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乡愁》赏析
余光中的《乡愁》赏析

余光中的《乡愁》赏析余光中的《乡愁》赏析《乡愁》是诗人余光中漂泊异乡,游弋于海外回归中国后所作的一首现代诗,体现了诗人余光中期待中华民族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
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余光中的《乡愁》赏析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乡愁》原文小时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作者简介余光中,台湾著名诗人,1928年生于南京,现任高雄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
余光中将自己浓浓的思乡之情,倾注在他的诗作之中,《乡愁》便是一首代表作。
阅读此诗,首先呈现给读者的是四幅鲜明而又具体的生活画面。
第一小节:幼年求学,母子分离,借书信以慰别情;第二小节:成年后,告别新婚妻子,离乡背井,天各一方;第三小节:生离死别,母子不得相见;第四小节:同胞难得相聚,国家不能统一。
同时,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浓郁而又强烈的感情,诗人的乡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而是通过联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艺术形象,使之呈现在读者眼前。
作者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
阅读此诗,使我们感到回味无穷。
本诗集单纯美与丰富美于一体,物象集中明朗,如邮票、船票、坟墓等,不枝不蔓,意境幽远深邃,内容丰富含蓄,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
诗的结构:以时间为顺序(即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以感情为线索,以大体相同的诗句和格式,反复咏叹,使情感逐层加深,由思乡、思亲升华达到思念祖国。
诗歌的结构寓变化于统一之中,既有各小节的均衡、匀称,又有小节内长短句的变化,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诗歌有回环往复,一唱一叹的旋律。
在同一位置上,有重复,即我在这头……,有叠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有变换的量词:枚、张、方、湾。
席慕容诗作《乡愁》赏析

席慕容诗作《乡愁》赏析《乡愁》是席慕容的一首词作。
下面是我们为大家带来席慕容诗作《乡愁》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乡愁席慕蓉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乡愁》诗歌赏析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
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叶落归根。
席慕蓉将这份乡愁用简短的七行三节诗进行概括:第一节写乡音的清新缭绕,笛声“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试想一年四季又有几个晚上没有月光啊,这就隐隐喻出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怀恋故乡。
第二节写乡情的怅惘,对故乡的怀念渐渐遥远,时间的推移摇落了故乡的轮廓,仅剩一种模糊不清的怅惘,如雾里别离,浓似血却又隔着一层迷蒙的云雾。
用雾里的挥手别离来比喻对故乡的模糊而怅惘的印记,是用一种可观可感的具象来描述抽象的主观感受,可谓生动形象、贴切自然。
第三层写乡愁的永恒。
是从上两层的乡音缭绕和乡情缠绵过渡而来,这在形式上极具新颖意味。
层次的渐递使主题由模糊逐渐鲜明。
诗人用没有车轮的树永驻游子心中“永不老去”的形象比喻抒发了深似海洋的愁绪和怀恋、怅惘的情感。
情感抒发与意象选择的融合,使整首诗的意境深邃悠远。
比喻的贴切自然、语言的朴素优美更使整首诗具有牧歌式的情调。
拓展阅读:《乡愁》读后感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别离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本诗作者席慕蓉的故乡在蒙古草原,极年幼便来到了台湾.她不在故乡长大,连回故乡的`机会都被这宛如银河一般,隔绝了无数大陆台湾同胞的台湾海峡阻挠,直到四十几岁才有机会踏上故乡的土地.她只有在梦里,在诗中,寄托无限乡愁.她的《乡愁》一诗缠绵悱恻,分别写故乡月夜的笛声、年幼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别后对故乡的绵绵思念,使我心生一股共鸣。
是的,这首诗让我记忆犹深,很少有人会这样用比喻:故乡是一首歌,像清脆而渺远的笛声,自渺远而切近,由模糊到清脆,载着连同那清辉撒满大地的月亮,一齐朝自己的心海划来……乡音的清新缭绕,笛声“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仅此两句,已经让人想起“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千古佳句,可以想像这是多美的意境。
《乡愁》浅析

《》中诗人表现了少年清愁、夫妻离愁、丧母哀愁、思归浓愁,这种一唱三叹的行文节奏和抒情手法让人折服。
以下是《乡愁》浅析,一起来看看吧。
一、浓重的文化寻根情结
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
余光中的《乡愁》从两个方面着重表现了对祖国大陆的这种文化上的归属感或者叫作落叶归根情结。
其次,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作品深受中国文化,尤其是《诗经》的影响。
《乡愁》的形式美也令人瞩目。
它的形式美一表现为结构美,一表现为音乐美。
《乡愁》在结构上呈现出寓变化于统一的美。
《乡愁》共四节。
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相当均衡对称,但是,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采用《诗经》中的复沓手法,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
其中的“乡愁是——”
与“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在同一位置上的叠词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
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的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的功力,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
对古典诗词资源的利用使余光中的诗在整体上呈现出纯美的维度,在文化的框架中也极有意味。
铭文似的语句和速度,纯美的语言,齐整的体式,这些余光中一以贯之的手法,均源自他始终不渝的“中国情结”。
席慕容的乡愁情感赏析

席慕容的乡愁情感赏析席慕容的乡愁情感赏析《乡愁》从内心绵延不绝的乡愁的形象化作大树的年轮,永远的思乡之愁就这样通过形象的景物,化抽象为具体的表现了出来。
为大家分享了席慕容乡愁《乡愁》的情感分析。
乡愁席慕容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望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离别後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赏析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
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叶落归根。
席慕蓉将这份乡愁用简短的七行三节诗进行概括:第一节写乡音的清新缭绕,笛声“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试想一年四季又有几个晚上没有月光啊,这就隐隐喻出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怀恋故乡。
第二节写乡情的怅惘,对故乡的怀念渐渐遥远,时间的推移摇落了故乡的轮廓,仅剩一种模糊不清的怅惘,如雾里别离,浓似血却又隔着一层迷蒙的云雾。
用雾里的挥手别离来比喻对故乡的模糊而怅惘的印记,是用一种可观可感的具象来描述抽象的主观感受,可谓生动形象、贴切自然。
第三层写乡愁的永恒。
是从上两层的乡音缭绕和乡情缠绵过渡而来,这在形式上极具新颖意味。
层次的渐递使主题由模糊逐渐鲜明。
诗人用没有车轮的树永驻游子心中“永不老去”的形象比喻抒发了深似海洋的愁绪和怀恋、怅惘的情感。
情感抒发与意象选择的融合,使整首诗的意境深邃悠远。
比喻的贴切自然、语言的朴素优美更使整首诗具有牧歌式的情调。
乡愁诗对于台湾诗人而言,乡愁是永恒的主题。
台湾回归祖国,是海峡两岸善良的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回到故乡,更是普遍大陆寓台居民的心理焦虑。
所以,思乡文学曾席卷台湾文坛,书写乡愁的篇章,在台湾文学中俯拾即是.浓厚的乡情和狂热的寻根使台湾诗人欲罢不能.于右任,覃子豪,余光中,钟鼎文等人的乡愁诗,成了孤悬海外的游子们的精神慰藉.同样,席慕容自己的经历和家园的辗转,积淀了她炽烈的故土之情。
席慕容诗表现的乡愁,与有相同际遇的台湾同胞相比,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
乡愁席慕容原文赏析

乡愁席慕容原文赏析乡愁席慕容原文赏析《乡愁》是诗人余光中漂泊异乡,游弋于海外回归中国后所作的一首现代诗。
诗歌表达对故乡,对祖国恋恋不舍的一份情怀。
诗歌中更体现了诗人余光中期待中华民族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乡愁席慕容原文赏析,欢迎阅读!【诗歌全文】乡愁席慕蓉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诗歌赏析】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
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叶落归根。
席慕蓉将这份乡愁用简短的七行三节诗进行概括:第一节写乡音的清新缭绕,笛声“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试想一年四季又有几个晚上没有月光啊,这就隐隐喻出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怀恋故乡,第二节写乡情的怅惘,对故乡的怀念渐渐遥远,时间的推移摇落了故乡的轮廓,仅剩一种模糊不清的怅惘,如雾里别离,浓似血却又隔着一层迷蒙的云雾。
用雾里的挥手别离来比喻对故乡的模糊而怅惘的'印记,是用一种可观可感的具象来描述抽象的主观感受,可谓生动形象、贴切自然。
第三层写乡愁的永恒。
是从上两层的乡音缭绕和乡情缠绵过渡而来,这在形式上极具新颖意味。
层次的渐递使主题由模糊逐渐鲜明。
诗人用没有车轮的树永驻游子心中“永不老去”的形象比喻抒发了深似海洋的愁绪和怀恋、怅惘的情感。
情感抒发与意象选择的融合,使整首诗的意境深邃悠远。
比喻的贴切自然、语言的朴素优美更使整首诗具有牧歌式的情调。
【写作背景】这首诗是由诗人席慕蓉写于1982年,这首诗写了故乡的歌谣,故乡的景致,古树的年轮,作者从浓浓并且熟悉的乡音入手,再从熟悉而又模糊的故乡曾经的景致续写乡愁,最后从内心绵延不绝的乡愁的形象化作大树的年轮,永远的思乡之愁就这样通过形象的景物,化抽象为具体的表现了出来。
【席慕容作品特色】席慕蓉的作品用语浅白,但写情深细浓郁,刻划精美的写作笔法擅长运用重覆的句型,使她的文章呈现舒缓的音乐风格而充满了田园式的牧歌情调,在句法的经营上,除了着重整体的效果外,也追求词藻的华美。
现代诗歌乡愁赏析

现代诗歌乡愁赏析《》借助意象所要表达的已不仅仅是一种个人的忧伤,更是一种民族的忧伤,国家的忧伤。
所以说,虽然是一种淡淡的忧伤,却是一浓浓的意境之美。
《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乡愁》赏析一连串充溢着生活性的意象,一连串朴素无华的倾诉,一连串平淡中透露出深沉情感的喻体......缀成了一连串凄美绝伦的乡愁。
乡愁是作者成长的足迹,是游子思乡的行吟,是一段心灵的历程,是一曲经典而质朴的古筝,是一部沉重的历史,是风雨沧桑中历史车轮碾过时留下的一声呻吟。
乡愁在作者笔下不只是“月是故乡明”的清淡,不只是“低头思故乡”的忧郁,不只是“梦里不知身是客”的无奈,不只是“乡音未改鬓毛衰”的嗟伤......乡愁是一只老船,装载着传统的乡愁乡情乡思,也装载着历史的血泪,装载着望夫崖上的沉重和悲壮,也装载着海峡两岸的沧桑和风霜。
从“邮票”、“船票”到“坟墓”是深沉的情感,而至“海峡”则是主题的升华!乡愁不再是个人情感的宣泄,而成了群体内心的感思;乡愁不再是纯粹的个体感叹,而成了民族之情的化身。
对国家统一的热望,对民族团结的期盼,有形无形地融化在诗的字里行间,构成了民族情感积淀下来的厚重和深邃。
于是,乡愁这个古老的话题在诗人笔下又多了一层内涵,这源于作者明睿的眼力和新颖的立意,更源于作者那高度的民族责任心和深厚的民族情。
于是乡愁那平凡而又传统的顺叙表达蒙多了一层朴素的光辉,那简单的时间排列披多了一种美妙的灵光,那从“母亲”、“新娘”到“大陆”的浅浅诉说变得经典而庄严起来。
乡愁的意境是美的,没得忧郁而庄重,仿佛一丝苦苦的芬芳,那芬芳来自一支残荷。
乡愁的构思是简约的,简约的就像断臂维纳斯身上的一段白纱。
乡愁的语言是的再现,反复中的平实酝酿着深深的情,回旋中的朴厚流淌着深深的愁。
余光中《乡愁》美学分析

余光中《乡愁》美学分析
《乡愁》是余光中的一首著名诗歌,它描绘了一个乡村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
家乡的思念之情。
《乡愁》以深沉的语言和抒情的语调,把乡村的景象描绘得栩栩如生,令人心
醉神迷。
诗中描写的乡村景象,如“林荫道上,烟火气清淡”,“江山如此多娇”,“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白鸟报晓声,秋雁叫夕阳”,把乡村的美景描绘得淋漓尽致,令人怀念故乡。
此外,诗中还把乡村的景象与作者的思念情绪联系起来,如“乡愁”、“梦里
相思”、“恨别鸟惊心”等,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诗中的乡愁,不仅是对家乡的思念,更是对家乡的热爱,是一种深沉的情感。
总之,《乡愁》是一首经典的诗歌,它以深沉的语言和抒情的语调,把乡村的
景象描绘得栩栩如生,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把乡愁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令人动容。
《乡愁》李仁川散文赏析

《乡愁》李仁川散文赏析乡愁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乡愁》的诗歌赏析11、作者把无形的乡愁比喻化为四种事物,可见作者愁思之重.小时候,作者将乡愁寄托在给家人的书信里'所以将乡愁比喻为邮票;长大后,作者和家人分居两地,很难与家人相见,于是将乡愁寄托在回家的船上,所以把乡愁比喻为船票;后来,母亲去世,作者与母亲再也不能见面,于是作者就将乡愁比喻为坟墓;现在,由于人为的原因,海峡两岸的同胞不能团聚,作者将自己的乡愁比喻为台湾海峡,表达了他期盼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2、结构方面:本诗分四个小节,前三个小节为最后一个小节做铺垫。
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将乡愁依次比喻为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结构严谨,很好地表达了本诗的中心。
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以“乡愁诗人”著称,他的一首意蕴深刻,家喻户晓的《乡愁》更是写出了海外游子的思归之情,洋溢着诗人魂牵梦绕的“中国情结”。
《乡愁》的诗歌赏析2一、浓重的文化寻根情结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
余光中的《乡愁》从两个方面着重表现了对祖国大陆的这种文化上的归属感或者叫做落叶归根情结。
首先,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民族感。
中国诗歌强调含蓄,强调借助意象来表现情与思。
余光中先生借助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技巧,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可感的,和诗人人生的四个阶段息息相关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并且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抽象的情绪转化为四个意象。
小时候与祖国母亲分隔两地是由于国家政策关系,那时只能通过书信的形式,用一枚小小的“邮票”承载自己厚重的乡愁,一枚小小的“邮票”成了两岸人民情感交流的枢纽,正如杜甫在《春望》中所写下的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书信蕴含了中国人民多少的苦难与思念呀。
乡愁赏析10篇版

《乡愁赏析》乡愁赏析(一):《乡愁》,犹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悲伤的回想曲,是国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恋歌。
余光中作为一个走开大陆三十多年的今世诗人,他的作品也必定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
《乡愁》一诗,重视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将来的一方墓地,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国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全部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此刻/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犹如百川奔向东海,犹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齐,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倾吐,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焚烧而更为撩人愁思了,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区感。
纵横订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
(《白玉苦瓜》序)这样,诗人的《乡愁》是我公民族传统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别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拥有过去的乡愁诗所不行比较的广度和深度。
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史常新的广泛的主题,余光中多年来写了很多以乡愁为主题的诗篇,《乡愁》就是此中情深意长、音调换人的一曲。
正像中国大地上很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相同,余光中固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拥有深沉的历史感与民族感,同时,长久隔断、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千万人的思乡情怀,客观上拥有过去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行比较的特定的广阔资料。
《乡愁》的形式美也令人瞩目。
它的形式美一表现为构造美,一表现为音乐美。
《乡愁》在构造上体现出寓变化于传统的美。
一致,就是相对地平衡、均匀;段式、句式比较齐整,段与段、句与句之间又比较和睦对称。
变化,就是防止一致走向极端,而追赶那种开朗、流动而活力蓬勃之美。
《乡愁》共四节。
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相当平衡对称,但是,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理,从而使诗的外形齐整中有参差之美。
《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此刻回旋来去、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此中的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在同一地点上的重叠词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
《乡愁》意象分析

《乡愁》意象分析《乡愁》意象分析《乡愁》的四种直观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它们之间虽是独立的,但却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乡愁》意象分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意象的具体性《乡愁》的意象十分简单——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但是,正是这些简单的具体的意象,营造了一种沉重、浑厚、哀伤、苦闷的乡愁情怀氛围。
乡愁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一种内在情感。
但是,诗人却通过“邮票”这个载体把思乡的内在情感外化为形象可感的意象。
这样,“乡愁是一张小小的邮票”,就把母子间虽有着深厚感情而不能朝夕相处的原因直接地交待出来:“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由于对母亲的思念而不能直接相见,从而需要使用邮票来传递情感。
这是一种因果关系,反映诗人小时候便远别母亲而长时间母子异地相隔的痛苦无奈的事实。
同样,在诗人长大后,“船票”这个载体承载着饱受“爱情”煎熬的意象,其原因是“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行文至此,我们虽然知道诗人“邮票”、“船票”的直接意象和引起他乡愁的原因,但却还没明白造成这种因果关系的本源或说深层原因。
直到后来,“坟墓”意象的出现,陡地把“邮票”和“船票”的意象综合化而升华为全诗的核心,从而,把亲情和爱情的悲剧、个人命运的悲剧推向顶点,使全诗的感情进入高潮。
面对着“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的民族悲剧,终于,诗人在这人生最痛楚的时刻,毅然直接抛出了以往千言万语,欲语还休的“海峡”意象:“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这是引起诗人数十年人生和亿万中华儿女乡愁共鸣的根本原因。
《春天,遂想起》作于1962年4月,其主题表现的是对江南的浓浓乡愁。
诗里的直接意象就是回忆少年时生活在江南的各种动人情景:采桑叶、捉蜻蜓,太湖滨与众表妹结伴偕游……抒发了诗人对故乡幸福岁月的怀念。
接着写那许多表妹老了,就连自己亲爱的母亲也已谢世而去……通过这些意象,使诗人从心底里泛起一层厚似一层的乡愁情感。
当然,如同《乡愁》里的四种简单意象一样,这里的少年时代生活在江南的种种意象,是直接而具体的。
《乡愁》原文与赏析

《乡愁》原文与赏析《乡愁》原文与赏析《乡愁》虽是用白话写的,却有着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和韵味。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乡愁》原文与赏析,希望有所帮助!《乡愁》原文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赏析1在所有的语言中,诗歌是语言的钻石;在所有的情感中,诗歌是情感的铀。
一起来回味品读诗歌的语言美。
《乡愁》一诗语言的质朴之美在于如同口语,富于生活气息;典雅之美又在于精丽,富有独特的韵味,是经过锤炼加工的。
1、时间词美:“小时侯、长大后、后来、而现在”这些词不露痕迹地表示出时间的变化、情感的递增;2、名词的美:“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美在它们选取了代表漂泊、隔离、诀别的具体事物来承载抽象的难以捕捉的恋国思家的乡愁;3、数量词的美:“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在于它们富于变化、准确形象地表示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形状;4、叠词美:“小小、窄窄、矮矮、浅浅”这些叠词的使用,增加了句子的音韵感,富有诗意,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5、方位词美:“这头、那头、外头、里头”这些方位词,显示了空间的距离,反复应用使人感受到一种字字关情、琅琅上口的韵律。
6、另外,“乡愁是……”这一句式又营造了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
赏析2《乡愁》是一篇怀念祖国、渴望回归大陆的爱国诗章,它以民谣的歌调深沉而忧郁地倾诉了诗人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短诗巧妙地运用了民歌中部分隔离反复的形式,叙述抒情主人公人生主要历程中的几段乡愁,最后一节轻轻一点:“而现在……”诗人善于使用传统民歌的层递层进、互衬对比的手法。
前三节诗逐层描绘了他幼年、成年、成年之后的三段生活经历,母子分离的乡愁,情侣难见的乡愁,皆由生活拮据造成。
生离死别的乡愁,是由生命规律使然。
三段乡愁写个人,却为写中华民族乡愁打好铺垫。
席慕容诗作《乡愁》赏析

席慕容诗作《乡愁》赏析席慕容诗作《乡愁》赏析《乡愁》是席慕容的一首词作。
下面是我们为大家带来席慕容诗作《乡愁》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乡愁席慕蓉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乡愁》诗歌赏析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
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叶落归根。
席慕蓉将这份乡愁用简短的七行三节诗进行概括:第一节写乡音的清新缭绕,笛声“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试想一年四季又有几个晚上没有月光啊,这就隐隐喻出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怀恋故乡。
第二节写乡情的怅惘,对故乡的怀念渐渐遥远,时间的推移摇落了故乡的轮廓,仅剩一种模糊不清的怅惘,如雾里别离,浓似血却又隔着一层迷蒙的云雾。
用雾里的挥手别离来比喻对故乡的模糊而怅惘的印记,是用一种可观可感的具象来描述抽象的主观感受,可谓生动形象、贴切自然。
第三层写乡愁的永恒。
是从上两层的乡音缭绕和乡情缠绵过渡而来,这在形式上极具新颖意味。
层次的渐递使主题由模糊逐渐鲜明。
诗人用没有车轮的树永驻游子心中“永不老去”的形象比喻抒发了深似海洋的愁绪和怀恋、怅惘的情感。
情感抒发与意象选择的融合,使整首诗的意境深邃悠远。
比喻的贴切自然、语言的朴素优美更使整首诗具有牧歌式的情调。
拓展阅读:《乡愁》读后感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别离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本诗作者席慕蓉的故乡在蒙古草原,极年幼便来到了台湾.她不在故乡长大,连回故乡的机会都被这宛如银河一般,隔绝了无数大陆台湾同胞的台湾海峡阻挠,直到四十几岁才有机会踏上故乡的土地.她只有在梦里,在诗中,寄托无限乡愁.她的《乡愁》一诗缠绵悱恻,分别写故乡月夜的笛声、年幼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别后对故乡的绵绵思念,使我心生一股共鸣。
是的,这首诗让我记忆犹深,很少有人会这样用比喻:故乡是一首歌,像清脆而渺远的笛声,自渺远而切近,由模糊到清脆,载着连同那清辉撒满大地的月亮,一齐朝自己的心海划来……乡音的清新缭绕,笛声“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仅此两句,已经让人想起“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千古佳句,可以想像这是多美的意境。
《乡愁》艺术特点分析

《乡愁》艺术特点分析《乡愁》艺术特点分析《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
下面是其艺术特点分析。
《乡愁》是余光中先生的一首抒情名诗。
诗人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出四个具体的物象,把绵绵的乡愁、无限的愁思注于笔端。
而乡愁的产生,乡愁的无奈,却巧借“距离”表现出来。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诗中这样的句子:“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由此可见,诗人在每个诗节中抒情时都给读者设置了一个“距离”情境。
从字面上看,似乎是简单、机械的重复,而细细地品味,却觉得妙意无穷。
先从时间上说,年少时,因为求学与母亲产生“距离”,从而“乡愁”产生;成年时,因为谋生,与新娘产生“距离”,“乡愁”产生;人到中年,因为岁月无情,与母亲阴阳相隔,“乡愁”油然而生;而如今,政治的原因,使得故土可望而不可及,“乡愁”无时无刻不困扰着诗人。
你看,诗人用“距离”让我们切实感受到“乡愁”的存在。
再从距离的实质性来看“距离”的妙用。
我们都知道,距离产生美是靠距离的远近来完成的。
这还得从四个抒情物象说起。
作者在四个不同的时间段用了四个不同的物象来传送着“乡愁”。
分别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一张窄窄的船票”“一方矮矮的坟墓”“一湾浅浅的海峡”。
从表面上来看,我们会发现,“邮票”“船票”连接的两头,距离较远;而“坟墓”“海峡”连接的'双方似乎只有一步之遥。
然而,我们再品味一下,你会发现诗中所传送的乡愁,距离较远的,可以通过“邮票”“船票”来传送,来倾诉,来实现;而看起来距离较近的,尽管距离是近了,似乎也可以传送、可以倾诉,却难以实现。
真可谓“实远而近,实近而远也”。
而真正困扰作者、使得作者憔悴的,恰是那虽近犹远的乡愁。
作者便是借着这微妙的“距离感”,让读者感受到乡愁的存在、乡愁的微妙与无奈。
《乡愁》的意境赏析

《乡愁》的意境赏析《乡愁》的意境赏析《乡愁》中诗人以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组织内容,抒发深深思乡之情。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乡愁》的意境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乡愁》虽是用白话写的,却有着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和韵味。
他具有深厚的国学底蕴,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
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我认为中国人的情操都是从屈原来的,从《离骚》来的。
”他说,“我庆幸自己在离开大陆时已经21岁。
我受过传统《四书》、《五经》的教育,也受到了五四新文学的熏陶,中华文化已植根于心中。
”“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
”在岳麓书院世纪论坛上,当余光中被问及对现在的年轻人有何建议时,他说,我写诗,写散文或搞翻译用了不少文言。
文言用得好,可以使白话文多样化,如同平面中出现了浮雕,引我们产生美妙的回味,有一种追忆、回忆的情感。
所以要注意多读古、诗、词、曲。
有人说都什么时代了,你还读苏东坡的诗?我说为什么不可以读?你知不知道你的日常用语里面都缺不了苏东坡。
你会说,哎,某人啊,我没有见过他的庐山真面目,这就是苏东坡的诗啦。
你说人生漂流不定,雪泥鸿爪,那不是苏东坡教你的吗?你说这位女子啊,绝色佳人,淡妆浓抹总相宜,这些都是苏东坡留给我们的遗产。
《诗经》、《楚辞》的优美的诗句都已经进入了我们日常的成语。
这就是民族的遗产。
没有这些成语,没有这些名句,我们的生活会暗淡得多。
拓展阅读:乡愁教学资料解题乡愁,是中国诗歌历久常新的主题。
阅读此诗,首先呈现给读者的是四幅鲜明而又具体的生活画面。
同时,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浓郁而又强烈的感情,诗人的乡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而是通过联想、想象,用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等形象表现乡愁,抒发对故土深深的思念之情。
作者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
本诗作者余光中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
有关《乡愁》的赏析

有关《乡愁》的赏析有关《乡愁》的赏析《乡愁》是诗人余光中漂泊异乡,游弋于海外回归中国后所作的一首现代诗。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乡愁》的赏析,欢迎大家的阅读。
有关《乡愁》的赏析一有人说余光中的《乡愁》,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恋歌。
下面一起随小编来看看这篇乡愁赏析是如何细评这一文学作品的。
该诗情深意切,既渴望了祖国的统一,又将乡愁描写的淋漓尽致.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同时,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
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他的作品也必然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
《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有如百川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了,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
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
”(《白玉苦瓜》序)这样,诗人的《乡愁》是我国民族传统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的乡愁诗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
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有关《乡愁》的赏析二乡愁是一种绵延在心底的苦,是一种伟大的情愫,它占领了我们心灵中最深邃的部分。
《乡愁》的鉴赏

《乡愁》的鉴赏《乡愁》的鉴赏《乡愁》按照时间顺序将乡愁依次比喻为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结构严谨,很好的表达了本诗的中心。
下面是《乡愁》的鉴赏,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面对一条海峡造成的乡愁,其实两岸的人都在默默等待,都希望有人能帮他们道出心中的哀愁:无数家庭就像左右手一样被分开,但似乎永远无望重新握在一起;两百万背井离乡的大陆人,成了台湾社会中的外省人;同一种语言、文化和传统,因为一条海峡的分隔,被赋予截然不同的含义甚至命运……乡愁就像梦,不厌其烦,要代代找到为它开口说话的人。
余光中之前,古有《诗经·小雅·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来为乡愁谱写挽歌,有元人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把乡愁表达成“断肠人在天涯”的哀伤;今有一九六零年的林海音,用小说《城南旧事》强调一个台湾人对北京的思念,更有一九六五年至一九七一年的白先勇,他用十四篇《台北人》系列小说,来提示台北外省人精神绝望背后的上海家园,它似乎成了台北“外省人生活”的精神解毒剂。
有趣的是,当代作家用小说表达的乡愁,固然已经引起大家的钦佩和注意,但人们依然期待更有文字效率的表达,似乎人们内心积蓄的乡愁,无法被小说耗尽,仍期待被一首诗更浓缩地表达,不然,那会意味着汉语的失败,而不是乡愁的失败,直到一九七二年的余光中写出短诗《乡愁》为止……七十年代的余光中,正处于个人西化主张的强弩之末,等待在八十年代开口提醒人们,去用新诗唤醒中国古代。
五十年代他与覃子豪等创建蓝星诗社时,是他西化主张的开端。
重要的是,蓝星诗社自视为“新月”的继承者,他们费尽心力继承的“西化”,实际是西诗格律体与自由体的混合。
就是说,他们认为诗歌的声音和形式必须受到某种约束,只有意象或隐喻的使用是自由的,体现出对现代主义的尊崇。
我们容易看出,《乡愁》一诗有新月主张的“稳定”形式,明显吸收了闻一多的“音尺”主张。
音尺是闻一多用来计算诗句节拍的单位,大致相当西方格律诗中的音步。
《乡愁》赏析范文

《乡愁》赏析范文《乡愁》赏析范文导语:对于余光中的《乡愁》,各位会展开怎样的赏析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乡愁》赏析,供各位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乡愁原文余光中小时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赏析一余光中,台湾著名诗人,1928年生于南京,现任高雄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
余光中将自己浓浓的思乡之情,倾注在他的诗作之中,《乡愁》便是一首代表作。
阅读此诗,首先呈现给读者的是四幅鲜明而又具体的生活画面。
第一小节:幼年求学,母子分离,借书信以慰别情;第二小节:成年后,告别新婚妻子,离乡背井,天各一方;第三小节:生离死别,母子不得相见;第四小节:同胞难得相聚,国家不能统一。
同时,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浓郁而又强烈的感情,诗人的乡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而是通过联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艺术形象,使之呈现在读者眼前。
作者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
阅读此诗,使我们感到回味无穷。
本诗集单纯美与丰富美于一体,物象集中明朗,如邮票、船票、坟墓等,不枝不蔓,意境幽远深邃,内容丰富含蓄,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
诗的结构:以时间为顺序(即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以感情为线索,以大体相同的诗句和格式,反复咏叹,使情感逐层加深,由思乡、思亲升华达到思念祖国。
诗歌的结构寓变化于统一之中,既有各小节的均衡、匀称,又有小节内长短句的变化,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诗歌有回环往复,一唱一叹的旋律。
在同一位置上,有重复,即我在这头……,有叠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有变换的量词:枚、张、方、湾。
作者采用这些艺术手段加强了此诗的音韵之美。
总之,本诗以朴素、简明、隽永的语言,高超的艺术技巧,表达了台湾人民盼望海峡两岸统一的愿望,抒发了作者浓郁的乡思之情。
《乡愁》美点赏析

主题由浅而深,在一咏三叹中,乡愁渲染得异常浓烈。
4.手法美: 诗歌用“移情”的手法将人生的每个阶段 中的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这些具体可 感的事物上,使乡愁有了依托,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时间
意象
内容
情感
情感升华
乡 个 之 人 情 思 国 普 之 遍 情 家
• • • •
小时候—邮票—母子别—对母亲的思念 长大后—船票—夫妻别—对妻子的依恋 后 来—船票—生死别—对母亲的追念 现 在—海峡—家国别—对故土的眷恋
托 物 寄 情
托物寄情
四个单纯的意象,使那些复杂的感情 跃然纸上,犹如百川奔向大海,又如千锋 朝向泰山,诗人个人之思与巨大的祖国之 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正如诗人自己 所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 交而成的十字路口的现实感。”
• • • •
小时侯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 • • •
• • • • • • • •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3.立意美: 诗歌前三节表达了深深的亲情、爱情、 乡情,最后一节画龙点睛,乡愁的诗意升华为国愁和民愁, 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群人的家国之思,从而表 达了海外游子深沉的爱国之情。由小愁到大愁,由小爱到 大爱,正是本诗意境深美之所在。 渴思 • 小时候——邮票小小,含情依依——母子之情 望乡 • 长大后——船票窄窄,相思殷殷——夫妻之爱 祖爱 • 后 来——坟墓矮矮,哀痛深深——丧母之哀 国国 • 现 在——海峡浅浅,乡愁美——“小时侯”、“长大后”等四个时间词 不露痕迹地表示出时间的推移和情感的递增。 ▲数量词美——“一枚”等数量词富于变化,看似轻描 淡写,却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上,以 小小的事物寄托心中家国之思,反村出深沉浓烈的思乡情 感。 ▲方位词美——“这头”、“那头”既显示空间的距离, 又字字关情,读来哀婉缠绵。 ▲名词美——选取代表漂泊、隔离、诀别的具体事物邮 票、船票等来承载抽象的乡愁,形象生动。 ▲叠词美——“小小”、“窄窄”等叠词琅琅上口,增添 了诗意美和音韵美。 ▲修辞美——比喻、反复、排比等手法的运用使全诗摇 曳多姿,情感浓郁。 ▲句式美——句与句整齐对称,长句短句相互交错,整 齐中有参差美。
乡愁自然世界分析

乡愁自然世界分析余光中的《乡愁》赏析《乡愁》原文小时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生于南京,现任高雄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
余光中将自己浓浓的思乡之情,倾注在他的诗作之中,《乡愁》便是一首代表作。
求学,母子分离,借书信以慰别情;第二小节:成阅读此诗,使我们感到回味无穷。
本诗集单纯美与丰富美于一体,物象集中明朗,如邮票、船票、坟墓等,不枝不蔓,意境幽远深邃,内容丰富含蓄,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
诗的结构:以时间为顺序(即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以感情为线索,以大体相同的诗句和格式,反复咏叹,使情感逐层加深,由思乡、思亲升华达到思念祖国。
诗歌的结构寓变化于统一之中,既有各小节的均衡、匀称,又有小节内长短句的变化,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内容赏析(一)、意以象言,情以象抒。
诗言志,歌咏情,诗歌是情志抒发的艺术,可是这种感情心志的抒发最忌讳抽象说教,空洞无物,为此,诗人们往往选取一些“情感对等物”(意象)来抒情言志,从而使诗歌具有含蓄蕴藉,韵味悠长的表达效果。
余光中的《乡愁四韵》依次选用了四个极具中国特色和个性风格的意象来抒发诗人久积于心、耿耿难忘的乡愁情结。
首节“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以呼告开篇,反复咏唱,“长江水”发人深思,耐人寻味。
它是自然滋润万物的汩汩清泉,它是母亲哺育儿女的乳汁,它是祖国抚慰游子的绵长柔情。
诗人漂泊天涯的深情呼唤有如穿越沙漠、久旱干渴的旅人对于绿州和清泉的渴盼,焦灼而痛楚,执着而痴迷!第二节的“海棠红”和第四节的“腊梅香”极富古典韵味,很容易引发人们对于中国古典诗词的相似联想,也含蓄而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留恋和热爱。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人在旅途,魂归故里。
哪怕天涯海角,啊怕苍海桑田,文化的血脉永远亘古如斯,一脉相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愁,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后现代乡愁》赏析后现代乡愁周国文城市不是乡愁的产地,城市只是埋葬乡愁的坟场。
我们周游在后现代的工业城市,难觅经典永恒的乡愁。
如果说这个世界上还有令人一见倾心的乡愁,那它一定是逃离了都会,偷偷生长在被现代人遗忘的高山之巅的乡舍与内陆深处的村庄。
因为乡愁萌芽在朴素的地方,乡愁生发在辽阔的原野。
我们习惯了艳遇的邂逅,我们熟悉热闹的表情,我们喜爱虚荣的狂欢,我们热吻时尚的盛宴。
我们满足于坐在摩天大楼的落地玻璃窗后面欣赏街市摩肩擦踵的人流,我们愉快的目睹霓虹灯随着夜幕中买醉的俊男靓女的一声声欢歌把明天统统照亮。
我们已经多久没有欣赏过日出的壮观了,猜测下一次雪飘飘的迷乱又会是多么玄奥的幸福。
数字化时代,我们的理想还能透过那把青春期的木吉它唱出年轻时的浪漫与激情吗?我们大学殿堂的草稿纸还留有纯真的温度,而那把磨损了笔尖的钢笔还能题下爱的允诺与告白吗?我们足以自豪的晓风残月似乎已被灯红酒绿的夜生活撕碎了,我们漫步凭吊的阳光故道还会有英雄出关的回眸吗?才子死了,佳人也不知流落到何方,只剩伤心的故事还依稀在流传。
可堪玩味的心情之物是否也越变越孤独。
回到故乡,去采撷你多年不见的信物吧!桃花几朵,柳枝一段,荷叶片片,野菊满园。
我们的性情就像第一封情书初绽露出快乐的现场版,那时的感觉一定美丽极了。
可惜农村是愈加的回不去了,不是路途遥远行程不便,而是城市的点点滴滴让你我越来越忘了回家的路。
乡愁被不可救药的当成商品出卖,旅游线路图明确标示了乡愁的方向吗?摆在超市货架上的家乡米酿有少年离家那一晚的甘醇吗?站在桥头日复一日等待的小芳会迎来情歌的传唱却永远等不来远走的爱人。
农家饭庄的田园美食醉倒城里人却丝毫无助于我们对知青生活的爽朗回忆,因为这一切都是用等价交换的金钱换来的。
乡愁,或许是儿时越飞越高的风筝,或许是“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或许是长河秋月落日余晖,或许是征人此去忆君长安。
别样的旷味,一样的离愁别绪,它是在自我感悟中步步提升的一种直面人生的书写。
它不应该最终沦为城市博物馆里供人赏玩的历史珍藏。
它是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交织共鸣,就像一条绵延在人类记忆里的河流穿越历史的烟尘而来,那样的奇诡,那样的卓绝。
乡愁是对现实主义的一种反动,是在世俗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上的一种浪漫出逃。
也许我们可以说乡愁就是一匹罗曼谛克的思想骏马在故乡与他乡之间的赛跑。
它是“马伫塞外雄关,望天山怀张骞”。
“车过河北高阳,临易水追荆轲”的别样思绪。
毕竟乡愁的存在,是一种幸福的燃烧,是甘甜的烛光照亮脚下的路。
就像在万千的地名中上苍独独让我选择了故乡一样,乡愁不老,乡愁馨香,我们“怀着乡愁寻找家园”不正是永续不灭的精神归依。
乡愁,让你我在沉思的瞬间总会想起梦中萦绕千回呼唤千回的那个芳名。
这是人世间最不朽的绿叶,它骄傲的立足,尽管忧伤,却不改灿烂。
风吹云动中,永留有“我思故我在”的魅力。
(选自《经典美文》2011年第4期)乡愁,发生在辽阔的原野——《后现代乡愁》内容赏析乡愁是什么?乡愁是对家乡的思念,是对故土的眷恋,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
乡愁是儿时的风筝,乡愁是慈母手中的针线,乡愁是长河秋月落日余晖,乡愁是对柴米油盐的回顾。
辽阔的原野是乡愁的发源地,现代化的城市是埋葬乡愁的墓场。
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移民,谁不思念自己的家乡?当人们在后现代城市中寻觅那久已失去的乡愁的时候,会突然觉得乡愁就在遥远乡村的竹篱茅舍之中。
选文通过对后现代乡愁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乡愁的赞颂之情,乡愁不老,乡愁馨香,乡愁是永续不灭的精神归依。
首先,乡愁发生在辽阔的原野。
乡愁发生地在哪里?不会发生在繁华的都市,不会产生在高楼大厦。
它产生在被现代人遗忘的乡舍与村庄,“萌芽在朴素的地方,生发在辽阔的原野。
”当我们回到了久别的故乡,那多年不见的信物会出现在我们的眼前:“桃花几朵,柳枝一段,荷叶片片,野菊满园。
”这正是我们朝思暮想的故乡。
在这片可爱的土地上,曾经有“少年离家”的甘醇;曾有小芳站在马路边的倩影;曾有醉倒城里人的“农家饭庄”;曾有知青留下的欢歌笑语。
这些永远难以抹掉的乡土之情,就是潜藏在我们心中永恒的乡愁。
其次,乡愁是对过去的回忆。
对过去的回忆是乡愁的绝版。
乡愁“是儿时越飞越高的风筝”,当我们在杨柳吐絮,春风和煦的春光里,和父母牵手一起拉着越飞越高的风筝时,那是何等的开心。
可随着年龄的增长,它只能植根于我们的记忆中,成为永恒的回忆;乡愁是“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我们仿佛看到了煤油灯下,老母亲两眼昏花,满头白发,在为儿女们缝补衣裳。
穿上千缝万补的衣服,儿女们心情又是何等的踏实,然而,现代社会又有谁在穿缝补过的衣服?。
乡愁又是长河秋月落日余晖。
夏日,当夕阳西下,农人们扛着农具回到自己茅舍的时候,河里的蛙声、树上的蝉声、田里的蛐蛐声,宛如交响乐一般在和鸣,这多么令人陶醉啊。
多少年后再做回忆,不正是一种乡愁吗?再次,乡愁是一种幸福在燃烧。
有乡愁的人是幸福的,经常性的对过去进行回忆,会使自己更加怀念过去美好的岁月,更加珍惜眼前美好的时光。
“乡愁是对现实主义的一种反动,是在世俗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上的一种浪漫出逃。
”乡愁是思想的“骏马在故乡与他乡之间的赛跑”。
乡愁的存在,“是一种幸福的燃烧,是甘甜的烛光照亮脚下的路。
”因此,作者我们要永保“我思故我在”的魅力。
乡愁,难忘乡间的竹篱茅舍——《后现代乡愁》细节揣摩本文作者为了表现“原野”是乡愁的发生地,采取了细节描写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乡愁是慈母手中的针线。
这一细节让人联想到一位花白头发的老母亲,在煤油灯下为即将出行的儿子缝补衣服,她千针万线,细致入微,把她对儿子的无比眷恋之情全部缝在了衣服里,此情此景怎能不让人永远铭刻心中?几十年后,尤其是身在异乡的儿子,回想起这一幕,定会有无限的怀念之情。
第二、乡愁是乡间的竹篱茅舍。
乡村的蓝瓦青砖,土坯小房,青石台阶是远在异乡者少年生活的地方,这里有很多难以忘怀的童年故事:曾在青砖上弈过棋,曾在土坯墙上找蛐蛐,曾在台阶上拍过球。
曾在乡间的竹篱茅舍听老人们讲天上的牛郎织女、说古今中外的神话传说、讲述那些曾经发生的故事。
而今,回想起来真是如在眼前,如闻其声。
第三、乡愁是小芳多情的恋歌。
在乡村的田野上,曾经出现过多少令人难以忘怀的情感故事:“九九艳阳天”、“刘三姐妙语对阿牛”“阿妹名字叫小芳”,漓江畔的山歌、陕北的信天游,其中蕴含着无数的人间真情。
可它都发生在乡间,发生在溪流旁,树林里,土丘上。
这是乡愁的发源地,这里有着永不熄灭的乡愁。
第四、乡愁是长河落日的余晖。
这是十分动人的一个细节。
它把乡愁放在了无限辽阔的旷野之中,引发人们的遐想。
试想,在茫茫的大漠之中,太阳即将落山,此时出现在面前的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断肠人在天涯。
”这是特殊的乡愁,这是动人的一幕。
置身于这样的情境之中,会让人产生无比的思乡之情。
第五、乡愁是世俗的柴米油盐。
乡愁不在高楼大厦,不可能产生在现代化的城市当中,它就在乡村人生活的每个细节中。
袅袅炊烟、田间地头、柴米油盐、手足之情,它看似十分普通,但客居在外的游子,将是永存记忆深处的乡愁。
难怪乎诗人余光中在《乡愁》中写道:“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可见,生活中每一件细小之事都可能成为乡愁的内容。
乡愁,永不熄灭的幸福回忆——《后现代乡愁》艺术特色散文《后现代乡愁》是一篇文辞极佳的美文。
文章语言精粹,句子长短错落,层次罗列有致;比喻、排比、引用交互运用,使文章形象感人;作者围绕着主题联想丰富,让读者感受的了作者驾驭散文的不凡功力。
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一、长短句子交互,错落有致。
散文在行文过程中,作者采用了长、短句交互使用的手法,使得句子错落有致,给人以参差之美。
如:写回到故乡时用了四个短句:“桃花几朵,柳枝一段,荷叶片片,野菊满园。
”把农村的四种景物展现了出来,其中“几朵”“一段”“片片”“满园”四个数量词,写的极为经典,这样的句子既简洁,又能突出乡村的特点。
再如第二段写对现代城市的感悟时用了两个长句:“我们满足于坐在摩天大楼的落地玻璃窗后面欣赏街市摩肩擦踵的人流,我们愉快的目睹霓虹灯随着夜幕中买醉的俊男靓女的一声声欢歌把明天统统照亮。
”这两个句子写出了作者对城市的人们对“高楼大厦”“霓虹灯”的陶醉,而忘记了“乡愁”。
句子深刻而有哲理。
文章就是这样,或长句,或短句,长短句交错使用,对后现代人的“乡愁”观进行了深刻的阐释,使读者从中懂得“我思故我在”的道理。
二、妙用修辞手法,形象生动。
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这篇散文赢得了读者。
文章多处运用了比喻、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使“乡愁”变得具体形象,使人容易理解。
如排比句:“或许是儿时越飞越高的风筝,或许是‘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或许是长河秋月落日余晖,或许是征人此去忆君长安。
”这一组排比句都用不甚确切的词语写出了乡愁的内容,使“乡愁”内容落到了实处。
再如比喻句:“它是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交织共鸣,就像一条绵延在人类记忆里的河流穿越历史的烟尘而来,那样的奇诡,那样的卓绝。
”作者把乡愁放在历史的角度来认识,把它比作“一条绵延在人类记忆里的河流”,形象地表明了乡愁不断,乡愁永恒。
还有引用句:“它是‘马伫塞外雄关,望天山怀张骞’。
‘车过河北高阳,临易水追荆轲’的别样思绪。
”作者引用古人对联中的两句,说明对古人的回忆,对历史的回味是甘甜的烛光,是一种幸福在燃烧。
三、作者联想丰富,形散神凝。
好的散文,作者常常是联想的高手,他的联想可以是天上地下,可以是国内国外,而这些联想又常常与主题有着密切的联系。
如文章中作者为了展现乡愁的发源地,写到了桃花、柳枝、荷叶、野菊,写到了超市货架上的家乡米酿、桥头小芳、农家饭庄的田园美食、知青生活,还有儿时的风筝、长河秋月、落日余晖、征人等等,这些丰富多彩的联想,乍看十分散乱,它却紧紧地围绕着主题,很好地体现了形散神凝散文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