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诗经两首》教案

合集下载

第12课《诗经两首》教案

第12课《诗经两首》教案
2.教学难点
-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理解: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古汉语的词汇和句式是学习的难点,如“关关雎鸠”、“蒹葭苍苍”等。
-比兴手法的应用:理解并掌握比兴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如《关雎》中的鸟鸣兴起男子求偶之情。
-诗歌意境的把握: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意境,如《蒹葭》中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来抒发作者的情感。
3.文化传承与理解:使学生了解《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4.审美鉴赏与创造: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审美情趣,激发创作灵感,提高诗歌创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关雎》与《蒹葭》的诗意理解:把握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理解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真挚情感的表达。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诗经两首》的教学中,我尝试了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古代诗歌的魅力,有一些收获,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诗经》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其诗歌内涵丰富,表现手法独特。在讲授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比兴手法的理解有一定难度。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领会这一手法,我通过举例、对比等方式进行讲解,但感觉效果并不理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寻找更生动、具体的例子,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比兴手法的美妙。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诗经两首》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用诗歌表达情感的情况?”(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诗经》中的情感表达。
-诗歌形式的识别:掌握《诗经》四言为主的诗歌形式,了解比兴手法在诗歌中的应用。
-文化背景的认识:了解《诗经》的成书背景,认识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诗经》的历史背景和文学特点。

能够解读并分析《诗经》两首诗歌的主题和意象。

能够运用《诗经》中的诗句进行创意写作。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和presentation,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通过创意写作,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和写作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经》中的美感和情感,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尊重。

理解《诗经》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包含了大量的民间歌谣和宫廷诗歌。

《诗经》两首诗歌:《关雎》和《采采》。

2.2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学基础,但对《诗经》可能比较陌生。

学生可能对古代文学的阅读和理解存在困难。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理解《诗经》的历史背景和文学特点。

解读并分析《诗经》两首诗歌的主题和意象。

3.2 教学难点理解《诗经》中的古代词汇和语法。

深入解读《诗经》两首诗歌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阅读理解:引导学生阅读并理解《诗经》两首诗歌。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创意写作:鼓励学生运用《诗经》中的诗句进行创意写作。

4.2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经》的图片和相关资料。

提供《诗经》的注释和译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第五章:教学过程5.1 导入通过介绍《诗经》的历史背景和文学特点,引起学生对《诗经》的兴趣。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文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5.2 讲解与分析讲解《诗经》的历史背景和文学特点。

分析《诗经》两首诗歌的主题和意象,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5.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进行分享。

5.4 创意写作鼓励学生运用《诗经》中的诗句进行创意写作。

八年级语文《诗经两首》教学设计(精选5篇)

八年级语文《诗经两首》教学设计(精选5篇)

八年级语文《诗经两首》教学设计八年级语文《诗经两首》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八年级语文《诗经两首》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八年级语文《诗经两首》教学设计篇1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

2.学习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章法。

3.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

4.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教学时间]一课时预习检查:了解了哪些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文学常识介绍:《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

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

《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

《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魏、唐、秦、陈、桧、曹、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

共160篇。

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

《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

③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功业的。

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

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

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第12课《诗经》二首(教案)

第12课《诗经》二首(教案)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诗经》二首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了一些值得思考的现象和问题。首先,学生们对于古代诗歌的兴趣明显不足,他们在课堂上表现出一定的距离感。这让我意识到,如何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是我在教学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在讲授《关雎》与《蒹葭》的过程中,我尝试运用了生动的语言和多媒体手段,但感觉效果并不理想。这可能是因为我未能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他们感受到古代诗歌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在这方面进行改进,例如,通过举例说明古代诗歌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和应用,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古代诗歌的重要性。
2.增强审美鉴赏能力:分析《关雎》与《蒹葭》的艺术特色,使学生学会从诗歌中提取美的元素,提高审美情趣,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3.培养思维发展与创造能力:通过对比分析、讨论交流等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鼓励对诗歌进行个性化解读,提升创新思维能力。
4.增强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在解读、讨论诗歌的过程中,锻炼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成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诗经》诗歌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诗经》二首的基本概念、艺术特色和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欣赏和创作诗歌。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诗经》两首优秀教案(精选5篇)

《诗经》两首优秀教案(精选5篇)

•••••••••••••••••《诗经》两首优秀教案(精选5篇)《诗经》两首优秀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诗经》两首优秀教案(精选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诗经》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初步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初步了解赋比兴的手法。

3、了解朗读四言诗的节奏,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德育目标1、通过对诗歌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2、通过《诗经》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1、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了解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及赋比兴的手法,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1、朗读2、点拨、讨论3、欣赏教具准备ppt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关雎》[教学要点]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品读欣赏,把握诗意。

了解赋比兴的手法,体会表达效果。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论语》中曾记载,孔子教育他的儿子孔鲤,说:“不学诗,无以言。

”这里所说的诗是指《诗经》。

意思是说,不学《诗经》,(在生活交往中)就不会说话。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

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朗读全诗,整体感知1.学生听朗读录音,注意正音。

关关雎鸠jūjiū窈窕淑女yaǒtiaǒ君子好逑hoqiú参差荇菜cēncī左右芼之mào寤寐求之wùmèi琴瑟友之sè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诗经》两首教案范本

《诗经》两首教案范本

《诗经》两首教案范本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经》中的两首诗歌;(2)理解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3)分析两首诗歌的艺术特色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两首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经》的魅力,增强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认识和自豪感;(2)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喜欢阅读的良好习惯;(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诗歌;(2)理解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3)分析两首诗歌的艺术特色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古代词汇和语法结构;(2)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的把握;(3)诗歌的审美价值和鉴赏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诗经》的相关背景知识;(2)整理和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3)设计教学活动和课堂讨论问题。

2. 学生准备:(1)预习两首诗歌,了解诗歌的背景和内容;(2)查阅相关资料,加强对诗歌的理解;(3)准备好笔记本,记录课堂的重点和笔记。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经》的背景和地位;(2)激发学生对《诗经》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两首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2)学生通过注释和查阅资料,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诗歌,提出问题和观点。

4. 诗歌鉴赏(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艺术特色和修辞手法;(2)学生通过举例和分析,表达对诗歌的欣赏和评价。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课堂的重点和知识点;(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五、课后作业1. 完成两首诗歌的朗读和背诵;3. 选择一首《诗经》中的其他诗歌,进行自主学习和小结。

语文《诗经》两首教案(5篇)

语文《诗经》两首教案(5篇)

语文《诗经》两首教案(5篇)语文《诗经》两首教案1第一课时一、《诗经》两首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有关常识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和重章叠句、反复咏叹的形式特点;3.领悟“我”的形象塑造,把握艺术技巧二、《诗经》两首教学重点1.掌握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和比兴的艺术手法2.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三、《诗经》两首教学难点品味诗歌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四、教学过程1.导入课堂(放ppt)爱情是文学中永恒的主题。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男子追求心爱的女子的不懈和幸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尹人,在水一方。

”,写出了爱情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迷惘;“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爱情中的男女相思之苦。

今天,让我们走进《诗经》,一起来感受一下古代青年男女的爱和恨吧。

2.关于《诗经》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上P90的注释。

2)教师提问: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_______,现存诗______首。

b)《诗经》最初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到____时候被尊为儒家经典后,才有《诗经》之称。

c)《诗经》的六义是___________?从内容角度分析,《诗经》可分为___,__,___。

从表现手法角度,分为___,__,___。

3.放《静女》录音,字词梳理读音:姝(shū)俟(sì)见(xiàn)蜘蹰(chíchú)娈(luán)贻(yí)彤(tóng)管炜(wěi)怿(yì)归(kuì)荑(tí)洵(xún)积累词汇:其:副词,多么。

姝:美丽。

俟:等候。

于:在。

城隅:城角幽僻的地方。

蜘蹰:犹豫徘徊。

娈:美好。

贻:赠送。

彤,红色。

炜:鲜亮的光彩。

怿:喜爱。

牧:郊外田野。

荑:茅草芽。

古代有赠白茅表示爱恋,婚姻的习俗。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精选16篇)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精选16篇)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精选16篇)《诗经》两首教学设计(精选16篇)《诗经》两首教学设计篇124 《诗经》两首教学目标1、识记古代文言实词,积累常用词意义。

2、用自己语言赏析诗歌,体会细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发挥想象力描绘浪漫的爱情场景。

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准备学生查字典,熟读课文老师查找有关图画和轻柔音乐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面对美好的人或物,都会产生爱慕之心。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把心中爱慕之人称为“梦中情人”。

《关雎》这首诗便惟妙惟肖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场对“梦中情人”的浪漫的追求。

那么追求的过程是如何的?追求的结果又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走入《关雎》,欣赏一场古人的爱情戏吧。

二、诵读,熟悉字音,结合注释掌握文意1、范读正音。

老师饱含情感朗诵或播放名家录音。

2、学生齐读、男女生分读、个别诵读3、解释重点字词,掌握文意(关关、洲、窈窕、好逑、参差、流、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友、芼)三、共同研讨文意1、浪漫的爱情往往离不开浪漫的场景,请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

并用自己的语言发挥想象力描绘出来。

明确:“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学生创作并个别演示后,老师做总结示范:展示多媒体画面,并伴轻柔音乐,深情描绘:“清清的河水,水波荡漾。

水中有座芳草萋萋的绿洲,绿洲之上一对鱼鹰正在伸长脖颈一唱一和地关关鸣叫。

河的两岸长满了葱绿的荇菜,随着微风参差摇摆。

要采摘它们需要时左时右地努力。

美丽的姑娘啊,要得到你的爱情,不也跟采摘荇菜一样,要想尽办法去接近!”2、《关雎》中有一句对心中恋人的赞美已成为赞美女性的现代成语,请找出。

明确: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人又是如何表现自己的爱慕之情的?请找出相关语句。

明确: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老师紧接着翻译此句)文静美丽的姑娘啊,醒着梦里追求她。

《诗经》两首教案

《诗经》两首教案

《诗经》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经》中的两首诗歌;(2)理解《诗经》中的词语和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析《诗经》中的修辞手法和诗歌结构。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2)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分析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诗经》,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2)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诗经》中的两首诗歌;(2)理解《诗经》中的词语和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析《诗经》中的修辞手法和诗歌结构。

2.2 教学难点:(1)《诗经》中的古汉语词语和句子的理解;(2)《诗经》中的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解释。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1)介绍《诗经》的背景和地位;(2)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3.2 朗读与背诵:(1)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经》中的两首诗歌;(2)鼓励学生背诵诗歌,加强记忆力。

3.3 词语解释与翻译:(1)解释《诗经》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2)指导学生将诗歌翻译成现代汉语,理解诗歌的意义。

四、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提问、回答问题、讨论等。

4.2 朗读与背诵:评估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检查学生对诗歌的掌握程度。

4.3 词语解释与翻译:评估学生的词语解释和翻译能力,检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

五、教学资源5.1 教材:《诗经》文本;5.2 辅助材料:相关注释和解读资料;5.3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设备。

六、教学步骤6.1 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2)解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3)解释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文化背景。

6.2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诗歌进行深入讨论;(2)讨论诗歌的主题、情感和修辞手法;(3)每组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诗经》两首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诗经》两首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诗经》两首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诗经》两首教案教学设计1《诗经》两首教案教学设计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经典之一的《诗经》,其文学价值和教育意义都备受推崇。

然而,在现实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一传统文学作品,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以《诗经》中的两首诗歌《关雎》和《白雪》为例,探讨如何设计一堂富有趣味性和深度的《诗经》教学课程。

一、课堂设计1.1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关雎》和《白雪》这两首诗歌,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掌握《诗经》的基本知识,了解诗歌的结构、韵律特征和诗歌的艺术手法;(2)对两首诗歌进行深入解读,了解诗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3)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感性理解和创造性的表达,写出自己的诗歌。

1.2 教学内容本节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关雎》和《白雪》的阅读和诵读(2)《关雎》和《白雪》的讲解和解读(3)学生自主创作诗歌(4)讨论和分享1.3 教学步骤Step1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首先,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为什么我们要学习《诗经》?发现《诗经》整体氛围,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Step2 熟悉《关雎》和《白雪》的诗歌形式对两首诗歌进行介绍,包括结构、韵律特征和艺术手法Step3 理解《关雎》和《白雪》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通过讲解,帮助学生了解两首诗歌的情感和意义,学生进行课堂互动讨论, 深入了解古代社会的生活习惯和文化背景Step4 学生自主创作诗歌学生在课堂上根据自己的感受,采用《关雎》和《白雪》的韵律和结构形式,自主创作诗歌,分享给全班同学。

对于写不出来的同学,可以帮助他们理解一些写作方法。

Step5 总结和讨论展示学生的自主创作,进行分享和讨论,互相评价。

理解《关雎》和《白雪》的精髓,帮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价值和魅力。

二、课后设计为了使学生对所学的《关雎》和《白雪》产生良好的记忆和深入理解,可以在课后为学生布置以下任务:(1)继续阅读《诗经》,了解更多的古代诗歌和文化;(2)对所写的自主诗歌进行修改和完善;(3)进行阅读笔记和感悟的整理。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通用6篇)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通用6篇)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通用6篇)诗经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⑵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⑶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2、能力目标:⑴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⑵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3、德育目标: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学方法】1、朗读法。

2、点拨讨论法。

3、品读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我国是有着五千多年文明的泱泱大国,在这里有数不尽的文人墨客,读不完的诗词曲赋。

今天,我们将在璀璨如星的诗的长河中,撷一颗最遥远但又最明亮的星斗──《诗经》,来一同欣赏她那雍荣典雅、古老质朴的独特魅力。

二、资料助读《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叫“国风”,共160篇,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

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

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雅”多是祭祀、宴会的乐歌和史诗,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

“颂”多是宗庙、颂神的乐歌,有“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

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

《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

《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教学教案第一章:导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诗经》的背景和特点。

培养学生对《诗经》的兴趣和阅读能力。

1.2 教学内容介绍《诗经》的历史背景和创作时期。

解释《诗经》的文学特点和艺术价值。

1.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演示和讲解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诗经》。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和思考,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第二章:课文讲解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并分析《诗经》中的两首诗歌。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2.2 教学内容选择两首具有代表性的《诗经》诗歌进行讲解。

分析诗歌的主题、形象、情感和艺术手法。

2.3 教学方法通过详细的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义。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观点,促进课堂讨论和思考。

第三章:诗歌欣赏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体验《诗经》诗歌的美感和情感。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3.2 教学内容通过朗读和音乐欣赏等方式,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引导学生理解和表达诗歌中的情感和意象。

3.3 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读和音乐欣赏活动,增强他们的感官体验。

鼓励学生用语言和绘画等方式表达自己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

第四章:创作练习4.1 教学目标让学生运用《诗经》的艺术手法进行创作。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文学表达能力。

4.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学习和模仿《诗经》的艺术手法,如比喻、象征等。

让学生进行诗歌创作练习,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4.3 教学方法提供创作指导和示例,帮助学生掌握创作技巧。

鼓励学生自由发挥,创作出具有个性和创意的诗歌作品。

第五章:总结与评价5.1 教学目标让学生回顾和总结学习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进步。

5.2 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总结讨论,回顾所学的内容和收获。

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和反馈。

5.3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提高他们的自我反思能力。

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和鼓励,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第六章:延伸阅读6.1 教学目标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增强对《诗经》文化的理解。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5篇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5篇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5篇《诗经》两首教学设计1文本简析由出自“周南”的《关雎》和出自“秦风”的《蒹葭》组成的《诗经》二首是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最后一篇。

两首诗都是诗经中的经典名篇,两首诗在主题内容上相似,情感基调相近,同时在艺术手法方面也都运用了重章叠唱和赋比兴的方式。

《关雎》是“周南”里的第一首诗,也是《诗经》的第一篇。

古人把它放在三百篇之首,说明了它的重要。

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此后,历代学者评《关雎》皆“折衷于夫子”。

《关雎》写的是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其文、义、声、情俱佳,足为“国风”之始,《诗经》之冠。

诗中这位男子在河边听到鸟鸣,顺着鸟声走去,看到沙洲上有成双成对的鸠鸟,因而引起一种美好的联想──淑女是君子的佳偶。

因此,诗的第一章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在他听着鸠鸟和鸣的时候,有一个姑娘在河边采荇菜,她左右采摘荇菜的美好姿态给了他一个难忘的印象,爱慕之情油然而生,并使他醒时梦时都思念着她。

“求之不得”以下四句,总括地写出这种强烈激动的感情。

但因为追求这个姑娘没有达到目的,所以“寤寐思服”“辗转反侧”。

第二章的八句,写这个男子日夜不安的苦闷和焦灼的心情。

最后一章,进一步表达了这个男子对采荇菜的姑娘的深切思慕和美好愿望。

“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是写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也就是他想像结婚时的热闹情景。

《蒹葭》是“秦风”中的一首爱情诗。

诗分三章,每章八句;首二句写景,后六句抒情。

全诗熔写景、抒情于一炉。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露浓霜重,芦苇沾满了晶莹洁白的霜花。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展现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给全诗笼罩了一层凄清落寞的情调。

这时主人公来到河边,翘首伫立,凝视着河的对岸──那是“伊人”居住的仙乡琼楼,给人以隔雾观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

主人公反复去寻求“伊人”,而“伊人”也只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恍惚迷离,可望不可及。

《诗经二首》教案3篇

《诗经二首》教案3篇

《诗经二首》教案3篇《诗经二首》教案1学习目标1、能说出《诗经》的基本常识,感受其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

2、能说出两首诗表达的美好情感,当堂背诵两首诗。

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学习1、查阅《诗经》的相关资料,了解与之有关的文学常识。

2、熟读两首诗,对照注释理解大意,在有疑问之处作记号。

课堂学习导入:(背景音乐《在水一方》)爱情是人类最伟大的情感之一,也是文学作品的一大主题。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广为后人引用,“在水一方”被琼瑶作为书名,后又写成歌,而它们都出自于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今天我们就来领略一下这熏陶了不计其数的文人的儒家经典。

一、《诗经》知多少学生交流查阅的相关资料,整理成百字以内的简介。

学生发言,补充。

教师总结相关文学常识。

(如:《五经》、“六义”)二、四读《关雎》一读:读通诗句学生自由朗读一遍。

请一位学生朗读全诗,再由其他学生纠正字音、停顿上的错误。

齐读全诗。

二读:读懂诗意对照注释再读诗句,在小组中提出不理解的词句并进行讨论,小组推选代表发言,交流讨论结果和不能解决的问题。

用自己的话说说对这首诗的理解。

教师在其间做好启发、指导工作,纠正学生错误,肯定学生言之有理的个性化理解。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全诗。

三读:体会情感学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诗句,注意诗句的重音、节奏。

小组推荐的代表参加朗读比赛,学生评委评论是否读出感情,应该读出怎样的感情,应该怎样读才能读出感情。

教师在其间作好必要的提点。

在古乐的配合中优胜者领读一段,其余的段落由全体学生齐读。

四读:品味诗韵讨论:这首诗的魅力在哪里?可从内容、写作多方面分析。

学生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

背诵全诗。

三、自读《蒹葭》依照四读《关雎》的方法(读通诗句-读懂诗意-体会情感-品味诗韵)自读《蒹葭》。

四、背诵两首诗个别背诵、小组背诵、齐背相结合。

课后作业在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

1.在《关雎》《蒹葭》中任选一首自选一个角度写一段文学评论。

2.用优美的语言改写《关雎》或《蒹葭》中任意一段。

《诗经》两首教案范本

《诗经》两首教案范本

《诗经》两首教案范本第一章:《诗经》的概述1.1 《诗经》的起源与发展1.2 《诗经》的组成部分与分类1.3 《诗经》的艺术特色与价值第二章:《诗经》中的爱情与婚姻2.1 《诗经》中爱情与婚姻的主题2.2 典型诗篇解析:《关雎》、《桃夭》2.3 学生分组讨论与分享第三章:《诗经》中的劳动与生活3.1 《诗经》中劳动与生活的主题3.2 典型诗篇解析:《七月》、《伐檀》3.3 学生分组讨论与分享第四章:《诗经》中的战争与政治4.1 《诗经》中战争与政治的主题4.2 典型诗篇解析:《大雅》、《小雅》4.3 学生分组讨论与分享第五章:《诗经》中的自然与环境5.1 《诗经》中自然与环境的主题5.2 典型诗篇解析:《鹤鸣》、《采采》5.3 学生分组讨论与分享六章:《诗经》中的植物与动物6.1 《诗经》中植物与动物的主题6.2 典型诗篇解析:《植物篇》、《动物篇》6.3 学生分组讨论与分享七章:《诗经》中的神话与传说7.1 《诗经》中神话与传说的主题7.2 典型诗篇解析:《神话篇》、《传说篇》7.3 学生分组讨论与分享八章:《诗经》中的风景与地理8.1 《诗经》中风景与地理的主题8.2 典型诗篇解析:《风景篇》、《地理篇》8.3 学生分组讨论与分享九章:《诗经》中的亲情与友情9.1 《诗经》中亲情与友情的主题9.2 典型诗篇解析:《亲情篇》、《友情篇》9.3 学生分组讨论与分享十章:《诗经》的综合解读与鉴赏10.1 《诗经》的综合解读方法10.2 典型诗篇解析:《综合篇》10.3 学生分组讨论与分享十一章:《诗经》中的伦理与道德11.1 《诗经》中伦理与道德的主题11.2 典型诗篇解析:《伦理篇》、《道德篇》11.3 学生分组讨论与分享十二章:《诗经》中的灾害与苦难12.1 《诗经》中灾害与苦难的主题12.2 典型诗篇解析:《灾害篇》、《苦难篇》12.3 学生分组讨论与分享十三章:《诗经》中的joy 与celebration13.1 《诗经》中joy 与celebration 的主题13.2 典型诗篇解析:《joy 篇》、《celebration 篇》13.3 学生分组讨论与分享十四章:《诗经》中的sorrow 与plnt14.1 《诗经》中sorrow 与plnt 的主题14.2 典型诗篇解析:《sorrow 篇》、《plnt 篇》14.3 学生分组讨论与分享十五章:《诗经》的现代意义与价值15.1 《诗经》的现代意义15.2 《诗经》在当代文化中的价值15.3 学生分组讨论与分享重点和难点解析《诗经》两首教案范本的主要内容涵盖了《诗经》的基本概述、主题内容以及典型诗篇解析。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精选5篇)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精选5篇)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精选5篇)《诗经》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的】1、理解《关雎》所表现的青年男子对美丽善良女子的热烈追求和青年男女真挚美好的爱情生活2、了解作品所运用的反复和赋、比、兴手法【教学重点】诗歌的反复吟唱所表现出的情感【教学难点】比兴手法的运用。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一、介绍文学常识《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收录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间产生的诗歌作品305篇,当时称为《诗》,又称《诗三百》。

到了汉代,被尊为儒家经典,才定名为《诗经》。

《诗经》按体裁分为“风、雅、颂”三类。

而“风、雅、颂、赋、比、兴”,《毛诗序》称之为“六义”。

《诗经》由于其内容丰富,在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都有重要地位。

它的广泛而深刻地描写现实、反映现实的精神,对后代文学影响很大。

二、学习《关雎》1、老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解决字词。

2、学生看注释,借助工具书,老师点拨,弄清课文的意思。

首章从对雎鸠的和鸣,触动了男女爱慕的心情,联想到淑女是君子的佳偶。

第二章再用采荇起兴,接着步步加深地描述日夜思念,梦寐以求的心情。

重叠“游哉”,用以表现思念之深;“辗转反侧”,形象地写出了求而未得时的苦闷焦躁。

第三章用了类似第二章的复叠方式,意思却有进一步发展。

男子以音乐挑动女子,博取她的欢心,借美妙的音乐,达成美满婚姻。

3、讨论全诗用了“兴”的表现手法。

4、主题归纳:《关雎》是一篇民间情歌,描述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姑娘一往情深的追求。

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内心的朴实愿望,这是日常生活中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所歌唱的是他们生活中真实感受到的,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

抒发的感情热诚真挚、纯洁朴实,全无庸俗虚伪之态,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纯真之美。

三、学习《蒹葭》1、老师范读,学生跟读,然后自读。

2、学生看注释,老师点拨,弄懂课文的意思。

⑴通过“溯洄”“溯游”的连用,侧面刻画了诗人追求的一往情深与执著、内心的焦急与忧愁。

《诗经》两首 》教案

《诗经》两首 》教案

《诗经》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诗经》中的诗篇;(2)理解两首诗的基本内容,把握其主题和情感;(3)分析《诗经》中的修辞手法和诗歌结构。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两首诗的意义;(2)学会欣赏《诗经》的语言美、形式美和意蕴美;(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经》的魅力,增强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认识和自豪感;(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人文素养;(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两首《诗经》诗篇的字词解释和翻译;2. 分析《诗经》中的修辞手法和诗歌结构;3. 领悟《诗经》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1. 《诗经》中的古汉语词汇和句式;2. 修辞手法的识别和运用;3. 对《诗经》文化内涵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篇背景、字词含义、修辞手法等;2. 互动式教学:提问、讨论、分享,激发学生思考;3. 情境教学: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经》的美;4. 欣赏教学:引导学生品味《诗经》的语言、形象和情感。

五、教学内容:1. 《诗经》的简介:了解《诗经》的产生背景、地位和影响;2. 诗篇一:《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3. 诗篇二:《葛覃》(葛之覃兮,施于中谷。

维叶萋萋,黄鸟于飞。

);4. 诗篇三:《卷耳》(卷耳采采,不盈顷筐。

嗟我怀人,寘彼周行。

);5. 诗篇四:《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6. 诗篇五:《兰曲》(兰曲兰叶,役夫执创设。

)。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诗经》的地位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诗篇朗读:让学生朗读诗篇,感受《诗经》的音韵美;3. 诗篇解析:分析诗篇的主题、情感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4. 互动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诗篇的理解和感悟;5. 诗篇翻译:讲解诗篇中的古汉语词汇和句式,帮助学生正确理解;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诗经两首优秀教案

诗经两首优秀教案

诗经两首优秀教案【篇一:诗经两首教学设计】《诗经两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能力目标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德育目标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关于《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

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编为“风”、“雅”、“颂”三部分。

据说《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

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类。

“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庸阝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组成,称为十五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贵族加工的作品,共160篇。

“雅”包括小雅和大雅,共105篇。

“雅”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来自民间。

“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

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歌词。

一般来说,来自民间的歌谣,生动活泼,而宫廷贵族的诗作,相形见拙,诗味不多。

《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

它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

它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

可以说,《诗经》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

而《诗经》的语言是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汉语概貌的最重要的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两首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4、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5、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难点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3、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方法: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课时安排 2课时第一课时《关雎》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

”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文学常识《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

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

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

《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

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这种解释比较通行。

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

诗、书、礼、乐、易、春秋合称“六艺”《诗经》中的《国风》和《离骚》并称“风骚”,代表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文学传统。

“风骚”后代指文学才华。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1.学生朗读,正音。

睢鸠(jū jiū)一种水鸟。

窈窕(yǎo 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

荇莱(xīng):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ù mâi):这里指日日夜夜。

寤,醒时。

寐,睡时。

芼(mào):挑选。

钟鼓乐(lâ)之:使……快乐2.读准字音、读对节奏。

把握语速、读出情感。

(诵读的节奏:“二、二”节拍)句读分明,停顿合理。

如“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3、合作交流(1)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2)学生自由翻译,然后抽译。

(3)学生再一次齐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四、思读全诗,把握文意1.教师提问: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生1: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位美丽少女的相思之情,想追而不得。

生2:他日思夜想,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生3:他做梦梦见弹琴奏瑟,迎娶这位姑娘。

教师小结:这首诗很短很完整,既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陷于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是一首古老而优秀的民歌作品。

2、请具体分析本诗结构。

第一章(第1节),描写小伙子见到一位漂亮的姑娘,从而引起的爱慕的感情和求婚的愿望。

第二章(第2、3节),描写小伙子求婚,苦于无法,求之不得,因而朝思暮想,寝食不安的苦恋情形。

第三章(第4、5节),描写小伙子结婚成梦,梦想成婚的欢乐场景。

3.学生再读《关雎》,同时在头脑中再现主人公鲜明生动的形象。

教师提示: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好匹配。

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

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

第二章、第三章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

声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有别。

第四章、第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

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

主题:这是一首热情的恋歌,它表现了古代青年对爱情婚姻大胆执著的追求,感情坦率、朴实。

4、提问:本文在语言句式有什么特点?生1:题目取自句首。

生2:每句话都是四字。

生3:语言几乎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

生4:这首诗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字。

教师小结:《诗经》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诗。

章法上最具特色的一点是“重章叠咏”。

所谓“重章叠咏”,是指一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以重复歌咏的一种形式。

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5、本诗写男子的一片情思,却以“关关雎鸠”开头,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兴六、布置作业1.大声朗读,背诵全诗。

2.预习《蒹葭》,结合注释,串解大意。

第二课时《蒹葭》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有人会唱《在水一方》这首歌吗?它是早些年一首电视连续剧的插曲,根据《蒹葭》改编而成,可见诗经对后世文学创作有很大影响。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蒹葭》。

二、朗读全诗,整体感知1.多媒体显示画面,让学生感受画面之美。

有未读文章先有情之效。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

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日。

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

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

“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蒹葭jiān jiā伊人yīrãn 溯洄sù huí唏xī湄mãi 跻 jī坻chí涘sì3.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入境,体味感情。

4.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把握感情分寸,读出凄迷之景,惆帐之情。

5.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三、精读品析1: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为什么?明确:渺远迷茫,忧郁缠绵,怅惘感伤。

明确:渴慕倾心于伊人,执著地追求,不怕道路的艰险,然而伊人却宛在水中央,如镜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即,求而不得,故苦闷感伤忧郁。

2:诗歌中哪一些诗句表现了诗人渴慕伊人,历经艰险,执著追求,然而却求而不得的苦闷感伤情怀?明确:“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这一些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渴慕伊人,历经艰险,执著追求,然而却求而不得的苦闷感伤情怀。

“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说明爱的道路上困难重重,道路曲折艰险。

然而尽管道路曲折艰险,诗人却仍然“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为了伊人,上下求索追寻,表达了诗人追求所爱的坚强意志。

“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表达伊人在望,然而却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怅惘忧郁苦闷情怀。

3:诗歌中哪一些诗句描写了景物?所写景物有怎样的特点?写景有什么作用?“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写了一幅秋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浓重的清凉景色,造成了一种渺远迷茫的意境。

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物忧郁感伤的情怀。

追问:本诗要歌咏的是渴慕伊人,求而不得的感伤情怀,然而却先先言它物,先写景,以景衬情,这属于《诗经》的哪一种表现手法?明确:起兴手法。

和“关关雎鸠,在河之州”一样,都是写景起兴。

4:这首诗一共三节,大家比较一下这三节诗,看能不能发现什么特点?明确:二三节诗是第一节诗的反复,只在押韵的地方换了几个字而已。

这是一种重章叠唱的方法。

《诗经》善于运用重章叠唱的方法来抒发感情,我们现在的诗歌也常常采用这种方法。

追问:采用重章叠唱的方法有什么好处?明确:回旋反复,可以增强诗歌的音乐感和节奏感,更充分地抒发情感。

《蒹葭》全篇3章12句,只变动了十几个字,不但写出了芦苇茂盛的状态,爱情道路的曲折绵长,伊人虽近在咫尺,但又遥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过不断重复的旋律,表现出诗人对爱情的执著追求,似乎有一种合唱、轮唱的味道。

四、表现手法1. 诗的每章开头都采用了起兴的笔法。

通过对眼前真景的描写与赞叹,绘画出一个空灵缥缈的意境,笼罩全篇。

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友人的心境。

2. 诗歌采用反复叠唱的章法,更显得韵味绵长,而开头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起兴,描绘了一幅凄清萧飒、露凝霜结的晚秋图,更抒发了诗人孤寂彷徨、幽思百结的心绪。

五、比读全诗,问题探究教师提问:《关雎》和《蒹葭》都可以看作爱情诗,但风格和表现手法相同吗?明确:《关雎》一诗重在“叙事”,可以看出主人公爱慕、追求、幻想这样一条线索。

《蒹葭》没有一个明确故事。

只选一个场景。

第二、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

《蒹葭》比《关雎》情感韵味更浓郁。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突出。

“蒹葭”“水”“伊人”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比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六、课堂小结《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

这源泉处的草木,也跟淳朴的先民及其歌声一样简朴优美。

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平原秀野风和日丽中。

痴情的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

让我们于于净净与素心相通.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