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言与情感的路上穿行
男女大脑在语言处理和理解上的差异
男女大脑在语言处理和理解上的差异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男女大脑在许多方面存在差异,其中包括语言处理和理解。
本文将介绍男女大脑在这方面的不同之处,并探讨这些差异的原因。
一、语言产生与处理方面的差异在语言产生和处理的过程中,男女大脑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
研究表明,女性往往在语言产生方面更为流利,表达能力更强。
她们通常能够更准确地选择词汇和语法结构,能更好地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然而,男性在语言处理方面表现出色。
他们通常更擅长于解析复杂的语言结构和推理推断,能够更有效地处理语言中的逻辑关系。
二、大脑结构和功能的差异这些差异可以追溯到男女大脑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区别。
神经科学研究发现,男女大脑在某些区域的大小和连接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
例如,女性的语言中枢位于大脑的布罗卡区和温尼克区,这些区域负责语言表达和理解。
相比之下,男性的语言中枢则主要集中在左半球,这可能解释了为什么男性在处理语言时更加侧重于逻辑推理和语法分析。
此外,女性在大脑中的脑丘和扁桃体区域较男性更为发达。
这些区域与情感处理和情绪控制有关,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女性更擅长于通过语言表达情感。
三、社会和环境因素的影响除了生理因素外,社会和环境因素也对男女大脑在语言处理和理解上的差异产生影响。
从小的时候起,男女在语言学习和语言环境中存在差异。
研究表明,女性更喜欢与他人交流,喜欢阅读和听故事,这使得她们在语言发展和理解方面有更多的机会和经验。
相比之下,男性更喜欢观察和解决问题,更倾向于使用语言来交流和表达事实和信息。
这也使得他们在语言处理方面表现出更强的推理和逻辑能力。
此外,社会认知和文化观念对男女在语言处理上的差异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传统观念普遍认为,男性更理性,女性更感性。
这种观念和刻板印象对男女在语言处理和理解上的差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总结起来,男女大脑在语言处理和理解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从生理、结构和功能上看,男女之间的差异在于大脑中特定区域的大小和连接方式。
小学语文教学应追求语言与情感的共振美
小学语文教学应追求语言与情感的共振美语文,是语言形式与思想情感的结合体,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语言的灵魂。
小学语文教材中编入了大量名家名篇,即便是说明文,也写得兴趣盎然,引人入胜,饱含着韵律美、构思美、形象美及情趣美等诸多美感。
怎样才能让学生既掌握语言,又受到情感的熏陶,审美的启迪呢?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追求语言与情感的共振。
1、在朗读中追求语言与情感的共振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应是感受与发现,思索与总结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机械地诵读课文。
因此,要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式充分解读文本。
让他们在一遍又一遍的朗读中,既正确掌握文本内涵,充分体会作者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的精巧,又体验到文本所蕴含的深切情感。
青年老师王自文在《古诗二首》中,有这样一处引读情节:师:是啊!他们是那么昏庸,而老百姓却还对他们盼啊,盼啊!同学们,你可知道,这“又一年”是多少年?诗人陆游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原已经整整沦陷65年了,65年啊,780个月啊,23739个日日夜夜啊!师:一年过去了,读!生:(齐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5年过去了……生:(齐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10年过去了……生:(齐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65年过去了……生:(齐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可他们哪里知道,自己早已被遗忘了,被那些终日沉醉于莺歌燕舞中的游人们抛弃了。
由于王老师对时间的巧妙“切割”,在老师低沉激越的引读中,学生入情入境地跟读,感情一次比一次浓烈。
65年漫长的苦难历史,犹如一幅连绵的画卷在学生脑海中徐徐展开,中原大地战火弥漫,百姓在敌人的铁蹄下苦苦挣扎。
通过这样的朗读,学生对诗句的感悟是不言而喻的。
2、从整体结构上追求语言与情感的共振成功的课堂教学应有一条清晰明朗的主线。
为了避免把课“上糊“,教学结构一定要合理且有层次感,版块要清晰。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根据文路来把握教学主线,安排教学结构,可以使文路、教路、学路和谐统一。
教育美文:美丽人生徜徉在灵动深邃的语言文字交汇中!
教育美文:美丽人生徜徉在灵动深邃的语言文字交汇中!与语文打交道多年,小编常常想,语文是什么?语文老师又是什么?每一个语文老师,行走在语文的路上,可曾仔细想过这两个问题?如果我们来问我们的学生,率真的孩童又会如何作答?那么,让我们闭上眼睛,静静地思考:语文是什么?语文老师是什么?从历史人物走来,语文是什么?语文是李太白杯中的美味酒,曹雪芹梦中的辛酸泪;是孔子的列国颠沛,屈原的汨罗遗恨;是先秦两汉的璀璨繁星,唐宋时代的恢弘巨擘……从自然景观走来,语文是什么?语文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柔风温雨,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情逸境;是“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的朦胧秀美,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观神奇;是万里长城巍巍不倒的雄风,是广袤大漠苍茫悠远的情怀……从书本感悟走来,语文是什么?语文是“怒发冲冠凭栏处”的悲愤,是“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放;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惆怅,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是《梅花魂》里海外华人绵绵不绝的乡思,是《秋天的怀念》中救赎心灵的质朴母爱……从孩童世界走来,语文又是什么?语文是字正腔圆的普通话,是工工整整的方块字;是听人说话时的专注,是与人交谈时的从容;是从笔端流出的锦绣文章,是举手投足间隐隐的书卷气……语文,是人生流动的风景线。
语文,让我们由肤浅变得深刻,由狭隘变得广博,由弱小变得强大,由平凡变得脱俗。
那么,语文老师,应该是什么呢?是一丝不苟的知识传播者?是尽心尽责的课文讲解者?抑或是循规蹈矩的思想布道者?让我们问问孩子,你们心中的语文老师是什么?想必,答案如同“语文”,也是丰富多彩的。
小编以为,语文教师至少应该具备这四种素养。
语文老师,是真的代言人。
语文老师,应真实,有激情,有个性。
语文老师,会为古人担忧,会为时事鸣不平。
在课堂上,会为屈原的投江扼腕叹息,会为卖火柴的小女孩冻死街头潸然泪下;会在《草虫的村落》里流连忘返,会为知音不再伯牙破琴绝弦而痛惜;会为钱塘江大潮的壮观而惊叹,会为巨人的花园得到孩子的分享而欣慰……语文教学,需要真情流露,需要真情表达,需要与作者、与文本、与人物进行心与心的深度对话。
诗歌鉴赏说课稿
诗歌鉴赏说课稿一、引言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是思想的火花在语言中的凝练与升华。
鉴赏诗歌,则是跨越语言与情感的桥梁,是探寻作者心灵深处的独白的过程。
本说课稿将围绕诗歌鉴赏的七个方面展开,以期帮助读者全面、深入地理解诗歌的魅力。
二、正文主题思想1.1 主题的挖掘:理解诗歌的主题,是鉴赏诗歌的关键。
要从诗歌的意象、比喻、象征等手法中,深入挖掘其内在的主题思想。
1.2 思想的把握:通过分析诗歌的语言、结构,全面把握其思想内涵,探寻作者的创作意图。
意象与意境2.1 意象的理解:诗歌中的意象,是作者情感的寄托。
理解意象的象征意义,是鉴赏诗歌的重要环节。
2.2 意境的创造:意境是诗歌的灵魂,鉴赏时要分析作者如何通过意象创造出独特的意境,使读者产生共鸣。
语言特色3.1 语言的运用:分析诗歌中语言的运用,如修辞手法、语气、语调等,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3.2 风格的体现:鉴赏时要关注诗歌的整体风格,如豪放、婉约、清新、沉郁等,理解风格与内容的关系。
节奏韵律4.1 节奏的把握:分析诗歌的节奏,理解其如何通过节奏的变化来表达情感。
4.2 韵律的品味:韵律是诗歌的音乐性所在。
品味诗歌的韵律,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美学价值。
创作技巧5.1 表现手法的分析:分析诗歌所采用的各种表现手法,如象征、隐喻、对比等,理解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5.2 技巧的评价:评价作者的创作技巧,思考技巧与主题思想的内在联系,以及技巧对表达思想的影响。
情感表达6.1 情感的识别:通过对诗歌中情感词汇、语气等的分析,准确识别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6.2 表达方式的探讨:探讨作者的情感表达方式,理解其如何通过隐晦或直白的方式将情感传达给读者。
比较与对照7.1 同时代作品的比较:将本诗与同一时代、流派或风格的作品进行比较,以更全面地理解其特色与价值。
7.2 不同时期作品的对照:将本诗与作者不同时期的作品进行对照,以探究其创作的发展与变化。
情感与文字的交织
情感与文字的交织情感是人类的天性之一,而文字则是人类表达情感的重要媒介。
无论是诗歌、散文、小说还是简单的日记,文字都是情感的载体,将内心的感受转化为可传递、可分享的形式。
情感与文字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人类文学的辉煌篇章。
一、情感的表达方式情感具有多种表达方式,可以是欢乐与喜悦,可以是忧愁与悲伤,也可以是愤怒与激动。
文字作为情感的表达工具,能够通过形容词、修辞手法和情节的安排等方式来传递情感的强弱、深浅和变化。
例如,用生动形象的描写和积极向上的语言来表达欢乐和喜悦,通过冷静理性的叙述和悲情的描写来表达忧愁和悲伤,以及通过慷慨激昂、气势磅礴的语言表达愤怒和激动,这些方法都能有效地激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二、文字的情感渲染文字不仅仅是情感的表达工具,它还具备独特的情感渲染能力。
作家通过文字的排列组合,将情感融入到作品的每个角落,从而达到与读者共鸣的目的。
例如,用简练精炼的语言描述一幅美丽的风景画,读者便能够感受到作者对美的热爱与赞美;用细腻入微的描写表达人物内心的挣扎与纠结,读者会在阅读中感同身受,与人物产生情感共鸣;用意味深长的暗示和象征手法来表达复杂的情感,读者会被深深地吸引,进而对作品产生共鸣和思考。
三、文字的情感传递文字不仅仅是情感的表达和渲染工具,还具备情感的传递能力。
当读者在阅读作品时,他们会对文字中所描绘的情感产生共鸣,并将其情感延伸到自己的内心世界。
这种情感的传递是一种默契的交流,通过文字的力量将作者内心的情感与读者内心的情感连接在一起。
在这个过程中,读者不仅仅是作品的观望者,更是情感共鸣的参与者和创造者。
四、情感与文字的互动情感和文字之间存在着一种互动关系。
情感激发文字的产生,文字又可以进一步激发情感的共鸣和发展。
作品所传递的情感不仅仅停留在作品本身,还能激发读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并通过读者个人的经历和感受,进一步呈现出多样而独特的情感表达。
这种情感和文字的互动,丰富了文学的内涵,使作品更加生动、丰富和深刻。
品析散文语言,渗透情感教育
品析散文语言,渗透情感教育散文是文学作品中一种重要的文体,其语言在表达情感、传达思想上有着独特的魅力。
散文语言不仅承载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更是一种情感教育的载体。
通过品析散文语言,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到其中蕴含的美感和情感,更能够从中汲取到人生的智慧和情感教育的力量。
散文语言的精美与情感教育的渗透。
散文语言的精美是其最为突出的特点之一。
其在选词、句式和修辞上具有极高的艺术性,能够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巧妙的比喻,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表达得淋漓尽致。
比如茅盾先生的《平凡的世界》中有这样一句:“山青水秀,纵横交错,叫人声“妙””。
这样的语言不仅展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更能够让读者从中感受到山水的美丽和大自然的魅力,从而激发起读者的情感共鸣,引发共鸣之情。
散文语言的精美并非只是为了追求艺术表现,更重要的是通过语言的渗透,传递着一种深沉的情感教育。
在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我们都可以找到大量的散文作品,其中包含了丰富多彩的情感教育。
比如《古文观止》中的《大道如青天》,通过作者的文字表达了对人生道路的思考和对伟大人生的向往。
散文语言将情感与思想融合在一起,深刻地影响着读者的情感和心灵,引导着人们在情感上得到启发和教育。
散文语言的品析对我们的启示。
通过品析散文语言,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其中包含的美感和情感,更可以从中得到一种心灵的滋养和情感的教育。
散文语言所渗透的背后,是作者的真情实感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这种思考与感悟能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散文语言的品析,我们可以更好地承受生活中的压力和挑战,更加深刻地理解自己和他人,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而实现心灵的升华和情感的升华。
淡淡言语如话家常 细细品读披情入文
淡淡言语如话家常细细品读披情入文【摘要】淡淡的言语,如同家常的谈话,散发出一种深情之意。
通过细细品读文字中的情感,我们可以感受到言语如何表达出家常之情。
在披情入文的阅读体验中,情感与文字完美地交融在一起,让人沉浸其中难以自拔。
通过深入思考言语与情感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体会披情入文的美妙之处。
言语是情感的表达工具,而文字则是情感的载体,二者相互辅助,共同传达出人们的内心世界。
在日常的交流中,我们或许经常忽视了言语的力量,但当我们用心品读每一个字句时,就会发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意义。
在阅读文字时,要懂得欣赏其中的情感之美,体味抒发情感的艺术,让淡淡的言语如家常般温馨,细细品读便可披情入文,亲切地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真挚情感。
【关键词】淡淡言语、话家常、披情入文、细细品读、情感、文字、交融、魅力、表达、阅读体验、思考、关系、美妙、结论。
1. 引言1.1 淡淡言语如话家常细细品读披情入文淡淡言语如话家常,细细品读披情入文。
言语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工具,也是表达情感的方式。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淡淡的言语如同家常般自然流淌,让人感受到一种亲切和温暖。
言语之间若能传递家常之情,便更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和信任。
当我们细细品读文字中的情感,会发现其中蕴含着作者的真情实感。
每一个字句都承载着作者的思想与情感,通过文字的表达,情感在阅读者心中悄然萌发。
披情入文,即是在阅读文字的过程中,将自己的情感融入体会其中的美妙之处。
情感与文字的交融,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到言语和情感之间的关系。
当我们用心去阅读一段文字时,会发现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如同与我们直接交流一般。
体会披情入文的美妙之处,不仅是一种阅读体验,更是一种心灵的感悟。
深入思考言语与情感的关系,让我们更加珍惜言语的力量,也更加懂得用心去感受文字中所包含的情感。
2. 正文2.1 淡淡言语的魅力淡淡言语,如同清风拂过心间,不刻意张扬却带来无限的韵味。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5篇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5篇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幸福是什么》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
本单元是以“中外童话”为专题。
这些优美的童话,以动人的故事和优美的语言,把读者带入美好的情境,使人们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
《幸福是什么》是一篇寻找和认识幸福过程的文章。
通话本身就是充满幻想和神奇的,学生也比较感兴趣,而文章本身比较通俗易懂。
因此,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的朗读,采用了自主阅读、小组合作朗读、角色表演读等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
在初读课文时让学生把文中的字词解决;再一次读课文则要求学生对文本内容有整体的感知了解;在对文本的角色体验中进行了第三次的朗读;最后让学生通过第四次的朗读感悟体会文本内涵。
反复的诵读,由浅入深,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使学生逐步领悟文本的思想。
通过了文本学习学生知道幸福是辛勤的劳动,幸福是做有意义的事。
而后我又拓展开来,让学生自己来说说“福是是什么?”问题刚出,课堂的气氛让我有些意外,学生们都高高地举起了小手,似乎每个人都有很多话想说似的。
我控制不住心中的喜悦可有非常想听到孩子们对于幸福的理解。
“幸福是和老师、同学在一个教室里学习。
”“幸福是和爸爸妈妈坐在院子里吃月饼,看月亮。
”“幸福是可以和自己的好朋友一起玩耍。
”“幸福是可以拿到三好学生的奖状。
”“幸福是在课堂上回答出老师的问题,并得到老师的表扬。
”……多么朴实的回答,多么真切的感受啊!是呀,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上,可是只要我们用心生活,其实幸福是多么的简单啊!我为学生这真切的回答而感动,同时又为有了这样一群学生而高兴。
我们每天和这样的孩子一起徜徉在语文的道路,又何尝不是幸福的呢?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2教学目标:抓住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心情变化。
理解和体会“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重点抓住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心情变化。
难点理解和体会“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一、回顾上节内容,提出本节学习要点二、赏析文章语言美1.玩陀螺曾经由于什么原因让“我”感到懊恼?又是怎样从懊恼变成了自豪?2.教师引导从关键语句来体会情感的变化。
现代诗歌的语言表达艺术与情感深度
现代诗歌的语言表达艺术与情感深度现代诗歌,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以其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情感和深邃的思想,吸引了无数读者的目光。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现代诗歌的语言表达艺术与情感深度。
首先,现代诗歌的语言表达艺术体现在其精炼而富有张力的语言上。
现代诗人往往用最简洁的词汇,表达最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这种语言的精炼,既体现了诗人对语言的驾驭能力,也使得诗歌更具有艺术感染力。
例如,顾城的《一代人》中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用简单的词汇,表达了对黑暗与光明的深刻思考。
其次,现代诗歌的情感深度体现在其对人类情感的深刻挖掘和表达上。
现代诗人通过对个人经历、社会现实和人类命运的深入思考,将情感融入诗歌之中,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的情感波动。
如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通过对大海和春天的描绘,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此外,现代诗歌的语言表达艺术与情感深度还体现在其对形式的创新上。
现代诗人不断尝试新的诗歌形式,如自由诗、散文诗等,以适应不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这种形式的创新,既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形式,也增强了诗歌的艺术魅力。
然而,现代诗歌的语言表达艺术与情感深度也面临着挑战。
在现代社会,人们生活节奏加快,信息传播迅速,诗歌的阅读和创作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现代诗人需要更加深入地挖掘语言的潜力,更加敏锐地捕捉情感的细微变化,以创作出更具艺术价值和感染力的诗歌作品。
总之,现代诗歌的语言表达艺术与情感深度是其独特魅力的体现。
通过对语言的精炼、情感的挖掘和形式的创新,现代诗歌不仅丰富了文学的内涵,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
让我们在阅读现代诗歌的过程中,感受语言的力量,体会情感的深度,领悟生活的真谛。
让情感的韵味在语言中流淌
让情感的韵味在语言中流淌江苏省建湖县育红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朱建兰【摘 要】 从古人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到今天的“教书育人”,无不渗透着“道德”的教育。
正因为有了“道德”,才会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豪迈,才会有“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壮志!一个人的成长时刻要受到“道德”的规范,“道德”的光辉的引诱,假恶丑让人卑劣渺小,真善美让人崇高伟大,而这些“道德”的形成无不浸透着语文教师的心血。
【关键词】 道德;情感;语文;语言;流淌新课改下的教育就是运用教育手段,对人的素养的形成、发展给以积极的影响,使其符合一定社会的需要的教育。
新课改下的教育的范围很广,就小学语文学科的特点而言,首先是学生的素养。
语言文字是人们用以传道、表情、达意的社会交际工具。
然而小学生学习的语言材料是典型规范的语言作品,特别是新课改下新编教材中的课文,更是如此。
学生通过学习文本,了解和初步掌握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规律性,也就接受了其包含的思想教育。
实际上,人们正是通过评价课文思想内容的好坏得失,来评价语言文字表达形式。
由此可形成这样的共识:学生道德情感教育的内容,蕴涵含于平时的语言文字训练中。
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遵循教育情感教学规律,使学生不但学文,还学会做人。
一、感受内涵,体验情感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
”有一句古诗也揭出了它的内涵:“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这就是说要悄悄地潜入,无声地滋润,在不知不觉间使学生接受。
许多文本的作者在写作时,就把思想性渗透在精心组织的语言文字中,所以在教学时的思想教育必须通过分析具体的事件、情节、人物的动态词语来渗透道德情感教育。
在教学中,把这些词语板书下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
通过比较分析,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道德情感方面的教育。
同时,学生在朗读文本之中也可渗透道德教育。
例如,《水》中有雨天,人们快快乐乐地洗澡和母亲用一勺水为四弟兄解暑纳凉的情境描写再现那个场面,使学生不仅体会到缺水村子人们对水的渴望,从中让情感拨动,而且可以感受到文本中反衬法的描写,通过“痛痛快快”衬托水的珍贵,缺水的苦涩,从意境中去体会。
如何在语言的丛林中穿行
如何在语言的丛林中穿行发表时间:2019-04-08T11:38:20.603Z 来源:《中国教师》2019年6月刊作者:段勇平[导读] 现阶段我国语文的教学质量在不断的提高,老师们更加注重学生们对于赏析词句的能力。
我国语言文化的表达方式有很多中,就仅仅是用描写的方式对其进行表述时,所表达的感情也会由于句子的组成结构甚至是标点符号而使句子的本意发生改变。
老师们要对学生们进行语言句子赏析能力的培训,加强学生们对于名言警句等一些好词好句的鉴赏能力。
本文主要论述的是小学语文品词析句的办法,结合学生们的个性发展特点,对学生们进行品词析句能力段勇平四川省凉山州会理县黎溪片区中心小学 615100【摘要】现阶段我国语文的教学质量在不断的提高,老师们更加注重学生们对于赏析词句的能力。
我国语言文化的表达方式有很多中,就仅仅是用描写的方式对其进行表述时,所表达的感情也会由于句子的组成结构甚至是标点符号而使句子的本意发生改变。
老师们要对学生们进行语言句子赏析能力的培训,加强学生们对于名言警句等一些好词好句的鉴赏能力。
本文主要论述的是小学语文品词析句的办法,结合学生们的个性发展特点,对学生们进行品词析句能力的分析,提高学生们的语文鉴赏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品词析句;教学方法中图分类号:G6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19)06-020-01引言在以往的教学当中,老师们对于学生们的品词析句的能力并没有十分的注重。
想要提高学生们对于品词析句能力的过程是复杂的,需要学生们进行不断的累积,通过积累的方式来增强自身的语文知识额储备量,对语文品词析句进行摸索,找出科学合理更加适合学生们发展的办法。
提高学生们对于语文的审美能力,将自己融入到句子当中,感受句子所带来的情感的传递过程,对品词析句的教学方式进行创新,使其更适应学生们的发展。
一、在“品词析句”中加强诵读和感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一些经典的、优美的句段,学生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要细细的诵读、品味和积累,并对语言的审美性以及规范性进行深入的感受,不断地进行累积,这样语文学习才能达到“顺应”以及“同化”的效果。
勾画情感背后的语言风景线
2013-10百花园地近年来,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素质教育为小学语文教学赋予了全新的内涵。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为核心的,在由教与学所构建的师生关系中,体现了教育的“冷”与教师和教材的权威。
那么,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应当如何开展呢?笔者认为,一线教师的当务之急是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对此,本文探析了小学语文教师如何运用情感来提升教学效用,文章以教师的情感导入为切入点,以课堂教学为探讨的核心,以期勾画情感背后的语言风景线,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情感的导入新时期的教育模式改革首先体现在教师的行为、态度与思想观念的转变。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们要深刻开展教育反思,并在此基础上落实上述三个要点。
那么,应当如何落实?落实的基础是什么?笔者认为是情感。
1.教师需体现对自身工作的情感严格来说,一名仅具备专业素质而不热爱岗位的教师是不合格的,小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不仅需要学习知识,更需要温馨和富有关爱的学习环境。
而从教师的角度探析,只有热爱本职工作,热爱教学,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去,而教师也才能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2.教师需体现对学生的深刻情感作为一名教师,关爱学生是其重要职责,而且也是教师的必备素质之一。
只有真正地关心学生,将学生当做自己的子女来对待,才能创设最高效的教育模式,提升教学效用。
二、情感背后的语言风景线1.让教师的情感感染学生人的感情是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情感特征,并用自己的激情来渲染课堂气氛,进而由课堂气氛来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如,《母亲的恩情》一课,首先说这是一篇极具强烈情感色彩的优秀作品,“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正是在作者母亲的熏陶下,孟郊才写出了这首伟大的诗篇。
因此,教师在教学该课时需在解析课文的基础上加强激情渲染,并通过问题解答的形式展现出来。
如,笔者向学生提问:“同学们,请你们说说在你们的心目中,母亲是一种什么样的形象?”这时有的学生说:“母亲既要上班,又要做家务,她很辛苦,所以她很伟大”;又有学生说:“母亲很爱我们,在我心里她是一个保护者的形象。
语言锤炼情感教育这是上好中学语文途径
语言锤炼情感教育这是上好中学语文的途径作为语文教师, 怎样在教学中去引导孩子各项能力素养的养成呢怎样让孩子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促进各方面的和谐发展呢? 笔者认为, 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情感教育, 加强对学生健康积极情感的培养,同时教师也应注重个人魅力的修炼, 用品格魅力引导孩子的成长。
一、情感充盈课堂, 智慧开启心灵
语文学科有着它自身的魅力。
走进语文, 我们可以领略名山大川、见证历史足迹、体会儿女情长、感受英雄气概……总之,通过有魅力的教学组织活动, 让孩子们在学习中感受课堂之精彩, 感受语文之美, 体验学习之乐, 唤醒孩子们的兴趣、心灵、人格, 从而逐步实现自我建构的过程。
(一)挖掘文本自身情感, 融情于境
教师应该是文本的第一解读者, 应该充分挖掘文本自身情感, 为学生搭建与文本平等对话的桥梁。
教师应该致力于营造和谐的氛围组织和激励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 拓宽学生的想象空间,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而融情于境的教学方法是最有效的桥梁。
文本是我们传授学生学法、提升学生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品德修养的有效媒介。
深刻挖掘文本所蕴涵的情感, 将文本情景化, 会大大提升课堂的情感浓度。
(二)利用学生情感体验, 以情牵情尊重学生情感体验是一名现代老师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如何在语言学习中融入情感元素
如何在语言学习中融入情感元素语言学习是一项需要长期投入和努力的任务,而且往往会面临挫折和疲劳。
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保持学习动力,我们可以尝试在语言学习中融入情感元素。
通过将情感与语言学习相结合,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
本文将介绍一些方法和技巧,帮助你在语言学习中融入情感元素,提高学习效果。
1. 创造情感连接在语言学习中,创造情感连接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实现:a. 找到个人兴趣点找到与所学语言相关的个人兴趣点,例如喜欢的电影、音乐、文化等。
通过将这些兴趣点与语言学习相结合,我们可以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和使用所学的语言。
b. 设定个人目标设定个人目标是激发情感连接的另一种方式。
我们可以设定一些具体的、可衡量的目标,例如每天背诵十个单词、每周写一篇短文等。
通过实现这些目标,我们可以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增强对语言学习的情感连接。
2. 创造情感体验除了创造情感连接,创造情感体验也是在语言学习中融入情感元素的重要步骤。
以下是一些方法和技巧:a. 观看电影和电视剧通过观看以所学语言为母语的电影和电视剧,我们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语言的运用和表达方式。
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观看字幕和听力练习来提高自己的听力和口语能力。
b. 阅读文学作品阅读文学作品是培养语言学习情感体验的另一种方式。
通过阅读小说、诗歌等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情感表达和思想深度,同时也可以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创造情感互动除了创造情感连接和情感体验,创造情感互动也是在语言学习中融入情感元素的重要环节。
以下是一些方法和技巧:a. 参加语言交流活动参加语言交流活动是提高语言学习情感互动的有效途径。
我们可以加入语言交流群组、参加语言角等活动,与其他学习者进行交流和互动,分享学习心得和经验。
b. 寻找语言学习伙伴寻找语言学习伙伴是另一种促进情感互动的方式。
我们可以通过线上或线下的方式找到一位与自己学习目标相符的伙伴,共同学习和进步。
追求语言与情感的和谐共振
追求语言与情感的和谐共振──《掌声》教学例谈新疆石河子市第二小学庞红被《掌声》感动始于听课。
当我真正用心阅读这篇课文的时候,内心被深深地感动了,感动于这一群孩子真诚的关爱和鼓励,感动于英子一颗感恩的心。
而这样的情怀正是这一代小学生尤为需要的精神,他们大多生活在独生子女的家庭中,从小受到爷爷、奶奶、父母的百般宠爱,他们很少知道感恩,也很少会顾及别人的心理感受。
《掌声》是一篇难得的好教材,由于对课文的喜爱,我选择了《掌声》上研讨课。
在本节课的设计上我尊重文本,尊重学生,努力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激励学生在情感体验中感悟语言,从而促进学生语言与情感的和谐共振,实现文心与人心的和谐交融。
一、自读自悟,感受人物心理,掀起情感波澜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情绪、情感是必要的,也是容易的,难的是学生对情感的真切体验。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
”所以,语文教学要十分关注学生对情感的自身感悟和体验。
教师要以“文本”为载体,挖掘教材中内蕴的情,准确传达自己体验过的情,以情激情,实现情感的共鸣。
镜头一:感受英子1.学生初读课文后,交流:英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可怜、文静、害羞、不快乐……)2.带着这个印象和感受,再仔细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看看哪些句子、哪些词语使你对英子有了这种感受。
(学生自读自悟,圈圈画画感受深刻的词句。
)3.研读词句,有感情地朗读。
“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
上课前,她早早地就来到教室,下课后,她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
”生:我从“默默地”“坐”等词语体会到了她很文静。
生:我从“总是”这个词体会到了英子不是一般的文静。
生:从英子“早早地来到教室”,下课后,她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体会到英子害怕别人嘲笑她。
师:你们在读时能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来思考问题,这是非常好的学习方法。
边读边想,相信你们会有更大的收获。
在语言学习中丰富情感体验
在语言学习中丰富情感体验
———“汇师”观摩课有感
卢湾二中心小学唐佳莹
语言能力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语言能力可以带动学生学习能力、思维品质和文化意识的发展。
语言学习更能带动学生的情感体验。
今年汇师的观摩课中,有一节以Animal School为话题的课在“情感体验”方面令人印象颇深。
这一节课突破了以往我们对School的界定,将它设置在了森林中的动物学校里,创设了climbing class,swimming class和running class三种课堂。
学生跟着主人公little rabbit一起参与体验了不同的课堂,感受着little rabbit从面对失败到成功逆袭的经历。
学生通过三段内容的语言学习,在情感上,感受着安慰他人的力量,也感悟着勇于尝试的意义。
这里的“勇于尝试”不仅仅体现了在不同的课堂尝试去做不同的事,也揭示了尝试挑战自己的深意。
课堂尾声时播放的一段视频,更是整节课在“情感体验”方面的点睛之笔。
视频中出现了学生们所有学习过的关于animal的故事篇目,通过联接整合完美契合了本课所要升华的情感:生活处处都是课堂,只要你勇于尝试。
一段简短的视频,传递着情感的信息,也透露着设计者对“整体设计”的巧思用心。
这样的设计,让我们看到了不仅仅有对“单元整体”的关注,更让我们学习到了对“学段整体”的思考。
能将小学阶段的知识进行统整,以巧妙的心思诠释,也是本课传达给我们聆听者最深刻的情感体验。
语言与情感共生文心与人心交融
语言与情感共生文心与人心交融《掌声》这篇课文以饱蘸爱心的笔墨、朴实无华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小英在上台演讲时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在这掌声的激励下,她鼓起了生活的勇气,走出了困境,打开了向往美好生活的心扉,变得乐观开朗。
伴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透过描写人物外表的语句,我们可以体会到他们情感的变化,进而感悟到“掌声”的内在意蕴。
因此,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去与文中人物展开充分对话,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融通,让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去感悟语言,在品味中学习语言,在实践中发展语言,从而促进学生语言与情感的同构共生,实现文心与人心的谐和交融。
[片断实录]师:同学们,还记得那次演讲课上的情景吗?那阵阵掌声对于腿有残疾的小英来说是多么珍贵呀!它帮助小英走出了困境,从此,她不再忧郁。
让我们齐声读读最后一段文字,相信你对掌声会增添一份新的认识和感受。
生:(略)师:是呀,人人都需要掌声。
同学们,这是一个感动人心的故事,请你认认真真地默读课文,看看哪一段文字最令你感动,就请你在这个段落的前面画上一个“△”,然后想想原因。
……生:课文第4自然段的内容最令我感动。
小英是个残疾的孩子,同学们并没有因此而取笑她,反而自发地鼓了两次掌。
我觉得同学们很善良,很有爱心,这使我非常感动。
师:(竖起大拇指)说得好!你注意到没有,在这个自然段中,肯定有那么一两句话让你心头一热的,请你读给大家听,好吗?生:(饱含感情地朗读)就在小英刚刚站定的那一刻,不知是在谁的带动下,骤然间响起了一阵掌声。
那掌声热烈、持久,小英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师:说得好,读得也好,请坐。
还有哪位同学也认为这段文字使你最感动的?请你也来说说。
生:读了这段话,我也很感动。
同学们的掌声是热烈、持久的,是经久不息的,掌声给小英送去了鼓励,送去了信心,使小英的演讲获得了成功,要知道这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师:(赞叹地)你体会得真深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语言与情感的路上穿行听过几次王文丽老师的课,在现场总能感受到她的亲切自然。
她的课安静、清新,又不失深度。
她雅致的语言,细腻的情感,对语言的追索与探究,不管是对词语还是对句子的理解,她都能让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环境深刻领悟。
就《风筝》而言,教师能把诗情、歌情、文情美美地融合在一起。
《风筝》在语文教学上取得了几点突破,现截取几个片断,与大家探讨。
一、学习语言和领悟情感的有机结合。
语文是语言学科,是教会语言的学科。
没有语言的学习,语文就不能完成自己的任务,然而只是生吞活剥那些语句,语文就失却了精神。
王文丽的课总能以读促读,以情怡情,把心灵的成长与语言的学习结合起来。
并且能在一种友好和谐的气氛中,让学生尽情发挥,没有牵强附会的理解,没有生拉硬扯的发散,给学生语言的滋养、精神的需求,又能增长学生的才识。
生:不过是一只很普通的风筝,然而却让作者和他的小伙伴大惊失色、千呼万唤,足以看出他们对风筝的喜爱。
师:这里面谈到了“大惊失色”“千呼万唤”两个成语,分别该怎样理解呢?(板书:大惊失色,引导学生逐字理解。
大:吃惊的程度惊:吃惊失:失去色:颜色大惊失色:表示因为吃惊而使得脸都变色了。
)师:我们再来看“千呼万唤”这个词语。
“千”和“万”表示的意思是一样的,“呼”和“唤”表示的意思是一样的。
“千呼万唤”的意思就是——生:喊了很多遍。
师:从中你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怎样的心情呢?生:着急。
师:刚才我们读过的诗里面,哪一句就表示风筝飞走了,孩子们着急的心情?(出示文字投影)生:忽听儿童急拍手,松梢吹落美人筝。
师:是呀,孩子们着急地又是拍手,又是叫喊,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喊?生:风筝,你快回来!生:我会觉得惋惜。
风筝啊,你怎么丢下我们就飞走了呢?师:不知道喊了多少声,不知道唤了多少遍,声声都饱含着我们的情感,这就叫做——生:千呼万唤。
师:我们民族的文字当中,有很多词语都是像“千呼万唤”这样的组成方式。
你能再举个例子吗?生:千山万水师:这是形容走了很远的路,历尽了艰辛。
生:千言万语师:这是形容说了很多话,写了很多话,要表达的情感实在太多。
生:千军万马师:你们说这是形容什么?生:兵很多,队伍很壮大。
师:我们回过头来再看,尽管我们千呼万唤,也没有留住风筝。
有谁在接下来的文字中也体会到作者对风筝喜爱的感情了吗?生:(读文)我们都哭了,在田野里四处寻找,找了半个下午,还是没有踪影。
师:我们都哭了,为了一只怎样的风筝呢?(板书:我们都哭了,为了那只的风筝。
)生:我们都哭了,为了那只寄托着我们憧憬和希望的风筝。
生:我们都哭了,为了那只被我们叫做“幸福鸟”的风筝。
生:我们都哭了,为了那只什么都不像的风筝。
生:我们都哭了,为了那只承载着我们理想的风筝。
生:我们都哭了,为了那只装满了我们童年快乐的风筝。
(教师在学生回答时板书:希望幸福理想快乐童真)从这个教学细节可以看出,王老师对“千呼万唤”的处理是独具匠心的。
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不仅理解了千呼万唤这个词语的意思,知道这个词语在文中的用处,同时体验到此时此刻这个词语所传达的情感信息。
教师设计了“我们都哭了,为了那只的风筝。
”的语言练习,给学生提供了表达情感的空间,学生通过对于头脑中信息的综合处理,才有了现在的表达,这是综合了文本情感和学生感受体验后学生才能表达出来的。
既是对文本的又一次领悟,又是学生对情感的深入体验。
二、多种材料的恰当融合。
王老师以风筝为主题把古诗《风筝》、贾平凹的《风筝》、歌曲《三月三》、朋友为其做的诗《风筝》、鲁迅的《风筝》等融合在一起。
学生两节课的时间学习到的不仅是一篇课文,而是丰富的语言素材。
从开课到结束,王老师把这些材料融合在一起,互为依托、互相映衬,丰富了学生的语言世界,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世界。
王老师对于这些语言材料的运用,避免了盲目的课外拓展,每一个材料都为学生学习语言提供范例,都为学生领悟情感提供依托和凭借。
判断一堂课是不是盲目拓展,我认为有一个基本标准,就是这些拓展能不能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有所帮助,能不能加深学生对学习主题的认识。
为需要而拓展,不为拓展而拓展。
师:同学们,其实在不同人的心中,风筝身上承载的情感也是不同的。
刚才我们说贾平凹的这只风筝上承载着他的乡情、童真、理想、幸福,接下来我给大家带来了另外一只风筝。
师:(出示诗歌)边配乐讲解:这首题为《风筝》的诗歌是我的一位网友写给我的。
我在网络上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溪桥。
我的这位网友与我相距千里,可能在她的眼里,我就是一只风筝,于是她写下了这首《风筝》送给我,出示文字。
风筝——致溪桥当燕子剪去冬天的残云系着美丽的凝想,我的“幸福鸟”蘸着风儿,在碧空下书写飞翔目光越过一树一树的花开念读,你一路洒下的透明诗行……师:不知道你们是否能够读懂她对我的情意?能否读懂这只风筝上承载的是怎样的感情?(学生自由读)师:看到你们这么动情地读着这首诗,我不由地又想起了我的这位朋友。
她的这只风筝向我传递的是什么呢?生:虽然远隔千里,但是却饱含着浓浓的友情。
师:(板书:友情)还有谁想倾诉?生:我觉得这个朋友虽然跟你远隔千里,但是她……但是……师:有的时候我们真的感觉到自己语言的苍白,好像不知道该用怎样的语言来表达这样一份珍贵的感情。
我请别人来替你表达好不好?生:(激动地点头)生:她向你表达的是远隔千里,但是真挚、纯真的友情。
“目光越过一树一树的花开,念读你一路洒下的透明诗行。
”是说你们虽然远隔千里,但是她经常可以看到你在网络上留下的一句一句美好的语言。
生:这首诗就是有一种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感觉,你们虽然远隔千里,但是心却紧紧地连在一起。
(笑声掌声)师:你从哪里读懂了我们的心紧紧地连在一起呢?生:“长长的丝线两头缠绕,这头是我温热的手心,那头是你多情的眼睛。
”师:其实我们真的很难得这样直接地读到心灵与心灵的对话。
同学们,你们已经读懂了作者的心。
下面请你们通过朗读把体会到的这种友情的可贵读出来。
(学生感情充沛地齐读这首诗)王老师引入朋友的这首诗,自己没有过多介绍和解读,而是通过学生自己读,自己感悟,体会诗中的情感,给学生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的机会。
事实证明,学生通过朗读感悟,自己能够感受到诗中蕴含的情感。
有个孩子甚至在回答问题以前,问王老师:“您的这个网友是男的还是女的?”说明学生已经在思考,已经在揣摩文字背后的东西。
王老师没有让学生对这首诗的情感进行过度挖掘和解读,而是适时提出让学生通过朗读把友情读出来。
学生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情感,借助诗的语言产生自己的思考,不是让诗的语言表达老师的情感,这就是对语言材料的恰当运用。
三、不同情感的和谐统一。
王老师引入了多种语言材料的同时,也引入了多种情感——乡情、友情、亲情。
如何让这些情感统一在一起,是个难题,处理不好,各个材料相互排斥,最后学生只能不知所以。
王老师以“风筝”为承载物,把多种情感和谐的统一在一起。
不同的人借助“风筝”表达了不同的情感,这些情感都是作者的心路历程,学习者要能够理解,能够体会。
同时还可以借助风筝表达我们的情感。
这样,学生通过文本体会到的感情,自己想要表达的感情都通过对风筝的描写统一在一起了,实现了加深阅读感受,丰富精神世界,丰富语言世界的目的。
师:同学们,我们从贾平凹的《风筝》中,感受到了童真和乡情;从我的朋友小青的《风筝》中感受到了纯真的友情,从鲁迅的《风筝》上体验到了亲情。
看来,每个人对风筝都有着独特的感受,有着独特的解读。
那么,属于你自己的风筝上又书写着什么呢?接下来请你们在纸上写下自己对风筝的理解。
黑板上的词语可以用,也可以不用。
喜欢写诗的同学也可以写诗。
(学生配乐写话,大约 10 分钟,教师巡视指导)生:春风吹过飘落叶,我家池头做风筝。
蓝蓝的天上飘着云,美丽的风筝载着我们的童年向上飞……师:谢谢你用语言给我们营造出了这样一幅春景图,我想帮助你修改一下前两句:“春风吹过叶儿青,我家池头做风筝。
”你看这样可以吗?生:可以。
生:风筝在天空中自由地飞翔,留下的是我的快乐,带走的是我的悲伤。
生:风筝是那样普通的玩具,只有薄薄的一张纸,可是当我把它拿在手里时,却是那样沉甸甸。
当风筝凌空腾起的那一刻,那种愉悦的感觉随风拂过,沁人心脾,仿佛带走了我所有的烦恼。
风筝在天空中翩翩飞舞,那是我会飞的化身,尽情在天地间翱翔……(听课教师报以热烈的掌声)师:孩子们,为你们自己的精彩鼓鼓掌吧!生:风筝是我童年的理想,风筝是我童年的快乐。
看那翩翩飞舞的天使,掀起我对风筝的记忆,看那翩翩飞舞的天使,打开我尘封的记忆。
那一根细细的麻绳,是一种温暖的友情;那一个个风轮,是一种亲情。
师:我不知不觉地受到她的文字感染,也想来读读这首诗。
可能个别地方会有一点变化,请你认真听。
风筝是我童年的理想,风筝是我童年的快乐。
看那翩翩飞舞的天使,掀起我对风筝的回忆,看那翩翩飞舞的天使,打开我尘封的记忆。
那一根根细细的麻绳,承系的是一种纯洁的的友情;那一个个小小的风轮,转起的是扯不断的亲情。
生:(有感情地)一只小小的风筝,一只普通的风筝,载着我的憧憬和希望,飞向远方……飞到首都北京,向冉冉升起的国旗敬个队礼,向毛主席的故居鞠个躬;飞到那千年古城南京,向孙中山遗像献朵花,在玄武湖旁吹着湖风,心如洁玉……最后飞到西藏,向藏族人民送上一份真挚的友谊,置身布达拉宫享受佛教的神圣……一只小小的风筝,一只普通的风筝,带着我对祖国的热爱,飞向远方……(热烈的掌声)师:(激动地)孩子们,刚才我们从不同的风筝上,体会到了不同的感情,譬如:乡情、友情、亲情。
你们从这位同学的风筝上又体会到了什么样的感情呢?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师:(板书:爱国情)这位同学的思路非常独特,很了不起。
不过我告诉你,天安门不是毛主席的故居,你可以把它改成“毛主席工作或者生活过的地方”。
生:(深情地)哥哥,你还记得吗?在小时候,风筝一直是我们的最爱。
年年一开春,我们就扯着风筝,往田埂上跑。
我在一旁叫,你在一边跑,放得那么高!现在,你已经不在我身边,但风筝依然是我俩的最爱,依然是我们互相思念的象征。
如今,看着挂在墙上一年的风筝,我就不由地在想:哥哥,等你毕业了,等燕子飞回来了,等花儿重开了,等草儿再绿了,我们再一起扯着风筝放飞,放飞我们的希望,好吗?(热烈的掌声)师:(眼里含着感动的泪)我想:让我们每个人都怀着一颗美好的心,一颗憧憬心,在风筝身上放飞我们的希望和理想。
王老师通过简短的总结,把呈现的几篇文本的情感呈现在学生面前。
如果教学到此为止,就会留下一些遗憾。
妙就妙在王老师话锋一转,“那么,属于你自己的风筝上又书写着什么呢?”学生积淀的情感,积累的语言,在这个恰当的情境中一下子释放出来。
从学生的精彩发言中,可以看出学生是用真情在抒写自己的语言。
抛却学生平时具有很好的表达能力这个因素,可以看出教师对学生情感的激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