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学》绪论 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医养生学_PPT课件
![中医养生学_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9e44c73a45177232f60a2ef.png)
【丰肌类】 牛肉 猪肚 羊肉 鸡肉 人参 黄芪 山药 黄精 猪肚土鸡汤 莲子猪肚 黄芪牛肉
【健脑增智类】 核桃仁、芝麻、龙眼、猪脑、猪心、莲子、木 耳、百合、大枣 核桃仁粥 龙眼鸡片 甘麦大枣汤、猪脑木耳汤
【美发润发类】
小米、豆类、黑芝麻、胡萝卜、牛羊猪肝、黑 枣、草莓、西红柿、何首乌、地黄、黄精、 女贞子、菟丝子
(5)温里类 干姜 花椒 肉桂 茴香 羊肉 狗肉
(6)利水除湿类 薏苡仁、赤小豆、冬瓜、茯苓
(7) 通大便类 核桃仁 芝麻 香蕉 蜂蜜 燕麦 杏仁 海带 芹菜 玉米 红薯 黑木耳 青椒 (8)理气类 橘皮 佛手 砂仁 豆蔻 小茴香 香附
(9)活血化瘀类 桃仁 桂皮 红糖 酒 红花 益母草 川芎 (益母草煮蛋) (10)补益类 莲子 桑葚 大枣 花生 黄精 枸杞 山 药 当归 黄芪 杜仲 人参 (11)平肝潜阳类 猪脑 鳖肉 菊花 天麻 决明子 (12)养心安神类 猪心 大枣 龙眼 小麦 百合 (13)固涩类 乌梅 芡实 莲子 山茱萸 浮小麦
饮食养生的作用
基本原理:药食同源 食物的性味,又称食性、食气,食味 四气?五味? 寒热温凉;辛酸甘苦咸
饮食养生
一、饮食养生的作用
二、饮食养生(康复)的原则
三、常用食养食疗方
四、摄食保健
饮食养生的作用
(一)滋养作用 《难经》“五谷之味,薰肤、充身、泽毛” (二)调整作用 《素问· 至真要大论》“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保健类食养食疗方
功效:增强体质,延年益寿 适宜人群:健康人 亚健康群体 【美容类】
药(食):海参、兔肉、牛奶、珍珠、芦荟、 人参、白芷、苹果、黄豆、银耳 方 :笋烧海参、珍珠粉拌豆腐、银耳八宝粥
【减肥类】 冬瓜、黄瓜、赤小豆、薏苡仁、萝卜、山楂、 海带、荷叶、茯苓、泽泻 盐渍三皮(黄瓜皮、萝卜皮、海带皮)、荷叶 粥、茯苓饼、双菇凉瓜丝(凉瓜(即苦瓜)150 克,香菇100克,金针菇100克,酱油、姜、 糖、香油适量)
中医养生学-第一、二章绪论
![中医养生学-第一、二章绪论](https://img.taocdn.com/s3/m/e8f57c322f60ddccda38a0b0.png)
东晋医家葛洪 “养生以不伤为本” 南朝养生家陶弘景
著《养性延命录》一书,为现存最早的一部养生学专著。 书中论述的养生法则和方术有:顾四时、调情志、节饮 食、宜小劳、慎房事、行气吐纳等。
马王堆中发现的养生资料
如彩绘的导引图,《养生方》、《却谷食气》、《 十问》等 《导引图》主要介绍了44幅导引身姿,包括呼吸运 动,徒手运动和一些利用器械的运动; 《养生方》是一部以养生为主的方书; 《却谷食气》、《十问》也介绍了一些养生理论和 技艺。
(三)《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东汉),共载中药365种, 分为上、中、下三品。 其中,上品药物为补养之品,计120种,多 具有补益强身、抗老防衰之功效,提倡以药物增 强身体健康,如人参、黄芪、茯苓、地黄、杜仲、 枸杞等,均为强身益寿之品。后世医家据此而创 制了不少抗老防衰的方药。
(四)其它
四、魏晋南北朝充实期
1、嵇康《养生论》: “上药养命,中药养性”“清虚静泰,少私寡欲” 节色欲,弃厚味,服补药,饮清泉,沐朝阳,调五弦 2、葛洪《抱朴子》 “养生以不伤为本” “冬不欲极温,夏不欲穷凉”“不欲极饥而食,食不过饱” “不欲多睡”“目不久视”
四、魏晋南北朝充实期
3、陶弘景《养性延命录》: 根据葛洪、彭祖等养生家论述,并结合自身经验 饮食起居 精神调摄 服气疗病 导引按摩 药物补益
强调饮食与养生的关系 “凡饮食滋味以养于身,食之有 妨,反能为害……若得宜则益体, 害则成疾,以此致危。” 明确指出:饮食之冷热,五味之 调和,以适宜为度,方可起到养 生的作用,反之,于身体有害。
养生
华佗
《后汉书》记载,华佗“晓养性之术,年 且百岁而犹有壮容,时人以为仙”。 积极推行吕不韦的运动延年说, “人体欲 得劳动……动摇则合气得消,血脉流通, 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三国 志· 方伎传》)。 创立了动形养生的五禽戏法,这种仿照虎、 鹿、熊、猿、鸟五种动物动作姿态的锻炼 方法,
第一讲中医养生学-概述.ppt
![第一讲中医养生学-概述.ppt](https://img.taocdn.com/s3/m/0bf72b99cfc789eb162dc8ae.png)
❖ 道德健康:
▪ 不以损害他人利益来满足自己的需要,有辨别真伪、美丑、荣辱、是非的能 力;按社会公认的准则约束、支配自己的言行。
第一节 中医养生及其相关概念
❖ 世界卫生组织衡量健康的一些具体标志:
▪ 1.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 ▪ 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任务不挑剔; ▪ 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 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各种环境的变化; ▪ 5.对一般感冒和传染病有一定抵抗力; ▪ 6.体重适当,体态匀称,头、臂、臀比例协调; ▪ 7.眼睛明亮,反映敏锐,眼睑不发炎; ▪ 8.牙齿清洁,无缺损,无疼痛,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 ▪ 9.头发光洁,无头屑; ▪ 10.肌肉、皮肤富弹性,走路轻松。
第一节 中医养生及其相关概念
15% 现代社会符合健康标准者占人群总数的
左右。
疾病:指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病因与机体相互作用发生
的生命活动障碍过程。在此过程中,机体对病因及其损伤发生
抗损伤反应;组织细胞发生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异常变化;
患者出现各种症状、体征及社会行为的异常,人们对环境适应
能力降低和劳动能力减弱乃至消失。
▪ 说得快: • 思维敏捷,口齿伶俐。
▪ 走得快: • 行走自如,步履轻盈。
第一节 中医养生及其相关概念
❖ “三良好”——心理、社会适应能力、道德健康 ▪ 良好的个性人格: • 情绪稳定,性格温和;意志坚强,感情丰富;胸怀坦荡, 豁达乐观。 ▪ 良好的处世能力: • 观察问题客观、现实,具有较好的自控能力,能适应复杂 的社会环境。 ▪ 良好的人际关系: • 助人为乐,与人为善,对人际关系充满热情。
第一节中医养生及其相关概念
❖健康与亚健康
▪ 健康 • 没病可以看作是健康吗? • 指身体、心理、社会适应完全处于良好的状态,而 不仅仅是单纯的没有生理疾病或身体虚弱的状态。 • 指身体、心理、道德、社会适应完全处于良好的状 态,而不仅仅是单纯的没有生理疾病或虚弱状态。
▪ 不以损害他人利益来满足自己的需要,有辨别真伪、美丑、荣辱、是非的能 力;按社会公认的准则约束、支配自己的言行。
第一节 中医养生及其相关概念
❖ 世界卫生组织衡量健康的一些具体标志:
▪ 1.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 ▪ 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任务不挑剔; ▪ 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 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各种环境的变化; ▪ 5.对一般感冒和传染病有一定抵抗力; ▪ 6.体重适当,体态匀称,头、臂、臀比例协调; ▪ 7.眼睛明亮,反映敏锐,眼睑不发炎; ▪ 8.牙齿清洁,无缺损,无疼痛,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 ▪ 9.头发光洁,无头屑; ▪ 10.肌肉、皮肤富弹性,走路轻松。
第一节 中医养生及其相关概念
15% 现代社会符合健康标准者占人群总数的
左右。
疾病:指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病因与机体相互作用发生
的生命活动障碍过程。在此过程中,机体对病因及其损伤发生
抗损伤反应;组织细胞发生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异常变化;
患者出现各种症状、体征及社会行为的异常,人们对环境适应
能力降低和劳动能力减弱乃至消失。
▪ 说得快: • 思维敏捷,口齿伶俐。
▪ 走得快: • 行走自如,步履轻盈。
第一节 中医养生及其相关概念
❖ “三良好”——心理、社会适应能力、道德健康 ▪ 良好的个性人格: • 情绪稳定,性格温和;意志坚强,感情丰富;胸怀坦荡, 豁达乐观。 ▪ 良好的处世能力: • 观察问题客观、现实,具有较好的自控能力,能适应复杂 的社会环境。 ▪ 良好的人际关系: • 助人为乐,与人为善,对人际关系充满热情。
第一节中医养生及其相关概念
❖健康与亚健康
▪ 健康 • 没病可以看作是健康吗? • 指身体、心理、社会适应完全处于良好的状态,而 不仅仅是单纯的没有生理疾病或身体虚弱的状态。 • 指身体、心理、道德、社会适应完全处于良好的状 态,而不仅仅是单纯的没有生理疾病或虚弱状态。
中医养生学ppt课件
![中医养生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3bdff45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e3.png)
CHAPTER 06
中医养生学案例分享
个人养生经验分享
1 2
坚持锻炼
通过适当的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增强抵抗力。
饮食调理
注重饮食卫生,避免暴饮暴食,保持饮食平衡。
3
精神调养
保持乐观心态,避免情绪波动,有助于身心健康 。
中医养生成功案例展示
案例一
01
通过中医养生方法,改善了长期失眠的问题。
案例二
Hale Waihona Puke 02发展现代中医养生学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压力 的增大,各种健康问题日益凸显。中医养生学以其独特的理论和方法,为现代人 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健康保障途径。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要点一
原则
要点二
方法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原则包括顺应自然、形神共养、动静结 合、平衡阴阳等方面。其中,顺应自然是指要顺应四季变 化、昼夜更替等自然规律来调整作息和生活习惯;形神共 养则强调不仅要注重身体健康,还要注重心理健康;动静 结合则是说要有适当的运动和休息;平衡阴阳则是要通过 调理饮食、起居等方面来达到阴阳平衡的状态。
体质调理
针对不同的体质类型,中医养生提出了相应的调理方法,如饮食调理、运动调理和药物调理等。
CHAPTER 03
中医养生的方法和技术
饮食养生
01
02
03
饮食调整
根据季节、体质和病情需 要,适当调整饮食,如冬 季多吃温性食物,夏季多 吃寒性食物。
饮食规律
保持定时定量的饮食,避 免暴饮暴食,以减轻胃肠 负担,保持身体健康。
运动锻炼
根据个人兴趣和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太极拳、八段锦 、瑜伽等,注意不要过度劳累和受伤。
《中医养生学学》课件
![《中医养生学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e9e1926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268fd52.png)
冬季养生:注意 保暖,多吃温补 的食物,适当运 动,增强体质
中医养生的应 用
常见疾病的中医养生方法
感冒:多喝热水,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受凉 咳嗽:多吃润肺食物,如梨、银耳等,避免辛辣刺激食物 胃病:注意饮食规律,避免暴饮暴食,多吃易消化食物 失眠: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熬夜,睡前喝一杯热牛奶有助于睡眠
气血津液:注重气血津 液的调和与平衡
运动养生:适度运动, 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睡眠养生:保证充足睡 眠,提高睡眠质量
预防为主:注重预防疾 病,提高健康水平
整体观念:注重人体内 外环境的整体和谐
五行相生相克:运用五 行理论指导养生实践
饮食养生:合理膳食, 注重营养均衡
情志养生:保持心情愉 悦,避免过度紧张和焦
中医养生的方 法
饮食养生
食物选择: 选择新鲜、 天然、无 污染的食 物
饮食平衡: 保持营养 均衡,避 免偏食
饮食规律: 定时定量,物
饮食与季 节:根据 季节变化 调整饮食, 如夏季宜 清淡,冬 季宜温补
饮食与体 质:根据 个人体质 选择适合 的食物, 如阴虚体 质宜滋阴, 阳虚体质 宜温阳
经络:十二经脉、 奇经八脉、十五 络脉等
功能:脏腑经络 相互联系,共同 维持人体生命活 动
养生原则:调理 脏腑、疏通经络, 以达到养生保健 的目的
体质理论
体质类型: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湿热质、痰湿质、血瘀质、气郁质、 特禀质等
体质特点:不同体质的人有不同的生理、病理特点
体质影响:体质会影响人的健康和疾病发生
中医养生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展望
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将传统中医养生理念 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开发更多高效、便捷 的养生产品
中医养生学(全套课件403页)
![中医养生学(全套课件403页)](https://img.taocdn.com/s3/m/ff0d8c8b5727a5e9856a61f3.png)
(3)衰老是生物的基本内在特征,同一种生物 具有共同的衰老过程。
衰老的形态特征:
(1)毛发变白和脱落; (2)皮肤干枯,肌肉萎缩; (3)髓(骨)变、齿脱落; (4)体态改变;
衰老的自我判断指标:衰老早期表现是慢性疲劳
1.清晨起床就感觉身体不适;2.搭乘公共汽车时, 不愿跑步去赶车;3.上楼或行走时,容易摔交;4. 不愿接触周围同事或上级领导;5.写文章速度减 慢,且感文笔苦涩;6.讲话经常出错,有时前言 不接后语;7.对别人的讲话或工作不放心;8.记 不住至亲好友的名字、住址和电话号码;9.厌恶 油腻食物;10.饭菜中喜爱加入浓厚的调味品; 11.双手觉得发紧、发硬;12.双眼经常好像睁不 开;13.精神不振,总想喝茶、咖啡提神;14.经 常不由自主地打呵欠;15.不由自主地用手托腮; 16.习惯于把脚放在椅子或桌子上;17.吸烟和 (或)喝酒多;18.体重下降或超重;19.经常便 秘或腹泻;20.晚间难以入睡。
《灵枢•天年篇》记载:“人之寿百岁而 死”。
《老子》则提出:“人生大期,以 百二十为限”。
中国古代医家、学者与现代研究不谋而和!
(二)寿命
寿命是指从出生经过发育,成长,成熟, 老化以至死前机体生存的时间,通常以 年龄作为衡量寿命长短的尺度。
由于人与人之间的寿命有一定的差别,因此 在比较某个地区或某个社会的人类寿命时,通 常采用平均寿命。
二、以预防为主为理论核心 临床医学的任务是促进疾病向健康转化,而 中医养生学的任务是“治未病”,体现了 “预防为主”的理论核心,包括“未病先 防”“已病防变”“病后防复”等内容。
三、以综合施养为原则 人类健康长寿并非一朝一夕,一功一法的摄 养就能实现的,而是要针对不同的个体及同 一个体的各个方面采取多种调养方法,持之 以恒地进行综合施养,才能达到养生的目的。
衰老的形态特征:
(1)毛发变白和脱落; (2)皮肤干枯,肌肉萎缩; (3)髓(骨)变、齿脱落; (4)体态改变;
衰老的自我判断指标:衰老早期表现是慢性疲劳
1.清晨起床就感觉身体不适;2.搭乘公共汽车时, 不愿跑步去赶车;3.上楼或行走时,容易摔交;4. 不愿接触周围同事或上级领导;5.写文章速度减 慢,且感文笔苦涩;6.讲话经常出错,有时前言 不接后语;7.对别人的讲话或工作不放心;8.记 不住至亲好友的名字、住址和电话号码;9.厌恶 油腻食物;10.饭菜中喜爱加入浓厚的调味品; 11.双手觉得发紧、发硬;12.双眼经常好像睁不 开;13.精神不振,总想喝茶、咖啡提神;14.经 常不由自主地打呵欠;15.不由自主地用手托腮; 16.习惯于把脚放在椅子或桌子上;17.吸烟和 (或)喝酒多;18.体重下降或超重;19.经常便 秘或腹泻;20.晚间难以入睡。
《灵枢•天年篇》记载:“人之寿百岁而 死”。
《老子》则提出:“人生大期,以 百二十为限”。
中国古代医家、学者与现代研究不谋而和!
(二)寿命
寿命是指从出生经过发育,成长,成熟, 老化以至死前机体生存的时间,通常以 年龄作为衡量寿命长短的尺度。
由于人与人之间的寿命有一定的差别,因此 在比较某个地区或某个社会的人类寿命时,通 常采用平均寿命。
二、以预防为主为理论核心 临床医学的任务是促进疾病向健康转化,而 中医养生学的任务是“治未病”,体现了 “预防为主”的理论核心,包括“未病先 防”“已病防变”“病后防复”等内容。
三、以综合施养为原则 人类健康长寿并非一朝一夕,一功一法的摄 养就能实现的,而是要针对不同的个体及同 一个体的各个方面采取多种调养方法,持之 以恒地进行综合施养,才能达到养生的目的。
中医养生学讲座ppt
![中医养生学讲座ppt](https://img.taocdn.com/s3/m/e43b0ebc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c3.png)
通过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技术,研究中医养生对人体的作用机制,为中医养生提供科学依据。
现代科技在中医养生中的应用
例如,利用智能穿戴设备监测身体状态,利用现代中药制备技术提高中药疗效等。
中医养生的普及和推广
加强大众宣传
通过各种媒体和社交渠道,加 强中医养生的宣传和教育,提 高大众对中医养生的认知和接
湿性体质的养生法
多吃祛湿性食物
如薏米、山药、红豆等, 以促进身体的湿气排出。
避免滋腻性食物
如肥肉、奶油、巧克力等 ,以免加如散 步、慢跑等,以促进身体 的代谢和湿气排出。
干性体质的养生法
多吃滋润性食物
如蜂蜜、银耳、核桃等,以滋 润身体的干燥。
避免辛燥性食物
中医养生学讲座ppt
xx年xx月xx日
目 录
• 中医养生学概述 • 中医养生的理论基础 • 中医养生的方法 • 不同体质的中医养生法 • 中医养生的应用范围 • 中医养生的未来发展
01
中医养生学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中医养生学是一门研究如何保养身体、延长寿命、提高生命 质量的综合性学科。
特点
以“治未病”为核心,强调天人合一、形神合一、阴阳平衡 ,注重预防和调理。
身体抵抗力。
治疗疾病
01
02
03
整体观念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通过 全面了解病情,制定综合 治疗方案。
调理身体
通过中药、针灸、推拿等 手段,调理身体状况,达 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重视愈后
中医重视愈后调养,通过 调整生活习惯和饮食,巩 固治疗效果,防止复发。
延缓衰老
保持活力
通过适当的运动、休息、 按摩等方法,保持身体活 力,延缓衰老进程。
挑战
现代科技在中医养生中的应用
例如,利用智能穿戴设备监测身体状态,利用现代中药制备技术提高中药疗效等。
中医养生的普及和推广
加强大众宣传
通过各种媒体和社交渠道,加 强中医养生的宣传和教育,提 高大众对中医养生的认知和接
湿性体质的养生法
多吃祛湿性食物
如薏米、山药、红豆等, 以促进身体的湿气排出。
避免滋腻性食物
如肥肉、奶油、巧克力等 ,以免加如散 步、慢跑等,以促进身体 的代谢和湿气排出。
干性体质的养生法
多吃滋润性食物
如蜂蜜、银耳、核桃等,以滋 润身体的干燥。
避免辛燥性食物
中医养生学讲座ppt
xx年xx月xx日
目 录
• 中医养生学概述 • 中医养生的理论基础 • 中医养生的方法 • 不同体质的中医养生法 • 中医养生的应用范围 • 中医养生的未来发展
01
中医养生学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中医养生学是一门研究如何保养身体、延长寿命、提高生命 质量的综合性学科。
特点
以“治未病”为核心,强调天人合一、形神合一、阴阳平衡 ,注重预防和调理。
身体抵抗力。
治疗疾病
01
02
03
整体观念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通过 全面了解病情,制定综合 治疗方案。
调理身体
通过中药、针灸、推拿等 手段,调理身体状况,达 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重视愈后
中医重视愈后调养,通过 调整生活习惯和饮食,巩 固治疗效果,防止复发。
延缓衰老
保持活力
通过适当的运动、休息、 按摩等方法,保持身体活 力,延缓衰老进程。
挑战
中医养生学ppt课件精选全文
![中医养生学ppt课件精选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bc22a32f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d2.png)
证实:其科研小组通过动物实验证实,苹
果中的有用成分——多酚能够抑制癌细胞
的增殖。
弘前大学的三浦富智讲师等使用老鼠
做为实验,对比了在被移植癌细胞后食用
苹果多酚水溶液和蒸馏水的效果。他们得
出的结论是,在生存率实验和癌细胞增殖
实验这两方面,苹果多酚都显示了有比较
好的抗癌功效。
2024/10/5
养生
28
相关报道
❖ 《养生方》是一部以养生为主的方书; ❖ 《却谷食气》、《十问》也介绍了一些养生理论和
技艺。
2024/10/5
养生
18
佛家养生思想的渗入
❖ 如在修习禅定的过程中,有调身、调气、息心静坐 的方法,这种方法是有强健身体、却病延年作用的。
❖ 达摩《易筋经》原为佛门养生健身功法,后成为中 医养生学中的健身术之一。
吃苹果预防高血脂症 日本科学家最近研究发现,苹果能够减少人体
血液中的中性脂肪含量,有益身体健康。 吃苹果还能够增加血液中的维生素C含量,减
少肠内的不良细菌数量而帮助有益细菌繁殖。 每天吃苹果可以大大改善肠内的细菌菌丛状况, 从而改善人体的消化吸收机能
2024/10/5
养生
29
相关报道
可显著增加肺活量 实验结果果发现,每周至少吃5个甚至更
❖ 荀子——“欲不待可得而求者,从所可”。
2024/10/5
养生
9
道家养生说 —老子
❖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
❖ 老子言“虚其心”,虚即道,道即自然。自然能化 育万物,虚为万物之始
❖ 道家一派,一方面崇尚自然,提倡所谓“返朴归 真”、“清静无为”的处世哲学,一方面又提倡养
5、 常喝水、 少饮酒、不抽烟、利身体。
中医养生学ppt课件
![中医养生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0f5186901f69e314232940e.png)
(三)管子的养生思想 《管子》承袭了老子关于“道”是宇宙本原 的思想,但明确提出“道”即“精气”的 观点。主张存精以养生,还提出了起居有 时、节制饮食、适应四时等重要的养生原 则。也十分重视精神调养。 (四)儒家养生思想 儒家具有代表性的学术思想和观点,大 致有如下几个方面: 1.强调精神调摄 ; 2. 注意身体护养 ; 3.倡导饮食卫生 。
第二章 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
第一节 上古时期 第二节 先秦时期 一、先秦养生思想
(一)周易 :它是对自然界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的总结。 它蕴藏着深遂的思想,以阴、阳来阐述宇宙间事物的变化 规律,即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它上通天文,下通 地理,中通万物之情,穷天人之际,探讨宇宙、人生必变、 所变、不变的机理,进而阐明人生知变、应变、适变的大 法则。
第六节 近代与现代
•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地变成了 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1949年, 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后,祖国医学获 得了新生,中医养生学也因之而得到较大 发展。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预防保健取得显著成就。 二、建立养生保健的科研机构。 三、理论研究不断取得进展。 四、开展社会性保健教育。 五、培养传统养生专业人才。 六、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二)道家养生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的道家学说,是以老子、庄子 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中,“清静无为”、“返朴 归真”、“顺应自然”、“贵柔”及动形达郁的 主张,对中医养生保健有很大影响和促进。简述 如下:
1、清静无为 清静,在这里主要指的是心神宁 静;无为指的是不轻举妄动。 2 、贵柔: 归真返朴。 3、形神兼养 在于养生倡导去物欲致虚静以养神, 但也不否认有一定的养形作用。
二、寿命 寿命是指从出生经过发育、成长、成熟、 老化以至死亡前机体生存的时间,通常以年龄作 为衡量寿命长短的尺度。 一般计算年龄的方法又可分为两种: (一)、时间年龄 :又称历法年龄,是指人出生 以后经历多少时期的个体年龄,我国常配以生肖 属性,以出生年份来计算其岁数,一般由虚岁或 足岁计算年龄。 (二)、生物学年龄:是表示随着时间的推移,其 脏器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演变和衰老情况。在生物 学上又可分为生理年龄与解剖年龄。
中医养生学ppt课件
![中医养生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003ee0a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f5.png)
状态。
03 中医养生的方法
CHAPTER
饮食养生
饮食有节
保持规律的三餐,不过 饥过饱,避免过度饮酒
。
食物多样性
摄入多种食物,包括谷 物、蔬菜、水果、肉类 、豆类等,以提供全面
的营养。
食物的阴阳平衡
根据食物的性味归经, 合理搭配温热寒凉的食
物,保持阴阳平衡。
饮食的时令性
根据季节选择食物,如 春养肝、夏养心、秋养
气虚体质
血虚体质
多食用补气食物,如黄芪、党参等,适当 锻炼以增强体质。
多食用补血食物,如红枣、桂圆等,避免 过度劳累。
常见疾病的中医养生法
01
高血压
保持心情舒畅,饮食清淡,适量运 动,避免过度劳累。
感冒
注意保暖,多休息,多喝水,适当 服用中药治疗。
03
பைடு நூலகம்
02
糖尿病
控制饮食,适量运动,调节情志, 避免过度焦虑。
国际交流与合作
中医养生学将进一步加强与世界各地 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中医养 生的国际化发展,为全球健康事业做 出贡献。
中医养生的科技化发展
科技手段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中医养生 将更加注重科技手段的应用,如 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以提高养
生的科学性和精准性。
科研成果的转化
加强科研与临床的结合,将最新的 科研成果转化为实用的养生方法和 产品,满足人们多样化的养生需求 。
肺、冬养肾。
运动养生
01
02
03
04
适量运动
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 太极拳、八段锦、散步等,保
持适量运动。
运动的时辰
根据一天中的时间选择运动, 如早晨阳气生发时适合运动,
03 中医养生的方法
CHAPTER
饮食养生
饮食有节
保持规律的三餐,不过 饥过饱,避免过度饮酒
。
食物多样性
摄入多种食物,包括谷 物、蔬菜、水果、肉类 、豆类等,以提供全面
的营养。
食物的阴阳平衡
根据食物的性味归经, 合理搭配温热寒凉的食
物,保持阴阳平衡。
饮食的时令性
根据季节选择食物,如 春养肝、夏养心、秋养
气虚体质
血虚体质
多食用补气食物,如黄芪、党参等,适当 锻炼以增强体质。
多食用补血食物,如红枣、桂圆等,避免 过度劳累。
常见疾病的中医养生法
01
高血压
保持心情舒畅,饮食清淡,适量运 动,避免过度劳累。
感冒
注意保暖,多休息,多喝水,适当 服用中药治疗。
03
பைடு நூலகம்
02
糖尿病
控制饮食,适量运动,调节情志, 避免过度焦虑。
国际交流与合作
中医养生学将进一步加强与世界各地 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中医养 生的国际化发展,为全球健康事业做 出贡献。
中医养生的科技化发展
科技手段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中医养生 将更加注重科技手段的应用,如 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以提高养
生的科学性和精准性。
科研成果的转化
加强科研与临床的结合,将最新的 科研成果转化为实用的养生方法和 产品,满足人们多样化的养生需求 。
肺、冬养肾。
运动养生
01
02
03
04
适量运动
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 太极拳、八段锦、散步等,保
持适量运动。
运动的时辰
根据一天中的时间选择运动, 如早晨阳气生发时适合运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除三戒外,孔子还提出了“仁者寿”的养生理论 。
“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大德必得其寿”, 《中庸》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 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 《论语·乡党》
养生
10
儒家养生说 -孟子、荀子
孟子 ——“养心莫善于寡欲”。 “我四十不动心” 荀子——“欲不待可得而求者,从所可”。
第一节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概念
什么是养生 ?
养生,又称摄生、道生、养性、卫生、保生、寿世等等。养生一词最 早见于《庄子》内篇。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 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总之,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
养生
5
什么是中医养生学
中医养生学就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具有中医特色的、研究人类生命 规律,阐述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以达到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的学 说。 研究包括:人类生命规律、衰老机制以及养生原则和养生方法。
养生
13
《黄帝内经》
:"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 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 将失之耶?歧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 于阴阳,和以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 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 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 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故半百而 衰也。
创立了动形养生的五禽戏法,这种仿照 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动作姿态 的锻炼方法,
养生
16
五禽戏法,
这种仿照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动作姿态
养生
17
医圣张仲景
强调饮食与养生的关系 “凡饮食滋味以养于身,食之有妨,反能为害…… 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以此致危。” 明确指出:饮食之冷热,五味之调和,以适宜为度, 方可起到养生的作用,反之,于身体有害。
养生
11
道家养生说 —老子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
老子言“虚其心”,虚即道,道即自然。自然能 化育万物,虚为万物之始
道家一派,一方面崇尚自然,提倡所谓“返朴归 真”、“清静无为”的处世哲学,一方面又提倡 养生,希望能够“长生久视”。“寿敝天地”
养生
12
《黄帝内经》养生观
第一,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养生学原则和方法 第二,对生命的起源及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唯物的, 是符合实际的。 第三,把人与自然界看成一个整体,强调人要适应 自然界的变化,避免外邪侵袭 第四,重视对衰老的探索。 第五,明确提出治未病,把预防提到战略高度来认 识。
中医养生学
养生
1
上
篇
第一章
绪论
养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教师的教鞭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养生
14
《黄帝内经》
“上工守神、下工守形”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 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强调,“治未病”
养生
15
华佗
《后汉书》记载,华佗“晓养性之术, 年且百岁而犹有壮容,时人以为仙”。
积极推行吕不韦的运动延年说, “人体 欲得劳动……动摇则合气得消,血脉流 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 (《三国志·方伎传》)。
养生
8
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的养生兴起
学术界出现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 各家的论述可归为:修身养性、饮食卫生、运动锻炼、起居养生等。
养生
9
儒家养生说 -孔子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 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 既衰,戒之在得。”这里的“三戒”,即是根据人 的年龄不同,生理特点不一样,而提出的具体养生 方法。
养生
18
《神农本草经》
把药物分为上、中、下三类。其中上品药物为补养类,计一百二十多 种,多具有补益强身、抗老防衰之功效
提倡以药物增强身体健康,如人参、黄芪、茯苓、地黄、杜仲。枸杞 等,均为强身益寿之品,后世医家据此而创制了不少抗老防衰的方药。
养生
19
马王堆中发现的养生资料
如彩绘的导引图,《养生方》、《却谷食气》、 《十问》等
此外,佛学讲究调理人与自然、社会的“互存关 系”,因而十分重视环境调养,植树造林。
还有,佛家的不少戒律,是对酒、色、食、财等 诸方面欲念的节制和约束。
养生
21
中医学的两大基本特点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脏腑经络为核心的有机整体,各脏腑组织之间
《导引图》主要介绍了44幅导引身姿,包括呼吸 运动,徒手运动和一些利用器械的运动;
《养生方》是一部以养生为主的方书;
《却谷食气》、《十问》也介绍了一些养生理论 和 技艺。
养生
20
佛家养生思想的渗入
如在修习禅定的过程中,有调身、调气、息心静 坐的方法,这种方法是有强健身体、却病延年作 用的。
达摩《易筋经》原为佛门养生健身功法,后成为 中医养生学中的健身术之一。
养生
7
殷商时代
据甲骨文字记载,早在殷商时代 人们就已经积 累了一些养生保健的知识。例如有表示洗脸的 “沐”字,表示洗澡的“浴”字,还有表示大扫 除的“寇帚” 。
《吕氏春秋·孝行览》中,也记载了他的食养食调 之论,说:“时疾时除,去臊除膻,必以其胜, 无失其理,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
据《周礼·天官志》记载,当时宫廷中已有专门 的营养医生,指导“六饮、六膳、白馐、白酱” 等多方面的饮食问题,同时还结合时令,指导安 排四季的饮食,管理配膳,提出饮食之宜忌等, 可见古代对于食养、食疗极为重视 。
养生
6
第二节 中医养生的源流与发展
火的发现,为人类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人们吃
熟食,战胜严寒,用火治病的简单医疗方法。从广义的角 度来说,自从发现并应用了火,人类就开始了养生防病, 益寿延年的实践活动
劳动是人类独有的特点 ,“古者禽兽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 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庄子·盗距》),说 明古人筑巢穴,栖木上是为了躲避野兽,以防猛兽的伤害。 《易·系辞》又说:“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 室,上栋下字,以待风雨……”,这说明,随着时间的推 移,当时的人们已经懂得改变居住环境以适应寒暑之变。
“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大德必得其寿”, 《中庸》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 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 《论语·乡党》
养生
10
儒家养生说 -孟子、荀子
孟子 ——“养心莫善于寡欲”。 “我四十不动心” 荀子——“欲不待可得而求者,从所可”。
第一节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概念
什么是养生 ?
养生,又称摄生、道生、养性、卫生、保生、寿世等等。养生一词最 早见于《庄子》内篇。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 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总之,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
养生
5
什么是中医养生学
中医养生学就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具有中医特色的、研究人类生命 规律,阐述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以达到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的学 说。 研究包括:人类生命规律、衰老机制以及养生原则和养生方法。
养生
13
《黄帝内经》
:"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 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 将失之耶?歧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 于阴阳,和以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 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 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 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故半百而 衰也。
创立了动形养生的五禽戏法,这种仿照 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动作姿态 的锻炼方法,
养生
16
五禽戏法,
这种仿照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动作姿态
养生
17
医圣张仲景
强调饮食与养生的关系 “凡饮食滋味以养于身,食之有妨,反能为害…… 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以此致危。” 明确指出:饮食之冷热,五味之调和,以适宜为度, 方可起到养生的作用,反之,于身体有害。
养生
11
道家养生说 —老子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
老子言“虚其心”,虚即道,道即自然。自然能 化育万物,虚为万物之始
道家一派,一方面崇尚自然,提倡所谓“返朴归 真”、“清静无为”的处世哲学,一方面又提倡 养生,希望能够“长生久视”。“寿敝天地”
养生
12
《黄帝内经》养生观
第一,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养生学原则和方法 第二,对生命的起源及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唯物的, 是符合实际的。 第三,把人与自然界看成一个整体,强调人要适应 自然界的变化,避免外邪侵袭 第四,重视对衰老的探索。 第五,明确提出治未病,把预防提到战略高度来认 识。
中医养生学
养生
1
上
篇
第一章
绪论
养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教师的教鞭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养生
14
《黄帝内经》
“上工守神、下工守形”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 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强调,“治未病”
养生
15
华佗
《后汉书》记载,华佗“晓养性之术, 年且百岁而犹有壮容,时人以为仙”。
积极推行吕不韦的运动延年说, “人体 欲得劳动……动摇则合气得消,血脉流 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 (《三国志·方伎传》)。
养生
8
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的养生兴起
学术界出现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 各家的论述可归为:修身养性、饮食卫生、运动锻炼、起居养生等。
养生
9
儒家养生说 -孔子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 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 既衰,戒之在得。”这里的“三戒”,即是根据人 的年龄不同,生理特点不一样,而提出的具体养生 方法。
养生
18
《神农本草经》
把药物分为上、中、下三类。其中上品药物为补养类,计一百二十多 种,多具有补益强身、抗老防衰之功效
提倡以药物增强身体健康,如人参、黄芪、茯苓、地黄、杜仲。枸杞 等,均为强身益寿之品,后世医家据此而创制了不少抗老防衰的方药。
养生
19
马王堆中发现的养生资料
如彩绘的导引图,《养生方》、《却谷食气》、 《十问》等
此外,佛学讲究调理人与自然、社会的“互存关 系”,因而十分重视环境调养,植树造林。
还有,佛家的不少戒律,是对酒、色、食、财等 诸方面欲念的节制和约束。
养生
21
中医学的两大基本特点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脏腑经络为核心的有机整体,各脏腑组织之间
《导引图》主要介绍了44幅导引身姿,包括呼吸 运动,徒手运动和一些利用器械的运动;
《养生方》是一部以养生为主的方书;
《却谷食气》、《十问》也介绍了一些养生理论 和 技艺。
养生
20
佛家养生思想的渗入
如在修习禅定的过程中,有调身、调气、息心静 坐的方法,这种方法是有强健身体、却病延年作 用的。
达摩《易筋经》原为佛门养生健身功法,后成为 中医养生学中的健身术之一。
养生
7
殷商时代
据甲骨文字记载,早在殷商时代 人们就已经积 累了一些养生保健的知识。例如有表示洗脸的 “沐”字,表示洗澡的“浴”字,还有表示大扫 除的“寇帚” 。
《吕氏春秋·孝行览》中,也记载了他的食养食调 之论,说:“时疾时除,去臊除膻,必以其胜, 无失其理,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
据《周礼·天官志》记载,当时宫廷中已有专门 的营养医生,指导“六饮、六膳、白馐、白酱” 等多方面的饮食问题,同时还结合时令,指导安 排四季的饮食,管理配膳,提出饮食之宜忌等, 可见古代对于食养、食疗极为重视 。
养生
6
第二节 中医养生的源流与发展
火的发现,为人类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人们吃
熟食,战胜严寒,用火治病的简单医疗方法。从广义的角 度来说,自从发现并应用了火,人类就开始了养生防病, 益寿延年的实践活动
劳动是人类独有的特点 ,“古者禽兽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 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庄子·盗距》),说 明古人筑巢穴,栖木上是为了躲避野兽,以防猛兽的伤害。 《易·系辞》又说:“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 室,上栋下字,以待风雨……”,这说明,随着时间的推 移,当时的人们已经懂得改变居住环境以适应寒暑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