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学案制作格式标准
高中数学教案标准格式

高中数学教案标准格式
课题:直线方程的解析式与图形的性质
教学目标:
1. 理解直线方程解析式的含义和性质;
2. 掌握求解直线方程解析式的方法;
3. 能够根据直线方程的解析式绘制直线的图形;
4. 熟练运用直线方程解析式计算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
1. 直线方程解析式的含义和性质;
2. 求解直线方程解析式的方法;
3. 根据直线方程的解析式绘制直线的图形。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直线的定义,并提出直线方程的概念,导出直线方程的解析式。
二、讲解(15分钟)
1. 解析式的含义和性质;
2. 求解直线方程解析式的方法;
3. 根据直线方程的解析式绘制直线的图形。
三、练习(20分钟)
1. 让学生练习求解直线方程解析式的例题;
2. 让学生根据直线方程的解析式绘制直线的图形。
四、拓展(10分钟)
结合实际问题,拓展直线方程的应用领域。
五、总结(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练习题目作为课后作业。
教学板书:
直线方程的解析式与图形的性质
直线的解析式:y = kx + b
性质:斜率k的含义、截距b的含义
图解:根据解析式绘制直线的方法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直线方程为中心,通过讲解、练习和拓展,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直线方程的含义和性质,提高解析式计算和图形绘制的能力。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高中数学学案制作格式标准

学案样板模式1.页面设置:纸张B5长25.7,宽18.2,页边距上下均是2.54,左右均是3.172.设置页眉、页脚如下面例子,请根据内容写清楚归属第几册书3.注意居中插入页码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新课按下列格式规范:1.2.1排列(小四宋体加粗居中)【课标要求】【知识要点】【情景设置】【导学求思】【范例剖析】【双基测评】【能力培养】【课后作业】(小标题:五号宋体加粗) (标题下的内容:五号宋体)习题课按下列格式规范:1.2.1排列(小四宋体加粗居中)【复习目标】【方法介绍】【典型例题】【巩固练习】(小标题:五号宋体加粗) (标题下的内容:五号宋体)复习课按下列格式规范:1.2.1排列(小四宋体加粗居中)【知识系统】【经典例题】【运用导练】【自我反思】(小标题:五号宋体(标题下的内容:五号加粗)宋体)第一章集合与函数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课标要求】1.集合语言是现代数学的基本语言。
高中数学课程将集合作为一种语言来学习。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使学生学会用最基本的集合语言表示有关对象,并能在自然语言、图型语言、集合语言之间进行转换。
体会用集合语言表达数学内容的简洁性、准确性,发展运用集合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2.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3.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知识要点】元素:一般的,我们把____________统称为元素;集合:把一些元素组成的___-叫做集合。
集合的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元素与集合间的关系:属于: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A,记作:________;不属于: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A,记作:__________4常用的数集及记法: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作____;正整数集,记作_______;整数集,记作________;有理数集,记作________;实数集,记作_________。
高中数学标准教案格式模板

高中数学标准教案格式模板
教案标题:(课程名称+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学生能力培养目标、知识技能目标、情感态度目标)教学重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教学难点:(本节课的难点内容)
教学环节安排:
1. 导入新知识:(引入本节课内容,激发学生兴趣)
2. 教师讲解:(详细讲解知识点,示范解题方法)
3. 学生练习:(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 拓展延伸:(拓展相关知识,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5. 小结复习:(总结本节课内容,梳理学生学习思路)
教学资源准备:(教师和学生所需准备的教学资源)
教学方法:(教师授课方式,学生参与方式)
教学评价:(测验、练习、作业等评价方式)
教学后记:(对本节课教学效果的评价和反思)。
高中数学教资教案格式

高中数学教资教案格式
教学目标:
1. 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和一般形式;
2. 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3. 掌握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求法和性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2.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性质。
教学准备:
1. 教材:高中数学教材;
2. 教具:黑板、彩色粉笔、教学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引入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并简单介绍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二、讲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10分钟)
1. 解释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2. 讲解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
三、练习与讨论(15分钟)
1. 让学生进行练习,解一些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
2. 分组讨论解题过程,加深理解。
四、讲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性质(10分钟)
1. 解释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概念;
2. 讲解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性质。
五、练习与总结(10分钟)
1. 让学生进行一元二次方程根的练习;
2. 总结讲解内容,强化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的理解。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的掌握。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正确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概念和性质,掌握相关解题方法。
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高中数学教案撰写模板共3篇 教案模版高中数学

高中数学教案撰写模板共3篇教案模版高中数学下面是整理的高中数学教案撰写模板共3篇教案模版高中数学,供大家参考。
高中数学教案撰写模板共1高中数学必修1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1.1 集合1.2 函数及其表示1.3 函数的基本性质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Ⅰ)2.1 指数函数2.2 对数函数2.3 幂函数第三章函数的应用3.1 函数与方程3.2 函数模型及其应用必修2 第一章空间几何体1.1 空间几何体的结构1.2 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1.3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第二章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2.1 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2.2 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2.3 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第三章直线与方程3.1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3.2 直线的方程3.3 直线的交点坐标与距离公式第四章圆与方程4.1 圆的方程4.2 直线、圆的位置关系4.3 空间直角坐标系必修3 第一章算法初步1.1 算法与程序框图1.2 基本算法语句1.3 算法案例阅读与思考割圆术第二章统计2.1 随机抽样阅读与思考一个著名的案例阅读与思考广告中数据的可靠性阅读与思考如何得到敏感性问题的诚实反应2.2 用样本估计总体阅读与思考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图2.3 变量间的相关关系阅读与思考相关关系的强与弱第三章概率3.1 随机事件的概率阅读与思考天气变化的认识过程3.2 古典概型3.3 几何概型必修4第一章三角函数1.1 任意角和弧度制1.2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1.3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1.4 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1.5 函数y=Asin(ωx+ψ)1.6 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应用第二章平面向量2.1 平面向量的实际背景及基本概念2.2 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2.3 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坐标表示2.4 平面向量的数量积2.5 平面向量应用举例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3.1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3.2 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必修5第一章解三角形1.1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探究与发现解三角形的进一步讨论1.2 应用举例阅读与思考海伦和秦九韶1.3 实习作业第二章数列2.1 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阅读与思考斐波那契数列阅读与思考估计根号下2的值2.2 等差数列2.3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2.4 等比数列2.5 等比数列前n项和阅读与思考九连环探究与发现购房中的数学第三章不等式3.1 不等关系与不等式3.2 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3.3 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阅读与思考错在哪儿信息技术应用用Excel解线性规划问题举例3.4 基本不等式选修1-1 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1.1 命题及其关系1.2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1.3 简单的逻辑联结词1.4 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2.1 椭圆探究与发现为什么截口曲线是椭圆信息技术应用用《几何画板》探究点的轨迹:椭圆2.2 双曲线2.3 抛物线阅读与思考圆锥曲线的光学性质及其应用第三章导数及其应用3.1 变化率与导数3.2 导数的计算探究与发现牛顿法──用导数方法求方程的近似解3.3 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应用信息技术应用图形技术与函数性质3.4 生活中的优化问题举例实习作业走进微积分选修1-2第一章统计案例1.1 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1.2 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第二章推理与证明2.1 合情推理与演绎证明阅读与思考科学发现中的推理2.2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第三章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3.1 数系的扩充和复数的概念3.2 复数代数形式的四则运算第四章框图4.1 流程图4.2 结构图信息技术应用用Word2002绘制流程图数学选修2-1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命题及其关系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简单的逻辑联结词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曲线与方程椭圆探究与发现为什么截口曲线是椭圆信息技术应用用《几何画板》探究点的轨迹:椭圆双曲线探究与发现抛物线探究与发现阅读与思考第三章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空间向量及其运算阅读与思考向量概念的推广与应用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选修2-2 第一章导数及其应用变化率与导数导数的计算第三章统计案例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选修3-1第一讲早期的算术与几何一古埃及的数学二两河流域的数学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应用三生活中的优化问题举例第二讲定积分的概念一微积分基本定理二定积分的简单应用三第二章推理与证明四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第三讲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一数学归纳法二第三章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三数系的扩充和复数的概念四复数代数形式的四则运算第四讲一选修2-3二第一章计数原理三分类加法计数原理与分步乘法计数四原理第五讲探究与发现子集的个数有多少一排列与组合二探究与发现组合数的两个性质三二项式定理第六讲探究与发现“杨辉三角”中的一些一秘密二第二章随机变量及其分布第七讲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一二项分布及其应用二探究与发现服从二项分布的随机变三量取何值时概率最大四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均值与方差第八讲正态分布一信息技术应用μ,σ对正态分布的影二响三丰富多彩的记数制度古希腊数学希腊数学的先行者毕达哥拉斯学派欧几里得与《原本》数学之神──阿基米德中国古代数学瑰宝《周髀算经》与赵爽弦图《九章算术》大衍求一术中国古代数学家平面解析几何的产生坐标思想的早期萌芽笛卡儿坐标系费马的解析几何思想解析几何的进一步发展微积分的诞生微积分产生的历史背景科学巨人牛顿的工作莱布尼茨的“微积分” 近代数学两巨星分析的化身──欧拉数学王子──高斯千古谜题三次、四次方程求根公式的发现高次方程可解性问题的解决伽罗瓦与群论古希腊三大几何问题的解决对无穷的深入思考古代的无穷观念无穷集合论的创立集合论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第九讲中国现代数学的开拓与发展一中国现代数学发展概观二人民的数学家──华罗庚三当代几何大师──陈省身选修3-3 引言第一讲从欧氏几何看球面一平面与球面的位置关系二直线与球面的位置关系和球幂定理三球面的对称性第二讲球面上的距离和角一球面上的距离二球面上的角思考题第三讲球面上的基本图形一极与赤道二球面二角形三球面三角形1.球面三角形2.三面角3.对顶三角形4.球极三角形思考题第四讲球面三角形一球面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二、球面“等腰”三角形三球面三角形的周长四球面三角形的内角和思考题第五讲球面三角形的全等1.“边边边”()判定定理2.“边角边”()判定定理3.“角边角”()判定定理4.“角角角”()判定定理思考题第六讲球面多边形与欧拉公式一球面多边形及其内角和公式二简单多面体的欧拉公式三用球面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证明欧拉公式思考题第七讲球面三角形的边角关系一球面上的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二用向量方法证明球面上的余弦定理1.向量的向量积2.球面上余弦定理的向量证明三从球面上的正弦定理看球面与平面四球面上余弦定理的应用──求地球上两城市间的距离思考题第八讲欧氏几何与非欧几何一平面几何与球面几何的比较二欧氏平行公理与非欧几何模型──庞加莱模型三欧氏几何与非欧几何的意义阅读与思考非欧几何简史选修3-4 引言第一讲平面图形的对称群一平面刚体运动1.平面刚体运动的定义2.平面刚体运动的性质思考题二对称变换1.对称变换的定义2.正多边形的对称变换3.对称变换的合成4.对称变换的性质5.对称变换的逆变换思考题三平面图形的对称群思考题第二讲代数学中的对称与抽象群的概念一n元对称群Sn思考题二多项式的对称变换思考题三抽象群的概念1.群的一般概念2.直积思考题第三讲对称与群的故事一带饰和面饰思考题二化学分子的对称群三晶体的分类四伽罗瓦理论选修4-1 第一讲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有关性质一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二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三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2.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四直角三角形的射影定理第二讲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一圆周角定理二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定理三圆的切线的性质及判定定理四弦切角的性质五与圆有关的比例线段第三讲圆锥曲线性质的探讨一平行射影二平面与圆柱面的截线三平面与圆锥面的截线选修4-2 引言第一讲线性变换与二阶矩阵一线性变换与二阶矩阵(一)几类特殊线性变换及其二阶矩阵1.旋转变换2.反射变换3.伸缩变换4.投影变换5.切变变换(二)变换、矩阵的相等二二阶矩阵与平面向量的乘法(二)一些重要线性变换对单位正方形区域的作用第二讲变换的复合与二阶矩阵的乘法一复合变换与二阶矩阵的乘法二矩阵乘法的性质第三讲逆变换与逆矩阵一逆变换与逆矩阵1.逆变换与逆矩阵2.逆矩阵的性质二二阶行列式与逆矩阵三逆矩阵与二元一次方程组1.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矩阵形式2.逆矩阵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第四讲变换的不变量与矩阵的特征向量一变换的不变量——矩阵的特征向量1.特征值与特征向量2.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计算二特征向量的应用1.Aa的简单表示2.特征向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学习总结报告选修4-4 引言第一讲坐标系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二极坐标系三简单曲线的极坐标方程四柱坐标系与球坐标系简介第二讲参数方程一曲线的参数方程二圆锥曲线的参数方程三直线的参数方程四渐开线与摆线学习总结报告选修4-5 引言第一讲不等式和绝对值不等式一不等式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基本不等式3.三个正数的算术-几何平均不等式第四讲数伦在密码中的应用二绝对值不等式1.绝对值三角不等式2.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第二讲讲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一比较法二综合法与分析法三反证法与放缩法第三讲柯西不等式与排序不等式一二维形式柯西不等式二一般形式的柯西不等式三排序不等式第四讲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一数学归纳法二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学习总结报告选修4-6 引言第一讲整数的整除一整除1.整除的概念和性质2.带余除法3.素数及其判别法二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1.最大公因数2.最小公倍数三算术基本定理第二讲同余与同余方程一同余1.同余的概念2.同余的性质二剩余类及其运算三费马小定理和欧拉定理四一次同余方程五拉格朗日插值法和孙子定理六弃九验算法第三讲一次不定方程一二元一次不定方程二二元一次不定方程的特解三多元一次不定方程一信息的加密与去密二大数分解和公开密钥学习总结报告附录一剩余系和欧拉函数附录二多项式的整除性选修4-7 引言第一讲优选法一什么叫优选法二单峰函数三黄金分割法——法1.黄金分割常数2.黄金分割法——法阅读与思考黄金分割研究简史四分数法1.分数法阅读与思考斐波那契数列和黄金分割2.分数法的最优性五其他几种常用的优越法1.对分法2.盲人爬山法3.分批试验法4.多峰的情形六多因素方法1.纵横对折法和从好点出发法2.平行线法3.双因素盲人爬山法第二讲试验设计初步一正交试验设计法1.正交表2.正交试验设计3.试验结果的分析4.正交表的特性二正交试验的应用学习总结报告附录一附录二附录三6选修4-9 引言第一讲风险与决策的基本概念一风险与决策的关系二风险与决策的基本概念1.风险(平均损失)2.平均收益3.损益矩阵4.风险型决策探究与发现风险相差不大时该如何决策第二讲决策树方法第三讲风险型决策的敏感性分析第四讲马尔可夫型决策简介一马尔可夫链简介1.马尔可夫性与马尔可夫链2.转移概率与转移概率矩阵二马尔可夫型决策简介三长期准则下的马尔可夫型决策理论1.马尔可夫链的平稳分布2.平稳分布与马尔可夫型决策的长期准则3.平稳准则的应用案例学习总结报告附录初中数学面试教案撰写模板小学数学面试撰写教案模板教案撰写模板中小学教学案例撰写心得体会教学设计撰写高中数学教案撰写模板共2如何撰写小学数学教案一个完整的教案包括以下内容:【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教材简析】【教学用具】【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案格式要求:目标明确意图明显流程清晰行文严谨预设充分回顾全面⑴教学内容。
高中数学标准教案格式

高中数学标准教案格式课题:直线方程的一般式与一般式的互化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熟练掌握直线方程的一般式和一般式的互化方法;2. 能够灵活运用直线方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直线方程的一般式和一般式的互化方法。
难点:能够灵活运用直线方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教学板书;3. 相关教学资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出示一道题目:“已知直线方程为2x+3y=6,求其一般式。
”请学生思考解答。
2. 引导学生思考直线方程的一般式与一般式的互化的重要性。
二、梳理知识点(10分钟)1. 讲解直线方程的一般式和一般式的定义及相互转换的方法。
2. 通过示例演示直线方程的一般式和一般式的互化过程。
三、练习与巩固(15分钟)1. 让学生完成若干练习题,巩固直线方程的一般式和一般式的转换方法。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灵活运用直线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四、课堂讨论(10分钟)1. 学生讨论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
2. 老师指导学生相互讨论,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五、课堂总结(5分钟)1. 整理本节课的知识点,让学生进行总结。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内容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直线方程的一般式与一般式的互化的相关作业。
2. 提醒学生按时完成并及时订正作业。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直线方程的一般式和一般式的互化方法,让学生深入理解直线方程的相关知识点,并能够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通过练习和课堂讨论,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得到了提升,课堂效果较好。
但需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和思路,提高解题能力和应用能力。
高中数学教案的格式范文

高中数学教案的格式范文
教学内容:解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目标:
1. 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及性质。
2. 掌握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
3. 能够灵活运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 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和性质。
2. 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
教学难点:
1. 掌握一元二次方程解的步骤和技巧。
2. 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教学准备:
1. 课件、教材、黑板、粉笔。
2. 练习题、实际问题案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引入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及性质,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兴趣。
二、讲解(15分钟)
1. 解释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形式和标准形式。
2. 介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包括直接开平方法、配方法和因式分解法。
3. 举例说明各种解题方法的步骤和技巧。
三、练习(20分钟)
在黑板上出示练习题,让学生进行解题练习,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
四、实践(10分钟)
给学生提供实际问题案例,引导他们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总结(5分钟)
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掌握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巩固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反思: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和解题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更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继续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和应用能力。
高中数学教资教案格式要求

高中数学教资教案格式要求
教学内容:
1. 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2.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凑平方、等式两边加减同一数、等式两边乘除同一数、消元法等
教学目标:
1. 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性质
2. 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方法
3. 能够独立解决一元一次方程的问题
教学重点:
1. 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 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1. 选择合适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
2.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教案、课件、示范题目
2. 学生准备笔记、课本、作业本
教学过程:
1. 导入教学内容,引出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2. 介绍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方法,进行示范讲解
3. 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4. 布置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教学反思:
1. 分析学生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2. 总结教学经验,优化教学内容
教学扩展:
1. 引导学生思考一元一次方程在生活中的应用
2. 拓展学生解方程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评价:
1. 学生参与积极,能熟练解一元一次方程
2. 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案编写人:XXX 教师
日期:XXXX年X月X日。
高中数学优秀教案书写标准

高中数学优秀教案书写标准
教案名称:解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目标:
1. 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及解题方法;
2. 能够独立解决一元一次方程的相关问题;
3.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 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和性质;
2.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3. 实际问题中的一元一次方程应用。
教学内容和步骤:
1. 引入:通过一个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引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意义;
2. 概念讲解:讲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和性质;
3. 解题方法:介绍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包括等式变形、消元法等;
4. 练习:组织学生进行一元一次方程的练习,巩固解题方法;
5. 实际应用:通过几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
6. 总结:总结一元一次方程的解题方法和应用,提出尚待解决的问题。
教学评估:
1. 课堂练习:组织学生完成一些简单到较难的一元一次方程题目;
2. 作业检查:检查学生完成的作业,查漏补缺;
3. 实际问题解决:评价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一元一次方程的能力。
教学资源:
1. 教材:提供相关的教学内容和示例;
2. 课件:辅助教师讲解,可展示一些实际问题的图片或视频。
教学反思:
1. 教学方法: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2. 教案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是否能够有利于学生的提高。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设计,希望能够对您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祝您教学愉快!。
高中数学教案模板(优秀7篇)

高中数学教案模板(优秀7篇)篇一:高中数学优秀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会用坐标法及距离公式证明Cα+β;(2)会用替代法、诱导公式、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由Cα+β推导Cα—β、Sα±β、Tα±β,切实理解上述公式间的关系与相互转化;(3)掌握公式Cα±β、Sα±β、Tα±β,并利用简单的三角变换,解决求值、化简三角式、证明三角恒等式等问题。
[学习重点]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学习难点]余弦和角公式的推导[知识结构]1、两角和的余弦公式是三角函数一章和、差、倍公式系列的基础。
其公式的证明是用坐标法,利用三角函数定义及平面内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把两角和α+β的余弦,化为单角α、β的三角函数(证明过程见课本)2、通过下面各组数的值的比较:①cos(30°—90°)与cos30°—cos90°②sin(30°+60°)和sin30°+sin60°。
我们应该得出如下结论:一般情况下,cos(α±β)≠cosα±cosβ,sin(α±β)≠sinα±sinβ。
但不排除一些特例,如sin(0+α)=sin0+sinα=sinα。
3、当α、β中有一个是的整数倍时,应首选诱导公式进行变形。
注意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是诱导公式等的基础,而诱导公式是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的特例。
4、关于公式的正用、逆用及变用篇二:高中数学教案格式篇二一.课题(说明本课名称)二.教学目的(或称教学要求,或称教学目标,说明本课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三.课型(说明属新授课,还是复习课)四.课时(说明属第几课时)五.教学重点(说明本课所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六.教学难点(说明本课的学习时易产生困难和障碍的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点)七.教学方法要根据学生实际,注重引导自学,注重启发思维八.教学过程(或称课堂结构,说明教学进行的内容、方法步骤)九.作业处理(说明如何布置书面或口头作业)十.板书设计(说明上课时准备写在黑板上的内容)十一.教具(或称教具准备,说明辅助教学手段使用的工具)十二.教学反思:(教者对该堂课教后的感受及学生的收获、改进方法)篇三:高中数学教案模板篇三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是科学和技术的基础,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中数学考场教案书写要求

高中数学考场教案书写要求
一、标题
1. 标题应简洁明了,突出考场特色。
2. 考试科目一般以“高中数学”为标题,下设考试名称、考试种类等。
3. 标题应使用字体大小适中的粗体。
二、编写格式
1. 教案书写应使用A4纸,横向打印。
2. 页边距设置合理,留有足够的空白。
3. 字体要求宋体或仿宋,字号12号,行间距1.5倍,标题加粗。
4. 编号与文字之间空一格。
三、内容要求
1. 按照考试科目、考试时间、考试地点、考试方式等顺序编写。
2. 要求清晰明了,段落之间要有分隔线。
3. 考试题目要求项目化,每一道题目都应有编号、内容、要求,尽可能做到一目了然。
四、注意事项
1. 教案内容要求全面、准确,不得出现错误信息。
2. 要求编写清晰、简洁、易理解,不可出现歧义。
3. 要求注明考试时间、考试地点、监考人员等信息。
4. 考场规定、迟到考生处理等内容要有详细说明。
以上为高中数学考场教案书写要求范本,希望广大教师在编写教案时能够按照以上要求进行规范,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
高中数学标准备课教案模板

高中数学标准备课教案模板主题: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
教学目标:
1. 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及解题方法
2. 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求解步骤
3. 训练学生运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概念及解题方法是本课的重点
2. 解一元一次方程中的变量常数项系数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内容及安排:
1. 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介绍(5分钟)
- 通过实例引入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及其意义
- 解释方程中的未知数、系数、常数项等概念
2.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步骤(10分钟)
- 展示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去括号、合并同类项、化简等- 演示几个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题过程
3.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实例训练(15分钟)
- 学生通过练习题巩固一元一次方程的解题方法
- 讲解学生容易混淆或出错的地方
4. 解实际问题中的一元一次方程(10分钟)
- 老师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 强调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重要性
5. 课堂练习(10分钟)
- 学生独立解题,老师巡视指导
- 学生互相交流解题思路及方法
作业布置:
1. 完成课堂练习题目
2. 自行搜索并解决一个实际问题,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进行求解
教学评价方式:
1. 课堂练习成绩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
备注:本教案为一例,实际教学中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学校教学要求进行调整。
高中数学教案格式要求

高中数学教案格式要求教案标题: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内容:1. 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及性质2.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3. 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4. 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教学目标:1. 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概念和性质2. 能够灵活运用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解决实际问题3. 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基本解法方法教学重点:1.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2. 实际问题中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教学难点:1. 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题目的解答思路2.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教学方法:1. 讲授法2. 示范法3. 互动讨论4. 案例分析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案、课件和示范题目2. 学生准备书本和笔记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2. 探究:讲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和性质,引导学生发现规律3. 实践:讲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让学生自己尝试解答练习题4. 应用:演示实际问题中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引发学生思考5. 总结:梳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学生的记忆教学反思:1. 教学内容是否足够系统和完整?2. 教学方法是否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3. 学生的问题是否都能够得到及时解答?扩展拓展:1. 给学生布置一道与一元二次方程相关的作业2. 鼓励学生多做练习题,提高解题能力教学资源:1. 教材《高中数学》2. 网络资源及其他参考书籍教学评价:1.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2. 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的理解程度3. 学生在实际问题中的解题能力【备注】:本教案为模板,实际教学内容和安排可根据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高中数学教案模板、教案格式及教案范文(优秀3篇)

高中数学教案模板、教案格式及教案范文(优秀3篇)篇一:高中数学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曲线在某一点处的切线的概念;2、理解并掌握曲线在一点处的切线的斜率的定义以及切线方程的求法;3、理解切线概念实际背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转化问题的能力及数形结合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曲线在一点处的切线的斜率的定义以及切线方程的求法。
教学难点:用“无限逼近”、“局部以直代曲”的思想理解某一点处切线的斜率。
教学过程:一、问题情境1、问题情境。
如何精确地刻画曲线上某一点处的变化趋势呢?如果将点P附近的曲线放大,那么就会发现,曲线在点P附近看上去有点像是直线。
如果将点P附近的曲线再放大,那么就会发现,曲线在点P附近看上去几乎成了直线。
事实上,如果继续放大,那么曲线在点P附近将逼近一条确定的直线,该直线是经过点P的所有直线中最逼近曲线的一条直线。
因此,在点P附近我们可以用这条直线来代替曲线,也就是说,点P 附近,曲线可以看出直线(即在很小的范围内以直代曲)。
2、探究活动。
如图所示,直线l1,l2为经过曲线上一点P的两条直线,(1)试判断哪一条直线在点P附近更加逼近曲线;(2)在点P附近能作出一条比l1,l2更加逼近曲线的直线l3吗?(3)在点P附近能作出一条比l1,l2,l3更加逼近曲线的直线吗?二、建构数学切线定义:如图,设Q为曲线C上不同于P的一点,直线PQ称为曲线的割线。
随着点Q沿曲线C向点P运动,割线PQ在点P附近逼近曲线C,当点Q无限逼近点P时,直线PQ最终就成为经过点P处最逼近曲线的直线l,这条直线l也称为曲线在点P处的切线。
这种方法叫割线逼近切线。
思考:如上图,P为已知曲线C上的一点,如何求出点P处的切线方程?三、数学运用例1 试求在点(2,4)处的切线斜率。
解法一分析:设P(2,4),Q(xQ,f(xQ)),则割线PQ的斜率为:当Q沿曲线逼近点P时,割线PQ逼近点P处的切线,从而割线斜率逼近切线斜率;当Q点横坐标无限趋近于P点横坐标时,即xQ无限趋近于2时,kPQ 无限趋近于常数4。
高中数学教案格式规范

高中数学教案格式规范
教案标题:高中数学第一章整式与多项式
一、教学内容
1. 整式的概念及运算
2. 多项式的定义及分类
3. 多项式的加减乘除
二、教学目标
1. 理解整式的概念,能够进行整式的加减乘除运算
2. 掌握多项式的定义和分类,能够区分单项式和多项式
3. 掌握多项式的加减乘除的运算法则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整式的概念及运算,多项式的定义和分类
难点:多项式的加减乘除运算
四、教学方法
1. 讲授法:通过讲解整式和多项式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
2. 实例法:通过实例让学生掌握整式和多项式的运算方法。
3. 练习法: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整式和多项式的理解和掌握。
五、教学过程
1. 整式的概念及运算
- 讲解整式的定义和构成要素
- 讲解整式的加减乘除运算法则
- 练习整式的加减乘除运算
2. 多项式的定义及分类
- 讲解多项式的定义和分类,引导学生理解单项式和多项式的区别- 练习多项式的分类和辨析
3. 多项式的加减乘除
- 讲解多项式的加减乘除运算法则
- 练习多项式的加减乘除运算
六、教学反馈
1. 得出学生对整式和多项式的理解情况及掌握程度,并针对性地进行巩固和提高。
2. 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和建议,引导学生逐步提高数学学习能力。
七、作业布置
1. 完成课堂练习题目
2.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八、教学反思
1. 总结本节课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2. 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教案编写人:XXX 时间:XXXX年XX月XX日。
高中数学写教案的格式

高中数学写教案的格式
教学内容:
1. 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
2. 方程的解的概念
3.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
教学目标:
1. 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特点
2. 能够用适当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
3. 能够应用所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 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特点
2.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
教学难点:
1. 能够灵活运用不同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
2. 能够将所学方法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教学准备:
1. PowerPoint课件
2. 黑板、粉笔
3. 教案
4. 习题集
教学过程:
一、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引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特点(10分钟)
二、讲解:介绍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和解的概念,讲解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20分钟)
三、练习:让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15分钟)
四、拓展: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让他们解决一些相关问题(15分钟)
五、总结:归纳本节课所学内容,概括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10分钟)
教学反馈:布置一些练习题,查看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纠正错误。
教学延伸: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更多相关的练习题和拓展材料。
教学资源:
1. 教材《高中数学教程》
2. 习题集《一元一次方程练习册》
3. 在线数学教育网站
评价方法:通过课堂练习和作业评分,考查学生对一元一次方程的掌握程度。
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评价结果,及时调整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高中数学教案模板、教案格式及教案

高中数学教案模板、教案格式及教案1.课题填写课题名称〔高中代数类课题〕2.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把握......学问,提高同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2)过程与方法:通过......〔商量、发觉、探究〕,提高......〔分析、归纳、比较和概括〕的力量;(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增添同学的学习爱好,将数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增加同学数学学习的乐趣。
3.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本节课的学问重点(2)教学难点:易错点、难以理解的学问点4.教学方法〔一般从中选择3个就可以了〕(1)商量法(2)情景教学法(3)问答法(4)发觉法(5)讲授法5.教学过程(1)导入简洁表达导入课题的方式和方法〔例:复习、类比、情境导出本节课的课题〕(2)新授课程〔一般分为三个小步骤〕①简洁讲解本节课基础学问点〔例:奇函数的定义〕。
②归纳总结该课题中的重点学问内容,尤其对该留意的一些状况设置易错点,进行强调。
可以设计分组商量环节〔分组推断几组函数图像是否为奇函数,并归纳奇函数图像的特点。
设置定义域不关于原点对称的函数是否为奇函数的易错点〕。
③拓展延长,将所学学问拓展延长到实际题目中,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在新授课里面肯定要表下出讲课的大体流程,但是不必太过具体。
〕(3)课堂小结老师提问,同学回答本节课的收获。
(4)作业提高布置作业〔尽量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有所创新〕。
6.教学板书2.高中数学教案格式一.课题〔说明本课名称〕二.教学目的〔或称教学要求,或称教学目标,说明本课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三.课型〔说明属新授课,还是复习课〕四.课时〔说明属第几课时〕五.教学重点〔说明本课所必需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六.教学难点〔说明本课的学习时易产生困难和障碍的学问传授与力量培育点〕七.教学方法要依据同学实际,注意引导自学,注意启发思维八.教学过程〔或称课堂结构,说明教学进行的内容、方法步骤〕九.作业处理〔说明如何布置书面或口头作业〕十.板书设计〔说明上课时预备写在黑板上的内容〕十一.教具〔或称教具预备,说明帮助教学手段使用的工具〕十二.教学反思:〔教者对该堂课教后的感受及同学的收获、改良方法〕3.高中数学教案范文【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1)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会应用定义推断一个数列是否是等差数列:(2)账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其推导过程:(3)会应用等差数列通项公式解决简洁问题。
谈高中数学学案的编写原则

谈高中数学学案的编写原则
1、明确教学目标:在教学案的编写中,要明确课程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使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方向;
2、突出重点:要突出重点,把握核心知识点,把握关键的技能,对重点知识点要深入讲解,使学生能够掌握和深入理解;
3、结构完整:在教学案的编写中,要注意结构完整,结构要
清晰,步骤要清楚,确保学生能够按照步骤有条理的完成学习任务;
4、把握节奏:在教学案的编写中,要把握教学节奏,把握学
生的学习能力,确保学生能够按照节奏有序的完成学习任务;
5、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案的编写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通过设计有趣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乐趣,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
6、结合实际:要将数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让学生能
够在实际中运用学习到的知识,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数学知识,提高数学的应用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案样板模式
1.页面设置:纸张B5长25.7,宽18.2 ,页边距上下均是
2.54 ,
左右均是3.17
2.设置页眉、页脚如下面例子,请根据内容写清楚归属第几册书
3.注意居中插入页码
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
新课按下列格式规范:
1.2.1排列 (小四宋体加粗居中) 【课标要求】
【知识要点】
【情景设置】
【导学求思】
【范例剖析】 (小标题:五号宋体加粗)
【双基测评】 (标题下的内容:五号宋体)
【能力培养】
【课后作业】
习题课按下列格式规范:
1.2.1排列 (小四宋体加粗居中) 【复习目标】
【方法介绍】 (小标题:五号宋体加粗)
【典型例题】 (标题下的内容:五号宋体)
【巩固练习】
复习课按下列格式规范:
1.2.1排列(小四宋体加粗居中)【知识系统】
【经典例题】(小标题:五号宋体加粗)
【运用导练】 (标题下的内容:五号宋体)
【自我反思】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课标要求】
1.集合语言是现代数学的基本语言。
高中数学课程将集合作为一种语言来学习。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使学生学会用最基本的集合语言表示有关对象,并能在自然语言、图型语言、集合语言之间进行转换。
体会用集合语言表达数学内容的简洁性、准确性,发展运用集合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2.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3.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知识要点】
元素:一般的,我们把____________统称为元素;
集合:把一些元素组成的___-叫做集合。
集合的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元素与集合间的关系:
属于: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A,记作:________;
不属于: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A,记作:__________
4常用的数集及记法:
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作____;
正整数集,记作_______;
整数集,记作________;
有理数集,记作________;
实数集,记作_________。
集合的表示法
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_________,并用花括号{ }括起来表示集合的方法。
描述法:用集合所含元素的_________表示集合的方法。
【情景设置】
在小学和初中时,我们已经接触过一些集合,比如说,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自然数的集合等,你还能说说我们还接触过哪些集合吗?那集合的含义是什么呢?请同学们自己阅读教材第二页的内容。
【导学求思】
1、你能从教材给出的8个例子中自己总结出集合和元素的概念吗?
2、那我们来判断一下下列情况能不能构成集合
(1)大于3小于11的偶数;
(2)我国的小河流;
(3)非负奇数;
(4)我校高一全体学生;
(5)著名的数学家;
3、同学们,我们来思考一下,如果我想描述张三同学是不是我班的一员,
可以怎么办呢?
4、在我们之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学习了实数集,有理数集等,那这些集合怎样用集合语言表示出来呢?
从我们之前的例子可以看出,我们可以用自然语言描绘一个集合,那还能用什么方法表示集合呢?
(1)我们可以把地球上的四大洋组成的集合表示成{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这种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的方法称为列举法。
(2)你能用列举法表示x-3>2的解集吗?但是我们可以用集合中所含元素的共同特征表示集合,称为描述法。
【范例剖析】
例1、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
(1)小于10的所有自然数组成的集合;
(2)方程x2=x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
(3)由1到20以内的所有质数组成的集合;
(4)方程组
20;
20.
x y
x y
+=
⎧
⎨
-=
⎩的解组成的集合。
归纳点评:不仅要让学生明白用列举法表示集合的方法,同时要让学生知道集合中元素的列举与顺序无关。
例2、试分别用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
(1)方程x2—2=0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
(2)由大于10小于20的所有整数组成的集合;
(3)方程组
3;
1.
x y
x y
+=
⎧
⎨
-=-
⎩的解。
归纳点评:让学生体会如何让恰当的选择表示法表示集合。
【双基测评】
1、用符号“∈”或“∉”填空 (1)0______N ,
5______N , 16______N
(2)Q Q _____,____21
π-
2、教材P5-2 【能力培养】 1、集合A ={x|
3
4
-x ∈Z ,x ∈N},则它的元素是______。
2、由12,52,22
x x x +-三个实数构成一个集合,若3-是集合中元素,则x = ______ .
3、判断以下集合①}1|),{(2+=x y y x ;②
2
{|1}x y x =+;③}1|{2+=x y y ;④2{1}y x =+ 是同一个集合吗?
【思悟小结】
【课后作业】
第一章章末小结【知识系统】
【经典例题】 设A={(x ,y)|y2-x -1=0},B={(x ,y)|4x2+2x -2y+5=0},C={(x ,y)|y=kx+b},是否存在k 、b ∈N ,使得(A ∪B)∩C=∅,证明此结论
2、函数()f x 是定义在
()2,2-上的奇函数,且在定义域上递减,若
2(2)(32)0f a f a -+-<,求a 的取值范围。
3、求二次函数f(x)=x 2
-2ax +2在[2,4]上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运用导练】 1.(2009
山东卷文理)集合
{}
0,2,A a =,
{}
21,B a =,若
{}
0,1,2,4,16A B =U ,则a 的值为( )
A.0
B.1
C.2
D.4 2.( 2011山东理1.)设集合{}
260=+-<M x x x ,
{}
13=≤≤M x ,
则=I M N ( ) (A )
[)12, (B) []12, (C) (]23, (D) []23,
3.设定义在[]
2,2
-
上的奇函数
()
f x在区间[]
0,2
上单调递减,若
(1)()
f m f m
-<,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4、函数
()
f x是R上的奇函数,且当0
x>时,2
()21
f x x x
=--,求
()
f x的解析式。
【自我反思】
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复习)【知识系统】
【经典例题】
例1: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1)
y=
(2)2
1
()
log(1)3
f x
x
=
+-;
(3
)21
()log
x
f x
-
=
例2已知函数
1010
()
1010
x x
x x
f x
-
-
-
=
+,判断()
f x的奇偶性和单调性.
例3 已知定义在R上的偶函数
()
f x
在(,0]
-∞上是减函数,若
1
()0
2
f=
,求
不等式
()
4
log0
f x>
的解集.
【运用导练】
1. 函数2322x x y --+=的单调递增区间为( ). A. 3(,)2-∞ B. 3(,)2+∞ C. 3(,)2-∞- D. 3(,)2-+∞
2. 设
2(log )2(0)x f x x =>,则(3)f 的值是( ). A. 128 B. 256 C. 512 D. 8
3. 函数2log (y x =+的奇偶性为( ).
A .奇函数而非偶函数
B .偶函数而非奇函数
C .非奇非偶函数
D .既奇且偶函数
4. 函数2y x -=在区间1[,2]2上的最大值是_______________.
5. 若函数12(log )x
y a =为减函数,则a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_..
6. 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
(1)1218
x y -=; (2)y =
7. 讨论函数232
1()2x x y -+=的单调性.
8. 函数
() ()log0,01
a
x b
f x a b a
x b
+
=>>≠
-
且
.
(1)求()
f x的定义域;(2)讨论()
f x的奇偶性;(3)讨论()
f x的单调性.【自我反思】
第三章
函数应用举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