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银行是否引发一场中国式次贷危机
中国影子银行成因、特点及风险分析
中国影子银行成因、特点及风险分析作者:吴奇勋来源:《中国集体经济》2017年第31期摘要:2007年影子银行作为次贷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受到了多国政府和学者的高度关注。
文章对影子银行做了定义探讨,分析了中国影子银行与传统商业银行的区别和产生原因。
认为错配、信托违约、非典型金融机构和对货币政策的影响是影子银行的风险。
最后根据中国影子银行体系风险情况提出了监管建议。
关键词:影子银行;特点;风险一、引言2007年美国出现的次贷危机,2011年开始的温州市已有90多家企业老板由于无力偿还巨额民间债务而逃跑,2013年开始的P2P的倒闭潮等金融事件都与影子银行有关。
而影子银行是什么,它与传统银行有什么关系,又有什么区别?它到底是21世纪的金融创新还是一直都存在?它产生的原因和作用是什么,以及是否符合法律规定,它又有什么风险?二、影子银行概念在2007年的美联储年度会议上,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执行董事Paul McCulley提出影子银行概念,也被称为平行银行系统,指的是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投资银行、对冲基金、货币市场基金、债券、保险公司都属于这一概念范畴。
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发布《2014全球影子银行监测报告》,该报告对影子银行给出的定义是,在常规银行系统外的信用中介行为和机构。
但是对中国的影子银行与国外的影子银行还是有所差异,中国的影子银行指的是游离于银行监管体系,但是又有提供贷款功能的信用中介体系,如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外工具、商业票据、委托贷款、个人地下贷款以及理财工具等,而信托与券商正成为影子银行的新类型(沈伟,2014)。
综上所述,本文对影子银行的定义是处于银行监管体系之外的银行业务以及非银行类的金融中介机构。
三、国内外影子银行的区别以及与银行的区别可以看出,在中国影子银行包括银行,但是只包括银行的表外业务;而国外,银行被排除于影子银行的范围。
在美国,影子银行的参与主体是货币市场共同基金、投资银行、保险公司、结构性投工具、抵押贷款机构等。
“影子银行”路在何方
Finance财经80 | ECONOMY当“家家房地产,户户典当行”成为中国某些地区的真实写照时,以民间高利贷为代表的“影子银行”已是我们无法回避的话题。
据不完全统计,“影子银行”的放贷量已经逼近全国信贷总额的一半。
这样一个现行银行体制之外的庞然大物,究竟是撑起实体经济半边天的中流砥柱,还是将引发中国式次贷危机的重磅炸弹?我们究竟应该将其视为金融安全的大敌严厉打击,还是让其由暗变明,成为突破中国金融垄断的先锋?要回答这一系列的问题,就要先从“影子银行”的概念谈起。
宏观政策紧缩导致“影子银行”又称平行银行系统,主要包括通过杠杆操作持有大量证券和其他金融工具的证券化机构、市场化金融公司、结构化投资机构及证券经纪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
虽然中国尚未出现美国次贷危机房地产贷款证券化的行为,但中国的“影子银行”仍然存在,主要包含两部分,一是从事以“银信合作”为代表的表外业务的银行,通过信托理财产品等方式“隐蔽”地为企业提供贷款;二是不受监管的以地下钱庄为代表的民间金融体系。
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席卷全球之时,我国大力推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刺激经济,但事后又对地方融资平台的投资项目过于悲观,转而推行持续的宏观紧缩,如此“冰火两重天”的政策导致中小企业资金紧张,难以为继。
于是,民间借贷体系应运而生。
在高息的刺激下,民间高利贷迅速蔓延,既满足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也满足了广大民众的投资愿望,一个庞大的“影子银行”就此诞生。
不难看出,与欧美发达国家不同,中国“影子银行”的问题是宏观政策紧缩所导致的,是在宏观经济形势向好、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两大经济脊梁均呈良好增长态势的背景下出现的,是宏观经济形势和微观经济形势失去信心、政策大起大落造成的结果。
中国“影子银行”的产生带有鲜明的政策烙印,也具有独特的社会背景。
对于这样一个为应对融资问题而自发形成的民间体系,严厉打击绝非明智之举,明辨利弊、善加利用才是上策。
“光的仆人”身处黑暗要明辨利弊,就必须对“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问题有清晰准确的认识。
我国影子银行的风险及其金融体制改革
我国影子银行的风险及其金融体制改革关于《我国影子银行的风险及其金融体制改革》,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逐步建立起了多元化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体系,国有商业银行顺利完成股份制改革并成功上市,证券市场、信托市场以及保险市场逐步规范,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改革全面深化,金融监管体系和宏观调控体系逐渐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和利率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化,现已基本形成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金融体制。
然而我们仍需认识到我国的金融体制还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2008 年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影子银行业务所暴露出来的风险受到了全球的关注,前车之鉴使得我们不能不思考我国影子银行的风险如何去防范,我国的金融体制应当如何改革。
文章试图从影子银行的定义及产生原因出发,探索其隐藏的风险及暴露出的金融体制层面之问题,提出当前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应重点着力于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建立健全信息披露制度以及加快社会征信体系建设等方面。
一、影子银行的界定及兴起原因1. 影子银行的界定(1)国外影子银行的界定影子银行(Shadow Banking)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债券投资机构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的执行董事保罗·麦考利在美联储2007 年的年度会议上提出的,意指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吸收未获保险的短期资金进行经营运作的非银行机构。
前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行长盖特纳将其称之为平行银行系统(ParallelBanking System)。
目前,国际上比较认可的是金融稳定委员会(FSB)对影子银行的界定。
即广义的影子银行是指在传统银行体系之外所有涉及信用融资的活动和机构;狭义的影子银行是指可能会导致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的非银行信用中介机构。
影子银行引发系统性风险的因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期限错配、流动性转换、信用转换和高杠杆。
鉴于金融市场发展阶段、金融结构以及金融监管环境的不同,各国关于影子银行的界定以及影子银行的表现形式还未形成统一。
中国影子银行潜在风险警笛已鸣响
中国影子银行潜在风险警笛已鸣响中国影子银行是2008年危机以后的产物,仅仅四年多时间,但当下国内影子银行业务已如火如荼,各类表外衍生品也在加速发展,随之,可能弱化货币政策宏观调控作用、引发系统风险的警笛已经鸣响。
在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金融世界,监管面对的挑战前所未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受到过两次外部危机的冲击:一次是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另一次是2008年开始的美国次贷危机以及稍后引发的欧债危机,只是还没有经历过由内部风险引发的危机。
而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感觉到国内金融风险积累已到了不得不高度警惕的程度。
国内的金融风险,主要表现是影子银行的风险。
中国影子银行是2008年危机以后的产物,仅仅只有四年多时间,但眼下其可能弱化货币政策宏观调控作用,引发系统风险的警笛已经鸣响。
影子银行原本主要指华尔街以衍生品发行和交易为主营的投资银行,但在中国,影子银行概念很杂,主要指银行体系以外的金融中介活动,如银信合作理财、地下钱庄、小额信贷公司、典当行、民间金融、私募投资、对冲基金、网上P2P人人贷以及阿里贷等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等。
因为高杠杆率、低透明度等原因,中国影子银行的潜在风险也逐渐为世界所关注。
我国影子银行业务的参与主体,基本没有意识到、也可能是刻意忽视他们自身每个主体都是系统风险制造者。
虽然每个银行都认为风险可控,监管部门发布的数据也认为各银行的相关风险监管指标在可控之内,但别忘了,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就是影子银行制造的系统风险引发的。
危机前每个影子银行不但是一般意义上自我认定风险可控,而且每个公司的风险控制部门都在计算VAR(Value at Risk),也就是计算在1%或者5%的置信区间内,公司在现有资产配置下每天最大的亏损值。
而每个投资银行的VAR值截至危机爆发前都被认为是风险可控的。
这里最大的问题是各银行计算的只是各自面对的非系统风险。
殊不知,通过发行和交易衍生工具把公司和客户的资产配置在各种衍生品上的所谓“风险管理”并未消除风险,只是把风险“分散”到了市场各投资主体,所以实际上每个衍生品都是在向市场释放风险。
中国 影子银行 引发信贷泡沫担忧
中国影子银行引发信贷泡沫担忧在俯瞰北京使馆区成片绿茵的一座52层办公大楼上,中信信托(Citic Trust Co.)的几百名交易商负责为地产开发商、钢铁厂等急需资金、但却无法正规银行贷款方式获得资金的企业安排融资。
像中信信托这样的金融机构构成了中国所谓的“影子银行”。
在中国金融系统中,这些机构的作风最接近华尔街。
它们敢于承担传统银行不愿承担的风险,甚至会给高档白酒与红木家具等创建投资基金。
这些金融机构的高管们开著名贵汽车,频繁出入高档会所。
Lingling Wei/The Wall Street Journal图为一家陷入困境的工厂内空闲的码头。
这家工厂由钢铁生产商三峡全通建造。
近来外界对于中国经济放缓或引发债务危机的担忧日益上升,而由信托公司、保险公司、租赁公司、典当行以及其他监管程度较低的非正式金融机构组成的中国“影子银行”则首当其冲成为上述担忧的主要所在。
中国政府近几天采取行动打击不规范的贷款行为。
中国央行周一发布公告称,要谨慎控制信贷等资产扩张偏快可能导致的流动性风险。
受此影响,中国股市周一收盘创下近四年来的最大单日跌幅,市场周二早盘进一步下跌。
中国央行于本月早些时候开始收紧国内银行间借贷市场的资金,使得银行间拆款利率一度升至25%的高位,周一基准银行间市场利率回落至6.64%。
该利率一般波动区间在2%-3%。
新华社周日称,中国央行已经采取收紧流动性的做法来抑制失控的影子银行融资活动,可能暗示中国的货币政策已经开始由简单的数量控制逐渐转向质量和结构的优化。
新华社称,游资仍在寻找炒作的概念,民间借贷依旧风风火火。
中国央行周一也打破沉默就流动性紧张问题发布声明称,各金融机构需强化流动性管理,控制流动性风险。
这一声明并未令市场明确央行的战略意图,也未能缓解和打消投资者的疑虑。
受此影响,中国股市下跌5.3%,其中银行股领跌。
国内外经济学家们担忧,影子银行向中国金融系统带来了类似美国次贷危机的风险,其投资产品所依托的资产可能永远无法兑付,相关的信息也没有全面披露。
浅谈中国影子银行
浅谈中国影子银行一、影子银行的背景及概念2007年发生的美国次债危机是自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全球金融危机事件。
本次事件当中,最为引人瞩目的就是“影子银行”的存在。
影子银行系统作为现代美国金融体系最具创新性的金融安排机制,成为了推动本次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并蔓延至全世界的关键环节。
“影子银行”概念的正式提出最早出现于2007年美联储联会,由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执行董事保罗·麦凯利(Paul McCulley)提出,后来又被称为“平行银行系统”、“准银行体系”和“影子金融体系”。
在2007年的次贷危机中,影子银行被认为是罪魁祸首之一,此次危机将影子银行的脆弱性、复杂性以及难监管性完全暴露在大众面前,“影子银行”以一种异常霸道的姿态闯入大众视线。
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各方对“影子银行”的定义各不相同,无法评述哪个更为正确,只是界定的角度和标尺不同才有各自不一的定义,但究其本质,还是没有多大变化的,即从事传统银行类似的信贷业务;采用金融创新的方式规避既有监管。
到目前为止,对影子银行较为官方的界定是:2013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影子银行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一是不持有金融牌照、完全无监督的信用中介机构,包括新型网络金融公司、第三方理财机构等;二是不持有金融牌照,存在监管不足的信用中介机构,包括融资性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三是机构持有金融牌照,但存在监管不足或规避监管的业务,包括货币市场基金、资产证券化、部分理财业务等。
中国的影子银行产生的大背景很大程度上与金融体系的发育滞后以及规避监管相联系。
与美国的影子银行不同,中国的影子银行虽然有部分原因可以归因于规避监管,但不可否认的是,其最重要的背景还是中国金融体系未能满足实体经济发展以及投资者的需求。
由于我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驱动不一致,整个社会融资缺口一步步扩大。
2009年至2012年我国的社会平均融资总额约为14万亿,但新增银行信贷规模只有9万亿元,而资本市场的年均供应量不足1.9万亿,这就产生约2.5~3.5万亿的融资缺口。
中国影子银行内幕 2013-6-28
中国影子银行内幕尽管对“影子银行”这个从美国舶来的概念仍有很大争议,但在中国监管森严的银行体系之外,一个蓬勃兴起的地下金融王国还是在最近三年实现了野蛮扩张。
当一个普通的储蓄客户不愿再忍受银行过低的存款利率,而把目光投向五花八门的理财产品时,就有可能卷入这个正在生成的金融泡沫。
他也许并不了解这些收益率5%左右的新型理财产品如何运作,而这正是所谓“影子银行”体系高速扩张的基础。
6月10日,曾于今年4月下调人民币发债评级的国际评级机构惠誉再次警告,中国的影子银行不仅给国内金融稳定造成越来越高的风险,而且还可能蔓延到其他国家。
惠誉指,内地部分非银行的金融公司近日出现倒闭潮,显示中国的影子银行问题正在恶化。
规模或高达36万亿“影子银行”的概念诞生于2007年美联储年度会议。
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金融界开始把那些游离于银行监管体系之外、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的各类信用中介机构,统称为“影子银行”。
在美欧国家,影子银行是指通过银行贷款证券化进行信用无限扩张的一种方式。
一些非银行金融机构,比如投资银行、对冲基金、结构性投资工具等构成了影子银行的主力军,核心业务是经营各类证券化金融衍生品。
在中国的市场现实中,影子银行一般被认定为除银行信贷之外的其他融资渠道,主要分为两块:一块是商业银行销售的理财产品,以及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销售的信贷类产品,比如信托公司销售的信托产品;另一块则是以民间高利贷为代表的民间金融体系。
一份央行的内部报告显示,中国的影子银行统计体系,囊括商业银行表外理财、证券公司集合理财、基金公司专户理财、证券投资基金、投连险中的投资账户、私募股权基金、企业年金、住房公积金、小额贷款公司、票据公司、具有储值和预付机制的第三方支付公司、有组织的民间借贷等融资性机构。
尽管有上述统计口径,影子银行的规模迄今却无官方数据披露。
中信证券将中国的影子银行体系划分为三个部分:以银行理财产品为代表的银行表外业务系统、非存款类金融机构但具有信用创造能力的系统,以及广泛的民间金融系统。
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式影子银行的原因及监管建议
浅析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式影子银行的原因及监管建议【摘要】本文介绍了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式影子银行体系的特征表现,并指出当前中国金融形势面临了巨大的挑战。
若影子银行泛滥,其风险累积速度和程度不容小视,因此我国监管部门应设定更严密的法律制度监管之。
【关键词】影子银行金融危机中国化监管建议一、引言影子银行是指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的,与正统接受中央银行监管的商业银行相对应的金融机构,如投资银行、对冲基金、私募股权基金、债券保险公司等。
它是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之后所出现的一个重要金融学概念,通过银行贷款证券化进行信用无限扩张的一种方式,其核心是把传统的银行信贷关系演变为隐藏在证券化中的信贷关系。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收紧流动性,企业银行及个人把信贷无限扩张的冲击移到了银行表外,生发了变异的影子银行体系,以此来规避银监部门的监管。
由于中国的金融体系完全是由国家信用做担保,因此各类当事人都有过度使用现有金融体系的冲动。
如果监管部门不防微杜渐设定严密法律制度监管之,一旦影子银行泛滥,其风险累积的速度和程度将不容小视。
二、文献综述基金管理公司rcm asia pacific驻香港的钟秀霞(christina chung)表示:“如果不放开利率,就会推动更多资金转入地下。
除非进行金融改革,让银行有动机贷款给中小企业并实现贷款的多样化,否则就很难降低黑市的重要性。
”里昂证券(clsa)驻香港的郑明凯(francis cheng)表示:“中国人民银行很难控制流动性,让银行按额度放款。
”他估计,银行仅占中国融资总额的一半。
其余部分来自各种信托公司、金融公司、租赁公司和地下银行。
他们要么受到的监管不如银行那么严格,要么受到互相冲突的监管机构的监管,要么根本不受监管。
这就是中国信贷增速总是超出官方指标的一个原因,引发了令中国政府担忧的通胀。
三、影子银行中国化的原因21世纪初期,金融体系的高度繁荣是与金融市场杠杆倍率大幅提高、交易规模天量增长和金融当局的“恶意忽视”等息息相关。
影子银行的经济后果
影子银行的经济后果影子银行是指那些不受正规监管机构监管的金融机构,它们通常以非传统的方式获取资金,并通过非传统的渠道提供贷款和投资服务。
影子银行在过去几十年中迅速崛起,并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影子银行的存在并非没有问题,它们带来的经济后果也是不可忽视的。
影子银行的兴起对金融市场的稳定与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与传统银行相比,影子银行通常缺乏透明度和监管,造成市场对风险的认知不足,往往导致市场波动和不确定性增加。
影子银行的运作方式往往具有高度杠杆,一旦发生风险事件,便会带来更大的影响。
2008年次贷危机中,影子银行的暴露和崩溃就给金融市场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对全球经济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影子银行对实体经济的发展也存在一定的阻碍作用。
影子银行的运作往往更加注重短期回报和高风险投机,而对于长期的实体经济发展则缺乏有效的支持。
由于影子银行通常涉及到大量的杠杆和资产隔离等金融衍生品操作,一旦出现风险事件,将对实体经济带来巨大的冲击。
尤其是在中国,影子银行的规模庞大,一旦出现问题,将对实体经济的稳定与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
影子银行的存在也给监管部门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传统的金融监管机构往往难以有效监管影子银行,这主要是由于其高度复杂的运作方式和金融工程产品的多样性所致。
影子银行在跨境业务中也存在边界模糊,监管困难等问题,这给监管部门的国际合作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如何有效监管影子银行,成为了监管部门亟需解决的难题。
影子银行的存在也对金融创新和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影子银行通常涉及大量金融创新产品,但这些产品往往缺乏有效的监管,容易滋生风险。
影子银行的存在也导致了金融市场的不均衡,大部分资金被吸引到高风险、高收益的金融衍生品中,而对于实体经济的支持则相对不足,这势必影响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影子银行的出现给经济和金融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作金融市场的良币,也不能简单地对其进行全盘否定。
中国式影子银行浅析
中国式影子银行浅析第一篇:中国式影子银行浅析中国式“影子银行”浅析“影子银行”是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之后所出现的一个重要金融学概念。
影子银行,又称为影子金融体系或者影子银行系统,在中国,随着紧缩性宏观经济调控措施的不断出台,商业银行的货币信贷投放行为受到抑制。
在此背景下,银行表外理财业务、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民间金融等非传统的融资方式迅速发展起来。
这些融资方式可被称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影子银行。
我认为,当前中国正规金融体系发展不足,金融压抑长期存在,利率等管制尚未完全放开,当实体经济无法从正规的金融体系获得资金时,变相派生的庞大“影子银行”体系既是必要补充,亦隐含多重挑战。
首先,我国影子银行存在以下一些特征。
第一,资金来源受市场流动性影响较大;第二,由于其负债不是存款,不受针对存款货币机构的严格监管;第三,由于其受监管较少,杠杆率较高。
说白了,它具有和商业银行类似的融资贷款中介功能,却游离于货币当局的传统货币政策监管之外。
影子银行虽然给银行带来了巨大的利益空间,但存在着几大的风险隐患,原因就在于影子银行始终处于传统监管制度之外,受监督、制约相对较小。
其次,影子银行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必要性。
在中国,“影子银行”的概念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
“只要涉及借贷关系和银行表外交易的业务都属于‘影子银行’。
”中国银行董事长肖钢也曾表示,中国金融五年内最大的风险是中国式的影子银行体系。
这个风险既和中国银行业的风险密切相连,也与现在资本市场的风险相关。
据了解,中国式的影子银行体系主要包括信托、担保、小贷公司、典当行、地下钱庄等。
影子银行虽然是非银行机构,但是又确实在发挥着事实上的银行功能。
它们为次级贷款者和市场富余资金搭建了桥梁,成为次级贷款者融资的主要中间媒介。
影子银行通过在金融市场发行各种复杂的金融衍生产品,大规模地扩张其负债和资产业务。
所有影子银行相互作用,便形成了彼此之间具有信用和派生关系的影子银行系统。
对中国式“影子银行”的一些思考影子银行是什么
对中国式“影子银行”的一些思考影子银行是什么一、“影子银行”概述“影子银行”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执行董事麦卡利(PaulMcCauley)提出,指的是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的、与传统、正规和及接受中央银行监管的商业银行系统相对应的金融机构,具体包括投资银行、对冲基金、货币市场基金、债券保险公司、结构性投资工具(SIV)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也包括表外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
而在2011年4月,金融稳定理事会发布的最新研究报告把“影子银行”定义为:“在传统银行体系外的信用中介体系,包括组织实体和业务活动,其具有的期限转化功能、杠杆率和不恰当的信用风险转换特征易引发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
由以上的定义,不难看出“影子银行”主要有几个基本特征:第一,与传统银行体系相关却不同,其资金来源不是存款,因此不接受中央银行的监管;第二,是一个中介体系,不仅包括各非银行金融机构,还包括相关业务活动;第三,受到监管较少,杠杆率高,风险大。
总的来说,“影子银行”是通过以市场为基础的信用创造方式,借助各种设计复杂的金融工具,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的信用中介体系。
由于其资金来源不依赖储户存款而是短期借款,也没有存款准备金率的硬性要求,为追求高利润,“影子银行”多采取高杠杆运作的模式,该体系隐含着无限的金融风险。
自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影子银行”便受到各方的诟病,更被归咎为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重要诱因之一,其巨大的风险性和影响性不言而喻。
二、“影子银行”的中国化相比国外市场,我国的“影子银行”则起步较晚。
自2004年国内商业银行开始推出理财产品和服务起,“影子银行”体系的才在我国形成雏形。
尽管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国的“影子银行”仍然规模相对较小,发展也较为不成熟。
然而近段时间以来,由于温州民间借贷引发的一连串“老板跑路”、“跳楼血案”等事件,“影子银行”这个词在我国各大媒体、网站上曝光频率逐年上升,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
事实上,中国版的“影子银行”与国外的“影子银行”是有着很大差别的:后者主要是通过资产证券化来进行;而目前我国“影子银行”的存在形式则主要只有两种:一种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以及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销售的类信贷类产品。
关于影子银行的若干问题
所谓“影子银行”应该是指能在不同程度上替代商业银 行核心功能的各类金融中介工具、机构和市场。 英格兰银行金融稳定部副总裁塔克(Paul Tucker): 影子银行是指:向企业、居民和其他金融机构提供流动 性、期限配合和提高杠杆率等服务,从而在不同程度上 替代商业银行核心功能的那些工具、机构、企业或市场。 各类基金、货币交易、金融衍生品、货币经济、场外市 场、资产管理、支付机制、清算和结算便利等。
央行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人民币贷款以外的融资规模占 到整个社会融资规模的46.3%。而更为显著的事实是,由 于民间借贷参与主体复杂,统计口径不一,加之体量惊人, 真实数据可能远不止这些。 10月17日,澳新银行大中华区经济研究总监刘利刚在FT 中文网撰文指出:简单的测算显示,中国目前的“影子银 行”金融体系大约运营着人民币10万亿元的资金。民间借 贷“野蛮”生长,影子银行风险凸现,寻租空间也因此开 启。 苏格兰皇家银行估计中国“影子银行”信贷的总体规模在 12万亿元,其中地下信贷的规模约有4万-4.5万亿元,而今 年8月未偿还的银行贷款总额约为52.4万亿元。
传统银行的核心功能:存款、贷款、结算; 现代金融运行的基础:收集、生产、传递和使用信息; 偏离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影子银行”活动会制造金融泡 沫。 美国惹祸的“影子银行”: 美国惹祸的“影子银行” 住房按揭公司—不负责任地发放次级按揭贷款,使信贷 基础产品变成沙滩; 投资银行—创造各类结构性信用产品,混淆和掩饰了市 场风险,制造了金融产品泡沫,夸大了市场交易量和对 交易货币的需求; 信用评级机构和信用担保机构—对泡沫的发酵推波助澜; 关注“影子银行”的行为是防范和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 经验教训。
从监管角度来看,如果说游离于“一行三会”监管之外的融 资就是“影子金融”,那么中国的影子银行应包含两部分: 中国的影子银行应包含两部分: 中国的影子银行应包含两部分 一是银行理财产品中贷款池、委托贷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项目、银信合作的贷 款类理财产品,以及包括委托贷款、小额贷款、担保、信托、 财务和金融租赁公司等进行的“储蓄转投资”业务,这部分 主要为银行体系流到监管之外的资金活动;二是妾身未明的 民间金融,主要包括地下钱庄、典当行以及个人主体参与的 民间借贷等。 统计监管社会融资规模是关注“影子银行”活动的重要措施 社会融资规模统计项目包括: 社会融资规模统计项目包括: 人民币贷款、外币贷款、委托贷款、信托贷款、银行承兑汇 票、企业债券、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投资性房地产、 保险公司赔偿、其他。
中美影子银行系统比较分析和启示
监管挑战:如何 平衡金融创新与 风险控制,确保 金融市场健康发 展
中美影子银行监管体制和监管政策比较
监管机构:中国银监会和美国联邦储备系统 监管法规: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和美国《多德-弗兰克华尔街 改革和消费者保护法》 监管方式:中国以行政监管为主,美国以市场自律为主
监管重点:中国注重风险控制,美国注重信息披露和投资者保护
影子银行风险管理的比较
美国影子银行风险管理:美国影子银行 风险管理相对宽松,监管机构对影子银 行的监管相对较少,银行自身风险控制
能力较强。
风险管理启示:中美影子银行风险管理 可以为其他国家提供借鉴,加强影子银
行风险管理,提高风险控制能力。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中国影子银行风险管理:监管机构对影 子银行进行严格监管,要求银行加强风
中美影子银行系统监管案例的比较分析
中国影子银行系统监管案例:2017年,中国银监会发布《关于规范银行业 金融机构参与影子银行业务的通知》,加强对影子银行业务的监管。
美国影子银行系统监管案例: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美国政府出台 《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和消费者保护法》,加强对影子银行业务的监管。
影子银行监管的国际合作和协调
国际监管合作:如巴塞尔协 议、金融稳定委员会等
国际监管协调:如全球金融 稳定论坛、金融稳定理事会
等
国际监管机构:如国际清算 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
国际监管挑战:如பைடு நூலகம்境监管、 信息共享等
中美影子银行系统风险案例的比较分析
中国影子银行系统风险案例:2013年“钱荒”事件 美国影子银行系统风险案例:2008年次贷危机 风险特征: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 风险管理:加强监管、提高透明度、完善风险控制机制
影子银行的经济后果
影子银行的经济后果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影子银行作为金融创新的一种形式,正逐渐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影子银行目前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平衡风险和收益。
尽管影子银行对于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但是它也存在一些经济后果。
首先,影子银行的发展可能导致金融系统风险的增加。
影子银行通常会利用杠杆作为投资策略,放大投资收益,但同时也会放大风险。
如果产生投资损失,这些风险可能会对金融系统产生连锁反应,进而导致系统性风险。
事实上,2008年的次贷危机中,就曾经出现过由影子银行活动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机。
其次,影子银行作为金融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不受到传统银行所受的监管和约束。
这意味着影子银行行动的自由度相对较高,但也容易出现操纵市场、突破监管等行为,从而破坏市场的公正竞争和金融体系的稳定运行。
第三,影子银行的存在可能导致金融资源的不合理配置。
随着影子银行市场的发展,投资者的注意力可能会从传统银行转到影子银行,从而导致传统银行的市场份额下降。
这将导致传统银行在市场中的影响力减弱,使得业务规模、利润等指标出现下降。
造成金融资源的不合理配置。
除此之外,影子银行的发展还可能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作为金融创新的一种新型形式,影子银行可以为经济社会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帮助企业和个人更好地融资,推动经济增长。
此外,通过影子银行的活动,还可以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影子银行的发展对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和消极的两面性,我们需要在平衡风险和收益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监管措施,推动影子银行市场的健康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促进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行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影子银行风险分析及防范措施研究
影子银行风险分析及防范措施研究【摘要】影子银行在金融领域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其存在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本文从影子银行的概念介绍、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入手,对影子银行风险进行了分析,并总结出影子银行风险的类型。
随后讨论了影子银行风险防范措施以及监管政策建议,并通过案例分析加深了对风险防范的理解。
在提出了应对影子银行风险的策略,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综合分析认为,应加强监管政策,加强风险防范力度,建立更加健全的金融体系,以应对影子银行带来的潜在风险,确保金融系统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关键词】影子银行、风险分析、风险类型、风险防范措施、监管政策、案例分析、应对策略、研究展望、结论总结。
1. 引言1.1 影子银行概念介绍影子银行是指那些不受传统监管机构监管、不受传统监管规定约束但仍在金融市场上扮演着类似银行角色的机构和活动。
影子银行的本质是借助各种金融工具和创新金融产品,通过不同的方式筹集资金,然后再进行各种投资活动,从中获取利润。
这些机构和活动虽然与传统银行有所不同,但却同样具有金融中介机构的功能,会对金融体系和市场稳定造成潜在风险。
影子银行的兴起得益于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以及传统银行监管的不足和漏洞。
影子银行在为满足市场对更广泛金融服务需求的也带来了各种风险,如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等。
对影子银行的风险分析和防范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重点探讨影子银行的风险分析、影子银行的风险类型、影子银行的风险防范措施,结合监管政策建议和案例分析,以期为有效防范影子银行风险提供参考和建议。
1.2 研究背景影子银行是指利用各种金融工具和技术,绕过传统金融监管体系,进行不透明化、高风险的金融活动的行为。
近年来,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影子银行的规模和影响力不断扩大,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
在中国,随着金融市场的深化和金融创新的推动,影子银行发展迅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风险和挑战,对金融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峻的挑战。
“影子银行”危机潜伏中国
“ 影子银行”的概念诞生于 4 年前的
中国社 科院金 融研究所 金融 产品 中 “ 理财产品” 不无关联 。 尽 管中国 的“ 影子 银行 ” 与导致美 国
金融产品中心的课题 美联储年度会 议。影子银行 ” “ 又称为平行 心 副主任袁增霆称 ,
银行 系统 , 在美国 , 它包括投资银行 、 对冲 组正在持续地 跟踪研究 中国 的 “ 影子银 次贷危机 中的影子银行有很大差别 , 但其
基金 、 币市场基金 、 货 债券保险公司 、 结构 行 ” 体系。“ 认识中国的 ‘ 影子银行 ’最好 实质都是通 过表面上 不同的信 贷关系 进 , 性投资工具(w ) s 等非银行金融机构 。
住房按 揭贷款 的证 券化是 美国影 子
按 银行产 品线和业务 线来梳理 。中国 的 行 无限 的信 用扩张 。 当中国式的影子银行
过度扩张之后, 其带来的风险及后遗症也
十分明显 。因此 , 20 年下半年开始 , 从 09 政府开始逐渐收缩这种泛滥 的流 动性 。 尤
其到 了 2 1 年之后 ,随着央行货币政策 01 转型 , 这种针对泛滥流动性收缩工具在 增
多, 规模也在扩大 。 据悉 , 从今年 的融资情 况来看 , 银行
苏的根本所在 。 管的 民间金融 , 主要 包括 地下钱庄 、 民间 究室主任曾刚指出 , 银信合作的信托方式
属于直 接融资 , 筹资人直接从融资方吸取 这样就 降低了货币供应的增速。 同时 , 银行通过银信合作将资本移出
尽管 21 年银信合作产品的资金总 流 的理财产 品 ,周期一般 为 1 到 1 0 1 年 年
信贷仅占中国融资总额的一半。 其余融资
部分 来 自各种信 托公司 、 金融公 司 、 租赁
下一个全球次贷危机来自中国
下一个全球次贷危机来自中国2013-04-16+1最近颇有影响力的空头大师Marc Faber扬言下一场世界性次贷危机将在中国爆发,而这一切将由影子银行引爆。
国内评论员对此则莫衷于是,有说影子银行是利率市场化前的妊娠之痛,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经济体的有益补充;有说影子银行是国家对银行业金融业垄断的必然结果。
诚然,影子银行的产生固然是市场经济发展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矛盾斗争的必然结果,但要想认识其产生的源头和可能产生的巨大危害还得从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和中等收入陷阱的角度来解读,就好比要从病灶上读懂病源。
追本溯源的讲,以投资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影子银行泛滥成灾的结构性根源。
根据瑞信的数据,自08年全球经济危机以来,中国就走上了严重依赖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道路,这期间也是影子银行发展最迅猛的时期。
如今中国的投资/GDP比率是48.36%,雄冠全球。
这个比率远远高于二战后其他工业化国家的纪录,其中包括创造亚洲经济奇迹的日本,韩国和台湾,只有马来西亚在亚洲金融危机前的1995年达到了最接近中国水平的地方–43.6%。
根据惠誉的历史数据,过去这几年中国的社会融资总量的增长都远远快于GDP。
以往的经济史表明如果一个国家的信贷增长率长期显著高于GDP增长率那么这个国家极有可能爆发金融危机。
打个比方,中国经济就像是个如日中天的运动健将,信贷增长就像是兴奋剂,当运动员开始要走下坡路的时候,他就开始大量服用兴奋剂来维持竞技状态。
兴奋剂服用过量会对身体产生严重甚至是致命的创伤。
影子银行的野蛮生长显然就是“兴奋剂”服用过度的一个副作用。
尽管央行去年已提出要控制好信贷扩张以防泡沫失控,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货币流动性的宏观调控几近失灵。
根据惠誉的数据,2012年中国社会融资总量达到了15.8万亿元,年增长率为23%,远远大于2011年的-8.5%。
去年7.8%GDP增长率一如既往的是通过疯狂的信贷扩张来实现的。
有趣的是,银行信贷对社会融资总量的占比却有了显著的下滑,而与此同时影子银行强势崛起。
影子银行是与非
龙源期刊网
影子银行是与非
作者:康会欣
来源:《大众理财顾问》2013年第03期
影子银行的概念诞生于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前夜,后被认为是次贷危机乃至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它主要反映了美国投资银行、对冲基金、结构性投资工具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利用证券化金融衍生工具进行无限信用扩张的现实。
原本与中国关联不大,但自2012年10月世界货币基金组织提醒中国要关注影子银行问题起,一场关于影子银行的探讨迅速掀起
并成为热门话题。
直到现在许多人才知道,原来我们身边除银行之外的一切金融机构——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典当行等,都属于中国式影子银行的范畴,而且,已为我们所熟知的理财产品——银行理财、信托、券商理财、投资型保险、阳光私募等,似乎也要打上影子银行业务的标签。
如何界定影子银行?它的规模多大?该如何看待?而对投资者来说,也许更需要关注的是:如何在利用好影子银行提供的创新与便利的同时,识别和隔离它带来的风险?
不要片面夸大影子银行的负面作用而产生不必要的恐惧,创新和多样性是市场发展的必要元素。
影子银行没有原罪,而恰恰相反,正如树的影子能够遮阴一样,影子银行带来的正面意义远大于负面作用。
它是一个客观的存在,只有在有光源有对照的情况下才有可能显形;而当你站在清晨阳光下的高山之巅,你的影子就会显得很长。
你要做的,就是看清它和认识它,让它随着你的脚步起舞,而不是试图践踏自己的影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子银行是否引发一场中国式次贷危机导读: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要最大限度降低影子银行风险的一种方法,就得进一步放松对银行业的监管。
因为刺激影子银行体系形成的一个主要因素,正是中国对银行业的严格管控。
尽管对“影子银行”这个从美国舶来的概念仍有很大争议,但在中国监管森严的银行体系之外,一个蓬勃兴起的地下金融王国还是在最近三年实现了野蛮扩张。
当一个普通的储蓄客户不愿再忍受银行过低的存款利率,而把目光投向五花八门的理财产品时,就有可能卷入这个正在生成的金融泡沫。
他也许并不了解这些收益率5%左右的新型理财产品如何运作,而这正是所谓“影子银行”体系高速扩张的基础。
6月10日,曾于今年4月下调人民币发债评级的国际评级机构惠誉再次警告,中国的影子银行不仅给国内金融稳定造成越来越高的风险,而且还可能蔓延到其他国家。
惠誉指,内地部分非银行的金融公司近日出现倒闭潮,显示中国的影子银行问题正在恶化。
规模或高达36万亿“影子银行”的概念诞生于2007年美联储年度会议。
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金融界开始把那些游离于银行监管体系之外、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的各类信用中介机构,统称为“影子银行”。
在美欧国家,影子银行是指通过银行贷款证券化进行信用无限扩张的一种方式。
一些非银行金融机构,比如投资银行、对冲基金、结构性投资工具等构成了影子银行的主力军,核心业务是经营各类证券化金融衍生品。
在中国的市场现实中,影子银行一般被认定为除银行信贷之外的其他融资渠道,主要分为两块:一块是商业银行销售的理财产品,以及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销售的信贷类产品,比如信托公司销售的信托产品;另一块则是以民间高利贷为代表的民间金融体系。
一份央行的内部报告显示,中国的影子银行统计体系,囊括商业银行表外理财、证券公司集合理财、基金公司专户理财、证券投资基金、投连险中的投资账户、私募股权基金、企业年金、住房公积金、小额贷款公司、票据公司、具有储值和预付机制的第三方支付公司、有组织的民间借贷等融资性机构。
尽管有上述统计口径,影子银行的规模迄今却无官方数据披露。
中信证券将中国的影子银行体系划分为三个部分:以银行理财产品为代表的银行表外业务系统、非存款类金融机构但具有信用创造能力的系统,以及广泛的民间金融系统。
据此估计,中国影子银行的整体规模约为23万亿~25万亿元,约占中国2012年GDP的50%。
安邦咨询的报告则要乐观很多。
其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年底,银行理财的规模总计7.4万亿元,同期信托业管理资产规模近7.5万亿元,两类资产规模合计不到15万亿元,这其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是重叠的。
而在摩根大通新近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中,对影子银行规模的估测居然高达36万亿元。
这个数值相当于中国GDP的69%,比两年前增长近两倍多。
不过,经济学家巴曙松并不认同上述统计口径。
他表示,许多正常的银行表外业务被误认为影子银行,银行的理财产品也不具备高杠杆和显著的期限错配特征。
后者是国际公认的影子银行评判标准。
英国《经济学人》称,也许媒体过于随意地使用了影子银行这一词汇,但这类非银行金融部门的迅猛增长,确是今年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挑战。
银行信贷是中国经济运行的主要融资渠道。
2012年社会融资总额中,银行信贷从91%猛降到了58%,这说明影子银行的信贷融资规模,包括债权和股权融资,还有银行表外的银信合作理财产品融资规模都在快速增长。
这其中,尚不包括民间融资数据。
市场为影子银行正名对于影子银行这两年的发展态势,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易宪容曾用“野蛮生长”来形容。
据他估算,2012年新增的3万亿社会融资总量,其中2/3来自影子银行。
中国社科院今年4月发布的《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发展状况研究(中期报告)》指出,影子银行的融资主体,主要来源于宏观调控方向急剧转变背景下重点调控行业——房地产、地方投融资平台以及长年被融资难题困扰的中小企业。
在经历过2009年信贷井喷后,2010年起国内的信贷条件开始收紧,地产调控和融资平台的清理,令这些无法从银行体系获得正常金融支持的企业纷纷患上“资金饥渴症”,被迫以更高代价寻求外部融资。
这一过程中,银行业自身也有很强的动力进行“监管套利”。
当银行在吸收存款、信贷规模方面都受到严格限制时,由于央行给定的存款利率很低,银行储蓄持续外流,这逼迫银行寻求理财产品以稳住银行利润基础。
那些容易拿到信贷的大型国有企业集团,也在某种意义上成了资金的“二道贩子”。
他们拿到信贷之后,并不用于产业的升级换代,而是购买理财类产品。
而对于资金充足的民间投资人来说,相比把钱存入银行,他们更乐于把资金投入非正规渠道,借给那些资金拮据的私营企业,每年收取20%至30%的利息。
在上述多重背景下,以银信合作(银行与信托公司共同开发的金融产品)为代表的影子银行得以迅速发展。
正因如此,市场对影子银行的评价其实绝非纯粹负面。
中信证券董事长王东明在最近一个论坛上,便试图为影子银行正名,称影子银行符合中国实体经济发展需求,是正规金融的有益补充。
甚至,在投中集团高级分析师冯坡看来,影子银行正是为弥补近年中国巨大的社会融资缺口的需要而产生的:一方面,房地产、地方政府拉动经济增长等资金需求量大,四万亿投资后所形成的大量企业项目滚动形成再融资需求;另一方面,资金供应上,传统银行信贷又受到资本充足率、信贷额度以及贷存比考核等监管约束。
根据他的分析,中国银行信贷年均供应仅约9万亿元,股票债券等年均融资量不到1.9万亿元,存在约2.5万亿~3.5万亿元以上融资缺口。
“这需要影子银行来弥补,并按年均约3万亿~5万亿元的增长速度累积规模”。
中国社科院研究报告也认为,影子银行的产生与成长有其合理性——既有助于提高金融体系的储蓄投资转化能力与资源配置效率,也能够为各类型企业提供必要的流动性缓冲,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宏观调控的不确定性对企业生产经营的负面冲击。
但对悲观者而言,影子银行绝对是一个隐患,或将引发一场中国式次贷危机。
中国银行一位市场负责人士告诉《凤凰周刊》记者,影子银行的贷款资金流向、贷款方和质押资产质量都不透明,这意味着用于示警的传统信号将无法正常发挥作用。
“看不见的风险才是最大的风险”,他说。
风险或瞬间发作招商证券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三季度末,中国影子银行的构成中,银行承兑汇票占30%,民间借贷占23%,委托贷款和融资类信托产品占31%。
剩下16%,由同业代付、融资租赁、典当、小贷公司、创投基金等机构贡献。
前述中行人士估计,银行仅占中国融资总额的一半,其余部分来自各种信托公司、金融公司、租赁公司和地下银行。
“它们要么受到的监管不如银行那么严格,要么受到互相冲突的监管机构的监管,要么根本不受监管。
”根据惠誉中国金融信用机构评级负责人朱夏莲的分析,中国成千上万的银行以外贷款机构未受监管,而其向企业和政府提供的贷款却越来越多,这正在助长中国的金融系统风险。
目前信托公司已成为传统银行体系外最主要的影子银行实体。
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中国内地65家信托公司管理的信托资产规模达7.47万亿元,是2008年的5.73倍。
至此,在信托概念还远未被公众熟知的短短数年后,中国信托业资产规模已然超越保险业,坐上金融业第二把交椅。
与此同时,银行理财产品发售的规模也在高歌猛进,这是影子银行最重要的正规银行表外放贷活动。
仅2012年,商业银行针对个人发行的银行理财产品数量就高达28239款,较2011年上涨25.84%,而发行规模更是达到24.71万亿元,较2011年增长45.44%,发行数量和发行规模继续创下历史新高。
3至6个月理财产品一般能够提供4%至5%的年收益率,高于普通存款3.25%的年利率。
鉴于理财产品是“有保障的”,理财产品购买者很少会仔细研究这些产品以何种资产做支撑。
但一些分析师认为,大多数理财产品期限不足一年,有些仅为数周或数天,一旦出现资金周转问题,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借新偿旧”。
一旦遭遇资金链断裂,这种击鼓传花的游戏也将被迫终止,因而被称为“大型庞氏骗局的武器”。
2012年,内地房地产企业获得银行贷款占比降到10%左右,自筹资金则占50%以上。
业界人士分析,通过影子银行体系融集的资金,大多流向了国内房地产市场及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其他行业根本无法消化影子银行如此高利率的资金。
”这不是危言耸听。
根据瑞穗证券亚洲公司的研究报告,中国式影子银行业务的资金提供方所获年息大都在10%左右。
更有信托贷款利率在20%左右,远高于一年期银行贷款6.15%的基准利率。
2012年中国企业500强的利润率仅为4.67%,工业企业利润2012年三季度才首度由负转正;对比动辄10%以上的利息,实体经济根本承受不了这样高的资金成本。
也就是说,只要房价继续上涨,房地产暴利能持续,影子银行的融资风险,就暂时不会暴露出来。
目前,国内房地产开发商及地方政府无视宏观调控,仍在借助“城镇化”的概念炒高各地房价,让游戏继续下去。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易宪容认为,一旦预期改变,“市场情绪急转直下,影子银行的风险会在瞬间发作”。
宜疏不宜堵随着影子银行规模的持续扩张,以及楼市的高压调控、地方财政收入增速的下降,影子银行及相应的风险愈发引人关注,监管部门对各种形式影子银行的监管也明显加码。
今年年初,银监会召开中小银行监管工作会议,影子银行被置于银行业改革与监管热点问题首位;3月下旬,银监会发布“8号文”《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对银行理财产品的规模和投资动向等进行细化监管,被认为是近年来剑指影子银行的最大监管动作。
“8号文”释放出了监管层强烈的监督意愿。
有业界人士评价,此举意味着政策制定者已达成共识,即银行体系外的信贷流动是健康的,前提是它们受到监督。
“对影子银行的风险宜疏不宜堵,不能因为存在风险就限制甚至扼杀影子银行的发展。
”中国社科院《报告》对影子银行风险开出药方,建议监管层厘清影子银行体系参与方的权责关系,降低影子银行体系存在的激励,作为防范风险的手段之一。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建议,在对以影子银行体系发展为主要内容的金融创新予以肯定的基础之上,对原有的监管缺失进行完善和调整。
还有专家提醒,要重点关注与影子银行有着密切联系的银行业务,特别是一些风险较高的表外业务,如客户的对外委托贷款等,同时还要特别关注中小银行对地方融资平台的信贷风险。
“这些领域有许多影子银行产品,一旦出了问题,银行的平台贷款也难以独善其身。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要最大限度降低影子银行风险的一种方法,就得进一步放松对银行业的监管。
因为刺激影子银行体系形成的一个主要因素,正是中国对银行业的严格管控。
国泰君安证券分析人士称,中国影子银行跟两个因素有关系:一是政策限制,不允许地方政府、房地产公司发债,迫使他们只能走信托这条路;二是存贷款利率管制,利率没有市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