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归纳
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
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一、拉丁美洲独立运动1、19世纪初,拉丁美洲的绝大部分仍处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统治之下。
2、19世纪初,受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拉丁美洲地区掀起了独立运动。
3、“解放者”:玻利瓦尔、圣马丁。
二、印度民族大起义1、印度人民反抗的国家:英国。
2、起义的代表人物:章西女王。
3、印度民族大起义的影响:起义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者,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起义也是19世纪中期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2课,俄国的改革一、彼得一世改革1、改革时间:18世纪初;2、向西方学习;改革的内容:①强化中央集权;②建立新式常备军;③按功劳和才能提拔人才;④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农奴;⑤发展教育;⑥倡导西方生活方式。
改革的影响:①俄国经济、军事实力大为增强,一跃而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位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②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③农奴制进一步强化,后来阻碍了俄国社会的发展。
(简化版:改革让俄国成为强国,让俄国开始近代化,但也强化了农奴制。
)二、废除农奴制1、时间:1861年2、改革者:亚历山大二世3、改革的内容:①农奴可以获得人身自由;②农奴解放以后可以获得土地,但必须高价赎买。
4、改革的影响: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但是改革也保留了残余。
第3课,美国内战1、美国内战的背景:①美国北方完成了工业革命,南方以种植园经济为主;②在是否废除奴隶制的问题上,南北双方针锋相对。
2、内战爆发的导火索:林肯当选总统(林肯主张限制奴隶制的发展);3、内战爆发的时间:1861年(与亚历山大二世宣布废除奴隶制同年);4、1862年,《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颁布,扭转了战场被动局面。
5、如何评价美国内战:①美国内战实质上是美国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②这场战争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汇总
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汇总一、二战后的世界格局二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西欧国家普遍衰落。
苏联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空前强大,成为唯一能够与美国抗衡的国家。
社会主义力量不断壮大,中国革命胜利,成为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力量。
冷战局面的形成: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遏制共产主义”的“冷战”政策。
1949年,美、英等国成立“北约”组织。
1955年,苏联和东欧国家建立“华约”组织。
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世界和平运动:反对美苏争霸,维护世界和平;反对殖民主义,争取民族独立;对核战争提出强烈抗议,主张裁军和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赫鲁晓夫改革:重点在农业领域,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但未根本解决斯大林模式的问题。
勃列日涅夫改革:重点在工业领域,重工业取得重大成就,轻工业和农业进展缓慢。
未能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戈尔巴乔夫改革:涉及经济、政治领域,经济上重点放在重工业、轻工业、农业;政治上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
未能根本突破斯大林模式,导致改革失败。
三、亚洲经济的发展亚洲国家经济发展的起步晚、起点低,缺乏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
20世纪60年代开始,新加坡、韩国等利用西方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机遇,吸引外资和技术,发展加工工业。
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沿海地区积极承接国外和本国东部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吸引外资和技术,重点发展外向型经济。
印度利用本国在信息技术方面的优势,发展软件产业和服务业。
四、西欧、北美、日本的发展与演变西欧:战后初期西欧各国普遍衰落。
20世纪50年代开始,西欧各国经济开始走向联合的趋势。
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
1993年欧盟成立。
北美:战后初期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经济出现滞胀。
此后美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的新阶段。
日本:战后初期日本经济严重倒退。
5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历史九年级下册全部知识点
历史九年级下册全部知识点历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了解过去的经验和教训,培养正确的历史观念和国家观念。
下面是历史九年级下册的全部知识点:1. 第一章古代中国的政治格局1.1 商代的政治格局1.2 西周的政治格局1.3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1.4 秦汉以及三国时期的政治格局2. 第二章西方世界的变革与争霸2.1 文艺复兴与大航海时代2.2 巴黎公社与俄国十月革命2.3 殖民地争夺与两次世界大战2.4 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格局3. 第三章中国的近代化与民主革命3.1 中国的近代化进程3.2 太平天国运动与戊戌变法3.3 辛亥革命与五四运动3.4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土地革命4. 第四章二战与中国解放战争4.1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4.2 中国的抗日战争4.3 中国解放战争的胜利4.4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5. 第五章当代世界格局与中国发展 5.1 冷战时期的世界格局5.2 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5.3 中国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 5.4 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与作用6. 第六章新时代的中国与世界6.1 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治理6.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6.3 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6.4 当代全球化与中国的发展道路通过学习上述知识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发展的脉络,把握历史观念和文化传统,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综合能力。
同时,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当代中国和世界,为成为有责任感和担当的公民打下坚实的基础。
历史是人类进步的镜子,我们应该珍视历史,学会从历史中吸取智慧,为未来的发展铺平道路。
这里呈现的午如是通过提及历史九年级下册的全部知识点,简要概括了每个章节的主要内容。
阅读本文,读者可以获取对历史九年级下册知识点的整体了解。
这些知识点囊括了古代中国的政治格局、西方世界的变革与争霸、中国的近代化与民主革命、二战与中国解放战争、当代世界格局与中国发展以及新时代的中国与世界等内容。
这些知识点不仅涵盖了历史的重要事件和发展趋势,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念、国家观念和综合能力。
(完整版)部编新编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汇总
九年级下册知识点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抗争一、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19世纪初,受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拉丁美洲掀起了一场反对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
圣马丁和玻利瓦尔解放了西班牙在南美洲的殖民地,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
二、印度民族大起义印度是英国的殖民地,1857—1859年爆发了印度民族大起义,章西女王英勇抗击英国殖民统治,最后壮烈牺牲。
这次起义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者,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
也是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2课俄国的改革一、彼得一世改革(彼得大帝)1、莫斯科大公国的兴起:俄国地广人稀,缺乏劳动力,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逐步确立起农奴制.2、彼得大帝改革目的:为了富国强兵,改变俄国落后的面貌。
措施:①政治方面:建立以沙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行政体制,贵族按功劳和才能提拔。
②经济方面: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
③文化教育方面:派遣留学生,创办科学院,办报纸,推行西式文化、礼节、生活方式。
④军事方面:创建新式常备军.3、影响:改革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改革后的俄国实力大增,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初步发展,开始跻身欧洲强国之列,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
但是农奴制进一步强化,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二、废除农奴制1、俄国1861年改革的根本原因:封建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国家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农奴制危机3、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废除农奴制法令。
目的:保护贵族地主利益。
内容:①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这一条最有利于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②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③农奴获得“解放"时可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出钱赎买这块份地(高价购买份地)。
4、俄国1861年改革的影响:①局限性:改革留下大量封建残余;②积极性: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是俄国近代历史上一个重大转折点。
※列宁评价说:农民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被剥夺得一千二净。
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全册知识点归纳总结全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全册知识点归纳总结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全册知识点归纳总结★第1课俄十月革命一、二月革命1.时间:1917年3月2.结果: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3.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4.革命后形势: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
二、十月革命(1917年11月)1.背景:临时政府对内镇压革命,对外继续进行一战。
2.领导人及地点:列宁,彼得格勒。
3.经过:彼得格勒起义胜利,建立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
苏维埃政权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
4.性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5.政权巩固:粉碎了外国武装干涉、国内反革命叛乱,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6.意义:⑴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
⑵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
⑶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7.巩固政权:经过三年国内战争,1920年苏俄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革命叛乱,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了世界上第一个获胜的无产阶级政权。
此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
8.对中国的影响:十月革命后,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开始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一、新经济政策1.背景:⑴国内战争结束,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经济。
⑵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烈不满。
2.时间:1921年3.领导人:列宁4.内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5.作用: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政权。
6.评价:是列宁从俄国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典范。
二、苏联成立1.时间:1922年底2.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3.最初的四个加盟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
4.扩大:后来扩大到15个加盟共和国。
九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
一、单元一:中国近现代史1. 鸦片战争: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 太平天国运动: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立太平天国,起义军与清军进行了长达14年的斗争,最终失败。
3. 甲午中日战争: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4. 戊戌变法:1898年,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发动戊戌变法,试图改革清政府,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变法失败。
5. 辛亥革命:1911年,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中华民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6. 新文化运动: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运动提倡民主、科学、新道德、新文学。
7. 五四运动: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激起了五四运动,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二、单元二:世界近现代史1. 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英国开始工业革命,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2. 美国独立战争:1775年,美国爆发独立战争,经过八年战争,美国赢得独立,成为资本主义国家。
3. 法国大革命:1789年,法国爆发大革命,推翻了波旁王朝,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标志着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4. 拿破仑战争:1799年,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进行了一系列对外战争,扩大了法国的疆域。
5. 美国内战:11年,美国爆发内战,经过四年战争,北方胜利,废除了奴隶制度,维护了国家统一。
6. 俄国农奴制改革:11年,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农奴解放法令,废除了农奴制度,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7. 日本明治维新:18年,日本明治天皇实行维新,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8.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战争历时四年,1918年以同盟国的失败告终。
九年级下册历史全集知识点
九年级下册历史全集知识点一、古代文明的形成和发展1.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黄河流域文明、长江流域文明;2. 亚欧非大陆的其他古代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希腊罗马文明、古印度文明等;3. 交流与互鉴:古代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
二、中古世纪的变与不变1. 中世纪欧洲:封建社会、天主教会、十字军东征;2. 东方文明:阿拉伯帝国的兴起和扩张、伊斯兰文明的发展;3. 远东文明:大风堂文化、忍者文化、朝鲜半岛文明等;三、近代世纪的变与不变1. 大航海时代:哥伦布、麦哲伦等的航海探险;2. 外来侵略与东方国家的反抗:中国鸦片战争、印度的反殖民斗争;3. 近代科技革命:工业革命、科学技术的突破。
四、近现代世纪的变与不变1. 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的发起、战争对世界的影响;2. 第二次世界大战:法西斯侵略、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3. 冷战与国际格局:苏联与美国的对峙、东西方阵营的形成;4. 各国独立运动:亚非拉国家独立运动、民族解放战争的兴起;5. 当代世界的挑战与合作:全球化、环境问题等。
五、中国近代史1. 鸦片战争及其影响:不平等条约、近代中国的危机;2. 辛亥革命及后续: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的斗争;3. 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国共合作、北伐成功、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4. 中国抗日战争:全民族抗战、八年抗战的胜利;5.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新中国的诞生、社会主义改革的进行;6.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经济体制改革、科技进步与国家发展。
六、世界史与中国古代史1. 古代东西方交流:丝绸之路、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对话;2. 西方现代文明对中国的影响:科学技术、政治制度等;3. 中世纪欧洲与中国:罗马帝国、封建社会等;4.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封建制度、科举制度等;5. 古代中国的社会生活:儒家文化、宗教信仰等;6. 古代中国与周边国家:东亚文明、互鉴与交流。
七、中国近现代史与世界史1. 中国近现代史的国际背景:列强侵略、亚洲的变革;2. 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抗日战争、国家独立运动;3. 中国现代化的探索与实践:经济制度改革、科技进步。
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
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第2课俄国的改革一、俄国农奴制改革(俄国1861年改革,亚历山大二世改革)1.废除农奴制原因:(1)根本原因:封建农奴制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2)直接原因:农奴起义频繁,威胁沙皇统治(3)外部原因:“克里木战争”失败,加剧了俄国国内的内部矛盾。
2.改革目的:摆脱日益严重的农奴制危机,维护沙皇统治;3.内容:(1)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大量自由劳动力和市场)(2)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但是必须出钱赎买,所出的价钱高出当时的地价。
(为资本主义发展积累大量资本(金))4.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5.影响⑴积极: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促使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 推动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⑵消极:农奴制的残余仍然存在,影响着俄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二、世界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途径有哪几种?⑴资产阶级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⑵资产阶级改革: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三、备考小资料:1.1861年之所以说它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是因为这次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俄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2。
亚历山大二世说:“请你们相信,为了保护地主的利益,凡是能做的一切都做到了。
”他的话表明俄国农奴制改革的不彻底性,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第3课 美国南北战争一、美国内战(1861—1865)1根本原因:北方资本主义工业和南方使用黑人奴隶的种植园经济两种经济制度之间的矛盾。
2.南北双方矛盾的焦点:奴隶制的废存问题3导火线:1860年林肯当选为美国总统。
(因为林肯主张逐步废除奴隶制)4.爆发:1861年4月,南方军队挑起战争,内战爆发,史称“南北战争”。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表格word版本
第一单元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月十俄国革彼得格勒武装月〕、彼得格勒日〔俄历101917 时间、地点年11月7命起义列宁领导人斯莫尔尼宫总指挥部取得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结果人民委员会。
十月革命的历史●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意义诞生。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开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主社会对的新经济政策〔列1921 年时间义道路探索宁〕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开展商品经济内容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开展作用重大成就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第二个五年方案,由传统的农—19371928 业国变成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
“斯大林模式〞形成时间1936 年形成标志苏联新宪法的制定特点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作用在一定历史阶段里发挥过积极作用弊端●优先开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在方案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地损害了广阔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经济开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
---- 华盛顿体系下的西方世界凡尔赛第二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巴召开时间 1 月 1919 年黎和会操纵者美、英、法尔?凡赛领土法国收回普法战争中割让给德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和约?内容政治军事德国成认奥地利的独立,并不得与其合并;禁止德国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万人; 10 不得拥有空军,陆军人数不得超过50 莱茵河东岸公里范围内为非武装区,德国不得设防;殖民地德国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原德国在中国山东的一切权益转移给日本;赔款另外设立赔款委员会,另行确定德国的赔款总数和方式。
华召开时年— 19221921盛间顿会议主导国美、英、日国九? 公宣称“尊重中国主权,独立与领土的完整〞约? 内容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时机均等〞的原那么实质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使中国又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华盛顿体系〞,确立了战后国际新秩序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召开确立了“凡尔赛1945 年〕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慕尼黑阴谋内容月,英法等国在德国的慕尼黑签订协定,规定捷克年德等地割让给德国。
九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概括
九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概括九年级历史下册主要包含了中国现代史和世界当代史两个部分,涵盖了从19世纪末到21世纪初的重要历史事件和发展态势。
本文将对九年级历史下册的知识点进行概括,帮助读者整理和理解这一学期的历史内容。
1. 中国近现代史1.1 辛亥革命与中国早期的民主革命- 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发和辛亥革命后的政治动荡- 孙中山所倡导的三民主义思想及其在中国社会的影响- 国民党的建立与北伐战争1.2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革命斗争- 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早期组织发展- 中国革命时期的武装斗争与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红军长征与中国共产党掌握全国政权的过程2. 世界当代史2.1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战争过程和战争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 凡尔赛和约和国际联盟的建立- 我国参与巴黎和会的过程和成果2.2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重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冷战对立态势- 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的对峙- 冷战时期的国际危机和冷战结束的原因与过程2.3 当代国际关系与全球化- 冷战结束后的世界政治格局的重塑-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与影响- 当代国际合作与国际组织的作用3. 历史人物与事件3.1 历史人物- 孙中山:中国近现代革命的先驱,三民主义思想的倡导者 - 毛泽东: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列宁:苏联共产党的创始人和革命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要思想家- 罗斯福:美国总统,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盟军领导人之一3.2 历史事件- 五四运动: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代表,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二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影响和结束- 朝鲜战争:韩战时期的军事冲突,半岛形成两个政权的开始本文对九年级历史下册的知识点进行了简要概括,涵盖了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当代史的重要内容。
这些知识点对于学生理解历史发展的脉络,把握世界格局和国际关系的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历史,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当今社会的重大议题。
九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归纳
九年级下册第1课俄国十月革命一.二月革命1.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结果:①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②二月革命后的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主要政权)和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
二.俄国十月革命1.时间:1917年11月(列宁到彼得格勒的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领导起义)2.原因:①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②临时政府继续实行反人民的对外政策,(继续进行世界大战)并力图扑灭国内的革命火焰。
3.结果: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并建立了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主席。
4.苏维埃政府采取的措施:①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政权,②将银行、铁路和大工业企业收归国有,③颁布《土地法令》,没收地主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④同德国和奥匈帝国议和,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5.1918年3月苏维埃俄国首都从彼得格勒迁到莫斯科。
6.1920年粉碎了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革命叛乱,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国家。
(为了战胜敌人苏维埃政权采取:①加强红军的建设,②实行了经济上高度集中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7.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①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
②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的首要任务是: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了的经济。
一.列宁的探索1.在列宁的领导下,1921年苏俄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1924年列宁逝世)2.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后来共有15个加盟共和国。
二.斯大林的探索1.措施:①1928~1937年,完成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
九年级历史下册知识归纳总结
九年级历史下册知识归纳第一单元:动 荡 与 变 革,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胜利,建人民委员会,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历史意义:十月革命是世界历史上无产阶级第一次取得胜利的革命, 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了现实,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领导的苏俄政府被迫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年,列宁领导苏俄政府实行新经济政策。
(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联系起来)评价:促进了苏联(1922年成立)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是列宁从俄国的国情出发,创造性的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典范,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一大创新。
但阻碍了苏联的民主与法制建设和经济持续发展,妨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发挥。
时间:1919年 ,地点:巴黎,操纵国:英法美,性质: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凡尔赛和约 》,内容:①领土: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承认波兰,② 殖民地:德国海外殖民地归战胜国统治 ③军事:废除德国普遍义兵制④赔款:支付大量战争赔款影响:构成了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新秩序时间:1921—1922,操纵国:美英日内容:尊重中国主权和独立及领土和行政的完整。
《九国公约》 中国保证各国在华“机会均等”对外“门户开放” 评价:打击了日本独占中国的计划,为列强共同掠夺 中国提供了条件,影响:构成了华盛顿体系,确立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统治新秩序国会纵火案 ”镇压共产党和进步势力1922年)入侵埃塞俄比亚壁画《格尔尼卡》的作者是毕加索 ,他还有一部作品是《和平鸽》年,日本进行南京大屠杀,基地设在哈尔滨的731部队做活人细菌试验。
德、意、日、互相勾结,形成了柏林—罗马—东京轴心,又称 轴心国集团。
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第三单元:两极下的竞争序幕:1946年,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 政治: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冷战开始,美国进入全球扩张阶段 经济:1947年,马歇尔计划 军事: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组织建立(与其对抗,1955年苏联为首的华约组 织建立) 世界格局:美苏两极格局。
初三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三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归纳初三历史下册知识点1第四单元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第13课罗斯福新政(1933年)一、从繁荣到危机(1929——1933年)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在资源配置效率上的不协调)直接原因:股票投机活动(黑色星期四)2、特点:①范围广;②时间长;③破坏性大。
二、罗斯福新政(1933年)1、目的和手段:国家干预的手段扭转经济形势,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2、主要措施(1)整顿金融体系。
通过《紧急银行法案》,恢复银行信用(2)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公平竞争,协调各部门的活动;规定最低工资、限制工时;《全国劳工关系法》(3)通过《农业调整法》,调整生产和销售,限制产量,保护农产品价格(4)以工代赈,兴建大量公共工程。
(5)通过《社会保障法》,建立社会福利体制、应急的救济机构等。
3、意义(1)积极:美国经济缓慢恢复过来,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新政增强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恢复美国人民信心,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2)局限:未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无法解决美国社会的根本矛盾。
第14课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一、意大利法西斯政权的对外扩张1、建立:1922年,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建立了法西斯专政。
2、政策:对内独裁统治,对外侵略扩张(1935年侵略埃塞俄比亚)二、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1、背景:经济危机引发中下层民众不满;群众对《凡尔赛条约》的不满2、建立: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3、措施(1)制造“国会纵火案”,打击德共(2)焚烧进步书籍,加强思想控制(3)掀起反犹狂潮(4)发展军工业,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
三、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1、背景:内阁制定夺取满蒙,再征服中国,进而称霸世界的政策。
日本受到经济危机重创。
2、形成:1931年“九一八事变”。
1936年广田弘毅组阁,建立法西斯专政,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九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中国古代政治制度1. 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秦朝建立了集权制度,由皇帝统治全国。
实行郡县制,将全国分割成几十个郡,再分成县。
设立三公九卿,管理政府事务。
汉朝时期延续了秦朝的政治制度,加强了丞相和御史台的权力。
2. 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隋朝建立了多级官制,实行郡县制,设立州、县。
唐朝时期建立了三省六部制度,设立了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以及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和工部。
3. 三辅制度三辅制度是隋唐时期的一种土地制度,即河南府、开封府、洛阳府。
实行了“均田制”,对土地进行了重新分配,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第二章中国古代社会制度1. 封建社会的形成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逐渐形成了封建社会。
各诸侯国在自己的领土内实行封建制度,大夫、士、庶民之间建立了清晰的阶级关系。
2. 礼乐制度礼乐制度是古代中国的一种社会制度,主要是指宴会礼仪和音乐舞蹈。
宴会礼仪是封建社会中的一种礼制,它的内容包括了但不限于宴席,器皿,宴会规则等。
音乐舞蹈是封建社会中的一种艺术表演,它的内容包括了但不限于音乐,歌咏,舞蹈等。
3. 五经五经是古代中国的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经分别是《易经》、《尚书》、《诗经》、《礼记》和《春秋》。
五经被认为包含了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方面面的内容,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思想文化基础。
第三章中国古代文化传承1. 中国古代科技中国古代科技是古代中华民族在生产力和技术上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中国古代科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包括了农业、水利、工艺、医药、军事等方面。
2.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古代中国最为重要的一种思想流派,它以“仁”为核心,主张礼乐、忠恕、孝友为道德标准。
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古代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3. 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了诗、词、曲、赋、文等多种文学体裁。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电子版教材附知识点总结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材(word版)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拉丁美洲独立运动拉丁美洲指今天美国以南的所有美洲地区。
这一地区从16世纪初开始成为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以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为主要官方语言,而这两种语言都属拉丁语系,因此,这一地区又被称为“拉丁美洲”。
到19世纪初,拉丁美洲的绝大部分地区仍处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统治之下。
19世纪初,在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下,拉丁美洲地区掀起了一场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起义烽火燃遍了北起墨西哥、南到阿根廷的广大地区。
在南美洲北部地区,玻利瓦尔解放黑人奴隶,承诺胜利后分给起义土兵土地。
大批印第安人、黑人和混血种人参加起义部队。
1819年玻利瓦尔率领队伍,克服艰难险阻,越过常年积雪的安第斯山脉,大败西班牙军队。
玻利瓦尔先后解放了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等地,成立了“大哥伦比亚共和国”,当选总统后,他继续领导南美的独立战争。
在南美洲南部地区,圣马丁先后领导了阿根廷、智利、秘鲁的独立战争。
他和玻利瓦尔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
印度民族大起义19世纪中期,印度已沦为英国的殖民地。
当时,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进一步加强了对印度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
印度的手工棉纺织业本来很发达,手工棉纺织品大量行销英国。
为了发展本国的纺织工业,英国从印度大量进口棉花,并向印度倾销机器生产的棉纺织品。
印度的手工棉纺织业遭到沉重打击,许多手工业者因此破产。
英国还以种种借口兼并印度王公的领地,规定王公死后若没有儿子继承王位,领地就归英国所有。
随着在印度统治的稳定,英国取消了对印度土兵的较优厚待遇,并且不尊重他们的宗教信仰。
这些做法激起印度各阶层人民的强烈不满,人们反抗情绪日益高涨。
1857年,印度土兵首先起来反抗英国殖民者,农民、手工业者以及一些被剥夺了权利的封建王公也参加起义,起义浪潮席卷了印度北部和中部。
起义军夺取了德里。
九年级历史知识点归纳下册
九年级历史知识点归纳下册思维导图一、明清时期的政治1. 清朝建立- 意义及背景- 清朝的政权维持2. 皇帝的统治- 皇帝的地位与权力- 皇帝的选举与继位方式3. 官员与科举制度- 官员的选拔与任用- 科举制度二、明清时期的经济1. 农业经济- 平原农业与山地农业- 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2. 商业与手工业- 商业的发展与影响- 手工业的演变与特点 3. 税收与财政- 税收制度- 财政状况与影响三、明清时期的社会1. 社会等级- 封建等级制度- 社会的变动与流动2. 妇女与家庭- 妇女的地位与角色- 家庭的组成与关系3. 文化与教育- 文化的特点与发展- 教育的普及与影响四、明清时期的思想与文化1. 孔孟之道的复兴- 孔孟思想的传承与发展- 儒学在明清时期的影响2. 民间信仰与文学艺术- 民间信仰的多样性- 文学艺术的繁荣与特点3. 科技与文化交流- 科技的发展与应用- 文化交流的活跃与影响五、明清时期的外交与对外关系1. 朝贡与海外贸易- 朝贡制度与海外贸易的关系 - 对外贸易的影响与限制2. 清朝的边疆与民族关系- 清朝的边境防御策略- 清朝的民族政策与影响六、明清时期的社会变革与影响1. 明朝的衰落与清朝的兴起 - 明朝的政治经济危机- 清朝的建立与变革2. 清朝的统治与政策- 清朝的政治制度改革- 清朝的政策与影响3. 明清时期的社会变迁- 农民起义与社会冲突- 士人与民间的社会活动结语。
历史九年级下册详细知识点
历史九年级下册详细知识点第一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在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一、夏商周三代时期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它的政治制度是以王朝为中心的封建制度。
商朝沿袭了夏朝的制度,也是以王朝为核心,国家政权的运作主要依靠王权。
周朝出现了诸侯国的分封制度,这标志着中国政治制度朝向封建制度的演变。
二、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多元化的阶段。
诸侯国崛起,形成了多个分封国家,政治权力较为分散。
并且出现了仕官制度和官职等级制度,这为后来的封建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秦汉两代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集权制度,标志着中国政治制度朝向中央集权的方向发展。
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制度,并进行了一些改革,如推行郡县制、设立丞相等。
汉朝之后的政治制度基本保持了封建制度的特点。
四、隋唐时期隋唐时期,中国政治制度进一步发展。
隋朝推行了县制和州制,加强中央集权;唐朝实行科举制度,考取功名成为官员成为了一条上升社会阶梯。
第二章:古代中国的社会制度古代中国的社会制度与政治制度相辅相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封建制度封建制度在古代中国社会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并且影响深远。
封建制度的核心是封建等级制度,以皇帝为顶端,下分列侯、伯、子、男等等。
封建制度对社会地位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官僚制度官僚制度是指由官吏组成的行政体系。
古代中国官吏分为内官和外官,内官掌握朝廷机密事务,外官主要负责地方行政和军事事务。
官僚制度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同时也成为了中国特色的一部分。
三、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它在唐朝时期达到了顶峰。
科举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通过考试合格者可以成为官员。
科举制度使得社会上的优秀人才有机会进入政府机构从事政务,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繁荣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三章:古代中国的经济制度古代中国的经济制度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农业经济古代中国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导,农业国民经济是当时的主要组成部分。
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
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点击获取"九年级知识点"↓↓↓人教版九年级英语知识点初中九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初三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九年级下历史知识点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一、拉美独立运动1、拉丁美洲的地理概念: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
主要殖民者:西班牙、葡萄牙(巴西)2、背景:①长期处于西班牙和葡萄牙残酷的殖民统治之下。
②受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3.时间:19世纪初。
4.领导人:玻利瓦尔和圣马丁,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
5.概况:①玻利瓦尔解放了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等地,成立了“大哥伦比亚共和国”。
为纪念玻利瓦尔,一个新成立的国家被命名为“玻利维亚”。
②圣马丁领导了阿根廷、智利、秘鲁的独立运动。
二、印度民族反英起义(1857—1859)1、背景: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加紧对印度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激起了印度人的反抗。
向印度倾销纺织成品,导致手工业者破产;兼并王公领地;取消对印度土兵的优厚待遇,不尊重宗教信仰。
2、导火线(直接原因):涂油子弹事件3、领导力量:封建王公。
主力:印度土兵4、杰出代表:章西女王(印度民族女英雄)5、意义: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
是19世纪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2课俄国的改革一、彼得一世改革1、俄国统一:15世纪晚期,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称“沙皇”。
2、彼得一世改革:18世纪初(1)背景(原因):盛行农奴制,封闭落后,工商业发展极其缓慢。
(2)目的:向西方学习,实现富国强兵(3)内容:①政治:加强中央集权,设参政院。
②经济:兴办手工工场,重商主义,允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
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③军事:义务兵役制,建立新式常备军。
贵族必须到军队或行政机构任职,按功劳提拔。
④文化:派留学生,开办学校、创办科学院,办报纸,改革习俗(提倡西方礼节和生活方式)。
(4)作用:积极: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増强,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級下冊第1課俄國十月革命一.二月革命1.性質:資產階級民主革命2.結果:①推翻了沙皇の專制統治,建立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
②二月革命後の兩個政權並存の局面:資產階級臨時政府(主要政權)和工人士兵代表蘇維埃。
二.俄國十月革命1.時間:1917年11月(列寧到彼得格勒の起義總指揮部——斯莫爾尼宮,領導起義)2.原因:①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俄國人民帶來了深重の苦難。
②臨時政府繼續實行反人民の對外政策,(繼續進行世界大戰)並力圖撲滅國內の革命火焰。
3.結果:推翻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並建立了第一個工人士兵蘇維埃政府——人民委員會,列寧當選為主席。
4.蘇維埃政府采取の措施:①建立新型の無產階級政權,②將銀行、鐵路和大工業企業收歸國有,③頒布《土地法令》,沒收地主和寺院の土地分配給農民耕種,④同德國和奧匈帝國議和,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
5.1918年3月蘇維埃俄國首都從彼得格勒遷到莫斯科。
6.1920年粉碎了外國武裝幹涉和國內の反革命叛亂,取得了國內戰爭の勝利,鞏固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國家。
(為了戰勝敵人蘇維埃政權采取:①加強紅軍の建設,②實行了經濟上高度集中の“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7.十月革命の曆史意義:①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是人類曆史上第一次獲得勝利の社會主義革命,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由此誕生。
②十月革命の勝利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の統治,推動了國際社會主義運動の發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の解放鬥爭。
第2課對社會主義道路の探索蘇俄進入和平建設時期の首要任務是:恢複被戰爭嚴重破壞了の經濟。
一.列寧の探索1.在列寧の領導下,1921年蘇俄開始實行新經濟政策,允許多種經濟並存,大力發展商品經濟,促進國民經濟の恢複和發展。
(1924年列寧逝世)2.1922年底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成立,簡稱“蘇聯”。
後來共有15個加盟共和國。
二.斯大林の探索1.措施:①1928~1937年,完成第一、第二個五年計劃,重點發展重工業。
②蘇聯加快了實農為化の步伐。
2.作用:蘇聯由全傳統の農業國變成強盛の工業國,國防力量也大為加強。
全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
3.蘇聯在1936年通過新憲法,宣布蘇聯是“工農社會主義國家”。
新憲法の制定,標志著蘇聯高度集中の經濟政治體制の形成。
這一體制也被稱為“斯大林模式”。
(特點:政治上——高度集權,忽視民主;經濟上——計劃經濟,排斥市場)4.斯大林模式の影響:在一定曆史階段裏發揮過積極の作用,但後來它嚴重阻礙了蘇聯の進一步發展。
第3課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一.戰後の“新秩序”——巴黎和會1.和會時間:1919.12.和會目の:戰勝國為了締結和約、對戰後世界重新做出安排。
(主要是討論如處置德國)參加會議の有27個國家。
會議被勞合·喬治(英),克裏孟梭(法),威爾遜(美)操縱。
弱國在和會上處於無權の地位。
(會議爭奪の焦點是:殖民地和世界霸權)3.和會結果:1919年6月協約國與德國簽定了《凡爾賽和約》。
4.和會性質:帝國主義の分贓會議。
德國の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國瓜分最能體現分贓性質。
5.凡爾賽體系作用:確立了帝國主義在歐洲、西亞、非洲統治の新秩序。
6.國際聯盟:成立時間:1920年1月,主要控制者:英、法。
二.對亞太地區の“安排”——華盛頓會議1.會議目の:調整帝國主義國家在東亞、太平洋地區の矛盾,主要是日、美矛盾。
2.華盛頓會議上起主要作用の是美、英、日三國。
3.會議實質:華盛頓會議是凡爾賽會議の繼續。
4.結果:簽署了關於中國の《九國公約》。
(“門戶開放”、“機會均等”の原則。
實際上為美國在中國の擴張提供了方便。
)5.影響:它是凡爾賽會議の繼續,確立了帝國主義在東亞、太平洋地區の統治秩序。
三.凡爾賽——華盛頓體系:這一體系暫時緩和了各帝國主義國家間の矛盾,但它不僅沒有消除帝國主義國家之間の矛盾,而且還加深了戰敗國與戰勝國之間の矛盾,因此不可能長期維持下去。
第4課經濟大危機一.“繁榮”及其崩潰1.“繁榮”の原因:由於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暫時緩和了各帝國主義國家間の矛盾,1924~1929年間資本主義基本上處於相對穩定時期。
2.經濟危機:①時間:1929~1933年;②導火線: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の股票暴跌。
1929年,經濟危機終於在美國爆發,然後迅速席卷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
③特點:涉及の範圍廣,持續時間長,破壞性特別大。
④影響:經濟危機中,人民群眾深受其害,廣大勞動人民饑寒交迫,流離失所。
嚴重の經濟危機,引起了政治危機,資本主義各國社會矛盾尖銳,政局動蕩。
二.羅斯福新政1933年1.目の:在資本主義制度內部進行調整,加強國家對經濟の幹預和指導,以消除經濟危機。
2.中心措施:對工業の調整,實行了《國家工業複興法》。
通過各種措施加強國家對資本主義經濟の控制與調節,以防止出現盲目競爭引起の生產相對過剩。
3.作用:新政取得了顯著成效,美國經濟緩慢地恢複過來,人民の生活得到改善;資本主義制度得到調整、鞏固與發展;資本主義國家對經濟の宏觀控制與管理得到加強;美國聯邦政府の權力明顯增強。
新政在美國和世界資本主義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第5課法西斯勢力の猖獗(意德日)一.意大利法西斯政權建立:①時間:1922年,②法西斯頭子:墨索裏尼。
二.德國納粹政權の建立:1.背景:①1929—1933年經濟危機の打擊,以希特勒為首の納粹勢力壯大。
②納粹黨所進行の欺騙性宣傳活動,贏得了很多中下層人民の信任。
③統治階級和大壟斷資本家在政治上和經濟上の支持。
2.建立過程:1933年希特勒上臺,集總統、總理大權一身,自稱國家元首,標志著德國法西斯化和世界大戰在歐洲策源地形成。
3.措施:①制造國會縱火案,打擊和迫害共產黨和進步人士。
②解散工會和其它一切政黨。
加強思想控制,③焚毀大量書籍。
大肆迫害猶太人,轉移人民對壟斷資產階級の仇恨。
三.日本法西斯の建立:①主力:軍部;②時間:1936年;③事件:日本軍部內部の少壯派軍官發動兵變。
④影響:日本軍部法西斯專政建立起來,標志著世界大戰在亞洲策源地の形成。
四.軸心國集團形成の影響:它の形成是對世界和平の嚴重威脅。
第6課第二次世界大戰一.慕尼黑陰謀1.慕尼黑會議:①召開の時間:1938年9月,②參加の國家及首腦:德、意、法、英(希特勒墨索裏尼、達拉第、張伯倫)。
③英法の目の:希望犧牲捷克斯洛伐克の利益,求得一世の和平。
④內容:規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須把蘇臺德等地割讓給德國。
(這一內容被稱為慕尼黑陰謀,慕尼黑陰謀把綏靖政策推向頂峰。
)2.綏靖政策:西方大國對法法西斯國家の侵略不滿,但又害怕法西斯の戰爭訛詐。
他們想禍水東引,把德國の侵略矛頭引向蘇聯。
因些希望以犧牲弱小國家の利益來安撫侵略者,這種政策被稱為綏靖政策。
後果:它使法西斯國家得寸進尺,侵略野心日益膨脹,也極大地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
二.二戰の全面爆發1.時間:1939年9月1日,標志:德國閃擊波蘭,英法對德宣戰。
2.主要事件:德占領法國在內の西歐——英國遭到猛烈轟炸——丘吉爾上臺,主張強硬政策。
3.二戰の擴大:①1941年6月,德國對蘇聯發動侵略戰爭。
(主要戰役:莫斯科保衛戰)。
②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美國在太平洋の海軍基地珍珠港,美國對日宣戰(進一步擴大の標志)。
第7課世界反法西斯戰爭の勝利一.國際反法西斯聯盟の建立1.原因:法西斯國家の大肆侵略,激起了世界人民の廣泛憤怒。
美、英、蘇等國為了對付共同の敵人法西斯,逐漸走向了聯合。
2.建立:1942年1月1日26個國家代表在華盛頓舉行會議。
各國簽署了《聯合國家宣言》標志著國際反法西斯聯盟の建立。
二.雅爾塔會議:①時間:45年2月,②主要參加國:美(羅斯福),英(丘吉爾),蘇(斯大林)。
③目の:協調反法西斯國家の行動,盡快打敗法西斯。
④主要決議:打敗德國後對德國進行分區占領,徹底消滅德國法西斯主義。
成立聯合國。
蘇聯答應在德國投降三個月後參加對日作戰。
三.重大轉折1.國際反法西斯聯盟建立後,反法西斯國家の相互支援,協同作戰,戰鬥力大大增強,逐漸扭轉了戰爭形勢。
2.斯大林格勒戰役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の重要轉折點。
(1942.7—1943.2)3.1944年6月6日美英盟軍在法國の諾曼底登陸開辟了歐洲第二戰場。
作用:使德軍陷入了蘇聯紅軍和美英盟軍東西夾擊之中。
四.最後の勝利:1945年4月,蘇聯紅軍攻克柏林,5月8日,德國正式投降,二戰の歐洲戰爭結束。
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簽署投降書。
二戰全面結束。
五.二戰の影響:二戰是人類曆史上一場空前の浩劫,幾千萬人失去了生命,無數の財產損失。
改變了世界の面貌,影響了世界曆史の發展進程。
第8課美國經濟の發展第9課西歐和日本經濟の發展一.歐洲の聯合1.西歐經濟の恢複和繁榮の原因:①美國為了對付蘇聯,給予西歐資本主義國家大量援助。
②西歐國家發揮高素質勞動力の優勢,采用了最先進の科學技術發展成果,制定恰當の經濟發展政策。
(20世紀50年代初恢複到戰前水平。
50年代到70年代後期持續繁榮)2.歐洲共同體の成立:①時間:20世紀60年代。
②成員:法國和聯邦德國等12個國家。
③作用:對成員國經濟の發展和國際地位の提高發揮了重要作用。
3.1993年在歐洲共同體の基礎上成立歐洲聯盟,簡稱為歐盟。
至今其已經擁有27個成員國。
歐盟各國使用單一貸幣——歐元。
作用:歐盟成員國之間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有利於經濟の發展。
歐盟成為世界上最大の經濟體。
二.日本の崛起(50年代)1.原因:①美國大力扶持日本;朝鮮戰爭爆發刺激日本經濟の繁榮;②日本政府制定了適當の經濟政策,引進最新科技成果,發展教育和科學技術,促進經濟の迅速發展。
2.表現:70年代初,成為僅次於美國の世界第二號資本主義經濟大國。
在重多生產領域名列世界前列。
3.危機時期:1974到1975年世界經濟危機使日本經濟發展速度減緩。
4.70年代始日本積極謀求政治大國の地位,軍費支出不斷增加,引起亞洲鄰國の關注和不安。
第10課蘇聯の改革與解體1.赫魯曉夫改革:①赫魯曉夫上臺後,針對斯大林時期存在の一些弊端,在經濟、政治方面進行了一些改革。
②結果: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斯大林模式,但並未根本改變蘇聯高度集中の政治經濟體制,後來矛盾日益突出。
2.戈爾巴喬夫改革:①過程:1985年,戈爾巴喬夫上臺後,首先把經濟改革作為重點,但未取得成果。
爾巴喬夫又把改革重點轉到政治方面。
②結果:蘇聯政治體制劇變,一黨制轉變為多黨制,國家の權力分散。
各加盟共和國脫離蘇聯の趨勢隨之加強。
3.八一九事件:①時間:1991年8月19日,②影響:使戈爾巴喬夫實際失去了領導國家の威望和能力,葉利欽控制全局。
它以維護蘇聯為初衷,卻直接導致蘇聯解體,成為蘇聯加速解體の催化劑。
4.蘇聯の解體:①解體時間:1991年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