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市武平县客家文化调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定光佛的根在大陆,源头在武平县岩前镇狮岩。福州泉州僧人郑自严,法号“定光”,俗称定光大师、定光古佛。从关于定光古佛的种种传说中可以了解到客家人追崇的定光古佛是褒扬诚实、惩戒谎言的神佛;是推崇扶老济幼、助人为乐的菩萨;是位褒奖好心人,却又不去满足贪心人的神佛。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多元化的侵入,汪毅夫研究员通过考证,把定光古佛的佛法归纳为六个方面:祷雨救旱、驯服野兽、活泉止水、治河护航、赐嗣送子、避免战祸。

如今的岩前狮岩供奉三尊定光古佛。狮岩属石灰岩溶洞地貌,因形似狮得名。狮岩古称南安岩,曾列入中国名胜词典。狮岩丰姿奇特,有着迷人的景观,洞内正中供奉定光大师佛像,两侧列有十八罗汉和四大金刚。佛像面前原有一个椭圆石块,形似狮口含珠。内洞分东南两洞。东洞稍狭,有石凳嵌于崖壁;南洞窈窕通明,石室天成,可容数十人。两洞甬道纵横,清泉滴滴(如今听不到清泉滴水声了),乳柱直立,石钟悬吊,显得神奇美观。两洞均有出口,南洞出口可仰望蓝天,称为“通天第一洞”。洞外崖壁上横刻“人世蓬壶”四个楷体字,字面约0.3平方米,笔力苍劲,系明万历年间武平县知县成敦睦书刻,近处有天然泉水湖,名为“蛟湖”,湖面宽广,不管久晴暴雨,湖水保持原量,清澈可鉴,山岩倒映,显得格外美观。

当地还十分受人敬仰的还有何仙姑,她一生修道,传说能知过去、未来。她是中国历史上享寿最长的人,身经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四个朝代共十四个皇帝,实属罕见。何仙姑卒后真身葬在岩前宁洋乾湖塘,龟形右片丁山缝针星宿五度。乡人敬慕,于南岩石洞右边建仙姑亭,塑金身祭祀,有病烦热者,扫像上尘而饵之辄愈。可惜此亭在上世纪“文革”时被毁。上世纪八十年代,众多善男信女,自动募捐,在原址上再建仙姑亭一座,重塑金身,并将北宋年间用褐色花岗岩精美雕刻的“何大朗檀越主禄位”安放其中,父女同享鼎盛香火。每年农历二月初九,为祭祀始祖大郎公、黄氏一娘太婆、何仙姑的日子。除当地何姓人氏外,还有广东、江西、台湾、香港、澳门新加坡等地的何氏后裔不远千里,驱车前来祭祀,热闹非凡。

定光古佛是客家文化的一张品牌,也是武平县做好闽台文化交流的独有品牌。武平县成立了“定光古佛研究会”,编印《定光古佛》小册子。该县撰写了《发挥闽西客家文化优势,加强闽台客家文化交流》的调研报告。武平县在全市开展加快“两个先行区”建设主体实践活动中,借鉴湄洲妈祖景区成功开发的经验,搞好定光古佛祖庙景区规划开发,结合实际制定好规划开发方案。2008年岩前镇引进总投资1.2亿元的蛟湖开发项目,对占地面积达6万多平方米的天然泉水湖进行恢复性开发。目前正在进行做好湖堤、环湖路、排污、路灯、绿化等配套设施建设,随后将分布实施,逐步与狮岩祖庙融为一体,为提高闽西客家祖地的历史品味,促进闽台之间的人员往来和文化交流,凝聚人心,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历史古镇——中山镇

武平县中山镇是遐迩闻名的千年历史文明古镇,也是闽粤赣客属地区罕见

的百姓镇。中山是武平唯一的千年古镇,在这户不盈千,人不逾万,方圆不到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曾聚居着108姓群众,现有102姓,被称为“百家姓镇”,镇内流行特殊方言“军家话”。中山古镇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古迹众多,生态环境优美,这些年来,不断有人慕名前来中山古镇探古、寻幽、踏青,试图揭开古镇古老而又神秘的面纱。

中山镇现今具有以下资源条件打造中山镇旅游业。

1、富有传奇色彩的千年古镇史。

2、全国罕见的典型客家“百姓镇”和“客家方言孤岛”——“军家话”。

“百姓镇”盛行姓氏门额氏联,千百年来流传不衰,每逢节庆喜事,各家各姓,均在大门贴上姓氏门额氏联,表达念祖追宗、饮水思源之情。中山“百姓镇”另一奇特人文景观,就是当年落籍中山的古代官兵使用的方言相沿至今数百年不变,与当地客家方言相行不悖,这就是被语言学家誉为“语言活化石”、客家“方言孤岛”的“军家话”。

3、古朴的人文景观及其深厚的历史底蕴。

①迎恩门。明朝时期,武所中山先后筑有老城、片月城和新城三座城池,故人们将武所城简称为“三城”。一弹丸之地筑有三城,举世罕见。现仅剩一座“迎恩门”,苍苔覆盖的城砖、斑驳的楼匾,城门顶已坍圮的城楼残余的两根石柱、石柱上漫漶不清的文学,巍然屹立,向世人诉说着当年的辉煌和历史的沧桑。

②古街。从迎恩门延伸而出的700米古街,100多间店铺,是当年武所中山商贾云集、商贸繁华的明证。古街本身就是武所中山古城一部浓缩的历史。老屋夹道的古街,难掩其昔日风华,在她身上依稀残存的铅华,依旧散发着远古而诱人的清香。与古街相连的明代所建迎恩城门及读易轩,更衬映出古街的古典与悠远。昔日热闹的老街,如今随着新市场的搬迁,人去店空。

③永安桥。原称通济桥,是中山十座古石桥最大的一座,也是武平最完整的古桥。如今的永安桥经过几次修建之后,变得更加沧桑,四周由于缺乏管理,长满了杂草,桥下污水横流。

④相公塔。位于中山新城外相公寨上,建于明嘉靖辛亥年(1551年)。塔有七层,呈八角形,高14.7米。相传古代文人墨客喜欢相邀到此登山赏景、吟诗作赋,故名相公塔。此处有一小山周围如盘,似龙蟠踞。于万历三十四年庚申(1559年)约在夏令烈旱至仲秋这天。突遭雷电冰雹交替,击坏塔顶,此后俗称为“溃尾塔”。前些年有关部门拨出专款重修“相公塔”,还历史本来面貌,为千年古镇增添了款款风情。

(三)武平客家民俗

客家美食

①闽西八大干之一——猪胆肝

“闽西八大干”之一的武平猪胆干以其香甜可口的独特风味令人难忘。它是宴席冷盘的名菜,当地人常将它作为宴请宾朋和馈赠亲友的佳品。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尤其喜欢这种客家风味。但是猪胆肝的价格较贵,对其的促销及宣传力度不

够,消费者对其产品认知度不高,产品本身卫生状况不好,包装缺乏多样性。②簸箕粄又叫汤皮粄,将大米浸泡后磨成米浆,舀入直径约三十公分的圆形簸箕内,左右摇动使米浆均匀,再入锅用猛火蒸。约五分钟后将蒸熟的薄薄一层米浆揭下,把炒熟的肉丝、韭菜、豆芽、鲜笋、虾米、香菇等馅放入,卷成筒状,与油条相似。簸箕粄细嫩可口,多食不腻。历史悠久的“簸箕板”既独树一帜,又兼具春卷、凉皮、饺子之妙,体现出客家主妇的心灵手巧和烹调的智慧。

簸箕粄是武平县客家人现在的快餐类美食,簸箕粄里面包的陷一般是针对当地的消费水平,成本不高,利润丰厚。在当地,簸箕粄的销量很高,但是在其他地方,消费者认为用手做出来的不卫生。簸箕粄不像猪胆肝可以用真空包装,它所能存放的时间不长,所以不能像干果类的美食远走他乡乃至漂洋过海都没关系。

③珍珠粉,珍珠粉是一种以大米为原料,用竹筛筛制成的一种食品,其形状如洁白美丽的珍珠,煮熟时,一颗颗晶莹剔透,冰清玉洁,丰润圆实。在客家地区可以做成一道色香味俱全的佳肴。但是珍珠粉一般在武平县帽村当地才能买到,其他地方很少有卖,这种产品可以说几乎没有进行产业化,没有自己的品牌,也没有自己的包装。

七、调查建议及总结

1、政府要重视客家文化保护和传承。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大部分人都说政府对保护客家文化的投入不够,如图:

而在访谈过程中,多数人提到政府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客家文化也就得不到较好的保护。

2、弘扬定光古佛和开发狮岩旅游业,如:

①举行学术研讨会。厘清“定光古佛与客家祖地”的关系,并在学术界不断形成共识。

②建设以定光古佛为代表的客家宗教文化生态保护区,推动民间祭祀活动。成立定光古佛文化研究会,专事定光古佛祭祀和联络事宜。每年祭祀期间,有关新闻媒体助阵,在闽粤赣边形成一定的氛围。恳请全国佛界、道界学会知名人士题词以酝酿底蕴。

③举行世界客属祭祀定光古佛大典。

④加强宣传,扩大影响。

⑤增加投入,落实政府对狮岩的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重修狮岩。加快旅游业相关的硬件设施,实现客家文化硬件化。

⑥做好“申遗”,提高品位。

3、政府要做好规划,把中山古镇打造成为闻名全省甚至全国的旅游胜地,群众旅游休闲的生态文化风景区,成为“福建丽江”。

4、要定期举办客家民俗文化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