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对比进行古诗文比较阅读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对比鉴赏题练习
一轮复习:古代诗歌对比鉴赏题练习第一题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野菊唐·王建晚艳出荒篱,冷香著秋水。
忆向山中见,伴蛩石壁里。
野人饷菊有感明·张煌言战罢秋风笑物华,野人偏自献黄花。
已看铁骨经霜老,莫遣金心带雨斜。
两首诗歌均写到菊花,但所写内容各有侧重,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野菊》侧重于描写野菊生长的环境和野菊的冷香,展现了菊花超脱世俗、矢志不移的品质。
寄托了作者弃绝名利、超脱世俗的野逸之情。
②《野人饷菊有感》侧重于描写菊花的花茎虽饱经风霜,仍不失挺拔咄咄之势;“铁骨”一词展现出不畏风霜的菊花的伟岸不群的品格。
诗人对不畏风雨的菊花的爱护。
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野菊经霜不老的傲岸实为诗人自身凛凛正气的象征。
【解析】本题是对诗歌内容和情感的考查。
题干要求分析两首诗歌均写到菊花,但所写内容各有侧重,请简要分析。
回答此题可先分开赏析两首诗歌的内容,然后再比较有哪些不同点。
王建的《野菊》此诗紧扣住“野”字,写出了野菊特有的风貌。
其首句“晚艳出荒篱”,意谓野菊之花在草木凋残,百卉纷谢,连园菊也枯黄萎落的时候,却舒展出她那艳丽的容颜,突出野菊生命力的顽强。
接句“冷香著秋水”,意谓野菊花吐放的缕缕馥香荡漾在湛蓝的秋水之上,突出野菊之造福人间的心志。
转句“忆向山中见”,展现出野菊的出生地和来源处,紧扣题名中的“野”字拓宽诗的境界,从而使诗意得以升华。
其结句“伴蛩石壁里”是野菊在“山中”生活的必然交代,它客观地描绘出一位虽终日只能与低吟浅唱的蟋蟀为伴,但却立根岩缝、咬定青山、忍寂耐寒、矢志不移的强者形象,其孤标独显的高风亮节令人敬佩。
此诗虽短小,野菊之野劲、野香、野趣尽融其中,而作为“在野”的王建,其弃绝名利、超脱世俗的野逸之情,亦因此而得以寄托。
张煌言的《野人饷菊有感》是感事即怀诗,乡居野处的百姓为表达对隐居英雄的敬佩,以菊相赠,诗人对此事有感;事中之物“菊”确是感怀的聚焦,所以又是咏物诗。
专题25:八下古诗词+文言文对比阅读精练-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学生版)
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专题25:八下古诗词+文言文对比阅读精练一、(23-24八年级下·期末)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乙】桃花源记(节选)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甲】诗选自,【乙】文作者的字是。
2.翻译句子。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3.下列选项有误的一项是()A.【甲】诗开篇既是自然环境的诗意描写,也是比兴手法的巧妙运用。
B.【甲】诗中“悠”是指忧思的样子,【乙】文中“问津”在文中是指访求、探求。
C.【乙】文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处处写其所见,作者的心情、态度较为内、含。
D.【乙】文极力表现桃花源的似有似无,见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4.【甲】诗中的“”字是全诗的中心;【乙】文中作者塑造了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表达了作者。
二、(23-24八年级下·山西晋中·期中)自然美景,牵动着文人墨客的悲喜。
班级就三单元古诗文开展了“品经典养性情”整合阅读活动。
请你阅读并完成一下题目。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氓》《孔雀东南飞(并序)》对比阅读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兰芝抗婚
(13-23)
伤归 拒婚 逼嫁 迎娶
双双殉情
死别 殉情
(24-31)
魂化鸳鸯(32)
孔雀东南飞
因同而求异
1.主题认同:两篇都是古代婚姻爱情悲剧故事 2.诗体认同:两篇都是优秀的 叙事 诗,都是 在 民歌基础之上创作
任务一
对比《氓》与《孔雀东南飞》中 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的异同
赋:平铺直叙,铺陈、排比。 比: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点更鲜明生动。 兴:以其他事物为发端,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忠于爱情
自尊自爱 有礼有仪 清醒刚强
品行端正 警觉清醒
负德变心 婚裂 薄情寡义
遣归
懦弱顺从 优柔寡断
勇于抗争 忠贞不渝
倔强刚强
遣归 始乱终弃
之后
忠贞不渝
请你指出氓妇和刘兰芝两位女性形象的异同点
问题3 相同点:二人“婚前”“婚后”都具有哪些相同的中华传统美德?
氓之妇与刘兰芝都是勤劳能干、善良有礼的女性。
找出两篇文章中使用赋之蚩蚩...以我 氓 贿迁”
第五章“三岁为妇...躬自悼 矣”
第三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第四章“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第六章“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孔 第二、十三段“十三能织素” 雀 第八段“妾有绣腰襦” 东 第九段“著我绣夹裙”
《氓》女主人公和刘兰芝都有清醒刚烈,敢爱敢恨的性格特点。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 “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
请指出氓妇和刘兰芝两位女性形象的异同点。
问题3 不同点:二人性格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
抗争精神
巧用对比法复习“古诗词阅读鉴赏”
勇 现实主义流派的源头,离骚》 < 是我国古典
教 师应 创 设 教 学 情 境 . 励 、 导 学 生 对 其 中 的 原 因 自觉 进行 鼓 引 么 影 响 ? 生 在 教 师 启 发 下作 出 回答 : 家 长期 四 分 五裂 , 多 学 国 大 后 , 洲 的 主 要 商 路 和 贸 易 中心 发 生 了什 么 变 化 ? 意 大 利 有 欧 对 何 影 响 ? 生 很 快 作 出 回答 : 航 路 开 辟 后 。 洲 的商 路 和 贸 易 学 新 欧 中心 由 地 中海 移 到 大 西 洋 沿岸 。 响 了 意 大 利 资本 主Fra bibliotek义 的 进 一 影
点 . 成 为 老 师 总 复 习 中的 一个 难 点 。 也
对 已 知 事 物敢 于 质 疑 ,敢 于 否 定 书 本 和前 人 的某 些 结 论 ,
这 是构 成 创 造 性 思维 品质 的另 一 个 重 要 因素 。 为 只有 大 胆 质 因 疑 , 有 可 能产 生 超 出课 本 的 独 创 性 的 见解 , 破 思 维 的 定势 。 才 突
是 有 道 理 的 , 复 辟 ” “ ” 指 君 王 , 复 辟 ” 意 是 退 位 之 君 “ 的 辟 是 “ 之
嘉
v - 一
法可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 流 派风 格 方 面 作 对 比 一)
1 不 同作 家不 同风 格 的 作品 作 对 比 、
由
再 登 基 复位 。 勋 是 封 建 军 阀 ,9 7年 他 以调 停 “ 院之 争 ” 张 11 府 为 借 口, 率 “ 子 军 ” 统 辫 进京 。 逼 迫 黎 元 洪 解 散 国 会 , 拥 戴 溥仪 先 后
专题27 核舟记(解析版)-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之文言文对比阅读(全国通用)
专题27 核舟记(2023·四川成都·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节选自魏学洢《核舟记》)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如有所语.语:告诉B.佛印绝类.弥勒类:像C.念.无与为乐者念:想到D.怀民亦未寝.寝:睡觉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足肤皲裂而.不知B.左臂挂念珠倚之域民不以封疆之.界C.相与步于.中庭行者休于.树D.何.处无竹柏水何.澹澹3.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A.他们两膝紧靠之处,各自隐藏在翻卷起来的衣褶里。
B.那些两膝紧靠之处,各自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C.那些紧靠着的两膝,各自隐藏在翻卷起来的衣褶里。
D.他们紧靠着的两膝,各自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4.下列内容属于两文都写到的一项是()A.景色之美B.朋友之乐C.赏水之趣D.贬谪之苦【答案】1.A 2.C 3.D 4.B【解析】1.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A.有误,句意为:好像在说什么话似的。
语:说话;故选A。
2.考查一词多义及用法的理解。
A.而: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B.之:代词,代指左膝/助词,的;C.于:均为介词,在;D.何:疑问代词,哪里/副词,何其,多么;故选C。
《与朱元思书》对比阅读练习(含答案)
《与朱元思书》对比阅读中考真题|文言文+文言文|文言群文|古诗词+文言文(2024·广西·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与朱元思书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选自《吴均集校注》)【乙】游牛首山记癸卯三月,在金陵与客游牛首山。
先一日,宿山下僧舍,凌晨相与摄衣而上,逮午始至最高处。
客曰:“吾闻桂林之山名天下,其岩洞丘壑奇异,吾恨未及见,子盍为我言之?”余曰:“未暇也。
客且为吾言兹山之胜。
”客曰:“然。
兹山者,……或晴雨之殊观,朝暮之异态。
日月寒暑之不同其时,则莫不有其奇秀、明洁、峻邃之胜以应之。
……虽吾亦不能尽言之也。
”余曰:“观止乎?”客曰:“如是。
”余曰:“吾无以告子。
凡吾桂之山,其接于目者,皆如是也。
……且是山幸而生于兹,使其不幸而生于粤①,则虽欲独以名称②,岂可得哉!”(选自谢良琦③《游牛首山记》,有删减)【注释】①粤:此指桂林。
②名称:此指名声显赫。
③谢良琦:明末清初广西全州人。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含义不相同的一项是()A.千丈见底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卖油翁》)B.负势竞上至于负者歌于途(《醉翁亭记》)C.宿山下僧舍屋舍俨然(《桃花源记》)D.皆如是也是进亦忧,退亦忧(《岳阳楼记》)2.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首段描写富阳至桐庐的山水,与下文构成先分后总的结构。
B.甲文情景交融,借景物描写表达作者积极入世、建功立业的志向。
C.乙文作者与金陵客相约登牛首山,清晨已到达山顶,欣赏美景。
D.乙文作者认为牛首山幸好在金陵,如果在桂林,它就不会出名。
古诗阅读之对比鉴赏
古诗阅读之对比鉴赏作者:来源:《作文周刊·高二版》2018年第19期【技法指津】古诗对比鉴赏就是将内容、情感、表现手法、语言表达相近或相反的两首(甚至三首)古诗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鉴别与赏析(也可在作品后、考题中引入其他诗句作比较)。
解答此类试题,应注意如下三点:一、审清题干信息只有审清题干信息,才能准确把握命题意图,确保回答有的放矢。
比如: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江城子〔宋〕秦观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
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
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①不为少年留。
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
便做②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
②便做:纵使。
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是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来,请比较两者的异同。
(4分)题目要求“比较两者的异同”,既包括所写两句的对象、表达效果,也指向两句的具体内涵、手法出新——考生读题时往往有所遗漏,难以审读到位。
事实上,李煜《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直接以“水”喻愁,写的是家国之愁;而秦观笔下的“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将前面写到的“泪难收”“水空流”“恨悠悠”融会成一股情感之流,先以“春水”喻泪水,再以泪写愁,表现的是儿女之情。
同时,“流不尽”较之“恰似”,愁情程度更强。
因此,试题参考答案为:同:①都写出了愁之深广、绵长。
②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水喻愁,比喻生动形象。
(得2分)异:①愁情及其程度:李词表现的是家国之愁,秦词表现的是儿女之情,且秦词愁情的程度比李词有所加强。
②表现手法:秦词是对李词的翻新,不是直接以水喻愁,而是以春水比喻泪水,再以泪写愁,写法曲折。
(得2分)二、紧扣原作比同析异面对高考古诗比较鉴赏题,一定要先细读诗作,清晰地把握其异同点,然后再组织答案。
比如: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卖油翁》对比阅读(带答案)
《卖油翁》对比阅读【练习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乙)钱思公①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
在西洛②时尝语僚属③,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④,卧则读小说⑤,上厕则阅小辞⑥,盖未尝顷刻释卷也。
谢希深⑦亦言:宋公垂⑧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亦笃学如此。
余因谓希深曰:“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
”盖惟此尤可以属思⑨尔。
(《欧阳文忠公文集》)(注释):①〔钱思公〕即钱惟演,吴越王钱俶的儿子。
②〔西洛〕西京洛阳。
③〔僚属〕官府的佐助官。
欧阳修、谢绛等都曾是钱惟演的僚属。
④〔经史〕经书和史书。
⑤〔小说〕杂记类书籍。
⑥〔小辞〕指短小的诗词。
⑦〔谢希深〕即谢绛,欧阳修的朋友。
⑧〔宋公垂〕即宋绶(shòu),家富藏书,以读书敏慧强记著名。
⑨〔属思〕构思。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徐以杓.酌油沥之杓:同“勺” B.而少.所嗜好少:很少C.尝语.僚属语:告诉 D.但微颔.之颔.:下巴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尔.安敢轻吾射B.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C.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每走厕必挟书以.往D.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自.钱孔入,而钱不湿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无他,但手熟尔。
(2)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亦笃学如此。
4.对甲文内容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文章借事说理。
既揭示了熟能生巧的道理,又告诉我们即使有本领也不能自傲。
2023届初三语文专题训练:古诗文对比阅读(二)(含答案)
2023届初三语文专题训练:古诗文对比阅读(二)(含答案)(六)【甲】岳阳楼记(节选)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乙】醉翁亭记(节选)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丙】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①,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
人不得,则非其上②矣。
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③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下》)[注释]①雪宫:齐宣王玩乐的郊外别墅。
②非其上:非难他们的君王(认为他们的君王不对)。
③为民上:作为人民的统治者(君王)。
6.甲文作者(人名)和乙文作者(人名)都是(朝代)人。
(3分)7.用现代汉语翻译甲乙两文中画线句的意思。
(6分)(1)噫!微斯人,吾谁与归?(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8.解释丙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2分)人不得()9.以下对丙文画线句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因为天下(归顺)而快乐,因为天下(不顺)而忧愁,这样不是王者,从来也不是。
B.把天下人的快乐当快乐,把天下人的忧愁当忧愁,这样还不能称王的,是没有过的。
C.因为天下(归顺)而快乐,因为天下(不顺)而忧愁,这样还不能称王,从来没有。
D.把天下人的快乐当快乐,把天下人的忧愁当忧愁,但是这样成为王者,是没有过的。
10.以下对甲乙丙三文的理解和分析,最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A.甲文运用了抒情和议论,抒发了作者远大的胸襟和政治抱负,揭示了全文的中心。
巧用对比法 赏析古诗词
巧用对比法赏析古诗词作者:马昭蕊来源:《读与写·下旬刊》2015年第01期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2-0093-01在教学小学六年级语文第一册第六单元"轻叩诗歌的大门"第4课《天净沙秋》时,由于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特征了解的不是太清楚,课外知识量少的现状,因而出现了教师费力讲,学生茫然听,教学效果不明显的局面。
在第一节语文课上,当我满怀激情的讲解元代曲作家白朴的《天净沙秋》时,多部分学生一脸茫然,少部分课外阅读量丰富点的同学还和元代曲作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混为一谈。
根本就品味不出在一幅美丽的"秋之画卷"中,作者积极向上、豁达乐观的处世态度。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根据同学们无意之间的提醒,我在第二节课上大胆创新,首先讲清楚元曲四大家的问题后,我将黑板一分为二,在左边书写了白朴的《天净沙秋》,在右边书写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天净沙秋》《天净沙秋思》白朴(元)马致远(元)孤村落日残霞,枯藤老树昏鸦,轻烟老树寒鸦,小桥流水人家,一点飞鸿影下。
古道西风瘦马。
青山绿水,夕阳西下,白草红叶黄花。
断肠人在天涯。
然后从词人的年代、曲的字数、出现的景物、作者的心情等方面进行了对比性的讲解,学生们一下子反应过来,开心的投入到了课堂中。
通过本节课的尝试,我得出了一个巧用对比法来赏析古诗词的创新,通过对两个几乎接近的元曲(字数都为28字,景物差不多、格式一模一样,都在写秋却不见一个"秋"字)的对比赏析,让学生从最初的茫然、一头雾水,到后来的理解一动一静、一喜一忧的作者心情。
还有几个同学跃跃欲试,在练习本上开始仿写,当小作家了。
感慨:教无定法,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不要墨守成规,要适时创新,有时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
对比阅读 天净沙秋(完美版)
《天净沙· 秋》和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 有什么一样,什么不一样?
两首小令的共同点: 1、都是描绘秋天; 2、都运用了白描写实的手法 ; 3、都通过秋天的人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两首小令的不同点:
3、色彩感的不同:秋思整首词里没有一个颜色的词,但是 整体看确是灰色的;但是秋里面却有“青、绿、白、红、 黄”等色彩,同样说明了作者的心情是不一样!
想一想: 除了描写有着明显秋意景物外, 还描写了哪些景物?
思考
• 这些景物描写体现出秋的什么特点? •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 这些景物中透着秋日黄昏孤寂萧瑟的氛围, 有一点暗淡和冷清。 •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青绿白红黄 五种颜色,山水草叶花五种景物,五彩缤 纷,鲜艳明丽,开阔明朗,充满活力生机。
明确
• 作者眼中的秋景是萧瑟、冷清、孤寂的, 这份感受与其说是在写秋日倒不如说是在 写当时的社会环境。 • 可是摆脱当时的社会环境再看这明朗的秋 日又分明有着无限美好与活力。 • 以此可以感受作者所追求的远离仕宦、悠 游于山水的理想生活。
理解难点
• 这些景物中“飞鸿”是比较特别的? • 画面中的“一点飞鸿”暗喻作者本人。 • 白朴不愿意在朝廷中谋职,只希望自己像 一只展翅高飞的鸿雁,飞离那种萧瑟、冷 清、没有生气的地方,寻找到自己感到满 意、有生机的乐土.
• 他先后经历了金和南宋的灭亡,后在蒙古 的统治下,他对蒙古统治者充满了厌恶的 情绪,早年兵荒马乱中母子相失,使他常 有山川满目疮痍之叹,更感到为统治者效 劳的可悲。因此,他放弃了官场名利的争 逐,而以亡国遗民自适,以词赋为专门之 业,用歌声宣泄自己胸中的郁积。
学习元曲小知识:
大家都知道,古诗词有词牌名。那么 元曲有什么呢? 答:是有曲牌名。 那么曲牌名是哪个呢?题目是什么 呢? 答:天净沙:曲牌名 秋:题目 这首元曲属于小令
巧用对比阅读法指导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学习--《方山子传》与《大铁椎传》的比较阅读
巧用对比阅读法指导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学习--《方山子传》与
《大铁椎传》的比较阅读
黄惠萍
【期刊名称】《新校园(学习)》
【年(卷),期】2014(000)005
【摘要】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要求教师彻底改变以往“我讲你听”的授课方式,将
授课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自己去鉴赏、探究上,从而使学生提升阅读欣赏能力,真正地成为课堂的主导者。
所以,笔者试图借《方山子传》与《大铁椎传》两篇课文,教会学生运用对比阅读方式,进行自主阅读、主动探究,从而达到积累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
【总页数】1页(P165-165)
【作者】黄惠萍
【作者单位】岷县第一中学,甘肃定西 7484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从《大铁椎传》初谈初中小班条件下文言文个别指导与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 臧云竹
2.翻转教学视阈下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价值观引导r——以《大铁椎传》为例 [J],
胡红旗
3.基于Moodle的"中国小说欣赏"项目学习实践与探索——以高中语文选修课
《水浒传》为例 [J], 王林发
4.运用多种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大铁椎传》简析 [J], 张德锤
5.大铁椎传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八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核舟记对比阅读5篇含答案
《核舟记》对比阅读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羁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嘻技亦灵怪矣哉。
【一】【甲】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核舟记》【乙】东安一士人善画,作鼠一轴,献之邑令。
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旦而过之,轴必坠地, 屡悬屡坠。
令怪之,黎明物色,轴在地而猫蹲其旁。
逮举轴,则踉跄逐之。
以试群猫,莫不然者。
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
《鼠画逼真》1.解释句中划线的词.(4分)①佛印绝类弥勒()②卧右膝,诎右臂支船()..③逮举轴()④令怪之,黎明物色()...2.下列句中的“之”与“左臂挂念珠倚之”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鸣之而不能通其意B.无丝竹之乱耳..C.持就火炀之D.至之市..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文言句子.(4分)⑴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2分)⑵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2分)4. 甲乙两文同是表现艺术的精湛,但表现手法不同,说说乙文是怎样表现画作的逼真的?(1分)参考答案:(1)核舟船头三人的神情、动作逼真(2)①类似,像②弯曲③等到④早晨(3)①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都被遮在手卷下边的衣褶中.②县令起初不懂得珍惜,随便把它悬挂在墙壁上.(4)通过写猫的反应,从侧面表现画作的精美.如:县令把画卷拿起来,猫就蹦跳着追赶它,可见画卷上的老鼠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甲】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核舟记》对比阅读练习(含答案)
24 《核舟记》对比阅读中考真题|文言文+文言文|文言群文|古诗词+文言文(2023·河北·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节选自《核舟记》)【乙】古法,以牛革①为矢服②,卧则以为枕。
取其中虚③,附④地枕之,数里内有人马声,则皆闻之。
盖虚能纳⑤声也。
(选自《梦溪笔谈》)【丙】今有客马日行三百里客去忘持衣日已三分之一主人乃觉。
持衣追及与之而还。
至家视日四分之三。
问:主人马不休,日行几何?答曰:七百八十里。
(选自《九章算术》)①革:去了毛的兽皮。
②矢服:装箭的盛具。
③虚:空。
④附:附着。
⑤纳:收进。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罔不因势象形因:(2)则皆闻之闻:(3)至家视日四分之三视:2.下列对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今有客马/日行三百里/客去忘持衣/日已三分之一/主人乃觉B.今有客马/日行三百里客去/忘持衣/日已三分/之一主人乃觉C.今有客马/日行三百里/客去忘持衣/日已三分/之一主人乃觉D.今有客/马日行三百里/客去忘持衣/日已三分之/一主人乃觉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贻余核舟一。
(2)持衣追及与之而还。
4.甲文中王叔远的高超技艺具体表现在哪里?5.请为乙文拟一个恰当的题目。
(2024·浙江宁波·一模)明代微雕珍品核舟“东坡夜游赤壁”曾在宁波被发现,让我们通过古人文字记载来一睹古代雕刻艺术的风采,请你一起参加探究活动。
【甲】核舟记魏学洢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张岱《湖心亭看雪》和姚鼐《登泰山记》文言文比较阅读及译文
张岱《湖心亭看雪》和姚鼐《登泰山记》文言文比较阅读及译文[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乙]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①几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②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节选自姚鼐《登泰山记》)【注】①磴:石头台阶。
①徂徕(cú lái):山名,在泰安东南。
1.翻译下列加点字词。
(1)雾凇沆砀..( )(2)焉得..( )(3)及.既上( )(4)若.带然.( )2.翻译下列语句。
(1)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2)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3.甲乙两文均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
甲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从侧面突出雪之大,乙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从侧面突出山之高。
但两文写景方法又有不同,甲文用____________手法勾勒出雪后西湖的轮廓,乙文则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描绘出雪后泰山之美。
4.同为游记小品文,甲乙两文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白汽弥漫的样子哪能等到好像……的样子2.(1)不要说相公您痴(迷),还有像您一样痴(迷)的人啊。
(2)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
3.湖中人鸟声俱绝半山居雾若带然白描。
4.《湖心亭看雪》写出了西湖雪后的洁净之美,表现了作者不随波逐流、孤芳自赏的形象,也流露出故国之思。
《涉江采芙蓉》《鹊桥仙》古诗对比阅读理解及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6〜17题。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雄?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鹊桥仙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凤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涉江采芙蓉》全诗从游子这一角度叙写漂泊异地失意者的离别相思之情,感人至深。
B.“长路漫浩浩”,借漫漫无尽的“长路”,曲折地表达了游子回家希望渺茫的惆怅之情。
C.《鹊桥仙》中用纯洁美好的意象“金风”“玉露”喻指牛郎和织女,赞美两人相逢的美好。
D.“柔情似水,佳期如梦”,运用比喻表现了七夕相会的美好和短暂,为不忍分别铺垫。
17.两首诗都以夫妇远离和相思为题材,请简要分析两者思想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差别。
(6分)
参考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6.(3分)C(《鹊桥仙》中“金凤玉露”指秋风白露,是七夕鹊桥会所在的季节。
)
17.(6分)《涉江采芙蓉》运用虚写和白描的手法,写游子采撷芳草要送给所思之人却不能,回望旧乡却又长路漫漫,表现分隔两地的无奈,抒发了羁旅怀乡之情。
《鹊桥仙》运用比拟、对比和比喻等艺术手法,表现爱情的美好和相聚的甜蜜,更表达出爱情要经得起长久分离的考验的爱情观。
评分建议:每首诗3分,其中手法1分,思想感情2分,意思答对即可。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和张孝祥《观月记》文言文比较阅读及译文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和张孝祥《观月记》文言文比较阅读及译文(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天无纤云,月白如昼。
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
余系船其下,尽却童隶而登焉。
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阆风、瑶台、广寒之宫①,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
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
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张孝祥《观月记》注:①阆(làng)风,传说是仙界昆仑山所谓“三山”之一。
瑶台,传说在昆仑山上,以五色玉为台基。
广寒宫,即月宫。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相与..步于中庭相与:( )①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望:( )①尽却.童隶而登焉却:( )①虽未尝..身至其地未尝:( ) 2.两文中“月”的共同特征是什么?结合原文语句简单说明。
3.甲乙两文写月色时采用了哪些相同的的艺术手法?【答案】1.①一起①农历每月十五①使……退下①不曾2.月光明亮、澄澈。
甲文中“庭下如积水空明”,乙文中“月白如昼”“水如玉盘,沙如金积”都表现出月光的纯净、明亮之特点。
3.(1)侧面描写。
甲乙两文都写月光,但都采用写月而不见月的方式,甲文中以地面景色来写月,“竹柏影”倒映在铺满月光的庭中,更显出月色之美;乙文通过写“沙、水”之色,写人之感受来侧面表现月色无边,澄澈明亮,含蓄蕴藉。
(2)比喻。
两文都采用比喻的修辞,甲文以“积水”比喻月光,以“水中藻荇”比喻“竹柏之影”,巧妙贴切,点染出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境界。
乙文“水如玉盘,沙如金积”,以“玉盘”喻水,以“金”喻“沙”,贴合月光之下水和沙的状态,形象生动。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巧用对比进行古诗文比较阅读
摘要: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把教材进行合理的整合,充分运用同一作家不同时期作品进行比较、不同作家不同风格作品进行比较、同一作家相同境遇下系列作品的比较,同一主题下不同风格不同内容不同体裁作品的比较,同一风格不同作家作品的比较等比较阅读的思想和手段进行教学,改变“译――讲――背”的教学思路,形成“读――比――思――解――悟”的教学形式,学生的视野得到拓展,学生的思想能和作家的思想交融碰撞,在深刻的文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中传承古典文学的精粹,在全面解读和感悟的基础上,实现语文教学先学作文,再学做人的目标,文言诗文教学会取得更好效果。
关键词:对比;古诗文;比较;阅读
古诗词、文言文一直延续传统的“译―讲―背”的教学模式,师生把大量时间花费在对字、词、句的机械记忆与理解之中,只用少量时间解读文章内容和写法,偏离了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颇有丢掉西瓜专拣芝麻的嫌疑。
怎样改变这一现状?在实施初中语文读写一体化教学过程中,必须巧设对比点,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采用比较阅读的方式,才是文言诗文教学的一条捷径。
比较阅读就是指把内容或形式相近的或相对的两篇文章或一组文章放在一起,对比着进行阅读。
在阅读过程中将其有关内容不断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这样既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差别,把握特点,提高鉴赏力。
在古诗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比较阅读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一、同一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比较
对于同一个作家来说不同的生活境遇会在作家心目中留下特定的烙印。
教师引领学生分析理解作家某一时期作品时,如果能将这一作家其它时期作品补充进来,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既能提高学生分析鉴赏能力,又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
如学习李清照前期作品《如梦令》时,就可以把把她前期作品《点绛唇》及后期作品《醉花阴》、《武陵春》放在一起阅读。
学生比较分析李清照前后期作品的不同风格,在比较分析中教师适时引入时代背景,这样学生对李清照的个人生活、苦难经历及李清照的作品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这样容易整体掌握李清照诗词特点。
因此教师引导学生联系时代背景分析作品内容是同一作家不同时期作品进行比较阅读的关键点。
二、同一作家相同境遇下的作品比较
同一作家同一境遇下作品会有一个统一的感情脉络,教师在教学中如能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这一思想
的,即作者是通过怎样的手段来表现自己思想的,这样会使学生对作品有一个更加深入的认识。
如南唐后主李煜沦为阶下囚后写了《虞美人》《相见欢》等很多词,教学中让学生比较两首词是如何抒发作者的离愁的,学生就会会发现作者善于将抽象的“愁”进行物化的惯用手法,“愁”被比喻成“一江春水”、“乱丝”后,形象、具体、可感,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回顾有关写“愁”的诗句,深化对物化手法的理解,再运用物化的手法写一下自己的“愁”,就能学以致用。
再如,苏轼被贬期间写过许多作品,这些作品按词风可分三类。
一是豪放风格,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最具有代表性;二是旷达风格,写景抒情以联想想象的奇特和飘逸空灵的豁达胸襟见长,《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最能体现苏轼的思想和性格;三是婉约风格,以委婉细腻的文笔和哀怨伤感的悲伤情绪立足,《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等在诗词数量上占有一定比例。
教师教学时合理整合资源,在苏轼作品的比较阅读中全面而立体的感知苏轼其人、其词,那么在内容复杂的苏词中他经世济民的抱负,特立独行的政治见解,耿直敢言内外如一的性格就会跃然纸上。
再来理解他《记承天寺夜游》时贬谪的
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复杂情感就不难理解了。
这样的系列化教学远比一首一首单兵教学效果会更好,学生认识会更全面、更系统、更深刻。
三、不同作家不同风格作品进行比较
对于古诗或文言文来说总有一些作品风格迥异,教学过程中若能引导学生发现作品的不同之处,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鉴赏古诗文的水平就会显著提高。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一首豪放词,教学过程中可以把它和宋代词人辛弃疾的《破阵子》、李清照的《醉花阴》、晏殊的《浣溪沙》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这样学生就会对宋代豪放词、婉约词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从而更加深入的认识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风格,了解这些风格流派产生的原因和社会背景,有助于构建文学史脉络。
这种做法打破了教材的内容体系,虽然要多费一些课时,但是对学生知识面的拓宽及鉴赏能力的提高极有好处。
不同风格作品的比较关键要抓准对比点。
学生通过鉴赏了解豪放词与婉约词不同之处在于作家笔下的物象是不同的,豪放词中经常出现体现阳刚之美的“大江”(“大江东去浪淘尽”)、“沙场”(“沙场秋点兵”)等物象;而婉约词中则经常出现体现阴柔之美的“花”(“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柳”(“杨柳岸晓风残月”)等物象。
四、同一主题下不同风格、不同内容、不同体裁作品
的比较
第四学阶段有许多经典的文言文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曹刿论战》、《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学习时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些作品在反映主题上有一脉相承的关系,如《曹刿论战》中“政治上取信于民”的思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人和”思想,《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醉翁亭记》中“与民同乐”思想,这些思想都是“民本”思想的体现,教学中教师如能恰当引导,能够更深入地把握文章的主旨,会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体系,更好地传承国学的精粹。
五、同一风格不同作家作品的比较
风格相同的作品,由于出自不同作家手中所以风格也不尽相同,教师引导学生同中找异,学生会对某一作家的作品有一个更深刻的把握。
如同是豪放词苏轼的作品、辛弃疾的作品、岳飞作品就有不同之处。
苏轼的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在豪放中展示旷达;辛弃疾的作品《破阵子为陈同父赋壮语以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豪放中流露无奈,岳飞的作品《满江红》“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豪放中尽显苍凉。
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把教材进行合理的整合,充分运用比较阅读的思想和手段进行教学,改变“译――讲――
背”的教学思路,形成了“读――比――思――解――悟”的教学形式,学生的视野得到拓展,学生的思想能和作家的思想交融碰撞,在深刻的文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中传承古典文学的精粹,在全面解读和感悟的基础上,实现语文教学先学作文,再学做人的目标,我们的文言诗文教学就会更上一层楼。
基金项目:河北省十二五规划自筹经费重点课题《初中语文读写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阶段成果(编号1404078);承德市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初中语文读写一体化教学策略的研究》阶段成果(编号1303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