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分级标准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企业在日常运营中,面临各种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如自然灾害、环境污染、事故等。
为了更好地识别和管理这些风险,企业需要采取一种有效的风险分级方法。
下面介绍一种常用的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
1.建立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企业应根据其特定行业和运营环境,建立一套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该指标体系应包括不同突发环境事件的概率、影响范围、影响程度、可控性等因素。
可以参考的指标包括:地理位置、工艺流程、设备安全性、环境监控能力、应急预案等。
2.划定风险事件等级依据建立的指标体系,将不同的突发环境事件划分为不同的风险事件等级。
常见的划分标准包括:高、中、低三个等级或ABC等级。
划定等级的关键在于评估事件发生的概率和对企业的影响程度。
发生概率较高且对企业有较大影响的事件应划分为高风险事件,反之则为相对较低的风险事件。
3.评估风险事件的概率和影响程度4.重要性与可控性的评估对于评估出的风险事件,还需要进行重要性与可控性的评估。
重要性评估可以根据风险事件对企业经济效益、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重要程度进行评估。
可控性评估可以根据企业的内部能力,如管理体制、技术设备、应急预案等,评估企业控制风险的能力。
5.确定应对措施根据风险事件的等级和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对于高风险事件,企业应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加强监测预警、提高安全投入等。
对于中低风险事件,企业应建立完善的环境管理体系、培训员工的应急处理能力等。
6.定期评估和调整企业应定期对风险事件进行评估和调整。
对于已经发生的事件,应总结教训,调整相应的风险等级和应对措施。
同时,企业还应关注新的突发环境事件,及时评估其对企业的风险影响,并进行相应的调整。
总结起来,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需要建立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划定风险事件等级、评估风险事件的概率和影响程度、评估重要性与可控性、确定应对措施,以及定期评估和调整等步骤。
只有通过科学有效的风险分级方法,企业才能更好地识别和管理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突发环境应急预案风险等级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生产、城市建设等活动日益增多,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影响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为了有效预防和应对突发环境事件,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高度重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编制与实施。
本文将针对突发环境应急预案风险等级进行探讨。
二、突发环境应急预案风险等级的划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风险等级的划分,旨在对各类突发环境事件进行分类管理,提高应急处置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根据《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HJ941-2018)及相关规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等级主要分为以下四个等级:1. 重大风险:指可能导致严重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人员伤亡的突发环境事件。
该等级风险事件可能涉及大量危险化学品、放射性物质等,一旦发生,后果严重,需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2. 较大风险:指可能导致较大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人员伤亡的突发环境事件。
该等级风险事件可能涉及一定数量的危险化学品、放射性物质等,需及时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有效措施降低风险。
3. 一般风险:指可能导致一定范围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人员伤亡的突发环境事件。
该等级风险事件可能涉及少量危险化学品、放射性物质等,需加强监测和预警,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4. 低风险:指可能导致轻微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人员伤亡的突发环境事件。
该等级风险事件可能涉及少量或不涉及危险化学品、放射性物质等,需加强日常环境监管,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三、突发环境应急预案风险等级的判定依据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等级的判定,需综合考虑以下因素:1. 风险物质及最大存在量与临界量比值(Q):根据企业风险物质种类、最大存在量及临界量,计算Q值。
Q值越大,风险等级越高。
2. 企业危险工艺情况、防控措施、突发环境事件发生情况等(M):评估企业危险工艺、防控措施及历史突发环境事件发生情况,判断企业风险等级。
3. 周边环境受体敏感程度:调查周边敏感目标及人数、保护级别等情况,评估环境风险受体敏感程度。
企业环保应急预案事故等级
一、编制目的为了建立健全企业环保应急管理体系,提高企业应对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的能力,保障公众健康和环境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企业实际情况,特制定本预案。
本预案对事故等级进行划分,以便于企业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
二、事故等级划分1. Ⅰ级事故(特别重大环境污染事故)(1)定义:指对环境造成特别严重污染,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重大危害,可能引发跨区域、跨流域的环境污染事故。
(2)特征:事故造成大范围生态环境破坏,导致大量人员伤亡或失踪,对周边地区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生活产生严重影响。
(3)应急措施: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启动应急指挥机构,开展事故调查、监测、处置等工作。
同时,向上级政府和环保部门报告事故情况,请求支援。
2. Ⅱ级事故(重大环境污染事故)(1)定义:指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较大危害,可能引发区域性环境污染事故。
(2)特征:事故造成较大范围生态环境破坏,导致较多人员伤亡或失踪,对周边地区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生活产生较大影响。
(3)应急措施:启动应急预案,成立应急指挥部,开展事故调查、监测、处置等工作。
向上级政府和环保部门报告事故情况,请求支援。
3. Ⅲ级事故(较大环境污染事故)(1)定义:指对环境造成一定污染,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一定危害,可能引发局部环境污染事故。
(2)特征:事故造成局部生态环境破坏,导致少量人员伤亡或失踪,对周边地区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生活产生一定影响。
(3)应急措施:启动应急预案,开展事故调查、监测、处置等工作。
向上级政府和环保部门报告事故情况。
4. Ⅳ级事故(一般环境污染事故)(1)定义:指对环境造成轻微污染,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轻微危害,可能引发轻微环境污染事故。
(2)特征:事故造成较小范围生态环境破坏,对周边地区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生活产生轻微影响。
(3)应急措施:启动应急预案,开展事故调查、监测、处置等工作。
环境、安全事故等级划分
环境事故等级划分参照《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突发环境事故应急预案》(试行)规定,环境事故等级划分如下:一、特别重大环境事故(Ⅰ级):1、发生30 人及以上死亡,或中毒(重伤)100 人及以上;2、因环境事故需疏散、转移群众 5 万人以上,或直接经济损失1000 万元以上;3、因环境污染使当地正常的经济、社会活动受到严重影响;4、因环境污染造成重要城市主要水源地取水中断的污染事故;5、因危险化学品(含剧毒品)生产和贮运中发生泄漏,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污染事故;6、发生在环境敏感区的油品泄漏量超过100 吨的污染事故。
二、重大环境事故(Ⅱ级):1、发生10 人及以上、30 人以下死亡,或中毒(重伤)50 人及以上、100 人以下;2、因环境污染使当地经济、社会活动受到较大影响,疏散转移群众 1 万人以上、5 万人以下的;3、因环境污染造成重要河流、湖泊、水库及沿海水域大面积污染,或县级以上城镇水源地取水中断的污染事故;4、发生在环境敏感区的油品泄漏量为15—100 吨,以及在非环境敏感区油品泄漏量超过100 吨的污染事故。
三、较大环境事故(Ⅲ级):1、发生 3 人~9 人死亡,或中毒(重伤)50 人以下;2、因环境污染造成跨地级行政区域纠纷,使当地经济、社会活动受到影响;3、发生在环境敏感区的油品泄漏量为 1 吨及以上、15 吨以下,以及在非环境敏感区油品泄漏量为15—100 吨的污染事故。
四、一般环境事故(Ⅳ级):1、发生 3 人以下死亡;2、因环境污染造成跨县级行政区域纠纷,引起一般群体性影响的;3、发生在环境敏感区的油品泄漏量为 1 吨以下。
较大质量事故说明较大质量责任事故:一、直接经济损失10 万元以上;二、油品变质、混油(不包括管输油品的混油段)10 吨以上;三、发现自行调和油品出售的。
安全事故等级划分根据《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参照《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安全事故管理办法》规定,安全事故等级划分如下:一、特别重大事故,是指造成30 人以上死亡,或者100 人以上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下同),或者 1 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二、重大事故,是指造成10 人以上30 人以下死亡,或者50 人以上100 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 万元以上 1 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三、较大事故,是指造成 3 人以上10 人以下死亡,或者10 人以上50 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 万元以上5000 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四、一般事故,是指造成 3 人以下死亡,或者10 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 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环保应急预案级别
一、引言环保应急预案是针对企业或区域可能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而制定的一系列应急响应措施。
根据事故的严重程度、影响范围、危害程度等因素,环保应急预案分为四个级别:一般级、较大级、重大级和特别重大级。
以下将详细阐述各预案级别的特点及应对措施。
二、一般级环保应急预案一般级环保应急预案主要针对轻微的环境污染事件,如个别污染源泄漏、设备故障等。
该级别预案的主要特点如下:1. 事件影响范围较小,主要涉及企业内部;2. 危害程度较低,不会对周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3. 应急响应力量相对较弱。
应对措施:(1)立即启动预案,成立应急指挥部;(2)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污染源,防止污染物扩散;(3)加强环境监测,及时掌握污染状况;(4)做好人员疏散、医疗救治等工作;(5)恢复环境质量,确保事故影响降至最低。
三、较大级环保应急预案较大级环保应急预案主要针对较大的环境污染事件,如多个污染源泄漏、事故性排放等。
该级别预案的主要特点如下:1. 事件影响范围较大,可能涉及周边区域;2. 危害程度较高,对环境造成一定程度污染;3. 应急响应力量较强。
应对措施:(1)立即启动预案,成立应急指挥部;(2)启动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加强区域协作;(3)采取果断措施控制污染源,防止污染物扩散;(4)加强环境监测,及时掌握污染状况;(5)做好人员疏散、医疗救治、物资供应等工作;(6)组织专家评估污染程度,制定环境恢复方案;(7)恢复环境质量,确保事故影响降至最低。
四、重大级环保应急预案重大级环保应急预案主要针对严重的环境污染事件,如跨区域污染、重大事故性排放等。
该级别预案的主要特点如下:1. 事件影响范围广,可能涉及多个省份;2. 危害程度极高,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3. 应急响应力量极为强大。
应对措施:(1)立即启动预案,成立应急指挥部;(2)启动国家联防联控机制,加强国家协作;(3)采取紧急措施控制污染源,防止污染物扩散;(4)加强环境监测,及时掌握污染状况;(5)做好人员疏散、医疗救治、物资供应等工作;(6)组织专家评估污染程度,制定环境恢复方案;(7)协调各方力量,共同应对事故;(8)恢复环境质量,确保事故影响降至最低。
公司级环境应急预案
一、编制目的为了有效预防和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确保公司员工的生命安全,减少环境损害,保障公司的持续稳定发展,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行业规范,结合公司实际情况,特制定本环境应急预案。
二、编制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3. 《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指南》4. 公司相关规章制度三、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公司范围内可能发生的各类突发环境事件,包括但不限于:1. 化学品泄漏事故2. 废水、废气排放超标3. 固废处置不当4. 生态破坏事件5. 其他可能导致环境损害的事件四、事件分级根据突发环境事件的严重性和紧急程度,分为以下四个等级:1. 特别重大环境事件2. 重大环境事件3. 较大环境事件4. 一般环境事件五、应急组织机构1. 应急指挥部:由公司主要负责人担任总指挥,下设现场指挥、技术支持、物资保障、宣传报道等小组。
2. 应急队伍:由公司员工组成,包括环境监测组、救援组、疏散组、医疗救护组等。
3. 专家咨询组:由环保、安全、技术等方面的专家组成,为应急指挥提供技术支持。
六、应急响应措施1. 预防与预警:- 定期进行环境风险评估,制定预防措施;- 建立环境监测系统,实时监测环境状况;- 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员工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
2. 应急处置:- 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成立现场指挥部;- 对事故现场进行封锁,设置警示标志;- 组织应急队伍进行救援,控制事故扩散;- 进行环境监测,评估事故影响;- 启动应急物资供应,确保救援工作顺利进行。
3. 善后处理:- 对事故原因进行调查,追究责任;- 进行环境修复,减轻事故影响;- 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员工环保意识。
七、应急保障1. 物资保障:储备必要的应急物资,如防护用品、应急设备、应急车辆等。
2. 技术保障:与环保、安全等部门建立合作关系,获取技术支持。
3. 人员保障:定期对应急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应急处置能力。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级别
一、预案级别划分根据突发环境事件的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应急预案通常分为以下四个级别:1. 特别重大突发环境事件:指因环境污染直接导致30人以上死亡或100人以上中毒或重伤,或因环境污染造成区域生态功能丧失、国家重点保护物种灭绝、设区的市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取水中断等情形的事件。
2. 重大突发环境事件:指因环境污染直接导致10人以上死亡或50人以上中毒或重伤,或因环境污染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00万元以上、区域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等情形的事件。
3. 较大突发环境事件:指因环境污染直接导致3人以上死亡或10人以上中毒或重伤,或因环境污染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区域生态环境受到一定破坏等情形的事件。
4. 一般突发环境事件:指因环境污染直接导致3人以下死亡或10人以下中毒或重伤,或因环境污染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区域生态环境受到轻微破坏等情形的事件。
二、响应措施针对不同级别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应采取相应的响应措施:1. 特别重大突发环境事件:启动国家一级应急响应,由国务院或其授权部门负责协调和指挥,各级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积极参与应对。
2. 重大突发环境事件:启动国家二级应急响应,由环境保护部或其授权部门负责协调和指挥,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协同应对。
3. 较大突发环境事件:启动省级应急响应,由省级政府或其授权部门负责协调和指挥,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协同应对。
4. 一般突发环境事件:启动市级或县级应急响应,由地方政府或其授权部门负责协调和指挥,相关部门协同应对。
三、应急响应流程1. 预警:根据环境监测数据,对可能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进行预警。
2. 应急启动:根据突发环境事件的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
3. 应急处置:按照应急预案要求,采取应急处置措施,包括现场控制、污染物收集、人员疏散、医疗救护等。
4. 后期处置:对突发环境事件进行善后处理,包括环境修复、损失评估、责任追究等。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解读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解读企业面临的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越来越大,如何有效应对这些风险成为企业管理者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近日,中国质检协会发布了《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以下简称《方法》),为企业应对突发环境事件风险提供了一种科学有效的方法。
本文将对《方法》进行解读。
一、分级标准《方法》通过分级标准,将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为重大、较大、一般三个等级。
1.重大风险指因突发环境事件所导致可能引发严重社会影响、重大法律责任或资产损失的风险;2.较大风险指因突发环境事件所导致可能引发一定社会影响和法律责任或资产损失的风险;3.一般风险指因突发环境事件所导致可能引发较小影响和法律责任或资产损失的风险。
此外,在确定风险等级时,还需考虑风险的成因、区域特点、环境敏感性等因素。
二、评估方法《方法》包括五项风险评估指标:事件概率、事故后果、环境敏感性、应急管理水平和社会影响。
这些指标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并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
1.事件概率指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可从相应规章制度、历史事件和专家意见等方面评估;2.事故后果指风险事件发生后可能造成的人身、环境和财产损失等影响,可进行场景化分析;3.环境敏感性指风险事件发生地区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可根据区域环境特征及环评报告等评估;4.应急管理水平指企业现有应急预案、剂量测量设备等应急管理工作的情况,可通过现场检查、文件审查等方式评估;5.社会影响指风险事件发生后可能对相关人员、社会秩序、企业声誉等产生的影响,可通过网络、媒体等途径获得相关信息。
根据以上指标,可计算出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程度,并最终确定风险等级。
三、应用建议《方法》提供了一种科学有效的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可为企业应对突发环境事件提供较为明确的指导和依据。
1.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风险评估,建立起健全完善的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和管理制度;2.企业应严格执行各项环境法规和标准,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工作,减少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几率;3.企业应加强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提高应急管理水平,确保在突发环境事件发生时能够进行有效的应急处置;4.企业应加强与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合作,提高应急响应和处置的效率和协调性,共同构建安全和谐的环境。
突发环境事件分类类别和标准
突发环境事件可分为环境污染事件、生态环境破坏事件两类。
根据公司生产和原辅料使用情况判断,可能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为环境污染事件(即:水污染事件、大气污染事件、噪声与振动污染事件、固体废弃物污染事件、危险化学品和废弃化学品污染事件、农业环境污染事件等)。
公司可能发生的环境污染事故类型为泄漏/溢出、火灾、爆炸。
泄漏/溢出:易燃易爆物质的泄漏/溢出可能会引发火灾或爆炸;有毒液体或毒烟的泄漏/溢出可能威胁人体健康或污染环境;可能因为渗漏而污染地下水或因未能控制在发生地点而造成大范围水体或土壤污染。
火灾:火灾的蔓延可能殃及事故点附近区域甚至周边的外部单位;可能引发爆炸;可能导致有毒烟气的释放;灭火产生的消防水处理不当将造成水体或土壤污染。
爆炸:爆炸除直接威胁人的生命安全外,还可能导致附近有毒有害物质的燃烧、飞散、泄漏,从而造成大气、水或土壤环境的污染。
(2)突发环境事件级别针对公司突发环境事件严重性、紧急程度、危害程度、影响范围、公司内部控制事态的能力以及需要调动的应急资源,将突发环境事件划分为3个级别,具体划分如下:1)企业Ⅰ级(企业重大环境事件):事故影响超出公司范围,废水或大气污染物已泄漏至外环境,临近的企业受到影响,或者产生连锁反应,影响公司厂区之外的周围地区和群体(社会级)。
本预案指由于物料泄大量漏、生产设备故障、危险作业操作不当等原因导致的火灾、爆炸事故。
2)企业Ⅱ级(企业较大环境事件):事故的有害影响超出车间范围,但局限在公司的界区之内并且可被遏制和控制在公司区域内,未造成人员伤害的后果,但有群众性影响(公司级);3)企业Ⅲ级(企业一般环境事件):突发环境事件引发事故影响车间生产,事故的有害影响局限在各车间之内,并且可被现场的操作者遏制和控制在公司局部区域内,未造成人员伤害的后果(车间级)。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HJ941—2018)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HJ941—2018)(公告2018年第14号)1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的程序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对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的企业进行环境风险分级。
适用对象为涉及生产、加工、使用、存储或释放附录A中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物质的企业。
事业单位可参照本标准进行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
本标准不适用于军事设施、石油天然气长输管道、城镇燃气管道、核设施与加工放射性物质的单位,不适用于从事危险化学品运输或搬运(如港口装卸)的载具或单位。
2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18218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 30000.2-GB 30000.29 化学品分类和标签规范GB 50483 化工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计规范GB 50160 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 50351 储罐区防火堤设计规范GB 50747 石油化工污水处理设计规范SH 3015 石油化工企业给水排水系统设计规范《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突发环境事件environmental accident指由于污染物排放或者自然灾害、生产安全事故等因素,导致污染物或者放射性物质等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介质,突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环境质量下降,危及公众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或者造成生态环境破坏,或者造成重大社会影响,需要采取紧急措施予以应对的事件。
3.2突发环境事件风险environmental accident risk指企业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的可能性及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
3.3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物质environmental accident risk substance指具有有毒、有害、易燃易爆、易扩散等特性,在意外释放条件下可能对企业外部人群和环境造成伤害、污染的化学物质。
简称为“风险物质”。
公司突发事件分级规定
公司突发事件分级规定一、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分级标准(一)气象灾害。
Ⅰ级事件标准:因台风、暴雨、暴雪、冰冻、寒潮、海上大风等自然灾害造成10人以上死亡,或者50人以上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
Ⅱ级事件标准:因台风、暴雨、暴雪、寒潮、海上大风、冰冻等自然灾害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
Ⅲ级事件标准:因台风、暴雨、暴雪、寒潮等自然灾害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
(二)地震灾害。
Ⅰ级事件标准: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1.造成50人以上死亡(含失踪)或者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的地震灾害。
2.当人口较密集地区发生6.0级以上、7.0级以下地震,人口密集地区发生5.0级以上、6.0级以下地震。
Ⅱ级事件标准: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1.造成10人以上、50人以下死亡(含失踪)或者造成较重经济损失的地震灾害。
2.当人口较密集地区发生5.0级以上、6.0级以下地震,人口密集地区发生4.0级以上、5.0级以下地震。
Ⅲ级事件标准: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1.造成10人以下死亡(含失踪)或者造成一定经济损失的地震灾害。
2.当人口较密集地区发生4.0级以上、5.0级以下地震。
(三)地质灾害。
Ⅰ级事件标准: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1.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500人以上,或潜在经济损失5000万元以上的地质灾害险情为大型地质灾害险情。
2.因灾死亡10人以上,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万元以上的地质灾害灾情为大型地质灾害灾情。
Ⅱ级事件标准: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1.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人以上、5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为中型地质灾害险情。
2.因灾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为中型地质灾害灾情。
HJ941-2018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
HJ941-2018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介绍HJ941-2018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主管的环境保护标准制定,于2018年10月1日颁布实施,适用于各类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以准确评估和管理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风险,确保环境安全和社会稳定。
分级方法风险判断企业突发环境事件的风险分级需要先进行风险判断,判断方法如下:1.判断事件1.确认事件类型,并参照相关技术标准进行细化;2.判断每种事件的可能性、影响程度、可持续性等因素。
2.判断企业风险1.系统评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可能出现的突发环境事件的风险等级;2.确认企业环境管理情况和安全生产管理的措施和能力;3.按照相应评估方法,得出企业风险评估。
3.判断控制措施1.根据企业风险评估结果,确定相应的防范和控制措施;2.判断措施的可行性、效iveness。
风险分级按照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评估方法,对企业风险进行分级,分为五个等级:1.特别重大风险–可能导致严重环境损害和社会影响的突发环境事件;–损害范围达到5公里以上或者污染物超标情况达到紧急标准。
2.重大风险–可能导致较大环境损害和社会影响的突发环境事件;–损害范围达到3公里以上或者污染物超标情况达到国家标准。
3.较大风险–可能导致一定环境损害和社会影响的突发环境事件;–损害范围达到1公里以上或者污染物超标情况达到地方标准。
4.一般风险–可能导致轻微环境损害和局部社会影响的突发环境事件;–损害范围达到500米以上或者污染物超标情况达到企业自建标准。
5.微小风险–本质上不影响环境和社会的突发环境事件;–损害范围小于500米或者污染物未超过有效监测范围。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是为了确保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环境安全和社会稳定而制定的一种评估和管理工具。
企业可以根据此方法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风险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确定相应的防范和控制措施,从而保障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责任。
突发环境应急预案分级处罚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突发环境事件频发。
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生态环境,我国制定了《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明确了突发环境事件的分级标准和相应的处罚措施。
以下是对突发环境应急预案分级处罚的详细阐述。
一、突发环境事件分级标准根据《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突发环境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
1. 特别重大环境事件(级):符合以下情形之一的事件:(1)因环境污染直接导致30人以上死亡或100人以上中毒或重伤的;(2)因环境污染疏散、转移人员5万人以上的;(3)因环境污染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亿元以上的;(4)因环境污染造成区域生态功能丧失或该区域国家重点保护物种灭绝的;(5)因环境污染造成设区的市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取水中断的;(6)因环境污染造成重大跨国境影响的境内突发环境事件。
2. 重大环境事件(级):符合以下情形之一的事件:(1)因环境污染直接导致10人以上死亡或50人以上中毒或重伤的;(2)因环境污染疏散、转移人员1万人以上的;(3)因环境污染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的;(4)因环境污染造成区域生态功能受到严重影响或国家重点保护物种生存环境遭到严重污染的;(5)因环境污染造成设区的市级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取水中断的;(6)因环境污染造成重大跨国境影响的境内突发环境事件。
3. 较大环境事件(级):符合以下情形之一的事件:(1)因环境污染直接导致3人以上死亡或10人以上中毒或重伤的;(2)因环境污染疏散、转移人员5000人以上的;(3)因环境污染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的;(4)因环境污染造成区域生态功能受到一定影响或国家重点保护物种生存环境遭到污染的;(5)因环境污染造成设区的县级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取水中断的;(6)因环境污染造成较大跨国境影响的境内突发环境事件。
4. 一般环境事件(级):符合以下情形之一的事件:(1)因环境污染直接导致3人以下死亡或10人以下中毒或重伤的;(2)因环境污染疏散、转移人员500人以下的;(3)因环境污染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4)因环境污染造成区域生态功能受到一定影响或国家重点保护物种生存环境遭到污染的;(5)因环境污染造成较小跨国境影响的境内突发环境事件。
突发环境事故应急预案等级
一、概述突发环境事故应急预案等级是根据突发环境事故的严重程度、影响范围、危害性质等因素,将应急预案分为不同等级,以便于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相关部门根据实际情况,迅速、有序、高效地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以下是对突发环境事故应急预案等级的详细说明。
二、应急预案等级划分1. 一级应急响应一级应急响应适用于以下情况:(1)造成或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严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突发环境事故;(2)跨行政区域、跨行业、跨部门的突发环境事故;(3)可能引发次生、衍生事件的突发环境事故。
2. 二级应急响应二级应急响应适用于以下情况:(1)造成或可能造成较大人员伤亡、较大财产损失、一定程度的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突发环境事故;(2)涉及重要生态功能区和重要水系的突发环境事故;(3)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造成较大影响的突发环境事故。
3. 三级应急响应三级应急响应适用于以下情况:(1)造成或可能造成一般人员伤亡、一般财产损失、轻微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突发环境事故;(2)对局部地区造成一定影响的突发环境事故;(3)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造成轻微影响的突发环境事故。
4. 四级应急响应四级应急响应适用于以下情况:(1)造成或可能造成轻微人员伤亡、轻微财产损失、轻微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突发环境事故;(2)对局部地区造成较小影响的突发环境事故;(3)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造成较小影响的突发环境事故。
三、应急预案实施要求1. 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相关部门应根据突发环境事故应急预案等级,迅速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
2. 一级应急响应时,由上级政府统一指挥,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相关部门全力配合,确保应急处置工作高效、有序进行。
3. 二级、三级、四级应急响应时,由事发地政府或相关部门负责组织应急处置工作,上级政府给予指导和协调。
4. 应急预案实施过程中,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相关部门应密切配合,确保信息畅通、资源共享、协同作战。
5. 应急预案实施结束后,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相关部门应总结经验教训,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突发环境事件分级标准
参考:安全生产事故等级《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第三条根据生产安全事故(以下简称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事故一般分为以下等级:一)特别重大事故,是指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下同),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二)重大事故,是指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下同),或者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三)较大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下同),或者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四)一般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本条第一款所称的“以上”包括本数,所称的“以下”不包括本数。
法律方面的环境:法律概念: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环境问题:原生环境问题人为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2.3.1人类对于自然规律认识的不足,自然是有规律的,但是人类对于自然规律的掌握,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受到客观上的限制。
2.3.2人类的贪婪、自私,过渡开发使用。
环境法:国家制定或者认可关于保护与改善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相关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几个特点:1.科学技术性:2.社会性:3.综合性:4.特殊价值取向环境法的基本原则:1. 协调发展的原则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相协调原则2. 预防为主原则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3. 污染者负担原则环境责任原则:污染者治理、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原则4. 公众参与原则:依靠社会保护环境原则协调发展的原则协调发展原则,是指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统筹规划、同步实施、协调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某公司环境应急预案
一、编制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3. 《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指南》4. 《某公司安全生产管理制度》5. 《某公司环境保护管理制度》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某公司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可能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包括但不限于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化学品泄漏等。
三、事件分级根据突发环境事件的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将事件分为以下四个等级:1. 一般(IV级):对周边环境造成一定影响,但未造成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
2. 较大(III级):对周边环境造成较大影响,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 较重(II级):对周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
4. 重大(I级):对周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
四、组织机构及职责1. 应急指挥部:由公司总经理担任总指挥,负责应急工作的全面领导。
2. 应急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指挥应急响应工作,下设以下小组:- 信息收集组:负责收集、整理、分析环境事件相关信息。
- 应急处置组:负责采取应急措施,控制环境事件发展。
- 后勤保障组:负责提供应急物资、设备、交通工具等保障。
- 沟通协调组:负责与政府、公众、媒体等沟通协调。
- 法规事务组:负责处理与事件相关的法律法规问题。
五、应急响应程序1. 事件报告:发现环境事件后,立即向应急指挥部报告,同时启动应急预案。
2. 应急响应:应急指挥部根据事件等级,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组织相关人员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3. 应急处置:- 采取隔离、封锁、转移等措施,防止事件扩大。
- 消除污染源,修复受损设施。
- 进行环境监测,评估事件影响。
- 救援受影响人员,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
4. 信息发布:及时向政府、公众、媒体等发布事件信息,确保信息透明。
5. 事件结束:事件得到有效控制,环境恢复正常,经应急指挥部批准后,宣布应急响应结束。
六、应急保障1. 物资保障:储备必要的应急物资、设备、交通工具等。
突发环境事件类型、级别
突发环境事件类型、级别根据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公司突发环境事件主要为环境污染事件(即水污染事件、大气污染事件、噪声与振动污染事件、固体废弃物污染事件、危险化学品和废弃化学品污染事件、农业环境污染事件等)。
依据本公司突发环境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波及范围、影响大小,视影响范围及特点,将突发环境事件由高到低的划分为重大(厂外级/Ⅰ级),较大(厂内级/Ⅰ级)、一般(车间级/Ⅰ级)三个级别:1、重大(厂外级/Ⅰ级)(1)发生环境事故后,事故影响无法控制在公司范围内或企业不能独立处置;(2)发生泄漏、火灾爆炸及伴生/次生事故,企业已无能力进行控制或独立处置;(3)对大气、地表水或地下水造成严重污染。
2、较大(厂内级/Ⅰ级)(1)发生环境事故后,事故影响可控制在公司范围内,不会对外环境产生影响;(2)泄漏、火灾爆炸及伴生/次生事故在公司控制能力内,并能得到及时控制的;(3)不会对厂区外大气、地表水或地下水环境造成大的污染。
3、一般(车间级/Ⅲ级)(1)发生环境事故后,事故影响可控制在发生事故地点的小范围内,不会对整个公司范围及外环境产生影响;(2)车间、罐区、仓库等场所小面积初期火灾事件;(3)设备、设施等小故障,将会导致某工段小范围泄漏等的事件;(4)基本不会对大气、地表水或地下水造成污染。
当本公司突发环境事件超出本预案中规定的应急处置措施的,需要其他单位协助处置的,请求××高新区安环局决定。
图1.7-1 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组织体系启动运行流程图企业环境应急管理是一个全过程的管理。
具体可包括:日常预防和预警、环境应急准备、环境应急响应与处置、环境事故应急终止后的管理等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突发环境事件分级标准
根据环保部《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隐患排查和治理工作指南》(试行),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根据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治理难度及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等级,隐患分为重大突发环境事件隐患(以下简称重大隐患)、和一般突发环境事件隐患(以下简称一般隐患)二级。
突发环境事件分级标准:
具有以下特征之一的可认定为重大隐患,除此之外的隐患可认定为一般隐患:
1.情况复杂,短期内难以完成治理并可能造成环境危害的隐患;
2.可能产生较大环境危害隐患,如可能造成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大气、水、土壤、等环境介质次生较大以上突发环境事件的隐患。
可以立即完成治理的隐患一般可以不判定为重大隐患。
本公司突发环境事件分级标准按照以上标准执行。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