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生态学考试内容
污染生态学复习题及答案
![污染生态学复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52206ada6c30c2259019ee9.png)
污染生态学复习题及答案[ 污染生态学 ]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发生直接或者间接有害于生物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变化的物质。
生物个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吸收并积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导致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称为生物富集。
生物对污染的适应性,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污染引起的“自然”环境的改变(外环境的变化)的适应,以及对污染引起生物的生理变化(内环境的变化)的适应;二是生物对污染物自身的适应。
前者是间接性的,后者是直接性的。
生物结皮是由土壤微生物、藻类、地衣和苔藓植物等孢子植物类群与土壤形成的有机复合体,它的形成使土壤表面在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上均明显不同于松散沙土,具有较强的抗风蚀、水蚀功能,也是干旱荒漠地区植被演替的重要基础。
:指通过人工方法,按照自然规律,恢复天然的生态系统。
是试图重新创造、引导或加速自然演化过程。
研究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与类型、生态恢复的过程与机理、生态重建的技术与方法的一门科学。
: 生物监测是利用生物分子、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种群和群落等各层次对环境污染程度所产生的反应来阐明环境状况,从生物学的角度为环境质量的监测和评价提供依据。
: 是指水体中营养物质过多,特别是氮、磷过多而导致水生植物(浮游藻类等)大量繁殖,影响水体与大气正常的氧气交换,加之死亡藻类的分解消耗大量的氧气,造成水体溶解氧迅速下降,水质恶化,鱼类死亡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加速水体衰老的进程。
富营养化是水体衰老的一种表现,也是湖泊分类与演化的一个指标。
: 广义的生物修复,指一切以利用生物为主体的环境污染的治理技术。
它包括利用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吸收、降解、转化土壤和水体中的污染物,使污染物的浓度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或将有毒有害的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的物质,也包括将污染物稳定化,以减少其向周边环境的扩散。
一般分为植物修复、动物修复和微生物修复三种类型。
狭义的生物修复,是指通过微生物的作用清除土壤和水体中的污染物,或是使污染物无害化的过程。
污染生态学王焕校复习思考题
![污染生态学王焕校复习思考题](https://img.taocdn.com/s3/m/58031523ba0d4a7303763ac5.png)
污染生态学王焕校复习思考题污染生态学第一章思考题:1、试比较动物、植物、微生物三种生物类型吸收、迁移污染物的途径、机制的异同。
第二章思考题1、什么叫生物的富集作用?生物为什么能富集污染物?2、不同污染物类型和各种污染物质在不同生物及同一生物的不同器官、组织内富集量有明显差异,为什么? 据此在不同类型污染地区农作物结构应如何合理布局,如何避免过多污染物进入人体?3、通过生态系统食物链的延伸,生物富集将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第三章思考题1 生物为什么会受污染物毒害?在什么情况下才会发生毒害?2 金属有哪些特性对生物产生的毒害程度起重要作用,为什么?3 化学元素之间为什么会出现拮抗和协同关系,有哪些因索决定元素之间的拮抗和协同关系?研究元素之间的拮抗和协同关系有什么重要意义?第四章思考题1、总体来讲,生物对污染物的抗性通过哪些途径实现?试比较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对环境污染物抗性作用的异同。
2、如何理解生物对污染物的吸收、累积、解毒与抗性的关系?3、如何利用生物的抗性作用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第五章思考题1、生物对污染环境的长期生态学效应有哪些?各有何特点?2、污染为什么会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变化?3、生物对污染环境适应的遗传学根源是什么?如何提高生物对污染的适应性水平?4、污染条件下生物进化具有什么特点?你如何判断这种进化的方向?1第六章思考题1.什么是生物监测? 如何处理物理监测、化学监测与生物监洲三者间的关系?2.利用生物监测环境质量有哪些优势?3.在环境质量的生物监测中,如何利用生物的抗性作用?第七章思考题1水体富营养化的概念是什么?水体富营养化形成的条件有哪些?用来描述水体富营养化的水体氧平衡指标有哪些?各指标的含义是什么?2什么是氧化塘?简述氧化塘作用的基本原理。
氧化塘可分为哪几类,备有何特点?3 污水土地处理系统的概念是什么?污水土地处理系统有哪些类型?4 比较污水上地处理系统、污水灌溉的异同点。
第八章思考题1、简述大气污染造成的危害。
环境生态学复习题_-
![环境生态学复习题_-](https://img.taocdn.com/s3/m/0181bcd5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fc.png)
环境生态学复习题_-环境生态学复习题绪论一、名词解释1.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研究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科学。
2.环境生态学: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理、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
二、问答题1. 当今世界面临的环境问题是如何产生的?答:环境问题包括生态破坏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
生态破坏问题是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资源而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及由此所产生的各种生态效应,如水土流失;沙漠化;水旱灾害加剧;地面沉降;生物多样性下降等。
环境污染问题是因工农业发展和人类生活排放的有害物质引起的环境污染,如大气、水体、土壤污染;城市噪声污染;放射性物质污染等。
2. 环境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学科任务是什么?研究内容: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理和规律;生态系统受损程度及危害性的判断研究;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和保护措施的研究;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对策。
科学任务:研究以人为主体的各种环境系统在人类活动的干扰下,生态系统演变过程、生态环境变化的效应以及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制,寻求受损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的各种措施。
3. 从生态学和环境生态学发展史入手,谈谈你对环境态学的总体认识(包括与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内容、的异同;两者发展的关联点等)。
生物与环境一、名词解释1.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2.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3.限制因子: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 但是其中必有一种或少数几种因子是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因子, 这些关键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4.生态幅:在自然界,由于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每个种都适应于一定的生境,并有其特定的适应范围。
每个种适应生境范围的大小即生态幅。
5.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于最小量的那种营养物质。
污染生态学_第1章.
![污染生态学_第1章.](https://img.taocdn.com/s3/m/aadacb1c03d8ce2f00662374.png)
污染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把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生物与 受污染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常采用野外实地调查研究,各种规模的模拟 试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具体有:
l、用生物、化学等方法,研究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迁 移、转化规律,以及在生态系统各单元之间的积累规律: 2、研究交生态系统中污染物迁移过程中生物的吸收、 宙菜、降解规律,生物受窃状况与机削以及利用生物净化 环境的可行措施。 3、研究污染物刘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建立生 态模型,以阐明污染物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产旦的 影响,预测今后生怒系统发展趋势以及采取相应的对策。 4、研究备类生态系统(森林、草原、农田、水域、工 矿、城市)内部各组分之间和各类生态系统之间的物流、 和污染物流通的关系,以及采取相应的对策。 5、根据各类模型,制定环境规划和区域整体净化措施。
第一章 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 迁移规律
生物体对污染物吸收、迁移是研究污染 物在生物体内富集、毒害以及生物体解毒、 抗性作用的基础.是污染物对生物体产生 生理、生态、遗传及分子毒性效应的第一 步。 本章介绍污染物的基本概念、性质、分 类以及生物对污染物的吸收、迁移规律, 最后阐述影响植物吸收、迁移污染物的几 个主要因素。
因而污染物可作如下定义:
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发生直接或间接有害于生物 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变化的物质。
污染物有自然排放的,也有人类活动产生的。
环境科学研究的主要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排放的污染物。
二、污染物的性质 (一) 一种物质成为污染物,必须在特定的环境中达 到一定的数量或浓度,并且持续一定的时间。 只有高于一定数量、浓度、持续时间一定时间才会产 生影响 (二) 污染物再环境中发生转化,即具有易变性。
2、穿过细胞膜,共质体迁移 有的金属用以穿过细胞膜进入共质体,同过共质体迁 移, 如镉 (Cd)容易穿过细胞壁和细胞膜,进入细胞内。 大豆等植物中镉的亚细胞分布,大约70%的镐沉积 在细胞质部分,只有8%—10%结合到细胞壁及其 他细胞器中 。 镉的可溶性成分所占比例最大,约为45%—69%, 铅则以沉积于细胞壁成分占绝大比例,可达77%一79 %,可溶性成分仅占0.2%一3.8%
生态学考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生态学考试题库及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24709675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9d31530.png)
生态学考试题库及答案解析一、选择题1.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A. 环境因素B. 生物个体C. 生物种群D. 生态系统答案:D解析: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生态系统包含了生物和非生物环境因素,因此生态系统是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2. 以下哪个不是生物群落的主要特征()A. 物种多样性B. 群落结构C. 群落动态D. 环境污染答案:D解析:生物群落的主要特征包括物种多样性、群落结构、群落动态等,环境污染是环境问题,不属于生物群落的特征。
3. 下列哪项不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A. 物质循环B. 能量流动C. 信息传递D. 环境污染答案:D解析: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等,环境污染不属于生态系统的功能。
4. 以下哪个因素不属于生态因子的范畴()A. 温度B. 光照C. 食物D. 空间答案:D解析:生态因子是指影响生物生长、发育和分布的环境因素,包括非生物因子(如温度、光照、水分等)和生物因子(如食物、竞争等),空间不属于生态因子的范畴。
二、判断题1.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可逆转。
()答案:正确解析: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从生产者到消费者,再从消费者到分解者,最后以热能形式散失到环境中,不可逆转。
2.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主要是保护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答案:错误解析: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包括生物种类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等三个层面,不仅仅是保护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3. 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状态。
()答案:正确解析: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状态,保持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健康稳定发展的基础。
三、填空题1. 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成分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解析: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它们在生态系统中各自承担不同的角色,共同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
污染生态学课后习题
![污染生态学课后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9dfa0690bed5b9f3f80f1c74.png)
《污染生态学》复习题第一章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迁移规律1.何谓污染物它具有什么性质如何分类污染物: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发生直接或间接有害于生物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变化的物质。
污染物的性质:a.一种物质称为污染物,必须在特定的环境中达到一定的数量或浓度,并且持续一定的时间。
b.污染物会在环境中发生转化,即具有易变性。
污染物的分类:按污染物的来源可分为自然来源和人为来源的污染物;按受污染物影响的环境要素可分为大气、水体和土壤污染物等;按污染物的形态可分为气体、液体和固体污染物;按污染物的性质可分为化学、物理和生物污染物;按污染物在环境中物理、化学性状的变化可分为一次和二次污染物。
2.简述植物对水溶态污染物的吸收过程。
植物吸收污染物的主要器官是根,叶片也能吸收污染物。
水溶态的污染物到达根表面,主要由两个途径:一条是质体流途径,即污染物随蒸腾拉力,在植物吸收水分时与水一起到达植物根部;另一条是扩散途径,即通过扩散而到达根表面。
植物的细胞壁是污染物进入植物细胞的第一道屏障,在细胞壁中的果胶质成分为结合污染物提供了大量的交换位点。
细胞膜调节物质进出细胞的过程,并与细胞壁一起构成了细胞的防卫体系。
污染物通过植物细胞膜进入细胞的过程,目前认为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被动的扩散,物质顺着本身的浓度梯度或细胞膜的电化学势流动;一种是物质的主动传递过程,这种过程需要能量。
3.简述污染物在植物体内的迁移方式。
从根表面吸收的污染物能横穿根的中柱,被送入导管。
进入导管后随蒸腾拉力向地上部移动。
一般认为穿过根表面的无机离子到达内皮层可能有两种道路:第一条为非共质体通道,即无机离子和水在根内横向迁移,到达内皮层是通过细胞壁和细胞间隙等质外空间;第二条是共质体通道,即通过细胞内原生质流动和通过细胞之间向连接的细胞质通道。
污染物可以从根部向地上部运输,通过叶片吸收的污染物也可从地上部向根部运输。
4.简述动物体对污染物质的主要吸收途径。
生态学 考试 重点
![生态学 考试 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1b6cb18a02d276a200292e6e.png)
绪论1·生态学: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全球变化:广义:全球气候变化、人口增长、土地利用及覆盖变化、氮素生物地化循环变化、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以及国际政治与经济形势和格局的变化等狭义:全球气候变化,包括温室气体的增加以及由此引发的全球暖化、大气成分变化、大气环流和洋流的改变、海平面上升、冰川融化以及臭氧层破坏等问题2·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三原则:公平性、持续性、公共性化感作用:植物(包括微生物)通过向环境中释放化学物质影响邻近植物(包括微生物)生长发育的现象。
3.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经典生态学是以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的宏观生物学。
研究各层次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个体:资源分配、生殖、进化与适应对策种群:某一地段同种生物个体组成的群体群落:外貌、结构、多样性、稳定性、演替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生物圈: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它包括岩石圈的上层、水圈的全部和大气圈的下层第一章个体生态1·环境:生物的栖息地。
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群体的生存与活动的外部条件的总和。
2·生态因子:环境因子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态环境。
生物个体或群落生活的具体地段上的生态环境称为生境(habitat)。
3·生态因子的作用特点:综合作用;主导因子作用;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阶段性作用;不可替代性和可补偿性;限制性作用和耐性定律;4·Liebig最小因子定律:作物产量往往不是受其需求量最大的营养物质的限制,而是取决于在土壤中稀少又为植物所必需的元素。
5·主要生态因子的生态作用:光的生态作用温度的生态作用水的生态作用土壤的生态作用大气的生态作用6·温度的生态意义:生物生存有一定的温度范围,温度对生物的作用可分为最低温度、最适温度和最高温度,即三基点温度。
污染生态学+全部答案
![污染生态学+全部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d8264ea81c758f5f61f6752.png)
第一章1污染生态学的定义是什么?《污染生态学》是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用生物学、化学、数学分析等方法研究在污染条件下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2 污染生态学研究的对象:污染的生态系统①①研究生物系统与被污染的环境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②采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对污染环境进行控制和修复的学科内容:第一:生态系统中污染物的输入及污染物对生物系统的作用过程,和生物系统对污染物的反应及适应性--污染生态过程。
第二:人类有意识地对污染生态系统进行控制、改造和修复的过程--污染修复过程。
3如何理解污染生态学的学科来源?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的相互交叉,导致了污染生态学这么学科的产生。
一些学者甚至叫污染生态学为环境保护生态学。
4环境生态学的学科分支有哪些?A 当强调生态介质时,污染生态学可以分为:(1)大气污染生态学;(2)水污染生态学;(3)土壤污染生态学;B 当强调生命组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及其受到污染的危害时,污染生态学又可以分为:(1)植物污染生态学;(2)动物污染生态学;(3)微生物污染生态学;C 当强调生态系统的结构或污染问题产生的尺度时,污染生态学又可以分为:(1)生态系统污染生态学;(2)个体污染生态学;第二章景观生态学介绍1美学,地理学,景观生态学对景观的理解有何不同?景观(Landscape)一词的使用最早见于希伯来语“圣经”旧约全书,原意是自然风光、地表形态和风景画面。
汉语中的“景观”一词涵义丰富,反映“风景、景色、景致”之意。
景观没有明确的空间界限,主要突出一种综合直观的视觉感受。
景观是由地球表面气候、土壤、地貌、生物各种自然要素以及文化现象组成的地理综合体。
--“自然地域综合体”的代名词2景观生态学的概念及其研究内容?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是研究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变化(过程),以及景观的科学规划和有效管理的一门生态学新分支(属于宏观生态学科)研究内容:• 描述景观:景观结构--不同景观要素之间的空间关系• 解释和理解其中的生态过程:景观功能各种景观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能量流、物质流和物种流(例到物活动等)。
污染生态学考试试题
![污染生态学考试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db8f1c0c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a9.png)
污染生态学考试试题一、选择题1. 下列哪个因素影响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A. 物种多样性B. 群落结构C. 环境温度D. 土壤质量2. 水生生态系统中,哪个环节是最容易受到污染的?A. 海洋中的浮游生物B. 河流中的底栖生物C. 湖泊中的鱼类D. 湿地中的植物3. 下列哪个描述属于非点源污染?A. 工厂废水直接排入河流B. 施用农药导致地下水污染C. 油轮失事导致海洋污染D. 垃圾焚烧产生的废气排放4. 灰霾是指由空气污染物形成的A. 雾霾B. 沙尘暴C. 煤烟D. 塵埃5. 生态风险评估的主要目的是A. 定量评估污染形成的生态风险B. 确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C. 预测生态系统的演替过程D. 制定污染物种类与限量标准二、填空题1. 沿着食物链传递的有毒化合物会在生物体中逐级富集,这种现象被称为__________ 。
2. “生境质量指数”是用于评估生物栖息地质量的指标,它通常包括__________ 、__________ 和__________ 三个方面的指标。
3. 土壤酸化会对植物的生长造成不利影响,其中酸度过大时,会导致__________ 从土壤中溶解出来,对植物形成毒害。
4. 生态恢复的基本原则是“能用自然恢复的就不进行人工干预,能用生态工程手段恢复的就不进行疏浚填埋,能用陆地恢复的就不进行水域恢复”,这句话被称为__________ 原则。
5. 大气污染物中,造成酸雨的主要物质是__________ 和__________ 。
三、简答题1. 简述污染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2. 解释生物放大和生物稀释这两个概念并指出它们与生态系统中的污染有什么关系。
3. 简要介绍一下颗粒物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4. 解释富营养化的概念,列出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几个主要因素。
5. 什么是生态系统服务?举例说明一种具体的生态系统服务及其重要性。
四、论述题污染生态学是研究污染对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以及相应的修复与保护策略的学科。
环境生态学考试资料
![环境生态学考试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bd2a0e02a6c30c2259019e3c.png)
环境生态学:是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修复、重建和保育对策的科学,即运用生态学的理论,阐明人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和效应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的科学。
环境: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个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要素的总和。
环境因子:环境因子指生物有机体以外的所有环境要素,是构成环境的基本成分。
生态因子:是指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物候:生物长期适应于温度的季节性变化,形成与此相适应的生物发育节律。
温周期:温度有日变化,除了赤道地区以外,还有季节变化,植物对这两种节律性的变化反应敏感,并已适应,在这样的温度变化下才能正常生长发育。
限制因子: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环境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必有一种或几种因子是限制其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称为限制因子。
微环境:耐受性定律:生物不仅受环境因子最低量的限制,而且也受环境因子最高量的限制。
生态幅:生物对每一种环境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线和下限,上限与下限之间就是生物对这种环境因子的耐受范围。
种群:是指在一定空间中生活、相互影响、彼此能交配繁殖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环境容纳量:物种在特定环境中的平均密度。
生态入侵:某种外来生物进入新分布区成功定居,并得到迅速扩展蔓延的现象。
竞争排斥原理:即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并且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
生物群落:指在特定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地域或生境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优势种:对群落其他种有很大影响而本身受其他种的影响最小的物种。
生态监测:利用生命系统各层次对自然或人为干扰引起环境变化的反应来监测与评价环境质量的一套方法和技术体系,是环境质量监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态工程:生态工程是应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与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结构与功能协调原则,结合系统分析的最优化方法设计的促进分层多级利用物质的生产工艺系统。
《污染生态学》复习题
![《污染生态学》复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b5b5639d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66.png)
土地处理技术慢速渗滤、快速渗滤、地表漫流、湿地、地下渗滤系统。
2、生物抗性机制外部排斥、内部忍耐。
生物抗性机制外部排斥、内部忍耐。
3、微生物对金属离子的转化作用甲基化、还原、氧化作用。
4、污染物间的不同效应相加、协同、颉颃、独立作用。
5、污水灌溉纯污水、清污混灌、间歇污水灌溉6、氧化塘厌氧、兼性和好氧氧化塘氧化塘厌氧、兼性和好氧氧化塘7、植物对气态污染物的避性气孔阻碍、外表皮阻碍作用。
8、特殊转运又可分为载体转运、主动运输、吞噬和胞饮作用。
9、影响微生物吸收污染物的因素培养液pH pH、、培养时间、污染物浓度及培养温度。
10、污染物通过动物细胞膜方式被动运输与特殊转运。
11、被功运输简单扩散和滤过作用;被功运输简单扩散和滤过作用;12、土壤污染检测研究型、监视性、事故性监测。
13、土壤采样方法对角线、棋盘式采样、蛇形采样布点法。
三、简答题1、阐述污染引起物种多样性降低的机制.1.1.直接毒害作用,阻碍生物正常生长发育,使生物丧失生存或繁衍的能力;直接毒害作用,阻碍生物正常生长发育,使生物丧失生存或繁衍的能力;2.2.污染物引起生境改变,污染物引起生境改变,使生物丧失生存的环境;使生物丧失生存的环境;3.3.3.生态系统中的富集和累积作生态系统中的富集和累积作用,使食物链后端的生物中毒而难以存活或繁育等。
2、试述污染物在植物体内迁移的影响因素.1.1.植物种的生物学、生态学特征植物种的生物学、生态学特征2.2.污染物的种类及其形态差异污染物的种类及其形态差异3.pH4.3.pH4.氧化氧化还原电位5.5.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土壤阳离子交换量6.6.污染物间的不同效应污染物间的不同效应污染物间的不同效应3、试述复合污染的类型1相加作用,多种化学物质的混合物,其联合作用时所产生的毒性为各单个物质产生毒性的总和2协同作用,多种化学物质联合作用的毒性大于各单个物质毒性的总和3拮抗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化学物质同时作用于生物体,两种或两种以上化学物质同时作用于生物体,其结果每其结果每一种化学物质对生物体作用的毒性反而减弱,其联合作用的毒性小于单个化学物质毒性的总和4独立作用各单一化学物质对机体作用的途径、方式及其机制均不相同,联合作用于某机体时,在机体内的作用互不影响4、植物的抗性指标包括几个方面?1形态解剖指标形态解剖指标 如气孔构造、栅栏和海绵组织的比例、角质层和木栓层的厚度2生理生化指标生理生化指标 如细胞膜透性、细胞质含水量、酶系统活性及细胞内结合物质的含量3生态学指标生态学指标 如根的分布性、根基效应状况如根的分布性、根基效应状况5、试述生物对污染的适应.1形态结构上的适应性反应,以适应污染的环境2生理上的适应性反应,包括消极和积极两方面3遗传上的适应性,包括基因表达水平上的变化和遗传基因自身的变化自身的变化6、试述我国氧化塘的主要特点.1充分利用地形,工程简易2超大型氧化塘工程3净化和利用相结合4广谱、高效和稳定的净化能力5人工强化系统塘的研究和应用人工强化系统塘的研究和应用7、生物对污染适应的两重性生物对污染适应的两重性 :第一是对污染物引起的“自然”环境的改变的适应以及对污染引起生物的生理变化的适应;应以及对污染引起生物的生理变化的适应;第二是生物对污染物自身的适应。
污染生态学期末复习资料
![污染生态学期末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118ac8666529647d26285268.png)
1、污染:污染进入环境导致环境的正常组成和性质发生变化,从而直接或间接危害生物的过程和现象;2、污染物: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发生直接或间接有害于生物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变化的物质;3、污染生态学:以生态系统理论为基础,用生物学、化学、数学分析等方法研究在污染条件下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4、安全浓度:生物与某种污染物长期接触,仍为发现受害症状,这种不会产生受害症状的浓度称为安全浓度;5、最高允许浓度:整个生长发育周期内,最污染物最敏感的时期内该污染对生命活动能力或生产力未发生明显影响的浓度;6、效应浓度:在某一期限内导致某一特殊反应的毒物浓度;7、致死浓度:一次染毒后引起受试动物死亡的浓度;8、相加作用:多种化学物质的混合物,其联合作用时所产生的毒性为各单个物质产生毒性的总和;(M = M1 + M2)9、协同作用:多种化学物质联合作用的毒性,大于各单个物质毒性的总和;(M >M1 + M2)10、颉抗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化学物质同时作用于生物体,其结果每一种化学物质对生物体作用的毒性反而减弱,其联合作用的毒性小于单个化学物质的毒性的总和;(M <M1 + M2)11、独立作用:各单一化学物质对机体作用的途径、方式及其机理均不相同,联合作用于某机体时,在机体内的作用互不影响;(M = M1 + M2*(1—M1))12、生物富集:生物个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吸收并积累某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导致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浓度的现象;13、生物积累:同一生物个体在其整个代谢活跃期中的不同阶段,机体内来自环境的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的浓缩系数不断增加的现象;14、生物放大:在生态系统的同一食物链,因高营养级生物以低营养级生物为食,某种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在机体中的浓度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15、外部排斥:通过形态学机制生理化机制、生态学机制等将污染物阻挡于体外;16、内部解毒:通过结合固定、代谢解毒、分室作用、外排等过程将污染物在体内富集、解毒、排除;1、污染生态学的基本内涵是什么?两个基本内涵:①污染生态过程:生态系统中污染物的输入、污染物对生物的作用过程及生物对污染的反应的适应性;②污染控制及污染修复生态工程:人类有意识地对污染生态系统进行控制、改造、修复。
环境生态学课程试题答案
![环境生态学课程试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2929f7a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88.png)
附件1:课外作业习题集答案第一章绪论一、选择题A、A、B、A二、填空题1、环境、可持续发展;2、人类活动、生态环境;3、退化原因、恢复与重建三. 简答题1、环境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答:环境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四个方面:1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制和规律研究1分;2生态系统受损程度及危害性的判断研究1分;3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和保护措施的研究1分;4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学对策研究1分..总之;运用生态学;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治理污染和破坏的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受损的生态系统;实现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协调;以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使环境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1分..2、环境生态学的学科任务和发展趋势是什么答:环境生态学主要的学科任务是:研究以人为主体的各种环境系统在人类活动的干扰下;生态系统演变过程、生态环境变化的效应以及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制;寻求受损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的各种措施2分..进入21世纪后;其学科内容和任务不断丰富;环境科学将更为关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人为干扰的方式及强度;2退化生态系统的特征判定1分;3人为干扰下的生态演替规律;4受损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技术;5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1分;6生态系统管理;7生态规划和生态效应预测1分..第二章生物与环境一、选择题C、B、A、A、C、A、A、D、B、B、D、B、B、A、C、A、D、A、B、B二、多项选择题1、A、B、C;2、B、C、D ;3、 B、C、D;4、B、C、D三、名词解释题1、最小值定律:最低量定律是德国化学家利比希Liebing提出的;他在研究谷物产量时发现;植物生长不是受需要量大的营养物质影响;而是受那些处于最低量的营养物质成分影响;如微量元素等;后来人们把这种为利比希最小值定律..2、限制因子:生物的存在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因子..3、耐受性定律:即每种生物适应范围都有一个最低点和一个最高点;两者之间的幅度为耐性限度;此即为谢尔福德的耐受性定律..4、生态幅:每种生物对一种环境因子都有一个生态上的适应范围的大小;称生态幅..5、短日照植物:日照时数少于某一数值时才能开花的植物..6、环境environment:指某一特定生物个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1分;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2分..7、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2分;如温度、湿度、食物、氧气、二氧化碳和其他相关生物等1分..四、填空题1、遗传、生态系统;2、复合、环境四、判断题1、×;2、√;3、×;4、√五、论述题1、试述光的生态作用..答:光是太阳的辐射能以电磁波的形式;投谢到地球表面上的辐射线..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层后;一部分被反射到宇宙空间;一部分被大气层吸收;其余部分投射地球表面2分..投射到地球表面上的太阳辐射称为总辐射;其中包括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作为太阳全部辐射的47%;其中直接辐射平均为24%;散射辐射为23%;光质在空间变化总的趋势是随纬度增加而减弱;随海拨升高而增加;一年中夏季光照最强、冬季光照最弱;一天中以中午最强;早晚最弱3分..从生态学上要特别注意光周期的变化;如一昼夜中光照和黑暗1分..光的生态作用有四个方面;即1生物生活所必需的全部能量;都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太阳光;植物利用太阳光进行光合作用1分;2制造有机物;动物直接或间接从植物中获取营养1分;3光是生物的昼夜周期、季节周期的信号1分;4光污染对生物和人类带来危害1分..2、论述温度的变化规律..答:太阳辐射使地表受热;产生气温、水温和土温的变化..地球上的不同地区与太阳的相对位置不同;而且相对位置不断地发生变化;这样温度也发生有规律的变化1分..1空间变化纬向变化:纬度决定一个地区太阳入射高度的大小及昼夜长短;因此也就决定了太阳辐射量的多少..低纬度地区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量也大;昼夜长短差异小;太阳辐射量的季节分配比较均匀..在北半球随着纬度北移;太阳辐射量减少;温度逐渐降低..纬度每增加1度;年均温度大约降低0.5℃..因此;从赤道到极地一般划分为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带1.5 分..海拔变化:海拔高的地方;空气稀薄;水蒸气和CO2含量低;地面的辐射散热量大;所以尽管太阳辐射较强;温度还是较低..通常海拔每升高100m;平均温度降低0.5-0.6℃;相当于纬度北移1度1.5 分..2时间变化时间变化分为季节变化和昼夜变化..地球绕太阳的公转是一年四季温度变化的原因..根据气候的冷暖、昼夜长短的节律;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平均温度10-22℃为春秋季;10℃以下为冬季;22℃以上为夏季..四季长短受纬度、海拔高度、海陆位置、地形、大气环流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差异较大1.5 分..温度的昼夜变化是地球的自转引起的..日出后温度逐步上升;一般在13-14点达到最高值;以后逐渐下降;直到日出前降至最低值..此外;纬度高、海拔高以及远离海洋;昼夜温差也大1.5 分..3土壤和水体中的温度变化土温变化:白天土壤表面受热后;热量从表土向深层输送;夜间土表冷却后;热量从深层向表层流动..土壤热量正反两方面的输送量及流动速率决定了土壤温带的状况..土壤温度的变化比大气要缓慢且稳定;所以冬暖夏凉1.5 分..水体温度变化:光线穿过水体时;辐射强度随深度的增加呈对数值下降;因此太阳辐射增温仅限于水体最上层..由于暖水密度比冷水的密度小;在高温季节或者白天在静水体内形成一个比较稳定、明亮的表水层;在距表层水较深处有一个较冷、密度较大的静水层;在两层之间是温度剧烈变化的变温层..夜晚;特别在寒冷季节;水面温度下降;表层水密度增加而下沉;深层温暖的水上升;上下层水体发生对流、交换充分混合1.5 分..第三章生物圈中的生命系统一、选择题B、C、B、B、A、A、D、D、B、C、B、B、C、B、D、D、D、A、D、A、C、A、A、A、A、B二、名词解释1、生活型:是生物对外界环境适应的外部表现形式;同一生活型的物种;不但体态相似;而且其适应特点也是相似的..生活型是不同生物对相同环境趋同适应的结果..2、种群:在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组合1分..种群是由相同的个体组成;具有共同的基因库;是种族生存的前提2分..3、生态入侵ecological invation: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将某种生物带入适宜于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2分;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这个过程称生态入侵1分..4、生态对策ecological strategy:又称为生活史对策life-history strategy;指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对某一些特定的生态压力所采取的生活史或行为模式;称生态对策3分..5、生态位niche:主要指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3分..三、填空题1、微观、分子;2、出生、死亡;3、繁殖、第三;4、种内、种间;5、资源利用性、相互干涉性;6、个体、群体;7、性比、年龄;8、暴发性、过多;9、临时性、永久性四、判断题1、×;2、×;3、×;4×五、论述题1、当前在山区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中;有的人认为应该植树造林;有的人认为应该封山育林..试用群落演替的有关原理;阐明您的观点..恢复和重建林草植被有两种基本方式;一个是利用自然力的封山育林;一个是人工造林种草.在当前的退耕还林工程中;着重强调人工造林;但是;对封山育林重视的不够;应用的不广. 2分已有许多实践证明;在大部分地区可以通过封育来恢复林草植被;但恢复的时间要长一些;有时要经历若干个演替阶段;不一定能达到理想的组成结构;但都是比较稳定的.人工造林种草见效快;但要较多投入;在技术掌握不当时;人工林草植被有可能与当地生态环境不相适应而呈现不稳定状态. 2分因此;我们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大自然生态修复能力.在地形较破碎且草灌植被发育良好的宜林荒山;可采用封禁治理模式;适当种植地带性树种;通过采取封禁措施让那些抗逆性强的草本植被、木本植被;通过天然繁衍演替恢复生态. 2分这种模式虽然成林较慢;但其物种丰富、结构复杂;这是人工林所不能比拟的;对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2分退耕还林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这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技术难度大的系统工程.认真探索、研究、总结退耕还林试点示范阶段的植被建设布局;分析和解决工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对退耕还林工程全面启动实施后的持续稳定发展至关重要. 2分2、论述裸地上群落形成的过程..答:1侵移或迁移:是指植物生活在繁殖结构进入裸地;或进入以前不存在这个物种的一个生境过程;繁殖结构主要是指孢子、种子、鳞茎、根状茎;以及繁殖的植物的任何部分..植物能借助各种方式传播它的繁殖体;使它能从一个地方迁移到新的地方;繁殖体的传播;首先决定于其产生的数量..通常有较大比率的繁殖体得不到繁殖的机会..实际的繁殖率和繁殖体产生率之间差异是很大的;能作为传播的繁殖体;在其传播的全部过程中;常包括好几个运动阶段;也就是说植物繁殖体到达某个新的地点过程中;往往不只有一次传播;繁殖体迁移的续性决定于可动性、传播因子的传播距离和地形等因素..侵移不仅是群落形成的首要条件;也是群落变化和演替的重要基础..4分2定居:是指传播体的萌发、生长、发育;直到成熟的过程;植物繁殖体到达新的地点;能否发芽、生长和繁殖都是问题;只有当一个种的个体在新的地点上能繁殖时;才算定居过程的完成..繁殖是定居中一个重要环节..如不能繁殖;不仅个体数量不能增加;而且植物在新环境中的生长只限于一代..开始过入新环境的物种;仅有少数幸存下来繁殖下一代;或只在一些较小的一些生境存活下来;这种适应能力较强的物种称之为先驱种或称先锋植物..这种初步建立起来的群落;称先锋植物群落;对以后的环境的改造;对相继侵入定居的同种或异种个体起着极其重要的奠基作用..这一阶段物种间相互关系方面;是互不干扰;这个阶段物种的数目少;种群密度低;因此;在资源利用上没有出现竞争..3分3竞争:随着已定居的植物不断繁殖;种类数量的不断增加;密度加大;资源利用逐渐由没有充分的利用;而出现了物种间的激烈竞争..有的物种定居下来;并且得到了繁殖的机会;而另一些物种则被排斥..获得优势的物种得到发展;从不同角度利用和分摊资源;通过竞争达到相对平衡;从而进入协同进化;更能充分利用资源..3分3、什么是植物群落的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请比较二者的异同..答:在植物群落发展变化过程中;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现象称为演替..演替可以从裸露的地面上开始;也可以从已有的一个群落中开始..裸地可以分为原生裸地和次生裸地..原生裸地是指从来没有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段1分..次生裸地是指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植被下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有曾经生长在此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段1分..植物群落的原生演替是指发生在原生裸地上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发生在次生裸地上的演替..2分二者的共同点:1演替都是在裸地上开始1分..2群落在形成过程中;都有植物的传播、植物的定居和植物之间的竞争这三个方面的条件和作用1分..3都是进展演替;即群落向着物种多样化、中生化和高生产力方向演替..1分二者的不同点:1演替开始的土壤条件不同;原生演替开始的裸地条件严酷;从来没有植物的繁殖体或被彻底消灭了1分;而次生演替开始的裸地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有一些繁殖体存在1分;2演替速度不同;原生演替慢;而次生演替快1分..4、什么是生物多样性哪些因素可以增加生物多样性答:生物多样性是指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性和变异性1分..生物多样性可以从三个层次上描述;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与景观多样性 1分..可以增加生物多样性的因素包括:1生物多样性与进化时间有关;进化时间越长;且环境条件稳定的物种多样性高1分;2物理环境越复杂;或叫空间异质性程度越高;群落的复杂性也高;生物多样性就越大1分;3气候越稳定;变化越小生物多样性越高1分;4物种之间的竞争是物种进化和分离的动力;所以竞争能增加物种的多样性1分;5捕食将被捕食者的种群数量压到较低的水平;从而减轻了被捕食者的种间竞争..竞争的减弱允许有更多的被捕食者共存..捕食者维持群落的多样性1分;6植物群落的多样性越高;生产的食物越多;通过食物网的能流量越大;整个区域物种多样性就越高1分;7人为因素1分..第四章生态系统生态学一、选择题A、A、 C、D、D、 A、C、A、A、B、D、C、D、A、D、 B二、多项选择题1A、C、D;2、A、B、C;3、A、B、C ;4、 A、B、D三、名词解释1、生态系统ecosystem:指在一定的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即生物群落1分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2分..2、冗余种species redundancy 或 ecological redundancy:在一些群落中有些种是冗余的;这些种的去除不会引起生态系统内其他物种的丢失2分;同时;对整个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1分;这样的物种称为冗余种..四、填空题1、同等重要、丢失灭绝;2、链索、网络;3、较低、较高;4、营养、食物链;5、顶位、基位;6、较低、较高五、论述题1、论述森林生态系统在结构和功能特点..答:1生物种类多、结构复杂:森林的垂直成层现象形成的各种小生境;发展了种类繁多的动物群落和其他生物群落.. 2 分2系统稳定性高:森林生态系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各类生物群落之间协同进化;使生物群落中各种生物成分与其环境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保持着相对平衡状态.. 3分3物质循环的封闭程度高:自然状态的森林生态系统;各组分健全;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与无机环境间的物质交换完全在系统内部正常进行;对外界的依赖程度很小..3分4生产效力高:森林生态系统具有明显的生态优势;它的生物量最大;生产力最高.. 2 分2、论述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答:1生物生产: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生产包括初级生产和次级生产两个过程;前者是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把太阳转变为化学能的过程;故又称之为植物性生产;2分2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指能量通过食物网络在系统内的传递和耗散过程..2分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态系统中生命成分的生存和繁衍;除需要能量外;还必须从环境中得到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3分4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的功能整体性除体现在生物生产过程;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等方面外;还表现在系统中各生命成分之间存在着信息传递;习惯上称为信息流..3分3、影响生态系统初级净生产量的因素有哪些各有何影响初级生产量有哪些主要测定方法答:光、CO、水和营养物质是初级生产的基本资源;温度是影响光合作用的2主要因素2分;而食草动物的捕食会减少光合作用生产的生物量1分..对于陆地生态系统而言;一般有充足的光照和CO供应;但对林下植物而言;可能存在光照2不足的情况1分;水最易成为限制因子;特别是干旱地区1分;营养物质的缺乏;不会光合作用造成也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1分;对水域生态系统而言;水和CO2影响;光、营养物质和食草动物的捕食是主要的限制因素..1分测定法、放射初级生产量的测定方法主要有:收获量测定法、氧气测定法、CO2性标记物测定法和叶绿素测定法等;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精度和适用情况3分..4、为什么说生态系统是地球上自然界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答: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生物和非生物的成分之间;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及信息传递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生物与环境密不可分;地球表面是不同生态系统的镶嵌;任何一自然环境单元就是一个或多个生态系统..一个生态系统就是一个自然结构单元2分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首先是能量流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贮藏在植物体内;然后在转给其他动物;这样营养就从一个取食类群转移到另一个取食类群;最后由分解者重新释放到环境中..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实现是生态系统中各要素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结果..2分其次;在生态系统内部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不断的进行着复杂而有序的物质交换;这种交换是周而复始和不断地进行着..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态系统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各要素结合而成一个统一的整体;集中表现在系统的整体性..生态系统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进行的基本单位..2分最后;生态系统中某一要素的改变会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例如;在生态系统中关键种的消失会影响整生态系统的不稳定性..生态系统中某一要素作用的发挥都离不开生态系统其它耍素的支持;离开生态系统的谈某一要素的功能是不完全的..2分另外;生态系统中各个要素的功能发挥都以生态系统的讯息传递相关的..以讯息传递为基础建立起了正负反馈调节功能;保障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稳定2分5、请论述生态系统中四个基本成分的作用和相互关系..答:1生态系统的四个基本成分;在能量获得和物质循环中各以其特有的作用而相互影响;互为依存;通过复杂的营养关系而紧密结合为一个统一整体;共同组成了生态系统这个功能单元2分..2生物和非生物环境对于生态系统来说是缺一不可的..倘若没有环境;生物就没有生存的空间;也得不到赖以生存的各种物质;因而也就无法生存下去..但仅有环境而没有生物成分;也就谈不上生态系统2分..3从这种意义上讲;生物成分是生态系统的核心;绿色植物则是核心的核心..绿色植物既是系统中其它生物所需能量的提供者;同时又为其它生物提供了栖息场所..而且;就生物对环境的影响而言;绿色植物的作用也是至关重要的..正因为如此;绿色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始终是第一位的..一个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状态;除决定于环境条件外;更主要决定于绿色植物的种类构成及其生长状况3分..4生态系统中还原者的作用也是极为重要的;尤其是各类微生物;正是它们的分解作用才使物质循环得以进行..否则;生产者将因得不到营养而难以生存和保证种族的延续;地球表面也将因没有分解过程而使动;植物尸体堆积如山..整个生物圈就是依靠这些体型微小;数量惊人的分解者和转化者消除生物残体;同时为生产者源源不断地提供各种营养原料3分..6、论述群落与生态系统的关系..答:群落和生态系统究竟是生态学中两个不同层次的研究对象;还是同一层次的研究对象..这个问题;目前还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大多数学者认为应该把两者分开来讨论;但也有不少学者把它们作为同一个问题来讨论3 分..但我们认为;群落和生态系统这两个概念是有明显区别的;各具独立含义 2 分..群落是指多种生物种群有机结合的整体;而生态系统的概念是包括群落和无机环境..生态系统强调的是功能;即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2 分..但谈到群落生态学和生态系统生态学时;确实是很难区分..群落生态学的研究内容是生物群落和环境相互关系及其规律;这恰恰也是生态系统生态学所要研究的内容..随着生态学的发展;群落生态学与生态系统生态学必将有机的结合;成为一个比较完整的;统一的生态学分支3分..第五章生态系统服务一、单选题D、A、D、B、C、B、C、B、A、B二、多项选择题1、A、B、C;2、A、B、C三、名词解释1、生态系统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的及所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与效用..2、替代花费法:某些环境效益和服务虽然没有直接的市场可买卖交易;但具有这些效益或服务的替代品的市场和价格;通过估算替代品的花费而代替某些环境效益或服务的价值..3、市场价值法:以生态系统提供的商品价值为依据;例如;森林每年提供的木材和林副产品的价值..4、费用支出法:常常用于评价环境或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它以人们对某种环境效益的支出费用来表示该效益的经济价值..5、消耗性使用价值:是指没有经过市场而被当地居民直接消耗的生物资源产品的价值2分;如薪柴和野味肉品等1分..6、遗产价值:指当代人为将来某种资源保留给子孙后代而自愿支付的费用2分;如为保护大熊猫自愿捐献钱物1分..7、生产性使用价值:是指经过市场交易的那部分生物资源产品的商品价值;如木材、药材、鱼、蔬菜等..8、选择价值:指个人和社会对生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潜在用途的将来利用;这种利用包括直接利用、间接利用、选择利用和潜在利用..四、填空题1、市场价格法包括市场价值法和费用支出法两种方法..2、在GDP中扣除由于经济增长造成自然资源消耗、生态环境破坏的直接经济损失;以及为恢复生态平衡、挽回资源损失而必须支付的经济投资;初步形成了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体系;被称为“绿色国民账户”..3、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包括直接价值、间接价值、选择价值、遗产价值和存在价值..4、某些环境效益和服务虽然没有直接的市场可买卖交易;但具有这些效益或服务替代品的市场和价格;通过估算替代品的花费而代替某些环境效益或服务的价值;称为替代花费法..5、生态代价包括直接代价和间接代价;前者指利用活动中资源和生态系统自身付出的代价;后者指由于外部不经济性而导致受影响区域所付出的生态代价..6、生态系统或自然资源对人类产生净效益的同时;亦存在因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而带来的生态影响;即生态破坏的经济损失以及为消除这些损失而须支付的费用;统称“生态代价”..7、可持续收入是在不减少现有资本资产水平的前提下所必须保证的收入水平;资本资产包括人工资本厂房、机器及运输工具等、人力资本知识和技术以及环境资本矿产、森林及草原等..五、判断题。
环境生态学考试题
![环境生态学考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efb69f2f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a7.png)
环境生态学考试题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环境生态学主要研究的是()。
A. 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B.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C. 环境污染物的化学性质D.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方法2. 下列哪个不是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A. 生产者B. 消费者C. 分解者D. 气候因素3. 环境生态学中的“承载力”是指()。
A. 生态系统能够承受的物种数量B. 生态系统能够承受的环境压力C. 生态系统能够提供的最大资源量D. 生态系统能够适应的气候变化范围4. 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是指()。
A. 物种之间的捕食关系B. 物种之间的竞争关系C. 物种之间的共生关系D. 物种之间的迁徙路径5. 下列哪个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A. 太阳辐射B. 地壳运动C. 人类活动D. 自然灾害6. 生态系统的“抵抗力”是指()。
A. 生态系统对外界干扰的适应能力B. 生态系统对外界干扰的恢复能力C. 生态系统对内部变化的适应能力D. 生态系统对内部变化的恢复能力7. 在环境生态学中,通常用来衡量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指标是()。
A. 物种多样性B. 生物量C. 能量流动效率D. 水质指标8. “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核心是()。
A. 经济发展B. 环境保护C. 社会公正D. 所有以上选项9. 生态系统的“演替”是指()。
A. 生态系统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B. 生态系统从成熟到衰退的过程C. 生态系统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变化过程D. 生态系统内部物种组成的变化过程10. 下列哪个不是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
A. 栖息地破坏B. 气候变化C. 物种过度繁殖D. 外来物种入侵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环境生态学是一门研究________和________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可以通过________和________来衡量。
3. 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传递效率通常不超过________。
生态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生态学考试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af67cdd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af.png)
生态学考试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生态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
A. 物种多样性B.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C.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D. 物种的进化2. 下列哪项不是生态系统服务的例子?()A. 碳固定B. 水净化C. 土壤侵蚀D. 食物供给3. 以下哪项不是生态学中的生物群落概念?()A. 特定区域内所有生物的集合B. 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C. 仅包括植物D. 具有复杂的相互作用4. 种群的S型增长曲线是由于()。
A. 食物资源有限B. 栖息地空间有限C. 捕食者数量增加D. 环境条件变化5. 以下哪个是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A. 光合作用B. 呼吸作用C. 食物链D. 物质循环6. 生态位是指()。
A. 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B. 物种在食物链中的位置C. 物种在地理分布上的位置D. 物种在进化树上的位置7. 物种多样性指数最高的生态系统是()。
A. 热带雨林B. 沙漠C. 草原D. 农田8. 物种入侵可能导致()。
A. 生物多样性增加B. 物种灭绝C. 环境质量改善D. 经济收益增加9. 以下哪项不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A. 建立自然保护区B. 引入外来物种C. 恢复退化生态系统D. 进行生态教育10. 以下哪项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A. 抵抗力稳定性B. 恢复力稳定性C. 物种多样性D. 能量流动效率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1. 描述生态学中的“环境容纳量”概念,并解释它对种群增长的影响。
2. 解释什么是生态足迹,并讨论它如何帮助我们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3. 什么是生物放大作用?请举例说明它在生态系统中的影响。
4. 描述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并讨论为什么保护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这些服务至关重要。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1. 论述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并讨论人类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减轻这些影响。
2. 讨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并分析它如何与生态学原理相结合,以实现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平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1.污染物: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发生直接或者间接有害于生物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变化的物质。
2.相加作用协同作用拮抗作用独立作用3.生物富集:生物个体或出于同一营养级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吸收并积累的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导致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的浓度的现象。
4.生物积累:同一生物个体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生物富集系数不断增加的现象。
5.生物放大:同一食物链上,生物富集系数从低位营养级到高位营养级逐级增大的现象。
6.生物活性点位是生物大分子中具有生物活性的基团和物质。
7.生物的抗性:生物对各种不良环境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抵抗力。
8.生物屏蔽(隔离)作用:生物将污染物运输到体内特定部位,使污染物与生物体内活性靶分子隔离.9.解毒作用:有毒物质通过机体内酶促反应,可以转化成低毒或无毒物质,或转化为水溶性物质而利于排出体外。
10.前适应:生物在没有接受污染以前具有的性状特征在污染环境中也是适应的现象。
11.生态代价-指对污染适应的生物,在进入到正常环境中时,它的竞争力降低;同时,还可能伴随有对温度、水分、病虫害的抵抗能力下降。
12.生理代价-指对污染适应的植物,在某些生理性能上低于正常植物。
13.进化代价-对污染适应很好的植物在其他环境中进化发展的灵活度降低,以至于可能失去适应其它环境的可能性。
14.生物监测是利用生物分子、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种群和群落等各层次对环境污染程度所产生的反应来阐明环境状况,从生物学的角度对环境质量的监测和评价提供依据。
15.污水灌溉:一般指使用经过一定处理的城市污水灌溉农田、森林和草地。
分类--纯污水灌溉、清污混灌、间歇污水灌溉16.富营养化:是水体衰老的一种表现,指水体中营养物质过多,特别是氮、磷过多而导致水生植物大量繁殖,影响水体与大气的正常的氧气交换,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加速水体衰老的进程。
17.土地处理系统:是指利用生态工程原理,将污水通过土壤-生物系统,除去污水中的营养成分和污染物,达到净化和综合利用的目的.18.土壤自净作用:以各种方式进入土壤的污染物,通过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复杂作用,使污染物质逐渐转化、减毒、消失,最终使土壤恢复到原有的生态功能的过程。
19.土壤容量:土壤对污染物的最大承受能力或负荷量。
20.环境容量:在一定范围和规定的环境目标下,能容纳某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容量大小与污染物的毒性及其物理化学特性有关,也决定于环境空间大小、环境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生物的净化能力。
污染物毒性越大,趋稳定,则环境容量越小;环境空间越大,环境的自净能力越强,环境容量越大。
21.基因库:种群内存在的所有基因组和等位基因。
22.氧化塘又称氧化塘或生物塘。
是利用库塘等水生生态系统对污水的净化作用,进行污水处理和利用的生物工程措施。
最深的氧化塘是厌氧塘;使用最多的是兼性塘;最浅的是好氧塘。
氧化塘由水深浅分为好氧区,兼性区,厌氧区简答:1.化学元素的拮抗规律:1.两元素之间由于直接发生化学反应而产生颉颃○1凡两种元素能生成难解离的稳定化合物的,他们之间便可能存在着生物的颉颃。
例子:硫对铜和铁的颉颃,表现为硫化物对含Cu、Fe的呼吸酶、细胞色素氧化酶、过氧化氢酶等的明显抑制,这肯能与生物相应的CuS、FuS有关,从而破环酶的空间构造○2凡两种元素能生成稳定络合物的,他们之间便可能存在生物颉颃作用。
例子:络合能力很强的氟离子有可能与多种金属离子形成稳定络合物,而且其络合物稳定常数越大,颉颃作用越明显○3凡两种元素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他们之间可能存在生物颉颃作用。
例子:Cr6+在红细胞中还原成Cr3+时,使血红素中的Fe2+氧化成Fe3+,破坏血红蛋白的正常生理功能,从而表现出Cr6+ -Fe2+的颉颃作用2.破坏金属酶的辅基或金属蛋白的蛋白质活性基团而产生颉颃○1干扰离子与生物体中的有机质更稳定的结合,从而使机体中某些元素被臵换出来。
例子:某金属硫化物的溶度积小于ZnS溶度积时,该金属离子便可对Zn产生颉颃作用。
○2由于干扰离子的氧化还原作用,使辅基中的双硫键还原、裂解,导致酶破坏,从而使酶中的金属元素随酶的破坏而失去活性。
○3重金属作用于金属酶中蛋白质的硫基或羧基,使蛋白质变性,使金属酶失去活性,表现为重金属离子对金属酶中的有益元素的生物颉颃。
3.使金属酶反应体系受阻而产生颉颃4.相似原子结构的元素有机络合中互相取代而造成的颉颃2.生物对污染物的抗性机制:外部排斥和内部忍耐的综合结果。
○1通过形态学机制,生理生化机制,生态学机制等将污染物阻挡在体外;○2通过结合固定,代谢解毒,分室作用等过程将污染物在体外富集、解毒。
解毒是抗性的基础。
3.根际效应:分泌化学物质到根际环境,改变根际的理化性质如pH、氧化还原性质等,从而降低污染物的生物有效性;根分泌的化学物质对微生物具有吸引力,大量的微生物聚集在根的周围,其中有些微生物具有吸收、富集、分解污染物的作用。
改变根际污染物浓度过程—向根际分泌螯合剂;形成跨根际氧化还原梯度;形成跨根际PH梯度。
4.污染物排出生物体内作用分类:○1生物体对污染物来说只是一个通道,污染物进入体内后不经过任何转化即可排出体外;○2污染物进入体内后很快就与体内物质结合后排出体外;污染物经过氧化还原水解后直接排出体外;○3污染物经过体内氧化还原水解后再和其他物质结合排出体外。
5.导致生态系统复杂性降低的原因:污染直接影响物种的生存和发展,从根本上影响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基础;污染大大降低了初级生产,从而使依托强大初级生产量才能建立起来的各级消费类群没有足够的物质和能量支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趋于简单化。
6.污染条件下遗传多样性水平降低的原因:○1在污染条件下,种群的敏感性个体消失,这些个体所具有的特异性遗传多样性也不复存在,从而使整个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降低;○2污染引起种群的规模减小,由于随机的遗传漂变,降低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3污染引起种群数量减小,以至于达到了种群的遗传性学瓶颈,即使种群最后实现了完全的适应,并恢复到原来的种群数量时,由于建立者效应,从而造成遗传来源单一,遗传变异性的来源也大大降低。
7.污染条件下生物种群适应性分化的过程包括:污染物作用下种群中敏感个性消失,种群规模减小;达到适应污染阈值最低要求的个体,不断扩大在种群中的比例;抗性个体在种群中的比率扩大,并通过种群内的基因重组,不断提高抗性水平,同时外来基因的流入,提高种群的整体遗传多样性水平。
8.污水灌溉净化污水的净化机制:物理化学吸附和交换吸附作用;生物氧化作用;化学和光化学降解作用;植物的吸收和代谢作用。
9.污水灌溉存在的问题:○1污染物含量超过生态系统的净化阈值,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将受到破坏,可导致污染物沿食物链迁移和富集;○2有机物过多时,土壤易缺氧,厌氧产生甲烷、硫化氢等气体和铬酸、有机酸和醇类;○3微量元素过量会对植物产生毒害作用;○4油分过多,隔绝氧的供应;○5有机氯、重金属元素破坏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6城市生活污水和医院废水,含有大量致病细菌和病毒,引起土壤污染10.污水灌溉前污水处理措施:利用氧化塘处理污水,再用于农灌;排灌渠道的净化作用11.土地处理系统的处理机制:物理沉淀作用去除悬浮物;物理沉淀作用和生物降解作用去除有机物;物理化学吸附作用、化学固定作用和植物吸收作用去除重金属;氧化还原作用和植物吸收作用去除氮;化学固定作用和植物吸收作用去除磷;物理沉淀作用和微生物间的相互作用去除病原微生物12.温室效应的后果:增温-在过去100年内,全球评价升温0.5度;海平面上升-- 100年内,海平面升高10~20厘米;降水量变化--中高纬度地区降水量增加,热带、亚热带地区降水量变化不大;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有利影响-作物北移不利影响-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作物产量增加,但质量下降)对气候带、植被分布的影响;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13.温室效应的解决对策:○1温度、湿度的变化,必然迫使我们要相应调整农业结构和土地利用方式;○2保护森林、造林绿化是减少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3减少CO2的排放量是减缓增温的重要保证。
14.我国酸雨的特点:频率高,酸度大;分布有明显的区域性15.酸雨形成来源与机制机制:①污染物及来源:污染物主要有SO2、SO3、H2S、NO、N2O、HNO3、NH3、CL-、HCL等。
SO X的天然来源是来自海洋的硫酸盐烟雾、经细菌分解后的有机化合物、火山爆发以及森林火灾所释放的硫化物。
②形成机制:a.被光化学氧化剂氧化 b.在金属触媒作用下,产生氧化作用c.被空气中的固体粒子吸附和催化,形成硫酸烟雾。
16.影响酸雨形成的因素:与酸性氧化物的浓度及转化条件有关;与天气形势和降水有关;与土壤地带性差异有关17.酸雨的防治:○1减少SO2等酸性物质的排放—选洗高硫煤,改变民用煤的燃料结构,用其他燃料代替煤;○2筛选对酸雨敏感的指示植物和抗酸雨植物18.化肥施用不当对土壤的危害:○1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2施肥过程中产生的F-、Cl-、NO3-、NO2-对土壤的污染○3由肥料引起的土壤重金属污染及反射性污染○4施用化肥对土壤和生物的影响19.生物吸收污染物后降低毒性的过程:○1污染物与生物体内某些成分络合,不能参加代谢活动,毒性降低,在生物体内富集;○2污染物在酶的作用下,毒性江都或者彻底分解,毒性消失,加速生物体的吸收,增加富集量。
20.SO2对光合作用的影响:○1抑制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的活性,组织对CO2的固定;○2使光系统II和非环式光合磷脂化受阻,影响ATP的合成,是光合作用速度降低;○3SO2改变细胞液的PH,并使叶绿素失去Mg2+离子而抑制光合作用;○4SO2进入叶肉细胞后与α-醛结合成羟基碘酸。
抑制酶的活性,组织气孔的开放,抑制CO2的固定、光合磷酸化、ATP 的形成和H+ Cl-的跨膜运输。
21.铬破坏叶绿素的机制:铬进入叶绿体内局部部分的积累过多,直接破坏叶绿体结构和功能;间接通过拮抗作用干扰植物对Fe和Zn的吸收转移,阻碍营养物质向叶输送,使之丧失合成叶绿素的能力;镉使叶绿酶活性增加而使叶绿素分解。
其他:1.污染物的分类:按来源分—自然来源污染物和人为来源污染物;按环境要素分--大气,水体和土壤污染物;按性质分—化学(无机,有机),物理和生物(病原体,变应原)污染物;按物理化学性状分为一次和二次污染物2.安全浓度:生物与某种污染物长期接触,仍为发生受害症状,这种不会受害症状的浓度被称为安全浓度。
3.最高容许浓度:生物在整个生长发育周期,或者对污染物最敏感的时期内,该污染物对生物的生命活动能力和生产力没有发生明显影响的浓度。
4.效应浓度:超过最高容许浓度,生物开始出现受害症状,接触毒物时间越长,受害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