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一、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主人公别里科夫的性格特征及其在当时社会环境中的形象意义。
2. 分析作品通过别里科夫这个人物所揭示的社会现象和问题。
3. 领会作者通过对别里科夫的描绘,所表达的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思考。
4. 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分析别里科夫的性格特征,理解其在作品中的象征意义。
2. 教学难点:深入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联系现实思考作品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象。
3. 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段落,分析别里科夫的形象特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契诃夫及作品《装在套子里的人》的背景。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感知别里科夫的形象。
3. 分析讨论: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别里科夫的性格特征,理解其在作品中的象征意义。
4. 联系现实: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思考作品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5. 总结提高:对本次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请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别里科夫的性格特征及其在当时社会环境中的意义。
2. 谈谈你对作者通过对别里科夫的描绘所表达的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思考的理解。
3. 选取一个你认为具有代表性的段落,分析别里科夫的形象特点。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别里科夫性格特征的理解程度,以及对其象征意义的把握。
2. 评价学生对作品所反映的社会问题的思考深度,以及与现实的联系。
3. 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以及分析问题和表达能力的提升。
七、教学拓展1. 推荐学生阅读契诃夫的其他作品,如《小公务员之死》、《胖子和瘦子》等,以便更深入地了解作者的创作风格和社会批判思想。
2. 组织学生进行文学创作活动,如写一篇以“装在套子里的人”为主题的小故事,或者创作一篇关于别里科夫的感想随笔。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理解,使学生了解小说的情节,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 培养学生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通过对小说的解读,引导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套子”,提高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小说的情节,分析主人公别里科夫的性格特点。
2. 深入解读小说主题,探讨现实生活中的“套子”。
三、教学难点1. 分析别里科夫的性格特点,理解其对现实生活的恐惧和逃避。
2. 引导学生从小说中跳出,思考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分析小说中的问题。
2. 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对具体案例的解析,使学生理解小说主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作家契诃夫及其作品《装在套子里的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小说,回答相关问题,了解小说情节,分析主人公别里科夫的性格特点。
3.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深入解读小说主题,探讨现实生活中的“套子”。
4.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加深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对小说主题的思考和反思。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了解契诃夫的其他作品,比较其写作风格和主题思想。
2.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关于现实生活中的“套子”的文学作品,拓宽视野。
七、课堂互动1.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对小说主题的理解和思考。
2. 选取代表性的观点进行全班交流,促进思想的碰撞。
八、作业布置2. 选择一部关于现实生活中的“套子”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写一篇读书笔记,分享自己的感悟。
九、教学评价2. 结合学生的反思和感悟,评价学生对小说主题的思考和批判思维能力的提升。
十、教学反思1. 总结本次教学活动的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2.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评价,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十一、教学延伸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分别扮演小说中的不同角色,体会角色的心理和情感。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分析主人公别里科夫的性格特点和社会背景。
掌握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讽刺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
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文学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提高文学素养。
引导学生思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培养社会责任感和批判精神。
二、教学重点理解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关系。
分析主人公别里科夫的性格特点和社会背景。
掌握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讽刺手法。
三、教学难点理解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讽刺意味。
分析主人公别里科夫的性格特点和社会背景。
引导学生思考小说主题和作者观点。
四、教学准备教材:《装在套子里的人》文本参考资料:有关别里科夫时代背景的资料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入新课,简要介绍《装在套子里的人》的作者和背景。
提问学生对小说的初步了解和期待。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小说,理解情节和人物关系。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
3. 分析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主人公别里科夫的性格特点和社会背景。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4. 象征与讽刺:教师讲解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讽刺手法。
学生举例分析,深入理解作品的意义。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小说主题和作者观点。
六、教学拓展1. 比较阅读:教师提供其他有关社会现实主义题材的文学作品,如契诃夫的《小公务员之死》。
2. 创意写作:学生以“装在套子里的人”为灵感,创作一个短篇故事或一篇散文,表达自己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思考。
学生互相分享作品,进行评价和讨论。
七、课堂小结学生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和参与情况。
八、作业布置学生完成一篇关于《装在套子里的人》的读后感,不少于500字。
学生预习下节课的内容,准备参与讨论。
九、课后反思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情况。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装在套子里的人》,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
2. 分析别里科夫这个人物形象,探讨其对现实社会的批判意义。
3. 学习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讽刺手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4.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小说的语言风格和氛围。
2. 人物分析:分析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探讨其性格特点和心理状态。
3. 主题探讨:讨论小说的主题思想,思考别里科夫对现实社会的批判意义。
4. 象征手法和讽刺手法的学习: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讽刺手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三、教学重点1. 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分析。
2. 小说的主题思想的探讨。
3. 象征手法和讽刺手法的学习。
四、教学难点1. 别里科夫的心理状态的理解。
2. 对小说主题思想的深入探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作者契诃夫及其作品《装在套子里的人》。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小说的语言风格和氛围。
3. 人物分析:分析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探讨其性格特点和心理状态。
4. 主题探讨:讨论小说的主题思想,思考别里科夫对现实社会的批判意义。
5. 象征手法和讽刺手法的学习: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讽刺手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六、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讨。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实例来理解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讽刺手法。
3. 采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七、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背景资料,如作者契诃夫的简介、小说创作背景等。
2. 准备小说中相关情节的案例,用于分析和讨论。
3. 准备教学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八、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后读后感作业,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8.课堂小结,当堂检测
8.1主题回顾:请学生简要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包括《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基本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
8.2文学鉴赏:请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文学鉴赏方法,如人物塑造、情节安排、语言风格等。
8.3主题思考:请学生思考作品所反映的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以及这些主题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可以利用图书馆或在线资源,进一步研究契诃夫的作品和俄罗斯文学。
-鼓励学生参加文学社团或读书会,与同学分享阅读体验和心得。
-学生可以尝试写作,如撰写文学评论或创作短篇小说,培养自己的文学创作能力。
3.课后作业
-让学生选择一篇契诃夫的其他作品进行阅读,并撰写读后感或文学评论。
-设计一个关于《装在套子里的人》的人物分析作业,让学生深入探讨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和命运。
-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研究能力。
课堂小结,当堂检测
1.课堂小结
1.1主题回顾: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包括《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基本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
1.2文学鉴赏:总结本节课所学的文学鉴赏方法,如人物塑造、情节安排、语言风格等。
1.3主题思考:引导学生思考作品所反映的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以及这些主题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3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学生对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的理解不够深入,难以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举例:作品中别里科夫所处的社会环境对其性格形成和命运的影响,学生需要深入分析才能理解。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
-教学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音响系统)
-教室内的白板或黑板Βιβλιοθήκη -学生教材《装在套子里的人》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3.2《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
部编版语文教材必修五下册第六单元《装在套子里的人》【课标分析】新课程标准对高中语文阅读与鉴赏的要求有以下几点:1.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
2.注重个性化阅读,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3.注重合作学习,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
在阅读鉴赏中,了解小说的基本特征及其主要表现手法。
高中语文新课标指出,高中生能够做到观点鲜明、有说服力,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必须为学生搭建表达自我的平台,重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表现欲,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高中语文课堂应该是开放的、轻松的,给高中生提供充分的拓展空间,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主动权,强化情感体验,掌握语文学习技巧和学习习惯,促进高中生创新精神与语文能力的共同提升。
【教材分析】《装在套子里的人》是统编版语文教材必修五下册第六单元的第13课的课文,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的一篇短篇名著小说《套中人》的大部分谈话节选内容。
文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胆小怕事、反对一切社会变革的保守分子别里科夫的形象。
在教学中,应该先要了解作者相关情况,才能“知人论世”,更准确深入解读作品。
本文属于小说,故在分析作品过程中还是要紧扣小说的几大要素,在把握情节的基础上,能够深入分析人物形象,挖掘其主题。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了解契诃夫及其作品;抓住“套子”,理清文章结构2.探究别里科夫之死的原因,分析典型环境中的人物形象。
【重难点】对别里科夫死因的探究。
【学法指导】1.通过预习,结合注释扫除语言障碍。
2.研读文本,合作交流。
【教学流程】一、新课导入出示“老掌柜”难舍芭蕉扇,这位难舍芭蕉扇、惧怕电风扇的掌柜,是位老实本分的市民,他文化低,眼界窄,接受新事物迟钝。
诗人用幽默的诗句调侃一番,不禁让我想到鲁迅笔下那个说着“一代不如一代”的保守落后的九斤老太,那个只要镇上出点什么动静就总是忧心忡忡地担心“可别出什么事啊”的见风使舵的奥楚蔑洛夫。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 分析小说中主人公别里科夫的性格特点和社会背景。
3. 探讨小说所反映的沙皇俄国时期的社会现实和作者的批判意图。
1.2 教学内容1. 小说情节梳理:别里科夫的人生经历和与他人的关系。
2. 主人公别里科夫的性格特点分析:胆小、保守、逃避现实。
3. 社会背景介绍:沙皇俄国时期的专制制度和压迫。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分析和理解。
2. 小说中对沙皇俄国社会现实的批判。
2.2 教学难点1. 别里科夫性格特点的深入理解和对社会背景的把握。
2. 小说主题思想的挖掘和探讨。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对小说情节、人物关系和社会背景进行讲解。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小说的主题思想和批判意图。
3.2 教学手段1. 课本:提供小说的文本和相关的注释解释。
2. 多媒体:使用图片、视频等资料辅助教学。
第四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4.1 教学步骤1. 引入:介绍作家契诃夫和小说背景,引起学生兴趣。
2. 阅读:学生自读小说,理解情节和人物关系。
3. 讲解:对小说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讲解和分析。
4.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小说的主题思想和批判意图。
5. 总结:对小说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4.2 时间分配1. 引入:5分钟2. 阅读:25分钟3. 讲解:30分钟4. 讨论:15分钟5. 总结:10分钟第五章:作业与评价5.1 作业1. 请学生写一篇关于《装在套子里的人》的读后感,包括对主人公别里科夫的理解和对小说主题的思考。
5.2 评价1. 通过学生的读后感作业,评价学生对小说的理解和思考深度。
2. 在课堂上,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评价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第六章:教学拓展与延伸6.1 教学拓展1. 比较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反映沙皇俄国时期社会现实的小说,如托尔斯泰的《复活》等,以便学生对历史背景有更深入的了解。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分析主人公别里科夫的性格特点和社会背景。
掌握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讽刺意味。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爱好,增强阅读文学作品的积极性。
通过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培养学生对人性的思考和关注。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作者契诃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简述小说的情节和主要人物。
2.2 课文阅读让学生阅读课文《装在套子里的人》。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细节,理解人物性格和情节发展。
2.3 讨论与分析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深入探讨小说的主题和象征意义。
第三章:教学活动3.1 课文复述学生进行课文复述,加深对情节和人物的理解。
3.2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小说中的角色,进行角色扮演活动。
通过角色扮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性格和情感。
3.3 象征分析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如“套子”的象征意义。
学生进行小组分享,总结象征手法的运用和作用。
第四章:教学评估4.1 课文理解测试设计一份课文理解测试题,测试学生对课文情节和人物的理解程度。
4.2 小组讨论评估对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进行评估,包括参与程度、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4.3 象征分析评估对学生在象征分析中的表现进行评估,包括对象征手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相关作品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契诃夫的其他作品,如《小公务员之死》等,进行比较和分析。
5.2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创作一篇小故事或短剧,进行创意写作练习。
5.3 课堂展示学生可以选择一个章节或情节,进行课堂展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创作。
第六章:教学目标6.1 知识与技能能够分析小说中的幽默与讽刺手法。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基本内容,把握作品的主题和结构。
(2)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人物形象,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文学、追求真理的热情。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基本内容,把握作品的主题和结构。
(2)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人物形象,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 教学难点:(1)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的把握。
(2)如何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与社会现实的联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契诃夫及其作品风格。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装在套子里的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作品的主题和结构。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人物形象,分析其深层含义。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教师讲解:(1)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和讲解。
(2)重点解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作品的主题和象征手法。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思考作品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装在套子里的人》,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3. 选择一部现实主义文学作品,进行阅读鉴赏,分享阅读感悟。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程度。
2. 学生对作品主题和象征手法的领悟能力。
3.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4.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和深度。
六、教学内容6. 课程内容:分析课文中的环境描写,探讨其对主题的暗示作用。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一、教学目标1. 理解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的主题思想和情节内容。
2.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3. 掌握小说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内容1. 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情节梳理和主题思想分析。
2. 主人公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分析。
3. 小说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的举例分析。
4. 学生分组讨论和分享对小说的理解和感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情节内容、人物形象分析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2. 教学难点:对小说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讲授法:教师对小说情节、人物形象和修辞手法进行讲解和分析。
2.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和分享对小说的理解和感悟。
3. 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举例分析小说的语言特色和修辞手法。
4. 多媒体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和文献资料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的作者和背景信息,激发学生的兴2. 情节梳理:教师简要介绍小说的情节内容,引导学生熟悉故事发展。
3. 人物分析:分析主人公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引导学生关注其他重要人物。
4. 修辞手法分析:举例分析小说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解释其在文中的作用。
5. 学生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小说的主题思想和自己的感悟,分享给全班同学。
6. 总结与反思: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强调小说的主题思想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如写一篇关于小说主题思想的短文。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分享环节的积极程度和思考深度。
2. 学生作业质量:评估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包括对小说主题思想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学生考试成绩:通过考试或测验了解学生对小说内容、人物分析和修辞手法的掌握程度。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把握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能够分析别里科夫的性格特征及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3)能够领悟作者通过对别里科夫形象的刻画,对现实社会的讽刺和批判。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剖析小说的情节、人物和主题。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学会将文学作品与现实社会相联系,提高批判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喜爱,提高文学素养。
(2)培养学生敢于挑战权威、追求真理的精神品质。
(3)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社会,培养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小说的情节梳理,人物形象分析。
(2)作者的创作背景及写作特色。
(3)作品的主题思想及现实意义。
2. 教学难点:(1)别里科夫性格特征的深入剖析。
(2)作品现实意义的挖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列夫·托尔斯泰及其作品《装在套子里的人》,引导学生关注现实主义文学。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小说,了解基本情节,初步感受人物形象。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别里科夫的性格特征及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4. 教师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剖析别里科夫形象。
5.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 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别里科夫的性格特征及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2. 请谈谈你对小说主题思想的理解,并结合现实社会进行分析。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让学生阅读其他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如契诃夫的《小公务员之死》,对比分析别里科夫与小公务员的性格特征及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2. 影视欣赏:组织学生观看根据《装在套子里的人》改编的影视作品,引导学生从视觉角度感受作品氛围,进一步理解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基本情节,把握主要人物形象。
(2)能够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理解小说主题。
(3)能够鉴赏小说中的优秀语言表达,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感知小说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2)运用讨论法,分组探讨小说的象征手法及主题。
(3)学会通过细节描写,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阅读能力。
(2)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关注社会的美好情感。
(3)引导学生认识人性的复杂性,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小说情节的把握,主要人物形象的鉴赏。
2. 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理解小说主题。
3. 学会通过细节描写,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三、教学难点1. 小说中象征手法的识别与理解。
2. 如何把握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四、教学方法1. 自主阅读:让学生独立阅读小说,感知情节,体会人物情感。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实例分析法:以具体情节为例,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契诃夫及《装在套子里的人》,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阅读:让学生独立阅读小说,感知情节,体会人物情感。
3. 分析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关注主要人物,分析其性格特点。
4. 象征手法探讨:分组讨论小说中的象征手法,理解小说主题。
5. 细节描写分析:以具体情节为例,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6. 总结提升:概括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知识点。
六、教学内容拓展1. 对比分析:将《装在套子里的人》与其他相关作品进行对比,如契诃夫的其他小说,以及其他作家的类似题材作品。
2. 时代背景探讨:深入了解契诃夫创作《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时代背景,分析作品与社会背景的关系。
3. 文学流派认识:介绍现实主义文学流派,探讨《装在套子里的人》的现实主义特点。
七、教学活动设计1. 小组讨论:分组进行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于小说中象征手法的理解,以及作品主题的感悟。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基本情节,分析主人公别里科夫的性格特点,探讨作品的主题思想。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人性的思考,增强对现实社会的认识。
1.2 教学内容1.2.1 小说情节梳理:让学生阅读小说,了解别里科夫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
1.2.2 主人公性格分析:分析别里科夫的性格特点,如保守、害怕变革、自私等。
1.2.3 主题思想探讨: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思考人性的弱点和社会的弊端。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理解小说情节,掌握主人公别里科夫的性格特点。
2.1.2 探讨作品的主题思想,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2 教学难点2.2.1 分析别里科夫矛盾心理的表现及其成因。
2.2.2 深入理解作品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启示。
第三章:教学过程与方法3.1 教学过程3.1.1 课堂导入:简要介绍作者契诃夫及其作品《装在套子里的人》。
3.1.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小说,梳理情节,了解主人公别里科夫的人生经历。
3.1.3 合作交流:分组讨论,分析别里科夫的性格特点,分享各自的看法。
3.1.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3.1.5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小说的理解。
3.2 教学方法3.2.1 阅读法:让学生自主阅读小说,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2.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3.2.3 讲解法:针对学生的讨论和疑问,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4.2 课后作业评价: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批改,了解学生对小说内容的掌握程度。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六单元13.2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部编版必修下册
6. 增强自主学习能力:课后作业的布置,旨在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深入思考,培养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 分析小说中别里科夫的形象特点及其象征意义。
2. 理解小说的叙事技巧及其在写作中的应用。
- 观看不同版本的《装在套子里的人》改编作品,讨论不同艺术形式如何表现小说的内涵,并撰写观后感。
- 阅读文学评论文章,学习评论家的分析方法,尝试从文学批评的角度对小说进行深入分析,提升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七、典型例题讲解
例题1:
题目:分析别里科夫的形象特点,并讨论这一形象对小说主题的揭示作用。
答案:别里科夫的形象特点包括胆小怕事、墨守成规、孤独封闭等。这一形象揭示了小说主题:社会对个人的束缚和压迫,以及个人在体制下的无奈和悲哀。
- 在分析小说社会意义时,教师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
3. 案例分析法: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分析,让学生从中发现共同点和差异,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 比如将《装在套子里的人》与鲁迅的《阿Q正传》进行比较,探讨两位主人公在社会现实中的挣扎与矛盾。
教学手段:
- 阅读关于19世纪末俄国社会历史背景的资料,包括沙皇专制、农奴制改革、知识分子角色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的社会背景。
- 收集和观看与《装在套子里的人》相关的电影、戏剧改编作品,比较不同艺术形式对原著的诠释。
- 阅读文学评论家对《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分析和评论,从不同角度理解小说的艺术价值和主题思想。
- 思考预习问题:针对提出的问题,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观点和疑问。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教学目标:1.品读文本,把握别里科夫、柯瓦连科、华连卡的形象。
2.联系现实,探究别里科夫在特定环境中的性格成因及其社会意义。
二、教学重点:通过朗读、分析、表演,学会抓住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神态描写分析人物的方法,从而能较全面的把握别里科夫、柯瓦连科、华连卡的形象。
三、教学难点:能够结合文本分析,联系时代,较准确的探究出处在时代重压下的小人物——别里科夫的社会意义,并说明对自身的启迪。
四、课时安排:一节课五、学习方法:合作探究、读写结合、演评结合六、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学校“舞雩话剧社”准备举办课本剧大赛,以班级为单位报名,现向全体学生发出邀请。
经过讨论,我们决定表演《装在套子里的人》,本节课咱们要共同完成一些准备工作......问题1:为了演好这出戏,我们先得把握好本文的哪些内容?[明确]学习目标:1.品读文本,把握别里科夫、柯瓦连科、华连卡的形象。
2.联系现实,探究别里科夫在特定环境中的性格成因及其社会意义。
(二)学习活动一:读戏编戏,躬身入戏任务单:(出示课件)1.【舞台说明编写(1)】剧中人物表、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服装、道具。
2.【剧情筛选幕名编写】筛选精彩矛盾冲突【任务单1】师生进行舞台说明编写问题3.同学们根据我们速读的要求,解决以下几个问题:哪些人物是我们本剧中的主要人物,本剧设置的时代背景、地点是什么以及主要人物别里科夫所需的服装道具都有哪些。
[明确]剧中人物表:别里科夫、柯瓦连科、华连卡(主要人物)、布尔金(讲述人)、次要人物略;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19世纪末,沙皇俄国统治时期,俄国的一个小城,受欧洲进步文明潮流的影响,俄国也兴起变革之风,尤其在进步的知识分子和贵族中间,要求自由民主、改变专制秩序的呼声日趋强烈。
面对汹涌的变革浪潮,沙皇政府采取一切暴力手段镇压、逮捕革命者,查封进步刊物,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
警探遍布大街小巷,告密者横行,一切反动势力勾结起来对抗进步的潮流,竭力维护腐朽没落的沙皇统治......服装、道具:雨鞋、雨伞、暖和的棉大衣、黑眼镜、棉花堵住耳朵眼。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优秀5篇】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教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教案呢?为了让大家更好的写作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相关内容,小编精心整理了5篇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欢迎查阅与参考。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总结别里科夫人物性格,分析全城人害怕别里科夫的原因,体悟最后一段的深刻含义,提高学生的筛选概括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2 在与别里科夫的对比中分析华连卡姐弟的作用。
在诵读品味的过程里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诵读品味法,点拨法,自主探究法。
第一课时:人物形象分析一、导入穿过时光的云烟,我们看到,在一百多年前的俄国,有一场葬礼正在举行。
奇怪的是,送葬的人们的悲伤好像是装出来的。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就让我们走进《装在套子里的人》,从这场葬礼说起吧。
二、初步感知,挖掘深层含义1 切入:这场葬礼首先出现在课文倒数第三段,我们读一读。
(学生齐读倒数第三段)师:这是谁的葬礼?人们称他作什么?明确:别里科夫,装在套子里的人。
2 人们为什么叫他“装在套子里的人”?别里科夫的表现反映了他的什么性格?明确(学生回答):(1)穿着:穿雨鞋、棉大衣,把脸蒙在竖起的衣领里,穿羊毛衫,戴黑眼镜,用棉花堵住耳朵。
用具、出行:晴天带雨伞,把表装在灰色鹿皮套子里,削铅笔的小刀也装在套子里,出行坐马车也要支起车篷。
——总结出别里科夫的一个性格:封闭。
(2)居家:卧室活像一只箱子,床上挂着帐子,睡觉则用被子蒙住脑袋。
——总结出别里科夫的一个性格:胆小多疑。
(3)引导学生齐读第一段结尾和第二段,列举别里科夫思想方面的表现:歌颂过去。
官方禁止的才觉得一清二楚。
违背法令的就闷闷不乐。
——总结出别里科夫的一个性格:怀旧,极力维护旧秩序。
(4)请几个学生读别里科夫的标志性言语: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要求读出他可笑的担忧心情。
3 (1)这个装在套子里的人对周围的人们有什么影响?明确:“可是这个老穿着雨鞋、拿着雨伞的小人物,却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可是光辖制中学算得了什么?全城都受着他辖制呢!”(2)他是校长吗?不是;他是市长吗?也不是;他只不过是中学里的一位普通的希腊文教师。
13.2《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表格式)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
(观点一)我认可前一种观点。小说中有多处直接描写别里科夫的文字,能直接表现出别里科夫生活在恐惧之中,他整天畏首畏尾、战战兢兢。他不能拥有正常的生活,他和鲁迅小说中的祥林嫂有着某些相似的生活遭遇,他们都是旧制度旧思想的牺牲品。我们应该同情他。
③战战兢兢:形容因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
④安然无恙:原指人平安没有疾病,泛指平平安安、没有受到任何损伤。恙:灾祸、疾病。
⑤六神不安:形容惊慌着急,没了主意,不知如何才好。
⑥大快人心:坏人受到惩罚或打击,使大家非常痛快。
⑦筋疲力尽: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儿力气也没有了。也作精疲力竭。
六、整体感知
活动三深挖思想主旨
从人物看,华连卡姐弟是有新思想,向往自由,敢说敢为的年轻人,他们的形象与别里科夫的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出别里科夫的顽固、守旧、虚伪和腐朽,突出了别里科夫的“套子”特征。
从情节看,华连卡姐弟与别里科夫的斗争是小说的高潮,使小说情节跌宕起伏,矛盾突出。
从主题看,华连卡姐弟代表了一种新生的进步的力量,他们之间的斗争象征了他们所代表的新旧思想的斗争,而华连卡姐弟斗争的胜利象征着追求自由生活的进步力量对窒息生命的反动势力的斗争的胜利。
1.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19世纪末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短篇小说巨匠,著名剧作家。
他出生在一个由农奴赎身的自由民的家庭。父亲的杂货铺破产后,他靠当家庭教师读完中学,1879年入莫斯科大学学医,毕业后,一边行医,一边写作。
作品揭露沙皇专制的残暴,讽刺市侩的庸俗,同情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小人物”。他的小说简练朴素,情节生动,笔调幽默,寓意深刻。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小说的背景和作者契诃夫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 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理解主人公别里科夫的性格特点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3. 解读小说的主题,探讨作者对沙皇专制制度的批判和对社会变革的期待。
1.2 教学内容1. 小说背景和作者简介2. 人物形象分析:别里科夫、华连卡、索菲亚等3. 小说主题探讨: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对变革的期待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及其特点。
2. 解读小说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2.2 教学难点1. 理解别里科夫这个复杂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2. 深入解读小说主题,把握作者对沙皇专制制度的批判和对社会变革的期待。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 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探究。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深入理解小说主题。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3.2 教学手段1. 多媒体教学:利用课件、视频等展示相关背景资料。
2. 网络资源: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拓展视野。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步骤4.1 教学导入1. 介绍小说背景和作者契诃夫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 引导学生关注小说,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4.2 人物形象分析1. 分析主人公别里科夫的性格特点,探讨其对社会的影响。
2. 分析其他人物形象,如华连卡、索菲亚等,理解他们在小说中的作用。
4.3 小说主题探讨1. 引导学生从社会历史背景角度解读小说主题。
2. 讨论作者对沙皇专制制度的批判和对社会变革的期待。
4.4 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1.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第五章:教学反思与评价5.1 教学反思1.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
2.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5.2 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和测验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小说的情节,把握人物形象;(2)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鉴赏小说艺术特色;(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从人物、情节、环境等方面分析小说主题;(3)运用批判性思维,对作品进行合理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品的时代背景,理解作品的社会意义;(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3)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文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2)鉴赏小说艺术特色;(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小说主题思想;(2)鉴赏小说艺术特色;(3)运用批判性思维,对作品进行合理评价。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契诃夫及作品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情节,感知人物形象;(2)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小说基本情节,对人物形象有初步认识。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分析人物形象、情节设置、环境描写等;(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3)教师点评,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小说主题。
4. 主题解析(1)引导学生从人物、情节、环境等方面分析小说主题;(2)讨论作品的时代背景,理解作品的社会意义;(3)联系现实生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5. 艺术鉴赏(1)分析小说艺术特色,如讽刺手法、人物塑造等;(2)让学生体会作者的创作风格,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实践,如写一段讽刺性文字。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小说主题思想;2. 强调作品的时代背景,联系现实生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设计依据与教学目标】新课标强调“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
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注重合作学习,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
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是短篇小说之王契诃夫的经典之作,他塑造了一个仇视和反对一切新鲜事物,极力维护反动统治的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士形象——别里科夫,他以“套子”来拘束自己,以“套子”去控制别人,最终落得在恋人的大笑中死去的结局。
因此教学本文要引导学生从对故事情节的把握中,合作探究别里科夫的强硬与虚弱、可恨与可笑的套子形象的典型意蕴,树立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教学目标是:(1)抓住“套子”,理清情节结构。
(2)探究别里科夫之死的原因,分析典型环境中的人物形象。
(3)认识因循守旧的危害性以及勇于创新的重要性,增强创新意识。
重难点是:(1)抓住“套子”,理清情节结构。
(2)探究别里科夫之死的原因,分析典型环境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一、以诗引入,激发兴趣“老掌柜”难舍芭蕉扇(陈显荣)要我换电扇,且慢复且慢!不怕花钱多,就怕担风险:雨天怕打雷,晴天怕触电;倘若螺丝松,飞来大刀片,重者削脑袋,轻则上医院。
还是稳妥点,仍用芭蕉扇,只要拼命摇,照旧能解汗!师:这位难舍芭蕉扇、惧怕电风扇的老掌柜,现实生活中,还大有人在。
诗人幽他一默,希望这些人能解放思想,别老捧着老皇历不放。
世界著名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为我塑造了一个有过之而无不及的顽固保守、僵化致死的可笑形象——“别里柯夫”。
别里柯夫之死的原因何在?这个形象能给我们以怎样的启迪?让我们一起来研读《装在套子里的人》。
(高中学生的思想一般比较鲜活,他们能很快接受新事物,对保守拘泥于旧规矩的人普遍反感。
从他们厌恶的对象自然援引到课文上来,很容易调动学生对研讨对象——别里柯夫产生厌恶的感情基调,这种反向进入的方式也能使他们产生好奇心,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整体感知,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抓住“套子”理出情节结构。
自读思考,小组讨论,课堂交流整合第一部分(1-4):介绍别里科夫的套子式的外表、套子式的生活习惯,套子式的思想性格。
第二部分(5-倒数第三段):别里科夫与华连卡套子式的恋爱。
开端:结识华连卡发展:漫画、骑车事件高潮:与柯瓦连科争吵结局:恋爱最后失败第三部分(最后两个自然段):套子式的结果——别里科夫之死。
(小说的情节始终是学生关注的热点,从梳理情节入手,可以很自然很顺畅地使学生了解文章内容,而扣“套子”概括表述的要求,也有效地引导了学生关注文本的重点。
这为学生进一步探查别里柯夫这一形象特征的内在意蕴作了必要的铺垫。
而在这基础上的深入研讨就不至于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了。
整体感知对培养学生思维的全面性、准确性、深刻性也都有很大的好处。
)三、合作探究,理解人物形象(一)合作探究“别里科夫之死”专案调查:别里科夫是自杀?还是他杀?情境:1898年夏季的一天,沙皇统治下的俄国,在一所中学的职工宿舍里,发现一具中年男尸。
据查,死者为该校希腊文教师别里科夫,死因一直未明。
一个世纪以后,2005年,某校高二某班学生特组成专案组,对这一事件进行立案调查。
投影:调查涉及的几个方面调查一:案发背景调查二:现场勘查调查三:本人档案资料调查四:有关人士采访请分组组成“别里科夫之死”专案调查组,讨论决定该组选题。
然后小组讨论,一人执笔,共同写出该项调查报告,15分钟后,确定组内一人宣读。
并写出本案的“结案报告”(二)交流整合:1、案发背景1898年。
沙皇统治下的俄国。
由于受欧洲进步文明的影响,俄国人民要求自由民主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沙皇政府为巩固其统治,却采取一切手段进行镇压,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全国警探遍布,告密者横行,人们生活在沉闷乏味和忧惧之中。
这年夏季的一天,人们在一所中学的男教工宿舍里,发现了一具死尸,死者为男性,中年,属非正常死亡,死亡原因疑点很多。
死者生前为该校希腊文教师,平时行为古怪,谨小慎微,但又刻板古旧,以他的思想辖制着全城。
在这年的五月初突然病倒,大约一月后死亡。
死前正处于恋爱中,甚至于打算结婚。
2、现场勘查死者僵直仰躺在床上,被子蒙头,头发蓬乱,脸色苍白,眼球突出,一脸恐惧,似乎生前正遭受某种恐吓或痛苦。
耳内塞有棉花球。
身穿羊毛衫,床头堆放有黑眼镜、棉大衣,床边放有雨鞋、雨衣、雨伞。
房间里没有任何打斗的迹象。
一张女士照片扔在地下,一张漫画揉成一团。
最令人奇怪的是,房间的大箱子里几乎存有政府多年所有的公告和文件,并标注着具体发布日期。
3、本人档案资料姓名:别里科夫性别:男出生年月:某年某月某日生前职务:某中学希腊文教师住所:校男教工宿舍婚配情况:未婚口头禅:千万别出什么乱子特征:晴朗的日子也穿雨衣、雨鞋、带雨伞,穿棉大衣,竖起衣领,戴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团堵着耳朵眼儿。
人际关系:无密友,但却辖制全城,曾与女友密哈益·沙维奇·华连卡之弟柯瓦连科有过冲突,于死前一个月被其推下楼梯,但彼此没造成大的伤害。
死前状况:郁郁寡欢,闭门不出达一月之久。
死亡日期:1898年6月底或7月初。
4、有关人士采访采访对象1、华连卡问:请问您与别里科夫真心相爱吗?答:我们之间没有爱情,因为他思想守旧、心理古怪、言行怪异,我们缺乏相爱的基础,但由于校长太太的竭力撮合,我们差一点结了婚。
问:差一点儿?为什么最终没结成呢?答:他生病前的一天到我家,从楼梯上滚了下来,那实在是太可笑了。
(忍不住想笑)问:那他怎么会从楼梯上滚下来呢?答:这个我不太清楚,您还是去问我弟弟吧。
采访对象2、柯瓦连科答:那天晚上他来我家,乱七八糟地说了一些奇怪的话,令我非常气愤,于是就让他走,他却威胁我,说要把我们的谈话内容报告校长,我一气之下,就推了他一把,没想到他居然滚下去了。
问:那么他说了什么让您如此生气呢?答:他总是有那么多奇怪的想法干扰我的私生活,什么不许骑自行车,不能在大街上拿着书走,甚至不能穿绣花衬衫,简直荒谬透顶。
我本来就不喜欢这个人,这一来更讨厌他了。
问:那么这件事会不会成为他死亡的原因呢?答:噢不,这绝对不可能。
因为他当时安然无恙地爬了起来,离去时步伐也很稳健。
但他当时看到我姐姐,好像十分尴尬。
采访对象3、“我”(布尔金)问:您觉得别里科夫是个怎样的人呢?答:一个怪人。
您要是见过他一面,就决不会忘记他。
因为即使在暖和的天气里,他也裹着棉大衣。
还有,他总是说“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问:您认为华连卡的笑对他有什么影响吗?答:噢,他一定想不开的,要知道,他这种人最害怕出乱子了,眼下就要跟华连卡结婚,却自己闹出这么个乱子,他心里一定受不了的。
他确实是一个可笑的典型,他的所作所为太有讽刺性了,他在别人的笑声中死去,正表明了他的可悲、可怜与可笑。
问:有什么人和他结过怨吗?答:没有。
但实际上每个人都讨厌他,不会有人会为他的死亡悲伤。
但也决没人会冒着危险去杀他,他俨然是一个皇家警察,全校甚至全城的人都受着他的辖制,什么人都怕他呢。
5、结案报告本组通过对别里科夫一案的调查与分析,得出结论:别里科夫之死既属于他杀的范畴,又属于自杀的范畴。
一方面,从别里科夫日常穿着与习惯,我们不难看出他的思想是极为保守的,仅仅是看到华连卡兄妹骑自行车,他便无法接受,而华连卡并无恶意的笑就足以让他想不开,以至郁郁而死,因此,本组裁定,思想的极端保守和顽固,最终使他精神崩溃,这是促使别里科夫自杀的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别里科夫的死亦属他杀。
华连卡的一笑是别里科夫致死的直接原因,但从根本上说,原因却是沙皇统治者采取的高压政策,可悲的是,别里科夫本人甘当统治者的鹰犬,心灵僵化死亡,这才是杀害别里科夫的罪魁祸首。
综上所述,本小组做出最终裁定:沙俄人民应当奋起推翻沙皇的残酷统治,从根本上解除人们思想保守之源,而保守的人更应更新观念,走出套子的怪圈,明眼看世界,摒弃一切腐朽的旧制度,让思想重现生机。
(教学内容是在教学过程中生成的,教师的作用是观察者、发动者、支持者。
真正的生成主体是学生。
从某种程度上说,语文教学内容的生成过程,就是教学目标的实现过程。
语文学习的特殊性之所在,就在于“感觉”即“掌握”。
由谁来“感觉”,就由谁来“掌握”。
别里柯夫之死专案调查的设计,这种设计就是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多重对话,不断加深“感觉”的过程,能提高学生生成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的提高)。
四、设计墓联,拓展延伸别里科夫死了,但生活还有许多“别里科夫”存在。
学校决定为别里科夫立一块墓碑,为了警示后人,现征集墓联。
设一等奖3名、二等奖6名,三等奖10名。
所有获奖者的作品均张贴在“学习园地”里。
要求:形式上,墓联要符合对联特征。
内容上,符合别里科夫形象的主要特点,能体现设计者的态度与感悟,有时代精神和教育意义。
附墓联:1 、守旧必死,创新乃活。
2 、因循守旧老套子,鼎新革故新路子。
3 、为套子生活所套,因终身大事而终。
4 、拘守老套子死路一条,树立新思想前途无量。
5 、老调子老套子老顽固,新思想新生活新人类。
6 、雨帽雨衣雨伞雨鞋身上有,法制法规法律法令心中存。
7 、谨小慎微,心惊胆战,战战兢兢过日子;遵纪守法,诚惶诚恐,恐恐惧惧上西天。
【教后反思】以上教学设计。
体现了以下“三性”:1 、建构性——建构认知策略,增强智慧技能。
智慧技能是指运用概念和规则处理外界信息的能力。
认知策略是一种特殊的智慧技能,是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内调空的能力。
学习过程既是对教材的发现过程,也是学习者主动介入教材并对教材进行解构和重构的过程,学习主体只有亲历了这一过程,认知策略、智慧技能才能有效建构于学生的内部结构中。
根据加涅的教学设计理论,智慧技能应作为教学设计的主要框架,其在建构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形式是由学生执行的一连串步骤和活动。
引导学生在对“套子”的行为表征、套子的思想根源、套子的终极结果的初步感知的基础上,探究别里柯夫之死的原因,进而深入理解作者通过形象所传达的理想关系——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自我的和谐关系以及对因循守旧者的憎恨、对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的呼唤的感悟。
立足文本的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的培养,言语信息才能深入到学生的精神世界中,从而使学生的精神世界达到重新建构。
2 、对话性——显性交流与隐性交流相结合。
根据对话理论,对话的双方可以是师生,是生生,也可以是学生与文本之间展开交流,甚至是学生与自己内心展开交流,前两者为显性交流,后两者为隐性交流。
而别里柯夫之死的专案调查,则是注重显性交流与隐性交流的结合,学生带着问题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依据自己的“前理解”(原有的知识经验)去对话,这是历时性对话;而生生对话,师生对话是共时性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