣……《送友人》【翻译】青山横亘在城郭的北侧,白亮亮的河水环绕在城郭的东方。
我们即将在这里离别,你就要像孤飞的蓬草一样踏上万里征程。
空中的白云飘浮不定,仿佛你行无定踪的心绪,即将落山的太阳不忍沉没,亦似我对你的依恋之情。
我们挥手告别,从这里各奔前程,两匹马似乎也懂得主人的心情,不忍离别同伴而萧萧长鸣。
《送友人》【评析】这是首送别诗,充满诗情画意。
首联工对,写得别开生面。
先写作别处的山水:青山横亘外城之北,白水环绕东城潺流。
此两句以“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
“青”、“白”相间,色彩明丽。
“横”字刻出山之静态,“绕”字画出水之动态。
如此描摹,挥洒自如,秀丽清新。
中间二联切题,写分手时的离情别绪。
前两句写对朋友飘泊生涯的关切,落笔如行云流水,舒畅自然。
后两句写依依惜别的心情,巧妙地以“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
写得有景有情,情景交融。
尾联更进一层,抒发难舍难分的情绪。
化用:《诗经•小雅•车攻》“萧萧马鸣”句,嵌入“班”字,写出马犹不愿离群,何况人乎?烘出缱绻情谊,真是鬼斧神工。
送友人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10篇
送友人原文翻译及赏析送友人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10篇送友人原文翻译及赏析1送友人入蜀李白〔唐代〕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译文及注释译文:听说从这里去蜀国的道路,自古以来都崎岖艰险不易通行。
人在栈道上走时,山崖从人的脸旁突兀而起,云气依傍着马头上升翻腾。
花树笼罩着从秦入蜀的栈道,春江碧水绕流蜀地的都城。
你的进退升沉都已命中注定,用不着去询问擅长卜卦的君平。
注释:见说:唐代俗语,即“听说”。
蚕丛:蜀国的开国君王。
蚕丛路:代称入蜀的道路。
崎岖:道路不平状。
山从人面起:人在栈道上走时,紧靠峭壁,山崖好像从人的脸侧突兀而起。
云傍马头生:云气依傍著马头而上升翻腾。
芳树:开著香花的树木。
秦栈:由秦(今陕西省)入蜀的栈道。
春流:春江水涨,江水奔流。
或指流经成都的郫江、流江。
蜀城:指成都,也可泛指蜀中城市。
升沉:进退升沉,即人在世间的遭遇和命运。
君平:西汉严遵,字君平,隐居不仕,曾在成都以卖卜为生。
赏析这是一首以描绘蜀道山川的奇美而著称的抒情诗。
此诗以写实的笔触,精练、准确地刻画了蜀地虽然崎岖难行,但具备别有洞天的景象,劝勉友人不必过多地担心仕途沉浮,重要的是要热爱生活。
诗中既有劝导朋友不要沉溺于功名利禄中之意,又寄寓诗人在长安政治上受人排挤的深层感慨。
全诗首联平实,颔联奇险,颈联转入舒缓,尾联低沉,语言简练朴实,分析鞭辟入里,笔力开阖顿挫,风格清新俊逸,后世誉为“五律正宗”。
全诗从送别和入蜀这两方面落笔描述。
首联写入蜀的道路,先从蜀道之难开始:“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临别之际,李白亲切地叮嘱友人:听说蜀道崎岖险阻,路上处处是层峦叠嶂,不易通行。
语调平缓自然,恍若两个好友在娓娓而谈,感情显得诚挚而恳切。
它和《蜀道难》以饱含强烈激情的感叹句“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开始,写法迥然不同,这里只是平静地叙述,而且还是“见说”,显得很委婉,浑然无迹。
杜牧送友人古诗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这首诗运用了杜甫的“灵犀一点通”这个成语,表达了诗人与友人之间心灵的契合,也抒发了别离之情。诗中用“画楼西畔桂堂东”来描绘诗人与友人分别的场景,用“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来表达友谊之深,用“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来描绘送别的场景和气氛,用“走马兰台类转蓬”来表达诗人离去的心情。整首诗意境优美、婉转动人,是杜牧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唐诗中的佳作之一。
古诗文《送友人》赏析
古诗文《送友人》赏析送友人唐朝: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送友人译文及注释【译文青山横亘在城郭的北侧,护城河环绕在城郭的东方。
我们即将在这里离别,你就要像飞蓬一样踏上万里征程。
空中的白云飘浮不定,像你从此游荡各地,我无法与你重逢;即将落山的太阳不忍沉没,亦似我对你的依恋之情。
我们挥手告别,从这里各奔前程,友人骑的那匹载他远离的马,好像不忍离去,萧萧的嘶叫着,增加了我的离愁别绪。
】【注释①郭:古代在城外修筑的一种外墙。
②白水:明净的水,护城河】。
③一:助词,加强语气。
为别:分别。
④蓬:古书上说的一种植物,蓬草枯后根断,又名“飞蓬”,常随风飞旋,这里比喻即将孤身远行的朋友。
⑤征:远征,远行。
⑥浮云:飘动的云,这里就像友人的行踪,从此山南水北,任意东西。
(把落日比作自己,抒发作者对友人的难舍难分)⑦游子:离家远游的人。
⑧兹:现在⑨萧萧:马的嘶叫声。
⑩班马:离群的马。
这里指载人远离的马。
送友人鉴赏这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诗人与友人策马辞行,情意绵绵,动人肺腑。
李白他的送友诗,除了绝句《赠汪伦》之外,以这首五言律诗最为有名。
此诗历来脍炙人口,选入教材,是个佳作。
首联的“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交代出了告别的地点。
诗人已经送友人来到了城外,然而两人仍然并肩缓辔,不愿分离。
只见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流过。
这两句中“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首联即写成工丽的对偶句,别开生面;而且“青”、“白”相间,色彩明丽。
“横”字勾勒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白水的动态,用词准确而传神。
诗笔挥洒自如,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
未见“送别”二字,但细细品味,那笔端却分明饱含着依依惜别之情。
中间两联切题,写出了离别的深情。
颔联“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意思就是此地一别,离人就要像蓬草那样随风飞转,到万里之外去了。
送友人古诗讲解
送友人古诗讲解
原文: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译文: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城的东边。
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
游子心思恰似天上浮云,夕阳余晖可比难舍友情。
频频挥手作别从此离去,马儿也为惜别声声嘶鸣。
讲解:这首送别诗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
诗中青翠的山岭,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相互映衬,色彩璀璨。
班马长鸣,形象新鲜活泼。
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写得有声有色,气韵生动。
诗的节奏明快,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毫无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
这正是评家深为赞赏的李白送别诗的特色。
送友人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10篇
送友人原文翻译及赏析送友人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10篇送友人入蜀李白〔唐代〕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译文及注释译文:听说从这里去蜀国的道路,自古以来都崎岖艰险不易通行。
人在栈道上走时,山崖从人的脸旁突兀而起,云气依傍着马头上升翻腾。
花树笼罩着从秦入蜀的栈道,春江碧水绕流蜀地的都城。
你的进退升沉都已命中注定,用不着去询问擅长卜卦的君平。
注释:见说:唐代俗语,即“听说”。
蚕丛:蜀国的开国君王。
蚕丛路:代称入蜀的道路。
崎岖:道路不平状。
山从人面起:人在栈道上走时,紧靠峭壁,山崖好像从人的脸侧突兀而起。
云傍马头生:云气依傍著马头而上升翻腾。
芳树:开著香花的树木。
秦栈:由秦(今陕西省)入蜀的栈道。
春流:春江水涨,江水奔流。
或指流经成都的郫江、流江。
蜀城:指成都,也可泛指蜀中城市。
升沉:进退升沉,即人在世间的遭遇和命运。
君平:西汉严遵,字君平,隐居不仕,曾在成都以卖卜为生。
赏析这是一首以描绘蜀道山川的奇美而著称的抒情诗。
此诗以写实的笔触,精练、准确地刻画了蜀地虽然崎岖难行,但具备别有洞天的景象,劝勉友人不必过多地担心仕途沉浮,重要的是要热爱生活。
诗中既有劝导朋友不要沉溺于功名利禄中之意,又寄寓诗人在长安政治上受人排挤的深层感慨。
全诗首联平实,颔联奇险,颈联转入舒缓,尾联低沉,语言简练朴实,分析鞭辟入里,笔力开阖顿挫,风格清新俊逸,后世誉为“五律正宗”。
全诗从送别和入蜀这两方面落笔描述。
首联写入蜀的道路,先从蜀道之难开始:“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临别之际,李白亲切地叮嘱友人:听说蜀道崎岖险阻,路上处处是层峦叠嶂,不易通行。
语调平缓自然,恍若两个好友在娓娓而谈,感情显得诚挚而恳切。
它和《蜀道难》以饱含强烈激情的感叹句“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开始,写法迥然不同,这里只是平静地叙述,而且还是“见说”,显得很委婉,浑然无迹。
《送友人》原文及翻译赏析(通用7篇)
《送友人》原文及翻译赏析《送友人》原文及翻译赏析(通用7篇)《送友人》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
全诗八句四十字,表达了作者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送友人》原文及翻译赏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送友人》原文及翻译赏析篇1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古诗简介《送友人》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
全诗八句四十字,表达了作者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此诗写得情深意切,境界开朗,对仗工整,自然流畅。
青山、白水、浮云、落日,构成高朗阔远的意境。
翻译/译文翻译版本一青山横亘在城郭的北侧,清澈的河水环绕在城郭的东方。
我们即将在这里离别,我的朋友要踏上万里征程了。
空中的白云飘浮不定,你从此游荡各地,我无法与你重逢;即将落山的太阳不忍沉没,好似我对你的依恋之情。
我们挥手告别,就此分别,友人骑的那匹载他远离的马,好像不忍离去,萧萧地呻吟着,增加了我的离别愁绪。
翻译版本二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郭的背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东城。
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
游子行踪不定,就像浮云一样随风飘荡,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
挥挥手从此分离,友人骑的那匹离群的马萧萧长鸣(似乎不忍离去)。
注释郭:古代在城外修筑的一种外墙。
白水:清澈的水。
一:助词,加强语气。
名做状。
为别:分别。
孤蓬:又名“飞蓬”,枯后根断,常随风飞旋。
这里比喻即将孤身远行的友人。
征:远行。
浮云:飘动的云。
游子:离家远游的人。
兹:声音词。
此。
萧萧:马的呻吟嘶叫声。
班马:离群的马。
赏析/鉴赏鉴赏一这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诗人与友人策马辞行,情意绵绵,动人肺腑。
李白他的送友诗,除了绝句《赠汪伦》之外,以这首五言律诗最为有名。
此诗历来脍炙人口,选入教材,是个佳作。
首联的“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交代出了告别的地点。
《送友人》原文及译文
《送友人》原文及译文《送友人》原文及译文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指古代中国人创作的诗歌作品。
广义的古诗包括诗、词、散曲,狭义的古诗仅指诗,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送友人》原文及译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送友人》原文:李白〔唐代〕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送友人》译文: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城的东边。
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
浮云像游子一样行踪不定,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
频频挥手作别从此离去,马儿也为惜别声声嘶鸣。
《送友人》赏析:这是一首情意深长的送别诗,作者通过送别环境的刻画、气氛的渲染,表达出依依惜别之意。
首联的“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交代出了告别的地点。
诗人已经送友人来到了城外,然而两人仍然并肩缓辔,不愿分离。
只见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流过。
这两句中“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首联即写成工丽的对偶句,别开生面;而且“青”、“白”相间,色彩明丽。
“横”字勾勒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白水的动态,用词准确而传神。
诗笔挥洒自如,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
未见“送别”二字,其笔端却分明饱含着依依惜别之情。
诗人借孤蓬来比喻友人的漂泊生涯,说:此地一别,离人就要象那随风飞舞的蓬草,飘到万里之外去了。
此联从语意上看可视为流水对形式,即两联语义相承。
但纯从对的角度看不是工对,甚至可以说不“对”,它恰恰体现了李白“天然去雕饰”的诗风,也符合古人不以形式束缚内容的看法。
此联出句“此地一为别”语意陡转,将上联的诗情画意扯破,有一股悲剧的感人力量。
古人常以飞蓬、转蓬、飘蓬喻飘泊生涯,因为二者都有屈从大自然、任它物调戏而不由自主的共同特征。
所以,此句想到“蓬”的形象时十分沉重,有不忍之情,非道一声珍重可比。
《送友人》原文及翻译赏析7篇
《送友人》原文及翻译赏析《送友人》原文及翻译赏析7篇《送友人》原文及翻译赏析1原文:送友人游河东唐代:项斯停车晓烛前,一语几潸然。
路去干戈日,乡遥饥馑年。
湖波晴见雁,槐驿晚无蝉。
莫纵经时住,东南书信偏。
译文:停车晓烛前,一语几潸然。
拂晓时行车已在门口等着通宵话别的远行人,想说一句道别的话,几度哽咽流泪。
路去干戈日,乡遥饥馑年。
此时战争仍然频繁,连年饥荒,家乡遥远,一路上肯定会有种种艰难险阻。
湖波晴见雁,槐驿晚无蝉。
江南的秋天天气晴好时,湖边能看见大雁;驿站傍晚,槐下听不见蝉声。
莫纵经时住,东南书信偏。
友人啊,请不要任性久留在河东;东南地处偏远书信难通,太令人挂念了。
注释:停车晓烛前,一语几潸(shān)然。
潸然:流泪的样子。
路去干戈日,乡遥饥馑(jǐn)年。
干戈:指战争。
饥馑:灾荒之年,庄稼没有收成。
湖波晴见雁,槐驿(yì)晚无蝉。
莫纵经时住,东南书信偏。
莫纵:不要任性。
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诗。
“停车晓烛前,一语几潸然”句写天刚拂晓,离别的车已在门口等着通宵话别的远行人。
想说一句道别的话,忍不住几度哽咽流泪。
挚友间的远别是伤感的,这是一种“行子肠断”、“居人愁卧”的黯然销魂的场景。
这里作者很形象地描绘了临别一瞬的凄恻容态,反映出朋友间的深情。
这两句破题切情,为全篇定下了深沉感伤的基调。
三四句预想友人旅途的艰难。
“路去干戈日,乡遥饥馑年”,当时战争频仍,连年饥馑。
友人正在这种兵荒马乱的年月,抛亲别友远去河东。
诗人设想,他一路上定会遇到种种艰难险阻,不禁为之担惊不安。
由此也可推想,友人此行名为“游河东”,实际上可能是迫于某种原因的不得已。
联系“一语几潸然”句,我们明白了,所以如此悲切,除了友情难舍之外,还有着战乱的忧伤。
这两句不仅表达出诗人对友人的体贴深情,而且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人们在这动乱中的痛苦生活。
把个人的惜别和时代的忧患结合在一起,感情沉郁,有着鲜明的时代色彩和诗人伤时悯世的热情。
五六句想象两地的景象,寄托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送友人》的诗意
《送友人》的诗意
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作者介绍: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
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越女词》、《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注释:
郭:古代在城外修筑的一种外墙。
白水:清澈的水。
别:告别。
蓬:也称“飞蓬”。
诗人用“孤蓬”喻指远行的朋友。
征:远行。
游子,离家远游的人。
兹:这里,此处。
萧萧:马的呻吟嘶叫声。
班马:离群的马,这里指载人远离的马。
班,分别;离别,一作“斑”。
诗文意思:
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城的东边。
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
浮云像游子一样行踪不定,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
频频挥手作别从此离去,马儿也为惜别声声嘶鸣。
《送友人》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为李白名篇之一,全诗八句四十字,表达了作者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与离情别绪之意。
此诗写得情深意切,境界开朗,对仗工整,自然流畅。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意思-赏析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意思-赏析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意思|赏析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城的东边。
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
浮云像游子一样行踪不定,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
挥挥手从此分离,友人骑的那匹将要载他远行的马萧萧长鸣,似乎不忍离去。
鉴赏作者:佚名这是一首情意深长的送别诗,作者通过送别环境的刻画、气氛的渲染,表达出依依惜别之意。
首联的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交代出了告别的地点。
诗人已经送友人来到了城外,然而两人仍然并肩缓辔,不愿分离。
只见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流过。
这两句中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首联即写成工丽的对偶句,别开生面;而且青、白相间,色彩明丽。
横字勾勒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白水的动态,用词准确而传神。
诗笔挥洒自如,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
未见送别二字,其笔端却分明饱含着依依惜别之情。
接下去两句写情。
诗人借孤蓬来比喻友人的漂泊生涯,说:此地一别,离人就要象那随风飞舞的蓬草,飘到万里之外去了。
此联从语意上看可视为流水对形式,即两联语义相承。
但纯从对的角度看不是工对,甚至可以说不对,它恰恰体现了李白天然去雕饰的诗风,也符合古人不以形式束缚内容的看法。
此联出句此地一为别语意陡转,将上联的诗情画意扯破,有一股悲剧的感人力量。
古人常以飞蓬、转蓬、飘蓬喻飘泊生涯,因为二者都有屈从大自然、任它物调戏而不由自主的共同特征。
所以,此句想到逢的形象时十分沉重,有不忍之情,非道一声珍重可比。
太白集王琦注云:浮云一往而无定迹,故以比游子之意;落日衔山而不遽去,故以比故人之情。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心,写得流畅自然,感情真挚。
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大笔挥洒出分别时的寥阔背景:天边一片白云飘然而去,一轮红日正向着地平线徐徐而下。
此时此景,更令诗人感到离别的不舍。
这两句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也对得很工整,切景切题。
李白送友人这首诗送的是谁全诗翻译
李白送友人这首诗送的是谁全诗翻译李白《送友人》送的人是杜甫。
根据研究资料介绍,《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写举杯与杜甫握别,《送友人》是写杜甫刚刚离去,《沙丘城下寄杜甫》写思念好友杜甫,研究认为这三首诗中的感情脉络相合,应该可视为组诗。
《送友人》原文及翻译原文: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翻译: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城的东边。
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
浮云像游子一样行踪不定,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
挥挥手从此分离,友人骑的那匹将要载他远行的马萧萧长鸣,似乎不忍离去。
《送友人》赏析这是一首情意深长的送别诗,作者通过送别环境的刻画、气氛的渲染,表达出依依惜别之意。
《送友人》为李白的名篇之一。
这首送别诗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
诗中青翠的山岭,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相互映衬,色彩璀璨,寓情于景。
班马长鸣,形象新鲜活泼,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画面。
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写得有声有色,气韵生动,画面中流荡着无限温馨的情意,感人肺腑。
这正是评家深为赞赏的李白送别诗的特色。
《送友人》作者简介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十载名兼利全诗的解释
十载名兼利全诗的解释一、原文《送友人》【作者】杜牧【朝代】唐十载名兼利,人皆与命争。
青春留不住,白发自然生。
夜雨滴乡思,秋风从别情。
都门五十里,驰马逐鸡声。
二、译文十年来我在名利的欲海里挣扎不休,与命运争斗不息结果却是青春不再,白发悄然生长。
此时听着外面的夜雨和秋风萧瑟,内心的思乡之情汹涌而来。
白天,就在都门五十里之外,马蹄得得声,鸡鸣喳喳声,是那么的真切,仿佛还在耳边三、注释载:年。
四、《送友人》赏析这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送别诗。
杜牧的诗歌深情而明丽,诸如“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等等,然而这首送别诗却格外含蓄深情.既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也倾诉了生活的不易。
谁不是为了生活,四处奔波,一地鸡毛?这首诗最绝美的深情则隐藏在尾联“都门五十里,驰马逐鸡声”,前三联皆为此联作渲染铺陈。
与前面描述的青春与白发,夜雨与秋风眼前事实不同,尾联这是一个想象的场景,是一个看不见的场景。
但这个看不见的场景背后,却蕴含了广阔无垠的深意,诗意直追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之送别深情。
友人明明已经走远了,诗人却仿佛听到五十里之外,马蹄得得声。
正因为这种不可能,才让我们读懂了诗人的深情。
如果送别只发生在视线之内,只能说这样的情谊不够深:唯有送你离开,在千里之外,才是最好的感情。
刘备送徐庶,砍断了树林,将送别的目光最大化。
诗人也是如此,通过自己的想象,将送别的目光最大化,从而表达出内心的难舍难分。
反过来,看看前几句,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人生在世,终日为了生活,与命运争斗不息。
十年一晃而过,青春易老,白发已生。
在夜雨中思念故乡,在秋风中满怀别情。
人生想来已很悲苦,却还要与你分别,真是苦上加苦,苦不堪言。
虽然你已远去,思念却总是让你骑着马儿“哒哒”入梦来。
至此,“都门五十里,驰马逐鸡声”的别情,跃然纸上,感人至深!。
杜牧的《送友人》
杜牧的《送友人》大全很荣幸同学们能来关注杜牧的《送友人》诗文内容,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发布,让我们赶快一起来学习一下吧!一.杜牧的《送友人》在《送友人》这首诗里,杜牧丝毫没有提起送别友人的详细场景,而是直抒胸臆,不无沉痛的反思道:十年来,我在名利的欲海里挣扎不休,与命运争斗不息。
然而,我争斗的结果是什么呢?青春不再,白发悄然生长。
此时此刻,听着外面的夜雨和秋风萧瑟,内心的孤寂瞬间汇成了海,思乡之情也汹涌而来。
最终两句是一处闲笔,也是妙笔。
突然,杜牧想起白天时的场景:就在都门五十里之外,马蹄得得声,鸡鸣喳喳声,是那么的真实,仿佛还在耳边。
在这里,“驰马逐鸡声”有着深刻的象征意义,马蹄声象征着男人们的幻想和奔波,逐鸡声则象征着女人们的生活和日常,共同组成了人生百态。
论名气,李白的《送友人》毫无疑问要远远超过杜牧;论深度,杜牧的《送友人》则要远胜于李白~二.《送友人》的全诗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作品解释⑴郭:古代在城外修筑的一种外墙。
⑵白水:明净的水⑶一:助词,加强语气。
为别:分别。
⑷孤蓬:又名“飞蓬”,枯后根断,常随风飞旋。
这里比方即将孤身远行的伴侣。
征:征途,远行。
⑸游子:离家远游的人。
⑹自兹去:从今离开。
兹:此,现在。
⑺萧萧:马的嘶叫声。
班马(留意不要写成“斑马”):离群的马。
这里指载人远离的马。
(8)班:分开,分别。
作品译文青山横亘在城郭的北侧,白亮亮的河水环绕在城郭的东方。
我们即将在这里离别,你就要像孤飞的蓬草一样踏上万里征程。
空中的白云飘浮不定,仿佛你行无定踪的心绪,即将落山的太阳不忍沉没,亦似我对你的依恋之情。
我们挥手告辞,从这里各奔前程,两匹马好像也懂得仆人的心情,不忍离别同伴而萧萧长鸣。
三.杜牧送友人这诗翻译解释求解是李白的吧送友人唐代: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郭:古代在城外修筑的一种外墙。
白水:清亮的水。
杜牧《送人》原文及翻译赏析
杜牧《送人》原文及翻译赏析
送人原文:
鸳鸯帐里暖芙蓉,低泣关山几万重。明镜半边再相逢呢?宇宙虽然广阔,人来人去,多的是再相逢的时候,大可不必为一时的分别而太难过。「此生何处不相逢」,可看作分手时候的潇洒;也可用作警告不怀好意的人,彼此总有再碰头的时候,凡事不要太过火。末句后来成为名句「人生何处不相逢」。 诗词作品:送人 诗词作者:【唐代】杜牧 诗词归类:【送别】
《送友人》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下】
《送友人》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班级:姓名:资料内容:【原文】【课下注释】【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精品习题及答案】【原诗】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译文】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城的东边。
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
浮云像游子一样行踪不定,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
频频挥手作别从此离去,马儿也为惜别声声嘶鸣。
【作者】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背景】本诗是玄宗天宝末(约754)李白在安徽宣城送别友人时所作。
宣城,南齐大诗人谢朓居住、任太守之地,景色优美,李白对此素来情有独钟。
【主题思想】表达了作者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与离情别绪之意。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诗中交代送别地点及环境的句子: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2、诗中借马的萧萧长鸣,表现友人不忍离去的诗句: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3、诗中比喻友人离家远游,行踪难定的诗句: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4、诗中借比喻的修辞手法来表达诗人与友人难舍难分之情的诗句:浮云游子意,二、选择题:1、对《送友人》这首诗理解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D )A。
“送”字统领了诗人在这首诗中的情感。
B。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中的“孤蓬”比喻诗人眼中离别的友人。
C。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送友人》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送友人》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班级:姓名:资料内容:【原文】【课下注释】【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精品习题及答案】【原诗】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译文】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城的东边。
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
浮云像游子一样行踪不定,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
频频挥手作别从此离去,马儿也为惜别声声嘶鸣。
【作者】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背景】本诗是玄宗天宝末(约754)李白在安徽宣城送别友人时所作。
宣城,南齐大诗人谢朓居住、任太守之地,景色优美,李白对此素来情有独钟。
【主题思想】表达了作者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与离情别绪之意。
【赏析】这是一首情意深长的送别诗,作者通过送别环境的刻画、气氛的渲染,表达出依依惜别之意。
首联的“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交代出了告别的地点。
诗人已经送友人来到了城外,然而两人仍然并肩缓辔,不愿分离。
只见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流过。
这两句中“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首联即写成工丽的对偶句,别开生面;而且“青”、“白”相间,色彩明丽。
“横”字勾勒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白水的动态,用词准确而传神。
诗笔挥洒自如,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
《送友人》原文及翻译-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归纳-高中.doc
《送友人》原文及翻译|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的小编给各位考生筛选整理了:唐诗三百中《送友人》原文,《送友人》原文翻译,《送友人》作者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
一、《送友人》原文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二、《送友人》原文翻译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城的东边。
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
浮云像游子一样行踪不定,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
挥挥手从此分离,友人骑的那匹将要载他远行的马萧萧长鸣,似乎不忍离去。
三、《送友人》作者介绍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苏联亡党亡国20年祭》观后感《苏联亡党亡国二十年祭》是苏联解体20年后拍摄的一部纪录片,该片运用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倾听并记录了那场剧变的亲历者、见证者以及普通民众的切身感受,全景式地展现了苏共亡党及苏联解体的全过程,并从民主政治、经济改革、意识形态、内政外交等多方位、多角度对这个20世纪90年代初发生的世界性重大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台前幕后进行了深入的理性分析和理论思考,揭示了苏共建党93年执政74年,却在一夜之间分崩离析、亡党亡国的深刻历史教训。
该片结尾总结了6点经验教训:第一,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高度重视党的思想理论工作。
送友人古诗翻译赏析
送友人古诗翻译赏析送友人古诗翻译赏析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送友人古诗翻译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送友人古诗翻译赏析篇1送友人作者: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解1、郭:城墙外的墙,指城外。
2、蓬:草名,枯后随风飘荡,这里喻友人。
3、兹:现在。
4、班:分别。
译文青山横卧在城郭的北面,白水泱泱地环绕着东城。
在此我们一道握手言别,你象蓬草飘泊万里远征。
游子心思恰似天上浮云,夕阳余晖可比难舍友情。
频频挥手作别从此离去,马儿也为惜别声声嘶鸣。
赏析这是首送别,充满诗情画意。
首联工对,写得别开生面。
先写作别处的山水:青山横亘外城之北,白水环绕东城潺流。
此两句以“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
“青”、“白”相间,色彩明丽。
“横”字刻出山之静态,“绕”字画出水之动态。
如此描摹,挥洒自如,秀丽清新。
中间二联切题,写分手时的离情别绪。
前两句写对朋友飘泊生涯的关切,落笔如行云流水,舒畅自然。
后两句写依依惜别的心情,巧妙地以“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
写得有景有情,情景交融。
尾联更进一层,抒发难舍难分的情绪。
化用:《诗经·小雅·车攻》“萧萧马鸣”句,嵌入“班”字,写出马犹不愿离群,何况人乎?烘出缱绻情谊,真是鬼斧神工。
诗写得新颖别致,丰采殊异。
色彩鲜艳,语言流畅,情意宛转含蓄,自然美与人情美水乳交融,别是一番风味。
送友人古诗翻译赏析篇2送友人[唐]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释:郭:古代在城外修筑的一种外墙。
白水:明净的水为别:分别游子:离家远游的人一:助词,加强语气。
蓬:古书上说的一种植物,干枯后根株断开,遇风飞旋,也称“飞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