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第七章++30年代小说

合集下载

中国现代文学史30年代

中国现代文学史30年代

•一、概述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1928—1937年6月),30年代文学•30年代文艺的基本特征:•(1)五四时期相对思想自由氛围消失,文学主潮政治化•(2)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3)左翼文学之外,自由主义及其他多种倾向文学共同发展•30年代文艺运动发展的基本线索•国民党的党制文化和党制文学•占主流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及其文学•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运动及其文学•革命文学论争和以”左联”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文学思潮•••(一)倡导•主要团体:创造社(后期),太阳社。

1926年郭沫若《革命与文学》一文可视作革命文学运动的宣言。

•人物:郭沫若、成仿吾、李初梨、彭康、冯乃超、朱镜我等。

•文章:郭沫若《英雄树》《桌子的跳舞》,成仿吾《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蒋光慈《关于革命文学》•刊物:《创造月刊》《文化批判》《流沙》等。

•革命文学观点受当时苏联和日本等国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中”左”倾机械论•“无产阶级文化派”•文学组织”拉普”•(一)、革命文学内部•革命文学派与鲁迅、茅盾等人的论争。

•革命文学派:冯乃超《艺术与社会生活》,全面否定五四文学,就“中国浑沌的艺术界的现象作了全面的批判”。

称叶绍钧“最典型的厌世家”,郁达夫“悲哀者”。

•《文化批判》4月号出版了“批判鲁迅”的专辑,批判茅盾专辑。

•鲁迅反击《醉眼中的朦胧》《革命时代的文学》,茅盾《从牯岭到东京》“一切文艺固是宣传,一切宣传并不是文艺。

”•机械论-简介••拉普-拉普•RAPP(三)主张•1、文学是有阶级性的,要提倡无产阶级文学。

•2、文学是宣传武器。

•3、无产阶级文学作家一定要获得阶级意识。

•(四)左联成立及经过•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

参加会议的有鲁迅、冯雪峰、柔石、沈端先、冯乃超、李初梨、彭康、蒋光慈、钱杏邨、田汉等四十余人。

郭沫若,茅盾,郁达夫等都参加了左联。

•主要刊物:《前哨》《文学导报》《北斗》《文学月报》《十字街头》《拓荒者》等。

现当代文学课件第七章

现当代文学课件第七章


叶灵凤的小说
《菊子夫人》 《鸠绿媚》 《红的天使》 《时代姑娘》 感伤的恋情小说 中国心理分析小说最早的推行者 30年代都市病态的标本

Prof. Wan & Shan @嘉兴学院中文 系
15
新感觉派小说
“新感觉派小说”是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 形成于上海的一个小说流派,主要代表作家有 施蜇存、刘呐鸥、穆时英、叶灵凤等。新感觉 派的出现与日本文坛新感觉派的影响有关,具 有现代派小说的某些特质。 新感觉派小说主要代表作:(小说集)

Prof. Wan & Shan @嘉兴学院中文 系 4
(一)丁玲的小说

丁玲(1904—1986) 丁玲的主要作品: 《梦珂》(1927) 《莎菲女士的日记》(1928) 《韦护》(1930) 《水》(1932) 《母亲》(1933) 《1930年春上海》(1930) 《我在霞村的时候》(1940) 《夜》(1941) 《在医院中》(1940)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1948)

Prof. Wan & Shan @嘉兴学院中文 系
17
新感觉派小说的主要特色
在快速的节奏中,表现半殖民地大都市的畸型 与病态; 注重人物的潜意识、隐意识的描写,热衷于变 态人格与畸型心理的展示; 在刻画人物时注重人物的心理分析; 将人的主观感觉、主观印象渗透溶合到客体的 描写之中; 借鉴西方意识流手法和电影镜头的切换手法, 造成如跳跃的镜头组接般的快速的节奏; 常采用幻觉、通感、反讽等手法将主体感觉外 化。
Prof. Wan & Shan @嘉兴学院中文 系 5
《莎菲女士的日记》


故事与人物: 莎菲 苇弟 凌吉士 莎菲,五四退潮后小资产阶级叛逆、苦闷的知识女性的 典型:

大一下现代文学30年代小说

大一下现代文学30年代小说

第六章:30年代小说(矛盾老舍巴金沈从文其他)第一节:矛盾一:文学道路和人生道路1:文学批评家沈雁冰2:小说家矛盾—社会剖析小说的开创者贡献:提供了现代都市长篇小说的范本,提供了民族资本家和时代新女性两种人物典型3:文学史意义:驾驭长篇的能力,塑造典型的才情,宏大豪迈的叙事,精雕细刻的工夫,批评视角的敏锐值得称道社会剖析小说概念由北大教授严家炎于1982年提出,指以矛盾为代表,包括吴组湘,沙汀,艾芜,王仁叔,叶紫等在内的一群作家的创作,他们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试图将科学的社会理想与创作实践相结合,是创作达到从本质上揭示生活真实并正确预示社会发展走向的目的。

特点:一般从社会政治经济分析入手,用阶级斗争的眼光去观察和分析社会,以阶级斗争为表现重心,以理性分析开拓形象思维的深广度,注重典型人物的塑造。

都受到影响二:《蚀》三部曲1:内容表现大革命运动前后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深刻揭示了革命阵营中的种种矛盾和问题2:《幻灭》静女士慧女士描写了不谙世事抱着美好幻想参加革命的知识女性静的性格悲剧—叙述者及文学史对静女士都持批判态度静女士并非文学史或权威叙事者所谓的弱势女性,而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行动能力的现代新女性,静对学潮,革命的冷眼旁观与疏离态度及对革命的幻灭感受,呈现了矛盾对革命的理性反思与批判3:《动摇》摇摆不定的革命者方罗兰;魅力四射,现代开放的新女性孙舞阳;投机革命的反动分子胡国光(这一形象开启了左翼文学塑造反面人物的模式—凶残,贪婪,狡诈,道德败坏)4:《追求》描写大革命失败后一群青年知识分子苦闷颓废的生活状态,他们不甘寂寞,但所有的追求都以幻灭告终,小说揭示了当时知识分子普遍的心理状态张曼青:政治/教育/婚姻朱近如;王仲昭:报纸革命/陆俊卿;章秋柳:成立社团/以爱情与身体点燃他人;史循:嫉妒颓废/追求自杀5:《蚀》三部曲的评价艺术上比较粗糙情趣上也不够平衡(身体叙事,男性欲望眼光,热衷于情色描写)但近年来却好评渐增,其值得肯定之处有①时代新女性形象系列的塑造,静女士,孙舞阳,章秋柳等呈现了革命队伍中的时代新女性;形象特征:性感,开放,追求刺激,崇尚享乐,有着强悍泼辣的生命力和反封建的叛逆性②反思革命的激情与理性,小说以真挚饱满的激情,融入矛盾自身的经验,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心灵历程的角度反映大革命运动及其存在的问题,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和清醒的批判精神③思想与艺术都超过了蒋光慈等人的“革命+恋爱”小说“革命+恋爱”小说:左翼作家创作的表现革命者的革命与恋爱故事的小说,是30年代小说的重要现象。

中国现当代文学 教学大纲

中国现当代文学 教学大纲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大纲根据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教育部“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12》制定(朱栋霖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12》(上)模块一:20年代文学导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教学设计:课前布置重点文献预习。

课堂讲授从文献解读入手,表述中国现代文学的性质和发生过程。

知识点: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开端。

教学要点:人的观念与文学的发展。

中国文学现代化开端的具体表现。

教学要求:使学生理解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化、西方思潮的内外在关系。

重点:1、重点文献:《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红楼梦评论》。

2、“人”的观念的演变,是贯穿与推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3、中国文学现代化开端的具体表现。

4、推动中国文学现代化观念变革的代表人物及其历史贡献。

5、在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期的20年里各文体创新的努力及其局限。

难点:以“人”的观念的演变重新阐释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进程。

思考题:1、为什么说“人”的观念的演变是推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内在动力?2、简述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具体表现及其特点。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教学设计:在重点文献预习的基础上,通过讲授和提问的方式分析“五四”文学革命的性质和过程。

知识点:《新青年》、五四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

教学要点:五四文学革命的过程,内容,意义。

教学要求:五四文学革命产生必然性、历史价值和得失反思。

重点:1、重点文献:《文学改良刍议》、《文学革命论》、《人的文学》。

2、五四文学革命的时代背景及其对中国现代文学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3、五四文艺思潮与论争在五四文学革命中的重要作用。

4、五四文学的基本特征及新文学社团流派对五四文学的推动作用。

难点:五四文学革命的复杂社会背景及其发生的内在历史逻辑。

思考题:1、为什么说五四文学革命标志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确立?2、简介《文学改良刍议》与《文学革命论》的主要内容并比较二者的不同特点。

中国现代文学史-30年代小说

中国现代文学史-30年代小说

文化保守主义立场,使他们有意避开政治斗争和社 会功利目的,拒绝文学的商品化,标举“纯正的文 学趣味”,专注于提高作品的文化品位。
(4)文体
• 作品讲求文章之美,通过作家人生体验的融入、 散文化的结构和笔调,以及牧歌情调和地域文化 气氛的营造,将对乡土经验的眷念和传统回归的 渴望,用极具诗意的体式表现。
• 往往以“乡下人”的眼光,在乡村与城市的比照 中建立自己的审美天地。作品多有乡土气息,具 有乡野的质朴之美,同时又有凝重古久之风。
美学趣味上冷静舒徐的格调、含蓄的情绪和节制 的理性,也成为“京派”小说的显著特色。 • 具有圆熟静穆的美和东方牧歌的情调。
(3)文化上
• 政治上的自由主义和文化上的保守主义倾向。
海派文学关键词:
• 上海外滩、南京路、大光明影院、百乐门、出版 业、赛马场、酒店 • 鸳鸯蝴蝶派、新海派、新感觉派、市民传奇 • 舞女、水手、投机商、银行职员、少爷、姨太太
(二)创作特色
• 1.题材上: • 主要是对病态、畸形、 没落的都市生活的表 现,表现人的精神的 寂寞和肉体堕落,善 于从人的内心深层次 去表现人的痛苦与生 存状态。 • 如: • 《两个时间的不感症 者》
4、独特的思想艺术风貌
• (1)在题材上
• “京派”小说作家经 常写农村的平民生活 和田园风情,有时也 写古都皇城瓜棚之下、 疏篱之侧的老市民的 哀乐。
例如
• 沈从文的湘西世界 • 废名的黄梅故乡世界 • 芦焚的河南果园城世 界 • 萧乾的北京皇城根下 的老北京世界等
(2)在审美上
• 他们往往把美的理想寄托在过去,怀念因历史演 进而逝去的美好的东西。伴随着怀旧情绪的是诚 实、从容、宽厚的创作态度。 • 他们偏爱发掘普通人生命的庄重和坚忍; • 表现女性特别是少女的美丽、纯洁和善良。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目录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目录

第一编第一个十年(1917-1927年)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一)一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二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三胡适、周作人与新闻学初期理论建设四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第二章鲁迅(一)一《呐喊》与《彷徨》: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标志二说不尽的阿Q三《野草》与《朝花夕拾》第三章小说(一)一“五四”小说取得文学的正宗地位二从“问题小说”到人生派写实小说三“自叙传”抒情小说及其他主观型叙述小说第四章通俗小说(一)一民国旧派小说二新文学迫使旧派向“俗”定位第五章郭沫若一《女神》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二《女神》的艺术想象力、形象特征与形式三从《星空》、《瓶》到《前茅》与《恢复》四以《屈原》为代表的历史题材的剧作第六章新诗(一)一“新诗”的诞生——“五四”新诗运动二“尝试”中的新诗——早期白话诗三“开一代诗风”的新诗创作四新诗的“规范化”——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前期新月派五“纯诗”概念的提出与早期象征派诗歌六早期无产阶级诗歌第七章散文(一)一《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二周作人与“言志派”散文三冰心、朱自清和“文学研究会”作家散文四郁达夫和“创造社”作家散文五“语丝”派和“现代评论”派的散文第八章戏剧(一)一文明新戏:中国现代话剧的萌芽与诞生二“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建设西洋式新剧”的战略选择三业余的、非营业性的“爱美剧”与“小剧场运动”的倡导四“小剧场”培育的田汉、丁西林等话剧文学的开创者及其创作第二编第二个十年(1928-1937年6月)第九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二)一三十年代文艺运动发展的基本线索二革命文学论争和以“左联”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文学思潮三自由主义作家文艺观及两大文艺思潮的对立四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第十章茅盾一开创新的文学范式二茅盾的小说成就三理论批评与其他方面的贡献第十一章老舍一文化批判视野中的“市民世界”二《骆驼祥子》:对城市文明病与人性关系的探讨三老舍作品的“京味”与幽默第十二章巴金一青春的赞歌:巴金前期小说创作二《家》的杰出成就三深沉的悲剧艺术:巴金后期小说创作第十三章沈从文一边地湘西的叙述者、歌者二乡村叙述总体及其对照的世界三文学理想的寂寞第十四章小说(二)一“左联”和左翼小说二京派小说和其他独立作家的小说三海派小说第十五章通俗小说(二)一雅俗互动的文学态势二张恨水等言情写实小说的俗雅融合三武侠想象世界的多方拓展第十六章新诗(二)一中国诗歌会诗人群的创作二后期新月派的创作三戴望舒、卞之琳等现代派诗人的创作第十七章鲁迅(二)一鲁迅杂文的重大意义二鲁迅杂文的思想、艺术特质三《故事新编》:鲁迅最后的创新之作第十八章散文(二)一林语堂与幽默闲适小品二左翼作家的“鲁迅风”杂文和风格多样的散文三“京派”与开明同人的散文四报告文学与游记第十九章曹禺一从《雷雨》到《原野》二《北京人》与《家》三曹禺剧作的命运第二十章戏剧(二)一走向广场:无产阶级戏剧、红色戏剧、国防戏剧与农民戏剧的倡导二职业化、营业性“剧场戏剧”的确立与夏衍、李健吾的创作第三编第三个十年(1937年7月-1949年9月)第二十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三)一战争制约下不同政治地域的文学分割并存二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三文学思潮、论争与胡风等的理论批评第二十二章赵树理一赵树理出现的文学史意义二塑造历史变革中的农民形象三评书体现代小说形式第二十三章小说(三)一暴露与讽喻二体验与追忆三通俗与先锋四现实与民间第二十四章通俗小说(三)一雅俗对立的逐渐消解二各类型通俗小说的“现代化”三解放区的文学通俗化运动第二十五章艾青一艾青的历史地位二独特意象与主题三忧郁的诗绪四诗的艺术与形式第二十六章新诗(三)一从同声歌唱到七月派诗人群的出现二从冯至等校园诗人群到以穆旦为代表的“中国新诗派”三敌后根据地的诗歌创作:诗的民间资源的新的吸收与创造第二十七章散文(三)一报告文学的勃兴二继承鲁迅传统的杂文三小品散文的多样风致第二十八章戏剧(三)一“广场戏剧”的三次高潮二大后方、上海孤岛:“剧场戏剧”再度兴起三沦陷区职业化、商业化的“剧场戏剧”的繁荣第二十九章台湾文学一台湾现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轮廓二台湾现代文学的代表性作家。

中国现代文学史30年代小说-茅盾

中国现代文学史30年代小说-茅盾

征。
网状结构,事件此起彼伏,场面纵横交错,人物众多,
井然有序,纷而不乱。
五条线并进结构: 1.买办资本家赵伯韬、金融资本家杜竹斋、民族工业资本家吴荪
甫等人为代表的公债投机活动;
2.在世界经济危机、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及军阀混战等影响下民
族工业的兴办、挣扎和最后的彻底破产;
3.工人阶级的悲苦生活以及他们的反抗斗争; 4.如火如荼的农村革命运动,吴老太爷仓惶出逃、曾沦海暴死
文艺理论家、批评家到 作家的身份转移。
解放后,茅盾曾任过文
化部长、文联名誉主席、 作协主席等职务,《人 民文学》主编。
文学史界近年来公认茅
世。遗嘱中要求恢复党 籍,捐出25万元,设立 “茅盾文学基金会”, 每三年评一次“茅盾文 学奖”,鼓励长篇小说 的创作。
盾是中国社会剖析派小 说的坛主。
二、创作
性,反映生活的政治性,结果亵渎了文学的尊严。
蓝棣之《现代文学经典:症候式分析》
《子夜》是一部抽象观念加材料堆砌而成的生活文献。
《子夜》是一部可读经验、缺乏时空的超越意识,过于急功
近利,没有深厚的哲理内涵和人生启示,缺乏对人性、 生命和宇宙意识的透视。
王晓明《惊涛骇浪里的自救之舟--论茅盾的小说创作》
论述了茅盾创作在艺术上的滑坡现象:
从具有与众不同的艺术风姿,在对往事的追忆中获取
灵感的《蚀》三部曲,——“每每是从判断时事的抽象 例题出发去进行构思”,“拥有明确的社会政治主题” 的《子夜》、《林家铺子》等,这种随社会潮流而动 的文学功利欲求,掩盖了他本身的艺术素质的充分发 挥。
“我写这部小说,就是想用形象的表现来回答托派和
资产阶级学者:中国没有走向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中国在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官僚买办阶级的压迫下, 是更加半封建半殖民地化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中虽 有些如法国资产阶级性格的人,但在1930年半殖民地 半封建的中国不同于18世纪的法国,中国民族资产阶 级的前途是十分黯淡的,他们软弱而且动摇。当时, 他们的出路只有两条:投向帝国主义,走向买办化, 或者与封建势力妥协。”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件】三十年代小说概述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件】三十年代小说概述

第一节三十年代小说概述巴金(1904年——),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巴金”是他1928年写完《灭亡》时开始使用的笔名,出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

巴金的曾祖做过县官,曾著有《醉墨山房仅存稿》一卷,祖父也做过九年官,刊印过一册《秋棠山馆诗抄》,父亲李道河,曾任四川省广元县知县。

童年时代的巴金大都是在一种充满“父母的爱,骨肉的爱,人间的爱,家庭生活的温暖”1[1]的环境中度过的。

他的母亲陈淑芬,是他童年时代的第一位先生,“她很完满地体现了一个‘爱’字。

她使我知道人间的温暖,她使我知道爱与被爱的幸福。

她常常用温和的口气,对我解释种种的事情。

她教我爱一切的人,不管他们的贫或富;她教我帮助那些在困苦中需要扶持的人;她教我同情那些境遇不好的婢仆,怜恤他们,不要把自己看得比他们高,动辄将他们打骂”。

2[2]这种“爱的教育”实质上已带有一定程度的民主及人道主义的色彩,它使巴金幼小的心田里从此埋下“博爱”的种子,对巴金后来的思想发展起了重大的启蒙作用。

1914年母亲的病逝与1917年父亲相继病故,这两件事对巴金来说,是他人生道路上的一大激变。

父亲的死“使这个富裕的大家庭变成了一个专制的大王国。

在和平的、友爱的表面下我看见了仇恨的倾轧和斗争;同时在我的渴望自由发展的青年的精神上,‘压迫’象沉重的石块重重地压着”。

3[3]这些压迫主要来自陈旧的封建家庭观念以及长辈的威权。

在这虚伪的礼教的囚牢中,巴金看到了自己的兄弟姐妹在挣扎、受苦以至死亡。

于是,他心中燃起了“憎恨”的火苗。

“接着‘爱’来的就是这个‘恨’字。

”4[4]年轻巴金的目光从仆人、从自己同辈人的不幸遭遇中,开始投向了社会,开始从家庭的专制想到了社会的腐朽。

他说“我开始觉得现在社会制度的不合理了。

我常常狂妄地想:我们是不是能够改造它,把一切事情安1[1]巴金《短简(一)·我的几个先生》。

《巴金全集》第1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

2[2]巴金《短简(一)·我的幼年》。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第七章 茅 盾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第七章   茅 盾

无数的高耸的乳峰,颤动着,颤动着的乳峰,在满 屋子里飞舞了!而夹在这乳峰的舞阵中间的,是荪甫的 多疱的方脸,以及满是邪魔的阿萱的眼光。突然吴老太 爷又看见这一切颤动着飞舞着的乳房像乱箭一般射到他 胸前,堆积起来,堆积起来,重压着,重压着,压在他 胸脯上,压在那部摆在他膝头的《太上感应篇》上,于 是他又听得狂荡的艳笑,房屋摇摇欲倒。 “邪魔呀!”吴老太爷似乎这么喊,眼里迸出金花。 他觉得有千万斤压在他胸口,觉得脑袋里有什么东西爆 裂了,碎断了;猛的拔地长出两个人来,粉红色的吴少 奶奶和苹果绿色的女郎,都嘻开了血色的嘴唇像要来咬。 吴老太爷脑壳里梆的一响,两眼一翻,就什么都不知道 了。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 文学家 文艺理论家、批评家 “社会剖析小说”派主将
一、生平与创作
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 1913年考入北大预科班。 1916年任《小说月报》的编辑工作,1926年 辞职。 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参加国民党 第二次代表大会。 大革命失败,写下了《幻灭》。 革命三部曲:《蚀》(《幻灭》1927、《动 摇》1928、《追求》1928)。
革命三部曲
《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 特殊时期青年知识分子的革命与爱情 《幻灭》 静女士——抱素——幻灭 ——强连长——幻灭 慧女士——把爱情当作玩弄男子的手段——幻灭 《动摇》 方罗兰——对家庭 ——孙舞阳——动摇 《追求》大革命失败后 张曼青——从事教育事业获得爱情——失败、失去爱情 章秋柳——救史循——史循自杀——章秋柳追求破灭 此后的长篇《虹》为他的革命系列画下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新中国之后,任文化部长,主编《人民文学》 1981年3月27日,茅盾病逝于北京。
二、小说创作

现当代文学史之30年代左翼小说

现当代文学史之30年代左翼小说

郭沫若、田汉、冯乃超等是左翼,而张资平、叶灵凤则
是海派的领头羊。
• 1、左翼文学是中国当时政治状况的产物。 • 上海是左翼文学的大本营。租界特殊的言论环境,繁盛的出 版业,众多的报刊,使左翼文学有了成长的土壤。
• 左翼文学的总体特点是“愤怒的控诉”。它带有全面批判性 质(批判封建宗法农业文明,批判初期资本主义工业文明, 批判殖民主义文明)。着力表现的是20世纪革命者们的生活 与心路历程。
• 海派不会去说左翼拿了卢布,也不会去攻击京 派的保守落后,它嘴上讲的是文学应当有趣、 可读,行动上则毫不犹豫地去占领读书市场。
• 从时间上看,这三类文学都在20年代末、30年代初相继
浮出地平线。
• 从作家情况考察,左翼、京派、海派是五四文学分流的
结果。文研会的作家,留在北京的成为京派,聚集在上
海的,如鲁迅、茅盾则成为左翼作家的核心。创造社的
• 二、小说整体状态: • 30年代是中国现代小说的丰收期;各类型的作家作品百花齐放。 • 茅盾、巴金、老舍、沈从文、丁玲、张天翼、艾芜、沙汀、萧红、 芦焚、萧乾、施蛰存、穆时英等。 • 三、左翼文学、京派文学与海派文学构成了30年代文坛的主要格 局。
• (一)左翼、京派、海派
• 左翼视京派为“封建余孽”,视海派为“洋场 恶少”(等同于资本主义恶瘤)。 • 京派把左翼看作是党派政治,将海派看得铜臭 一堆。
• “愤怒”的左翼文学在当时很有魅力,既吸引作家也吸引读 者。主要吸引的是激进、叛逆的青年学生。
• 2、京派文学是当时游离于主流政治话语之外 的文化状况的产物。聚集地是北京,当时中国 的文化后院。主要由北京的一批学院派文人、 作家组成,他们心仪文学、文化本身,厌烦政 治斗争和商业炒作。多半对社会抱改良态度。 • 总体特点是“忧郁的反思”。 • 京派的读者大多文化趣味大于政治趣味,藐视 赶潮流,具有思想家的气质。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第七章散文(一)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第七章散文(一)

第三节冰心、朱自清和“文学研究会”作家散文缜密漂亮风格的美文:人数众多,囊括文学研究会、创造社主要作家一、冰心“小诗” 味的充满爱的哲学的散文《笑》、《寄小读者》(一)思想内容以行云流水似的文字,说心中要说的话心中要说的话=“爱的哲学” :自然爱、母爱、儿童爱具体:下层人民的同情,探索人生的惆怅,对祖国、故乡、家人、大海的眷恋,基督教义和泰戈尔思想(二)艺术特点‘白话文言化’、‘中文西文化’语言仍浸有旧文学的汁水,已经完全没有陈腐气息,别具清新韵味二、朱自清精妙、精致的散文《背影》、《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艺术特点:1、散文结构缜密,脉络清晰,婉转曲折的思绪中保持一种温柔敦厚的气氛2、白话文字的典范,清秀朴素又精到《背影》朴素动人,《荷塘月色》明净淡雅三、丰子恺充满佛理性的散文《缘缘堂随笔》艺术特点:散文佛理的渗入观察生活,萧疏淡远,带有哲理深味,染有清淡的悲悯之色四、梁遇春随意、坦诚、充满智慧与文采的散文《春醪集》、《泪与笑》艺术特点:绅士风的散文耽于思索,喜用絮语笔调,随意坦诚的谈吐,有睿智的思辨《春醪集》谈论知识探索人生或旁征博引,触景生情,浮想联翩,语言机智有文采潇洒自如玲珑剔透。

五、文学研究会其他作家(一)许地山《空山灵雨》宗教气氛,对现实不满,对人生哲理探求;《落花生》质朴短小,有寓意。

(二)叶圣陶、郑振铎、茅盾写实风格最强散文有充实的人生派内容,社会性浓。

(三)翟秋白《新俄国游记》,《赤都心史》,回荡着俄罗斯式的悲壮雄浑的格调,中国报告文学的先声;杂文针砭时弊。

第四节郁达夫和“创造社”作家散文一、郁达夫直率自然、才情动人、直抒情怀《归航》、《还乡记》、《还乡后记》艺术特点:1、率真、坦诚、热情呼号的自剖式文字,无所隐饰地暴露赤裸裸自己;2、倾诉自己的生活遭遇,直接抒发感伤情怀,发出对龌龊的现代文明和官僚社会的切齿诅咒;3、自哀自怜过甚,消极的一面4、色情描写发泄悲抑、郁闷的特殊方式5、有时支离散漫,缺少节制,不讲究章法二、郭沫若诗情味的散文作品无一不具诗情。

中国现代文学:30年代小说(一)

中国现代文学:30年代小说(一)

1936年逃离南京至陕北,毛 泽东赋《临江仙》词以示欢 迎: “壁上红旗飘落照,西风漫 卷孤城。保安人物一时新, 洞中开宴会,招待出牢人。 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 精兵。阵图开向陇山东,昨 日文小姐,今日武将军。”
二、丁玲的创作成就:
《莎菲女士日记》刻画了一个五四浪潮冲击 封建家庭的叛逆女性莎菲的形象:她寻求个 性解放,却找不到正确的出路;她追求灵与 肉统一的爱情,却又陷入失望和痛苦中。 《莎菲女士日记》以其性爱表现的真挚与大 胆,震动当时文坛;结构上采用散文式日记 体的形式,行文舒缓流畅;其细腻委婉、深 刻生动的心理描写,代表了丁玲的主要艺术 成就。
林徽因小说《九十九 度中》是早期运用现 代派手法的名篇。作 者选取北京夏季炎热 的一天,以挑夫流动 的脚步,将貌似互不 往来的社会各阶层不 同的生活场景连缀在 一起。
《你是人间四月天》是2005年中国 文联出版公司出版的图书,作者是 林徽因。该图书讲述了林徽因早年 游学英伦,与诗人徐志摩恋情故事。
中国现代文学史
30年代小说(一)
第七章 30年代小说(一)
教学内容:这一章介绍第二个十年的小说,这是现代文学 史上小说创作的高峰期;第二节论述丁玲、张天翼的小说 创作;第三节讲述新感觉派。
教学重点:新感觉派的概念;丁玲、张天翼的创作。
必读作品: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张天翼《华威先 生》、艾芜《山峡中》、施蛰存《将军的头》、萧红《生 死场》《呼兰河传》。
代表作有: 《从空虚到充实》、《小 彼得》、《速写三篇》; 中篇小说《清明时节》; 长篇小说《鬼土日记》、 《洋泾浜奇侠》;长篇童 话《大林和小林》、《宝 葫芦的秘密》等。
四、张天翼的创作成就:
短篇《华威先生》(《文艺阵地》半月刊,1938年第 1卷第1期,后收入《速写三篇》)。

中国现代文学史30年代小说-丁玲

中国现代文学史30年代小说-丁玲

前者取材于瞿秋白与王剑虹的爱情生活, 描写革命者韦护和小资产阶级女性丽嘉的 爱情生活。这三个作品都采用了“革命与 恋爱”的题材,通过革命与恋爱的冲突, 表现革命战胜恋爱的主题。 这反映出作者的创作与革命斗争、社会生 活关系日益密切,但“陷入了恋爱与革命 的光赤式的陷阱里去了” ,革命被写得空 泛、粗略,只是恋爱的陪衬,没有更深刻 地展示革命与恋爱的关系 ,把冲突归结为 革命太忙所致。作者自己也表示“以后决 不再写恋爱的事情了” 。

丁玲特别擅长刻画青年女性的性格心理, 她曾说自己创作时是“爬进小说中每一个 人物的心里”,《莎菲女士的日记》以主 人公的34则日记组成,人物情节只是背景, 小说主体部分全是心理独白。 这种独白不是静止冗长的意识流,而是情 感倾诉与理性判断、日常生活细节的水乳 交融,细腻曲折,形成了热情伤感的浪漫 诗风格,有力地凸现出莎菲多愁善感而又 狂狷倨傲的性格特征。

于是,莎菲从“热望”陷入了“懊丧”: “想起那落在我发际的吻来,真使我悔恨到 想哭了! 唉!我应该怎样来诅咒我自己了!” 这对于一向倨傲骄纵、自视清高,把女性尊 严看得高于一切的莎菲来说,无疑是不能容 忍的。于是,莎菲愤怒了,并图谋报复。 “我决心让那高小子来尝一尝我的不柔顺, 不近情理的倨傲和悔弄”。 她主动约会凌吉士,在“承受”了凌吉士那 “富于诱惑性的红唇”的吻以后,一脚踢开 了这位不值得恋爱的青年。

莎菲是五四以后反封建及个性解放思潮影 响而走出家庭的,但社会并没有给她提供 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她只能闷在公寓里 生闷气。 作为青年女性,爱情自然成为生活的主要 内容。为表现她复杂的性爱心理,丁玲在 她身旁设置了一对爱侣和两个男人。 云霖和毓芳用理性维持精神恋爱,“不给 那肉体接触的机会”,莎菲不以为然,嘲 笑这种禁欲主义的“科学”之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三十年代的小说三十年代即第二个十年,1927——1937年的小说,这是现代文学史上小说创作的高峰期。

这时期,政治和商业对小说的介入十分明显,以至造成以“左联”为核心的左翼,远离文学党派性和商业性的“京派”,和最接近读书市场的“海派”。

我们这节课先来学习左翼小说。

第一节左翼文学一、“左联”早期小说30年代小说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就是“革命+恋爱”的小说模式的出现,即“普罗小说”的出现。

(一)、“普罗小说”主要成员:主要是太阳社成员,如蒋光慈、洪灵菲、楼建南,还有后期创造社成员郭沫若、郑伯奇、华汉等。

左联准备期间的小说,以蒋光慈为代表。

“普罗小说”的代表作家也是蒋光慈。

左翼文学中,蒋光慈影响最大,是革命文学的元老。

1、蒋光慈蒋光慈(1901——1931),又名蒋光赤,安徽六安人,与胡适同乡。

1924年从苏联回国后,积极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并发起组织了革命文学社团太阳社,先后主编了《太阳月刊》、《新流月刊》、《拓荒者》等鼓吹左翼革命文学的刊物,积极推进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发展。

《新梦》是蒋光慈的第一部诗集,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为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新生活尽情歌唱的诗集。

蒋光慈的第二部诗集《哀中国》。

1925年五卅运动中写有第一部中篇《少年漂泊者》(1926),短篇集《鸭绿江上》(1927)。

1927年又完成了反映上海工人起义的《短裤党》(1927),较早地描写了工人运动中的共产党员与先进工人。

大革命失败后,又写了中长篇小说《丽莎的哀怨》,《野祭》(1927),《冲出云围的月亮》(1930)、《菊芬》(1928)、《最后的微笑》(1928),文学出版界进入了一个“蒋光慈时代”。

由于蒋光慈当时在普罗文学中有较大的影响力,而“革命”与“恋爱”又颇符合当时的一些革命青年的口味,所以这种模式一经问世,便在左翼文坛中迅速蔓延开来。

2、华汉华汉(即阳翰笙1902——1993),曾参加过创造社,是初期普罗文学的一位多产作家。

创作有长篇小说《地泉》三部曲(包括《深入》《转换》《复兴》三个中篇)等。

《地泉》不仅是作者的代表作,而且是一部对初期革命文学创作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作品。

作者在较为广阔的社会生活的背景下,力图展现1927年以后中国革命从低潮重新走向高潮的时代特征以及中国革命的前途和出路。

但由于作者缺乏深入的生活感受和受到当时“左”倾路线的影响,加上人物描写的“脸谱主义”和情节结构的“方程式,”致使作品带有图解革命运动,艺术表现概念化的毛病。

1932年重版时,在书前特意附上了瞿秋白,郑伯奇,茅盾,钱杏邨和作者华汉的五篇序言,这些序言从不同角度把《地泉》放到中国普罗文学创作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加以评述,并以此总结了初期普罗文学的得失。

(二)、柔石和胡也频的小说1、柔石柔石(1902——1931),早期有短篇《疯人》集,长篇《旧时代之死》,中篇《三姊妹》等,善于描写青年的爱情苦闷,富于浪漫气息。

后期的代表作,有中篇小说《二月》,短篇《人鬼和他的妻的故事》、《为奴隶的母亲》。

这些小说都超离了当时概念化的风尚,有较高的艺术水准。

2、胡也频胡也频(1903——1931),早期短篇集《圣徒》《诗稿》。

后期的代表作:中篇《到莫斯科去》(1929),长篇《光明在我们前面》(1930)。

“左联”青年作家的涌现,标志着现代文学在创作上真正结束了“革命文学”的时代而向前迈进了。

下面咱们看看左翼新人的创作。

二、左翼新人的创作这一批作家有丁玲,张天翼,沙汀等,他们的创作给当年的文坛吹入一股劲风,而他们的出现之所以令人瞩目,其主要原因正在于努力扫除概念化地描写身边琐事创作风气,造成了“左联”文学的崭新地位。

以后,这批“左联” 新人的小说创作,逐渐摆脱了初期的“唯物辩证法创作方法”,力图把政治倾向性与艺术真实性较好地结合起来,造成小说风格的多样化。

(一)、丁玲“五四”时期是“人的发现”的时代,“人的发现”在理论上包括对一切人无极差的尊重,尤其是对封建体制压抑下的弱质群体的关注。

于是,作为普遍人性解放这一宏伟方案的一部分,女性的解放自然是顺理成章。

于是,在这种时代思潮中,一些年轻的知识女性开始张扬自己的女性意识。

丁玲就是其中的代表。

1、作家简介及创作道路丁玲创作的三个时期:(1)、1927年底和1928年初在《小说月报》发表《梦珂》和《莎菲女士的日记》开始,到1929年末,共有三个小说集《在黑暗中》(1928)《自杀日记》(1929)《一个女人》(1930),共有14、5篇短篇小说。

(2)、进入30年代,丁玲的创作思想开始发生变化,力求突破自身情绪的宣泄,创作了以革命者为主人公的小说。

中篇小说《韦护》,《一九三O年春上海》(之一)、《一九三O年春上海》(之二),1931年,发表短篇小说《水》,标志着丁玲创作的明显转变,受到左翼理论家热情的欢迎。

接着,丁玲沿着《水》的道路,写了《消息》、《法网》、《奔》、《夜会》等,描写工农的笔法逐渐熟练。

“左联”时期丁玲发表的另一部重要作品,是长篇《母亲》,这是她计划大规模描写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的一部分。

1936年赴陕北。

(3)、40年代的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我在霞村的时候》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2、《莎菲女士日记》《莎菲女士的日记》发表于《小说月报》1928年第19卷第2号,这是丁玲的成名作,成为丁玲早期的代表作,这篇小说的发表,“震惊了一代的文艺界”,并使丁玲成为冰心之后,现代文学史上最负盛名的女作家,这篇作品一问世,对“五四”时期女性文学中“母爱”和“自然的颂赞”的母题是一个超越,也成为继《沉沦》之后,又一篇毁誉并交的作品。

莎菲人物形象的时代心理内涵,莎菲的形象是丁玲早期作品里一系列“五四”退潮后,小资产阶级叛逆、苦闷的知识女性的最重要的典型。

1、在莎菲身上有着青春期的感伤,有冲出旧家庭束缚后,走上社会却找不到自己理想的苦闷,因而莎菲孤傲,空虚,苦闷,绝望,行为怪癖,内心又渴望别人的理解和关爱。

2、在莎菲身上有对封建礼教的蔑视和反抗,有对追求“真的爱情”和人生意义的无限憧憬。

3、莎菲内心深处始终存在灵与肉,情欲与思想的矛盾和冲突,并最终展现了灵战胜了肉,尊严战胜了欲望。

(二)、张天翼张天翼(1906——1985),原名张元定,又名张一之,原籍湖南湘乡市。

左联优秀的讽刺小说家,这一时期少有的文体家。

1929年,张天翼的第一篇作品短篇小说《三天半的梦》,经鲁迅在《奔流》上发表,自此踏入文坛。

1931年发表描写兵士的小说《二十一个》后,崭露头角,在30年代中期的讽刺潮中,逐渐走向成熟。

1938年,代表作《华威先生》问世,发表于《文艺阵地》1938年第1卷第1期。

引起长达数年的关于抗战文学要不要排斥暴露的论争,为整个40年代国统区的讽刺文学开了先河。

这一时期,发表的《谭九先生的工作》、《华威先生》、《“新生”》等小说,后来结集为《速写三篇》。

《速写三篇》揭露了抗战初期抗日统一战线内部的阴暗面。

张天翼几次率先突破左翼创作僵局,功绩不可低估。

从1928年起至1942年,出版了《从空虚到充实》、《小彼得》、《移行》、《速写三篇》等12部短篇小说集,中篇小说《清明时节》,长篇小说《鬼土日记》等小说。

张天翼除了写大量现实题材的小说外,还热情地从事儿童文学的创作,先后发表了《大林和小林》、《秃秃大王》及长篇童话《金鸭帝国》等许多作品。

张天翼是中国现代文坛上不可多得的讽刺和幽默作家。

早在“左联”时期,鲁迅就把他列入新文学的“最好的作家”和“最优秀的作家”之列。

张天翼的讽刺特点:1、张天翼的讽刺对象主要是特定的人群,而疏于故事叙述。

(1)、虚伪、狡诈的地主官僚形象。

(2)、动摇、庸俗的小知识分子,小公务员,小市民形象(3)、愚昧不幸的城乡底层人民形象2、张天翼善于把握讽刺艺术的的节奏和速律、明快泼辣、鲜明跳跃。

3、运用夸张的线条、对比的手法来展示性格的讽刺小说体制。

4、通俗、准确、生动而又富于幽默感的讽刺语言(三)、沙汀(四)、吴祖缃吴组缃(1908——1994),坚持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反映30年代破败的故乡皖南农村,作品不多,结集的小说主要收入《西柳集》。

1934年前后产生较大影响的《樊家铺》和《一千八百担》。

《一千八百担》副题称为“七月十五日宋氏大宗祠速写”。

通过宋氏家族在经济利益的勾心斗角,相互倾轧的场面,揭示了30年代中国农村社会经济结构变化所导致的宗法制度的瓦解。

此外,像《菉竹山房》、《天下太平》等篇,也都受到读者欢迎。

(五)、叶紫叶紫仅有六年的创作生涯,为革命文学留下了重要的遗产。

短篇集《丰收》和《山村一夜》,中篇小说《星》。

此外还有一些散文。

1933年,发表的成名作《丰收》,是叶紫的第一篇小说,叶紫的《丰收》,和茅盾的《春蚕》,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都是描写“丰收成灾”的小说。

《丰收》在以“丰收成灾”为题材的同类作品中,不但场面广阔,结构精心,而且描写了尖锐的阶级对立,揭示出灾难的“人祸”根源。

《丰收》反映了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农民群众在残酷压迫下组织起来进行抗租斗争的过程。

(六)、艾芜艾芜(1904——1992),原名汤道耕,四川省新繁人,是沙汀的同乡,他们几乎是同时走上文坛的。

沙汀、艾芜并称左联双璧。

★艾芜创作特色:1、用特异的边地人民传奇生活为题材,开拓了现代文学反映现实的新领域。

2、善于在怪戾的言行中挖掘出下层人民的灵魂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