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的中医治疗(1)讲课讲稿33页PPT
合集下载
中药穴位贴敷治疗病毒性肝炎PPT
![中药穴位贴敷治疗病毒性肝炎PPT](https://img.taocdn.com/s3/m/6e6e59fc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a4.png)
• 按释: 本方以益气健脾、解毒祛湿、疏肝化瘀为大法而制定。将药 物敷于肝区日月、期门等体表部位,因日月、期门二穴为足少阳胆经、 足厥阴肝经之要穴,其经气与肝胆相通,中药贴敷其上,可使中药之 性味直达病所而发挥治疗作用。上药能增加肝脏血流量,增强肝脏新 陈代谢能力,促进肝细胞复活、再生,调整和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有 效地清除乙肝病毒,从而达到改善肝脏病理、恢复肝功能的目的。
5.穿山甲散(《贴敷疗法》)
• 主治: 用于治疗慢性肝炎。症见胁痛隐隐,稍劳尤甚,神倦乏力, 自觉烦热,头晕目眩,肝功能检查不正常。
• 处方: 穿山甲10g,青黛、山栀子、冰片各6g,乳香、没药各5g。 • 用法: 将前6味药研末,喷入乳香,和冰片末配用,同时贴脐,胶布
固定,每日1次,15日为1个疗程。因穿山甲为保护动物,现多以龟 甲代用。
• 王氏等采用乙肝转阴散贴敷治疗乙肝大三阳。1号方:金银花100g, 虎杖100g,黄连50g,苦参100g,田基黄100g,丹参100g,藿香 50g。2号方:何首乌100g,五味子50g,当归50g,沙苑子50g, 肉桂20g,人参20g,赤芍50g。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将上两组药分别烘干,研细末,分装各用。使用时取装好的药物加醋 适量调成直径约1.5cm的圆饼,前2个月用乙肝转阴散1号贴敷双侧 的脾俞和肝俞穴,第3个月用乙肝转阴散2号贴敷肾俞和肝俞,外用 伤湿膏固定。每3日1次,以上3个月为1个疗程。结果:60例中有19 例全部转阴,治愈率为31.67%;表面抗原转阴21例,转阴率35.00 %;E抗原有37例转阴,转阴率61.67%,表面抗体阳性者为8例, 占13.33%;E抗体产生者占26.67%;HBV-DNA转阴者为35例, 占53.33%。
病毒性肝炎PPT课件
![病毒性肝炎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726ff426bd97f192279e98c.png)
声明: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如对在座各位同 学产生误导非柯邵鹏本人意愿。
31
(1)肝脏炎症指标
病理---直接证据
(肉眼、肝穿刺活检)
抽血---间接证据
1.最主要是血中丙氨酸转氨酶(ALT)
解释: ALT分布:肝>肾>心>肌肉,在肝细胞胞浆内且浓度极高
2.其他:门冬氨酸转氨酶(AST)γ-GT和AKP
病毒性肝炎
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柯邵鹏 泉州市第一医院感染科
1
第一部分 概述
2
病毒性肝炎是我国法定乙类传染病。目前在我 国各类传染病中发病率最高,流最广,危害极 大。国内有近7.18%的人口感染乙型肝炎病毒, 感染者逾1.2亿,其中乙型肝炎患者近3千万, 每年有近30万人死于肝炎或肝癌。
3
肝炎,顾名思义,是指一类由各种病因引起的 肝脏炎症病变。
病理:介绍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重 型肝炎
病理生理:介绍黄疸、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 出血
13
第四部分 临床表现
14
临床表现及临床分型
各种肝炎临床表现:乏力、消化道症状、部分 病人有黄疸
临床分型:急性肝炎(黄疸型及无黄疸型)、 慢性肝炎(轻、中、重度)、重型肝炎(肝功 能衰竭)、淤胆型肝炎、肝炎后肝硬化
21
慢性病毒性肝炎
病因:主要见于HBV、HCV和HDV感染。目前尚 无HAV和HEV所致慢性肝炎的证据
特点:反复发作性,而非持续性。发病间歇期 病人可无明显症状
慢性的机会: HBV---婴幼儿期感染:近90%转为慢性
成年人感染:85%以上可痊愈,仅约10% 转为慢性
HCV---30%~50%转为慢性,有报道可达70%
31
(1)肝脏炎症指标
病理---直接证据
(肉眼、肝穿刺活检)
抽血---间接证据
1.最主要是血中丙氨酸转氨酶(ALT)
解释: ALT分布:肝>肾>心>肌肉,在肝细胞胞浆内且浓度极高
2.其他:门冬氨酸转氨酶(AST)γ-GT和AKP
病毒性肝炎
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柯邵鹏 泉州市第一医院感染科
1
第一部分 概述
2
病毒性肝炎是我国法定乙类传染病。目前在我 国各类传染病中发病率最高,流最广,危害极 大。国内有近7.18%的人口感染乙型肝炎病毒, 感染者逾1.2亿,其中乙型肝炎患者近3千万, 每年有近30万人死于肝炎或肝癌。
3
肝炎,顾名思义,是指一类由各种病因引起的 肝脏炎症病变。
病理:介绍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重 型肝炎
病理生理:介绍黄疸、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 出血
13
第四部分 临床表现
14
临床表现及临床分型
各种肝炎临床表现:乏力、消化道症状、部分 病人有黄疸
临床分型:急性肝炎(黄疸型及无黄疸型)、 慢性肝炎(轻、中、重度)、重型肝炎(肝功 能衰竭)、淤胆型肝炎、肝炎后肝硬化
21
慢性病毒性肝炎
病因:主要见于HBV、HCV和HDV感染。目前尚 无HAV和HEV所致慢性肝炎的证据
特点:反复发作性,而非持续性。发病间歇期 病人可无明显症状
慢性的机会: HBV---婴幼儿期感染:近90%转为慢性
成年人感染:85%以上可痊愈,仅约10% 转为慢性
HCV---30%~50%转为慢性,有报道可达70%
《病毒性肝炎培训》课件
![《病毒性肝炎培训》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1135c9a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91.png)
非药物治疗
休息与饮食
保证充足的休息和合理的饮食, 有助于恢复肝功能,促进病情好
转。
心理支持
提供心理支持和情绪疏导,缓解 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提高治
疗依从性。
其他辅助治疗
如中医中药、针灸、按摩等,可 辅助治疗病毒性肝炎,缓解症状
。
康复指导
定期复查
指导患者定期进行肝功能、病毒载量等相关检查 ,监测病情变化。
制定和实施病毒性肝炎防治相关 的法律法规,明确防治责任和义
务。
完善病毒性肝炎防治政策,包括 疾病监测、预防接种、健康教育
等方面的规定。
建立病毒性肝炎报告和监测体系 ,加强疫情信息的收集、分析和
利用。
社会参与与合作
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病毒性肝炎防治工作,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良好格局 。
加强部门间的合作与协调,共同推进病毒性肝炎防治工作。
分餐制
避免与他人共用餐具和食 物,尤其是乙肝和丙肝患 者。
避免血液传播
避免直接接触乙肝和丙肝 患者的血液和体液,使用 一次性注射器、针头和采 血工具。
公共卫生管理
监测与报告
建立健全病毒性肝炎监测和报告 系统,及时发现并控制疫情。
健康教育
开展病毒性肝炎防治知识宣传教育 ,提高公众的认知度和预防意识。
卫生习惯
督促病人保持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与他人共用餐具、洗漱用品 等。
康复指导
休息与运动
01
根据病情指导病人合理休息,适当进行轻度运动,如散步、太
极等,增强体质。
定期复查
02
指导病人定期到医院复查,监测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
预防复发
03
教育病人注意预防肝炎复发,避免疲劳、饮酒、过度劳累等诱
病毒性肝炎讲课PPT课件
![病毒性肝炎讲课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2b0ff66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f47e276.png)
国际肝炎联盟 (IASL):促进 全球肝炎防治合作 与交流
世界肝炎日:每年 7月28日,提高公 众对病毒性肝炎的 认识和重视
国际合作项目:如 “全球肝炎消除计 划”,加强各国之好的心态: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PART SEVEN
医疗费用:治疗病毒 性肝炎需要大量的医 疗费用,给患者和家 庭带来经济负担
劳动力损失:病毒性 肝炎可能导致患者丧 失劳动能力,给社会 带来劳动力损失
公共卫生支出:政府需 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病 毒性肝炎的预防和控制, 增加公共卫生支出
抗病毒治疗:使用抗病毒药物,如 干扰素、核苷酸类似物等
免疫调节治疗:使用免疫调节药物, 如胸腺素、免疫球蛋白等
保肝治疗:使用保肝药物,如护肝 片、肝泰乐等
饮食调理:注意饮食均衡,多吃富 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避免饮 酒和辛辣食物。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饮食、睡眠、运动等 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 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心情愉快 遵医嘱,按时服药,避免擅自停药或减量
社会心理影响:病毒 性肝炎可能导致患者 和家庭产生心理压力, 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病毒性肝炎是全 球性的公共卫生 问题
病毒性肝炎可能 导致肝硬化和肝 癌等严重疾病
病毒性肝炎的传播 途径多样,包括血 液、母婴、性接触 等
病毒性肝炎的预防 和治疗需要投入大 量的公共卫生资源
世界卫生组织 (WHO):全球 范围内推动病毒性 肝炎防治工作
母婴传播是病毒性肝炎的主要传播途径之一 病毒可以通过胎盘、产道、哺乳等方式传播给婴儿 母婴传播的肝炎病毒类型包括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 母婴传播的预防措施包括孕期筛查、疫苗接种、母乳喂养等
PART FOUR
接种时间:新生儿、儿童、成 人等不同人群的接种时间不同
病毒性肝炎的中医治疗1精品PPT课件
![病毒性肝炎的中医治疗1精品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24833e383c4bb4cf6ecd1b2.png)
症加减针灸穴位 肝炎贴膏(山豆根、白花蛇舌草等)外用贴
敷足三里、三阴交、肝炎穴、肝俞以及肾俞
14
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转阴
以解毒药治疗: 清热解毒类:贯众、板蓝根、黄芩、黄柏、
黄连、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夏枯草、连翘 凉血化瘀解毒类:紫草、败酱草、丹皮、赤
芍、青黛、大黄 化湿解毒类:茵陈、土茯苓、苦参、蚕砂、
痰凝往往与瘀血阻络并存,形成毒、瘀、痰 湿交阻的病机 疏肝理气-柴胡、青皮、陈皮、香附、厚朴 化痰散结-昆布、海藻、浙贝母、半夏,二陈 汤、小陷胸加枳实汤 化瘀解毒-丹参、赤芍、板蓝根、蛇舌草
17
2、丙肝治疗
补益肝肾 肾气虚、肾阳虚者较多 宜选用小剂量的补阳药物如巴戟天、仙灵脾、
仙茅、菟丝子、五味子、葫芦巴药 加滋补肾阴药,一方面有阴中求阳,而且可
10
(二)降酶 (ALT/AST)
肝血瘀阻-活血化瘀-山楂、丹皮、葛根、赤 芍、三七、水牛角、蒲黄等 湿热郁阻-清热化湿-田基黄、平地木、夏枯 草、蒲公英、虎杖;热甚-龙胆草、黄芩、大 黄等 肝血瘀滞,余毒未尽-活血化瘀,清解余毒- 赤白芍、丹参、郁金、三七、白花蛇舌草等 肝阴不足-酸甘养阴-五味子、白芍、乌梅等
虎杖 “解毒当扶虚”
15
2、丙肝(HC)治疗
活血解毒 丙肝病毒直入血分,性质阴凝、毒聚 活血通络为主-紫草、虎杖、丹皮、赤芍、
大黄、郁金和白花蛇舌草之类。但在其ALT 波动期,选择药物时应尽量避免毒副作用明 显的药物,并控制其剂量,防止加重肝脏损 害
16
2、丙肝治疗
疏肝化痰 HCV毒邪性主聚敛,热象不显,气滞、湿阻、
7
二、对症治疗
(一)退黄 血瘀:“治黄必治血,血行黄易却” 血热生瘀-凉血活血- 生地、丹皮、赤芍、 小蓟、藕节、白茅根 血虚致瘀-养血活血- 白芍、当归、丹参、 益母草、泽兰、红花、郁金、香附 寒凝血瘀-温通血脉- 附子、桂枝、归尾
敷足三里、三阴交、肝炎穴、肝俞以及肾俞
14
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转阴
以解毒药治疗: 清热解毒类:贯众、板蓝根、黄芩、黄柏、
黄连、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夏枯草、连翘 凉血化瘀解毒类:紫草、败酱草、丹皮、赤
芍、青黛、大黄 化湿解毒类:茵陈、土茯苓、苦参、蚕砂、
痰凝往往与瘀血阻络并存,形成毒、瘀、痰 湿交阻的病机 疏肝理气-柴胡、青皮、陈皮、香附、厚朴 化痰散结-昆布、海藻、浙贝母、半夏,二陈 汤、小陷胸加枳实汤 化瘀解毒-丹参、赤芍、板蓝根、蛇舌草
17
2、丙肝治疗
补益肝肾 肾气虚、肾阳虚者较多 宜选用小剂量的补阳药物如巴戟天、仙灵脾、
仙茅、菟丝子、五味子、葫芦巴药 加滋补肾阴药,一方面有阴中求阳,而且可
10
(二)降酶 (ALT/AST)
肝血瘀阻-活血化瘀-山楂、丹皮、葛根、赤 芍、三七、水牛角、蒲黄等 湿热郁阻-清热化湿-田基黄、平地木、夏枯 草、蒲公英、虎杖;热甚-龙胆草、黄芩、大 黄等 肝血瘀滞,余毒未尽-活血化瘀,清解余毒- 赤白芍、丹参、郁金、三七、白花蛇舌草等 肝阴不足-酸甘养阴-五味子、白芍、乌梅等
虎杖 “解毒当扶虚”
15
2、丙肝(HC)治疗
活血解毒 丙肝病毒直入血分,性质阴凝、毒聚 活血通络为主-紫草、虎杖、丹皮、赤芍、
大黄、郁金和白花蛇舌草之类。但在其ALT 波动期,选择药物时应尽量避免毒副作用明 显的药物,并控制其剂量,防止加重肝脏损 害
16
2、丙肝治疗
疏肝化痰 HCV毒邪性主聚敛,热象不显,气滞、湿阻、
7
二、对症治疗
(一)退黄 血瘀:“治黄必治血,血行黄易却” 血热生瘀-凉血活血- 生地、丹皮、赤芍、 小蓟、藕节、白茅根 血虚致瘀-养血活血- 白芍、当归、丹参、 益母草、泽兰、红花、郁金、香附 寒凝血瘀-温通血脉- 附子、桂枝、归尾
病毒性肝炎诊断与治疗PPT
![病毒性肝炎诊断与治疗PPT](https://img.taocdn.com/s3/m/a8616c5d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23.png)
核医学检查:通过 放射性同位素标记 ,观察肝脏、胆囊 等器官的代谢情况 ,判断是否存在病 变
病理学检查
肝组织活检:通 过手术取出部分 肝组织进行病理 检查,了解肝脏 病变情况
肝功能检查:通 过血液检查了解 肝脏功能,如转 氨酶、胆红素等 指标
病毒学检查:通 过血液检查了解 病毒感染情况, 如乙肝、丙肝等 病毒
抗纤维化治 疗:使用抗 纤维化药物, 如秋水仙碱、 吡非尼酮等
心理治疗: 对患者进行 心理疏导, 减轻心理压 力,提高治 疗பைடு நூலகம்果
病毒性肝炎预防措施
疫苗接种
乙肝疫苗: 预防乙型肝 炎
甲肝疫苗: 预防甲型肝 炎
戊肝疫苗: 预防戊型肝 炎
疫苗注射时 间:根据个 人情况,定 期接种疫苗
疫苗注意事 项:接种前 需进行体检, 接种后注意 观察不良反 应
乙型肝炎: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 触传播
丙型肝炎:由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主要通过血液传播
丁型肝炎:由丁型肝炎病毒(HDV)引起,主要与乙型肝炎病毒共同感 染
戊型肝炎:由戊型肝炎病毒(HEV)引起,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
流行病学特点
传播途径:主要 通过血液、体液、 母婴传播
病毒性肝炎诊断与治疗
汇报人:
单击输入目录标题 病毒性肝炎概述 病毒性肝炎诊断方法 病毒性肝炎治疗方法 病毒性肝炎预防措施 病毒性肝炎患者管理与教育
护理人员:XX医院-XX科室 -XX
病毒性肝炎概述
定义与分类
病毒性肝炎:由病毒引起的肝脏炎症,可分为甲型、乙型、丙型、丁型 和戊型肝炎
甲型肝炎: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
切断传播途径
病毒性肝炎.课件ppt ppt课件
![病毒性肝炎.课件ppt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cb3aec03169a4517623a3dd.png)
诊断
1.流行病学资料 有输血、静脉吸毒、血液透析、 多个性伴侣、母亲感染HCV。
2.临床诊断 根据症状、体征、病程、化验、影 像学检查,确定临床分型。
3.病原学诊断
治疗
目前也缺乏可靠的特效治疗方法。各临床
类型肝炎的治疗重点则有所不同。
一.急性肝炎 除采用抗病毒治疗外,其他治疗同 乙肝。
二.慢性肝炎 同乙肝。
(2)亚急性重型肝炎 亦称亚急性肝坏死。以急 性黄疸型肝炎起病,15天以上出现极度乏力、食 欲不振、呕吐、腹胀、黄疸进行性加深。肝性脑 病在此型中多出现于疾病的后期。本型病程较长, 可达3周至数月,容易发展为慢性肝炎或坏死后肝 硬化。
(3)慢性重型肝炎 表现同亚急性重型肝炎, 但有慢性活动性肝炎或肝硬化病史、体征及肝功 能损害。
3易感人群 抗HBs阴性者。高危人群:HBsAg阳 性母亲的新生儿, HBsAg阳性家属、反复输血及 血制品、血液透析、多个性伴侣、吸毒接触血液 的医务工作者。感染或接种疫苗可获得免疫力。
临床表现
潜伏期 平均为3个月(1-6月)。 分类 1.急性肝炎 临床表现同甲肝,但约10%转慢性
肝炎。
10、+ - + - - 急性HBV感染早期,传染性强
11、+ - - + - 急性感染趋向恢复
诊断
一.流行病学资料 有与乙型肝炎患者或HBsAg携 带者密切接触史或多个家庭成员患病史,特别是 出生于HBsAg阳性母亲的婴幼儿、输血、不洁注射 史。
二.临床诊断
根据症状、体征、病程、化验、影像学检查,
(2)合理饮食 应适当进食较多的蛋白质,高热量饮 食,高维生素,以防止肝脏脂肪变性。
(3)心理平衡 使病人有正确的疾病观,对肝炎治疗应 有耐心和信心。
病毒性肝炎Ppt(共57张PPT)
![病毒性肝炎Ppt(共57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b6b718eaa216147916112884.png)
散发流行——日常生活接触
第十八页,共57页。
流行病学
(二)传播途径:
乙型肝炎:
血液和血制品传播 母婴传播 日常生活密切接触传播 性接触传播
第十九页,共57页。
流行病学
(二)传播途径: 丙型肝炎 主要通过输血、注射、血液透析等传播,也可通 过接触传播和母婴传播。 丁型肝炎
传播途径与乙肝相似。
第二十页,共57页。
抵抗力很强,对低温、干燥、紫外线及一般化学消 毒剂均能耐受,煮沸10分钟,高压蒸汽、过氧乙酸、 戊二醛均可使其灭活。
第六页,共57页。
病原学
p2、HBV的形态结构 p双股DNA病毒 p三种病毒颗粒:Dane(戴恩)颗粒、管状颗
粒、小球型颗粒。 pDane颗粒为HBV有感染性的完整颗粒。
第七页,共57页。
第十五页,共57页。
流行病学
1、传染源
2、传播途径 3、易患人群
4、流行特征
第十六页,共57页。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的传染源主要是急性病人和隐性感染者。在起病
前2周至起病后1周从粪便中排出的HAV数量最多,传染性最强。 乙、丙、丁肝的传染源分别是急性和慢性病人和病毒携带者。
2.亚急性重症型(亚急性肝坏死):起病较急,发病15 天-26周内出现肝衰竭症状。本病病程较长,常超过3周至数月,容 易转化为慢性肝炎或肝硬化。
3.慢性重型肝炎:最常见,在慢性肝炎或肝炎后肝 硬化基础上发生的重型肝炎。
第三十五页,共57页。
临床表现
(四)淤胆型肝炎 长期肝内阻塞性黄疸为主要表现。 皮肤黄染、瘙痒、大便颜色变浅。
第十一页,共57页。
病原学
3.e抗原(HBeAg)和e抗体(抗HBe) HBeAg
第十八页,共57页。
流行病学
(二)传播途径:
乙型肝炎:
血液和血制品传播 母婴传播 日常生活密切接触传播 性接触传播
第十九页,共57页。
流行病学
(二)传播途径: 丙型肝炎 主要通过输血、注射、血液透析等传播,也可通 过接触传播和母婴传播。 丁型肝炎
传播途径与乙肝相似。
第二十页,共57页。
抵抗力很强,对低温、干燥、紫外线及一般化学消 毒剂均能耐受,煮沸10分钟,高压蒸汽、过氧乙酸、 戊二醛均可使其灭活。
第六页,共57页。
病原学
p2、HBV的形态结构 p双股DNA病毒 p三种病毒颗粒:Dane(戴恩)颗粒、管状颗
粒、小球型颗粒。 pDane颗粒为HBV有感染性的完整颗粒。
第七页,共57页。
第十五页,共57页。
流行病学
1、传染源
2、传播途径 3、易患人群
4、流行特征
第十六页,共57页。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的传染源主要是急性病人和隐性感染者。在起病
前2周至起病后1周从粪便中排出的HAV数量最多,传染性最强。 乙、丙、丁肝的传染源分别是急性和慢性病人和病毒携带者。
2.亚急性重症型(亚急性肝坏死):起病较急,发病15 天-26周内出现肝衰竭症状。本病病程较长,常超过3周至数月,容 易转化为慢性肝炎或肝硬化。
3.慢性重型肝炎:最常见,在慢性肝炎或肝炎后肝 硬化基础上发生的重型肝炎。
第三十五页,共57页。
临床表现
(四)淤胆型肝炎 长期肝内阻塞性黄疸为主要表现。 皮肤黄染、瘙痒、大便颜色变浅。
第十一页,共57页。
病原学
3.e抗原(HBeAg)和e抗体(抗HBe) HBeAg
病毒性肝炎医学PPT课件
![病毒性肝炎医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90951cc84868762caaed5b0.png)
肝炎种类
❖ 甲肝 ❖ 乙肝 ❖ 丙肝 ❖ 丁肝 ❖ 戊肝
二、病因学
➢ 甲型(HAV):消化道传播。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 疫力,不造成慢性携带状态,母婴传播罕见。
➢ 乙型(HBV):主要是血液传播,但母婴传播是重 要途径,易转为慢性,可致重型肝炎。
➢ 丙型(HCV):体液传播(输血、血制品)、母婴 传播,易转为慢性,进展为肝硬化、肝癌。
➢ 血清胆汁酸升高明显者考虑剖宫产。
25
处理—妊娠期处理
(2)重型肝炎 ➢ 护肝治疗 ➢ 促进肝细胞再生 ➢ 对症支持治疗:白蛋白、新鲜冰冻血浆与冷沉淀 ➢ 防治并发症 ➢ 防治感染 ➢ 严密监测病情变化:尤其是注意凝血酶原活动度、
总胆红素、转氨酶、白蛋白、纤维蛋白原、肌酐 等指标
26
处理—妊娠期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理
≤正常3倍
总胆红素(µmol/L) <正常2倍
血清白蛋白(g/L) > 35
A/G比值
> 1.5
凝血酶原活动度(%) > 70
胆碱酯酶(U/L)
> 5400
中度 >正常3倍 正常2~5倍 31~35 1.1~1.5 60~70 4500~5400
重度 >正常3倍 >正常5倍
< 31 < 1.1 < 60 < 4500
肪肝、妊娠呕吐引起的肝损害、HELLP综合征、药物性 肝损害的鉴别诊断。 ❖ 5.一般讲解妊娠合并急性病毒性肝炎的防治措施,重点强 调分娩后新生儿的处理及产后哺乳问题。
一、病毒性肝炎概述
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起,以肝细胞变性坏 死为主要病变的传染性疾病。根据病毒类型分为甲 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等,其中以乙型最为 常见。我国约8%的人群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 者。
病毒性肝炎PPT演示课件
![病毒性肝炎PPT演示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e182271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d0.png)
06
总结回顾与思考题
关键知识点总结
病毒性肝炎定义
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 主的一种传染病。
02
病毒性肝炎分类
根据病程长短可分为急性肝炎和慢性 肝炎;根据病毒类型可分为甲肝、乙 肝、丙肝、丁肝和戊肝。
01
03
临床表现
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肝区 疼痛等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黄疸。
预防和治疗
接种疫苗可有效预防病毒性肝炎;治 疗主要包括抗病毒治疗、保肝治疗和 对症治疗。
05
04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粪-口途径、血液传播、母婴 传播和性接触传播。
思考题及答案解析
思考题1
什么是病毒性肝炎?其分类有哪些?
答案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一种传染病。根据病程长 短可分为急性肝炎和慢性肝炎;根据病毒类型可分为甲肝、乙肝、丙肝、丁肝和 戊肝。
病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心理疏导
关注患者的心理变化,及时进 行心理疏导和干预,减轻焦虑 、抑郁等不良情绪对疾病的影 响。
家庭支持
鼓励家属给予患者关心和支持 ,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 心。
社会支持
呼吁社会各界关注病毒性肝炎 患者群体,提供必要的帮助和
支持。
04
并发症与风险评估
常见并发症类型及危害
肝性脑病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个体化治疗策略
随着精准医学的发展,未来病毒性肝炎的治疗将更加注重个体化治疗策略的制定,根据 患者的基因型、病毒载量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新型疫苗研发
预防是控制病毒性肝炎的关键,未来将继续加大新型疫苗的研发力度,提高疫苗的保护 效果和覆盖范围。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应用
病毒性肝炎的诊疗课件
![病毒性肝炎的诊疗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55eb70d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c5.png)
●易感人群及免疫力 好发于儿童与青少年 感染后免疫力持久
我国40岁以上成人90%~98%抗HAV-IgG阳性
母亲
抗体
6个月以内婴儿
甲肝
(三)发病机理
以往认为HAV对肝细胞有直接杀伤作用。 目前观点:
HAV导致肝细胞损伤的机理以宿主免疫反应为主。
甲肝
(四)临床特点
1. 潜伏期:2~6周
2. 流行季节 ●各型病毒性肝炎散发病例均无明显季节性。 ●甲肝、戊肝的暴发流行多见与秋冬季节或雨 水多、洪水泛滥的季节。
●抵抗力:
甲肝
HAV体外抵抗力较强,低温下可长期存活
HAV 传染性高于 HEV,发病有家庭聚集现象
100 ℃加热 5 分钟可使病毒灭活
●病毒分型和抗原抗体系统:
HAV仅有一个血清型和一个抗原抗体系统 抗HAV-IgM:是诊断HAV急性感染的指标 抗HAV-IgG:是保护性抗体,是产生免疫力的标志
甲肝
第一部分 肝炎总论及病因分类
? ? 转氨酶升高=患肝炎=需要隔离
肝炎,是指一类由各种病因引起的肝脏炎症病变。
其病因复杂多样:
•病毒性肝炎 •酒精性肝病 •脂肪肝;临床十分常见 •药物性肝炎:抗痨或抗菌药、免疫抑制剂、内分泌治疗药物等 •其他病原体感染:钩端螺旋体病、肝结核等 •自身免疫性肝炎 •遗传代谢性疾病 •工业化学物中毒:四氯化碳、二甲苯、二恶英等 •其他:肝脏缺血、胆道疾患、多脏衰等
乙肝
4. HBV感染的常用研究模型
●HBV人工培养尚未成功
●HBV感染动物模型:黑猩猩、树鼩 ●HBV基因转染细胞株:G2.2.15细胞 ●转基因动物:转基因鼠 ●其他嗜肝DNA病毒感染的动物模型
乙肝
(二)流行病学