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的意义和用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连接定语和中心语。
例19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郁(通“隙”)……(《鸿门宴》)
“之”连接名词定语“小人”和名词中心语“言”。
(2)连接主语和谓语,使主语结构转变为定中关系的名词性短语。不过,这种结构形式必须在句中充当主语、宾语、判断句谓语、表示时间的状语等。
例20大哉,尧之为君!(《孟子?滕文公上》)
第一个“之”可不译出。
3、“之”作介词
“之”作介词时,译作“于”“对于”等。
例22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礼记?大学》)
此句中的“之”可译为“对于”。
4、“之”作语气词
“之”作语气词时常用在句末,多见于韵文中,表示一种咏叹的语气,同时还有凑足音节的作用。
例23神之听之,式谷以女。(《诗经?小雅》)
后一个“之”在这里作语气词。当然,“之”在古代汉语中作语气词的情况不多见。
例17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
(5)“之”用在副词后面,谓语或主语结构的前面,表示语气的加强和语调的延长。
例18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论语?阳货》)
2、“之”作连词
“之”作连词时不像“且、以、而、则”等连接谓语性词组或句子,构成联合关系,而是连接定语和中心语,组成偏正结构,表示领属性或修饰的关系,在意义上相当于现代汉语助词“的”。
“之”的意义和用法
在古代汉语中,“之”字可作实词,也可作虚词,在不同的语境里有不同的意义和用法,同学们在备考时应引起重视。
一、“之”作实词
1、“之”作动词
这时,“之”的意思是“到……去”“往”“到”“至”。
例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例2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
例3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尧为君”本为主谓结构.中间插入连词“之”,使它转为定中结构,作形容词“大”的主语,这是个主谓倒置的句子。
(3)用在主语和谓语中间起连接作用,但不宜认为使主谓结构转变为名词性的成分,因为它没有在句中担任主语、宾语等成分,而是作为一个分句用在另一个分句的前面,构成复句关系。
例21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触龙说赵太后》)
例5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例6虽有(通“又”)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劝学》)
例7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
例8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赤壁赋》)
从上面所举的几个例子我们可以发现,“之”作人称代词时,一般用在动词之后。
综上所述,“之”在文言文中可归为中性词.既在实词中充当“代词”与“动词”,又在虚词中作“连词”“语气词”“助词”“介词”。要比较准确地掌握“之”的用法和理解它的意思,只有依靠阅读大量的文言文,在阅读中积累,在积累中思考,在思考中提高。
(责任编校/曾向宇)
“之”作虚词有四种用法:助词、连词、介词和语气词。
1、“之”作助词
“之”作助词的用法有五种情形。
(1)“之”用在修饰语和被修饰语之间,使两者构成偏正短语,表示前后两项的各种关系,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翻译。
例14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第一个“之”用在修饰语和被修饰语之间.表领属关系,译为“的”。
(2)“之”用在动词和宾语之间,起着把宾语提前的作用,以达到强调的目的,可不译出。
例15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通“否”)焉。(《师说》)
(3)“之”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面,表示时间的持续等状态。
例16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之”可译为“不一会儿”。(4)“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不译出。
“之”所代的人称在上下文中不一定有具体交代,要根据语言环境进行判断,灵活翻译,如“人非生而知之者”中的“之”,其上下文都找不到先行词,它是泛指“知”的对象,即知识、道理等,可略而不译,也可根据上下文之意译为“知识”或“道理”。
(2)“之”作指示代词,译为“此”“这”“那里”“这样”“这个”等,此时,“之”可作定语,也可作宾语。
2、“之”作代词
“之”作动词的情况在古代汉语中不多见,作代词相对常见一些。“之”作代词时,一般用作宾语,代人、事、处所,所代的对象大多出现在上下文中。作代词时,“之”又分为指示代词和人称代词。
(1)“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人称代词,可译为“他(们)”“她(们)”“它(们)”,用作宾语。
例4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例9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游褒禅山记》)
例10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游褒禅山记》)
例11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12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例13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
从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之”作指示代词时,多用在名词前。
二、“之”作虚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