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学教案
八年级上册地理人教版《土地资源》教案
1. 让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的定义、性质和分类。
2. 使学生掌握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和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
3. 培养学生热爱土地,珍惜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土地资源的定义、性质、分类和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
难点: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和合理利用。
三、教学方法采用讲解、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土地资源利用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土地资源的重要性。
2. 讲解土地资源的定义、性质和分类。
3. 分析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如总量、人均占有量、利用状况等。
4. 讨论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如粮食生产、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等。
5. 讲解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措施,如耕地保护、退耕还林、城市土地利用等。
6. 案例分析:分析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的成功案例和问题案例。
7. 总结:强调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和保护土地资源的必要性。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加强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1. 让学生了解土地资源利用的方式和原则。
2. 使学生掌握土地资源调查和评价的方法。
3. 培养学生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能力。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土地资源利用的方式和原则,土地资源调查和评价的方法。
难点: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
八、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活动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九、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土地资源利用的案例,引导学生关注土地资源利用的方式和原则。
2. 讲解土地资源利用的方式和原则,如农业、工业、城市用地等。
3. 介绍土地资源调查和评价的方法,如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
4. 案例分析:分析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的成功案例和问题案例。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措施。
6. 实践活动:让学生进行土地资源利用的模拟调查和评价。
土地资源初中教案
土地资源初中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的概念、分类及其重要性。
2. 使学生掌握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利用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3. 培养学生爱护土地资源的意识,提高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内容:1. 土地资源的概念与分类2. 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与利用状况3. 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4. 爱护土地资源的重要性5. 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培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土地资源的概念、分类、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与利用状况、爱护土地资源的方法。
2. 教学难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直观展示土地资源的相关图片和数据。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可持续发展观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土地资源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土地资源的重要性。
2. 讲解土地资源的概念与分类:讲解土地资源的基本概念,介绍不同类型的土地资源。
3. 分析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与利用状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图,讲解各类土地资源的利用状况。
4. 探讨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如土地荒漠化、耕地减少等。
5. 讲解爱护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强调爱护土地资源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提出具体的爱护措施。
6. 培养可持续发展观念: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7.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土地资源利用方面的行为,提出改进措施。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土地资源概念、分类和我国土地资源分布与利用状况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对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的认识和解决能力。
3. 评价学生对爱护土地资源的重要性的理解及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树立。
七、教学准备:1. 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土地资源图片、数据和案例。
土地资源 教学设计(精选5篇)
土地资源教学设计(精选5篇)土地资源教学设计篇1土地资源教学目标:1.基础学问:(1)知道中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肯定量大,人均相对数量少;土地类型多,平地少,耕地、林地比例低;各类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后备耕地资源不足,难利用的土地多。
(2)知道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主要问题。
(3)知道耕地、草地、林地三种最主要的土地类型的分布,以及它们内部的地区差异和特点。
(4)记住我国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了解其特点。
2.智能的培育:初步学会用统计图表的形式,反映我国人均耕地少,耕地面积在削减的状况下,说明人口与土地资源的关系。
3.思想教育要求:使同学熟悉: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教学重点:1.记住土地资源的主要类型。
2.记住耕地、林地、草地三种主要土地的分布。
教学难点:三种主要土地类型的内部差异和特点。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
教具:土地资源利用示意图。
土地利用类型的百分比图。
教学设计:一、我国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
从今日开头我们学习第三节土地资源,在没讲新课之前,首先请同学们想一想。
1.土地资源属可再生资源还是非可再生资源?(可再生资源)2.土地资源有哪些用途?(同学回答)3.依据土地利用的状况,土地资源主要可以分为哪些类型?(同学回答:耕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下面同学们读P90 6.8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示意图,找出土地资源的主要利用类型,总结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土地资源类型多样。
那么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多种多样呢?它为农业生产供应了什么有利条件呢?(先找同学回答,老师总结,我国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简单多样,因而土地开发利用的途径和方式就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多种多样。
它为农、林、牧、副、渔的全面进展供应了有利条件。
)虽然我国土地资源类型多样,但各类土地类型的比例却不尽合理,下面看P91 6.9图。
回答:1.耕地、林地共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是多少?(23.1%)2.难以利用的土地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是多少?(19.1%)3.改造后可利用的土地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是多少?(17%)由读图大家总结一下我国土地利用类型构成有什么特点?(耕地、林地比重小,难利用的土地比重较大,后备土地资源不足。
地理《土地资源》教案范文
地理《土地资源》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使学生掌握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和利用原则。
3. 培养学生对土地资源的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利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土地资源的基本概念:土地的定义、土地资源的含义。
2. 土地资源的分类:耕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其他土地。
3. 土地资源的重要性:粮食安全、生态环境、经济发展。
4. 土地资源的利用原则:合理利用、节约用地、保护耕地。
5. 土地资源的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利用: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学生行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土地资源的基本概念、分类和重要性。
难点:土地资源的利用原则和保护意识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土地资源的基本概念、分类和重要性。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土地资源利用的成功案例和问题案例。
3. 小组讨论法:探讨土地资源的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利用。
4. 实践活动法:引导学生参与土地资源的保护行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土地资源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土地资源的关注。
2. 讲解土地资源的基本概念、分类和重要性。
3. 分析土地资源利用的成功案例和问题案例。
4.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土地资源的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利用。
5. 总结讲解:归纳土地资源的利用原则和保护措施。
6. 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土地资源的保护行动,如植树造林、节约用地等。
7.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8. 布置作业:设计有关土地资源保护的调查问卷或写作题目,让学生课后完成。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问答、小组讨论、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评估学生对土地资源基本概念、分类和重要性的掌握程度。
2. 观察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态度、交流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4. 检查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土地资源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利用的实践应用。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参观耕地、林地、草地等,加深对土地资源的认识。
土地资源教案(精选8篇)
土地资源教案(精选8篇)土地资源篇1指导思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被称为新课程教学的三维目标。
新课程标准下的地理教学就是要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实现“书本世界和学生生活世界以及心灵世界的有机沟通”,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本节课就是以学生熟悉的被称为“万物之本”的土地为题,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中了解土地的用途、分布及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保护的措施等,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扩展知识,培养能力,形成正确的人地观,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和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初步理解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差异的形成原因。
2.从生活、生产实例出发,使学生了解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重要性,以及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3.使学生充分认识“土地是立国之本”,培养学生的资源保护意识,树立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资源观。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及基本特点。
难点:通过分析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带来的严重后果,对学生进行国土资源的国情国策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形成可持续发展意识。
●教学准备学生:分组搜集有关土地利用的资料图片教师:制作多媒体教学●教学课时 1课时●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人和土地的关系,就好像鱼和水的关系一样,土地抚育着人类,从古至今有多少人赞美土地,歌颂土地。
你能举例来说明吗?(或者直接利用课本中的小诗导入) 学生:小组交流,组长汇报(诗歌、故事、图片等) 教师:同学们,我们对土地的赞美真是说不尽、道不完,那么你对土地知道多少呢?课堂活动一:看用途──了解土地教师:多媒体出示山地林区、草原牧区、平原耕作区、城市建筑区的景观图(无多媒体条件的学校也可直接利用课本插图)学生:讨论四幅景观图中土地自然环境和条件的差异以及利用方式的不同。
地理《土地资源》教案范文
地理《土地资源》教案范文第一章:土地资源概述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的定义、分类和分布特点。
2. 使学生掌握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和我国土地资源的国情。
3. 培养学生爱护土地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土地资源的定义与分类2. 我国土地资源的国情3. 土地资源的重要性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土地资源的定义、分类和分布特点,我国土地资源的国情,土地资源的重要性。
2. 教学难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
2. 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
五、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简要介绍土地资源的概念,提问学生对土地资源的了解。
2. 讲解土地资源的定义、分类和分布特点,结合相关数据和图表进行说明。
3. 分析我国土地资源的国情,包括总量、人均占有量、利用状况等。
4. 讲解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包括粮食生产、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等方面。
5. 讨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引导学生树立爱护土地资源的意识。
六、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笔记。
第二章: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及其影响。
2. 使学生掌握土地资源保护的方法和措施。
3. 培养学生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及其影响2. 土地资源保护的方法和措施3. 学生生活中的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实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及其影响,土地资源保护的方法和措施。
2. 教学难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
2. 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
五、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问学生对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的了解。
2. 讲解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及其影响,结合相关数据和图表进行说明。
3. 分析土地资源保护的方法和措施,包括法律法规、技术手段、公众参与等。
地理《土地资源》教案范文
地理《土地资源》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的概念、分类及其重要性。
2. 使学生掌握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利用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3. 培养学生爱护土地资源的意识,提高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内容1. 土地资源的概念与分类2. 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与利用状况3. 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4. 土地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土地资源的概念、分类及其重要性;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利用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2. 难点:土地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直观展示土地资源的相关内容。
2. 结合实例进行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土地资源的重要性。
3. 开展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4. 布置课后实践作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土地资源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土地资源的重要性。
2. 讲解土地资源的概念与分类,让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的种类及其特点。
3. 分析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与利用状况,让学生掌握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和利用情况。
4. 探讨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5. 讲解土地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爱护土地资源的意识。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土地资源的重要性。
7.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调查土地资源的利用状况,并提出保护建议。
六、教学评估1.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土地资源概念、分类、分布、利用状况、问题的理解程度以及提出的保护建议。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理解深度以及合作能力。
3.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土地资源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对土地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认同。
七、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包含土地资源图片、图表、视频等,以直观展示土地资源的相关内容。
2. 实例材料: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土地资源利用案例,用于分析和讨论。
地理《土地资源》教案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地理《土地资源》教案学科领域:地理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类型及分布特点。
2. 使学生掌握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和合理利用的方法。
3. 培养学生对土地资源的保护意识。
教学内容:1. 土地资源的类型及分布。
2. 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和合理利用。
3. 土地资源的保护。
二、教学过程环节1: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土地资源利用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和利用方式。
环节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学习土地资源的类型及分布,了解各类土地资源的特点和在我国的分布情况。
环节3:课堂讲解教师讲解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和合理利用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到土地资源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
环节4:案例分析教师展示土地资源利用不当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环节5: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如何保护土地资源,提出具体的保护措施。
三、教学评价评价方式:小组讨论、学生发言、课后作业评价内容:学生对土地资源类型的了解、对土地资源重要性的认识、土地资源保护方法的掌握。
四、课后作业2. 思考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和合理利用方法。
3. 提出保护土地资源的措施。
五、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土地资源的类型及分布各类土地资源的特点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保护措施六、教学活动设计活动1:土地资源利用模拟游戏教师设计一个土地资源利用模拟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活动2: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当地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培养学生对土地资源的保护意识。
活动3:主题演讲比赛举办以“土地资源保护”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让学生通过演讲的方式表达对土地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看法。
七、教学资源1. 图片素材:土地资源利用的图片、土地资源分布图等。
2. 视频资料:土地资源利用不当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
3. 案例素材:成功土地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案例。
土地资源教案
土地资源教案土地资源教案「篇一」中国土地资源教案中国土地资源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第二节中国的土地资源目标知识技能目标:1、使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和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
2、初步理解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差异的形成原因。
3、通过联系前面的气候、地形知识进行读图分析的过程,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并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1、从生活、生产实例出发,使学生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作用即利用类型。
并分析得出我国主要土地资源的分布2、让学生通过读图分析、思考等方法主动获取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充分认识“土地是立国之本”,培养学生的资源保护意识,树立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资源观。
重点:我国土地资源构成特点和各类土地资源的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土地资源的分布与地形、气候的相互关系教学方法:通过展示地图,进行图像引导,让学生通过图形分析,并从实际生活出发,在较轻松的环境中完成三维目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我国有哪些主要的自然资源?可更新的自然资源有哪些?我们脚下的土地属于什么资源?它可更新吗?(学生回答)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我国土地资源的状况如何!教师:中国的基本国情课件展示:中国地图,面积960万平方千米和人口13亿的内容引导学生得出一、我国的基本国情:人多地少(多媒体显示)过渡:那我们生活的这一片土地有哪些作用呢,给你一片土地,你会用它来做什么呢?(引导学生回答)课件出示山地、草原、平原、城市景观图问题:请根据左边的景观图说说土地的作用(学生回答)师总结:我们根据土地的用途及土地利用状况来划分的,耕地、林地、草地为农业用地,建设用地为非农业用地。
课件展示中国土地利用类型图,说明我们中国的土地利用类型多样(齐全)(课件出示板书)二、土地资源的特点1、土地类型齐全因地制宜,发展多样化农业耕地林地农业用地草地建设用地非农业用地[提供图表]1992年我国土地资源的绝对数量和人均数量土地类型面积(万平方千米)世界地位(第几位)中国人均(平方米)世界人均(平方米)土地总面积9603810027762耕地95.148022501林地128.6510857170草原313.3226446235[提问]从这个表中,你能看出我国土地资源有什么特点?[学生讨论]略 (请学生回答)(课件展示第二个特点)2、绝对总数量大,人均相对量少过渡:我国各类土地资源总量大,但人均占有量不足,那我国各类土地资源所占比例是否一样呢?课件展示“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结构百分比图”[引导读图] 我国以哪种土地利用类型所占比例最大?耕地和林地共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是多少?难以利用的土地资源占了多少?(教师稍微解释宜农宜林荒地)[学生讨论、回答]略课件展示3、土地资源的构成特点:草地面积大,耕地和林地比重小,难利用土地比重大,后备土地资源不足(比例不合理)[转折]我国土地资源的构成比例不合理,那我国各类土地资源的分布是否均匀呢?(你认为我国的耕地、林地、草地会分布在哪些地区呢,它们与什么有关?)学生回答:与气候、地形有关课件展示我国降水分布图和地形图,帮助同学们分析各类土地资源的分布[活动]引导学生读图,思考:每种类型在干湿地区上是如何分布的?在地形上如何分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回答]采用教师提问,学生答的形式,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学生回答后,课件展示各类土地资源的分布,来验正同学们的分析,让他们有成功感(师生共同完成表格内容)师生共同概括土地资源的'分布(用文字表述)耕地:东部季风区湿润、半湿润的平原、盆地、丘陵(秦淮以北为旱地,秦淮以南为水田)。
初中地理初二地理上册《土地资源》教案、教学设计
2.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回顾相关地理知识,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
3.培养学生能力:针对学生的空间分析能力、数据解读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4.情感教育:结合土地资源保护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环保意识。
4.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应用能力
-安排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土地资源的利用状况,增强实践体验。
-结合课后作业,布置与土地资源相关的实践性任务,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5.注重情感教育,培养环保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适时进行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树立保护土地资源的意识。
-结合教学内容,组织环保主题活动,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
2.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可持续发展观念,使其自觉承担起保护土地资源的责任。
3.通过学习土地资源知识,使学生认识到土地资源与人类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
1.土地资源的概念、分类及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
2.我国各类土地资源的分布、利用状况及开发潜力。
3.保护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原则和方法。
初中地理初二地理上册《土地资源》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土地资源的概念、分类及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掌握我国各类土地资源分布、利用状况及开发潜力。
2.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会运用地图、统计图表等工具分析土地资源分布与利用状况,提高空间分析能力。
3.掌握保护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八年级上册地理人教版《土地资源》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的概念、分类和特点。
2. 使学生掌握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和保护方法。
3. 培养学生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重点:1. 土地资源的概念和分类。
2. 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和保护方法。
3. 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三、教学难点:1. 土地资源的分类和特点。
2. 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地展示土地资源的特点和分布。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4. 教师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掌握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方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土地资源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土地资源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土地资源的概念和分类:介绍土地资源的定义,讲解不同类型的土地资源及其特点。
3. 分析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和保护方法:讲解土地资源对人类生活和发展的意义,介绍土地资源的保护措施。
4. 讲解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阐述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意义,介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5.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讨论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
6. 总结和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六、教学反思:1.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和策略。
2. 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3. 考虑如何在后续教学中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土地资源知识。
七、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笔记。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知识点。
八、教学评价:1. 学生对土地资源的概念、分类和特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和保护方法的认知水平。
3. 学生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形成情况。
九、教学拓展:1. 介绍我国土地资源的政策和法规。
2. 探讨全球土地资源利用和保护的现状和问题。
土地资源学教学设计
土地资源学教学设计1. 简介本文档旨在为土地资源学课程的教学设计提供一些指导和建议,包括课程的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估等方面。
2. 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内容:1.土地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重要性和现状;2.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的基本概念和方法;3.土地资源评价和监测的基本理论和技术;4.土地利用决策和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3. 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以下主题:3.1 土地资源及其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的概念、分类和特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性、现状和问题;•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模式和路径。
3.2 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土地利用管理的基本原则和实践。
3.3 土地资源评价和监测•土地资源评价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土地资源监测的基本技术和手段。
3.4 土地利用决策和政策•土地利用决策的基本框架和流程;•土地利用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将围绕着以上主题进行展开,同时还将涵盖一些相关的案例和实践操作,以便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应用所学知识。
4. 教学方法本课程的教学方法将采用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包括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等。
4.1 课堂讲授课堂讲授是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形式,通过PPT幻灯片、文献阅读、视频播放等多种方式向学生介绍各个主题的相关知识点和基本概念。
4.2 案例分析针对各个主题,将选取一些真实案例进行深入分析,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4.3 小组讨论在一些关键主题上,将要求学生组成小组进行深入讨论,以便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同时也可以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反馈和材料。
4.4 实践操作本课程将安排一些实践操作,包括景观设计、土地利用规划等活动,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实践操作将分为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两种形式。
5. 教学评估为了评价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效果,将采用以下多种方法对学生进行评估:5.1 作业每个主题将会布置相应的作业,包括论文、PPT报告、模拟决策等形式。
土地资源学教案
第一章 绪论1.1 土地科学进展与展望1.1.1 土地科学概念土地科学:是以土地的自然、社会经济属性为基础,以土地类型、质量、数量、空间分布和供求矛盾作为研究对象,具体研究土地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土地利用与保护,土地整治与管理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
它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是如何持续利用土地。
1.1.2 土地科学的属性与研究内容属性:土地科学具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双重属性。
研究内容:①土地资源类型、数量、质量、空间分布的相互联系及其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②土地功能与作用、土地利用结构、土地用途转化的机理及其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③土地制度、土地政策、土地法律、土地行政等内容及其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④土地关系。
1.1.3 土地科学学科体系大多数人把土地科学学科体系分为二级,土地资源学为二级学科。
⎪⎪⎪⎪⎩⎪⎪⎪⎪⎨⎧其他土地信息学土地法学土地管理学土地利用学土地经济学土地资源学土地科学另外,朱德举认为土地科学为三级分类体系。
1.1.4 土地科学的发展 1、我国土地科学的发展 (1)早期我国土地科学的发展距今约2500年前的《周礼》,是我国最早的具有土地思想萌芽的著作,该著作把全国土地划分为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隔五类。
2000年前的《管子·地员篇》把全国土地分为三等十八类九十种,确定了土地等级系统,对土地进行了简要评价。
《禹贡》根据土地自然肥力的差别将九州土地分为上、中、下三等,每等又分为上、中、下三级共九级,并按土地等级规定田赋标准。
(2)、建国以来,我国土地科学的发展第一阶段: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吸收前苏联的一些研究成果,发展了土地类型学,从土地类型的角度对我国各自然分区的内部特征进行剖析,并且在1959年完成全国自然区划。
第二阶段: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中期,吸收了欧、美、澳等国的思想,完成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和1:100万土地类型图等的编制工作,进行了城市土地、林地、天然草地等的评价分析,土地综合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体系逐步形成。
《土地资源》 教学设计
《土地资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土地资源的分类及特点。
(2)学生能够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包括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3)学生能够掌握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方法和策略。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实地考察和资料收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增强学生对土地资源的珍惜和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关注国家土地资源状况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和现状。
(2)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2、教学难点(1)理解土地资源的分布规律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如何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形成切实可行的保护土地资源的行动方案。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土地资源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使学生对土地资源有初步的了解。
2、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如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等,让学生深入理解土地资源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措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思维能力。
4、实地考察法如有条件,安排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当地的土地利用情况,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四、教学过程1、导入(5 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美丽的自然风光和肥沃的农田图片,引出土地资源的话题。
提问学生:“你们对土地资源有什么了解?”引导学生思考土地资源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知识讲解(20 分钟)(1)土地资源的分类讲解土地资源的分类,如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等,并通过图片和实例进行说明,让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不同类型土地资源的特点和用途。
(2)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结合地图和数据,向学生介绍我国土地资源的总量丰富、人均不足、类型齐全、耕地比重小、地区分布不均等特点。
(3)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分析我国当前土地资源面临的问题,如耕地减少、土地污染、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让学生了解土地资源保护的紧迫性。
土地资源教案8篇
土地资源教案8篇《土地资源教案8篇》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土地资源教案第1篇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中国地理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一章重要的组成部分。
教材主要安排了“土地资源的利用,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三个内容,其意图是让学生认识土地资源的主要利用类型和分布以及人类面临的诸多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耕地急剧减少等土地资源问题,人类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危机感和责任感,并从自身做起的必要性。
学情分析初二学生思维活跃,感情丰富,求知欲强,在接受知识上带有浓烈的感情色彩,乐于接受有趣的感情内容,所以在处理教材内容上,让学生实际操作练习实际生活,展开讨论,使其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知道土地资源的类型和分布,理解人类所面临的土地资源问题以及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1 初步学会阅读土地资源类型分布图2 分析理解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差异的原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通过对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的.教学,帮助学生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审美标准,从而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审美观,并以此来衡量人类活动的正确与否及善恶美丑。
2 通过我国在保护土地资源方面取得的成就,使学生树立起信心,相信祖国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
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1)土地资源的主要类型和耕地,林地,草地的分布。
(2)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耕地急剧减少等土地资源问题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含义。
2难点:土地资源利用类型分布的原因及土地利用中产生的问题和对策。
土地资源教案第2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我国水资源分布特征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知道我国水资源的现状,了解我国解决水资源问题的对策;继续培养学生使用地图和相关图表、材料及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通过本节课对地图和图表的综合分析,引导学生用过去所学和教师提供的资料,自主探究和分组讨论等方式学习新知识,并使学生认知知识的连续性。
土地资源学教案
土地资源学教案教案标题:土地资源学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土地资源的定义、分类和重要性。
2. 掌握土地资源的评估和管理方法。
3. 培养学生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1. 土地资源的分类和特点。
2. 土地资源评估的方法和指标。
3. 土地资源管理的原则和策略。
教学难点:1. 土地资源评估的定量分析方法。
2. 土地资源管理的综合决策能力培养。
教学准备:1. 教材:教材《土地资源学导论》。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土地资源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土地资源的思考和讨论。
2. 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什么是土地资源?- 土地资源的分类有哪些?- 土地资源对人类有什么重要性?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讲解土地资源的定义、分类和特点,包括农田、林地、草地、水域等不同类型的土地资源。
2. 介绍土地资源评估的方法和指标,包括土地质量评价、土地利用潜力评估等。
3. 讲解土地资源管理的原则和策略,包括土地利用规划、土地保护和土地可持续利用等。
三、案例分析(20分钟)1. 提供一个实际案例,例如某地区的土地资源评估和管理情况。
2. 分组讨论,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该地区土地资源的特点、问题和可行的管理策略。
3. 每个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和讨论。
四、实践活动(15分钟)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选择一个附近的地区,对其土地资源进行评估。
2. 学生利用所学方法和指标,对该地区的土地质量、利用潜力等进行评估。
3. 学生撰写实地考察报告,总结评估结果和提出改进建议。
五、总结与展望(5分钟)1. 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土地资源学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2. 展望未来,鼓励学生关注土地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深入研究土地资源学领域的相关问题,如土地退化、土地利用冲突等。
2.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或个人研究项目,深入探讨土地资源管理的创新策略和可持续利用方法。
地理《土地资源》教案范文
地理教育是培养学生地理素养的重要方式之一,地理教学中的《土地资源》知识对于学生了解地球生态环境、发展建设、生产生活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篇文章将围绕《土地资源》教案范文展开,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一、教学内容与目标1. 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土地资源的概念、土地资源类型、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规划等内容。
2. 教学目标:(1)认识和理解土地资源的概念及其类型;(2)了解我国土地利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3)理解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性,并掌握如何编制土地利用规划。
二、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是通过场景的设计,让学生置身于实践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和实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2. 视频辅助教学法视频辅助教学法是通过生动形象的视频教材,让学生在视觉感受和听觉感知的共同作用下,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教材。
3. 课堂讨论法课堂讨论法是通过组织学生进行积极的、自由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让学生回忆自己身边的土地资源,引发学生对土地资源的关注,进而引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2. 概念解释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的概念和分类。
3. 视频教学通过播放相关视频教材,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土地利用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组织他们自行查阅资料,讨论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的流程及注意事项。
5. 情景模拟通过设计情景模拟,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参与到土地资源利用规划中,并从实践中感受掌握规划编制的具体方法和技巧。
6. 总结归纳引导学生将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并提出自己对于土地资源利用规划编制方面的建议和思考。
四、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在本节课中的表现,包括听讲、思考、讨论、积极参与情景模拟等方面。
2. 作业评估教师通过布置相关作业来检验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掌握情况,并通过作业的设计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土地资源》 教学设计
《土地资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土地资源的分类及特点。
(2)掌握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学会分析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地图、图表和文字资料,提高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意识,树立正确的资源观。
(2)激发学生关注国家土地资源状况,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和现状。
(2)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2、教学难点(1)理解土地资源的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土地资源观。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一组美丽的土地景观图片,如广袤的农田、繁华的城市、茂密的森林等)师:同学们,我们生活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土地是我们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走进土地资源,了解它的奥秘。
2、讲授新课(1)土地资源的分类(展示土地资源分类的图表)师:同学们,土地资源可以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等类型。
大家看这张图表,了解一下不同类型土地资源的特点和用途。
(2)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结合地图和数据,分析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师:我国土地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少。
而且土地类型齐全,但耕地、林地比重小,难以利用的土地较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
(3)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展示我国土地资源分布的地图)师:大家看这张地图,我国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和盆地;林地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和东南山区;草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内陆地区。
(4)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展示土地污染、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图片和数据)师: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耕地减少、土地污染、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绪论1.1 土地科学进展与展望1.1.1 土地科学概念土地科学:是以土地的自然、社会经济属性为基础,以土地类型、质量、数量、空间分布和供求矛盾作为研究对象,具体研究土地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土地利用与保护,土地整治与管理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
它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是如何持续利用土地。
1.1.2 土地科学的属性与研究内容属性:土地科学具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双重属性。
研究内容:①土地资源类型、数量、质量、空间分布的相互联系及其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②土地功能与作用、土地利用结构、土地用途转化的机理及其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③土地制度、土地政策、土地法律、土地行政等内容及其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④土地关系。
1.1.3 土地科学学科体系大多数人把土地科学学科体系分为二级,土地资源学为二级学科。
⎪⎪⎪⎪⎩⎪⎪⎪⎪⎨⎧其他土地信息学土地法学土地管理学土地利用学土地经济学土地资源学土地科学另外,朱德举认为土地科学为三级分类体系。
1.1.4 土地科学的发展 1、我国土地科学的发展 (1)早期我国土地科学的发展距今约2500年前的《周礼》,是我国最早的具有土地思想萌芽的著作,该著作把全国土地划分为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隔五类。
2000年前的《管子·地员篇》把全国土地分为三等十八类九十种,确定了土地等级系统,对土地进行了简要评价。
《禹贡》根据土地自然肥力的差别将九州土地分为上、中、下三等,每等又分为上、中、下三级共九级,并按土地等级规定田赋标准。
(2)、建国以来,我国土地科学的发展第一阶段: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吸收前苏联的一些研究成果,发展了土地类型学,从土地类型的角度对我国各自然分区的内部特征进行剖析,并且在1959年完成全国自然区划。
第二阶段: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中期,吸收了欧、美、澳等国的思想,完成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和1:100万土地类型图等的编制工作,进行了城市土地、林地、天然草地等的评价分析,土地综合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体系逐步形成。
第三阶段:80年代中期至今,土地研究结合国土整治与规划、区域规划、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与土地利用规划、开发区建设、土地使用制度研究、城市规划等实际工作进行。
(3)、我国土地科学的近期发展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土地分类与土地评价研究向前推进一步,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进展:(1)土地评价研究;(2)土地资源调查研究;(3)土地资源生产能力与人口承载量研究;(4)土地的合理利用与开发研究;(5)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研究;(6)土地资源的保护与治理研究;(7)土地规划研究;(8)土地资产评估研究;(9)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研究;(10)土地管理研究(特别是在土地产权方面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
2、国外土地科学的发展前苏联:20世纪30年代是前苏联土地类型学或景观学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景观思想指导下,前苏联开展了一系列有关土地问题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提出了一系列土地分类、分级、利用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成果。
德国:德国对景观学的研究亦做出了重要贡献。
早期景观学研究的代表人物S·帕萨格,提出一个景观单元等级系统。
对近现代景观学有重要影响的是Carl Troll。
他将生态学思想引进土地研究之中。
英国:英国除进行本国土地研究,还成立国外发展部土地资源处,专门负责研究发展中国家的土地资源。
英国土地研究工作是以区域研究开始的, 其中,米彻尔编制的10级的土地、土壤和生态单位的分类等级系统表,是关于土地分类最详细的等级系统表。
澳大利亚:澳大利亚对土地资源的调查研究非常重视,明确提出土地是一个综合的概念, 提出土地研究中的土地系统、土地单元、立地三级系统, 把工作范围扩展到了环境生态的调查研究上。
加拿大:加拿大把土地分类定名为生态土地分类,并确立了一个七级生态土地单位系统:生态带—生态省—生态区域—主态区—生态段—生态立地—生态元素。
3、国内外土地科学发展的三个阶段综上所述,可将国内外土地科学的发展综合分为三个阶段:(1)萌芽阶段上溯到约2500年前我国《周礼》一书对土地的记载与研究。
欧洲一些国家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期也开始有关研究。
特点:零星的、不系统的、以描述性为主的分析调查阶段。
(2)第二阶段二十世纪的30至40年代。
对土地的研究以土地利用现状的调查与制图为主。
(3)第三阶段二十世纪50年代以来,是土地科学的形成与发展时期。
特征:把土地作为自然综合体对待,建立土地分类、分级、评价与规划利用、管理等理论体系。
4、概括与总结土地科学是关于土地知识的学科体系,是以土地为研究客体的一系列相关学科的集合体,具有社会科学性质的边缘交叉学科。
依据研究内容划分为四个分支学科,即土地资源学、土地经济学、土地利用学和土地管理学。
(1)各分支学科间相互关系土地资源学、土地经济学是土地科学的理论基础,为土地利用和土地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土地利用是目的,是为了持续发展生产并持续获取需要的各类产品;土地管理是国家为达到土地利用目标而采取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综合管理措施的手段。
1.1.5 土地科学展望①土地退化与恢复机理水土保持研究、荒漠化土地的防治研究、盐碱化治理研究等方面,将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②建立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评价指标体系土地资源持续利用评价指标包括土地利用效果评价、土地使用制度评价、土地管理效益评价等几方面。
传统评价指标只重社会经济产值和增长速度,而忽视资源基础和环境条件。
这一评价指标内容也正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③加强土地资源资产化管理的研究土地资源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研究,划拨土地使用权的资产化管理的研究以及关于农村土地资源资产化管理的研究等方面的内容,将成为今后的重点研究对象。
④土地利用规模研究对影响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因素,土地经营规模向适度规模转化的途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相关政策等方面进行研究。
⑤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完善土地资源的研究手段建立起全国统一的集成GIS与RS的土地管理与决策支持系统,建立国土资源数据库和监测预报模型。
1.2 土地资源学的概述1.2.1 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对象1、土地的概念土地是大气对流层的下部至地壳一定深度的立体空间内有关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形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他包括地貌、岩石、水文、土壤和生物等组成要素。
a)人类对土地的认识和理解经历了三个阶段:早期,人们仅认为人与土地是一种依存关系;随后,人们扩大了对土地的自然、技术和人文特性等方面的认识,认为“土地是指大自然为了帮助人类,在陆地、海洋上,空气、光和热所赠与的物质和力量。
近几十年来,伴随着土地经济学、地学、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的建立和发展,人们又认为土地是生态系统中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b)土地概念表述上的差异:土地(朱德举,2001)——地球上一定范围内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以及人类活动的结果所组成的综合体,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FAO《土地评价纲要》(1976):土地包括影响土地用途潜力的所有自然环境如气候、地貌、土壤、植被和水文以及人类过去、现在的活动结果。
c)土地与景观、环境的区别与联系:①景观(landscape/landschat)的定义古人视“景观、风景、土地、环境”为同义景观是由各个在生态上和发生上共轭的、有规律地结合在一起的最简单的地域单元所组成的复杂地域系统,并且是各要素相互作用的自然地理过程总体。
肖笃宁(1997):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生态和美学价值。
②景观(landscape/landschat)的特性a景观同不同空间单元镶嵌组成,具有异质性b景观具有明显形成特征的地理实体,其结构与功能具有相关性和地域性c景观既是生物的本息地,更是人类的生存环境d景观是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具有尺度性e景观具有经济、生态和文化的多重价值,表现为综合性e)土地与景观、环境的区别与联系景观指土地的具体一部分,与土地存在外延上从重关系;土地侧重于社会经济属性,景观强调其美学、生态价值及长期效益;环境是指环绕于人类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它们以实体或非实体形式存在。
景观是指构成人类环境的实体部分。
①土地是自然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的自然综合体;②土地是一个垂直系统;③土地的性质和功能取决于各自然要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④土地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生存条件,具有社会经济属性。
2、土地资源的概念土地资源: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全部土地,或指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对人类具有利用价值的全部土地。
土地资源是最宝贵的自然资源和最基本的生产资源。
按现实的及可能的经济用途,可分为以下几类:1.2.2土地与土地资源的特性土地的特性:1、土地面积的有限性2、土地位置的固定性3、土地质量的动态性4、土地利用的永续性5、土地用途的多宜性与多用性6、土地的不可代替性7、土地的社会性1.2.3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1)绝对数量大,相对数量小(如人均占有量小等);世界各大陆共有土地130多亿公顷,我国位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土地面积0.777公顷(11.65亩),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3,人均耕地面积 0.106公顷(1.59亩),不足世界人均数的43%。
(2)土地类型多,土地利用差异明显;全国东、中、西部土地利用结构统计东部中部西部生态退耕14省土地总面积100 100 100 100耕地28.0 19.9 6.9 8.9园地 4.2 0.8 0.4 0.5林地37.1 32.5 16.2 17.3牧草地 1.6 25.8 35.6 37.1居民点及工矿用地 6.9 3.4 1.0 1.4交通 1.4 0.8 0.2 0.3水域8.9 4.9 3.1 3.1未利用土地11.9 11.9 36.6 31.4(3)、山区多于平原,耕地、林地占的比重小,我国耕地总体质量不高;全国大于25度的陡坡耕地有607.15万公顷(0.91亿亩),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的耕地面积只占40%,中低产田占耕地面积的79%。
(4)后备土地资源少,特别是耕地的后备资源不足;(5)水土资源分布不均衡我国中西部地区土地、耕地和坡耕地情况中西部中部西部生态退耕14省土地面积(万亩)1228179 422385 805794 1053783 人均土地面积(亩/人)16.9 9.6 28.3 21.4 耕地面积(万亩)138420 83192 55228 93159 人均耕地面积(亩/人) 1.9 1.9 1.9 1.9 坡耕地面积(万亩)50078 14906 35171 43543其中25度以上84161590682678521.2.4 土地与土地资源的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产权特性商品特性资产特性不可代替性有限性可更新性动态性区域性生产性资源特性土地资源的特性 1.2.5 土地资源学的概念及研究内容 1、土地资源学的概念土地资源学是以土地资源的自然、社会、经济属性为基础,研究土地资源的分类、数量与质量性质及其时空变异规律的一门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