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中枢神经系统损害

合集下载

中枢神经主要部位损害的症状

中枢神经主要部位损害的症状

中枢神经主要部位损害的症状一、大脑半球大脑半球的表面为大脑皮质所覆盖,在脑表面形成脑回和脑沟,内部为白质、基底节及侧脑室。

大脑半球由外侧裂、中央沟、顶枕裂划分为额叶、顶叶、颞叶、枕叶及岛叶。

常见病因有脑血管病、肿瘤、感染、颅脑外伤等。

下面叙述大脑半球及各叶受损的局部症状(图2—34)。

大脑两半球的功能既对称又不完全对称。

如言语中枢大多数在左侧半球,部分左利手者则位于右侧。

习惯上称左侧为优势大脑半球。

近代神经生理学家认为左侧大脑半球在言语、逻辑思维、分析能力以及计算等方面起决定作用;右侧大脑半球有高级的认识中枢,主要在音乐、美术、综合能力、空间和形状的识别、短暂的视觉记忆和认识不同人的面容等方面起决定作用。

但大脑的整体功能很重要,大脑皮质各部是在整体功能的基础上各有其独特的生理作用。

(一)额叶病变时主要引起随意运动、言语以及精神活动方面的障碍。

额叶前部以精神障碍为主,表现为记忆力和注意力减退,表情淡漠,反应迟钝,缺乏始动性和内省力。

思维和综合能力下降,故表现为痴呆和人格改变。

可有欣快或易激怒。

可产生对侧肢体共济失调,步态不稳,这是由于影响了额叶脑桥小脑径路的额桥束纤维。

额叶前部的病变早期症状往往不明显。

额中回后部有侧视中枢,受损时引起两眼向病灶侧同向斜视刺激性病变时则向病灶对侧斜视。

额叶后部受损可产生对侧上肢强握与摸索反射。

中央前回处皮质为运动中枢,刺激性病灶产生对侧上肢、下肢或面部的抽搐(Jackson 癫痫),破坏性病灶多引起单瘫,中前回上部受损产生下肢瘫痪;下部受损则产生面、舌或上肢的瘫痪。

旁中央小叶损害,如矢窦旁脑膜瘤因影响双侧下肢运动区,产生痉挛性截瘫、尿潴留和感觉障碍。

一侧额叶底部占位性疾病(肿瘤)可引起同侧嗅觉缺失和原发性视神经萎缩,对侧视乳头水肿、(Foster—Kenndey综合征)。

左侧(优势侧)半球受损,可产生运动性失语(额下回后部)或书写不能(额中回后部)。

(二)顶叶中央后回为皮质感觉中枢,故受损以感觉症状为主。

脑炎护理查房模板

脑炎护理查房模板

儿科2016年6月病毒性脑炎护理查房时间:6月25日地点:儿科学习室主持人:向敏(责任护士、N2级护士、专科工作3年):内容如下:查房目的:1、进一步熟悉病毒性脑炎病因、临床表现、治疗、护理诊断及措施。

2、由于我科最近收治病毒性脑炎患儿较多,为了给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和护理,特组织护理查房。

病史汇报:卫洋丽(责任组长、N2级护士、管床护士)龙柯芯,女,49床,6岁8月,病毒性脑炎,因发热、头痛1天于2016年6月12日16:06入院,入院时T37.5℃,P98次/分,R24次/分,BP96/62mmHg,神志清楚,精神欠佳,诉头痛。

入院后查血常规+超敏CRP示: hsCRP(超敏C 反应蛋白): 49.24mg/L、NEUT%(中性):87.3,白细胞:9.36×10∧9/L,脑电图提示:脑电左侧前额及颞侧可疑中波幅约3HZ,慢波,节律散在出现。

6月12日行腰椎穿刺术后,脑脊液示:无色,透明,有核细胞数:0.12×109/L (0.000-0.015),葡萄糖、氯化物正常。

6月24日行腰椎穿刺术后示:有核细胞数:0.023,电解质、心肌酶,肌钙蛋白,肝肾功未见异常。

,头颅CT:未见异常。

入院后予 Q8h 静脉输入阿昔洛韦抗病毒、头孢曲松抗感染、Q6h静脉输注甘露醇110ml降低颅内压,6月15日改为Q8h静脉输注甘露醇110ml ,6月17日改为Q12h静脉输注甘露醇110ml, 6月18日改为QD静脉输注甘露醇110ml,6月19日停甘露醇。

经治疗后现患儿神志清楚,精神可,状态较入院前好转,未见发热,未再呕吐,未诉头痛等不适,医嘱继续给予抗感染等对症治疗。

主持人向敏(责任护士、N2级护士):通过刚才的汇报,我们了解了病人的基本情况,病毒性脑炎是由多种病毒所引起,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发现,肠道病毒EV71感染轻型仅表现手足口病或急性疱疹性咽峡炎,而重型EV71感染常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如病毒性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

代谢性碱中毒有什么并发症?

代谢性碱中毒有什么并发症?

代谢性碱中毒有什么并发症?代谢性碱中毒是一种酸碱平衡失调的情况,由于体液中碱性物质积聚过多,导致酸碱平衡向碱性一侧倾斜。

这种平衡失调可能导致一系列的并发症,包括生理功能障碍、器官受损以及全身炎症反应。

首先,代谢性碱中毒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

体液中的碱度增加会影响酸碱平衡,使血液呈碱性,对脑细胞的功能造成负面影响。

患者可能出现头痛、头晕、疲劳、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症状。

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还可能导致昏迷、癫痫发作甚至死亡。

其次,代谢性碱中毒对心血管系统也会造成严重的影响。

体液的酸碱平衡改变会导致血液的凝固和抗凝能力失衡,增加血栓形成和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

此外,碱性环境还可能引起心律失常和血压升高,进一步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

代谢性碱中毒还会对肾脏功能产生不良影响。

肾脏是体内酸碱平衡的主要调节器官,但在代谢性碱中毒的情况下,肾脏会过度排除过多的碱性物质,从而导致肾脏功能障碍。

这会影响肾小球滤过率和尿液的酸碱平衡,导致尿液中的物质排泄不平衡,尿酸、尿钙等物质的排泄减少,进一步导致尿路结石的形成和尿液浓缩能力下降。

除了上述的生理机制,代谢性碱中毒也可能导致全身性的炎症反应。

碱性环境可以刺激机体免疫系统的活化,引发炎症反应。

从机体的角度来看,炎症是一种保护性的免疫反应,但如果炎症过度产生,则可能对身体的各个系统造成伤害。

长期的炎症反应可能导致组织和器官损伤,进一步影响机体的功能。

最后,代谢性碱中毒还可能影响肌肉、骨骼和消化系统。

细胞外液碱性化会减少胃酸的产生,从而影响消化功能,导致胃肠道问题,如胃肠溃疡、胃食管逆流等。

此外,代谢性碱中毒还会干扰钙、镁等矿物质的代谢,导致骨骼疾病,如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肌肉也可能受到影响,导致无力和贫血等症状。

总结起来,代谢性碱中毒可能导致很多并发症,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心血管系统的影响,肾脏功能的障碍,全身炎症反应的发生,以及肌肉、骨骼和消化系统的受损。

完全性截瘫名词解释

完全性截瘫名词解释

完全性截瘫名词解释完全性截瘫是指由于脊髓损伤或疾病造成的脊髓功能完全丧失,导致下半身及骨盆以下所有运动和感觉功能的丧失的状态。

下面是对完全性截瘫相关名词的解释。

1. 脊髓:脊髓是位于脊柱内的神经组织,是神经系统的一部分。

它是连接大脑和身体其他部分的通道,负责传递控制肌肉和感觉的信息。

2. 截瘫:截瘫是指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如大脑、脊髓)损伤或疾病导致的肌肉和运动功能完全丧失的情况。

完全性截瘫是指肌肉和运动功能完全丧失。

3. 完全性:指瘫痪的程度,即在特定范围内的功能完全丧失,不再能恢复或恢复十分有限。

4. 运动功能:指肌肉的活动能力,包括肌肉收缩、运动控制和协调。

完全性截瘫患者失去了下半身及骨盆以下的所有运动功能,包括行走、站立、坐下等。

5. 感觉功能:指对外界刺激的感知能力,包括触觉、温度、疼痛等。

完全性截瘫患者失去了下半身及骨盆以下的所有感觉功能,无法感知外界的刺激。

6. 脊髓损伤:指脊髓受到外力或疾病的损害而导致其功能受损的状态。

常见的原因包括交通事故、跌倒、运动伤害等。

7. 骨盆:骨盆是人体躯干的下部结构,由多块骨骼组成。

完全性截瘫患者的骨盆以下所有的运动和感觉功能都会丧失。

8. 运动传导:运动传导是指神经信号从大脑或脊髓传递到肌肉,使肌肉能够收缩和产生运动。

完全性截瘫患者的运动传导被中断,导致肌肉无法收缩和产生运动。

9. 感觉传导:感觉传导是指神经信号从感觉器官传递到大脑或脊髓,使人能够感知外界的刺激。

完全性截瘫患者的感觉传导被中断,导致无法感知外界的刺激。

10. 长期康复:完全性截瘫患者需要进行长期康复,通过物理疗法、康复训练等手段来促进肌肉功能的恢复和重新适应无下肢运动的生活方式。

康复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horner综合征名词解释

horner综合征名词解释

horner综合征名词解释Horner综合征(HornerSyndrome)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病变,也称为“抑制神经综合征”。

它由一组特征症状所组成,往往发生在一侧面部或颈部,是椎动脉综合症(Syndrome of Sympathetic Nerve)的一种。

临床表现上,Horner综合征常伴有一侧眼睑下垂,眼球上缩、眼角凹陷,能被视觉识别,即“眼外翻”;一侧的瞳孔缩小,面部汗腺功能减弱,一侧的上颌管和颈部毛发减少,能触觉识别。

Horner综合征的原因很多,可由继发性的外伤、脑血管疾病、癌症、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感染性疾病,甚至一些病毒性疾病所引起。

它的发生在一侧面部或颈部,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神经损害所致,主要是第三、第四神经核及其肌肉支配神经系统受到损害。

Horner综合征是一种先兆,也可暗示某些潜在的疾病,如脑梗塞、癌症等,所以对它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尤为重要。

发生Horner综合征的患者,应及时进行头颅CT或者核磁共振检查,以确定具体的病变原因。

治疗上,如果Horner综合征是由于感染、外伤等原因引起,则应先治疗原发病,若原发病无法治愈,应进行对症下药治疗,如采用去激素、抗炎药等。

有时候,Horner综合征可能是由头部或胸部手术所引起的,当病人术后恢复的情况下,Horner综合征也会消失。

但是,Horner综合征的治疗涉及到多种因素,这也就需要患者在接受治疗时,采用多种治疗方法,全面改善患者的恢复情况。

总之,Horner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病变,它的发生常常提示某些潜在的疾病,比如脑血管病变、癌症等,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可以极大的降低患者的病情。

此外,为了尽可能提高治疗效果,患者应积极参与治疗,注意遵医嘱,尽早恢复健康。

干燥综合征的神经系统表现

干燥综合征的神经系统表现

干燥综合征的神经系统表现干燥综合征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表现为外分泌腺,主要是唾液腺和泪腺的单核淋巴细胞浸润,伴有一些抗核抗体的异常,比如抗SSA和抗SSB抗体。

患者的症状除了外分泌腺受累,引起口干,眼干等症状外,还可累及关节,肌肉,呼吸道,肾脏,皮肤等等。

同时,干燥综合征还可以出现神经系统表现,发生率在8-49%。

神经系统受累可以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导致类似多发性硬化的表现,也可累及周围神经系统,比如腕管综合征的表现,也可累及精神心理的变化,比如抑郁等等一,周围神经系统损害干燥综合征患者可以出现多种周围神经损害。

末梢型的感觉或感觉运动神经病是最常见的表现形式。

感觉神经病包括痛性多发性神经病,背根神经节病和三叉神经痛。

患者由于小纤维受累从而引起长度依赖或者非长度依赖的神经痛。

疼痛可以累及躯干,四肢和面部。

感觉运动神经病表现为多发性神经病或者多发性单神经病。

自主神经病和运动神经元病在干燥综合征患者中比较少见。

皮肤活检通过评估表皮小纤维神经密度来提供诊断价值信息,尤其在非长度依赖型的患者。

周围神经病的病理表现根据受累神经的不同而各异。

感觉神经元病可以在感觉神经节内发现感觉神经元的数目减少和淋巴细胞浸润。

神经节炎可以在背根神经节内发现淋巴细胞浸润,伴或不伴血管炎。

而在其它一些周围神经病,比如多发性单神经病,血管炎为主要的病理改变。

一项研究纳入在梅奥诊所33例干燥综合征的患者,11例患者腓肠神经活检提示有免疫细胞浸润和血管异常,6例出现坏死性血管炎。

这种血管或者免疫损害常发生于神经外膜的小动脉或者小静脉。

在局灶性或多灶性神经病是轴索损害为主,而在中小直径的神经纤维损害以脱髓鞘为主。

1,痛性感觉神经病主要为小纤维神经病,主要表现为肢体远端的疼痛和感觉迟钝,常从下肢开始起病,出现双侧对称的烧灼样的感觉,称为“烧灼足”。

大多数患者都是慢性起病,病程一般为数月至数年。

痛性感觉神经病因为只有小纤维受累,神经电生理检查一般是正常的,除非合并了大神经纤维的病变。

脑卒中常见并发症

脑卒中常见并发症

04
会明显影响 康复的疗效
流行病学
躯体疾病伴发抑郁障碍的患病率
一般人群 慢性疾病 住院病人 老年住院病人 癌症门诊病人 癌症住院病人
脑中风 心肌梗塞 帕金森病
0%
5.8% 9.4%
10%
20%
33%
36%
33%
42%
47%
45%
30%
39% 40%
患病率
50%
Adapted from: WPA/PTD Educational Program on Depressive Disorders. Gavard JA, et al. Diabetes Care. 1993;16(8):1167-1178.
梗死灶数目与抑郁 程度呈正相关?
对康复的影响
脑卒中后抑郁-不可忽视的临床问题
死亡率增加 自杀率增高 康复疗效差
认知功能障碍增加 神经功能缺失症状严重 影响生存质量生活满意度下降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
基本概念
是人类最复杂的行 为之一,是食物经 咀嚼形成的食团由 口腔经咽和食管入 胃的过程。
吞咽 (swallowing)
划圈 步态
偏瘫患者患侧下肢支 撑力降低,患侧站立 时间较健侧缩短,故 健侧步幅缩短。
表现
长短 步态
膝过伸 步态
在支撑相,由于足 下垂,限制胫骨前 向运动,因此往往 采用膝过伸的姿态 代偿。
《脑卒中感觉功能障碍》
基本概念
感觉的定义:
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的客观事物的 个别属性的反应。
总体特点
失语症
表现
脑卒中患者因脑功能的损害,在失语症发生的同时 常合并有认知障碍、构音障碍及其他高级神经功能 障碍,使得失语症更难确定

神经病学名词解释整理(3)

神经病学名词解释整理(3)

神经病学名词解释整理(3)神经病学名词解释整理37. Foville syndrome综合征:①脑桥内侧部肿瘤破坏同侧展神经、内侧纵束和锥体束②引起两眼向病灶对侧凝视、病侧面瘫及对侧肢体偏瘫35. Weber综合征:又称中脑腹侧部综合征。

①中脑腹侧及大脑脚底肿瘤破坏同侧动眼N和锥体束②引起同侧动眼神经麻痹和对侧肢体偏瘫③多小脑幕裂孔疝。

38. Parinaud综合征:又称中脑顶盖综合征。

见于松果体瘤,两侧中脑顶盖受累。

双眼垂直运动麻痹,不能向上仰视。

若侵及中脑被盖则瞳孔对光反射消失。

39. 脊髓半切综合征(Brown-Séquard syndrome):半侧脊髓损害(如髓外肿瘤早期、外伤),损害平面以下同侧中枢性瘫痪、深感觉缺失,对侧痛温觉缺失。

40. 三偏综合征:①内囊病变可引起锥体束全部受损而致对侧偏瘫②如病损波及内囊后肢的后部,阻断传导对侧半身感觉的丘脑皮质束及传导两眼对侧视野的视放射,则可伴有对侧偏身感觉缺失和对侧同向偏盲③内囊病变最常见于脑血管意外。

41. Horner综合征:①一侧眼交感神经麻痹,出现同侧瞳孔缩小、上睑下垂、眼裂凹陷,眼结膜充血及面部无汗②病变可在患侧脑干,颈段脊髓或病侧颈内动脉壁。

42. 去大脑皮质综合征(decorticate syndrome):①双侧大脑皮质广泛损害,功能丧失而皮质下功能仍保存②常见于严重脑外伤、缺氧或感染后③患者能无意识的睁眼、闭眼或转动眼球但眼球不能随光线或物品而转动,貌似清醒但对外界刺激无反应④有抓握、吸吮、咳嗽等反射,有无意识的吞咽活动,四肢肌张力增高,双侧锥体束征阳性,上肢屈曲,下肢伸直者称为去皮质强直(decorticate rigidity)。

(去大脑强直四肢均为伸性强直)43. 威廉斯环(Willis circle):①脑底动脉环,是脑底沟通颈内动脉和椎-基底动脉系的动脉环,使两侧大脑半球及一侧大脑半球的前后部有充分供血②由双侧大脑前动脉、颈内动脉、大脑后动脉、前交通动脉和后交通动脉组成③当环的某处血供障碍时,可对脑血液供血发挥调节和代偿作用。

5、休克

5、休克

6
主要临床表现:面色苍白、皮肤湿
冷、血压下降、心率加快、脉搏细
速、尿量减少、神志烦躁不安或表 情淡漠甚至昏迷等。
7
晕厥是一种短暂的心血管系统反射 性调节障碍。主要是由于血压突然 降低、脑缺血而引起的暂时性意识
丧失,临床表现为面色苍白、心率
减慢、血压下降和意识障碍 。
8
第一节
1、病因

13
二、休克的分期与微循环的改变
休克是一个以急性微循环障碍为主的综 合症,各类不同病因的休克其共同特征 是——体内重要器官微循环处于低灌流 状态。 微循环主要受神经-体液的调节。 微循环一词是指微动脉与微静脉之 微循环血管平滑肌,特别是毛细血管前 间微血管的血液循环,是循环系统 括约肌的收缩与舒张,主要由局部产生 最基本的结构,是血液和组织物质 的舒血管物质进行反馈调节,以保证毛 代谢交换的最小功能单位。 细血管交替性开放。
红细胞聚集 有效循环血量
• 此期由于回心血量的进行性下降,血压进行 性下降<7kPa时, 出现心脑功能障碍,甚至 衰竭
24
4)临床表现 血压进行性下降,可低于7kPa; 心搏无力,心音低钝; 病人神志由淡漠转入昏迷; 肾血流严重不足,出现少尿甚至无 尿; 脉搏细弱、频速,静脉塌陷,皮肤 紫绀,可出现花斑
32
②重要器官功能衰竭
重度持续 性低血压
血流动力学障碍及 细胞损伤越来越严重 各重要器官功能代谢障碍加重 酸中毒和缺氧及休克时的许多体液因子的释放 重要生命器官发生“不可逆性”损伤 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
33
失血 失液 心肌梗死 过敏
血量
V回心 血量
心排 血压
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 儿茶酚胺大量释放 微血管痉挛 微循环灌流量 v回 流 Ⅰ

第4篇 病例分析

第4篇 病例分析

第四篇病例分析病例一患者,女,66岁,2年前体检发现血糖高,诊为Ⅱ型糖尿病,一直服用降糖灵控制血糖,血糖控制在11 mmol/ L 左右。

2001年12月16日凌晨5:00患者出现下腹部胀痛,后出现腰痛,伴有头痛、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非咖啡样物,呕吐为非喷射性,无晕厥、视物旋转、耳鸣、发热、抽搐等,即到我院就诊,查体:体温(T)36℃,脉搏(P)70次/ min,血压(BP)26. 7/ 12。

7k Pa,呼吸(R)24次/ min,血糖(GLU)17. 6mmol/L,肌酐(Cr) 97μmol/ L,尿酸(UA) 357μmol/ L,B超示右肾积水、右输尿管上段扩张(中、下段梗阻)。

经抗感染及小剂量RI静滴及用654-2后患者腰痛稍有缓解,仍诉恶心、无尿。

下午17:30患者出现畏寒、发热,随后出现烦躁,查体:T 38℃,BP 23.3/12.7 k Pa,立即转入我科治疗。

实验室检查:GLU 19. 22 mmol/ L,白细胞(WBC)11.1×109/ L,中性白细胞(N)89%,淋巴细胞(L)29.3 %,红细胞(RBC)4. 7×10 1 2 / L,血小板(PLT) 164×10 9/L,肾功(BUN) 9. 59mmol/ L,Cr 152 mm ol/ L,Vn 379μmol/L,血淀粉酶正常,血气pH 7.436,PCO2 4.27k Pa,PO2 8.53 k Pa,BE-0.6,乳酸(LAC) 7.71 mm ol/ L,立即给予小剂量胰岛素静滴,抗感染、大量补液,胸片示右下肺炎,头颅CT 示脑实质疏松。

2001年12月17日下午15:00患者出现血压下降13.3/8kPa,尿少、烦躁不安,指端轻度紫绀,考虑为感染性休克,即加强补液量,补充血容量,加强抗感染,并监测生命体征每小时一次,晚上23:00患者病情加重,持续高热,血压下降12/8kPa,烦躁,意识障碍加深,经静注西地兰,用升压药、激素后,病情较好转。

康复医学名词解释

康复医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康复(rehabilitation):是指通过综合、协调地应用各种措施,消除或减轻病、伤、残者身心、社会功能障碍,达到或保持最佳功能水平,增强自立能力,使其重返社会,提高生存质量。

2、医学康复:是指通过医学或医疗的手段来解决病、伤、残者的功能障碍,或者说是通过医学的手段来达到康复的目的。

是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康复理念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3、康复医学:是以研究病、伤、残者功能障碍的预防、评定和治疗为主要的任务,以改善躯体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改善生存质量为目的的一个医学专科。

4、残疾:指因外伤、疾病、发育缺陷或精神因素造成明显的身心功能障碍,不同程度地丧失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状态。

广义的?残疾包括病损、残障在内,成为人体身心功能障碍的总称。

5、运动疗法:是根据疾病的特点和患者的功能状况,借助治疗器械、治疗者的手法操作以及患者自身的参与,通过主动和被动运动的方式来改善人体局部或整体的功能,提高身体素质,满足日常生活需求的一种治疗方法。

6、作业疗法OT:协助残疾者和患者选择、参与、应用有目的和有意义的活动,以达到最大限度的恢复躯体、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功能,增进健康,预防能力的丧失及残疾的发生,以发展为目的,鼓励他们参与及贡献社会。

7、脑的可塑性:是神经系统可塑性的简称。

指神经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有自身修改以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包括后天差异,残损,环境及经验对神经系统的影响,神经系统的可塑性决定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发生改变的反应能力。

8、?共同运动:无论从事哪种活动,参与活动的肌肉及肌肉反应的强度都是相同的,没有选择性运动,也就是说由意志诱发而又不随意志改变的一种固定的运动模式。

9、小儿脑瘫:是由胎儿期或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所引起的一组运动和姿势发育异常,可以引起活动受限。

10、关节活动范围ROM:是指关节运动时所通过的运动弧,常以度数表示,亦称为关节活动度。

11、残疾者:是指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使得部分或全部失去以正常方式从事个人或社会生活能力的人。

事业单位招录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专项强化真题试卷27(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事业单位招录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专项强化真题试卷27(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事业单位招录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专项强化真题试卷27(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1.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人们对幸福的憧憬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六、七十年代,是“三转一响”(自行车、缝纫机、电风扇、收音机),是进国营工厂或穿上军装;八十年代是“万元户”;九十年代是有房有车;新世纪的幸福感呢,则和总理最近提出的“尊严”息息相关。

这段文字的关键词是( )。

A.新世纪B.幸福C.尊严D.幸福感正确答案:D解析:文段分别讲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六、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和新世纪人们对于“幸福感”的不同理解,可知这篇文段的关键词是“幸福感”。

故选D。

2.一个体系中的各种制度具有战略互补性,某一项或几项制度发生变革,其他的制度要么进行相应的变化,要么就会与新制度难以配合,对新制度的实施产生阻碍。

因此,制度变革本质上就应该是整体推进的,虽然在事实上可以分步进行,否则,就会存在巨大的制度运行成本。

下列对文意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各种制度之间具有战略互补性B.实施新制度往往有阻碍C.制度变革应整体上推进,可分步实施D.实施新制度运行成本巨大正确答案:C解析:这是一篇因果关系的文段,“因此”之后的内容才是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意思。

故选C。

3.由于人为活动的破坏和自然制约,黑土地多年得不到回补,水土流失日益严重。

目前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回血循环方法,黑土地的将来很值得人们持续关注,改变农业长久以来形成的劳作习惯并非一日可成,况且主要的是要改变农业的生产模式,这需要生产力的提高,显然不可能一蹴而就。

文中的“这”指的是( )。

A.人们持续的关注母平时可能对孩子太严厉,或过分呵护,造成孩子不敢尝试在实践中获取经验,胆小内向正确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歧义句。

C项中的“为401个孩子定制三套‘爱心校服’”,既可以理解成“为401个孩子每人定制三套‘爱心校服’”,也可以理解为“为401个孩子一共定制三套‘爱心校服’”。

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症状学

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症状学
– 定位不明确的隐痛、 – 胀痛+进行性加重+定位体征
3、脑膜病变
– 头痛、全身疼痛、过敏、 畏光、脑膜刺激征
4、垂体瘤头痛
– 鞍区脑膜刺激性, 为前额深部持续性疼痛
头痛
(四)颅外结构性疾病
1、副鼻窦 – 局部疼痛+时间性特点+局部叩痛 2、牙源性 – 颞部或面部疼痛+牙病 3、眼源性 – 青光眼,曲光不正 4、颈椎关节 – 枕神经痛,血管性头痛,植物神经性头痛 5、耳源性
头痛
(五)颅神经痛 1、三叉神经痛
– 症状性: 持续性+三叉神经刺激或破坏性表现,可夜间发作或持 续
2、面神经痛
– Hunt-Ramsy综合征
3、舌咽神经痛
– 一侧咽部的发作性 刀割样疼痛
4、枕神经痛
– 阵发性闪电样,或为持续性隐痛或剧痛
头痛
三、头痛患者的分析处理
1、首次发作头痛的患者:尽量寻找病因; 2、严重的剧烈头痛:SAH,脑膜炎,颅内血肿,
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症状学
神经系统疾病主要症状
• 根据发病机制可分为四类:
– 缺损症状,指神经组织受损使正常神经功能减 弱或缺失;
– 刺激症状,指神经结构受刺激后产生的过度兴 奋表现。
– 释放症状,指高级中枢受损后使其对低级中枢 的控制减弱,使低级中枢功能异常表达;
– 休克症状,指中枢神经急性严重受损,引起与 之相关的远隔部位功能短暂缺失。
头痛
4、时间-强度曲线 最有诊断价值。
– 单次严重、持续数天以上: SAH,脑膜炎 – 单次、单纯、持续数秒的头顶部疼痛:常见 – 偏头痛:发作性,持续数小时或1-3天。每周多不超过
1次。 – 偏头痛+紧张性头痛: 每周数次,或持续性+发作性加

中枢神经系统各部位损害的表现及定位

中枢神经系统各部位损害的表现及定位

第五节 中枢神经系统各部位损害的表现及定位
Composition:Cerebral hemisphere (gray matter,white matter, diencephalon, basal ganglia、cerebral ventricle),brainstem,cerebellum
一、Cerebral hemisphere
② 运动前区(premotor area):锥体外系皮质中枢。并形成额-桥-小脑 束。司共济运动。损伤后出现额叶性共济失调(对侧下肢笨拙,步态 蹒跚)
③ 皮质侧视中枢:额中回后部。损伤后出现向病灶侧凝视。刺激病灶向 病灶对侧凝视。
④ 书写中枢:优势半球额中回后部。损伤后损伤后出现失写症。 ⑤ 运动性语言中枢(motor speech center):优势半球额下回后部。损伤
了解中枢神经系统大体解剖结构 掌握大脑皮层、内囊、丘脑、小脑解剖结构与损伤后表现
及其定位诊断方法 掌握基底节、脑干解剖结构与各部位损伤后表现及其定位
诊断方法 了解意识障碍发生机制、分类及其诊断和鉴别诊断 教学重点:大脑半球、脑干病变的临床表现特点及定位诊
断。 教学难点:脑干病变的临床表现特点及定位诊断。
2) 一般功能区损害及定位
① 体象障碍:非优势侧缘上回损害。表现病觉缺 失、肢体缺如、幻多肢。
② 视野缺损:视辐射损伤。对侧视野同向下象限 偏盲。
4. Temporal lobe
1)主要功能区Domains损害及定位
① 听觉中枢(auditory center):位于颞上回中部及颞横回。单侧
损伤后一般不出现听觉障碍(双侧投射),可能产生耳鸣、听觉的 减退。刺激症状可导致幻听。
b) 运用中枢:优势半球缘上回。司复杂劳动和劳动技巧。损伤 后失用症,对肢体动作运用出现障碍。非优势半球损伤出现 体象障碍。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表现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表现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表现一、引言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简称CNS)是人体最重要的调控机构之一,包括大脑和脊髓。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是指由于损害或异常引起的相关病理生理反应,导致神经功能障碍。

这些疾病在临床上的表现各异,并且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产生重大影响。

本文旨在讨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临床表现。

二、脑退化性疾病1. 阿尔茨海默氏病阿尔茨海默氏病是一种进行性退行性神经变性疾病,以记忆力和认知能力减退为主要特征。

早期患者常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学习记忆困难等问题;而晚期则可能出现失语、行为异常和日常生活技能受损等严重后果。

2. 帕金森综合征帕金森综合征是一种以肌肉僵硬、震颤和运动迟缓为主要表现的慢性进行性疾病。

患者常出现手部震颤、肌肉僵硬、行走困难等症状。

此外,一些患者还可能伴有心理和认知方面的问题,如抑郁和注意力不集中。

三、脑血管疾病1. 中风中风是指由于脑血管破裂或阻塞导致的脑组织损伤。

不同类型的中风在临床表现上有所差异,但常见的症状包括突然出现的头痛、意识丧失、肌力减退或麻木、言语及视觉障碍等。

早期快速发展的治疗对预后至关重要。

2. 脑动脉畸形脑动脉畸形是指在大脑内部形成异常血管连接的一类先天性疾病。

患者可能会出现反复头晕、癫痫发作以及神经功能缺陷等表现。

在较严重情况下,畸形血管也可能引起颅内出血,导致更严重的神经系统症状。

四、脑膜炎乙型脑炎乙型脑炎是一种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疾病,主要侵害中枢神经系统。

患者通常出现高热、全身不适、剧头痛和意识障碍等临床表现。

在重症情况下,可能会出现抽搐、肌阵挛以及神经系统损害造成的后遗症。

五、癫痫癫痫是一种由于脑内异常放电引起的一组慢性神经系统失调综合征。

患者可呈现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如意识丧失伴随全身抽搐(大发作)、片段性或简单部分性抽动(小发作)等。

此外,癫痫还可能导致认知和情绪方面的问题。

六、神经系统感染1. 脑脊髓膜炎脑脊髓膜炎是指室管膜下间隙发生的细菌或非细菌性感染所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八年制第三版神经病学-第二章+第五节+中枢神经系统各部位损害的表现及定位

八年制第三版神经病学-第二章+第五节+中枢神经系统各部位损害的表现及定位
枢与联合运动、姿势调节和共济运动有关 3.皮质侧视中枢 位于额中回后部,司双眼同向侧视运动
额叶
(一)额叶
解剖及生理功能
4.书写中枢 优势半球额中回后部,与支配手部的皮质运 动区相邻
5.运动性语言中枢 优势半球额下回后部,管理语言运动 6.额叶联合区 位于额叶前部,与智力和精神活动有密切
关系
(一)额叶
感觉传导束、锥体束、锥体外通路及内侧纵束
五、脑干
五、脑干
解剖及生理功能
3.脑干的网状结构 分布脑干中轴,与所有的中枢神经均 有密切而广泛的联系,几乎参与所有的神经活动
神经病学 第一章
绪论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桂永浩
神经病学
第二章 神经系统的解剖、生理及
损害表现的定位诊断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 吴 江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 徐忠信
第五节 中枢神经系统各部位损害的表现及定位
一、大脑半球
➢ 大脑半球表面为皮质,皮质下为白质、基底节及脑室 ➢ 每侧大脑半球借中央沟、大脑外侧裂、顶枕裂分为额叶、
图2-40 基底节主要结构及其关系
损害表现及定位
1.肌张力减低-运动过多综合征-新纹状体病变
✓ 舞蹈样动作:壳核病变 ✓ 手足徐动症:尾状核病变 ✓ 偏侧投掷运动:丘脑底核病变
2.肌张力增高-运动减少综合征-苍白球、黑质病变 肌张力增高、运动减少及静止性震颤,见于震颤麻痹
三、基底神经节
图2-41纹状体结构与功能
孔对光反射消失及眼球垂直运动障碍,由于肿瘤压迫中 脑四叠体和中脑导水管而引起
(四)底丘脑
解剖及生理功能 底丘脑是位于中脑被盖和背侧丘脑的过度区域,外
邻内囊,前内侧是丘脑下部,红核和黑质的上端也伸入 此区底丘脑主要的结构是丘脑底核,又称路易氏体,属 于锥体外系的一部分,接受苍白球和额叶运动前区的纤 维,发出的纤维到苍白球、黑质、红核和中脑被盖

四肢瘫名词解释

四肢瘫名词解释

四肢瘫名词解释
四肢瘫痪是指全身四肢都失去了正常的运动功能,通常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或疾病导致。

这种状况可能涉及大脑、脊髓或周围神经系统的问题。

四肢瘫痪可以分为不同类型,具体取决于损害发生的位置和程度。

●上肢瘫痪(上肢麻痹):只涉及上半身的四肢,包括手臂和手指。

●下肢瘫痪(下肢麻痹):只涉及下半身的四肢,包括腿和脚。

●全身性瘫痪:涉及整个身体的四肢,包括上肢和下肢。

四肢瘫痪可能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例如脑卒中、脊髓损伤、脑膜炎、脑瘤、神经肌肉疾病等。

治疗方法取决于引起瘫痪的具体原因和程度,可能包括药物治疗、康复训练、物理治疗等。

康复过程旨在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功能独立性。

痉挛

痉挛

• 在神经系统任何水平上的电刺激都有一 定的缓解痉挛的作用。如在脊髓部位采 取经皮电刺激神经或周围神经电刺激等 均有报道。 • 应用生物反馈产生的信号(通常是声音信 号)来提示肌肉痉挛的缓解,使患者有意 识地控制肌张力降低,对痉挛的缓解起一 定作用。
• 物理治疗一般多用于痉挛较为局限,程 度在改良 Ashworth量表 1-3 级的患者 ,并且受累肢体有残余随意运动功能。 • 由于物理治疗缓解痉挛的作用一般维持 时间较短,所以此类治疗应在运动功能 训练前进行。
• 并非每个痉挛患者都需要专门的治疗
– 有些患者依靠他们下肢的较高肌张力维持站 立和行走 ,如果这时降低其肌张力,会造 成站立和行走困难。
• 只有当痉挛影响到患者的功能或未来潜 在的功能恢复以及造成疼痛时才应当对 其进行必要的治疗。
因此,在采取治疗前, 应认真考虑下述几个问题
• • • • • 痉挛是否对功能有不利的影响? 是否引起步态紊乱? 是否干扰了患者的生活方式? 对其治疗是否能达到一定的功能目标? 尤其对儿童进行药物治疗时,必须权衡 潜在的治疗益处与药物的毒副作用之间 孰轻孰重,以慎重选择治疗。
物理治疗
对痉挛的肢体可针对性地采取如下物理治疗 • 抗痉挛体位:
– 特别适用于早期痉挛尚不明显时,如欲避免日 后上肢屈曲、内旋痉挛,早期应取上肢伸展外 旋位。 – 痉挛肌伸展位负重支撑,如一侧小腿后群肌痉 挛,取站立位,保持伸膝、踝关节功能位负重 。
• 功能训练前采用充气压力夹板固定并压迫肢 体可缓解痉挛,休息时用石膏或塑型夹板取 功能位固定肢体。 • 痉挛肢体肌肉冷疗可降低牵张反射的兴奋性 。 • 采用神经生理疗法 (Bobath 法)中反射性 抑制痉挛技术。
痉挛影响的综合评定
• 痉挛的评定还应包括明确了解痉挛对患者 功能的影响, 因此评定内容还包括

高本贯通内科学模拟卷14

高本贯通内科学模拟卷14

1[A1/A2型题]浅表性胃窦炎胃镜下所见,错误的是。

A 病变多呈弥漫性B 黏膜皱襞变平或变细C 黏液分泌增多D 表面常覆盖白色渗出液E 黏膜呈红白相间或花瓣状答案:B 浅表性胃窦炎胃镜下可见红斑(点、片状或条状),黏膜粗糙不平,出血点/斑。

2[A1/A2型题]去皮质状态患者的临床特征是。

A 似清醒状态,但缄默不语,肢体不能活动,检查见肌肉松弛,无锥体束征B 保持完整的睡眠觉醒周期和心肺功能,对刺激有原始清醒,但无内在的思想活动C能无意识地睁闭眼、眼球运动,浅反射存在,存在睡眠觉醒周期,四肢肌张力高D意识内容清晰度降低,有基本的反应和简单的心理活动,但注意力涣散,对周围环境的理解和判断失常,常有错觉和幻觉E 持续过度延长的睡眠状态,呼唤和刺激患者肢体时可被唤醒,能回答问题和配合检查,刺激停止后又进入睡眠状态答案:C3[A1/A2型题] 无动性缄默是中枢神经系统哪部分损害引起的意识障碍A 双大脑皮质B 间脑和脑干C脑干上部和丘脑网状激活系统D中脑腹侧E 基底节答案:C4[A1/A2型题]入睡困难患者最宜选择的镇静催眠药物为。

A 阿普唑仑B 唑吡坦C 艾司唑仑D氯硝西泮E地西泮答案:B5[A1/A2型题]紧张性头痛的发病机制与下列有关的为。

A 精神高度紧张B 头颈部肌肉收缩或缺血C 遗传因素D 内分泌与代谢因素E 饮食不调答案:B 紧张性头痛是由于头部与颈部肌肉持久地收缩所致。

6[A1/A2型题]某患者出现前额部头痛,卧位时减轻,立位时加重,考虑A 典型偏头痛B丛集性头痛C 紧张性头痛D 痛性眼肌麻痹E低颅压性头痛答案:E 颅内低压最突出的症状是头痛,头痛多位于额部和枕部,有时波及全头,或向颈、肩、背及下肢放射,性质为钝痛或搏动性痛。

其头痛与体位有明显关系。

当患者坐起或站立时头痛剧烈,平卧或头低脚高位则很快消失或明显减轻,因此常被迫卧床不起。

7[A1/A2型题]眼肌麻痹性偏头痛最常累及的神经是。

A 视神经B 展神经C 动眼神经D滑神经车E 面神经答案:C 因动眼神经为眼肌主要支配神经,故选C。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于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患者常出现上运动神经元综合症,呈现出阴性和阳性表现。

阳性表现包括肌痉挛与异常姿势,这些表现在正常情况下是不存在的。

阴性表现为肌肉力量和动作灵活性变化,当然肌肉及其他软组织在生理的、力学的及功能上的适应性改变也可能出现。

肌电图提示,由牵张反射介导肌肉张力增高在脑卒中后1-3月达到高峰,3月后被动牵伸阻力逐渐增高可能是肌肉本身的改变造成的。

很多中枢系统疾病都可造成肌痉挛,如脑卒中、多发性硬化,脊髓疾病和脑瘫。

痉挛对运动功能有一定影响,可引起疼痛及肌肉挛缩,在这方面对患者生存质量造成不利影响。

痉挛定义的表述是由Lance在1980年提出的,其特征是张力性反射亢进呈速度依赖性,即牵张速度越快肌肉张力升高越明显,原因是牵张反射的兴奋性增高。

但和Lance痉挛定义相矛盾的是紧张性牵张反射(快速牵伸)和位相性牵张反射(缓慢持续牵伸)关联性较低,从这可以看出,被动牵伸阻力增高不仅仅由于牵张反射过度活动,可能更多是由肌肉本身的改变造成的。

根据对牵张的敏感性,将肌肉过度兴奋分为2类:①牵张敏感者,包括痉挛、痉挛性张力障碍和痉挛性共同收缩;非牵张敏感者,包括病理性节段外共同收缩(如联带运动、舞蹈症、手足徐动症)、对皮肤或伤害刺激的过度反应和自主反射活动(如咳嗽、呵欠)时无关的募集。

如此区分可为临床医师提供一种自然的治疗方式。

1痉挛的病理生理学机制痉挛作为上运动神经元综合症一部分,可能有这几方面因素。

1、脊髓反射:脊髓反射异常可能是其他形式上运动神经元综合症阳性表型的主要原因,阳性表现和各种神经传入信号(如肌肉牵伸、疼痛和皮肤刺激)有关。

在脊髓节段水平出现延伸性发芽,中间神经元发出侧支到躯体运动神经元膜,占据失去的下行纤维留下的空间。

结果导致对周围刺激包括皮肤刺激和肌肉牵张的反射亢进,整体肌肉过度活跃。

2、传出信号受中枢神经系统驱动,并不完全依赖外周传入信息。

中枢神经系统新的突触形成也可解释痉挛地某些情况。

除周围的重组外,高级中枢也会重组,如加强对未损伤的下行径路(即前庭脊髓束、网状脊髓束和顶盖脊髓束)的依赖,还有残留的完好皮质脊髓束发出侧支与不对应的神经元群建立联系,这两种方式都是脊髓下行驱动的一种异常构型,会导致肌肉的过度活跃而不能恢复正常肌张力。

2、痉挛评定痉挛治疗的目的促进运动模式最佳化,患者运动功能尽量有效,减轻肌肉挛缩与畸形,减轻疼痛,从而减轻护理负担,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但在干预前,必须对患者进行准确评估,对存在问题有明确了解。

进行干预的目的是什么,制定准确目标是必要的,选择干预手段,对结果进行在评估。

主观的评定方法主观的评定方法依靠检查者徒手操作及观察来主观判断患者的痉挛情况。

传统的方法主要时根据被测肌群的肌张力是否增高来判断有无痉挛;或者根据肌张力增高程度蒋痉挛分为轻度、中度与重度3个等级。

这种方法因只能粗略评定痉挛而较少引用。

目前常用的主观评定方法有以下两大类Ashworth量表法(Ashworth scale for spasticity ASS)及改良的Ashworth量表法(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这两种方法分别蒋痉挛分为5个和6个级别使其评定定性转为定量。

ASS是Ashworth于1964年提出的,评定时检查者徒手牵张痉挛肌进行全关节范围被动活动,通过感觉到的阻力及其变化情况将痉挛分为0-4级共五个级别。

1987年,Bohonnan 和Smith在使用ASS时被评定为Ashworth1级的人太多,于是将1级重新划分,在原量表基础上增加了1级,并对6个级别重新描述,形成改良的Ashworth量表。

ASS和MAS均是徒手肌力痉挛检查法,用于评定四肢各肌群,操作简便,因此成为临床最常用的痉挛评定方法。

但其量化是以关节的被动活动的感受到的阻力作为评定基础,因而评定的准确性收到一点影响,另外,评定时忽略了与痉挛关系密切的腱反射和阵挛,故临床使用不够满意。

客观评定方法神经生理学评定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后,脊髓失去上位中枢控制,导致节段内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活性改变,以致出现电生理变化。

临床上常用肌电图检测F波与H反射,F波参数取决α运动神经元兴奋性,H反射取决突触前抑制水平,因而了解α运动神经元兴奋性首选F波。

生物力学评定方法(省略)3、治疗康复治疗其典型代表为Bobath、Brunstrom、Rood、都按照神经发育学、神经生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法则应用到脑损伤和周围神经损伤导致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

按照个体发育的正常顺序,通过对外周(躯干和躯体)的良性刺激,抑制异常的病理反射和病理运动模式,引出并促进正常的反射和建立正常的运动模式。

主张把治疗和功能活动特别是日常生活活动(ADL)相结合,在治疗环境中学习动作,在实际环境中使用已掌握的动作并进一步发展为技巧性动作。

在治疗时引用多种感觉刺激,包括躯体、语言、视觉等,认位重复强化训练对动作的掌握、运动控制十分重要。

早期正确的肢体功能位为患者将来出现异常的痉挛模式十分重要。

可以减轻和对抗痉挛肌肉张力。

体位以俯卧为主。

次体位可抑制伸肌的痉挛,定时翻身,尽量避免仰卧位。

上肢以对抗屈肌为主的伸位,下肢以对抗伸肌为主的屈位。

持续而缓慢地牵伸痉挛肌,并且给予按摩,使其放松,反复进行,是肌痉挛暂时得到缓解。

引导患者进行正常运动模式的主动性活动训练,肌抑制异常的姿势反应,也使肢体的痉挛得意缓解。

肘指膝痉挛是康复重点,应用各种感觉刺激诱发肌肉活动,调节各种反射对运动的的影响,以打破痉挛模式。

肉毒素肉毒素主要作用于神经肌肉接头处,阻断神经递质的传递,使肌肉发生失神经支配现象,因而肌张力降低,肌痉挛缓解。

有报道肉毒素能明显降低大腿内收肌和小腿三头肌肌张力。

屈肌痉挛使步态出现各种问题,如足尖着地而不是脚跟着地,患肢负重减少,支撑期缩短,步长缩短,缺乏离地推进力等。

;注射肉毒素后,步长及步速有改进,但步频未变,跟腱反射减弱,体重分布也有所改善。

尽管2-4月后由于神经芽生和肌肉神经再支配,使得肉毒素治疗偏瘫肢体肌痉挛疗效持续时间不长,但其疗效已经得到证实。

肉毒素治疗抑制肌痉挛,使肌肉松弛,为患者进行正常步态训练提供了有利条件。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elective posterior rhizotomy SPRG)SPR 是通过切断脊髓反射弧的传入通路以减弱亢进的脊髓牵张反射的一种解痉手段,为进一步康复功能训练创造条件。

认为SPR术后即可改善功能是一种认识上的偏差。

脑瘫的基本病理生理改变是正常神经反射遭到破坏或未能建立,通过康复训练施加外部刺激,以建立新的神经反射代偿机制才是最终的目的,SPR 只是为达到此目的创造条件的一种手段。

单纯解痉不是治疗脑瘫的最终目的和唯一评价标准。

目前临床上多数只能根据神经电刺激阈值的高低、肌电图波型、临床症状凭藉医师的临床经验决定切断脊神经后根神经束的比率,尚难以做到只解痉、不降低肌力、不损害本体感觉的要求,保证系数还不是很大,国外已提出高选择的课题。

目前还处于努力争取研究的阶段。

4、神经肌肉电刺激包括三类功能性电刺激②经皮电神经刺激微电流神经肌肉刺激,主要讨论功能性电刺激。

有研究者使用FES刺激胫神经观察其对足下垂的疗效,并结合EMG,得出结论,神经性因素导致肌痉挛性足下垂可能从这种治疗手段获益。

挛缩致足下垂则无效。

刺激拮抗肌抑制痉挛的机制目前认为,刺激支配拮抗肌的神经后,拮抗肌粗纤维Ia 肌梭的传入纤维被兴奋,神经细胞的动作电位传入脊髓,兴奋脊髓中间神经原,后者抑制了支配痉挛肌的运动神经原(α运动神经元) 。

虽然这种交互抑制通路的激活在电刺激时可以导致痉挛肌的兴奋降低,但不能解释临床上观察到的刺激终止后的一段时间内仍然可以降低痉挛和α运动神经原的兴奋性,也不能解释某些患者虽然激活了Ia 传入交互抑制通路,痉挛仍没有减轻的现象。

如果Ia 传入交互抑制通路与抑制痉挛肌牵张反射有关,最大的抑制效果应发生在刺激后的40ms。

实验发现在诱发跖屈肌牵拉反射之前改变刺激时间,最大的抑制发生在刺激牵张发生后的160ms ,由此认为刺激拮抗肌的运动神经原降低痉挛是通过激活脊髓与屈曲反射活动有关的多突触通道而起作用。

其机制可能是交互抑制的作用。

5、矫形支具和自我牵伸相似,都是牵伸痉挛肌抑制痉挛重要手段,动物试验证明牵伸可降低牵张反射敏感性。

牵张分持续牵张(数分钟到数小时)和慢性牵张(数天到数周)。

关于痉挛与挛缩的牵张方法一直缺乏对照研究,更多地建立在理论和个人经验基础上。

目前据受限程度从小到大依次应用下列4种方法:①被动ROM训练:这些训练主要是治疗师用手法牵张缩短的肌肉,用数分钟高负荷短暂牵张。

但如前所述,它对降低痉挛性张力障碍和增加ROM的效果不如模具和动态夹板。

另一种被动ROM训练的形式是自我牵张,对于远端肌肉,患者可以自己作ROM训练,这取决于患者的躯体功能认知能力和治疗师的指导。

自我牵张使每天的牵张能持续更长的时间,节约治疗师的时间,加强肢体知觉和减少废用。

②动态夹板:其目的是促进慢性牵张的同时避免制动。

动态夹板可应用于矫形手术后,特别是上肢矫形术后,以允许功能性活动。

③静态夹板:与模具相比,后者虽能提供更佳的慢性牵张,但很难移除,而静态夹板容具主要用于无严重痉挛的显著挛缩。

显著挛缩会导致明显功能性ROM丧失, 矫形支具对那些严重痉挛患者,对预防肌肉挛缩,改善关节活动度等方面会得到较大益处。

但有相反观点,认为支具会对皮肤形成刺激,从而加重痉挛,但缺少充分证据。

痉挛作为上运动神经元综合症一种表现,既有不利一面,也有其有利方面,如对下肢无力的偏瘫患者,下肢伸肌痉挛有利其站立。

因而,对痉挛评定是至关重要的。

了解其形成原因,是神经元性的,还是肌肉本身的变化所致。

原因不同治疗方法可能截然不同。

如痉挛是肌肉本身造成的,则肉毒素治疗则毫无效果。

对各种治疗手段疗效评估,也需我们不断地痉挛进行评定。

小儿脑瘫的痉挛康复一种抑制痉挛的治疗手技上田正法是由***的一位小儿外科医生上田正于1988年创立的一种治疗小儿脑瘫的手法。

后传入我国。

该法是在长期临床实践中产生的疗法,对重度脑性瘫痪缓解痉挛,效果特别明显。

其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上田正对“中枢是末梢的奴隶”的观点赞同,认为可能是末梢(手足)的过分紧张造成了异常姿势,认为解除四肢、躯干的过紧张,异常姿势便会消失。

治疗手技:上田法由5种基本手技和4种辅助手技组成。

作为脑瘫治疗用的手技,目前我们也逐步用于成人的痉挛型瘫痪。

一、颈部法患儿仰卧位,治疗师站于头部后方,以右侧颈部法为例,术者右手抬举患儿右肩甲离床约30度,左手轻旋患儿左侧头面,使头面向右作最大回旋,越过肩峰数厘米为好。

保持三分钟(因人而异,适度保持)。

左侧再进行一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