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特殊句式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大全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大全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表示断定,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者,……也)2.此帝王之资也。
(……也)3.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者,……)4.刘备天下枭雄。
(……,……)(这四种是由“者、也”表判断的类型)5.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者也)6.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乃)7.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为)8.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则)9.即今之缧然在墓者也。
(即)10.巨是凡人。
(是)(是在先秦以前只做代词用,不表判断)二.被动句1.而君幸于赵王。
(……于……)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见……)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见……于……)4.受制于人。
(……受……于……)5.为天下笑,何也?(为)6.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为……所……)(典型的被动句)7.若属皆为所虏。
(……为所……)8.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被)9.洎牧以谗诛。
(无标志。
靠动词本身在意念上的一种表现。
)三.疑问句(非特殊句式)借疑问词或否定词而能发出疑问的句子叫疑问句。
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安、焉)和疑问语气词(乎、诸、、与或欤、邪或耶)等。
二者有时全用,有时不全用。
1.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廉颇蔺相如列传》)(借否定词“不”)2.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崤之战》)(借疑问词“谁”)四.否定句(非特殊句式)文言的否定句,必须用否定词(不、毋、弗、勿、未、否、非、无、莫等)五.词序(倒装句)1.宾语前置(动宾倒装句)在一般情况下,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这是汉语的语法规律。
可是,有时候动词和宾语也可以倒装,让宾语处在到动词前面。
在文言文当中,动宾倒装句是很有规律的,大约有四种情况。
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例:A.莫我肯顾B.古之人不余欺也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有两种类型:(1)动宾结构(2)介宾结构。
包括:代词+介词;宾语+介词;方位名词+介词;是以结构(固定结构)。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文言文句式汇总(固定句式+特殊句式)
高考文言文句式一、文言固定句式文言文中常常见到由几个文言虚词结构而成的一种短语形式,我们常常称之为“凝固短语”或者“凝固结构”“固定结构”“习惯用法”“固定句式”等。
凝固短语在文言中有其较为固定的意义,阅读时,掌握和熟记这些较为固定的意义,有助于掌握和理解整个句子的意义。
(一)表疑问1、何以……?(根据什么……?凭什么……?)例:王曰:“何以知之?”2、孰与……?(与……相比,哪个……?)例: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3、奈何……?(……怎么办?……为什么?)例: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4、何如……?(“怎么、怎么样、怎么办”)例: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5、何所……?(“所……的是什么?”)例: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二)表反问1、不亦……乎?(不是……吗?)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何……为?(……干什么呢?)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何辞为?3、何……之有?(有什么……呢?)例:孔子云:“何陋之有?”4、庸……乎(“难道……吗”)例: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5、宁有……乎(“难道是……吗?)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6、何……哉(也)?(可译为“怎么能……呢?”)例:何可胜道也哉?7、顾……哉?(可译为“难道……吗?”)例:顾不如蜀鄙之僧哉?8、独……耶(乎、哉)?(可译为“难道……吗?”)例: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吗?(三)表揣度1、得无……乎(耶)?(该不是……吗?)例: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2、其……欤?(不是……吗?)例: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3、无乃……乎?(恐怕(只怕)……吧?)例:无乃后乎?4、.……庶几……欤?(…或许…吧?)例:吾王庶几无疾病欤?(我们的国君大概没有生病吧?)(四)表陈述1、有以(“有可以用来……的”)例: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2、无以(“没有什么用来……的”)例: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3、有所“有……的(人、东西、事情)例: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2023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文专题复习—特殊句式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主谓倒装。
下面我们分别进行梳理:文言文特殊句式(一):判断句1.有判断标志,“者………也”“为”例: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例:和氏璧,天下之共传宝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例:此乃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例:人为鱼肉,我为刀俎。
《鸿门宴》2.直接用“是”表被动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例: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诗》3.没有判断标志词例: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注意:判断句,翻译时,要翻译出判断动词“是”。
文言文特殊句式(二):被动句1.有被动标志词例:而君幸于赵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例: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廉颇蔺相如列传》例: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秋水》例: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赤壁之战》例: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六国论》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2.用介词“被”直接表示被动例: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3.意念被动句例: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赤壁之战》文言文特殊句式(三):省略句1.省略主语例: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例: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2.省略谓语例: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鸿门宴》3.省略宾语例: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廉颇蔺相如列传》4.省略介词例: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过秦论》例: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桃花源记》注意:翻译时,补充的成分要加括号。
文言文特殊句式(四):宾语前置1.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要前置。
例:古人之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2.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要前置。
例:大王来和何操?《鸿门宴》例:不然,何以至此?《鸿门宴》常见的疑问代词:何谁胡安曷焉奚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例:全石以为底。
《小石潭记》4.用“之”“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强调名词宾语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
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文言文特殊句式是高考语文必考的重要题型,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记忆对于高考语文复习是很重要的。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请认真复习!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大全:一、判断句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
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判断。
但在古汉语里,“是”多作代词用,很少把它当作判断词用。
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
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
这种判断句式,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2.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即“……者……”式。
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
如: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本性曹。
3.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者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
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4.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也”式。
这种判断句式中“也”同样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谓之间加“是”。
如: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
5.“者”“也”都不用,即“……,……”式。
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需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如:刘备,天下枭雄。
6.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即“……为……”式。
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司马迁《鸿门宴》)7.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8.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但出现较晚并且少见。
如: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司马光《赤壁之战》)二、被动句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
常见的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主要有以下几类:
1.
判断句:在文言文中,判断句是用来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司马迁《陈涉世家》),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
又如,“求剑若此,不亦惑乎?”(《桃花源记》),这里的“是”和现代汉语判断词“是”同义。
2.
被动句:表示主语受到动作的影响,但不必明确指出施动者。
例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实在怕被大王欺骗而辜负了赵国。
”
3.
省略句:在语言表达中,为了避免重复或突出某种语义,有时会省略句子的某些部分。
例如,“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归有光《项脊轩志》),这句话完整的形式应该是“项脊轩是旧南阁子”。
4.
倒装句:在古代汉语中,为了强调某一部分的内容,有时会把正常的句子成分顺序颠倒过来。
例如,“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战国策·齐策一》),这句话的意思是“难道不是因为考虑到长远之计,希望有子孙能相继为王吗!”。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特殊句式+课件
示例
是
指示代词,这
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
动词,表判断
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判断句举例: ①法者,陛下所与天下共也。 翻译:法律是陛下与天下百姓共有的。 ②内五人尝为盗,余皆平民。 翻译:其中五人曾是盗贼,其余的人都是平民。 ③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 翻译:陛下派人送贿赂给他,他才接受,这是陷害人触犯法律。 ④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翻译:苏轼字子瞻,是眉州眉山人。 ⑤杭,水陆之会。 翻译:杭州是水陆交通的要地。
2.五种定语后置句类型及示例 在现代汉语中,定语是修饰或限制主语或宾语的形容词、名词、代词等,一般放在中心词前。 这种语序古今一致,但在文言文中,除此情况外,定语也可以放在中心词后。定语放在中心词后面,构成定语后置的形式。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把后置的定语提到中心词前面。
类型
示例
用“为、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肯定判断,用“非”表否定判断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②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③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项羽本纪》)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⑤此皆良实,志虑忠纯(《出师表》)⑥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⑦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赤壁赋》)
类型
示例
表疑问语气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表感叹语气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主谓倒装举例: 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翻译:山川是如此险固、壮美,这是魏国的瑰宝啊!
(五)六种固定句式类型及示例
固定句式也叫固定结构或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约定俗成,经久不变。熟练地掌握这些句式,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快速、正确地翻译文言文非常有帮①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荆轲刺秦王》)
2025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特殊句式
破敌,珍宝万倍,大功可成;如为所败,首领无馀,何财物之有!”秀与诸营 俱进,自将步骑千馀为前锋,去大军四五里而陈。王寻、王邑亦遣兵数千合战。 秀奔之,斩首数十级。诸将喜曰:“刘将军平生见小敌怯,今见大敌勇,甚可 怪也!且复居前,请助将军!”
②这也是强敌,怎么能说他软弱呢!
③如果能移动兵阵稍微后撤,让东晋的军队得以渡河,来决定胜负, 不也是很好的事情吗?
类型二:被动句
——看清标志词,译成“被”的意思。
类型二:被动句——看清标志词,译成“被”的意思。
1、阐释: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 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所以此类句子翻译时必须 注意关键词,翻译成“被”的意思的被动句。
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辞》)
类型一:判断句——分清类别,翻译中含有“是”或“不是”的句子。
1、阐释: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 句子。文言文里的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词,而是直接用名词或名词短语作谓语 表示判断,并往往借助于一些助词、语气词、副词来表示或加强判断的语气。
③戍卒叫,函谷举 《阿房宫赋》
④洎牧以谗诛
《六国论》
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带“被”字的都为被动句, 如“秦王复击轲,被八创”中的“被”应该翻译为“遭受”, 这句并不是被动句。
即学即练
D 1.下列句子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是( )
A.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B.帝感其诚 C.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 D.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D.汝是大家子
2.翻译下列句子。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
1.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2.南冥者,天池也 3.野马也,尘埃也 4.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5.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被动句 为 为.....所 见 于
宾语前置 1.什么是宾语 2.文言文充当宾语的词 代词---何 安 之(未之有) 宾语前置最常见句式 1.疑问句---何 安 2.否定句---未之有
Hale Waihona Puke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月出于东山之上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挟飞仙以遨游 相与枕藉乎舟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而寒于水
示天下以仁义 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而君幸于赵王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定语后置 1.什么是定语 修饰名词的词叫定语, 定语在前, 名词在后。
1.马之千里者,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3. 蚓无爪牙之利 4.村中少年好事者
省略句 1.省略主语 2.省略介词(于以)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月出东山之上
主谓倒装 仁哉文王
1.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2.大王来何操? 3.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 4.项王曰:“沛公安在 5.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6.古之人不余欺也。 7.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状语后置 1.什么是状语 修饰动词,形容词的句子成分叫状语 2.文言文充当状语---介词结构(介词+名词) 3.状语后置判断标志----1.(于以乎) 2.于+名词 以+名词 乎+名词
2024届高考复习统编教材文言文特殊句式汇总
统编教材文言文特殊句式汇总1.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判断。
但在古汉语里,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
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1)由“者”和“也”构成的判断句。
由此变形组合的句式主要有:“……者,……也” “……,……也”“……,……者也”“……者,……”“……者,……者也”几种。
这些句式,也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典型格式。
如: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③“陈胜者,阳城人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
如:①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③梁父即楚将项燕。
④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⑤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⑥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⑦汝是大家子。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
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4)表因果关系的判断句如:①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②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5)无标识的判断句如:①刘备,天下枭雄。
②刘豫州王室之胄。
2.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是古今共有的。
不过,文言里这种现象更突出,而且有些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古文中也经常被省略。
最常见的省略句有以下几种:(1)省略主语①承前省。
如: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廉颇)大破之。
②承后省。
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③自述省。
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④对话省。
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如:“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3)省略宾语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如:“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5)省略介词“于”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汇总(共七大类)
高考语文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一、表示疑问(一)奈何(可译为“怎么办、怎么、为什么”等)【例】1.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刘邦说:“现在虽已出来了,但未向项王辞别,这可怎么办?”)2.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为什么搜刮财物时一分一厘都不放过,挥霍时却像泥沙一样毫不珍惜呢?)(二)何如(可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等)【例】1.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2.“求,尔何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呢?”)(三)何以……?(可译为“根据什么……?凭什么……?为什么?怎么会?”等)【例】1.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有朝一日太后百年了,长安君凭什么使自己在赵国安身立足呢?)2.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为什么要讨伐它呢?)(四)何所……?(可译为“所……的是什么?”等)【例】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五)奈……何、若……何、如……何(可译为“对……怎么办”“拿……怎么样”等)【例】1.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2.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3.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六)孰与……,与……孰(可译为“跟……比较,哪一个更……”)【例】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徐公比谁漂亮?)(七)何故(可译为“什么原因,为什么,怎么”)【例】1.蒋琬问曰:“今幼常得罪,既正军法,丞相何故哭耶?”(《失街亭》)(蒋琬问道:“现在幼常(马谡)因为有罪而被处死,已经整肃了军纪,丞相为什么反而哭了呢?”)2.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样的高洁品德,而使自己被放逐呢?)二、表示反问(一)何……哉(也)?(可译为“怎么能……呢?”)【例】1.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你是被雇来种地的,哪里能富贵呢?)2.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怎么能说得完呢?)(二)何……为?(可译为“为什么要……呢?“还要……干什么呢?”)【例】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现在人家正像刀子和砧板,我们就像砧板上待割的鱼和肉,还告辞做什么呢?)(三)何……之有?(兼表宾语前置,可译为“有什么……呢/怎么能……呢?”)【例】1.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勾践灭吴》)(勾践回答说:“能听到大夫您的这番话,怎么能算晚呢?”)(四)如之何……?(可译为“怎么能……呢?”)【例】1.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论语·微子》)(五)岂(其)……哉(乎,耶,邪)?(可译为“哪里……呢?/难道……吗?/怎么……呢”)【例】1.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伶官传序》)(唉!盛衰变化的规律,虽说是由天命决定,难道不也是与人事有关的吗?)2.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鸿门宴》)(如果不是沛公先攻破关中,您怎么能轻易进关呢!)(六)安……哉(乎)?(可译为“哪里……呢?/怎么……呢?”)【例】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2.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可是刘豫州刚刚打了败仗,又怎么能抵挡这个危难呢?)(七)不亦……乎(可译为“不是……吗”)【例】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2.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慎大览·察今》)(八)……非……欤?(可译为“……不是……吗?”)【例】1.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九)宁……耶?(可译为“哪里……呢?”)【例】1.当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祭妹文》)(当时你即使做梦、幻想,也怎会知道这里竟是你的埋骨所在呢?)(十)顾……哉?(可译为“难道……吗?”)【例】1.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十一)独……耶(乎、哉)?(可译为“难道……吗?”)【例】1.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即使才能低下,难道害怕廉将军吗?)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祸患常常在细微处累积,智慧和勇气多被所沉溺的事物困住,难道仅是听信伶人才会这样吗?)三、表设问(一)何者、何则(可译为“为什么呢”)【例】1.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特殊句式与翻译+课件101张
(主语+谓语)
渺渺兮予怀
贤哉回也
定语后置
定语
定语
放在名词前面,用来修饰、限制中心语。 (定语+名词)
在古代汉语里,为了突出和强调定语,有时也会 把定语放在“中的心”词是之定后语,的这标种志情。况叫定语后置。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定语后置句小结
1、中心语+定语+者
求人可使报秦者
3、中心语+之+定语
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4、中心语+之(而)+定语+者
石之铿然有声者
5、中心语+数量词
白璧一双
状语后置总结
1 、“以……”的形式 (盛以锦囊) 2 、“于……”的形式( 月出于东山之上 ) 3、 “乎……”的形式 (生乎吾前)
四、介词宾语前置。
例: 1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2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介词
主要用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面,
共同组成介宾短语,做动词、形容 词的修饰成分或补充成分,表示处 所、方向、时间、状态、方式、原 因、目的、范围、对象、施受对象、
根据等。 1、表对象、关联的:把、被、对、
对于、关于 2、表处所、方向的:在、向、从、
1、承前省 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 (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对话省 (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王)曰:“不若与人。”
二、省略谓语
在并列的句子中,如果前、后句子用了同样 的动词,在后句中这个动词有时就会省略。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高考语文-文言特殊句式
文言倒装句一.【类型】(1)宾语前置句(2)定语后置句(3)谓语前置句(4)介词结构后置句二.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特定条件下要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这样就形成了宾语前置。
1.疑问代词当宾语,宾语前置“谁、孰、何、曷、害、奚、安、焉、胡”等疑问代词作宾语时,要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前。
(1)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译文:我欺骗谁?欺骗天吗?(2)王者孰谓?谓文王也。
(《公羊传·隐公元年》)译文:王者是指谁?指文王呢。
(3)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译文:它将要往哪里去呢?(4)何由知吾可也?译文:从哪里知道我可以呢?(5)汝安从知之?(《汉书·黥布传》)译文:你从什么地方了解他呢?(6)胡为至今不朝也?(《战国策·齐策四》)译文:为什么到现在还不让他上朝呢?2.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不、未、毋、无、莫、非、否”等等否定词。
(1)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译文:不必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要担心不了解别人。
(2)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
(《韩非子·五蠹》)译文:我有年老的父亲,我若死了,没有谁养活他。
(3)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译文: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
(4)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上》)译文:七十岁的老人穿绸吃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做到这样却不能成为王的,没有这种事情呢。
3. 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隐公元年》)译文:姜氏有什么满足呢?(3)唯利是图(唯是图利)、唯命是从、唯余马首是瞻(4)语曰:“唇亡则齿寒。
”其斯之谓与?(《谷梁传·僖公二年》)译文:俗语说:“没有嘴唇,牙齿就会寒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表示反问
• ①何……哉(也)?(怎么能……呢?) 何可胜道也哉?(兼有感叹)
• ②何……为?(……干什么呢?) 何辞为?
• ③何……之有?(有什么……呢?)
• 夫晋何厌之有? • ④如之何……?(怎么能……呢?) :君臣
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 ⑤岂(其)……哉(乎,耶),(哪里…… 呢? ……哪里呢?)
• 译文:“寻找可以出使秦国回来复命的人” ②客有吹洞箫者。
• 译文:“有一个吹洞箫的客人” ③荆州之民附操者。
• 译文:“荆州依附曹操的老百姓” ④四方之士来者。
• 译文:“四方前来投奔吴国的士人” ⑤村中少年好事者。
• 译文:“村中有个喜h欢多事的年青人” 33
【2】格式:中心词+之+定语+者
(3)用“见”或“见......于......”表被动 “……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h
7
(4)用“于” 或“受......于......”表被动 “不能容于远近。”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 人。” (5)用“被”表被动。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 译文:“小孩子看见了我却不认识我”
h
21
“见”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 解释为“我”,这时“见”是作宾语放在动词 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①府吏见丁宁 • 译文:“(我回来时)府吏叮嘱我”
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 译文:“生下我六个月,父亲就背弃了我
(意思是父亲就去逝了)”
译文:“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
•7.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译文:“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
h
14
• 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 件:
• 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
• 第二,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 “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 词“莫”。
*代词宾语要放在动/介词之前。
• 译文:“哦!除了这样的人,我能同谁在一起 呢?”
• ⑤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 译文:“不这样,我(项羽)凭什么到这个地步 呢?”
⑥吾谁敢怨?(《捕蛇者说》) • 译文:“我敢埋怨谁呢?”
h
17
(3)用助词“之”或“是” 作提宾标志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不知句读,不解惑
(2)唯余马首是瞻 《冯婉贞》
h
39
1.表示疑问
• ①何以……?(根据什么……?凭什么……?)
•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 王曰:“何以知之?”
• ②何所……?(所……是什么?)
• 《木兰诗》: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 《卖炭翁》:卖炭得钱何所营?
• ③奈何……?(……怎么办?为什么……?)
• 《鸿门宴》:未辞也,为之奈何?
•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 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 语是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 接受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h
6
<1>有标志 (1)用“为”或“为......所.....”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所并。”
(2)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文言专题
பைடு நூலகம்
h
1
文言特殊句式
1.判断句 1、主谓倒置 2.被动句 2、宾语前置 3.倒装句 3、状语后置 4.省略句 4、定语后置
h
2
判断句
(1)用“者……也”表判断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句末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3)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
此人一一为( 之)具言所闻
(7)介词的省略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 于)河南
h
11
四、倒装句
一、主谓倒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
①甚矣,汝之不惠(慧)!
译文:“你太不聪明了”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
译文:“公子能为别人困难而急的地方 在哪里呢?”
h
12
二、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h
8
<2>无标志
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意念被动句) 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注意】: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它是放在动词前, 表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对自己怎么样”的 客气说法,不表被动.
如:慈父见背/见谅/冀君实或见怒也
希望您或许能够宽恕我吧
译文:“并请出那三枝箭,装进锦囊” ④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译文:“当庄宗用绳索捆绑燕王父子”
h
28
⑤申之以孝悌之义 译:“把孝敬父母敬重兄弟的事向他们反 复讲述”
⑥覆之以掌 (《促织》) •译:“用手掌覆盖(蟋蟀)”
h
29
(2)格式:动十于(乎,相当“于”)十宾
①使归求救于孙将军
译文:“让他回去向孙将军求救” ②能谤讥于市朝
⑥且相如素贱人。
⑦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⑧予本非文人画士。
h
4
(6)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 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如:“刘备天下枭雄。”
【特别提醒】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 “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 词,作判断句的主语.
是鸟也,海运则将h 徙于南冥也
5
二、被动句
h
15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要前置 动词/介词)
【谁、奚、胡、何、曷、安、恶、焉】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译文:‘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
②问女何所思?
译文:“问女儿在思考什么?” ③王见之曰:“牛何之?”
译文:“大王看见了问道:‘把牛牵到哪
里?’”
h
16
• ④臆!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h
24
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
• 格式:宾十介十动 ①钩以写龙,凿以写龙
• 译文:“用钩子来画龙,用凿子来雕刻龙” ②余是以记之
• 译文:“我因此记下了这件事” ③一言以蔽之
• 译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
④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勾践灭 吴》)
• 译文:楚国的战士没有谁不用一个抵挡十
个来拼命的作战的。h
25
父…
(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①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②汝是大家子
h
3
(5)用
“即”“乃”“则”“皆”“本”“诚”“亦
”“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
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⑤臣本布衣。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 其君
译:“在朝廷作官(或居在高高的庙堂), 就要忧虑老百姓的疾苦,退隐江湖远离朝 廷(或身处遥远的江湖),就要为国君担 忧”
h
35
【4】格式:中心语+而+定语+者
•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 有几人与?(《五人墓碑记》) • 译文:“能够不改变自己志向的官 员,普天之下,有几个人呢?”
• (译:“只任用有才的人”)
h
20
“相”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 译为“我,你,他(她)”,这时“相”是作 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
谓语的后面。
①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 译文:“我已经对她没有情义了,决不会答 应你”
②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
• 译文:“尽心侍奉婆婆,好好服侍她” ③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
①马之千里者(《马说》)
• 译文:“千里马” ②僧之富者不能至
• 译文:“富有的和尚却不能到达” ③国之孺子之游者(《勾践灭吴》)
• 译文:“吴国出游的年青人” ④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
• 译文:“铿然有声的石头”
h
34
【3】格式:中心语+之+定语
•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译:“蚯蚓没有尖利的爪牙和强健的筋骨”
• 用“唯(惟)……是……”提宾
• (唯利是图、惟命是从)
宋何罪之有? 惟命是听 (成语)
惟利是图 (成语) 惟你是问。
惟兄嫂是依
惟陈言之务去
h
18
•【格①4式夫】:晋用主,“十何之宾罪”十之、之有“(?置是是”)作十动标志的宾语前
• 译文:“晋国,有什么罪过呢?” ②唯弈秋之为听
• 译文:“只听弈秋的教导”(“唯”译为 “只”,下同)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三、状语后置
• 在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 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 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 来理解,即翻译时大多数时候要提到 谓语前面去翻译.
h
27
(1)格式:动十以十宾
①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
译文:“用篆文山龟鸟兽的形状来装饰” ②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译:“把箭放回先王灵位之前,禀告大功告 成” ③请其矢,盛以锦囊
h
22
望见恕:希望你宽恕我 有何见教:有什么指教我的 望见谅:希望你原谅我
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①亚父南向坐 • 译文:“亚父范增面向南坐着”
②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 译“到达北海,向东看去,看不到水的尽头”
h
23
1遇不可,必达其志,绝非偶然 2操军破,必北还 3何陋之有? 4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5帝感于其诚 6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7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8君子生非异也 9唯我独尊 10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