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体系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补体系统

§5-1概述

补体的发现和研究:

补体是免疫学研究中最古老的领域之一。

1869年Creite发现有些动物的血清能溶解另一些动物的红细胞。

1888年Nuttall观察到一些细菌能被某些动物的血清杀死。

1889年Buchner证明血清不仅能杀死细菌,而且当血清55℃加热1h则失去溶菌活性,它将血清中这种热不稳定的杀菌物质称为防御素(alexin)。

1895年Bordet证实血清溶菌需要两种因子,一种对热稳定,只存在于免疫血清中,后鉴定是特异性抗体;另一种对热敏感,存在于动物的正常血清中,无特异性。随后他深入研究证实溶血反应也需要这两种因子,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他于1898年建立了补体结合试验。

1899年Ehlich将这种不耐热的因子命名为补体(complement),即辅助抗体作用的意思。

20世纪40~50年代发现补体替代途径,80年代末90年代初发现凝集素途径。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几乎所有补体成分的基因被克隆、染色体定位,并获得多种基因工程产物。

概念:是存在于动物体内具有多种免疫效应功能的、最复杂的酶反应系统,在哺乳动物中由近40种可溶性和膜结合蛋白成分组成,称为补体系统(complement)。是人体内最重要的非特异性免疫分子。

一、补体系统的组成和命名

(一)补体系统的组成见表

①补体固有成分:存在于体液中参与补体活化级联反应;

②补体调节蛋白:以可溶性或膜结合形式存在;

③补体受体(complement receptor,CR):存在于细胞表面。

(二)补体系统的命名

①经典途径补体成分命名:C1~C9;C1三个亚单位:C1q、C1r和C1s。

②其它成分命名:以英文大写字母或功能命名;

③裂解片段命名:在符号后以小写英文字母表示,a表示小片段,b表示大片段。

④有酶活性或灭活成分的命名:在字符上划一横线表示有酶活性,在字符前加i(inhibitor)表示失活。

二、补体的生物合成、代谢和理化特性

(一)补体的生物合成和代谢

1.补体的生物合成:血清补体成分含量约占血清蛋白的10%,急性期应答时可增高3~50倍。

许多组织和细胞都能合成补体成分,但是肝脏是主要部位,血清补体成分约90%是由肝脏合成的。在应激性反应时巨噬细胞分泌作用的增强,可提高局部补体效应水平。

2.补体的代谢:补体的代谢率极快,血清补体蛋白每天约更新50%,在疾病状态下,补体的代谢可发生更为复杂的变化。

(二)补体的理化特性见表

①补体成分均为糖蛋白,并且多为β球蛋白;

②在正常生理情况下,血浆补体除个别成分外(如D因子),均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只有在激活物的作用下才被活化。

③不同补体分子之间血清含量和分子量相差较大:含量最高的是C3,最低的是D因子、MBL;分子量最大的是C4bp、C1q、MBL,最小的如D因子。

④补体最易失活,补体在-70℃以下可长期保存。实验中为灭活补体活性,常用56℃加热30min的方法处理血清等体液标本。

§5-2 补体的激活

补体活化是一个放大的级联反应过程,补体活化后才能发挥免疫效应。

补体的激活根据其激活物及起始成分不同分为三条途径:

①经典途径(classical pathway);

②旁路途径(alternative pathway);

③凝集素途径(lectin pathway)。

三条途径都最终形成膜攻击复合物(membrane attack complex, MAC),破坏靶细胞。

所谓的经典途径是因为它被最早认识,但在种系进化和发挥抗感染等效应作用过程中,旁路途径和凝集素途径要比经典途径出现得早。

一、补体活化的经典途径

(一)激活物与激活条件

1.激活物:主要是免疫复合物(immune complex,IC)。

2.激活条件:C1q须与IC中的抗体交联才能活化补体。

①IgM:一分子的IgM即可激活补体,结合C1q的部位在CH3区。

②IgG1-3:IgG至少需要两个分子,结合C1q的部位在CH2区。

(二)激活顺序见图

1.识别阶段:是C1q识别激活物,相继活化C1r和C1s的阶段。

C1r和C1s具有丝氨酸蛋白酶的活性。C1r和C1s活化时,均在分子的精氨酸和亮氨酸残基间被断裂成大小两个片段,因两个片段间有二硫键相连,故整个分子并未断裂,酶活性均在小片段上。

2.活化阶段:是活化的C1s依次裂解C4、C2,形成C3转化酶,继而活化C3,并形成C5转化酶的阶段。

因C4b、C3b具有硫酯键,产生后大部分被水解而失去活性,只少部分(小于10%)与靶细胞表面的羟基或氨基共价结合保持活性。见图C3转化酶和C5转化酶的酶活性存在于C2b上,能分别裂解C3和C5。

3.膜攻击阶段:此阶段形成MAC(C5b-9),使靶细胞裂解。见图

吸附于细胞表面的C5b678与12~15个C9分子结合形成MAC。电镜下可见C9聚合体在细胞膜上形成内径约11nm的孔道。

MAC主要破坏细菌和病毒感染的细胞。

亚溶解量的MAC可刺激宿主有核细胞活化、增殖,避免凋亡。

三条补体活化途径的膜攻击阶段都是相同的。

二、补体活化的凝集素途径

(一)激活物

微生物表面糖蛋白、糖脂上的一些特殊糖基如甘露糖、N-乙酰葡糖胺(GlcNAc)、岩藻糖等。

哺乳动物细胞膜上的甘露糖基被唾液酸覆盖,所以不能结合MBL。(二)识别和启动补体凝集素途径活化的分子见图

识别及启动成分:甘露糖结合凝集素(mannan-bind ing lectin,MBL)

血纤维胶原蛋白凝集素(ficolin)。

MBL和ficolin都属于胶原凝集素(collectin)家族成员。

它们与MASP(MBL-associatied serine proteases)形成复合物,复合物形成依赖于Ca2+。

MASP-1裂解C2和C3,MASP-2裂解C4和C2,从而活化后续补体成分。

三、旁路激活途径

(一)激活物

主要是微生物表面的糖类和蛋白质(羟基和氨基)

凝聚的IgG4、IgA、IgE也可活化旁路途径。

(二)补体反应成分

不经过C1、C4和C2,直接激活C3,然后完成C5~C9的激活过程;参与此途径激活过程的补体成分还有B因子、D因子和P因子。

C3b是启动旁路途径活化的关键分子,但在正常生理条件下不能启动旁路途径,因为:

①在生理条件下虽能自发形成少量的C3转化酶(C3bBb),但在H因子的作用下迅速解离,并被I因子很快灭活,故产生的C3b极少;

②C3b在液相中很快衰变失活(半寿期为30~60μs);

③与自身细胞结合后容易被调节蛋白灭活。

因为激活物表面通常无补体调节蛋白,并且很少有唾液酸,所以比宿主细胞更容易结合C3b和保持其活性,激活物的作用是为活化的C3b提供结合部位,并使其得以保护、启动反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